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文化中的感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感恩自古以來就是我們所崇尚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感恩教育的基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感恩教育的文化價值所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對接點。感恩教育就是最佳的對接點。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由他們傳承并發揚光大。但是部分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不成熟,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受到來自不良文化影響較為嚴重,部分大學生則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拋擲于腦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愛、孝道、尊師重教、感恩自然等思想,在他們的視野中失去了吸引力。目前大學生中存在道德缺失、知恩不報、不講信用等不良現象,只有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強化他們的感恩意識,培養他們的感恩情懷,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感恩價值觀,才能喚起他們內心深處“善”的品質,使他們自覺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恩教育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提升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品質。
二、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志也曾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感恩教育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智則中國智。”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新生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力軍。但是部分大學生出現了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相稱的現象:無視父母的辛勞、老師的付出和社會的關心,不能承擔對自然恩惠的保護責任。因此,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引導大學生以感恩之心回報父母的關愛,老師的教導和祖國的培養,培養他們具備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品質,對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樹立時代新風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快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通過感恩教育,把感恩的優良傳統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將大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需要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讓他們懷感恩之心,留感恩之意,存感恩之情,行報恩之舉,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推動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
三、有利于實現美麗中國夢
可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質基礎的不斷提高,生活環境的不斷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傳統文化教育在現代人的意識中被逐漸地淡化。也正是這種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來越多的學生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他們有的過多的依賴家長,缺乏自理能力,勞動習慣欠缺;有的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獨尊,任性蠻橫;還有的花錢大手大腳,不珍惜勞動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還有的是非觀念淡薄,民族意識、集體意識、國家意識淡漠。這樣的結果必將削弱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最終會導致中國幾千前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流失。所以傳播中華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義務。
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首先要知道中華傳統文化是什么?我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五千年來祖先傳承下來的極具價值的精神遺產。青銅鼎上的銘文,龜殼上的甲骨文,凝聚著幾千年前祖先的智慧,散發著遠古原野間的迷人的氣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諸子百家,縱橫捭闔,恣肆,更是中華文明之軸心時代;《詩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引領著后世人風雅之傳統;及至屈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之離騷,更是穿越古今,為后世人所想見。而后,文明的長河一路蜿蜒向前,有漢賦的厚重典雅,奇文麗采,有曹操的古直蒼勁,滄海橫流,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有將進酒,杯莫停的李太白,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杜工部。有宋一代,蘇辛豪雄,秦觀婉約。中國的文化一脈相承,薪火相傳。
眾所周知,小學是塑造人格的重要階段,對其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重大。我認為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育:
首先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在三千多年前,《詩經·小雅》里就有描述父母生育和撫養孩子艱苦辛勞情景的動人詩句,認為這種恩情,是像高遠深邃的蒼天那樣無窮無盡的。
關于孝敬父母,《論語》記載了一個著名故事。孔子學生宰予曾經抱怨說:“守喪三年,時間未免太長。”宰予退出后,孔子嘆息說:“宰予不仁啊!孩子出生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懷抱。三年守喪,是天下通行的喪期。宰予對于他的父母,難道連三年的愛心也沒有嗎?”這個反問,其實也是對天下所有人的告誡。儒家就是這樣通過自然性血緣關系原初情感,賦予了“孝文化”豐富而具體的內涵。
