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院行業市場規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市場現狀及規模
據有關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城市婦女已婚女性婦科常見病患病率順序依次為生殖道感染42.9%、月經紊亂34.5%(未絕經者)和痛經15.5%(未絕經者)、盆腔腫物3.9%、生殖器官畸形1.1%。由此可見,婦科生殖道感染的炎癥是婦科第一大疾病。
2004年,婦科炎癥用藥市場規模約為52.8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16.84%;2005年婦科炎癥用藥市場將比2004年增長11.70%,市場規模接近60億元。慧聰網行業研究院醫藥研究所通過對以往市場規模的分析和預測,到2008年,預計中國婦科炎癥用藥市場規模將會高達77.55億元,到201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90億元。
婦科炎癥用藥主要為外用藥,還有很少部分炎癥用藥為口服制劑。外用藥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已成為市場上搶眼的品種。婦科外用藥分為栓劑、洗液、陰道片、噴霧劑、軟膏、濕巾、陰道膠囊等幾大類,其中栓劑和洗液劑應用的較多,約占整體是市場的80%左右。洗液和栓劑成為外用藥的兩大核心劑型。
從銷售渠道來看,中國婦科炎癥用藥市場中零售市場占婦科炎癥用藥市場的69%,醫院市場所占比例為31%。對比來看,零售市場所占比例逐年增大,而這一渠道也將是婦科炎癥用藥的核心銷售渠道。2006年,中國婦科炎癥外用藥零售市場再次穩步增長,市場容量上漲19.73%,銷售額突破20億大關,銷量約為9789萬盒。
市場競爭激烈
婦科炎癥外用藥品牌繁雜、眾多,良莠不齊。其中洗劑類婦科產品的領導品牌主要有潔爾陰、膚陰潔,消費者的消費一般集中于這兩個品牌;栓劑類婦科產品的領導品牌主要有達克寧栓劑、修正消糜栓。上述品牌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耗資上億元,基本編織成了一個全國性的銷售網絡,同時擁有很強的廣告支持能力和品牌知名度。2006年,中國婦科炎癥外用藥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西安楊森制藥、成都恩威制藥均有30%左右的穩步增長。同時拜耳醫藥和廣西源安堂藥業也擠進銷售前十企業。而吉林修正藥業集團的銷售額則出現11.42%的縮減。
婦科炎癥外用藥中的強勢品牌不斷占據市場、擴大市場,與此同時還有很多新產品相繼進入市場,縱觀2007年上半年就有詩潔清潔液、復方美而凈、藍伊潔保潔抗菌液、克立寧栓、婦康栓等眾多產品,雖然這些產品進入市場時間不長,但是在整個婦科炎癥用藥的良好大市場環境下,每個季度的銷售額都能達到100萬元。
2、新一代技術商業化趨勢愈發明顯。
2015年11月,媒體報道了基因編輯技術成功救治罹患白血病的女孩,基因編輯再次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最新的第三代CRISPR基因編輯技術,2013年和2015年兩次被《科學》雜志評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幾家龍頭CRISPR技術公司2013年以來總計獲得3.74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其中不乏富達、蓋茨基金、谷歌風投等著名投資機構。
我國基因編輯研究處于世界領先。我國一直重視發展基因技術。2015年3月,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決定在2030年前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2016年3月精準醫學入選“十三五”百大項目,上升為國家戰略也為我國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帶來強有力的催化作用。我國在CRISPR技術方面的研究也屬于國際領先,數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2015年中國全國自然科學基金會向至少42個Crispr項目撥款2300萬元人民幣。
