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習心得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責任面前永擔當
一個人的一生中,無不避免遭遇“責任”襲擊。一個人的責任心中,雖有“正面”,但也不會沒有“負面”。有一些人總以正面對待生活,反之,其余的人就是以負面對待生活。因此,則出現了責任面前永擔當,與責任面前不敢擔當的情況。再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的出現,以經不止一兩次了!就拿我們生邊來說,常有一些同學犯了錯不敢承認。為啥?就怕老師批評吧,即使要處罰,最多也不過就是擦一下瓷磚,掃一下地,澆一下花而已。說不定,自己主動承認老師還會網開一面呢!然而,同學們不但沒有主動承認錯誤,反而推三阻四,怪這怪那。這怎么能不讓老師失望,讓同學蔑視呢?不過值得慶幸,這錯還沒走火入魔,還可以回頭是岸。因此我倡議大家在責任面前永擔當!
為了學習而學習
學習是學生的本分,我們生出于這種時代,如果不學習則更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俗話所的好:“學習如流水,不進則退。”學習其實并沒有想象的這么難,只要同學們對學習有了興趣,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學習就輕松多了!培養興趣的觀念就不能錯,通常有一些人為了學習而學習。而要想把學習的興趣培養起來,首先就要為了學習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讓這股興趣隨著信念油然而生;才能讓學習和玩耍之間的比列懸殊大……所以我依然倡議為了學習而學習!
做一個文明小市民
在社會上,只有文明才能贏得他人夸贊。然而卻文明處處可以見證,在公共汽車上,在排隊讓位時,在扔垃圾時……“做一個文明小市民”現在都在倡議。文明其實很簡單,記得在那天。我走到十字路口時,由于一位老婆婆,行動緩慢。綠燈都過了,她還沒有過斑馬線。不過出人意料,所有的司機都在等待著這位老婆婆過斑馬線。沒有絲毫著急意。這難道不算文明嗎?只有你文明對待他人,你才會贏得文明。所以我倡議“做一個文明小市民!”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作文教學 體驗式 策略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作文是學生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必須要有真情實感。但我們學生的作文大都變成了與心靈毫不相干的東西,為了得高分,不愿抒發自己的情感,惟恐它不高尚;為了得高分,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惟恐它膚淺、片面;為了得高分,不愿用自己的語言,惟恐它太幼稚、不成熟、不深刻。于是作文中充塞著虛偽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語言,惟獨喪失了學生自己。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和心靈去感受、體驗,寫出自己真實的、獨特的感受。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摸索出一套"體驗式作文"的教學模式,教會學生用筆寫心、用筆抒情,讓學生筆下綻放心靈之花。
一、開啟學生"心靈之眼",讓學生積累生活經驗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觀察是學生獲得作文材料的主要來源,也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和前提。觀察練筆范圍廣,方式多,它對學生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發展智力有著深遠的意義。
學生的生活范圍是極有限的,這種有限的生活范圍又很容易造成學生感悟上的遲鈍和麻木。為了讓學生能有一雙慧眼和一顆慧心,讓他們能從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從司空見慣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點使人心動的東西來。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做一些正確的引導,開啟學生"心靈之眼",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例如,可讓學生觀察大自然,觀察春天淅淅瀝瀝的小雨,捕捉它給大自然帶來的變化;觀察奇峰怪石、山川激流,體會大自然的匠心獨運、巧奪天工;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和特性,領悟大自然賦予它生命的意義,等等。這些都能成為學生作文的好材料。有了這樣的積累,學生必定會寫出文思獨特之佳作。
二、打開學生"心靈之窗",豐富學生社會體驗
