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傳統的藝術形式

      傳統的藝術形式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的藝術形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統的藝術形式范文第1篇

      關鍵詞:傳統年畫;平面設計;運用

      1傳統年畫概述

      年畫在我國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先民的藝術創造,是民間迎新春、祈豐年的一種民俗藝術品,是獨具中國文化氣質的藝術符號,它也是廣大群眾用來美化環境、反映社會生活、寄托思想情感、表達心理愿望的一種大眾藝術形式。年畫歷史源遠流長,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年畫一直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之物,然而其創作者都為民間匠人,因此一直不為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所重視。民間年畫所表現的生活感情和情趣,是樂觀向上、充滿信心的,與有的傳統繪畫里的那種士大夫的落寞心理、蕭疏情趣截然不同。民間年畫是中國民俗美學的體現。它不僅對民間藝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式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著名年畫專家王樹村先生曾指出:年畫的創作中有三訣,“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歡喜”。這正是中國年畫的藝術魅力和創作原則,也是傳統民間藝術最寶貴的價值所在。傳統年畫的題材大體可分為五類。一類為神像,以門神為最常見,其他如財神、灶王、關王、八仙等。二類為吉祥圖案,畫面精致美艷,最受百姓歡迎。三類為歷史人物及故事,多為百姓崇敬喜愛的先賢。四類為戲曲故事。五類為市井風格。傳統年畫是一種純手工藝制品,這就決定了年畫的制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藝人個人因素的影響,并形成了繁多的流派與風格。

      2平面設計對傳統年畫藝術形式的借鑒

      中國傳統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萌芽于漢代,形成于宋朝,繁榮于明清,越千年而不衰,成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覆蓋面最廣,使用、欣賞人數最多的一個畫種,而且對鄰國,日本、朝鮮、泰國等國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創新是設計的靈魂,平面設計可以依托傳統年畫藝術形式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借鑒和拓展。

      2.1借鑒年畫的造型與技法

      形式因素是世界范圍的內容,它包括了對整個繪畫語言的總結,這其中又有著民間繪畫理論的規定作用,所以我們對民間畫訣的價值有必要進行論證。中國傳統年畫包含了大量的神像,它最能體現民間宗教的特色。此外,中國民間文化中蘊含的傳統儒家文化思想,也通過年畫題材的選取和修辭方法生動傳神地表現了出來,它的倫理型的審美取向使中國民間年畫極富教育作用。年畫的造型手段采用了中國傳統的民族繪畫的線條形式,但年畫的刻線不是形式的拼湊或相加,而是綜合了如“十八描”等多種傳統技法用筆,還大膽地吸收了外來的“泰西筆法”,亦即西方的焦點透視的筆法,創造出了獨具一格的造型體系。年畫的人物造型不同于西方繪畫的體面表現法,與中國傳統繪畫語言亦有所不同。它屬于主觀意象派,即是具有強烈的主觀傾向的夸張變形、概括綜合、寫意傳神,是依從心理和觀念的造型,是“主觀意象的造型觀”,兼有“原始造型法”或稱為“原始風格”的遺韻。人物造型總體效果主觀色彩極強烈,缺少自然形象的真實感,但卻嚴格遵守了心理和認知觀念上的真實,是經驗與思維中的真實性的藝術體現。傳統年畫某種程度上正是“通過某種錯誤的繪圖,正確地再現了物體”。這種主觀意象的造型特點有兩個:一是意象的變形夸張;二是綜合概括。傳統年畫造型的主要特點是依從創作者的知覺、主觀意向而來,它在服從形象的功能和觀者欣賞趣味的同時,又被賦予了濃厚的感彩,充滿了奇妙的想象。平面設計中可以借鑒年畫的這些創作特點。現在的平面設計沒有固定模式,傳達給受眾的內容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更迭。現代設計恰當的運用傳統年畫的造型與技法會增加作品的文化內涵與底蘊。

