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標準農田問題

      高標準農田問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標準農田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標準農田問題

      高標準農田問題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建設;問題;對策;發展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44

      1 唐山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分析

      據調查統計發現,現階段唐山市基本農田面積約為48.22萬hm2,約占全市耕種面積的85%,,其中以遷安市基本農田保護最佳。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唐山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這些年相關部門開展了土地整治活動多達120項,共新增加耕種土地面積為0.32萬hm2,但在土地整治活動開展過程中,由于不同地區的基本農田條件存在一定的差異,需要相關部門對唐山市的基本農田狀況進行一定的分類處理。

      2 淺析唐山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所謂的高標準農田,其主要特點是土地平整、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集中連片、生態良好,符合現代化農業和經營的基本要求,同時農作物產量能夠保持高產穩產的狀態。但是唐山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就目前情況分析,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農田建設項目全面性較差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對道路、電力設施以及排灌等相關農田基礎設施的要求比較高,但是部分地區在建設過程中片面的追求建設速度,忽略了施工質量,為后期農業生產使用埋下安全隱患。另外在農田建設過程中涉及土壤培肥計劃較少,導致建成后的耕地無法滿足農作物生長需要。

      2.2 相關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

      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且各項工作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因此需要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但是部分地區農田建設過程中,相關職能部門缺乏主動性,與其他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不到位,配合度較差,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田建設的進度,導致建設周期延長,為農田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埋下了隱患。

      3 建議及措施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對提高唐山地區農作物產量,實現農田高效、高水平化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為今后農業現代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1 制定完善的規劃方案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應當制定完善的規劃設計方案。相關人員應當對各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一定的調查分析,如土壤土質、水電設施、道路交通等,為后續該地區農田改造提供了詳細且全面的參考資料;在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過程中應當嚴格制定項目建設的相關要求,加大對項目規劃設計的重視力度,嚴格執行項目審批的各項流程,做好監管工作,制定相關的建設標準,并提高其執行力度,全面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順利完成。

      3.2 建立以政府主導、各部門協調的工作機制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綜合性較高的系統工程,其涉及到的內容較多,需要各部門之間的良好的配合、協作來保證建設工作的順利完成,因此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應當堅持統籌規劃、協調落實、整體推進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落實各部門的建設責任,并建立有效的部門協調機制,以保證農田建設項目的圓滿完成。

      3.3 保證投入資金的經濟效益

      高標準農田建設應當充分發揮地方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力量,在堅持以政府主導、部門協調的前提下,整合投入資金,力求實現每一分錢都用到實處,特別是對農業、水利、國土以及財政部門的涉農資金使用進行一定的引導和聚合,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完成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4 結論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我國大部分地區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導致高標準農田建設進程緩慢,影響我國農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各地區應當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視力度,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實際的建設方案,為我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高標準農田問題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建設;做法;思考

      中圖分類號:S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農業也得到更好的發展,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然而我國是一個土地資源緊缺的國家,農業發展的好壞對我國的影響是重大的,因此,我們必須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以使我國農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做法

      1、科學規劃

      科學規劃是項目建設的基礎, 規劃設計標準的高低決定著項目建設水平的高低。一是科學設定項目區。 堅持在農田基本保護區選擇項目區,依據土地資源潛力大, 有一定的生產基礎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等條件,搞好項目區設定,以創現代農業糧食生產高效平臺。 二是合理工程布局。 按照基本達到“土地平整條田化 、道路相通硬質化 、溝渠相連襯砌化、橋涵配套通達化,農田作業機械化、農田防護林網化,農業措施現代化”的建設內容,結合項目區地形地貌、水系、村莊等內外部條件,進行項目區灌排、交通、林網等工程的合理布局,充分發揮工程的全覆蓋作用。

      2、綜合治理

      綜合治理、綜合配套,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基本做法。 丘陵山區以小流域為單元, 以水系建設為核心,以土方工程建設為先導,進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農民積極籌資投勞,推磨轉圈,大搞土方建設,一年一小片,多年如一日,土方到邊到位,舊貌變新顏,在提高農田建設標準的同時,又新增了耕地,增長率在2%左右。

      3、連續投入

      集中資金辦大事,突出重點搞開發。堅持連續投入,不斷擴大地域范圍,實現集中連片治理,提高規模開發效益。連續安排土地治理項目,把一般項目與規模項目、產業化種植基地項目與土地治理項目、“三資” 項目與國開項目結合起來,圍繞有機米、有機藕等重點產業,大力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4、整合資源