父母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又費盡心血哺育我們,并沒有想著孩子如何去報答他們,這是人類最樸素、最無私、最自然的感情。孝敬的根源是愛,是子女回報于父母的愛,同樣也是人類最樸素、最自然的感情。我們必須感恩父母,銘記父母的養育、支持、鼓勵,感恩父母無私的愛。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一個人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去愛他人,才會去愛自己的祖國。
其次要感恩師長。師長傳授我們知識,教我們做人,給予我們孜孜不倦的教誨,這里飽含著深忱無私的愛。我國具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在古代,老師是“天地君親師”五倫中的重要一倫。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論語·學而》),這就是說:在家里要孝順父母,在社會上要尊敬師長。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說,尊重自己的長輩,進而尊重別人的長輩。這種感恩師長的情感,根源仍然是愛。
還要感恩社會。北宋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清之際思想家顧炎武也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己,岳飛精忠報國,古往今來忠心報國的故事不勝枚舉。社會和祖國給予了我們和諧安定的生活環境,我們應該回報于社會,感恩于祖國,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學生的感恩教育,應當從學生本體出發,從小處著眼。培養愛國主義的精神,應從一點一滴的身邊小事做起,比如: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關心國家時事,爭當“環保小衛士”。關愛同伴,牽手同學,共同進步,增進同學間的友誼,向災區捐款獻愛心,清除公路邊的垃圾,清掃街道,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綱要精神的指導下,我們以傳統文化為主題背景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動,通過多視角、多方位讓幼兒了解和熟悉中國傳統文化,培養了幼兒尊重民族文化的意識、激發了幼兒對傳統文化興趣。它包括:感恩教育、誠信教育、讓幼兒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傳統服飾、傳統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學、書法家字畫、以及我們的民間傳統游戲(斗雞、推鐵環)等等。
對孩子而言,愛國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具體化就是愛家鄉、愛父母,愛老師,愛身邊的人,因此,我們在主題教學大的框架設計上著重渲染本地區傳統的文化特色。開封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享有鐘靈毓秀北方水城的美稱。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蘊含著許多寶貴的民族文化教育資源。它可以和漢唐文化、明清文化相媲美,因此,我們利用這些神奇的本土特色資源,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選擇,智慧設計,引用到了幼兒教學活動、大型活動、環境創設之中。在主題的引領下,各領域知識相互滲透、有效遷移、相得溢彰,交相輝映。
一、家園合作,利用有效的資源,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一直是古人津津樂道的善行。因為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如果這種情感被喚醒,那么以后它就會被遷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直至整個社會。因此,讓孩子感父母之恩、報父母之德,絕不僅僅是培養一種家庭的美德,更是培養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人格意識。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太陽”,父母寵,外公外婆愛,爺爺奶奶親, 所有人只為他一人而動,單方面由家庭實施這種感恩教育,可行性不大。需要家園合作,幼兒園主要負責教,家庭主要負責實施,這樣才能將感恩教育落到實處。我們幼兒園開設了“感恩經驗你我共享”專欄,老師和家長經常互相交流、探討。在家園合作的基礎上,開展豐富多彩的相關活動或利用三八節、母親節、感恩節等節日,強化孩子們的感恩意識。母親節活動日,我們把孩子的媽媽請到幼兒園,讓孩子為媽媽送上節日的祝福,給自己的媽媽唱首歌,獻上自己用小手做成的稚嫩的禮物,一句感恩的話語,讓媽媽們流下了幸福的淚花。
人常說,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自己;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世界將會是一片孤獨和黑暗。讓孩子們從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做起,對他們善加引導,培養他們的感恩之心,并將其發揚光大,這是每一個幼教工作者的責任。
在卓越教育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我校德育建設工程著力打造并踐行著“一二三四五六”模式,即堅持一個德育理念—卓越品質成就卓越人生,落實兩個德育目標—培養良好習慣、鑄就卓越品格,認真踐行三條德育實踐路線—主題化、課程化、活動化,打造四種有效德育途徑—活動育人、習慣育人、心靈育人、環境育人”,逐步豐富完善“傳統文化教育、良好習慣教育、感恩教育、國防與時事教育、生命時空教育”五方面內容的德育課程體系,全方位、多元式突顯“小、近、實、細、藝、情”的德育工作特點。
卓越教育觀下的德育建設工程的核心是多元德育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其宗旨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拒絕平庸、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人生信念和“身心健康—享受成功—造福社會”的價值追求,從而為學生成為卓越人才提供多元文化給養。
從“國學”經典中汲取民族文化精髓
為弘揚國學經典中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學校開設了“走進國學”特色課程。百善孝為先,通過傳唱《跪羊圖》,使師生領悟“孝”的深刻內涵,讀懂父母恩;誦讀《弟子規》《論語》《菜根譚》等國學經典,則蕩滌、凈化、升華了師生的心靈,使師生成為有國家意識、文化歸屬感的人,從本質上提升了人文品味。傳統文化課程幫助學生以“聽、誦、唱、悟”等形式去傳承傳統文化,去品味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寶貴價值。此外,結合我國傳統節日和重大紀念日,學校開展了一系列以“銘記、弘揚、傳承”為主題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好習慣鑄就卓越人生
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從小事著手,從細節抓起。學校開發了“如何搜集、整理學習資料”“如何預習與復習”“如何質疑”“如何讀書”等學習習慣訓練課,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視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三姿與三善”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禮儀課旨在培養學生日常的文明禮儀習慣。學生通過一系列好習慣微型訓練課的規范與強化,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經歷、思考和內化,提高修養,努力成為言善、視善、行善之人。
實踐中,學校將核心校園文化融入到班級的文化建設中,打造一班一精品。孝文化、感恩文化、樂文化、制度文化、責任文化等文化品牌不斷生成,這種“無聲的規范、有形的熏陶”,使班級文化成為每個學生的精神家園。
“感恩”活動課程撥動學生的情感心弦