      2.2借鑒年畫的色彩運用

      傳統年畫多采用原色,這由年畫以木版套印色彩的制作方法所要求的,同時又與中國的“五行”和“五色”觀念有著密切的聯系。年畫多用原色,少用間色的創作法則,使它在色彩上呈現出對比鮮明、強烈、主觀隨意、夸張概括、富有象征性的特色,在色彩觀念和賦色原則上,仍屬于主觀意象派。年畫色彩在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傳統中國繪畫,尤其是工筆重彩人物畫、宗教壁畫的繪色方法,又吸收了傳統的其他民間美術品好尚原色、艷色、明快、清新的特點,形成了自身特色。平面設計中可以借鑒民間藝人對色彩的運用,了解畫訣中關于色彩的口訣,根據人們的習俗好尚,審美趣味來擇色。從原始社會對色彩的感性沖擊到現代設計的理性欣賞,平面設計中的色彩有著強烈的感受力和沖擊力,在現代平面設計中應借鑒傳統年畫的用色手法,運用到達理性階段的色彩來傳達作品包含的情感,引發觀者的共鳴。

      2.3借鑒年畫的構圖手法

      民間年畫的構圖特色是飽滿、均衡、整齊、講求裝飾效果、具有概括性和程式化的趨勢,同時在物象的取舍和安排上又有很大的隨意性,服從主題表現的需要,即按內容決定構圖形式,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年畫構圖中的物象來自現實生活,但并非照搬實物,而要求對之加以取舍、提煉、綜合概括。“真、假、虛、實、賓、主、聚、散”的八字要訣,就是關于年畫人物構圖的寶貴經驗。在表現風俗、風景、動物花草題材的年畫中,也常用概括、簡化、夸張、虛構的手法進行構圖,并將究“意、理、功、趣”。傳統年畫的構圖樣式在現代平面設計中有很多借鑒之處,設計中可采用技術手法進行創作和表達。平面設計可以借鑒年畫以內容決定構圖方式的特點,使設計畫面構圖多樣化。同時可以學習年畫的散點透視方法和“平視體”兼具的平鋪并列,不講層次、互不遮擋,打破時空限制,隨主觀意愿和心理的需要,自由組合物象,打造“倒透視”畫面或局部畫面,呈現出“原始造型法”的稚拙意趣。

      2.4借鑒年畫“意”的表達

      年畫中“形”的內容好學,重點是“意”的元素如何呈現。所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傳統年畫的“意”是指圖中表達的深層含義,也是年畫的魂。平面設計可對傳統年畫中蘊含的精神層面的意義加以借鑒和利用。賦予作品深刻的寓意,引導人們的審美傾向。年畫中賦予的“意”大多寓意吉祥,這種因素運用到平面設計中,更容易打動人心。民間年畫在傳統文化的沃土中成長,現代平面設計借鑒民間年畫也顯示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回歸傳統,才能創作出更多富有中國特色的優秀平面設計作品。

      3結論

      藝人們巧妙地對中國傳統繪畫圖式整飭產生了年畫的形式,體現了這個群體的智慧與創造。本文重點探討了年畫形式給平面設計帶來的藝術拓展,為創造更豐富的藝術形式和內容展現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孔雷.探析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設計元素的融合再設計[J].hi-na'sForeignTrade,2011(12).

      傳統的藝術形式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中國服飾藝術能夠在世界時尚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樹立本民族品牌,離不開中國歷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國際的”,沒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服裝是沒有根的服裝。中國傳統藝術成為了服裝設計中需要不斷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鮮的靈感血液。如何認識這一點,并準確的將博大的傳統藝術精髓植入到現代服飾中。并有效結合成為整體,是我們將要研究的課題和任務。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被忽略的傳統民族藝術也逐漸成為藝術工作者表現形式的主流。對于服裝設計教育來說,從上世紀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國際的’舊號,也從未像今天這般為我們所感同身受。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民族藝術,如何將傳統民族藝術更好地融人服裝設計的教學實踐中去,也成為高等院校進行服裝藝術設計教學所面臨的課題之一。對于服裝設計來說,將傳統民族藝術與實際應用完美結合,積極吸收新的藝術元素并加以創新是服裝設計從業者應認真對待的任務之一。