      以農業開發項目區為平臺, 整合相關涉農項目資金和“三資”項目,是建設高標準農田及高效農業園區的重要途徑之一。 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跟進和統籌做好通達工程、碧水工程、科技工程、優質糧工程和財政小農水工程建設,把田容田貌、村容村貌的改造結合起來, 把生產設施與新農村生活設施建設結合起來,一并考慮、統籌安排,相互補充、科學管理、各計其功,整體推進項目區的現代農業建設。

      三、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1、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分散,存在著重復建設現象

      高標準農田建設包括農田建設的諸多方面,如田間道路、農田水利等等,近年來,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部門工作職責都提出要建設高標準農田,但是對高標準農田的理解各不相同,投資側重點也不同。

      2、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重表面輕地力

      目前建設中的一些這些項目往往集中在重復建設溝、渠、涵、路等硬件基礎硬件設施,以“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作為高標準農田的標準,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甚至導致地力短時間內下降,影響糧食生產產量:一方面,為了使“田成方”,項目將一些邊邊角角的生地規劃進來,同時,項目又需占用一些熟地建設農田水利、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從而影響農田的整體地力;另一方面,為了使農田田面平整,應加鋪生土平整田面之后再鋪設一層熟土以保證耕地土壤質量。

      3、高標準農田管理缺乏合理制度安排

      近年來,各部門的農田基礎建設項目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 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標準農田使用管理制度缺位。在投入上,很多項目沒有配套的修護資金;在使用上,很多項目是發改委、財政等部門建設、農業部門使用,項目建設與使用脫節;在管理上,政府沒有明確的責任部門。

      4、高標準農田持續使用上缺乏一定的保護

      近年來,高標準農田用地與建設規劃用地、工業用地的矛盾呈上升趨勢。由于基礎條件比較好、建設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標準農田一般建設在城鎮周邊。但是,在城鎮化過程中,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設用地、工業用地首征之地。一旦農田被征用,前期建設項目也隨之被毀。

      四、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建議

      1、強化宣傳、提高認識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擁有充足的耕地資源,而高標準農田是耕地的精華部分,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總理指出:“保護耕地,就是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護耕地最要緊的是保護基本農田。”目前,不少地方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落后,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

      2、建設高標準農田要樹立“高”的理念,不可與中低產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借鑒意義。但高標準農田建設不能與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畫等號,用中低產田改造的思路來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

      3、因地制宜,科學開發

      建設高標準農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護林、排灌渠道、機井、抽水站、輸電線路等結合起來通盤考慮,全面規范,合理安排,以達到改善和提高農業條件,更大程度地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工程設施建設。

      4、加大資金投入,集中資金保重點

      高標準農田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應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自身所具有的綜合性、區域性和按照項目管理的優勢,主動搭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資金整合平臺,按照“規劃先行,統籌安排,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原則和“資金渠道不變,統一規劃,各司其職,各記其功”的思路,統籌相關涉農項目資金,加強部門和項目間的有機銜接,形成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巨大合力。

      5、整合項目,綜合資源

      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復雜,任重道遠,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為目的,以財政支農資金為引力,以縣區為整合平臺,以涉農項目為依托,堅持綜合開發的原則,堅持規模建設的原則,堅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則。

      五、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幾點思考

      1、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系統工程

      高標準農田建設涉及農田水利、田間道路、農田林網、土壤肥力等方方面面,涉及到農業、水利、財政、發改委等多個部門。無論是哪個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不斷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用系統的觀點來看高標準農田建設,系統目標就是提高農田的綜合生產能力。任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都應該服從服務于這個目標,因此,在建設的主體上,鑒于目前單個部門不具備完全實施高標準農田全部工作的職責,可以由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最切身相關的農業部門牽頭、多部門協作,引導和聚合相關涉農資金,集中統籌使用,切實提高各項資金綜合使用效益。

      2、建設高標準農田需要一個可持續性機制

      目前,高標準農田主要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不僅由于沒有明確的管理責任部門致使農田在后期使用中無法發揮應有的效益,而且由于投資主體單一,資金投入無法持續滿足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需要。因此,必須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機制創新。目前,可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土地確權工作、土地流轉工作結合起來,建立健全土地轉出者和轉入者之間利益分配機制,在保證較大土地面積和較長承包期限的基礎上,鼓勵種糧大戶、合作社投資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3、建設高標準農田要因地制宜,處理好與各方面的關系

      我國國土遼闊,各地區耕地資源稟賦條件不一樣,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也不一樣,高標準農田建設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規劃統籌、分步推進。推動地方政府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推動地方政府牢固樹立在保護耕地的前提下發展各項事業、進行各項建設的指導思想,因地制宜地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處理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二是處理好糧食生產和林牧漁副業之間的關系。

