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歷史故事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歷史故事的選取應該立足課本,參考教學計劃,滿足學生需要掌握的課本知識點的訴求
歷史教材是學生和老師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任何形式的拓展都應該以課本為基礎,不能脫離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最好緊扣課本重點和難點。例如在講述春秋戰國歷史時可以穿插“尊王攘夷”、“臥薪嘗膽”“秦趙‘長平之戰’”等,運用生動傳神的歷史故事將難點重點剖析清楚,從而利于學生理解,活躍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二)歷史故事的內容應該積極向上,通俗易懂,生動活潑
初中生正是處于好奇心極強的階段,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追求心理,選擇一個內容有趣的歷史故事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情感共鳴。因此,老師應該和學生多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在選擇歷史故事時要基于他們的興趣愛好,這樣也是對學生有教育意義的,能幫助他們快樂成長,傳達一種健康向上的情感。我記得曾講述過司馬遷寫成千古名著《史記》的故事,讓學生感悟司馬遷的這種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并引導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三)歷史故事的選用要滿足真實性原則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圖書記載了很多有爭議或負面的歷史故事,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建造是一個不小的沖擊。為此,需要廣大基層教師對引進課堂的歷史故事的可讀性和真實性進行有效的辨別,盡量選擇歷史依據充實并且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歷史故事。
二、講課中歷史故事的運用
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的應用中要以故事講人物,以人物講事件,以人物和事件來串講歷史,將學生帶入到歷史的時間長河中,經歷一場奇幻的旅程,讓學生置身于歷史環境中去把握歷史時間的過程和前因后果以及其所產生的影響,從歷史學習中獲得知識和樂趣,感悟歷史給我們帶來的厚重感。
(一)鼓勵學生積累、講述和交流歷史故事,活躍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漸漸退出講臺,給學生留更多的發揮空間,讓他們去將自己所了解到的歷史故事分享給大家,這樣就從教師掌握主動權過渡到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了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歷史的熱情和探求知識的渴望。例如在講關于明清文化的知識點時,我先將我國四大名著中的一些經典故事匯總在一起,然后讓班上的同學一起討論交流,探討四大名著思想內涵的藝術表現形式。同學們經過激烈的討論分析出很多有用的知識點,同時提高了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
(二)教師在課堂中要扮演好角色,激起學生學習欲望
教師在教學中要掌握好度,除了留給學生空間,教師還要收集有效的歷史素材,訓練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些對學生的知識拓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選擇在課程開始講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進入教學課題,加深印象,便于學生接受。教師也可以選擇在課程的中間穿插歷史故事,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會遇到理論性較強、較為抽象的歷史知識,以故事來突破重難點,便于學生消化理解。研究表明,學生在一節課進入10到20分鐘后就會產生注意力分散游離現象,在這個時候,如果教師穿插一個歷史故事,便可以緩解緊張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的注意力又集中到課堂上。教師還可以以歷史故事作為課程的結束,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課程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師的教學中,常常出現草草收尾的現象,這樣會使整堂課功虧一簣,如果以故事的趣味性結束一節課,給學生帶來意猶未盡之感,假如再留下一兩道思考的問題,或設置一個懸念,更會給學生新鮮感,滿足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展現歷史故事場面
課堂上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一些影像資料,讓學生從形象、生動、直觀的影像中了解更加真實的歷史,融入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比如在學漢朝歷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觀看《漢武大帝》中的某些精彩片段,了解他開創漢朝新紀元的一些舉措,學習他的雄才偉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通過多媒體展現的歷史故事,形成一些歷史事件概念,然后通過教師設置的問題進行研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在觀看歷史影像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理解歷史的能力,也鍛煉了歷史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優化教學過程,改變以前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語