      中國傳統服飾的源流追溯起來是一部渙渙長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國五千年的輝煌文明史,“衣冠中華”譜寫了絢爛的服飾寶典。在經歷了“西服東漸”的沖擊之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其服飾的文化歸屬感在國人心目中也表現的愈來愈強烈。

      在今天的服裝藝術教學與創作中,民族化與時代化之間,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傳承與創新之間,它們枝蔓纏繞的關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時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無論在哪種文化之中,時代感的強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標志,服飾文化也不能例外。作為一名服裝教育工作者,將傳統民族藝術植入服裝設計教學實踐中,以民族傳統為基礎,面向時代,以現代服飾設計為目的,成為今后工作的重點。

      一、注重傳統藝術的發掘與借鑒,力求在繼承中不斷創新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它們共同構建成了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輝煌的藝術成就,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中西文化的比較中,我們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著積極的成就,也有著不足之處。我們應該用批判的態度進行選擇,有機把握傳統藝術文化中的“利”與“弊”,以便于汲取并傳承傳統藝術中的精華。今天,許多傳統藝術面臨湮滅的尷尬,許多傳統技藝后繼無人,甚至失傳。我們今天的學習與繼承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對民族藝術的挽救,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像我國古代的繹絲工藝,由于其工藝精繁、對工人素質要求高,時間花費多,見效慢,其有些技藝在建國后慢慢消失,不過,這種技藝在我們的鄰國—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傳承了下來,現在的日本仍保留著從隋唐時期傳人的“本繹絲”及“引金箔腰帶”技藝。今天,這項在中國失傳的技藝在兩國的文化交流中輾轉回到中國。這不由得我們不警醒—不要讓老祖宗的好東西敗在我們手中。

      二、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們要做到將傳統藝術很好地植入服裝設計教育中,首先我們要將傳統民族藝術與現代服飾有機結合,它們應成為互為包容、相互協調的統一體。他們之間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對立。我們應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引導學生深人了解傳統藝術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傳統藝術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嫁接與借鑒。摒棄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膚淺模仿,注重挖掘傳統藝術精髓中認識傳統藝術的文化土壤及歷史屬性,學會在服裝設計的學習中把握和體現傳統藝術的文化脈絡。在當今的服裝設計界,中堅設計力量對此有了很深的體會,并將傳統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融人作為開啟世界時尚大門的金匙。

      其次要重視地域文化,促進服裝創新。縱觀服裝的歷史發展,也是一部時代變遷的歷史,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到文明發展的腳步,同時反映出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經濟水平、文化水準及人們的審美觀念,由于自然條件(種族、地理、氣候)、精神狀態(風俗習慣、時代精神)、歷史環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域性服裝文化。其服裝以外的藝術形勢也強烈的表現出這一特征。

      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植入形式很多,我們簡單總結如下:

      1.意境植入方式

      我國傳統民族藝術講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滿的內容居多,往往通過圖案及圖案的形式來完成。這是我們祖先為追求美好生活而創作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完美的將吉祥與圖案結合在了一起,代表著傳統的民俗民情。

      吉祥圖案涉獵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學、歷史、風俗、宗教等方面,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內涵與意義,是中國人熱愛生活、努力創造幸福、美滿、樂觀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報平安”,“五福(蝠)臨門”等等。“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圖騰,代表奮進、勇敢、尊貴與威武。這些吉祥圖案以其寓意被用于傳統藝術的各個門類,不論是雕刻還是瓷器裝飾,不論是剪紙還是染織,千百年來這些帶有美好寓意的圖案被賦予了生命與靈性,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這份寶貴的藝術遺產成為了設計師們表現的法寶之一,新銳設計師祁剛為影星高圓圓精心設計的“喜上眉梢”驚艷戛納,以民族傳統吉祥圖案傳遞著特有的中國文化。