      高標準農田問題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穩定性;適宜性;建設時序;盧龍縣

      中圖分類號:F30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5-1311-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5.057

      The Delineation and Construction Aequence of Lulong County

      High-standard Farmland

      CHEN Zhuoa,WANG Yan-huia,SU Xiong-zhia,ZHANG Jun-meib

      (a.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b.College of Land and Resource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Hebei, China)

      Abstract:Arable land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food production,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is important initiatives to ensure our food security.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area is Lulong County, there are three major aspects, the natural conditions, the project conditions and the suitable for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select the soil texture and the other 11 sub-goals to carr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to determine the buildable area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carry out the policy “One vote veto” for the arable land which is more likely to be occupied or it is un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Ultimatel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determine the time sequ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iting area of Lulong Coun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is 39 280.84 hm2,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Priority Construction Zone, Mid-construction Zone and Suspend Construction Zone, the area are 9 557.87 hm2, 18 644.33 hm2 and 11 078.64 hm2, accounting for 24.33%, 47.46% and 28.21% of the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The study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building and plan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Key words:high-standard farmland;stability;suitability;construction sequence;Lulong county

      糧食安全問題是關系到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伴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中國對于糧食的需求也呈剛性增長,盡管國家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試行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等一系列措施保護耕地,但耕地的總體質量仍呈現下降趨勢,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高標準農田作為耕地的精華,是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關鍵部分[1]。綜合國內眾多學者對于耕地質量評價、基本農田定義以及農田改造的相關研究,可以將高標準農田定義為: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耕作層深厚,土壤肥沃無明顯障礙因素,田間灌排設施完善,灌排保障較高,路、林、電等配套,能夠滿足農作物高產栽培、節能節水、機械化作業等現代化生產要求,達到持續高產穩產、優質高效和安全環保的農田。

      2014年由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聯合牽頭制定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 30600-2014)[2]第一次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基本農田管制相結合,實現了耕地質量保護與土地利用規劃、管制的有機結合,有效推動了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耕地的數量保護和質量管護。但是,通則中僅提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般性規定,缺乏對不同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差異化管理和指導。《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開啟了中國對于高標準農田的研究,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是對農田路網系統、排灌系統、供電系統、地力支持系統進行技術集成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編制土地整治規劃、健全工作機制、創新資金使用和管理機制以及加大監管力度等對策和建議;宋海燕[3]以山東省農田防護林網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高標準農田防護林營建關鍵技術;張超超等[4]結合丘陵山區的農田綜合因素,確定了不同類型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產量指標和相關條件;宋祥剛等[5]綜合考慮耕地的基本條件和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建設適宜性,提出基于四象限法的縣域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與模式;楊緒紅等[6]從地塊單元受相鄰地塊的水平影響入手,采用最小費用距離模型,從社會經濟基礎、農業生態環境和水土資源條件三個方面構建分區阻力面指標體系,以高等級耕地作為擴散的“源”,依據累積阻力值的突變性將陜西關中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劃定為重點區、限制區和禁止區;王洪波等[7]認為,中國耕地平均等別偏低與基本農田高保護率的實際情況共同決定了劃定的基本農田不可能全都是優、高等地,只有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土地整治活動才能使大部分耕地滿足高產穩產的要求。

      本研究以河北省盧龍縣作為樣本區,分別從自然條件、工程條件、適宜經營條件三方面選取11個指標進行高標準農田的適宜性分析,以期為科學編制土地整治規劃、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建設任務順利落地提供參考。

      1 研究區域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盧龍縣位于河北省東部,東經118°45′54"- 119°08′06",北緯39°43′00"-40°08′42",地處華北平原邊緣地帶,屬于燕山南部低山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呈梯狀傾斜地形優勢明顯。大秦鐵路、京秦鐵路、京山鐵路及津秦公路、京沈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線路貫穿縣境,為交通運輸提供了便捷有利條件,地理優勢顯著。屬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的大陸性季風氣候,且大陸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0.9 ℃,年平均降雨量725 mm,且主要集中于6-8月份。盧龍縣地形地貌多種多樣,南部為山麓平原區且多為山洪淤積平原,占全縣總面積的17.94%,北部為低山區,占全縣總面積10.43%,中部地區為燕山運動形成的低山脊,為丘陵地區,占全縣總面積的71.63%。盧龍縣全縣總面積95 580.24 hm2,其中耕地面積43 909.56 hm2,占全縣面積的45.94%,總人口42.2萬人,人均耕地0.1041 hm2,略低于全國人均耕地水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設用地不斷增加,無論是耕地數量還是耕地質量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2 數據來源