語文教師要善于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廣納信息,加強實踐,增加體驗。不僅要積極主動地組織指導學生參加學校的各種思想政治活動、文體活動、社會活動、興趣小組活動,還要舍得花一些語文課的教學時間精心組織一些與作文緊密聯系的社會實踐。要做到美好的書報讀了寫,精彩的影視觀后寫,生動的敘述聽了寫,感人的事件見了寫,奇妙的想法想著寫,好玩的活動搞了寫。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讓學生聯系對照社會實際,使之進一步深化感受,更形象、具體,更自由地感悟作品中的景、情、理。例如,可組織學生參觀名人故居、革命博物館、科技成果展等;調查家鄉的今昔, 家鄉的建設成就;可訪問革命老同志、當地名人、先進青年典型等等。通過眼觀、耳聽、分析、討論、交流, 鍛煉學生認識事物、思考社會的能力,達到增加學生社會體驗的目的。這樣做更能發揮寫作的功能,使學生的作文真實的反映現實生活。
三、讓學生記錄"心靈之語",滿足學生表達的欲望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真實生動的寫作,應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帶有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是一種物我同化的心理過程,得有一個放松自然的心態,才能漸入佳境。
日記松開了學生的手腳,為其插上翅膀,把他們引進了一個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學生可以盡情的抒寫自己的耳聞目見、喜怒哀樂,小至花草寵物、風云雨雪、家庭瑣事、校園新聞、學習心得、人際交往,大至社會新貌、天下大事......日記不拘形式,不限文體,不計篇幅,貼近生活,心有所悟,筆觸所至,讓學生回歸到寫作的主人位置上來,覓得一份自由舒展筆觸的感悟。正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天天練寫日記,有利于作文習慣的養成。
四、采摘學生"心靈之果",讓學生體驗寫作的成功感
成功感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它能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要,激勵學生寫好作文。反之,如果一個人辦事總是感受不到一丁點成功的體驗,再堅強的人也難免喪失信心,何況是小學生。作文是學生的"心靈之果"。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摘,充分發揮作文成果的激勵作用,讓學生從中體會成功的快樂。
小學生的作文從整體上講,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優秀的,符合文章要求的還比較少。教師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學生作文中的缺點,不能成天只對學生講這里寫得不行,那兒寫得不好,說得一無是處,這樣,容易使學生產生作文難和怕作文的心理。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表揚強化的重要作用,善于發現和抓住學生作文中的每一優點和微小進步,及時給予表揚肯定。
為達到"讓學生體驗寫作的成功感"的目的,我編印一本班級作品選,讓每個學生都有作文入選,都能品嘗一下"發表"作品的喜悅。這樣不僅優生的作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較差生也為自己的作品居然上作品選而受到鼓舞。同時,我還創造機會強化"記日記"的功效,讓學生的日記得以發表。經過我仔細修改,我開始在早讀上讀他們的日記(在學生允許的前提下,盡量不涉及隱私),讓他們嘗試成功的,當我在讀日記的同時,許多同學都向寫那日記的同學投去羨慕的目光,慢慢的在我的"安排"下,他們的日記都能通過我的嘴巴"發表",當他們嘗試到這種快樂時,我發現他們寫日記時更認真了,而且效果也很好。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體驗生活、體驗社會的條件,讓學生"用筆寫心、用筆抒情",引導學生從"要我作文"轉變成"我要作文",在以表達自己真實思想和心理情感為中心的寫作中發展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
長期以來,在作文教學中,如何使學生突破“內容關”“語言關”一直是語文教師極為關心而又棘手的問題。而信息技術憑借聲音、圖片、影像、動畫、文字等諸多優勢,為傳統的作文教學開辟了一片新天地。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作文教學整合的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內在動力。學生只要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學習。有了興趣,學生才能走進生活,去品其情趣,才會有寫作的欲望,從而逐步養成動筆的習慣。多媒體技術能將圖片、聲音等教學的資源結合起來,把枯燥、乏味、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作文的興趣,逐步形成愛動筆、喜歡寫的良好習慣。
二、豐富素材,學習技巧
