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兒童精神心理問題

      兒童精神心理問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精神心理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兒童精神心理問題

      兒童精神心理問題范文第1篇

      關鍵詞:綜合醫(yī)院; 心理咨詢門診; 小學生來訪者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7-057-002

      目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研究及教育改革主要見于中學生[1-3],小學生心理健康及心理疾病流行病學資料等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將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心理咨詢門診近3年36例小學生來訪者首診資料加以整理、分析,以期客觀反映小學生心理問題類型分布及規(guī)律,旨在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心理咨詢室工作開展及建設提供參考資料。現報道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心理咨詢門診近3年建立完整檔案的小學生首診來訪者36名。

      1.2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對病歷進行系統(tǒng)分析,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心理問題、疾病診斷、入院求治原因等。對所有病例采用國家心理咨詢師教材相關知識和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進行診斷。

      1.3統(tǒng)計方法

      統(tǒng)計軟件為spss13.0,統(tǒng)計方法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

      2.結果

      2.1一般資料

      36名小學生來訪者中,男生26名,女生10名。年齡方面,小學生來訪者年齡范圍6-13歲,平均年齡10.81±1.77歲。年級方面,一年級2名,二年級3名,3年級12名,四年級8名,5年級1名,6年級10名。入心理咨詢門診求助心理咨詢原因方面,21名小學生來訪者為家長認為其存在心理問題或異常表現強制帶其入心理咨詢門診,或班主任等教師認為其存在心理疾病或對其他同學造成不良影響,要求家長進行心理檢查,15名小學生來訪者為家長根據癥狀表現認為其患有軀體疾病入中醫(yī)科、呼吸科、神經內科等其他臨床科室求治,經建議轉診心理咨詢門診。23名來訪小學生為留守兒童

      2.2疾病譜構成

      36名小學生來訪者中,無心理問題9名,一般心理問題9名,包括人際關系問題、學習問題、家庭及親子關系問題等,嚴重心理問題4名,兒童情緒障礙2名(分離性焦慮障礙1名,兒童恐懼1名),孤獨癥2名,品行障礙1名,精神發(fā)育遲滯2名,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1名,抽動障礙1名,癔癥4名,精神分裂癥1名。

      3.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綜合醫(yī)院心理咨詢門診小學生來訪者中,留守兒童所占比例較高,提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程度低于非留守兒童,與之前的報道一致[4-5]。在與留守兒童具體的心理咨詢過程中發(fā)現,其心理問題產生原因較為復雜,并不僅僅是單純的“留守”經歷所產生,其形成原因包括城鄉(xiāng)教育巨大差異、經濟分布不均衡、隔代教育不當等社會、學校、家庭多方面因素共同所致。因此,在未來留守兒童具體教育過程中,除學校需要重視留守兒童教育方法、重視留守兒童情緒疏導和健全人格塑造、加強與家長聯系和交流外,還需要各級政府及社會團體共同參與,加強相關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注。

      從心理疾病分布情況來看,本研究小學生來訪者心理疾病主要為兒童期精神障礙,如精神發(fā)育遲滯、孤獨癥、兒童情緒障礙、品行障礙、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抽動障礙等。兒童期精神障礙癥狀多出現于小學入學前,治療原則為“早發(fā)現、早干預”。但本研究上述來訪者均在入學后,因此,在未來兒童期精神障礙治療中,除需要政府及各級衛(wèi)生機構加強優(yōu)生優(yōu)育、產前檢查及孤獨癥、精神發(fā)育遲滯等疾病宣傳工作外,各級小學也需要配備特殊教育學科背景教師或選派教師進修各類兒童期精神障礙,以更好識別此類學生,盡早接受治療或相應特殊教育,達到育人目的。

      從求助原因方面來看,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近三分之二的小學生來訪者為家長、教師認為其存在心理問題而要求強制入心理咨詢門診接受心理干預。小學生心理問題或疾病患者因自身特點主動就醫(yī)行為較少[6],但強制其入心理咨詢門診進行心理咨詢并不適宜。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來訪者或不認同自身存在心理問題,或擔心班主任、其他同學對自己有異樣看法,提示未來小學應對班主任培訓心理疾病識別及心理咨詢一般技能,避免因簡單、強制要求這部分小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導致二次心理創(chuàng)傷。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調查中9名小學生無心理問題,但因自身性格特點、行為方式等與家長、教師傳統(tǒng)思維模式不同而認為其存在心理問題,或希望心理咨詢門診鑒定其是否存在心理問題,作為轉學、分班的依據,提示未來小學需加強班主任與其他教師、家長、心理學工作者的溝通交流,同時社會各界需加強心理咨詢工作范圍及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工作。在具體心理咨詢過程中,可以清晰發(fā)現,小學生來訪者受家長心態(tài)影響較大,以往心理咨詢工作存在忽視家長心理健康的傾向,未來應重視包括家長在內的家庭心理干預[7]。

      學校心理咨詢機構多配置于大、中專院校,小學配置心理教師的學校較少。在咨詢過程中,小學生來訪者家長多表示其就讀小學缺乏心理咨詢機構,沒有心理學相關教師,提示未來應重視小學,尤其是鄉(xiāng)鎮(zhèn)一級的小學心理咨詢機構的建設,并根據小學生特點,開展箱庭療法[8]、素質拓展訓練、團體輔導的寓教于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案,達到育人目的。

      參考文獻:

      [1]林珍.城鎮(zhèn)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程的實踐與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2,2:108-110

      [2]張煥.河南省高三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9):974-976

      [3]胡炳政.洛陽市初中生心理彈性的生態(tài)學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33):5520-5523

      [4]白勤.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3:76-80

      [5]廖珠根,陳紹紅,汪時華,等.江西省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行為問題比較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7):4501-4503

