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詩歌的文體常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作為廣義的概念,詩歌在中國古代涵蓋了古詩、詞、曲、民歌等內容。從認知、能力、素質三方面的教學目標來說,古詩、詞、曲的實現途徑和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對這一部分內容,我們設計了三個實踐教學目標:識記、背誦名篇;理解、鑒賞古詩;對古詩進行文本解讀、設計教學方案并付諸實踐。下面依次談談具體操作。
1.識記與背誦。在本專業的培養方案中,職業及專業技能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有本專業的學生在入學初就按學號順序劃分為若干小組,每組最多10人,安排一名指導老師,按照系部制定的職業及專業技能訓練方案在兩年理論學習同時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本課程的實踐教學也依賴于這一前提,二者緊密配合,互為體系的組成部分。一定階段的內容結束后,老師給出必背篇目,每個小組的成員到本組小組長那里背誦過關,小組長做出詳細記錄并評分;小組長集中到學習委員那里過關并評分;學習委員的背誦情況則由任課教師直接負責。同時,老師在課堂上會進行不定時不定人數的隨機抽查背誦,抽查到的同學的背誦情況若與小組長記錄情況不符,本組同學需抽時間接受學習委員的檢查過關。這種方法比之期末試卷中的填空默寫更能落到實處。此外,職業技能訓練中每學期都有古詩背誦的任務。
2.理解與鑒賞。這一目標和實踐任務安排在第二學期專業技能訓練中的“文學作品欣賞”中,學生對給出的古詩篇目進行鑒賞,寫出書面的小文章,同組成員間互相交流,老師評改。
3.古詩解讀、講好一首古詩。古詩解讀安排在第三學期專業技能訓練的“文本解讀”中,學生從分析文本的角度寫出書面的文章,小組交流教師評改。詩歌部分結束后,安排時間由各組準備教案,選派一人在課堂上講一首古代詩詞。
4.在識記、理解、鑒賞、深入認識之后,分班組織古詩詞朗誦會,使學生對古代詩詞有一個感情上的升華。給出一定的準備時間,期間參賽選手可以請老師指導。班委做好會務工作。朗誦完畢,由學習委員、普通同學、老師組成的評委評分并確定名次,給出相應的獎勵。通過這樣扎實的過關,到綜合性活動朗誦古詩詞、講一首古詩詞的時候,學生基本上可以表現的游刃有余,也為他們今后在中小學課堂上講授古詩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散文部分
古代散文一個是語言的隔閡,一個是與政治、道德的緊密聯系,都使得學生學起來比較費勁。而要集中在課堂上去疏通文意,再去理解、分析文章,是很不現實的。因此需要學生在課前利用課余時間去自主學習,搞清楚文中的字詞、特殊用法、句式等,大體上搞懂文章的字面意思。課堂上,大家先互相匯報自主學習的成果,然后再分小組討論文章的主題、寫法、結構等。
1.課前預習。在每次課前一周布置預習內容,包括文學常識、文言字詞讀法意義、文章大意結構以及相關的問題。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書、網絡等自主學習,并分組整理學習成果。
2.匯報學習成果。用一堂課時間讓學生分組解決上述基本問題,采用面對全班講解的方式,過后老師不再重復,只對缺漏的部分做出補充。
3.提高與升華。解決基本問題之后,針對選文中涉及的觀點提出一些問題進行討論、論辯,如王安石在《讀孟嘗君傳》中認為“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得一士”就可以稱霸天下,讓學生結合戰國歷史對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樹立自己觀點并證明自己觀點的思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另外,學生口頭討論之后,形成文字,在此過程中學習古人立論的構思和寫作技巧。散文部分的實踐性學習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點燃他們對古代文化的興趣,同時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課堂氣氛也從之前老師一言堂時的沉悶而變得比較活躍。
三、小說與戲劇部分
小說和戲劇都屬于敘事性文體,很多古代的小說和戲劇也都搬上了現代熒屏。但總體來說,學生在這兩個方面的基礎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具體操作方面,有細微的差別。
1.小說
唐傳奇、明清小說的故事是學生之前都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很大一部分內容基本上交給學生自主學習。大家互相講一講小說所寫的故事、對人物的看法以及對主題的討論,自由發表觀點。老師只對一些重要的文學常識和主題趨向進行總結和點撥。這樣就有效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也避免了在課堂上占用過多的時間去敘述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學生感覺到自己參與其中了,會增強他們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和動力。
2.戲劇
戲劇部分是整個古代文學中比較難的地方,同時也是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的地方。雖然它與現代影視在性質、作用上有一致之處,但因為年代久遠資料缺失,學生很難直觀地去把握古代戲劇的真正面貌。所以在進入這一部分之前,先放映電影《霸王別姬》,里面有許多古代戲劇唱段、扮相等,雖然主要是京劇,但已經足以讓學生對古代戲劇有所認識了。看完之后,就結合影片內容講解古代戲劇的一些常識,并讓學生寫觀后感。