素材是寫作的基礎,而素材的來源就在于廣泛的閱讀和生活的積累。小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面狹窄,造成他們在寫作文時無話可說。研究發現,只要多組織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引導學生親身參與,他們就不會發愁作文沒得寫。教師可以把學生參與的活動拍攝下來編輯以后輸入多媒體儲存,在作文課上就可以用這些材料教學。因為所拍攝的人和事都是學生熟悉的,是他親身經歷的,所以大大調動了學生的說寫愿望。
余秋雨說:“作文訓練,說到底,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表達與溝通的訓練。要表達生命,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術手段,要溝通生命,又必須掌握能被別的生命理解的一些共同規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就能恰如其分地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和能力。
三、再現生活,加深理解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故作文教學時,教師須引導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直接參與各種活動獲得第一手材料。
但是,學生的活動大多在家庭與學校這兩塊天地里,而且學生玩得高興,忘得快,活動結束后,只記住個大致過程,很難回憶起當時的具體情節。運用多媒體技術,巧妙地重現當時的情景或氛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為指導作文提供極大的便利。信息技術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聽覺形象,為豐富學生的表象,開拓學生的思維想象力提供了物質基礎。 四、展示修改,提高效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自我發現習作中的錯誤和學習修改自己的習作,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傳統的作文批改費時費力,只由老師一人改,學生自己往往只看自己的分數和評語,而難有機會看別人的分數和評語。巧用信息技術,使學生全員參與,擴大了學習的范圍,打破了教師和學生一對一批改的局限性和封閉性,擴大了學生之間的交流。
五、喚起聯想,激發想象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老師可以經常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想象,使他們張開想象翅膀,激起濃厚的寫作興趣。聽音想象作文教學就是充分利用錄音教學手段,以生活中諸多音響為中介,創設特定的作文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老師試圖把自然聲響、模擬音響、配樂故事、歌曲、詩歌等引入課堂,讓學生聽鳥鳴,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聞水聲,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洶涌澎湃大海……通過形式多樣的想象性作文,可以有效增強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進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六、引導觀察,啟發思維
一、教會學生從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收集材料
要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要讓學生感到有東西可寫,就要教會學生如何收集材料。如在春天來臨之際,為了讓學生寫好《春天來了》,我特意帶領學生到金湖觀察周圍景物的變化。學生通過觀察體會,寫出了自己親眼所見的真實感受。于是,“湖邊柳樹發出嫩綠的新芽,就像春姑娘的綠辮子。微風一吹,春姑娘就跳起舞蹈,好像在歡迎我們的到來。湖面靜靜的,好像一塊透明的玻璃。有風的時侯,湖面又會泛一層層波紋。”有的學生到寶華公園去找春天,也寫下了“滿樹的梨花你擠我碰,滿樹的桃花笑盈盈地望著我們。”有的同學到了蒙自,看到了“田野里一片嫩綠的麥苗,像綠色的地毯一樣……”這樣的好句子從學生的筆下悄然流出了。教師要真正地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實地觀察、體驗生活,才能從生活中選取素材,寫出真實感人的文章。
二、通過教學內容,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