      [6]聶所成,嚴冬梅,張鈺成.心理咨詢門診青少年就診情況分析[J]醫(yī)學創(chuàng)新研究,2008,5(6):81-82

      兒童精神心理問題范文第2篇

      目的探討系統(tǒng)支持護理干預對惡性腫瘤患兒母親負性情緒的影響。方法將100例患兒母親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采取常規(guī)和系統(tǒng)支持護理一體的綜合護理。兩組分別進行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的評分檢測,比較干預前后兩組惡性腫瘤患兒母親的焦慮抑郁狀況。結果干預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的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理干預有利于緩解惡性腫瘤患兒母親抑郁焦慮狀況,對于改善患兒的心理壓力和康復治療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惡性腫瘤;母親;心理干預;負性情緒

      我國現有兒童約3億,每年約3萬被確診惡性腫瘤,兒童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惡性腫瘤已成為兒童主要死因之一,僅次于意外死亡居于第二位[1]。由于患兒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較差,對于患兒的治療和護理是否順利,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患兒母親。作為惡性腫瘤患兒的主要陪伴和照顧者,母親的負性情緒不僅影響自身健康,也影響患兒的照護質量。本文選取我院兒科住院的100例惡性腫瘤患兒母親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取得良好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惡性腫瘤患兒的母親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入選者患兒者均經病理診斷確診惡性腫瘤。患兒母親自愿參與調查,充分理解問卷內容。入選患兒母親除外有主要臟器的嚴重疾患,如肝腎功能不全、精神疾病及顱腦外傷史;除外調查期間患兒死亡、家庭發(fā)生重大事件干擾及近期參與其他緩解壓力的健康促進項目。將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50例,干預組50例,對照組高中文化程度22例,初中文化程度19例,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9例,年齡在29~43歲,平均年齡(33.7±7.9)歲,干預組高中文化程度24例,初中文化程度18例,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8例,年齡在31~45歲,平均年齡(33.5±7.6)歲。兩組研究對象在平均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負性情緒評價:根據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對研究對象進行負性情緒的評定。首次評定于患者入院后或確診惡性腫瘤2d內完成,進行護理干預4周后行第2次評定。填表前由心理干預護士對患者做必要解釋。不能獨立完成自評量表者在征得患兒母親意見后由護士代填。

      1.2.1焦慮自評量表[2-3]:主要評定心理感受和軀體癥狀,分1~4級評定,累積各條目得分為SAS總分,總分越高,提示焦慮程度越重。

      1.2.2抑郁自評量表[2,4]:除測試內容與SAS不同,項目及評定依據與SAS基本相同,累積各條目得分為SDS總分,總分越高,抑郁情緒越嚴重。

      1.3干預措施

      1.3.1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個性化護理:①入院后對患兒及母親進行護理評估,了解分析其現存的護理問題,根據不同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的母親,心理需求不同,提供針對個體的護理,因人施護,根據問卷結果,對于焦慮抑郁程度較高的母親,給予心理疏導,同時實時跟蹤了解母親的心理變化,及時加強心理護理[5]。②確診初期通過與其建立起信任關系,鼓勵患兒母親說出內心感受,通過傾聽、移情等心理技術,使她們內心的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得到宣泄。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加強其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化療開始后加強健康宣教,幫助她們了解化療方案、藥物不良反應、治療費用、防止感染及出血的注意事項等,循序漸進,避免短時間內提供過多信息[6-7]。③提供溫馨的住院環(huán)境,設置兒童娛樂專區(qū),走廊布置卡通貼畫,房間墻壁用淡綠色,淡粉色等柔和顏色,墻壁貼患兒熟悉的動畫人物,消除因陌生環(huán)境造成的焦慮和抑郁。④減少各種機器報警聲、陪伴及工作人員說話聲音,午休及晚間休息關大燈,拉窗簾,為患兒及家長營造安靜的睡眠環(huán)境。⑤化療期間常有惡心嘔吐,可安排在進食后1~2h進餐,同時做好口腔護理,腹瀉及便秘的護理[8]。⑥進行有創(chuàng)操作時充分解釋操作目的、步驟及注意事項,輸液加強固定,并班班交接,查看PICC及留置針情況。⑦組織健康知識座談會:每周定期進行30min的經驗交流會,提倡新老病患之間交流經驗心得,提供疾病知識及健康教育資料,請醫(yī)師和護士共同回答患兒母親對于治療中遇到的問題。

      1.3.2干預組在常規(guī)個性化護理基礎上,加強支持系統(tǒng)護理措施:①醫(yī)護支持系統(tǒng):責任護士主動提供幫助,協助患兒餐前洗手,協助開飯,生活護理等,融入到患兒的日常生活中,給患兒及患兒母親營造家的氛圍,提供環(huán)境支持。②家庭內支持系統(tǒng):最大限度的發(fā)掘家庭成員內對患兒母親的情感支持,在做好防止感染的前提下,發(fā)動家人交替照顧和探望患兒[9-10]。③社會支持系統(tǒng):醫(yī)務社工介入,解釋醫(yī)務社工介入的目的和方法,獲得知情同意后,護士與社工共同參與,通過個案及小組活動等組織形式提供心理干預,播放輕松柔和的音樂[3],聽音樂前給予誘導用語,囑其做深呼吸,反復8~10次,閉目進行場景冥想。創(chuàng)造單獨談話環(huán)境,通過社工第三方參與,更進一步了解患兒母親現存心理問題,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情感支持[11]。對于存在經濟困難的家庭,聯系社會救助力量,協助其申請愛心基金支持。