商業化正在路上。新一代CRISPR技術與前兩代技術相比,操作更加簡便、成本更加低廉,非常有助于基因編輯技術的商業化發展。基因編輯在基因治療、基礎研究、藥物制備、農業生產、環境保護、頻危動物救助等方面均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目前,基因編輯技術的商業化應用主要包括科研、制藥和動植物產品生產等幾大領域,發展前景相當廣闊。
A股相關上市公司包括涉足基因編輯技術基礎研究的銀河生物、東富龍、澳洋科技以及在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研究方面布局的勁嘉股份、安科生物、佐力藥業等。康復醫學:新模式新技術造就康復新藍海
投資要點:
1、康復醫學應用價值顯著。
2、政策+資本+技術合力推動千億市場。
康復醫學是“預防、臨床治療、康復”三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治療緊密相連,分為急性期康復、急性期后康復和長期護理三階段康復治療。康復醫學在綜合醫院中具有明顯的應用價值,更有效加快了患者的康復進程,顯著降低致殘與致死率。
我國康復醫療空間廣闊但供給不足,機制不完善制約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疾病譜改變,加上慢性病致殘帶來的需求,持續擴容康復醫療行業需求空間。至2013年,我國國內康復醫療市場規模僅有200億人民幣,據預測至2023年我國康復醫療產業規模有望達到103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不低于18%。同時,目前我國康復醫療供給不足,醫療服務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制約了我國康復產業的發展。
政策、資本和技術合力推動,數千億市場即將啟動。分級診療、醫療保險等國家政策對康復醫療扶持力度已顯著增強。我國康復醫院有不同的業態種類,部分由公立二級醫院轉型而來,部分由公立綜合醫院托管經營,此外,社會資本與公立醫院合作建立康復醫院成為主流的雙贏模式,康復醫院憑借其人才要求低、盈利周期短、標準化程度高、易復制擴張等優勢,同時緩解公立醫療系統看病難、看病貴的痛點,受到社會資本的青睞。康復機器人、康復信息化、大數據及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進一步激發康復需求。
重點關注公司:1)布局上游康復器械公司:東富龍;2)下游提供康復醫療服務的公司:湖南發展、澳洋科技、和佳股份、華邦健康。
投資要點:
音樂版權:理想很豐滿現實需跟上
1、國內音樂產業基礎薄弱。亟需結構優化。
2、秩序重建推動音樂版權內容價值重估。
音樂產業的最上游為音樂創作人,具有極度分散的特點,以廣播音樂公司為例,其的詞曲作者及出版商超過70萬個。不過個體音樂產出者必然具有溢價能力低、收入確認難的問題,而良性的產業生態又需要讓創作者獲得應得的收入以維持創作產出量。因此,類似美國等發達國家音樂產業就出現了完備的版權保護機制和創作者集體組織,這兩大制度設施對產業良性運轉產生了重要作用。
國內音樂產業基礎薄弱,亟待結構優化。2014年中國音樂產業市場總規模約為2851.5億元,核心層的市場規模約650.61億元。國內音樂產業結構總體存在兩大問題:(1)2014年,中國數字音樂的市場規模達491.2億元,已確立主體地位,但上游音樂CP因渠道強勢及付費難推處境艱難,亟待產業環境優化;(2)出版商缺失及版權管理機構低效導致版權價格嚴重低估,版權經紀(管理)市場規模僅為實體及數字音樂總規模的0.55%。
若秩序重建,音樂版權內容價值將迎來重大重估。根據我們的測算,若國內音樂行業秩序重建,(1)數字音樂:市場規模增加增加一倍,版權價值重估10倍;(2)音樂作品及錄音作品出版授權理論規模為383億元,具備極大重估空間。
我們認為音樂產業需要關注兩大類公司:(1)具有音樂版權儲備,且具有持續創造版權能力的公司,如共達電聲;(2)具有數字版權管理能力且有望拓展到音樂版權服務領域的公司,如安妮股份。
新能源汽車:業績支撐 反彈首選
投資要點:
1、中央明確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地位。
2、銷售量持續超預期。
政策見底,中央明確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地位,地方補貼政策快速跟進。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五項措施;3月“兩會”期間,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成長期,預計今年比去年將有一倍以上的增長。中央政府的接連支持態度,明確了新能源汽車作為未來產業調整方向的戰略地位。同時,各個地方政府補貼政策快速跟進,目前已經有北京、深圳、河北等14個省市明確了2016年地方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而且多以1:1補貼比例為主。