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是提高習作能力最好途徑。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完文章后,進行多種教學環節,養成勤于動筆的習慣,從中找到作文的樂趣。《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主要是教會學生留心觀察事物,才能寫好習作。那天上完課恰好下大雨。于是,我帶同學們在走道上觀察下雨時的情景。同學們通過觀察,寫出了許多好的句子。如“雨打在窗戶上,就像用鞭子狠命地抽打著窗戶。”“雨落在球場上,立刻濺起一朵朵喇叭花。”“有的同學脫下衣服頂著,有的老師跑到屋檐下躲雨,有幾個調皮的小同學,干脆在球場上玩水……”就這樣,一句句生動有趣的句子從同學們的筆尖下流出來。還有的同學通過觀察后,是這描寫蘆薈的,“蘆薈的葉子長得厚厚的,上面有許多白色的斑點,葉子邊上長著小刺。用小刀輕輕地割一片葉子,上面立刻會滲出許水。涂在手上涼涼的,很舒服。” 這樣,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習作水平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把寫作與閱讀、積累結合起來,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方法。
三、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多方位、多角度地進行訓練
課堂作文限制了學生的寫作動機,這樣容易使學生失去寫作興趣。而課外練筆則相對不受限制,學生可以自由地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抒發自己的情感,比較靈活。學生只要有了材料、有了寫作動機,就可以提起筆來自由寫作。這樣就能全方位、多方面地發展學生的寫作興趣。如有的學生在觀看了州慶放禮花后寫道:“有的禮花像星星一樣閃閃發光,飄落下來。”“有的像流星一樣拖著長長的白尾巴掉下來。”有的同學去了建水燕子洞后寫道: “最讓我驚心動魄的是攀巖絕技表演。表演者從地上,沿著峭壁往上爬。他有時手腳并用,有時先伸手抓住巖石,再伸腳踩穩,奮力向上攀。稍不小心掉下來,就會粉身碎骨。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擎天玉柱。那棵鈡乳石就像東海龍王的定海神針高高聳立在那里。”有的同學看到個舊的夜景后寫道: “每當夜幕降臨,個舊燈光點點,像一顆顆閃亮的小星星。彩燈勾畫出的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偉輪廓,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學生每到之處都可以靈活習作,記錄自己的見聞,談論自己的感受。
四、用心去體驗生活,激發寫作動機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只有真正的去感受生活,有了寫作的原材料,才會覺得寫作也是一件趣事。因此,我將習作指導融入在學生喜愛的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去活動中體驗,豐富自己的感受,激發他們的寫作動機。因此,為了讓學生寫好一次活動,我特地選擇了學生感興趣的籃球比賽來進行指導。我先讓學生觀察同學們打球時的動作、神態,特別要留意那讓人歡呼一刻。然后再讓學生親自體驗一下,要求將自己打球時的動作、心情和想法記在腦里。隨后再引導學生進行加工整理,鼓勵他們說自己的真實想法,將心中的感受一吐為快。學生的寫作欲望被激發,習作自然是水到渠成。
五、在給學生評語中,要多表揚學生,才能增強學生習作的自信心
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綻紛的世界,書是知識的源泉……人類想出了許許多多贊美書的“美言”,來告訴我們書是多么重要。確實,書能帶我們到異國他鄉,領略各地風俗禮節,探索世界奧秘;書能讓我們回到戰爭時代,體會戰爭的殘酷與痛苦,提心吊膽的生活,風腥血雨的日子;書還能把我們引進豐富多彩的童話世界,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辛酸,白雪公主的繼母的惡毒心腸,尖酸刻薄,天鵝王子的兄妹情深……我們所有無法理解,無法看見,無法知道的東西都能在書的字里行間中找到答案。
“用珠寶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書就像一本武功秘籍,每一本書是一種武功秘籍,看得越多,懂得就越多。“宇宙無邊,知識無際”誰都能成為“天下第一”,只要你愿意下苦功,就一定會“開花結果”,有所收獲。
學習并不是唯一的,多讀書籍的確能學到不少課外知識。但全靠閱讀書籍來學習還遠遠不夠,要懂得學習方法。多讀課外書固然是好,但是不是多看作文書就能在寫作時一揮而就,出口成章呢?又不是愛讀課外書就能成為“才子”呢?
“蜜蜂如果只在一處采蜜,所得的就非常有限。”寫作只在看書上下功夫,收獲也就不多,要寫作水平提高就要多方面結合:在閱讀課外書時,如果碰到四字成語或好詞好句,必須馬上記錄在本子上,最好寫上成語的意思和認為好的原因,在寫作時就能派上用場了。協作有好詞好句還不夠,文章的協作次序和方法也頗為重要,這點就要看“老師評語”的欄目了。其實,要想寫作文時胸有成竹,最好的方法還是要親自動手多寫,寫完給父母或老師點評,然后修改,這樣日復一日,總會有提高的作用的。
要寫好文章的方法很多,我們未必能全想到,不僅自己可以多思考一些有用的方法,也可以多汲取別人的意見,讓自己的知識面更寬廣,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