      1.4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α=0.05),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心理護理干預,干預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低于對照組,經比較二者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孩子被視為家庭唯一的希望,罹患惡性腫瘤,面對失去唯一孩子的可能,又對治療抱有希望,對于母親來說是一種重大的心理打擊,強烈的心理應激及矛盾的心理引發(fā)一系列軀體和精神心理障礙,如失眠、食欲下降、焦慮,抑郁等,特別是初診患兒母親,缺乏對疾病的認識,長期反復的化療,有創(chuàng)的穿刺,巨大的經濟負擔都加重了患兒母親的焦慮抑郁和心理壓力,表現為反復的詢問病情,哭泣,不愿出院或提前出院等,作為患兒的主要照顧者,母親的心理問題會影響患兒的心理表現。因此,對于惡性腫瘤患兒,僅僅關注患兒是遠遠不夠的,更應該重視母親的心理護理,作為護理人員,要了解其心理特點,對其進行科學的心理干預,針對他們不同的境遇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服務。

      兒童精神心理問題范文第3篇

      1 情緒障礙[1]

      情緒障礙是發(fā)生在少年時期以焦慮、恐怖、抑郁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疾病。國內報道兒童情緒障礙的發(fā)病率在10.5%~21%之間,女性明顯高于男性,城市高于農村,男女之比為1∶2.2[4]。在兒科綜合性門診中,心理障礙的2/3屬于情緒障礙,其次為情緒、行為混合障礙,占17%[3]。兒童常見情緒障礙包括焦慮癥、恐懼癥(包括學校恐懼癥)、抑郁癥、強迫癥、癔癥等。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情緒障礙的影響不足為父母及學校老師重視[5]。對兒童的情緒障礙進行早期干預,不僅有利于兒童智商提高,而且較少發(fā)生行為問題,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6]。由于家庭因素和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情緒問題存在密切關系[7],對少年兒童的情緒障礙的干預,歐廣萍[7]提出重在預防,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氣氛,優(yōu)化家庭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等。情緒障礙嚴重時,需要予以系統(tǒng)、專業(yè)的心理治療和(或) 藥物治療。

      2 軀體化癥狀

      軀體化(somatization)是一個精神分析術語,目前,廣泛用于描述心理因素所導致的軀體癥狀。兒童門診患兒中常見的軀體化癥狀包括各種功能性頭痛和腹痛。

      2.1 頭痛 頭痛在兒童中非常常見。有資料顯示,若不區(qū)分是哪一類型頭痛的話,近15%的學齡兒童至少1周出現1次頭痛[8]。頭痛可見于多種疾病,如感冒、顱內感染、顱腦外傷等,精神緊張、壓抑等心理因素也可引起頭痛。有學者研究兒童慢性疼痛(包括頭痛)、個性及其心理特征的關系,指出患有周期性頭痛(包括偏頭痛)的兒童更易沮喪,患頭痛的年幼兒中抑郁檢出率是對照組的2倍,而年長兒則達3倍[9]。而且,女童比男童更易發(fā)生頭痛,對9~12歲女童調查分析,抑郁型女童49%具有頭痛,非抑郁型女童中發(fā)生率為9%,而相同年齡階段男童頭痛的發(fā)生率僅9%[10]。同樣,強迫也是頭痛的一個重要誘因[11]。雖然對兒科門診中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頭痛的發(fā)生率目前尚無一個明確的統(tǒng)計數字,若兒科醫(yī)生能夠及時診斷和正確處理各種類型頭痛,可以減少兒童缺課,降低醫(yī)療費用,提高兒童生活質量[12]。對由心理因素引起頭痛的治療,主要運用心理學的方法,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年齡階段的頭痛,采用以心理疏導為主的方法,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可以明顯降低頭痛出現的頻率。有研究表明,休息和放松是學齡兒童頭痛的主要應對方式,其次冷卻、止痛、分心均有效,同時,18%的學齡兒童頭痛無需處理,可以自行緩解[13]。有學者認為,行為認知訓練是解決兒童頭痛的主要方法,它可以明顯降低兒童心理障礙性頭痛出現的頻率[14]。

      2.2 腹痛 在兒科門診中,以腹痛為由而反復多次就診者頗多,經詳細檢查后,有嚴重器質性問題的不足5%[15],Apley把這種影響日常生活的反復性腹痛,至少經過3個月以上,發(fā)作3次以上者稱為復發(fā)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16]。Oster報道復發(fā)性腹痛發(fā)病率在學齡兒童為14%,一般認為其發(fā)病率在5%~10%[17]。國外學者早就注意到RAP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狀態(tài)不協調”,在個性測驗中,腹痛兒童的“內向”分顯著偏高,其發(fā)生腹痛多與激動、懲罰和家庭糾紛等心理因素有關[16]。國內學者也強調家長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對兒童個性、心理的形成及疾病的發(fā)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18]。隨著醫(yī)學模式的改變,兒科醫(yī)生也應關注兒童的心理問題,及時發(fā)現復發(fā)性腹痛患兒的心理障礙,進行心理行為治療,鼓勵患兒多接觸社會, 并為其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和諧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這無疑地可在治療RAP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非器質性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是指在睡眠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行為異常表現。有學者隨機抽樣1290例8歲孩子,跟蹤調查其睡眠質量4年,結果顯示,8歲與12歲的孩子具有睡眠障礙者均占18%,其中持續(xù)睡眠障礙占12%,在8歲時出現的睡眠問題,有33.3%在12歲時仍可發(fā)現[19]。然而大多數睡眠障礙并未得到診斷和治療,普通醫(yī)生接受睡眠問題的培訓很少,對睡眠障礙的認識有限。有研究發(fā)現,在普通臨床診療中60%~64%的嚴重失眠未能被醫(yī)生識別,70%的慢性失眠患者沒有和醫(yī)生討論過睡眠問題[20]。不能很好地診斷和治療失眠對患者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睡眠差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影響心境、增加軀體的主訴[21],短暫的睡眠障礙還將大大增加發(fā)生精神心理行為方面疾病的危險,特別是情緒障礙類疾病[22]。治療原則上不給予藥物, 主要解除患兒心理誘因,對父母做支持性心理治療,消除父母過分焦慮、緊張的心理。對夜醒行為不作過分的關注,幫助父母建立一個規(guī)律的上床制度,創(chuàng)造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改變不良的撫養(yǎng)方式:如兒童一哭就去抱、拍、喂食等。對個別嚴重缺乏睡眠、父母又極度焦慮者,可給予小劑量安定,連續(xù)服用數晚[23]。