現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產品雙向發展
近兩年,隨著互聯網威脅的不斷增加,各種木馬、僵尸和惡意網絡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得不考慮將內網辦公系統與外網業務系統隔離。市場對網閘的需求日益增加,網閘產品正在從特定行業走向更廣泛的企業應用,其神秘的面紗也逐漸被揭開。
網閘與行業和企業業務緊密相聯,需要根據企業的應用環境和業務需求進行調整。在網御星云網閘產品經理朱志勇看來,目前網閘產品正在朝著單向和高性能兩個方向發展,未來的產品也將更加細分化。
網閘產品的本質是進行網絡之間的安全隔離,并且在隔離的前提下保證數據交換的安全。目前,一些網與互聯網實施嚴格的物理隔離,但其不便之處在于,數據沒辦法交換。“要達到更高安全級別的隔離效果,用戶需要支持單向數據交換的網閘,也就是數據只能單向流動。”在朱志勇看來,這是網閘產品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
網閘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是高性能。隨著企業帶寬的不斷增加和大數據時代來臨,作為安全隔離和數據交換安全保障工具,在某些應用場景中,網閘處理的數據量也隨之增加,比如,月末或月初報稅系統數據量的增加,銀行結算日金融業務系統也比平時忙碌很多,因此網閘必須能夠經受住同時處理大量數據的考驗。
“在某些應用場景下,網御星云網閘還包含涉秘文檔的流轉控制系統。”朱志勇介紹說,“網御星云網閘能夠檢查文檔里是否帶有信息,這主要在對安全級別要求較高的單位進行內部安全檢測時應用。”
市場橫向拓展
長期占據國內網閘產品市場份額第一的網御星云,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網閘產品線,2003年開始銷售相關產品。如今,網閘已經成為網御星云的第二大收入來源。
據朱志勇介紹,2011年網閘產品市場規模大約為2億元,比起防火墻、UTM等產品,這個數字實在不算多。“不過,網閘市場正在不斷拓展,例如電視臺、醫療、交通等行業。”據了解,明年網御星云將與啟明星辰進行并購后的戰略重組,屆時網閘也將借助啟明星辰的行業資源和渠道資源,更多地在傳媒、金融、保險等行業實現突破。
從一些公開的數據來看,IFC在醫院領域的投資似乎早有準備。在其投資和睦家之前,IFC 曾在2006年為若干城市的12個眼科醫院和2個研究所的愛爾眼科醫院集團提供6400萬人民幣(折合810萬美元)貸款;2005年為北京和上海的和睦家醫院及診所貸款6488萬人民幣(折合800萬美元)。
IFC業務覆蓋世界許多國家,盡管名為金融公司,但是其業務的涉獵范圍極其廣泛,如礦業、農業、銀行等領域,如今投資醫院這一舉動似乎又將引領一些資本的投資動向。
當國際資本頻繁嘗鮮醫院領域時,就目前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現狀來看,民營醫院發展仍然充滿難題,IFC的這一投資舉措能否成為投資樣板還需要時間的考驗。但毋庸置疑的是,不管投資民營醫院能否繼續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領域,光憑借這一領域的巨大空間就足以招攬資本的側目。
醫院領域擁有廣闊投資空間
可發,中國民營醫院發展是在近幾年來才真正開始的。無論對于境內資本還是境外資本而言,這個近幾年才火爆起來的市場擁有巨大的投資空間。
2003年以來,全國財政衛生投入的增幅平均每年都在20%以上,是所有重點支出項目中增幅最快的項目之一。其中,2007年中央財政衛生投入在2006年增長65.4%的基礎上,又增長了86.8%。我國政府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已經達到39%。
根據衛生部的統計,2008年中國健康醫療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0億元人民幣。中國健康醫療市場年均超過10%,如果按照這個發展勢頭,那么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療市場。