      1)規劃數據。《盧龍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 ― 2020年)》相關資料及圖件、盧龍縣土地整治規劃相關資料及圖件、盧龍縣2011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1∶10 000)、盧龍縣DEM數據、盧龍縣耕地質量等別更新成果相關資料及圖件,圖件經過數據格式轉化,統一到ArcGIS格式,并進行投影變換和坐標校正,實現了數據的同步更新。

      2)社會經濟數據。盧龍縣國民經濟和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盧龍縣2011年國民經濟統計年鑒等。

      1.3 研究方法

      1.3.1 GIS空間分析法 本研究借助ArcGIS等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數據處理功能、空間分析功能和直觀的可視化分析功能,結合其他相關統計技術,綜合處理和應用分析盧龍縣的多種來源的時空數據,包括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土壤數據、地形數據、區域農戶耕地利用空間信息數據等,以此進行盧龍縣高標準農田空間穩定性分析、建設區域劃定及建設時序等研究。

      1.3.2 綜合指標體系法 系統分析研究對象,構建綜合性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適宜性評價和穩定性評價模型,分析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適宜性和農田穩定性,并依此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和建設時序。

      2 評價指標獲取及其分值確定

      2.1 適宜性評價指標的選擇

      根據高標準農田的內涵與建設特征,遵循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建立縣域基礎上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適宜性指標體系,包括農田自然條件、工程條件與適宜經營條件三大方面11個評價指標。

      本研究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標準,借鑒農用地分等體系中的賦值標準[8],采用經驗法和專家咨詢法確定高標準農田評價指標分級賦值標準,其中數值型評價因子采用[0,1]的標準化處理賦值,閾值型評價因子則按照具體分級賦值標準,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高標準農田應具有較好的自然條件,因此借助農用地分等成果對農田的自然質量標準做出標準判斷[9],即土壤的自然條件,土壤質量高的應優先選入高標準農田,參照農用地分等的成果,選取土壤質地、有效土層厚度、土壤pH和有機質含量4個指標,土壤質地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質,能較好地表征土壤的耕作性能,通過影響土壤結構、水分滲透、通氣等狀況,進而影響耕地的生產力狀況;有效土層厚度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該土壤的肥沃程度;土壤酸堿度對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長影響很大,在農業生產中應該注意土壤的酸堿度,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調節;土壤有機質含量是重要養分容量指標,受氣候、土壤類型、耕作措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并直接影響耕地的生產能力,反映農田的本底質量,通過定量評價可以揭示盧龍縣高標準農田自然條件的分布規律[10]。

      農田的工程條件,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需要考慮各個區域所存在的整治工程可改造和消除的各種限制性因素[11],工程條件因素選取田塊坡度、灌溉保證率、排水條件、農田防護林條件四個子目標,排水條件主要體現耕地的抗澇能力;農田防護林反映農田防護情況。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農田可改造難易程度。

      農田的適宜經營條件包括機械化程度、田塊連片性和路網密度三個子目標,機械化程度越高的地塊,越有利于高標準農田的規模化經營[12];田塊連片性越大越有利于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生產,反映的是農田種植的適宜程度;路網密度反映了農田道路通達情況[13],適宜程度高的農田應優先選入高標準農田。

      2.2 空間穩定性評價指標的選擇

      空間穩定性評價指標可以劃分為緩沖漸變型和剛性否決型兩類。緩沖漸變型,是指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對穩定性的影響隨著距離的變化而逐漸變化的指標。一般表現為距離該項指標值越近則穩定性越差,反之則穩定性越高。剛性否決型,是指對落入該項指標范圍內的耕地實行“一票否決”的指標,即只要是落入該項指標范圍內的耕地,就不進行建設。此外,空間穩定性還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其發展水平是建設用地擴張的動力所在,因此,在空間穩定性選取時要對反映經濟社會指標加以描述。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促使耕地不斷轉化為建設用地,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或者完成后仍然存在此種風險。城鎮建設用地擴張模式主要有沿主要道路的兩側的“跳躍式”增長和在現有建設用地的基礎上進行“攤大餅”式的擴張兩種,在此基礎上選取距離城鎮遠近與到主干道的距離作為建設占用穩定性評價的主要指標,此指標屬于緩沖漸變型;區位上的不穩定區域還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所確定的允許建設區與有條件建設區,城市規劃所確定的城市擴展區域。對于區位上的不穩定區域,近期內被建設占用的可能性較大,不適宜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行“一票否決”制,為“剛性否決型指標”,具體指標如表4所示。