1.故事選取原則首先要有真實性。一旦講述的故事與史料記載相違背,之后讓學生了解到了就會對學生的情緒造成嚴重的影響。為了保障故事的真實性,在故事的選擇上要符合史實,不能隨意虛構,可以在史實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性的推測,合理的想象。其次就是趣味性。故事要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故事本身就必須足夠有趣,情節上要生動,內容要有新鮮感。再次就是可以結合現實,在歷史教學中不一定就是用歷史故事來談論歷史知識,也要讓學生學會用歷史來指導現實生活,在故事選擇上盡量和現實有所銜接。最后就是具有針對性。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在故事的選擇上要和課程內容有很大關聯,故事要針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歷史意義和思維能力。
2.融入歷史故事導入新課在講解新課之前不要直接進入主題,首先可以運用關于本節課程內容的歷史故事,進行課堂導入。歷史教學中如果導入環節非常的出彩,就能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熱情,有效的課堂導入可以說是整堂歷史課程已經成功了一半。在新課導入環節,老師可以講述一個歷史故事,為教學內容埋下伏筆,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使之能夠沿著故事的脈絡對有關的史實進行研究。這樣,學生在接受老師講的史實時也能夠集中精神,將導學故事和學習的知識進行聯系,加深印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比如在講解唐朝安史之亂這一課程時,由于安史之亂原因有很多種,可以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來加強學生的印象。其中一點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統治腐敗,里面有一重要人物就是楊貴妃,教師可以利用楊貴妃的故事來導入安史之亂的教學。“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寫唐玄宗為了博得楊貴妃一笑,千里迢迢把荔枝送到宮中。通過這樣一個故事來導入課堂主要內容,學生在故事中進入到教學主體,讓學生容易理解。
3.在課程中合理地插入有趣的故事為保障學生的聽課狀態一直保持興奮和確保教學內容能夠順利開展,老師在教學中間要適當地插入和內容相關并且富含趣味的故事。比如在講述東漢歷史時可以講述華佗的事跡。在學習楚漢之爭時可以穿插鴻門宴的故事,在講解西漢時期的歷史人物時可以給學生講司馬遷在忍受宮刑之后還能創作出《史記》的偉大精神。在課堂中插入歷史故事,不僅能創造良好學習氛圍同時還能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實現教學的目的。
4.在課末插入歷史故事,提升教學效果在一節課要結束的時候講一個故事,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在之前的教學中學生可能對知識有自己的看法和沒有理解的部分,通過故事情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在學習商鞅變法時,雖然商鞅變法對秦國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最后商鞅還是遭受車裂之刑。很多學生不免感到十分惋惜,為了讓學生對商鞅變法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老師在課末給學生講述商鞅被秦王追殺的故事:商鞅在逃跑的時候要入住客棧時,客棧老板用商鞅制定法令拒絕了它的要求。讓學生理解商鞅就算被殺害了,但是變法沒有停止,已經在發揮它的作用了。
二、結束語
以歷史文化資源為導向的規劃方法:規劃對古鎮山水格局進行整體保護,理山順水———村落的空間關系,保證古鎮所依托的外部環境與古鎮相協調,同時對古鎮的原始空間形態加以控制,避免破壞古鎮生態環境和整體風貌,體現“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挖掘傳統空間元素,構建文化古鎮入口空間.規劃范圍內,復原傳統文化古鎮元素,如山水格局、特色建筑、園林、文化景點、米市碼頭、河道空間、牌坊等,通過挖掘古鎮的傳統文化元素,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以體現歷史文化古鎮的地域特色.
2古鎮歷史建筑保護與傳承
實踐證明,正確的保護理念與科學的保護方法是歷史建筑保護和傳承的前提與保證.歷史建筑重在永續利用,只有充分發揮和利用歷史建筑的空間價值,才能體現出歷史建筑的核心價值.另外,歷史建筑面廣量大,應該根據其不同的現實情況,制定不同級別的保護與利用措施.從以往古鎮保護案例中吸取經驗,從規劃層面的空間要素、天際線等角度,以及建筑角度對建筑細部、建筑立面類型、環境要素等多方面深入思考.歷史文化建筑改造應保證其形式、高度、體量、飾面材料以及建筑色彩、尺度、比例上與古鎮建筑風貌協調.舊建筑的適應性改造再利用,不論其空間價值如何,歷史記憶價值的保留和營造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出發點.許多時候,這種歷史記憶價值遠遠大于空間使用價值.
3案例分析
為深入探索和了解建筑理論的實踐性,以運漕歷史文化名鎮綜合開發項目實踐為例,探討古鎮歷史文化建筑規劃與保護設計的特點.