      2.圖案植入方式

      中國傳統圖案的歷史由來已久,中國文化從開始就認識并強調紋飾的作用。我國傳統圖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從變幻無窮、風格各異的傳統圖案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各時代的工藝水平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許多傳統圖案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經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裝設計中,將具有傳統藝術形式的圖案與現代服裝相結合,成為設計師們常用的設計手段,傳統圖案在服飾中的巧妙植入,成為時尚與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傳統圖案在植入服裝設計中時,要注重圖案與服裝結合的形式美感,形態與功能的關系、形態與材料以及工藝的關系,這樣才能將傳統圖案與服裝完美結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對服裝文化內涵的診釋。

      在具體的圖案植入時,首先要考慮到地域性、時代性,才能在選題、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的把握上做到嚴謹、準確,有特色;其次要考慮到傳統圖案的創新,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試驗性創作,得到新的啟發,獲得創新靈感,給古老的藝術注人新的生命與活力。

      3.色彩的植入形式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確立了自己的色彩結構。形成了屬于中國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傳統藝術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藝術形式比比皆是。傳統鍍金工藝中的“婆金”、“描金”,婦女妝容中的“花黃”,紡織工藝中的“撒花”等在引發后人無限遐想的同時,也為我們揭示古人對色彩的種種喜好,甚至今天國際上以“中國紅”這一對紅色的命名來顯示中國人對這以色彩的偏愛。

      傳統的藝術形式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盤扣;表現形式;發展

      1、傳統盤扣藝術的發展

      盤扣的作用在中國服飾的演化中逐改變,它不僅僅有連接衣襟的功能,更被視作是裝飾服裝的點睛之筆,生動地表達出中國服飾重意蘊、重內涵的裝飾韻味。以后,漢族婦女也穿上旗袍,配以盤扣,20世紀20年代以來,受西式服裝風格的影響,旗袍的款式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同時,也促進了盤扣的發展,表現出一些新材料,新圖案的出現與選用,30年代進入全盛時期,40年代以后中式服裝和盤扣的發展趨于緩慢,這些費時的傳統文化和技藝在現代化社會的進程中被逐漸湮沒。進入80年代,又迎來了中國傳統服飾元素的春天,人們從未像以往那樣那么喜歡傳統的服飾元素,盤扣造型也不斷推陳出新,將裝飾性和實用性發揮到了極致。

      從形態方面看,凡是在生活中能夠遇到的造型,都能夠在盤扣藝術中體現,一些時尚前衛的新事物也能夠在盤扣藝術中體現,甚至是最新最流行的元素都能夠被盤扣藝術吸納并展示,如“萬里長城”、“龍門石窟”等精巧造型展示出祖國壯美的河山景色,“熊貓”、“茶壺”等元素則為世人展示了中國獨一無二的珍寶,還有一些極具紀念意義的數字,時尚的網絡語言也用扣子盤出了韻味。在這些創新形態的盤扣中,不僅僅是服裝表現一貫的含蓄、莊重和典雅,更強調了個性的流露和張揚。從藝術表現力方面看,盤扣特別注重表現手法的變化,突破的傳統盤花多弧線的技藝手法,在盤花過程中,直角、小角度的折角手法也大膽嘗試,賦予扣花更多的曲線變化,使得盤扣融入了現代化的圖案設計藝術,再搭配絢麗的色彩和多樣的材料,增強了盤扣的欣賞性,中國傳統的盤扣真正從實用走向了藝術,一對盤扣,在服裝的整體造型中展示著獨特的藝術價值,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與此同時,盤扣也得到了西方文化的贊美和認可,無論是黃皮膚、白皮膚還是黑皮膚,無論是那女老少,只要是穿上漂亮的中式服裝,就都能體會東方民族服裝的莊重、華美和典雅的風韻,展現成雙成對盤花扣的魅力和風采。