3.綜合性實踐活動
小說、戲劇部分結束以后,布置學生按照分組,每組同學選取古代小說或戲劇中的某個片段或場景,自編自導自演一個小的舞臺劇。給出一定的準備時間,然后在班上表演并上交劇本。學生通過選題、改編、分派角色到具體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乃至心理活動,不止對戲劇和小說的文體性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對古老的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親近感。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常識;教學實踐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高中階段要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為重點,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在“大語文”教學的背景下,語文教育目標的實現一大重要根基就是對文化常識的積累和掌握。筆者針對文化常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對“文化常識”題的備考提供一些建議,以請教于方家。
一、文化常識的社會學內涵與概念范疇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出自《易經》賁卦:“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我們可以把“文化”理解為能被傳承的國家歷史地理知識、民族風土人情、傳統生活習俗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文化常識就成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的載體,可以陶冶、教化學生,影響學生的思維習慣與行為方式,幫助他們成長為有知識修養和道德信仰的“文化人”。
二、對高考語文“文化常識”考查的梳理
1981年,高考語文試卷中首次出現“文學常識”題;1983年將“文學常識題”改為“語文常識題”,除“古代文化常識”外,還包括默寫、文體知識、作家作品常識、漢字構字知識等。1984年以后歷年高考都有文化常識題,逐漸涉及歷史知識(1986年)、歷史典故、傳統故事、對聯(1987年)、史地知識和古代文獻知識(1989年)、古詩中描寫到的傳統節令(1993年)、傳統禮貌稱謂(1994年)、古代人物稱謂(1995年)等中國傳統文化常識。①
從近三年高考試卷來看,2014年大綱卷考查“解褐”、“南面”、“故事”、《春秋》。
2015年新課標卷Ⅰ考查“登進士第”“兵部”“廟號”“太子”;新課標卷Ⅱ考查“男子名、字”“謚號”“嗣位”“闕”。
2016年全國卷Ⅰ考查“首相”“建儲”“有司”“契丹”;全國Ⅱ卷考查“中宮”“陛下”“吏部”“移疾”;全國Ⅲ卷考查“禮部”“教坊司”“致仕”“兩京”。
可以看出,全國大綱、課標卷側重對古代傳統文化常識中“官職稱謂、繼承制度、科舉司法、古籍常識、歷史地理、風俗節日”的考查,內容廣泛,范圍不定,考查內容不具規律性,內容零散細碎,對考生的知識儲備量和識記準確性的要求很高。
三、文化常識積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一直以來,文化常識因在高考內容中占比有限、內容龐雜不易總結規律而在教學中被忽視,只有個別內容會因高考涉及而被從教材中截取出來進行割裂語境的識記掌握。由于各個知識點內容孤立,且不定時出現在各篇章中,教師教起來蜻蜓點水,學生記起來費時費力,且成效不大。
四、文化常識積累在教學實踐中的方向和思考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閱讀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在必修的五冊教材及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古詩文教授中,應注意挖掘古代文化知識,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適度講讀其與現實相關的深刻內涵。
高中階段涉及的文化常識可作如下細致劃分:
(1)制度與職官:宗法制、分封制、禪讓制、客卿制度、古代官員的俸祿、退休、三省六部制、九品官人法、三公九卿等。
(2)教育科舉:察舉、征辟、孝廉、院試、童試、鄉試、會試、殿試、進士、舉人、秀才、連中三元等。
(3)經濟制度:井田制、屯田制、占田法、均田制、均輸、平準。
(4)古籍常識:紀傳體、編年體、起居注、方志、類書、善本、十三經、二十四史、《四庫全書》與七閣。
(5)歷史地理:“華夏”“中國”“九州”由來,四大名鎮、洛陽史話等。
(6)古代禮儀:封禪、宗廟、喪葬習俗、五服、奪情、冠禮、笄禮等。
(7)風俗節日:元旦、人日、元宵節、花朝節、上巳節、社日、寒食、清明、端午等。
對于以上這些細致分類的文化常識,教師應該對其進行縱向分析和橫向比較,梳理出各概念之間內在的關聯性,努力探索學習積累文化常識的方法并總結有益經驗,教會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發現其內在深刻文化意蘊,了解感悟其時代意義,摒棄死記硬背,采用靈活記憶、分類識記,條理清晰,提高效率。希望通過本篇文章的探討,對高中語文教學中文化常識的積累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為大語文教育目標的實現貢獻一絲微薄之力。
注釋:
①⒅一.文化常識: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載體[J].社會科學論壇,2009(12下).