3.1古鎮概況
項目選址于馬鞍山市含山縣運漕鎮,項目規劃用地位于裕溪河畔北,地塊范圍內包含運漕酒廠原址以及酒廠東側至幸福街西側的部分民居.方案主旨:一方面以保護歷史文化為根本,改善古鎮人居環境為基礎,以提升功能為導向,力求將項目打造為安徽省旅游名片,成為體驗“最安徽”傳統文化的代表,成為安徽的“城市會客廳”.另一方面提升古鎮環境品位和城市美譽度、關注度,打造特色的古鎮名片,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
3.2總體規劃
3.2.1古鎮“梳式”規劃格局運漕古鎮民居,從單個民居來看,顯得有些擁擠和凌亂,但從總體看,卻又顯得錯落有致,協調統一.古鎮鼎盛時期,全鎮有36條大街、72條小巷,與臺、樓、廟、閣、坊等建筑交相輝映,構成“過街木樓石板街,青磚小瓦馬頭墻”的優美畫面.粉墻、青瓦、馬頭墻、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等和諧組合,構成了運漕古鎮建筑的基調。
3.2.2總體規劃布局本地塊原始街道由幸福街、灣巷、五福和巷、徐家巷、以及橫向的西大街和沿河路組成了獨具風格的“梳子形”街巷文化.經過前期調研、分析,本區域西大街、幸福街、保留的老酒廠建筑之間基本保留了原有村落縱向街道的“古鎮梳式肌理”.以保護古鎮的肌理為核心,新建街巷尺度服從古鎮的肌理,形成協調的城市空間結構.規劃參照運漕古街巷的布置原則,結合運漕老街原有的尺度與空間格局,保持原有街巷的尺度感與空間感.重要節點位置,通過“情景再生法”恢復本地塊原有的五福和葷館、洪義泰等代表性商號,將其打造成運漕古鎮的標志性啟動區域。作為古鎮的主要展示面———街巷空間景觀,是由建筑、街、綠化、水等元素,結合古鎮生活、社會交通等功能而形成.規劃設計的著重點是反映建筑風格、地域特色的歷史街巷以及古鎮原本的空間肌理.空間肌理:不僅是古鎮歷史文化風貌的視覺關鍵性因素,也是古鎮空間組織及構造形態的體現.空間肌理的理解有兩個方面:
(1)空間肌理在建筑布局上,可理解為圖底關系;
(2)空間肌理在空間尺度上,可理解為各個元素組成的空間結構.傳統小尺度街巷與組合院落式樣建筑群,因內部單元的屬性變化的組合變化形成了街坊構成特點:內部巷道曲折,而陸續加建的房屋,較為自由,平面肌理帶有自由化傾向.與建立豐富的動線相伴而生的策略就是開放空間.在舊建筑中,其原本的空間特征、結構邏輯、材料肌理等均需要在開放的空間內明確呈現,故在設計中,設置多景觀廣場,以保證空間具有足夠的開放度,植入休息、展覽等功能.空間視線:傳統古鎮街巷中,人們在運動中觀察景物的要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滿足,“隔景”、“對景”“、障景”“、夾景”、“框景”等建筑和景觀手法多有運用,不僅增加了街巷的趣味性,而且加深了空間的內涵感,體現了“空間增值”的特點,古鎮村落曲折的街巷空間,造就了街巷空間的光影變化,給人以美輪美奐的空間想象.輪廓線:坡屋面、馬頭墻、斗拱翹角、裝飾木構件等,在構成街巷空間景觀中,這些元素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坡屋面與馬頭墻的輪廓線,在視覺中具有非常強烈的層次感、節奏感、韻律感.古鎮整體憑借坡屋面與馬頭墻的交相輝映,一個完整的古鎮印象基調由此確立。
3.3建筑設計
歷史文化建筑街區的建設采用原始街巷尺度復原,整體上以民居建筑尺度為基調,聚合的小體量的采用,歷史街巷空間肌理的縫合,以錯動的建筑手法強化建筑空間肌理,使之向整個古鎮空間肌理平緩過渡,相映相融。立面控制街巷空間重點從三維立面出發,以再現古鎮歷史風貌及生活氛圍.主要體現在:各個節點的空間肌理設計和古鎮街巷基礎設施以及一些裝飾木構件上.修復街巷空間,維護組成古鎮傳統歷史文化風貌的各種要素,如坡屋面、馬頭墻、沿街立面、水體、駁岸以及裝飾構件等,以保證各種元素相互之間的協調關系。注重建筑第五立面———屋頂設計屋頂改造采用古徽州傳統的四水歸堂形成,采用四邊坡屋面向中心傾斜,采用輕巧的屋面瓦以及輕鋼支撐以減輕屋面荷載.歷史文化街區力求與原有建筑群相似,自然融入到整體環境中,坡屋頂以古鎮民居重疊往復的屋頂為原型,進行錯動變化,采用折線連續的坡屋頂,形成與古鎮空間肌理一致的屋頂景觀。
4結語
對于古詩的課堂教學,老師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我認為,從閱讀心理的一般規律和讀懂古詩的基本要求出發,應該抓住下面幾方面。
一、粗講
優秀的中國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意境深遠,講究平仄,嚴于用韻,格律嚴格,魅力無限。正如19世紀英國著名文藝批評拉斯金說:“每一部偉大作品的精華部分,總是無法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因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學時,其豐富的意蘊,“言盡而意無窮”的魅力是無法講出來的。況且小學生剛剛接觸古詩,由于閱歷和生活積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訓,句索其旨”。如果“貪多務得,細大不捐”,必然貪多嚼不爛,如果不顧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去精講細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張載所說:“始學之人,未必能繼,妄以大道教之,是誣也。”必然使學生食而不化,泯滅了學習的興趣,倒了學習的胃口。