      說到盤扣不能不提及扣子,雖然拉鏈早已成為其最佳的代替品,但是扣子的用途并沒有完全消失,當他的功能降低之后,接下來的作用就是裝飾性了,諸如項鏈、手鏈等等飾物,只要是你想象得到的地方,都可以從衣服上省下扣子而派上用場。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盤扣的地位有起有伏,當今社會,百花齊放,為盤扣藝術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逐漸成為中西不同服裝風格交融的橋梁,展現出耀眼的風采。

      2、傳統盤扣藝術的表現形式

      盤扣,也稱為盤紐,可稱得上中國傳統的一個符號元素,是中國人對服裝認識變遷的縮影。盤扣有三個部分,扣結、扣門和扣花,扣結和扣門系在一起,起到功能性的作用,工藝相對比較穩定,扣花則是用滾條盤織而成的各種花樣,也叫做盤花,花式變化多端,隨意性強,有很大的想象和發揮空間,主要起到裝飾性的作用,其選題具有濃郁的民族情趣和吉祥意義的圖案。盤花的制作材料多采用綢布、尼龍繩、毛線、絲帶等,制作流程和工藝與中國結有異曲同工之妙,真不好鑒別當初是先有了盤扣才衍生出了中國結,還是先有了中國結,人們才將它縮小了幾號縫在衣服上。傳統盤扣的制作工藝可簡可繁、面積可大可小,主要根據各人心靈手巧的程度而定,手法通常包括有盤、包、縫、編、嵌等等。在色彩搭配方面也極為講究,要綜合考慮服裝的整體構思和造型效果,表現出設計者高超的技巧和獨特的創造力。

      一般情況,盤花的種類有模仿動植物的盤扣、梅花扣、金魚扣,盤結成文字的吉字扣、壽字扣、喜字扣,也有幾何圖形的,如一字扣、波形扣、三角形扣等。盤花常常采用對稱的形制,以體現中國服飾文化中傳統、含蓄、穩定的審美思想。使用對象可分為男士扣、女士扣合兒童扣,男士扣主要用于生活便裝和休閑裝,也可用于武士服以及戲裝上,如葫蘆扣;女士扣還可進行細分化的應用,用于青年女子裝的扣子造型俏麗活潑、色彩鮮艷明快,如龍鳳呈祥扣,用于中年裝的扣子講求造型莊重、色彩素雅,如并蒂石榴扣;兒童扣的形態生動,多用于嬰幼兒及女童的服裝上,如對開雙花扣。盤扣的位置可以設計在對襟處、斜襟處、袖縫處等等。雖然只是幾顆小小的扣子,但是它卻能在不同款式的服裝上表達出不同的服飾語言,例如,經典的立領款式配盤扣造型,突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含蓄和典雅;低領款式配盤扣,洋溢著新時期女性的浪漫和嬌俏;短衣長裙的款式搭配中,長裙上密密地綴一排平行盤扣,則使女性于端麗之中見得美感;斜襟短衫款式如果綴上幾對纏絲盤扣,則使女性于古雅之中見得清純。

      在形形的盤扣中,尤以古老的手工盤扣最為精美細致,融入了工藝技師的情感和智慧,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和內涵。如蝴蝶扣、葫蘆扣都與“福”字諧音,希望生活能幸福美滿、吉祥如意,又如琵琶,被視為吉祥之物,來寄托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然而,隨著都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很難得到幾顆完全手工制作的扣子,因為這種東西總也走不出機器生產的陰影,同樣纏絲,同樣鏤花,同樣被稱作是蝶戀花,但是機器的產品中讓人感到少了一種靈氣,少了一絲穿透歷史的優雅。

      參考文獻

      傳統的藝術形式范文第4篇

      以米芾為代表的書家反對學習石刻上的文字,主要是因為石刻文字經過幾道工序后,已無法反映出真實的筆法。直至兩漢簡牘帛書大量出土,漢代人書寫的真實筆法才第一次直接呈現在人們眼前。現將簡牘隸書成熟時期所表現的一些基本筆法與典型漢碑進行對比,從中探索一些二者的形式差異。