      2.3 建設的適宜性評價方法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適宜性評價是一個多目標決策的過程,目標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現象,常規的線性加權評價難以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可行性評價的要求。在多目標決策過程中,優選理論中多目標系統優選、排序決策是較為有效的方法和可行途徑。因此,本研究采用接近理想點排序模型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適宜性評價[14]。

      1)構造規范化的決策矩陣。高標準農田建設可行性評價范圍內的耕地評價單元組成了優選的對象集A={a1,a2,…,an},遵循可行性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構建高標準農田建設可行性評價指標體系,確定指標T={t1,t2,…,tn},評價單元aj{j=1,2,…,n}在指標tj{t=1,2,…,n}取值為xij并將各指標采用極值法進行標準化處理,組成規范化的矩陣。

      R=(rij)m × n=r11 r12 … r1nr21 r22 … r2n… … … …rm1 rm2 … rmn

      2)構造加權矩陣。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可行性作為目標層,分別以自然質量、工程建設和經濟社會條件作為準則層構建指標體系。

      結合熵權法測算的指標權重,從而構建加權矩陣,即:

      V=(vij)m × n=a1y1 a2y1 … any1a1y2 a2y2 … any2 … … … …a1ym a2ym … anym

      3)確定理想解。為確定評價單元的整體優劣順序,可以定義:

      ri+=max(rij)ri-=min(rij) (i=1,2,…,m)

      ri+即各屬性值都達到各決策點的最優值,成為“理想點”,ri-到各決策點的最劣值成為“負理想點”[15]。而在實際操作中,“理想點”和“負理想點”并不存在,可以將單元評價值與理想值進行比較,以其接近程度作為評價的標準。

      3 結果與分析

      3.1 盧龍縣高標準農田適宜性評價權重的確定

      盧龍縣現轄12個鄉鎮548個行政村。分別對11個評價指標進行原始數據矩陣構建、標準化處理、歸一化處理、熵權值和權重值確定等,得到高標準農田適宜性評價指標權重表(表5)。

      3.2 空間穩定性區域識別

      高標準農田空間穩定性區域的識別主要借助Arcgis平臺,提取土地利用變更數據中主干道和城鎮等信息,進行道路和城鎮不穩定區域的緩沖,緩沖區標準的確定參考農用地分等定級中宗地低價評估的標準,最終確定主干道的緩沖區為1 km,建制鎮的緩沖區為2 km。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提取允許建設區和有條件建設區,疊加得到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不穩定區域,并采取“一票否決”制,落在該區域范圍內的耕地一律不允許搞其他建設(表6)。由表6可以看出,盧龍縣高標準農田不穩定區域共18 743.49 hm2,其中盧龍鎮不穩定區域最多,共有2 796.27 hm2,占全縣不穩定區域的14.92%,其次是劉田各莊鎮和石門鎮,不穩定區域分別為 2 247.79 hm2和2 200.04 hm2,占不穩定區域面積的11.99%和11.74%,蛤泊鄉和劉家營鄉的不穩定區域面積最小,分別為826.30 hm2和827.36 hm2。

      3.3 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時序確定

      在對不穩定區域進行“一票否決”之后,得到現階段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可建設區域,共39 280.85 hm2,其中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區域9 557.87 hm2,占盧龍縣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總面積的24.33%,盧龍縣高標準農田中期建設區域18 644.33 hm2, 占盧龍縣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總面積的47.46%,盧龍縣高標準農田暫緩建設區域11 078.65 hm2,占盧龍縣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總面積的28.20%。

      分鄉鎮統計結果見表7,由表7可以看出在盧龍縣12個鄉鎮中,蛤泊鄉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比例最大,占蛤泊鄉總面積的46.46%,其次是木井鄉,其優先建設面積占總面積的33.91%,以劉家營鄉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比例最小,為11.11%;燕河營鎮的高標準農田中期建設比例最大,占燕河營鎮總面積的68.74%,陳官屯鄉和劉家營鄉其次,分別占各自面積的62.49%和61.20%,印莊鄉比例最小,占印莊鄉總面積的31.57%;暫緩建設區以占總面積42.12%的印莊鄉為最多,燕河營鎮的暫緩建設區比例最小,只占燕河營鎮總面積的3.87%(圖1)。