那么怎么粗講呢?我覺得應該從下面三點考慮:
一是比較生疏的字詞。如“歌聲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輕塵”的“浥”,“千里黃云白日曛”的“曛”,“萬條垂下綠絲絳”的“絳”等,這些字詞,學生一般沒有接觸到,是學生閱讀詩句、理解詩意的攔路虎,所以首先要讓學生認其形,曉其音,知其義。再就是古今音變意變的字詞。如“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死去元知萬事空”的“元”,“兒童急走追黃蝶”的“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鄉音未改鬢毛衰”的“衰”等,這些古今意思有別或讀音不同的字詞,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誤解,因此少不了教師的講解。還有,就是那些富于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的后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就很顯作者煉字的功夫。一堵高墻的“關”和一枝紅杏的“出”,形成了一對矛盾:一個要把滿園春色關住,一個卻要枝露墻頭,春光外泄,一“關”一“出”,整個畫面活了,有了動感,顯出了春花盛開時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中的前兩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寫送客的時間、地點和送客時的環境與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著意用“楚山孤”表達送別的心情:芙蓉樓上,俯瞰長江,寒雨凄凄,遠眺楚山,望客帆遠去,心情惆悵,仿佛覺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兒一樣。一個“孤”字,看似寫山,實是寫人,寫出了作者送別友人時惆悵孤獨之感。又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是一聯對偶句,“日暮”對“天寒”,寫投宿的時間,是在寒冬的日暮時分。“蒼山遠”對“白屋貧”,寫主人家的居住環境和家庭狀況,一個“遠”字,寫出了天氣昏暗中周圍青山的朦朧;一個“貧”字,點出了投宿的這戶山里人家的貧寒。以上所舉詩句中“關”、“出”、“孤”、“遠”、“貧”這些字詞,都是理解詩句意思的關鍵詞語,把它們的意思講清楚了,學生在弄懂詩句字面意思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比較順暢地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二、熟讀
通過粗講,學生對詩句的雕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熟讀。而熟讀對小學生來說,最具效果的莫過于誦讀。說起誦讀,其實古人寫詩,往往都是在“誦”的過程中完成的。難怪有人說“動聲曰吟,長言曰詠,作詩必歌”了。因此,讀詩也不應該離開吟詠誦讀,所以古人又說:“讀詩之法,須掃蕩胸坎凈盡,然后吟哦上下,諷詠從容。”宋代的朱熹更是進一步提出讀書成誦的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永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即曉其義也。”所以書聲瑯瑯,“南窗讀書吾伊聲”,“夜半猶聞讀書聲”,才是讀書富有詩意的境界。讀書本是一種個性化的行動,動嘴“讀”書,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種感官的綜合參與,其效果較之單純用“眼”看,要好得多。讀書時讀出聲來,便于大腦快速接受符號和信號,易于激活存儲于大腦中的生活經驗,有助于對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記住。
從重點字詞處設置對詩歌中重點字詞的理解,是詩歌鑒賞的第一步,只有正確理解字詞,才能準確鑒賞詩歌。因此,重點字詞成為題點設置的一個內容。閱讀唐代嚴維的詩《丹陽送韋參軍》,選出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丹陽國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A作者在詩中用一“秋”字,主要是為了交代送別友人的季節。
B“江南”、“江北”在詩中有照應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傳達出思念之神態。
C第四句寫望中所見,給人以寂寞、空虛、孤獨的感覺,“水悠悠”暗含著無限的思想。
D作者將對友人的真摯感情滲透在景物描寫之中,言有盡而意無窮。
