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范文第1篇

      關中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民族文化沉積深厚,民俗鄉村文化表現為渾、純、厚,所以在旅游項目中應突出原汁原味,突出當地特色,突出地域特色。其次我們不能把旅游只局限在“農家樂”這一塊,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我們要深入發展文化的內涵,建設一些新型的旅游項目,要將觀光型、參與型、體驗型、實踐型相結合起來。也可以根據概念對旅游市場進行細分,整合資源,針對不同的市場需要開發旅游產品,保證鄉村旅游市場和滿足旅游者需求的多樣性。做足鄉村民俗文章,開發精品品牌旅游產品,我們就可以開發以下旅游產品。

      (一)陜西鄉村民居建筑游。

      陜西的民居由以“陜西十大怪”中的“房子半邊蓋”為代表的關中民居,陜北的土窯洞,陜南的石板房為主組成。不同地域的民居由于自然環境的差異有不同的建筑樣式。關中的房子較之于一般房子屋頂皆為人字形,只是人字的一撇。這種房子省料,不要大梁、大立柱,面積小,省工。從風水上來講,以這種形式組成的四合院雨水流向院內,正應了“風水不外流”的吉言。陜北的土窯洞,倚勢而建,取材方便經濟,冬暖夏涼。陜南的石板房通常是后墻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墻,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二)陜西傳統藝術游。

      陜西的傳統藝術博大精深,各地都有聞名遐邇的代表,目前需要進一步的整合。在旅游規劃中以關中的木偶戲、皮影戲、農民畫、秦腔、陜北的鑼鼓、秧歌、陜北民歌、剪紙、面花、陜南的紫陽民歌、商洛花鼓、漢調等為主構成旅游線路,突出傳統藝術的歷史性、觀賞性、藝術價值。同時選取膾炙人口的秦腔選段、民歌,以及簡單易學的手工藝術,鼓勵游客參與其中,提高參與性和娛樂性,改變陜西旅游產品重觀賞輕參與的弊端,同時宣傳陜西傳統藝術。

      (三)陜西傳統民俗節慶游。

      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同樣的節慶、紀念日,在陜西各地的慶祝方式有所不同。以婚俗為例,關中、陜北、陜南三個地區的婚俗基本上都圍繞著“六禮”而進行,但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又有著各自的特點。關中地區重媒妁不重庚帖、重禮儀不重錢財、講究婚后習俗,不但注重經濟往來,更注重婚姻的社會意義;陜北地區重締約輕迎娶、買賣婚,尤注重婚姻締結的經濟往來,而輕其社會意義;陜南地區有明顯的荊楚特色,同時又保存了一些原始色彩。其他節慶、紀念日也同樣存在地區差別。

      二、改善基礎建設,培養專業人才,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引導

      根據國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進”工程的要求,結合新農村建設和農牧業發展規劃,爭取從道路建設、環境改善、農業綜合開發、產業發展等項目予以支持,重點打造關中地帶有特色,有基礎的鄉村旅游示范村。開發民俗鄉村旅游,農民是主體,但其素質低下、觀念陳舊是不容回避的事實。要把民俗鄉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強,就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引導。首先要讓農民在對自身民族文化資源的利用中獲得利益,并通過教育培訓,使他們成為當地旅游業發展的主體;其次是對他們進行鄉村歷史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培訓,提高他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再次是要培育以當地村民為主的導游隊伍,體現鄉村旅游的自然性、淳樸性,農民可以穿著民族服裝,讓游客在視覺上真正達到煥然一新的新鮮感。所以加強對當地農民的培訓和引導需做到以下幾點:因地制宜靈活授課。根據不同的民俗旅游文化進行培訓授課,突出特色。課程內容結合農民和游客的需求,達到雙方利益的最大化。農民的收入有所提高,游客的心理得到滿足。建立當地獎勵考核制度。帶動農民的積極性,讓旅游服務更加規范、文明。

      三、舉辦民俗文化節,打造鄉村旅游民俗品牌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范文第2篇

      傈傈族主要的聚集場所在云南,至今為止這里仍然保留著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傈傈族民俗文化。麗江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是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地址所在,其最初是從2009年黎明景區統一進行規模化的整理時開始的,文化旅游村有著較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從剛成立之初便把自身定位為民俗文化旅游村,在此基礎上,相關人員積極宣傳傈傈族民俗文化,打造傈傈族民俗文化品牌。雖然,麗江市傈傈族民俗文化尚為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初級階段,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善,但是民俗文化旅游給當地帶來的變化已經有目共睹。