      在盧龍縣9 557.87 hm2的優先建設高標準農田中,劉家營鄉只有196.34 hm2,僅占盧龍縣優先建設高標準農田的2.05%,其次是下寨鄉,其優先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面積是421.71 hm2,占盧龍縣優先建設高標準農田的4.41%,木井鄉和燕河營鎮的優先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面積最多,分別為1 230.29 m2和1 100.22 hm2,各占盧龍縣優先建設高標準農田的12.87%和11.51%。盧龍縣中期建設高標準農田共18 644.33 hm2,蛤泊鄉只有854.60 hm2,僅占盧龍縣中期建設高標準農田的4.58%,其次是劉家營鄉和下寨鄉,其中期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面積分別為1 082.00 hm2和1 093.17 hm2,分別占盧龍縣中期建設高標準農田的5.80%和5.86%,燕河營鎮和陳官屯鄉的中期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面積最多,分別為2 761.64 hm2和2 310.57 hm2,各占盧龍縣中期建設高標準農田的14.81%和12.39%。盧龍縣暫緩建設高標準農田共有11 078.64 hm2,占盧龍縣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總面積的28.20%,雙望鎮和印莊鄉的暫緩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最大,分別為1 738.20 hm2和1 500.58 hm2,蛤泊鄉和燕河營鎮的暫緩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最小,分別是244.60 hm2和155.46 hm2,僅為盧龍縣暫緩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的1.40%和2.21%(圖2)。

      綜合圖1和圖2可知,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區在各鄉鎮均有少量的分布。劉家營鄉中部和西南部有少量優先建設區分布,中部以中期建設區為主;潘莊鎮優先建設區的分布較為分散,主要分布在潘莊鎮北部地區;燕河營鎮以優先建設區和中期建設區為主,只有東北部有少量暫緩建設區域;在陳官屯鄉分布有大量的中期建設區域,北部分布著暫緩建設區,在印莊鄉的東南部分布著印莊鄉主要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區;盧龍鎮主要以中期建設區為主,分布在建制鎮周圍;劉田各莊鎮優先建設區面積雖然大,但是分布較分散,中期建設區域主要在建制鎮周圍;蛤泊鄉面積雖然不大,但其優先建設面積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蛤泊鄉中部和西部。西南部有少許暫緩建設區分布,中期建設區域主要分布在木井鄉中部,東部和南部分布有優先建設區域;石門鎮中部分布著大量的中期建設區域,城鎮外部邊緣有優先建設區和暫緩建設區交替分布;雙望鎮中期建設區域和暫緩建設區域交替分布,面積相當。西部分布著雙望鎮主要的優先建設區域;下寨鄉西部為中期建設區東部為暫緩建設區,北部和南部有少量的優先建設區零星分布。

      4 結論

      1)對于高標準農田的空間穩定性區域識別,針對盧龍縣全縣范圍內的土地,參考農用地分等定級中的宗地低價評估的標準,確定主干道和建制鎮的緩沖區,從盧龍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提取允許建設區和有條件建設區,進行疊加,最終得到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不穩定區域共18 743.48 hm2,作為盧龍縣的行政中心,盧龍鎮的不穩定區域面積最大,達到了2 796.27 hm2,占全縣不穩定區域的14.92%,劉家營鄉的不穩定區域面積最小,為827.36 hm2。

      2)在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時序建設方面,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分為優先建設區域、中期建設區域和暫緩建設區域3個區域,面積分別為9 557.87 hm2、18 644.33 hm2和11 078.65 hm2。其中優先建設區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木井鄉和燕河營鎮的優先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面積最大,分別為1 230.2 hm2和1 100.22 hm2,各占盧龍縣優先建設高標準農田的12.87%和11.51%。中期建設主要集中在盧龍縣中部和北部,燕河營鎮中期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面積最大,為2 761.64 hm2,占盧龍縣中期建設高標準農田的14.81%,蛤泊鄉只有854.60 hm2,僅占盧龍縣中期建設高標準農田的4.58%。盧龍縣暫緩建設區域主要分布在盧龍縣的西北部,以雙望鎮和印莊鄉居多,分別為1 738.20 hm2和1 500.58 hm2,又以蛤泊鄉為最少,僅占盧龍縣暫緩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的1.40%。

      通過綜合評價高標準農田建設適宜性和穩定性,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有效推動了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耕地的數量保護和質量管護。日后高標準農田的研究將就如何把建設和后期管護有效并且高效的結合,深入開展并嚴格執行,將會是高標準農田標準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TD/T1033-2012.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S].

      [2] 盧麗紅.基于GIS的基本農田保護空間規劃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2.

      [3] 宋海燕.高標準農田林網建設技術研究[D].山東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7.

      [4] 張超超,黃 仁.我國丘陵山區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幾個問題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1999(10):44-47.

      [5] 宋祥剛,朱躍文,馬 辰,等.高標準糧田生產系統集成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 (22):241-242.

      [6]楊緒紅,金曉斌,郭貝貝,等.基于最小費用距離模型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定方法[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 50(2):202-210.