參考文獻:
1.沈霞.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的實踐與思考[J].文學教育,2010(7).
2.任浩之.國學常識全知道[M].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9).
1.現代文閱讀。新課標卷用議論文閱讀代替了全國卷的科技文閱讀,因為它是本試卷的第一題,為了讓考生容易上手、消除對高考的恐懼心理,所以命題的形式全是客觀題、討論的主題多為考生所熟悉、內容的表述也比較平易。注重考查信息篩選與分析整合的能力。
2.古代詩文閱讀。文言文所選材料均為課外的人物傳記和文言散文。考查范圍涉及新大綱規定的120個實詞意義、18個虛詞用法、與現代漢語用法不同的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識,但在常見文言實詞含義的解釋和與人物有關的信息篩選上,考生辨析起來會有一定難度,看來命題還是注重考查學生的基本功;古代詩歌閱讀主要考查單篇鑒賞,多選律詩、絕句和小令,以唐宋作品為主,題材豐富多彩,大家與小家并重,內容與表達齊飛;名篇名句默寫,主要考查考生對古典文化的背誦與積累,范圍只考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古代優秀詩文誦讀篇目64篇,其中初中內容多于高中內容,并且兼顧體裁與朝代的均衡性。
3.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選考內容。為什么要用這兩類文體進行對選呢?因為這兩類文體在現在和將來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社會價值,因為這兩類文體體現著高中學生不同個性傾向的發展需要。選考題采用題組選考的方法,在題量、題型、賦分、難度等方面保持一致,做到題組等值,即一道選擇題、兩道簡答題、一道探究題。值得注意的,有一道以往試卷沒有的探究題,因為新課改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所以這類探究性試題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和多角度性。不過,學生在回答探究題時,對觀點的提煉和理由的闡述還是有很多問題的。
4.語言文字運用,考查范圍雖然涵蓋字音、字形、標點、詞語運用、病句、擴展語句、壓縮語段、選用仿用變換句式和語言表達的準確、鮮明、生動、簡明、連貫、得體,但是最喜歡考查的主要有成語、病句、排序、得體和仿寫,因此其它考點不能麻痹大意。不考名詞術語,只考查學生在一定語言環境下語言文字表達應用的能力。
5.寫作。從命題形式上來看,高考語文新課標卷一直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不同的是有時以文字材料出現,有時以圖畫材料登場。新材料作文與舊材料作文的區別在于,舊材料作文強調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張只要不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在中心角度立意與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視為符合題意。放寬的目的,是想使新材料作文有更多的寫作角度,有更多樣的寫作個性。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新課改的高考作文,有更大的自主性、選擇性和探究性,這是與高中新課改的精神相吻合的。
二、高考語文課標卷引發的思考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任何改革,都要除舊布新,符合實際。可以說,新課改、語文課標卷也是如此,變的是考題形式,不變的是考題內容;變的是陳腐觀念,不變的是新鮮血液。
1.與過去試卷相比,閱讀語段增加了選做題型。選做題是一把“雙刃劍”,表面看來,似乎給考生提供了較大的自由的選擇空間,實際上考生常常因選來選去而舉棋不定在浪費時間,甚至影響做題的情緒和節奏。
論文摘 要:《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包含《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兩門基礎必修課和一系列選修課,是中文系排名第一的主干課程。但和豐富的教學內容相比,《古代文學》課時卻被嚴重壓縮,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合理分配《文學史》與《作品選》的講解時間、各段之間的教學時間及各種文體之間的教學時間,爭取在有限的課時內,盡量完整和合理地講授出文學史和經典的文學作品。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包含《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兩門基礎必修課和一系列選修課。不計選修課,單從《文學史》和《作品選》來看,《古代文學》課程在整個高校中文系也是屬于重中之重的專業課。以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為例,在諸多專業課程之中,《古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學史》、《當代文學史》、《文學概論》等七門課程被定為專業主干(核心)課程。