但是,細心的人肯定會注意到,我國誘人的醫療市場空間遠不止于此。目前中國醫療產業占GDP的5.5%,而美國這一比例達15.5%,其他歐美國家都在8%―10%之間。而以規模而言,中國的醫療市場規模僅相當于美國的5%,如若達到美國市場的水平,那么我國與醫院相關的醫療服務將有100倍的提升空間。
這些數據的鮮明對比折射出,這幾個對比數字,怎能讓資本神往?隨著近年來經濟的發展,醫療市場的不斷擴大,一直由國家控制醫療衛生資源的體制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醫療費用居高不下,老百姓無處看病、看不起病等。目前公共醫療衛生已與住房、社會保障等并入當前群眾反響最強烈的重大民生問題之一,國家的醫療體制改革因此也被提上了日程。
在2007年,歷經一年的爭論與期待后,醫療體制改革已經初見端倪,其基本框架已經清晰可見:在加大投入完善醫療保障體系的同時,極有可能向民營資本開閘。有人更是這樣評論道:2008年,從某種意義上說將是中國的醫改元年。一方面是市場需求的刺激,另一方面是國家政策給予的支持,民營醫療市場近幾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民營醫療機構力量單薄
民營醫療機構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市場規模不斷被擴大,在服務以及患者滿意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果,也成為民營醫院發展的一大優勢。與此同時,民營醫療機構更在專業化方面成績尤為突出,近兩年表現突出的如口腔醫院、女子醫院等,民營醫院開始了向“高、精、尖”轉型,以高科技帶動利潤的增長。
但目前的情況下,民營醫院的發展還令人堪憂。
最為嚴重也是最顯明的問題莫過于誠信問題。隨著民營醫院的發展,“欺詐、價格不真實和急功近利”等現象頻頻被媒體曝光。同時,非法行醫、超范圍執業、無證上崗、虛假廣告等問題嚴重,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某些醫院的這些做法,難免讓民營醫療機構的口碑受到質疑,并且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于是便有了國家給民營醫院設立的緊箍咒:不許做醫療廣告,不許對藥品加價,醫生不許走穴等等,難免為民營醫院的發展設置了障礙。以廣告為例,它無疑是任何機構迅速提高知名度的方法,如今明令禁止,民營醫療機構更需在宣傳上動足腦子。
而讓民營醫療機構有些尷尬的還有些政策原因:目前,民營醫院不能作為醫保定點醫院,民營醫院更不能作為公費醫療的定點醫院,民營醫院需要自負盈虧,因此在各種發展上面,民營醫院面臨著比公立醫院更大的困難。再加之,民營醫院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管理、資金、人才、設備、技術、品質、服務等各個方面均需要一定的時間打造、沉淀,其綜合競爭力自然與公立醫院不能同日而語。
可以說,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雖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但此時它的力量還不足以應對目前的形勢,這一形勢就決定了其必須尋找資本助力。
風投聯姻民營醫療機構
曾有人這樣預測到,今后國家的醫療機構將出現五個層次:平價醫院、基本醫療保險范疇醫院、高收入的白領醫院、針對境外人士的豪華醫院和頂級的奢侈型醫院。
現在看來,面對實力雄厚的公立醫院,以及不是醫保定點醫院的劣勢,今后民營醫院必定會向后三者靠攏,而將自身定位于高端人群,無疑需要雄厚的資金做支撐,這就是民營醫院樂于與風投合作的原因。除了在上文看到的和睦家醫院以外,其實很多民營醫院均有外資作為發展的助力。
2007年12月,北京愛康國賓獲得全球知名的投資銀行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以及風險投資機構ePlanet、華登國際、美國中經合集團(WI Harper)、上海創投和清科集團的戰略投資,共計2500萬美元,這是健康醫療業內迄今最大的一筆風險投資;2007年8月6日,英國馬丁可利和美國海納亞洲創投正式向佳美口腔投資1000萬美元;而更早幾年前,鼎暉投資基金便嗅到了這一發展趨勢,在2003年底就出資3500萬元人民幣,獲得了北京慈銘40%的股權。
中國加入WTO后,中國衛生部和商務部在2000年曾聯合發文,承諾“鼓勵外國資本進入中國辦合資醫院,外資的股份最高可占到百分之七十”。