      [7] 王洪波,程 鋒,張中帆,等.中國耕地等別分異特性及其對耕地保護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 2011,27(11):1-8.

      [8] 王曉紅.縣域農用地綜合分等法研究[D]. 武漢:武漢大學,2003.

      [9] 劉名沖.縣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研究[D].河北保定:河北農業大學, 2013.

      [10] 王 波,鄭宏剛,劉淑霞,等.云南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農田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1):99-103.

      [11] 薛 劍,韓 娟,張鳳榮,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模型的構建及建設時序的確定[J].農業工程學報,2014(5):193-203.

      [12] 賈麗娟.重慶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及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13] 王 璐.海陽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分區及整治工程類型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高標準農田問題范文第4篇

      5月20日,兵團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馬金玉、三師國土局副局長秦愛民一行蒞臨五十三團復核2013年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該團黨委副書記、團長曾寧江陪同檢查。

      復核驗收組首先來到該團的項目建設工地現場進行了實地查看,聽取該團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實施情況的匯報,之后對項目相關資料進行了詳細檢查。該團2013年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自2013年9月10日開始施工,于2014年8月15日竣工,項目總投資2008.79萬元。累計完成現澆渠道防滲工程23.44公里,配套建筑物235座;建設高效節水膜下滴灌面積2723畝;田間道路砂礫石硬化11公里,配套建筑物12座;建設農田防護網203.3畝。該團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工程的實施,一是使渠道輸水安全有了保障;二是通過田間道路硬化,方便了職工出行和田間作業;三是提高了條田標準化建設程度。該團4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分布在三連、六連、十七連等連隊,在方案編制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地耕地情況來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布局,以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為目標,選擇一些整治潛力大且相對集中成片的田塊。綜合運用調查、勘測、評估等各種手段,準確摸清項目區耕地質量和權屬狀況,明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效益的分配方案,確保收益權調整與分配方案的制定公開、公平、合理、合法。

      項目完成后,將進一步提高農田的防洪抗旱能力,為實現農田增產、農業增效、職工增收奠定良好基礎。

      通過檢查,復核驗收組對五十三團高標準基本農田施工、建設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希望該團繼續加強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機制,科學調度用水,保證渠道的安全運行,充分發揮項目工程效益。

      高標準農田問題范文第5篇

      關鍵詞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做法;成效;問題;建議;寧夏彭陽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2-0257-02

      彭陽縣自2002年就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并被自治區作為寧夏南部山區的典型區域進行重點扶持,通過多年來的不斷投入,農業生產環境得到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農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特別是2009年以來,把生態建設的成功經驗與農業綜合開發結合起來,組織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籌規劃,梁峁溝坡臺綜合治理,農林牧副全面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區域產業培育、小流域生態治理協調推進,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生態顯著改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進步的初步成就。

      1 主要做法

      1.1 創新思路,提高認識

      彭陽縣將小流域綜合治理與中低產田改造有機結合起來,將農業、水利、林業、科技等進行綜合運用,以促進地方優勢產業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加農民收入,走小流域生態農業綜合治理之路,創立了山區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新模式[1]。

      1.2 科學謀劃,合理布局

      縣委、政府提出了“圍繞一個中心,實施兩大戰略,加快三個進程,推進四個轉化”的總體工作思路,對全縣各個流域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踏勘、調研論證、規劃設計,編制完成了《彭陽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十二五”規劃》。并積極探索以發展小流域生態農業綜合治理為主,配套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爭取實施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逐步拓寬農業綜合開發在南部山區新的發展空間,使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成為加快推進彭陽生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

      1.3 多措并舉,統籌推進

      通過坡改梯,使人均基本農田擁有面積達1 333 m2以上,采取開挖水平溝整地造林、截流蓄水,打機井、找水源、旱改水等方式建設節水示范田,發展節水高效農業,實現了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2-4]。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載體,統籌規劃各流域單元,以村為單位整體推進,農林水牧項目捆綁,按規劃要求實施的工程,收到了“部分之和大于整體”的效果。

      1.4 明確責任,狠抓落實

      對于重點工程的組織實施,一律實行行政干部包進度、包規模,技術干部包技術、包效益的辦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生態農業示范項目,采取打攻堅戰的方式,集中勞力,集中時間,集中會戰,集中流域綜合治理,整村推進,落實到位,探索大規模生態農業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

      2 取得的成效

      3年來,彭陽縣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 835萬元。農業綜合項目的開發實施,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業得到加快發展,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2.1 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業抗災減災能力