而從學分和課時設置來看,古代文學憑借16學分、288學時的權重,遠超排名第二的《古代漢語》和《外國文學史》[1],成為名副其實的中文系第一主干課。但和古代文學大量的教學內容相比,排名第一的288學時仍然顯得捉襟見肘。從先秦到明清近代,數千年的文學史和汗牛充棟的優秀文學作品,遠非288個學時所能講畢。在此情形下,古代文學的教學想要面面俱到,既無必要,也無可能。且大多數高校在《文學史》和《作品選》之外,還開設有多門選修課,由古代文學任課教師結合自身的學術專長,對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專門文體進行講解,開設了諸如《詩經》、《楚辭》、《史記》、“唐詩”、“宋詞”等選修課,以之輔助《文學史》和《作品選》的教學。故此,《文學史》和《作品選》的講授內容須突出教學的重難點,而無需面面俱到。從課時分配來看,一般在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段和唐宋文學段分配學時較多,元明清段分配較少。講授內容主要以作家介紹、作品藝術風格的分析、文學現象、文學史流派、文學理論、文體衍生變異等為主。
具體來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合《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為一體的課程:“史”是對文學發展脈絡的敘述,“作品”則是《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作為文學課的落腳點。大致說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時間,一般是平分給《文學史》和《作品選》,二者各占一半。具體到某一階段,則會有一些出入。例如在講授元代文學時,筆者通過和學生的交流,發現只有極個別的學生會在課后閱讀《作品選》中的戲曲作品,絕大多數學生對元雜劇絲毫不感興趣,也就沒有自主地去閱讀《作品選》。因此在講授元代文學時,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多講作品。在中國古代文學諸種文體之種,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詩詞。最為典型的便是唐詩宋詞中的一些名篇,有些篇目是學生在小學、中學的語文課堂上就學習過的,甚至有些作品在孩子入學之前,便被家長拿來作為啟蒙讀物來教授孩子。因此,學生對這些作品熟悉、有感情。而先秦段如《詩經》、《楚辭》等作品,因時代久遠,文字艱澀,學生閱讀時有較大難度,對其熟悉程度自然不能與唐宋段相比。而元明清段雖然閱讀難度降低,但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唐、宋段相比,也大為降低,這既因學生對戲曲的興趣沒有詩、詞那么高,同時也因為有“一代之文學”之稱的明清長篇小說,篇幅較大。大學生的課后時間多花在對英語、計算機等科目考級、考證的準備上,他們不太愿意花過多時間去閱讀長篇小說。對于作品的陌生,使得一些學生在考試答卷時,只能空談一些通過死記硬背得來的文學史概念、常識,而不能通過具體的作品來加以印證。因此在教授先秦、元明清段文學時,作品的講解便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間的分配上,也要適當傾斜于《作品選》,讓學生通過對具體作品的閱讀,找尋自己的感悟,而不是僅僅止于被動地接受文學史教材所提供的結論。對于中學教材已選的一些篇目,不能因為學生已經學過,便一筆帶過;恰恰相反,對于大多數將來要走向中學講臺的高師學生來說,此類篇目更需要精講、細講。對一些重要的篇目,最好是要求學生背誦。事實證明,這一看似落后的教學要求,卻最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的道理在今天并不過時。 轉貼于
文學史的教學內容,大多數高校是按照從先秦到明清近代的時間順序講授。這種做法易于把握每段文學的總體風貌,但也容易遮蔽文體發生、演變的歷史。在按段教學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突出文體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李炳海先生指出:“文學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是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在知識上具有系統性。不僅如此,這門教學還要有一定的深度,對于相關的文學現象,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具體落實到文體上,就是不僅要知道某種文體的生成根據、發展演變,而且要了解文體名稱的由來。而對于文體名稱進行追本溯源,正是文學史教學和研究的薄弱環節。”以時間順序進行教學,并無不可,但要有意識地突出文體的變遷。比如,在講授到唐代近體詩時,要對歷代詩體的發展作一綜述,讓學生了解《詩經》、《楚辭》、漢魏古詩、齊梁新體詩以來的詩體演變軌跡,從而更好地理解唐代近體詩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又如,在講授元雜劇之前,應對中國戲曲的發展、成熟作一系統介紹,將中國戲曲成熟之前的諸種藝術形式如原始社會歌舞、春秋戰國的優伶伎藝、秦漢百戲、南北朝“代面”等歌舞戲、唐參軍戲、宋雜劇、金院本、諸宮調等略作介紹,指出以上藝術形式可以歸納為說唱藝術、歌舞戲、滑稽戲三類,而元雜劇正是在綜合這三類藝術形式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