[解題導引]這首詩,寫作者送別韋參軍的情景,表現了詩人與參軍之間的真摯情誼。對詩中“秋”的理解,關系到整首詩的把握和鑒賞。表面上“秋”是寫時令,實際上是表達了當時作者的情緒,作者巧妙地運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說明“愁”,從而表達出作者的千種離情,萬般愁緒。因此,如果認為“秋”字主要是為了交代送別友人的季節,那就錯了。答案應為A。
從關鍵語句處設置讀懂詩句是閱讀鑒賞詩歌的基礎,試題多在關鍵語句處設置題點。閱讀辛棄疾詞《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選出對這首詞的文句解說不恰當的一項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A、“醉里”二句寫了一個夢境,描寫了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抗戰殺敵的形象。
B、“八百里”二句,生動的描寫了將士們在軍旗下分烤熟的牛肉的宴飲場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種樂器,“塞外聲”指雄壯悲涼的軍歌。
C、“了卻”二句描寫戰斗獲勝,大功告成時將軍意氣昂揚的神情,道出了詞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大業,贏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D、末句“可憐白發生”,抒發了詞人在南宋統治集團的壓抑下,收復祖國河山的壯志無從實現的悲憤。
[解題導引]首句“醉里挑燈看劍”由三層意思:“看劍”表示雄心,“挑燈”點出時間,整句是寫念念不忘報國。“夢回吹角連營”,是寫拂曉醒來時聽見各個軍營接連響起雄壯的號角聲,也不是寫夢境。而且,這兩句也并沒有寫到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抗戰殺敵的情形。答案是A。
從意象上設置意象是寄托詩人情感,構成詩歌意境的客觀物象。如果要理解詩中蘊涵的情感,參透詩的意境,那就必須先把握意象。對下面這首《》詩分析不確切的一項是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A、第一句寫從秋菊圍著房舍,仿佛是陶淵明的家。
B、第二句表現了詩人賞菊入迷、留戀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寫轉入議論,突出渲染了的高潔氣質。
D、全詩用語平易,沒有刻意求工,卻含義雋永,極富藝術感染力。
[解題導引]在人們的思維定勢中,一談到,就想到它的高潔氣質。但本詩作者之所以喜愛,是因為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謝,“此花開盡更無花”,與高潔的氣質無關。因此,如果對這一意象的理解出現偏差,就會導致誤選。答案是C。
從感情的角度設置感情之于詩,如血液之于人體,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詩歌的生命。鑒賞詩歌就應當從詩歌的意象出發,仔細體味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詩人的情感。對[甲][乙]兩首詞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甲]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乙]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A、從詞中所寫的人物來看,甲詞所寫的一是一位思婦——秦娥;乙詞中沒有人物姓名,沒有人物活動,是一首寫景詞。
B、從時令上看,兩詞均描繪了秋季景物。
C、兩詞均以借景抒情之筆收束,均是借對夕陽下景物的描繪來抒發一種悲壯豪邁之情。
D、兩詞結尾均具博大蒼涼之氣,但前者略顯傷感,后者則透露出昂揚豪邁的英雄氣概。
[解題導引][甲]詞作者傳為李白,從詩中意象看,體現了博大的盛唐氣象,同時也給人一種蒼涼之感,但仔細體味那幽怨的簫聲、秦樓的冷月及西風殘照的漢家陵闕,又無不給人一種惆悵空寂的傷懷之痛。[乙]詞作者是偉人,從凜冽的西風、雁叫的長空、如鐵的雄關、如海的蒼山、如血的殘陽中,分明感到詞中所抒發的是戰士那種昂揚、悲壯、豪邁之情。答案為D。另外,[甲]詞是一首敘事詞,寫的是冬景;[乙]詞沒有抒發豪邁之情。據此排除前三項。
從意境上設置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聯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古人創作詩歌,十分重視詩歌的意境,把意境的優劣作為評判詩的重要標準。鑒賞詩歌就應當能夠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意象,進入到意境中,去領略詩歌的意境美。杜甫的詩《漫成一首》分別寫了月、燈、鷺、魚四景,四景又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詩中與此相同的一首是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A、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B、門徑俯清溪,茅檐古木齊。紅塵飄不到,時有水禽啼。