      4 注意缺陷障礙

      注意缺陷障礙(ADD)是兒童常見的身心障礙之一。學齡兒童中約有3%~5%存在著此類障礙,可分為2種亞型:有多動癥狀的注意缺陷障礙(ADDH)和無多動癥狀的注意缺陷障礙(ADDnoH)。據統(tǒng)計,目前,我國患有ADDH的學齡兒童在500萬以上,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24]。我國南寧市兒童少年心理衛(wèi)生調查的資料顯示,多動行為障礙達9.71%[25]。有學者[26]對兒科門診中1000個3~12歲的兒童調查,發(fā)現其中112人有兒童多動癥,且隨著年齡增長呈增加趨勢,3~4歲兒童中僅5.2%,11~12歲兒童中達29.2%。多動癥在獨生子女及社會底層人群中更常見,男孩明顯多于女孩,男女比例為4~6∶1。對于兒童多動癥的治療,許多研究都表明采用行為治療,教育指導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法[24,27]。陳雪梅[28]認為多動癥的發(fā)生與微量元素的缺乏存在密切關系,建議適當補鐵、銅、鋅、鈣,多食富含鋅、鐵、銅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肉類、豬肝、海產品、大豆等。兒科醫(yī)生若能盡早的發(fā)現兒童多動癥,指導患兒心理行為訓練,選擇合適的藥物綜合治療,可以避免對兒童正常發(fā)育、學習和人格形成的影響。

      5 飲食障礙

      合理飲食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意義重大。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且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兒童營養(yǎng)過剩與營養(yǎng)不良均呈上升趨勢。紀鋒穎等[29]調查青島市中小學生的營養(yǎng)狀況,發(fā)現營養(yǎng)過剩者占23.06%,營養(yǎng)不良者占22.31%,與1995年相比呈上升趨勢(1995年營養(yǎng)過剩與營養(yǎng)不良分別為20.25%、17.53%)。因此,兒科醫(yī)生對就診患兒多一份飲食關注、指導合理膳食、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可促進兒童的生長發(fā)育,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增強身體素質,減少身心疾病發(fā)生。

      5.1 偏食、厭食 偏食是指正常兒童飲食中有3種以上食品不吃者。厭食為較長期的食欲減退或消失,除外消化系統(tǒng)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對消化道的影響。目前,我國兒童偏食、厭食及所致的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率均相當高,北京[30]三所幼兒園510名3~5歲日托幼兒中,偏食123例,占24.11%;厭食81例,占15.88%。目前,一致認為心理社會因素與兒童的飲食衛(wèi)生行為習慣有著直接相關。任性是導致兒童偏食、厭食的常見個性問題,其次情緒障礙、做事依賴大人、就餐不規(guī)律、注意力不集中,在偏食、厭食中檢出率均較高[30]。針對偏食、厭食患兒,兒科醫(yī)師應向家長宣傳營養(yǎng)知識,糾正孩子不良飲食習慣和挑食、偏食現象,多進行鼓勵、暗示及說服教育,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以保障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

      5.2 單純性肥胖 據最新資料表明,我國10%的孩子患有單純性肥胖癥,且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31]。有學者調查北京市兒童,20世紀70年代單純性肥胖率不足5%,20世紀80年代單純肥胖率達10%,20世紀90年代上升至15%。2001年調查發(fā)現,部分區(qū)縣兒童肥胖率竟達到25%以上,成了北京市兒童的慢性流行病[32]。兒童肥胖不僅造成心肺功能性損傷以及活動能力和體質水平下降,而且肥胖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日益受到重視。有學者在調查中發(fā)現,中度以下的肥胖兒性格多溫和、寬容,并無易激惹傾向, 隨著肥胖程度加重,社會適應能力逐漸降低,大多數行為問題,如社交退縮、分裂樣行為問題等有增加趨勢,內向性格增多,尤其是極度肥胖兒情緒穩(wěn)定性差[33]。研究表明,肥胖兒童的智商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其學習成績也顯著低于對照組[34]。萬國斌等[35]認為兒童肥胖可以造成較嚴重的心理損害,個性、氣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壓抑,分析肥胖兒個性、氣質特點,利于肥胖兒身心健康發(fā)展。肥胖的干預主要是運動和飲食控制,干預效果的關鍵在于長期堅持。兒童宜選擇慢跑,娛樂性比賽等運動方式,每周3~5次,一般每次運動60~90min,不能少于30min。同時適當控制飲食,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如多攝食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纖維素和各種維生素的食物,少吃脂肪類及糖類食物,不吃零食。嚴重者可以輔以藥物治療。

      隨著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兒童心理障礙已倍受廣大心理衛(wèi)生工作者的關注。在我國這種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心理衛(wèi)生工作者相對缺乏的情況下[36],兒科醫(yī)師應重視兒童的心理問題,積極參與兒童的心理健康服務。經過一定的培訓,兒科醫(yī)生可掌握兒童期常見心理障礙的基本診斷和治療方法,包括采用常規(guī)的心理測試工具來提高心理障礙患者的檢出率[37],并在必要的時候,將兒童心理障礙患者轉診到兒童精神科。

      1 Briggs-Gowan MJ, Horwitz SM, Schwab-Stone ME,et al.Mental health in pediatric settings: distribution of disorders and factors related to service u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0,39:841-849.

      2 駱伯巍,高亞兵.不同時期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3(1):42.