      從出土的漢簡來看,遲至西漢晚期,漢代隸書已在漢代人日常書寫的簡牘中完全成熟。這一時期的簡牘隸書,一改西漢早期波磔作縱勢的書寫,而完全取橫勢,每個字基本上都呈扁闊狀,左波右磔都較其他筆畫豐肥。這些漢簡雖個人風格不一,但其轉折處筆鋒轉換方折,波磔充分向左右拓展,恣意地顯示出毛筆提按粗細變化的柔暢舒展。這些特征在直到東漢末期的日常手書中都有表現,并作為銘石書而沿襲使用。

      圖1為西漢成帝時期的武威《儀禮》漢簡,書手有著高超的書法修養,其結體左斂右舒,中心偏向于字的左側,顧盼生姿,筆畫輕纖而不軟弱,粗細變化,飄灑流動。這與東漢碑銘石刻(圖2,《史晨碑》)有著很大的不同。

      從二者的對比(圖3)來看,由于簡牘在書寫時運筆速度較快,一些筆畫往往出鋒收筆,致使一些撇、鉤、折等筆畫類似于后世的楷書或行書。

      這些毛筆運動所表現的筆法,在漢隸碑刻中是很少見的,尤其是一些端莊的豐碑巨刻中的隸書,如《史晨碑》,“撇”的收筆都是留駐稍頓藏鋒,或逐漸豐肥,最后頓筆趯走。其中類似于楷書的“鉤”幾乎沒有,“捺”的收筆大多要微微上翹,而“折”也是中鋒重新起筆搭接,與簡牘頓筆不類。這些種種的不同,正反映出漢簡牘書法在傳承筆法方面的重要性,這些筆法與后來中國書法以二王為主流的筆法息息相聯。

      傳統的藝術形式范文第5篇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只有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借鑒其他國家優秀文化精髓,才可以在世界文化中占據一定的地位。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只有突出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民族特色,賦予環境藝術作品持久的生命力,促進環境藝術設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設計藝術中可以在追求現代化元素的同時融合傳統文化元素,使設計出來的作品更加富有傳統文化氣息的。

      1 傳統文化對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意義

      我國傳統習俗中歷來講究含蓄、深沉,這也直接映射到了當代環境設計領域。受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當代的環境藝術作品大部分都注重理性思維和感性藝術的表達,藝術表現力含蓄而深沉,通過多種含蓄的藝術表現形式給民眾留下了聯想和想象的空間,產生充足的藝術感染力,進而提升整個民主的藝術創造力,這也正是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所在。

      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應用傳統文化的表現結合傳統文化的理念,將其融入環境建筑理念之中,只有這樣,才能在展現豐富的外觀形態的同時,將傳統文化充分地體現出來。

      2 傳統文化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相互融合

      傳統的圖形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可以直接附著在某一項現代的載體上,這樣便能夠形成一種全新的視覺環境,也能傳達出傳統文化中圖形本來的意義。這種直接的運用體現的是一種整合的觀念,也是一種積極的創造和創新,同時,需要考慮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與周圍環境的契合,這樣才能充分地表達出圖形的意義,賦予現代環境更加深刻的文化內涵。

      如上海的經貿大廈雖然建設歷史較為久遠,而且設計者不是中國人,但是,其形象和所表達出來的文化卻符合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這是因為其設計師受到陜西大雁塔的啟發,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因素融入到了鋼結構的建筑中。