C、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D、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解題導引]備選的四個答案中,只有C項詩的意境由四景組成,即“江山”、“花草”、“燕子”、“鴛鴦”。所以,答案選C。
從風格上設置風格是詩人在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不同的詩人有不同風格,同一位詩人在不同作品或不同的創作時期所表現出來的風格也不盡相同。因此,鑒賞詩歌不能不了解詩人的創作風格。對辛棄疾詞《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見例2)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詞結構布局奇變,打破了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傳統寫法,把上下兩片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過片(下片的開頭)內容不變。前九句為一意,末了“可憐白發生”一句另起一意;前九句是想象中的軍容和雄心,末句卻是現實情況。
B、“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連用兩個比喻,生動的描寫了抗金的驚險激烈的戰斗場面,十分振奮人心。
C、這首詞詞題是“壯語”,前九句雄姿英發,堪稱壯語,而末句卻是感情大轉折,使全首詞變得低沉凄涼,一變而為婉約派的風格。
D、尾句是寫現實生活,與前文的想象之辭形成強烈對比,揭示了現實與理想的大矛盾。
[解題導引]這首詞和辛棄疾的其他詞一樣,格調是豪邁高昂的。末句是對前九句的大轉折,使全詞頓生悲壯之氣,并且一轉折即結束,文筆很是矯健有力,其聲調、色彩與婉約派的作品完全不同。這種藝術手法正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本題答案是C。
從表達技巧上設置古代詩歌十分講究表達技巧,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是詩歌鑒賞的重要內容。對李清照《如夢令》一詞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實際指的是消不盡的傷感和煩悶情緒。
B、“綠肥紅瘦”中,“綠”“紅”分別代替葉和花,“肥”和“瘦”分別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對春光留戀和惜別的一種傷感情緒。
D、這首詞從一般敘述,轉入到一問一答,然后是設問和慨嘆,層層拓展、深入。
[解題導引]這首詞揭示了作者對大自然變化的敏感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關懷,內容曲折而含蓄,筆調跌宕而有致,在與侍女的一問一答之間委婉含蓄的流露出惜春的情愫,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因此答案為C。
從用典處設置在我國的古代詩詞典中,經常出現一些典故,運用典故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對于鑒賞者來說,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義,就不能很好的讀懂這些詩歌,更談不上鑒賞。對《出塞》一詩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A、首句運用互文見義的寫法寫詩人由眼前的“明月”和“關”聯想到秦漢兩代曾經有效的抵御匈奴的入侵。
B、二句寫外族入侵,戰士們因抵御外侮而長期不能歸還。
C、三、四句借用飛將軍李陵的典故,對當時領兵遠征的主將進行了贊揚。
D、這首詩的情緒悲壯而不凄涼,明暢而不淺露,慷慨而又含蓄,體現了王昌齡七言絕句所特有的風格。
[解題導引]《史記·李將軍傳》中說:“(李)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清人沈德潛認為這首詩“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這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飛將軍李廣的典故,對當時領兵遠征的主將進行了批評答案是C。
從節奏方面設置詩歌是一種富有音樂性的語言藝術,我國的古代詩歌非常重視節奏和韻律。把握詩歌的節奏,進行誦讀,對于我們鑒賞詩歌有著很大的幫助。對王維《山居秋暝》的詩句,誦讀節奏劃分不恰當一項是
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間/照竹喧/歸浣/女隨意/春芳/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