      3 Garralda ME,Bailey 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general paediatric referrals.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1989,64:1727-1733.

      4 沈曉明,金星明.發(fā)育和行為兒科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85.

      5 杜武毅,李雁.學習困難兒童的個性特征分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2):149-150.

      6 Ramey CT,Bryan DM,Wasik BH, et al. Infa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low birth weight.premature infants:program elements,family participation and child intelligence.Pediatries,1992,89:454-465.

      7 歐廣萍.少年兒童情緒障礙的預防對策.廣西教育,2003,4:20.

      8 King NJ, Sharpley CF. Headache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Paediatr Child Health,1990,26:50-54.

      9 Andrasik F, Kabela E, Quinn S,et al.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of children who have recurrent migraine. Pain,1988,34:43-52.

      10 Egger HL, Angold A, Costello EJ. Headaches and psychopatholog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8,37:951-958.

      11 McGrath PJ,Unruh AM. Pa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87,22-25.

      12 Stang PE,Osterhaus JT. Impact of migra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Headache,1993,33:29-35.

      13 Gilbert MC. Coping with pediatric migraine: differences between copers and non-copers.Child Adolesc Soc Work J Pediatr Psychol, 1995,12:275-287.

      14 Osterhaus SO, Passchier J, Vander Helm-Hylkema H, et al. Effects of behavioral psychophysiological treatment on schoolchildren with migraine in a nonclinical setting: predictors and process variables. J Pediatr Psychol,1993,18:697-715.

      15 Garralda.ME.Aselec tivereview of child psychiatricsyn dromes with asomaticpresentation.Brit J Psychiatr,1992,161:759-773.

      16 高木康雄.反復性腹痛和腸道易激惹綜合征.國外醫(yī)學·兒科學分冊,1992,19:146-148.

      17 李雪榮.現代兒童精神醫(yī)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24-225.

      18 王亞萍,姚凱南,張椏賢.試論兒科醫(yī)師的醫(yī)學模式轉變及群體觀念的建立.中華兒童保健雜志,1994,2:49.

      19 Osterhaus SO, Passchier J,Vander Helm-Hylkema H, et al. Effects of behavioral psychophysiological treatment on schoolchildren with migraine in a nonclinical setting: predictors and process variables. J Pediatr Psychol,1993,18:697-715.

      20 Sscramm E, Hohagen F,Kappler C,et al. Mental commorbidity of chronic insomnia in general practice attengers using DSM-Ⅲ-R.Acta Psychiatr Scand,1995,91(1):10-17.

      21 周華琳,周瑞蘭,樊立鳳.260例青少年學生心理疾病的臨床資料分析.中國全科醫(yī)學,2003,6(8):663-665.

      22 Paavonen EJ, Solantaus T, Almqvist F, et al.Four-year follow-up study of sleep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preadolescents: relationship of persistent and temporary sleep problems to psychiatric symptoms. J Dev Behav Pediatr, 2003,24(5):307-14.

      23 郭延慶.兒童、少年期常見生理心理障礙.中國醫(yī)刊,2000,35(10)(總601) :25-26.

      24 肖征.兒童多動癥的診斷與防治.丹東師專學報,2003,5(4):72-73.

      25 蘭燕靈,張海燕,李萍,等.南寧市4-16歲兒童少年心理衛(wèi)生問題調查.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7(7):447-449.

      26 Bhatia MS,Nigam VR,Bohra N,et al.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 among paediatric outpatients.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1991,32(2): 297-306.

      27 劉秋竹,譚如意.試論多動癥兒童的心理分析及其教育措施.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23):155-157.

      28 陳雪梅.多動癥與微量元素缺乏有關.中國健康學刊,2003,5:9.

      29 紀鋒穎,張正愛,管境.2000年青島市中小學生營養(yǎng)狀況調查分析.職業(yè)與健康,2003,19(10):127-128.

      30 段汐,朱雅琴,高志茹,等.兒童偏食、厭食調查分析.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3(4) :224.

      31 江巖,李艷.濟南市歷城區(qū)2003年7~11歲小學生單純性肥胖狀況調查.預防醫(yī)學文獻信息,2004,10(3):302.

      32 北京市衛(wèi)生局.生活方式疾病防治指南,2003,13.

      33 李香華.單純性肥胖的主要原因與運動減肥原理.岳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4(3):83-86.

      34 迎修,魯京浦,孫大永,等.肥胖兒童的個性、智力及學習成績分析.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3,24(2):159-160.

      35 萬國斌.單純性肥胖兒童自我意識水平、社會適應能力與行為問題研究.中國心理雜志,1993,7(1):1.

      兒童精神心理問題范文第4篇

      關鍵詞:心理干預;先天性心臟病;圍術期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4208(2011)20-0065-02

      CHD是兒童常見的先天性疾病之一,其發(fā)病率為8‰~12‰,據估計我國每年約有15萬~20萬患CHD的新生兒出生,而大部分患者需要手術治療,隨著外科手術和體外循環(huán)技術水平的提高,手術治療患者越來越多。認真做好心理干預,能很好的解決患者住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負性情緒及心理問題,起到藥物起不到的作用,增強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信心,配合醫(yī)務人員的治療,避免逆反心理產生,減輕患兒及家長的恐懼心理可以全面保證手術順利進行。本文總結40例CHD患者護理體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8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2~12歲的CHD患者40例。其中動脈導管未閉1例,房間膈缺損4例,室間膈缺損25例,房間膈缺損合并室間膈缺損3例,法樂氏四聯征7例。術后在ICU監(jiān)護時間最短1d,最長2d。