另外,教師還應注意對教學內容的更新,關注學術界最新動態,及時將學界已經有定論的新成果加以吸收,不能一本講義用數十年而不變。比如,袁行霈先生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在介紹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著述時,說:“至于程晉芳在《文木先生傳》中說還有‘《詩說》若干卷’,可惜已失傳,只能從前人的詩文和《儒林外史》中看到只言片語。”1999年,失傳已久的《詩說》被復旦大學學者周興陸于上海圖書館發現,這自然可以修正文學史教材的舊說。又如,《寒花葬志》是明代歸有光的散文名篇,還被選入了中學語文教材,但今天我們所見的版本實為刪節本,刪節本把寒花當做歸有光普通的侍女,遮蔽了她為歸有光之妾的事實。復旦大學鄔國平教授從上海圖書館所藏《歸震川先生未刻稿》中找到足本《寒花葬志》,補出今本所無的“生女如蘭”等重要內容,這就顛覆了對《寒花葬志》的傳統認識。在《作品選》教學時顯然也要將此成果及時加以吸收,對《寒花葬志》進行新的也是正確的解讀。如此教學,既能傳授學生最新的知識內容,也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研究型學習。
注釋:
[1]古代漢語和《外國文學史》均為7學分,126學時,見http://cllc.gxnu.edu.cn/wwwroot/jdnewsview.asp?id=733,2010年12月12日。
李炳海:《關于中國古代文體的思索》,學術交流,2010年,第7期。
袁行霈主編,黃霖,袁世碩,孫靜本卷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頁。
周興陸:《吳敬梓失傳著作詩說在上海發現》,光明日報,1999年6月24日。
中職學校普通高考語文命題備考一、命題趨勢
綜觀甘肅省2011~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對口招收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考試大綱三校生高考大綱,文化基礎科包括語文、數學、英語和德育,但各科分值所占比重有所變化。就語文學科來說,2011年和2012年占50分,2013年提高到80分。因此,語文學科命題趨勢穩中有變,其變化應該主要體現在對語文基礎知識的考查會更廣泛,對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既有現代文閱讀,也會有文言文閱讀,對寫作能力的考查會包括常見應用文體的寫作和片段作文寫作。
二、命題范圍和題型
根據甘肅省三校生高考大綱的說明,文化基礎考試語文科的考試范圍是《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字形、字義;詞義、詞性、詞的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修辭方法、語句含義、修改病句;文章重點句段、結構層次、表達方式、思路、主題;文學常識、文體知識;正確運用語文綜合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和現代文。試題題型包括填空題(主要是名句默寫)、選擇題、現代文閱讀理解、文言文閱讀理解及寫作。試題難易度分布情況為較易題約占30%,適中題約占50%,較難題約占20%。
三、命題特點
根據甘肅省2013年三校生高考考試大綱的規定,結合甘肅省2011年、2012年三校生高考語文命題情況,可以看出語文科的命題范圍緊扣考綱,突出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和語文基本能力的考查。選擇題型重點考查學生對現代漢語語音、字形、修辭、文學常識和文化知識的識記、理解以及準確使用詞語、句子的能力。該題最大的特點突是突出語文和生活的聯系,突出語文的實用性,命題和生活息息相關。如2011年試題第4題給出一副對聯“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再多一度春秋”,讓考生判斷對聯中隱含的年齡。第9題仿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沙紛紛,路上行人滿面塵。借問青山何處有,學童遙指盆景中。”讓考生分析這首詩的內容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哪一問題。填空題型側重于考查學生對課內名篇名句的識記和課外常用名句的積累。現代文閱讀理解題型重點考查學生整體把握文意、正確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從文中篩選、提煉信息的能力。文言文閱讀題型或者詩歌鑒賞題型重點考查學生讀懂文意(詩意),正確理解文言實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和把握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寫作題型包括常見應用文的糾錯、寫作以及片段作文的寫作。試題難易程度保持適中偏易。