      營造優質經果林133.33 hm2、水土保持林416 hm2、高接換頭嫁接改造666.67 hm2、農田道路防護林20 hm2,項目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2.4%,基本上達到荒地林草全覆蓋,初步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和“山綠、水清、地平”的目標,既涵養了水源,增加了灌溉蓄水,增強了農業抗災減災能力[5]。

      2.2 改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近3年累計建成高標準坡改梯田200 hm2,拓寬鋪砂田間耕作道路60 km,配置小高抽20處、建成容量不等的各類蓄水池12個,水保塘壩2座,新打及維修配套機井37眼,鋪設輸水管道123 km,建日光溫室及水泥拱架棚1 600棟。項目區基本實現了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機能耕的田園化格局,旱、澇、漬等障礙因素基本得到排除。

      2.3 促進生態產業鏈形成,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通過3年來的農業綜合開發,培植了一批優質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如紅茹河流域的辣椒種植、肉牛養殖,長城塬的菌草生產,草廟的紅梅杏,北部山區的苜蓿草收儲加工、林地放養生態雞,彭陽果脯加工等優勢產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以糧食生產為基礎,林果、草畜、勞務為主體,特色種植、多種經營并舉的格局,發展后勁持續增強[6]。

      2.4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推廣,農民收入顯著提高

      在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過程中,除了加大投入硬件設施外,還重視軟件設施的建設,積極引進推廣各類農業科技成果,加強對農技人員和農民的培訓。項目區共舉辦各種培訓班30期3 000人次,實現了10戶農民就有1名農民技術員。紅河鄉上王設施農業示范區是彭陽縣確立的設施農業技術創新示范園區之一,占地面積166.67 hm2,重點推廣水泥拱架和鋼竹混合結構2種棚型,共建成日光溫室50棟6.67hm2、移動塑料大棚2 758棟160 hm2,加之引進蔬菜良種良法配套推廣,據測算,僅設施蔬菜一項可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近700元。

      3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彭陽縣小流域生態農業綜合治理兼顧了山區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優化了農業生產的結構和功能,在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

      3.1 農業基礎環境差,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立項原則有一定差距

      彭陽縣地處寧夏東南邊緣六盤山東麓,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殘塬區,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區域的選擇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議山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區域劃分上也應以小流域為單元,考慮到山區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約1 333 m2的實際情況,建設規模應在連片333.33 hm2左右,格田面積控制在2 000 m2以內。

      3.2 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與農業并重,治理措施多樣化,高標準農田涵蓋不足

      在小范圍集中成片的農田中,實行水利、農業和科技措施綜合治理,建設高標準農田,而在宜林荒山、荒溝上沿等高線統一放樣,進行工程整地造林,防風保土,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因此建議將小流域綜合治理也納入高標準農田的范疇,以滿足山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需求。

      3.3 投資標準偏低

      一是自籌資金難以到位,導致實際投資標準低于計劃投資標準。二是物價上漲幅度較大,相應下降了建設標準。三是山區農田建設成本偏高。由于山區大多都是人多地少,人均吃飯田僅為1 333 m2左右,因此,在農田規劃設計時,一般按照1 000~2 000 m2一塊進行設計,相應的灌排渠系設置也較為緊密,從而增加了大量渠系襯砌的工程量與田間平整土方工程量,大大影響了實際的投資標準。

      3.4 資金整合程度差,項目開發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農業綜合開發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多學科的系統工程,按照“渠道不變,資金配合,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進行整合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因政出多門而產生的扯皮現象將很難避免。建議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全部項目資金由一個職能部門來投放,有利于項目的組織實施,有利于建設標準的提高。

      4 參考文獻

      [1] 舒琳.都市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研究與應用[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3.

      [2] 楊磊,鄖文聚.加快良田建設 促進農業轉型―對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中國土地,2013(9):57-58.

      [3] 楊邦杰,楊磊,鄖文聚.加快良田建設,夯實農業轉型基礎―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情況調研報告[J].中國發展,2013(4):7-11,2.

      [4] 王利香,劉峻嶺,劉麗麗,等.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相關問題思考[J].中國房地產,2013(20):54-57.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播放| 国产gv天堂亚洲国产gv刚刚碰|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花蝴蝶| 亚洲an日韩专区在线|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亚洲色图.com| 亚洲香蕉免费有线视频| 亚洲人成网www| 午夜亚洲www湿好大|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丝袜在线观看|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精品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 亚洲精品自拍视频|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美女免费视频| 亚洲美女aⅴ久久久91|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 va亚洲va日韩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 自拍 另类小说综合图区| 亚洲国产黄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亚洲av永久无码制服河南实里|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v特级毛片| wwwxxx亚洲| 亚洲欧美成人av在线观看|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嫩草影院|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