      1.2方法 CHD患者突出的特點是年齡小,對疾病缺乏認識和理解,同時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心理活動隨意。另一方面,他們又很單純,愛表現自己,喜歡被表揚,因此通過圍術期的心理干預,提高住院患者對醫(yī)療措施的配合及依從性,密切醫(yī)患關系,提高醫(yī)療護理質量,盡量消除患者因住院所產生的恐懼。針對性心理干預可幫助患者克服不良心理反應,促進身心早日康復。為減輕患者和家長的恐懼心理,我們在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心理干預,在術前、術中、術后實施心理支持、心理調控和心理指導教育,控制負面因素,使患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態(tài),順利度過圍術期。

      1.2.1術前心理干預 患有CHD的小兒由于血循環(huán)的異常,發(fā)育一般較正常兒童滯后,營養(yǎng)不良,抵抗力差,加之圍術期患者的病情波動大、變化快,心理防御能力較低,在醫(yī)院見到醫(yī)生護士會感到害怕、恐懼,對醫(yī)生和護士懷有戒意。CHD手術治療手術風險比較大,手術創(chuàng)傷大,家長對手術治療往往也存在顧慮和恐懼,對手術理解有限。因此,在實施心理干預前護理人員要經常與兒童進行心理交流,疏通情感,讓患者不要感到孤獨、焦慮、恐懼、緊張,從而獲得安全感的,提高患者對醫(yī)療環(huán)境的認知能力。護士要及時向家長了解患者的各種習慣,以便在新環(huán)境下盡量保持他們的合理習慣,然后向患者及家長解釋疾病的解剖特點、治療方案、手術的方法和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及搶救措施、術后監(jiān)護方法、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配合要點及介紹有關手術醫(yī)生的情況,充分肯定他們的技術,以增強患者的安全感,還要介紹手術室的環(huán)境以及進入手術室后的基本程序,以消除患者對陌生環(huán)境的懼怕感。向患者及家長提供有關手術麻醉及護理方面的必要信息。只有家長情緒穩(wěn)定,對治療充滿信心,患者才會以自然輕松的心態(tài)對待治療,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另外,可以邀請已治愈的小朋友和患者一起交談,并向患兒講解通過手術會變成正常的孩子,以此來增強患者信心,使其心情舒暢地等待于術治療。

      1.2.2術中心理干預 患者術晨入手術間至麻醉前這一時段是焦慮最嚴重的階段。患者到手術室這一陌生的環(huán)境首先感到恐懼、陌生、害怕,此時會更加依賴家長,這就要求術前巡回護士到病房探視患者,用平等、親切的話語進行自我介紹,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介紹手術、麻醉過程及其安全性和必要性,講解情緒狀態(tài)、遵醫(yī)行為對手術的影響,耐心解答患者及家長提出的問題,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被重視,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而家長把患者送入手術室要承擔巨大的手術風險以及對醫(yī)務人員的不信任也同樣會有心理壓力。手術日不宜將患者過早接入手術室,待各項術前準備工作完成后再將患者接入手術室,以免引起恐懼。接患者人手術室前最好能有賞識、夸獎的語言增強患者的信心,進行有益的暗示,打消患者的恐懼,手術中年齡較小的患者麻醉誘導期讓其家長在場以取得患者更好的配合。進入手術后巡回護士應在床旁陪伴,以免患者緊張及發(fā)生墜床意外,同時逗其開心分散注意力,減輕患兒恐懼感。各項護理操作應快捷準備,注意保暖。

      1.2.3術后心理干預 在手術結束后患者麻醉未醒時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復蘇患者易躁動、哭鬧,應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將手腳妥善固定。當患者清醒時,應以更加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進行安慰和鼓勵,對其任何不適感覺都給予足夠的重視。術后在ICU監(jiān)護中,離開家長適應一個陌生的、孤獨的新環(huán)境,加上手術創(chuàng)傷的因素,使本來就脆弱的心靈,又要面臨沉重的負荷,在ICU期間可以用適當的方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以減輕疼痛等不適。轉回普通病房后告知家長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鼓勵咳嗽咳痰,術后應高營養(yǎng)飲食,促使患者術后早日康復。術后3個月及1年回院隨訪,并行超聲心動圖、心電圖、x線胸片檢查。

      2 結果

      在出院前對患者及家長進行心理干預評定,客觀的評價心理干預對圍術期患兒的作用。患兒在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和焦慮,經過護理人員及時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95%以上的患者解除了心理,負擔,以輕松良好的心態(tài)接受手術,術后以積極的心態(tài)配合醫(yī)護治療,99%的患者如期痊愈出院。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達到了滿意的護理效果。

      兒童精神心理問題范文第5篇

      關鍵詞:聽障兒童;學前教育;康復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新生兒聽力篩查不斷普及,聽障兒童福利政策不斷完善,聽障兒童的早診斷、早佩戴助聽 器或植 入人工耳蝸得以實現。這就需要聽障兒童康復教育工作者調整康復教育的指導思想和教學方式方法,適應和滿足聽障兒童的各 種 需 要,給 聽 障 兒 童 提 供 最 切 實、最 全 面 的幫助[1]。在傳統(tǒng)的聽障兒童康復教育中,教師和家長往往關注孩子語言表達和語言清晰度,忽視了語言表達的前提是理解語言,更忽視了對聽障兒童的聽覺能力、學習能力、認知能力、溝通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康復教師特別重視和強化聽障兒 童的語言表達訓練,教學時常以教 聽 障兒童 練 習發(fā)音、識字 認物為主;以合乎語法規(guī) 范 的形式 呈 現句子,通過 學習句式、套用句式教孩子學習說話。教學方法以大聲地說、大量重復單詞為主;學生以看話、模仿口型為基本學習途徑,這種長期形成的封閉型教學模式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采用填鴨式的手段,沒有將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教師只關注自己教了多少知識,不關注學生能接收到多少信息,理解多少語言的含義,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多少語言。總體來說,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不善于學習先進的康復教學理念,不能及時更新康復理論知識,盡管在康復教學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體力,康復效果卻事倍功半。