      在古代的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中,傳統文化大多使用含蓄的手法來表達情感,無論是外觀還是室內布局,都通過合適的物品陳列和文化圖案來承載文化情感,這種表達手法被稱為隱喻。在現代環境藝術中,這種隱喻的表達方式仍然受到青睞,通過各種傳統文化因素組合的方式來表達環境本體之外的情感,這也是傳統文化獨有的表達方式。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要求對于傳統文化元素應該用現代的審美觀點進行審視,并且在充分理解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利用現代藝術手段對其進行創新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互融合。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其在線條表達上具有長寬度和方向,同時,也帶有強烈的厚重感。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不僅能使環境藝術設計充滿詩情畫意,也能使傳統文化的精神獲得更大的展現空間。如著名的蘇州博物館,既有傳統的文化元素,又不乏現代審美概念,多層石板組成的山水結構充滿了中國情調。

      3 傳統文化元素賦予環境設計新的生命力

      當前,青睞中華傳統文化的設計師更多采用的是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創新,即從具備傳統文化涵義的視覺形態或抽象形態中提取關鍵題材,將其轉換并科學重構。我國傳統文化中美的元素數不勝數,設計師可從中捕捉到合適的元素,對其進行二次甚至多次加工。形成的物質形象必然要與設計理念及現代審美情趣相符合,這就需要設計者擁有豐富的閱歷、敢于嘗試的耐心和足夠抽象的思維,只有這樣,方能尋得傳統與現代、東方和西方的文化結合點,給予傳統文化新的釋義,形成散發歷史氣息的現代環境設計作品。

      我國的傳統文化雖璀璨如繁星,卻保持著內斂,因此,走傳統路線的作品,其設計風格多以素雅、樸實為主。傳統文化元素使現代環境藝術多了一份詩情畫意,與應用空間結構線條相比,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使作品有了“溫度”,也更容另被懷舊、慕古的大眾所接受。在眾多試圖繼承傳統文化精髓的實例中,蘇州博物館無疑做到了完美,蘇州博物館是由享譽世界的建筑大師貝聿銘及旗下事務所設計而成的,建筑內部及每個角落都充滿著江南風韻。貝聿銘參考古代園林風,巧妙地將現代設計理念與建材為一體。蘇州博物館與忠王府等古建筑朝夕呼應,成蘇州城中一支絢麗的玫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很多時候是一個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對外形象,因此計者規劃整體藍圖時,可以基于傳統文化的設計背景,繼承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結合當代設計理念和城市規劃要求,從而創作出具有歷史文化意味的時代作品。將古典元素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相結合,是基于現代人們審美心理需求,以及城市整體規劃的需求。環境藝術設計者要在迷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有機結合,不僅要凸顯現代環境藝術特色,還要彰顯傳統文化的精髓。

      4 結語

      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今,現代環境設計師有意識的融入傳統民族文化的創作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更多地運用傳統文化元素符號,運用現代化的藝術創作手段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完美的體現本地區的民族文化特色,并為當地民眾提供用以居住、欣賞、藝術交流的空間造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創作模式,促進我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設計藝術的飛速發展。

      目前,我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水平不斷提升,從國際文化角度來看也產生了一些新的設計風格與審美思想,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方向也有所變化,由以前的注重現代感轉變為崇尚古典美的設計風格。將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設計中,往往會采用一些古典元素,從而使設計作品一方面具有現代設計風格,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悠久的歷史感,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設計可以提高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水平,向世界展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張.論傳統民間藝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D].河北大學,2007.

      [2] 張羽薇.淺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2).

      [3] 論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5).

      在线观看亚洲天天一三视| 久久噜噜噜久久亚洲va久| 国产亚洲精aa成人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乱码卡三乱码新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永不|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校园亚洲春色另类小说合集| 亚洲剧场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尤物| 亚洲kkk4444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伊区| 亚洲sss综合天堂久久久| 亚洲一级高清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影视| 亚洲人成色777777老人头|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 亚洲日日做天天做日日谢|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亚洲另类小说图片|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片苍井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3区|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哦| 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国产黄色一级毛片亚洲黄片大全| 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77777亚洲色| 亚洲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二区在线视频|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韩国—中文字幕|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爱情| 最新亚洲卡一卡二卡三新区| 鲁死你资源站亚洲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