學校將母親節、教師節、感恩節系列活動作為感恩教育的重要載體,設計實施了“給媽媽的一封信”“老師,我想對您說”“給媽媽洗腳”等活動,將傳統的說教變成觸及心靈的感動。
主題為“迎新、暢想、立志”的迎新一課與“感恩、祝福、傳承”的畢業一課,讓學生在美好憧憬中學會了齊心協力,樹立了迎接更大挑戰的信心和勇氣,在振奮人心中完成了使命的傳承。
“與你同行,愛在心中”校園義賣會,是師生向他人、向社會表達愛心的平臺,如今,“讓愛心傳遞充滿七中的校園”已經成為校園義賣會的知名品牌。多種系列化、整體化,具有藝術性、實效性、針對性的主題教育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果,“愛”正在為學生的卓越人生增添光彩。
批判性思維讓卓越人生有方向
國防與時事教育課程將“愛國、研學、勵志”融為一體,為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夯實了基礎。
“走進軍營”實踐課程中,學生親身體驗軍旅生活,磨練了個人的意志力,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學校還開設了“卓越大講壇”活動,邀請專家學者和各行業精英人士圍繞習慣養成、家庭教育、青春勵志、軍事科技及社會文化等話題與學生展開討論,學生學會了多角度看問題,將視野由校園擴展至全社會,甚至是全世界,個體卓越發展所需的綜合素養在日復一日的熏陶與感染中得到提升。
學校—社區—海內外,為造福社會奠基
假期是學生自主開展綜合性研究活動的大好時機,每年暑假學校都會組織開展主題(地理、歷史、生物、政治、歷史、音體、美術、信息技術)的課題研究,帶領學生走進社區,對身邊的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開展調查與研究。
“神奇、豐厚、精彩、美麗的大連”系列春秋游活動中,學校精心設計了實踐活動的路線,深挖大連地區的歷史、地理、政治、生物等資源,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拉近了與家鄉的心理距離,更將傳承家鄉文化的神圣使命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中。
【關鍵詞】青少年;德育;感恩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4-0029-2
一、感恩和感恩教育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念
對于“感恩”,《說文》中曰,“恩,惠也,次心,因聲”。《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有學者提出,所謂感恩,“就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它不是一種教育方法,而是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思想,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青少年感恩教育對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對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和構建和諧校園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感恩理論
中國主要的傳統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為主,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培養,提倡修身,“仁愛”本身就是存在感恩的思想的。感恩是對自己道德生命的要求,克己修身,提升自我道德,必須有感恩的心態。感恩的形式可以是行動,也可以是思想或者精神上的。孟子擴充了孔子學說,將父子間天然的親情擴充推延成人際間公享的道德同情,通過社會化的倫理制度來協調復雜的人際關系和頻繁的利益沖突,從而把血緣親情、宗法觀念、等級秩序結合在一起,形成五種人倫關系,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隨著歷史的發展,董仲舒在五倫的基礎上又詳細論證了“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凌駕于“五倫”之上,達到了不可逾越的神圣境地。在上位者對在下位者的關懷和幫助是慈愛和恩寵,在下位者對在上位者的順從與關懷是敬愛與報恩。儒家文化認為個體要努力實現“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道德品質,通過忠、孝、節、義來體現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程度,其內在本質就是感恩。
二、青少年感恩教育所面臨的現代社會的挑戰
現代社會條件下,由于受到全球化影響,現有的道德教育所依存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東方的與西方的、傳統的與現代的、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道德文化與道德精神同時影響著、沖擊著我們現實道德文化和道德精神,當前的德育教育中的感恩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雙刃性”
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雙刃性”對當前的感恩教育提出了挑戰:市場經濟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同時利益群體的多樣化必然導致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容易是青少年產生價值選擇的困惑,從缺乏感恩意識;市場經濟促進了國人克服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陳舊觀念,促進形成競爭意識,形成開拓創新精神,但同時也容易產生冒進、浮躁心態、缺乏同情心與人情味;市場經濟自主經營的原則激發了人的主體意識,但同時誘發了個人主義傾向;市場經濟的效益原則增強了效益觀念和求實精神,但同時容易滋生拜金主義和重利輕義思想。所以,感恩教育只有利用市場經濟積極的一面,抑制消極的一面才能取得實效;市場經濟也只有通過包括感恩教育在內的社會教育才能張揚其積極因素,抑制消極因素,激發體制性的活力,促進人格的健全與優化,從而推進社會現代化的進程。感恩教育必須通過自身的現代化,才能有效地迎接來自社會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挑戰。
(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在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跨越式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使一些人淡忘國家意識,消解民族身份,失去對傳統的認同感。這對我國的青少年德育有相當大的沖擊和挑戰。經濟全球化,一方面是指全球范圍內經濟活動的空間和時間的壓縮,通過反應靈敏的國際市場、全球貿易的快速增長和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科技流,特別是各種便捷的交通和通訊手段以及發達的大眾傳媒,整個世界正在逐漸變小,不同經濟活動主體創句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市場化競爭比以前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己經使世界不同國家、民族和企業成了一個經濟共同體,它們之間在某種意義上存在著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關系。這一方面有利于各種思想和文化相互學習、交流、借鑒和發展,另一方面也必然導致一些錯誤、落后甚至腐朽的思想或價值觀念趁機滲透進來,沖擊我國文化陣地,對的主導地位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造成消極影響。這是當代青少年感恩教育以及德育無法回避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