      近年來,全數字助聽器、人工耳蝸等先進的助聽設備得到廣泛應用,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聽障康復設施不斷涌現,聽障康復理論和技術得到飛速發(fā)展和完善。新世紀的聽障兒童康復應該是一項需要并適應現代科學理論與技術支撐的事業(yè),若死守過去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而不去創(chuàng)新,必 然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康復教師必須要創(chuàng)新、探索與實踐,用現代康復理念來指導教學,用新的科學技術來輔助教學,構建現代的開放型教育模式,讓聽障兒童成為積極主動、熱情探索的學習者。為此,筆者在聽障兒童康復教育中通過和耳鼻喉科醫(yī)生、聽力師長期建立聯系,監(jiān)測每名學生聽力狀況,做好聽能管理;結合幼兒園教育理念進行游戲教學、情景教學,激發(fā)聽障兒童學說話的愿望;增加個別化課 程,做到有針對性的教學;鼓勵家長積極參與,采用醫(yī)生、教師、家長團隊協作模式進行教學等形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教學的探索和實踐,目的是提升聽障兒童以語言能力為核心的綜合能力,促進他們與主流社會更快更好地融合。

      二、聽障兒童創(chuàng)新教學的理論支撐

      聽障兒童創(chuàng)新教學是在已有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上吸其精華、去其糟粕,將適應新時代的康復教育方法手段與傳統(tǒng)教育相結合,探索出的一條最適合聽障兒童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之路。創(chuàng)新教學主要建立在以下三個理論基礎上:

      (一)“醫(yī)教結合”理論

      “醫(yī)教結合”采用了科學的評估和干預方式,利用先進的臨床醫(yī)療技術對特殊兒童的各種疾病進行專項檢查、診斷和治療;根據特殊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通過教育、康復訓練、醫(yī)療等綜合的方法,使特殊兒童得到早期干預,從而最大限度地接近于正常人的生活。要使科學技術對特殊教育產生更深遠的意義,就必須實現“醫(yī)”和“教”兩者之間理念和技術的深度融合,即 教 育 與 醫(yī) 學 康 復 技 術 手 段 的 深 度 融合[2]。“醫(yī)教結合”理論比傳統(tǒng)的康復教育方式更為全面和細致。因此,康復教師要創(chuàng)新思維,樹立“醫(yī)教結合、教育康復、精準評估、有效訓練”的理念,利用綜合康復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實現聽障兒童教育和康復地有機整合。

      (二)“全面康復”理論

      “全面康復”是以學前教育為基礎,以專業(yè)康復技術手段為支撐的全面發(fā)展的康復模式。全面康復以學前教育涵蓋的健康、科學、語言、社會、藝術五大領域為基礎,以聽力干預、聽覺語言康復、言語矯治為支撐,教聽障兒童學會聆聽、說話、閱讀以及和他人進行正常交流。聽障兒童首先是兒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要促進和實現聽障兒童的全面發(fā)展,我們?yōu)槁犝蟽和峁┑目祻徒逃捅仨毤纫獫M足聽障兒童共性的發(fā)展需求,又要符合聽障兒童的特殊性需要。全面康復還要求教師組織活動面向班級內所有聽障兒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活動。為此,教師要熟練掌握兒童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充分把握班級內每名學生的水平、需要和特點,促進每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獲得提高[3]。

      (三)“個別化教育”理論

      每個學生都存在個體差異。個體差異性是指由于遺傳、環(huán)境、教育和個體能動性的不同而在身心發(fā)展中存在并表現出的不同和區(qū)別[4]。聽障兒童由于自身聽力水平、耳聾時間、佩戴聽能輔具的時間、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的不同,各自在聽能、語言、認知等方面的發(fā)展速度也不完全相同。我們要充分理解和尊重聽障兒童發(fā)展中的個體差異,通過評估實施針對性的訓練,提升聽障兒童學習能力,幫助和引導他們從現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fā)展。

      三、聽障兒童創(chuàng)新教學的實施原則和途徑

      (一)加強聽能管理是實施創(chuàng)新教學的基本要素語言交流的前提是聽清楚對方的語言,只有聽清楚,才能說清楚。為了確保聽障兒童清晰地聆聽各種聲音,教師可使用隔音板將康復教室進行聲學處理,降低環(huán)境噪音。其次,康復教師應積極和聽力師、聽障兒童家長進行溝通合作,觀察聽障兒童佩戴助聽設備后的效果并及時地進行調試,對聽障兒童的助聽效果及其所處的聲學環(huán)境進行動態(tài)觀察和主動評估。通過有效服務,逐步使聽障兒童的助聽效果在不同環(huán)境中始終保持最佳狀態(tài),最大效能地發(fā)揮助聽作用,為康復教育打下良好基礎[5]。

      (二)生活化、情景化、個性化教學模式是創(chuàng)新教學的主要途徑

      1.建立生活化的聽障兒童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始終是教育教學最基本的元素,也是實施創(chuàng)新教學的根本立足點。聽障兒童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應從聽障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生活走進課堂,調動起學生學習聆聽、學習語言的積極性。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景、組織生活化活動、設計生活化問題等形式讓課堂充滿生活化氣息。加強語言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聽障兒童就可能靈活地掌握生活中的語言,學以致用,其思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也能得到培養(yǎng)。同時,生活化的課堂更為他們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搭建了極為重要的平臺。

      2.教學情景化是聽障兒童教學創(chuàng)新的催化劑形象

      思維是聽障兒童的思維特點,他們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學習越貼近生活、越真實,聽障兒童就越感興趣,越容易習得。因此,康復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聽障兒童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需要借助情景,尤其是真實的情景,比如,設置情景教室,讓聽障兒童在真實的情景中自然地習得語言;帶聽障兒童走進游樂場、超市、飯店、郵局等實地場所,借助真實的場景幫助聽障兒童理解語言,增進語境要素語言化,逐步減少對語境的依賴,發(fā)展語言能力,引導聽障兒童順應情景合情合理地說話,形成靈活的思維習慣,加快交往能力的提高[6]。