據了解,目前我國民營醫療機構占醫療機構總數一半,民營醫院占總數的一成多,因此民營醫療機構無可厚非地成為我國衛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國內醫藥上市企業龍頭,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600276.SH,下稱“恒瑞醫藥”)一直以來備受市場關注。其是國內最大的抗腫瘤藥和手術用藥的研究和生產基地,主要生產有抗癌藥、、造影劑、電解質輸液,還有少量抗生素、降壓藥。
近幾年,公司營收與凈利潤都保持增長,據其2016年8月29日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營收52.7億元,同比增長20.3%;凈利潤13.1億元,同比增長23.8%。毛利率整體提高2.42個百分點。
公司當前業績相對不錯,但是,能體現其發展后勁的研發能力如何?產品市場份額怎樣?為何銷售費用比競爭企業偏高?有何市場風險?就上述相關問題,《投資者報》記者試圖聯系公司相關負責人進行采訪,但并未收到回復。
抗腫瘤藥及領先同行
恒瑞醫藥的前身是連云港制藥廠,現任董事長孫飄揚曾任該廠技術員。這家作坊式小廠在1991年至1996年間開發了20余種新產品,1996年銷售收入突破億元。1997年改組為恒瑞醫藥。近年來,恒瑞醫藥在抗腫瘤藥物研發及銷售上做得風生水起。
抗腫瘤藥物的市場潛力一直很大。因為在所有疾病當中,癌癥最難治愈,并且治療周期長,費用高昂。而殘酷的醫藥行業當中能帶來可觀收益的就是那些無法簡單治愈、需要長期給藥的品種,其中當屬抗腫瘤藥物為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的《世界癌癥報告》,2012年全球癌癥新增病例有一半在亞洲,而其中絕大部分又在中國。中國每年新增癌癥病例350萬例,死亡250萬例。而近五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復合增長率為7.6%,高于全球藥物市場的4.3%,2014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年度開支超過1000億美元。而2013年中國腫瘤藥物市場規模為320億人民幣,10年復合增長率為24%,遠高于全球增速。
恒瑞醫藥的抗腫瘤藥銷量連續七年在國內排名第一,市場份額超過12%,2015年銷售額為38.4億,較上一年度增長27.8%。且抗腫瘤藥物研發成本高,行業壁壘明顯,基本屬于強者恒強局面。且對于抗腫瘤藥品來說,還有一個機遇是,近幾年大量海外專利藥物將會到期。在2014年至2020年的7年內,就將有6種抗腫瘤藥品專利到期,它們在2013年的銷售額合計達93億美元。
除了抗腫瘤藥物之外,也是恒瑞醫藥的主要產品。
隨著國內手術數量的不斷增加,的銷售額也不斷攀升。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住院手術人次復合年均增長率達10.43%,目前,已達到近10年的最高值,其中住院手術人次約占四分之一左右。而國內重點城市樣本醫院麻醉劑用藥市場規模已達16億元以上,比上一年增長16%。丙泊酚、七氟烷、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羅哌卡因、依托咪酯等藥物銷售排名居前,預測國內市場規模已超過100億元。
恒瑞醫藥的種類在吸入麻醉劑,其中,七氟烷市場份額位居首位。根據恒瑞醫藥2015年年報披露的信息顯示,其手術麻醉產品銷售額25.2億元,增長20.2%,毛利率89.6%。吸入用七氟烷通過FDA認證,經過多年培育已經順利打入國際市場并出口美國。
新仿制藥開發和銷售決定未來
除了以藥物運用領域來分類,制藥企業還將藥物分為仿制藥、原料藥等。恒瑞醫藥營收的90%都來自于仿制藥。
而在2014年至2020年的7年內,將有 2590億美元的藥品面臨專利到期的風險,其中46%的市場份額會被仿制藥侵蝕。這也令藥企的增長點變成不斷搶奪新到期的仿制藥市場。
仿制藥市場存在一個特點,就是新的仿制藥上市后銷售量會迅速上升并且達到穩定,比如,仿制藥品種環磷酰胺(抗腫瘤藥物)在2014年11月上市,短短兩個月之內,市場份額就飆升至37%以上。而恒瑞醫藥現有產品市場份額逐漸趨于穩定,這也意味著恒瑞醫藥無法依靠現有產品完成超預期的利潤增長。只有形成階梯化的藥物研發進度,才可以降低研發失敗導致的青黃不接的可能性。
所以恒瑞醫藥的快速增長能否維系,就得依賴新的仿制藥的開發和銷售。雖然數據顯示恒瑞過去4年中有75個仿制藥申報臨床,但是無論是仿制藥的申報還是新藥的開發都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