四、備考建議
1.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識記積累
字音:正確認讀常用的3500個漢字。要特別重視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復習和練習,掌握辨析多音字的方法,加強積累。
字形:正確書寫常用的3500個漢字。要特別重視形近字、義近字、同音字的辨析、練習和積累。
字義:正確理解現代漢語常用詞匯的意思,能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正確選用詞語(包括成語)。要特別重視近義詞和容易誤用的成語的辨析、使用。
文學常識:熟悉課本內出現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知識,熟悉常見文學體裁知識。
文化常識:了解課本內涉及的重要且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識,如年齡的特殊稱謂: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排行的特殊稱謂:伯(孟)、仲、叔、季。日期的特殊稱謂:朔、望、晦。再如對聯的知識:上下聯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平仄相對,仄起平收等。
修辭:掌握并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方法,特別是比喻、比擬、排比、夸張、對比、對偶、借代、設問、反問等修辭格。注意區分比喻和比擬,比喻和借代,設問和反問的不同。
名篇名句默寫:首先要能背誦并默寫教材中要求學生背誦的名篇名段,教材里要求學生背誦的主要篇目有《詩經·氓》《勸學》《師說》《赤壁賦》《石鐘山記》《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琵琶行》《念奴嬌·赤壁懷古》《沁園春·長沙》《荷塘月色》;同時課外還要注意積累常用的名句,《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諸子著作中就有許多至今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名言警句,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等,教師可以有選擇地給學生印發相關資料,要求學生課外識記。
2.加強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
現代文閱讀理解,重點訓練學生整體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把握作者觀點態度和思想感情、按照要求從文章中篩選提煉信息和概括歸納要點的能力。文言文閱讀理解,有針對性地重點訓練學生理解常用文言實虛詞的意思和用法、粗通文章大意的能力。重點要復習好教材中選入的文言名篇,如《勸學》《陳情表》《師說》《滕王閣序》《阿房宮賦》《赤壁賦》《游褒禪山記》等。詩歌的閱讀鑒賞應該致力于提高學生把握意象特點,理解詩人情感的能力,同時要注意理解詩歌表情達意常用的藝術手法。
3.加強正確、規范運用語言的訓練
語文工具性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正確規范地運用語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正確、規范地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顯得非常重要,而這一點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顯得尤為迫切。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把正確、規范地進行語言表達作為學習重點。正確、規范的表達依賴于平時的語言積累,只有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培養良好的語言感覺,才能達到這一要求。高考試題考查語言表達能力,除了作文考查之外,還會涉及語病辨析,句段仿寫以及簡明、連貫、得體的表達。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要通過練習,讓學生熟悉常見的語病類型,掌握辨析語病的方法;要讓學生掌握語言表達的一般特點,如簡明、連貫、得體的要求。
4.加強應用文寫作訓練
應用文寫作是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材的學習重點,要求學生熟悉常見應用文的格式和內容,正確書寫常見應用文。復習過程中應該重點做好條據類應用文的寫作訓練,如通知、請假條、留言條、借條(欠條、收條)、啟事(尋物、招領)。書信類應用文要重視求職信、介紹信、感謝信、表揚信、倡議書、申請書等的寫法。
5.加強片段作文的寫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