      3.個別化教學是聽障兒童教學創(chuàng)新的重中之重

      由于聽障兒童聽力損失和干預年齡、時間、程度以及補償效果等方面的不同,每名聽障兒童的特殊需要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因此,個別化訓練是聽障兒童康復手段的核心部分[7]。在實施學前教育過程中,更需要按照他們在聽覺、言語、語言、認知、溝通等方面的特殊需要進行專項訓練[8]。康復教師要在個別化訓練課程中綜合各種評估結果,針對每名聽障兒童制定、實施聽覺言語訓練計劃,對于有言語障礙或精神心理問題的孩子,還需要言語矯治師和精神心理專家提供相應的干預,只有將學前教育與各項干預技術緊密結合,協調實施,聽障兒童才可能順利接受全面教育,實現全面發(fā)展。

      4.家長的積極參與是聽障兒童康復創(chuàng)新教學的助推劑

      親子活動的開展對于加強家園合作、增進親子情感交流、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9]。隨著聽障兒童康復年齡的小齡化以及家長康復意識的提高,家庭康復指導、家長培訓和家長積極參與康復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家長可以和孩子每天同上一節(jié)集體課,了解孩子在班級中的整體表現;每周和孩子一起上一節(jié)個別化課程,在有意義的情景中、從康復教師身上學到一些和孩子互動的技巧,了解孩子在各個領域中的水平。康復教師也要幫助家長制定康復計劃,指導家長在家中對聽障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四、聽障兒童創(chuàng)新教學的實踐成效在創(chuàng)新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通過良好的聽能管理,確保了聽障兒童的聽覺功能始終處于最佳狀態(tài);及時、有效的創(chuàng)新康復教學,使聽障兒童學會了正確的聆聽技巧,能以自然的方式積極主動的學習說話,理解和表達的語言更加豐富;聽障兒童在聽能和語言方面得到全面 提 高的同時,他們的認 知 能力、個性、社會性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和提高,比如,思維更加靈活和開闊,積極去探索未知世界,自我意識能力逐步增強,喜歡交流,能和伙伴友好相處。2013 年筆者在所 在 學 校 開 展 了 創(chuàng) 新 教 學,現 將 2013 年 和2012年入學的聽障兒童各隨機抽取8人做一對比,其中男女生比例相等,身體發(fā)育、耳蝸發(fā)育、智力發(fā)育均無異常,所有兒童均采用孫喜斌等《聽障兒童聽覺、語言能力評估》工具進行評估,16名學生入學基本情況和康復教學后評估結果見表1、表2。

      2012年入學的8名學生和2013年入學的8名學生,入學時均沒有接受任何訓練,沒有語言基礎;佩戴助聽設備的類型和人數均等;學校的教學管理、師生比相同、周課時數量相同。2013年采用創(chuàng)新教學后,學生家長由 被 動參與 變 為積極主 動 參與,教師、醫(yī)生和家長團隊協作,對學生加強了聽能管理,使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聆聽習慣,班級中大家團結協作,積極互助,學生每天在有意義的游戲和生活情境中學習聆聽和表達,并且樂于溝通和交流。以上統(tǒng)計結果顯示:經過一年半的康復教學,2013 年的 8名學生助聽效果達到最適的人數比2012年增加了5人;學生的語音清晰度和詞匯量均達到了二級以上康復級別;2013年入學的學生比 2012年入學的學生訓練時間縮短1年,并且8名學生全部進入普通幼兒園隨班就讀,這是在創(chuàng)新教學實施之前從未達到過的教學效果。從聽障兒童、康復教師及家長全方位的轉變中,我們可以看出聽障兒童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是一種有效的康復教學策略,通過科學的早期干預,幫助聽障兒童建立了聽、說的能力,改善了聽障兒童的身心素質和生活質量,更快更好地為聽障兒童創(chuàng)設了參與社會生活、平等接受教育的條件,使得聽障兒童全面康復取得了良好成效。聽障兒童創(chuàng)新教學值得我們繼續(xù)探索和提高。

      [參考文獻]

      [1]龍 墨.充 分 利 用 現 有 資 源 為 聽 障 兒 童 提 供 優(yōu) 質 服 務[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0(1):12.

      [2]李榮山.醫(yī)教結合:實現教育與康復的深度融合[J].現代特殊教育,2011(4):11.

      [3]胡向陽.聽障兒童全面康復[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4.

      [4] 葉 曉 慧,吳 玲.“差 異 教 學”:幼 兒 園 教 學 的 重 要 預 設[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4):30-34.

      [5]胡向陽.聽障兒童聽能管理手冊[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15.

      [6]簡棟梁.引領聾兒到真實情景中運用語言[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9(6):38.

      [7]刀維潔,等.運用聽覺口語法規(guī)范聽障兒童個別化訓練[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3(1):66.

      [8]K.Z.艾 倫,J.S.施 瓦 茲.特 殊 兒 童 的 早 期 融 合 教 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41-149.

      亚洲欧洲日韩极速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站| 亚洲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AV日韩A∨亚洲AV电影|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色WWW成人永久网址| 亚洲一线产品二线产品| 久久综合日韩亚洲精品色|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亚洲入口无毒网址你懂的|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亚洲人成7777| 亚洲精品自偷自拍无码|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最大|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视频| 亚洲Av熟妇高潮30p| 亚洲五月六月丁香激情| 国内精品99亚洲免费高清|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伦理|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五月丁香综合视频|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色久悠悠婷婷综合在线亚洲|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