      一、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開發現狀

      (一)傳統飲食的開發

      人類實際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便是飲食,它是人類在世上生存及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便會產生出不相同的生態飲食資源,久而久之便會發展為形態各異的飲食民俗文化特色,如今旅游業飛速發展,傳統飲食逐漸成為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其實用性及文化性在旅游業中尤為突出。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業中自然是以傈傈族傳統飲食為主,其中最具當地民族特色及最受游客們歡迎的主要有:苦蕎粑粑、秈米粑粑及包谷飯。傈傈族位于高山之上,有著較為豐富的植物資源,因而來此觀光游覽的游客們不僅可以觀賞美麗的風景,而且可以品嘗當地的野生菌類、山茅野菜及用中藥材做成的美味菜肴。

      (二)特色住宿設施的開發

      旅游業中最能夠體現出當地硬件設備建設的就是住宿,旅游建筑在旅游業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特色設施的建設可以反映出特定時代、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背景,有些甚至會成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同時,它承載著整個民俗文化旅游業,為旅游業提供了功能設施方面的保障。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中最核心區域是紅石街,其因全部采用當地特有的紅巖為路面而得名,在街道兩旁建立的客棧共有二十余家,均采用當地特有的紅巖堆砌而成。住宿設施中,除了紅石街上的客棧,在村內還有許多村民自家開辦的農家樂設施,這些建筑主要以木楞房為主,具有傈傈族古老的居民建筑形態。

      (三)旅游交通設施的開發

      開展一個地方的旅游業,交通設施的開發是重中之重,這樣才能滿足旅游者在旅游場景中的自由選擇,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中其旅游交通設施也具有當地民俗特色,比如:從住宿地紅石街到周圍各個旅游景點的這段路程,包含了特色的蘆笙文化走廊及河谷生態走廊,但是有些較為偏遠的景點,仍還未建成通路,尤其是一些偏遠的鄉村及森林內部,道路越往前走越是難行。

      (四)娛樂表演節目的開發

      民間娛樂活動在社會生活當中廣泛存在,其中有我們祖先傳下來的也有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斷發掘和創新的,但它們有著共同之處,即:可以娛神的同時也可以娛人。在民俗文化旅游業中,民間娛樂活動有著較大的研發價值和旅游價值,作為游客們較為喜愛的當地民俗文化活動之一,在民俗文化旅游業中有著重要的宣傳作用。傈傈族當地的民間娛樂節目主要有:民間節日及民間音樂舞蹈。來此旅游觀光的游客可以切身的體會到當地熱情似火的歌聲和舞蹈,許多游客被這開心熱情的舞蹈帶動,會不自覺的參與其中。其中較為特色的活動主要有“百人吹奏葫蘆笙”、“上刀山、下火海、舔火型”等活動。

      二、旅游場景對傈傈族民俗文化的影響

      (一)使民俗文化廣為人知

      在傳統民俗文化的開發中,一些逐漸被人們忘記或逐漸消失的民俗文化被慢慢激活,同時使民俗文化廣為人知,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開發和發展中,復興最為明顯的民俗便是當地的民間樂器及傳統歌舞。以前當地的年輕人都是往大城市里跑,很少有在傈傈族工作和生活的,自從成立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后,許多年輕人便選擇在當地工作,他們一般白天在景點工作,晚上沒什么事情后便到“諾瑪底之聲”參加歌舞排練及表演工作,這樣的話,便為民俗文化的宣傳作了更為深厚的當地民眾基礎。

      (二)使民俗文化更加豐富

      在進行旅游業開發時,地方民俗中一些有特色、有價值的東西會被挖掘出來,同時在開發過程中會發生新舊因子的相互疊加,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俗文化會同時呈現出來。在景區中可以看到柏油馬路與鄉間土路、傳統服飾與現代服裝等等古今元素的同時呈現。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開況來看,旅游資源主要有傳統的地方民俗特色、一直進來的民俗特色,和復興后的傳統特色,經過時間的沉淀和多樣化的加工,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體現出了當地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三)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中的居民,很多人借此契機參入到了旅游行業中,促進了當地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村的經濟形式由原來的農業經濟逐漸轉變為旅游經濟。

      三、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當地民眾的積極參與到節慶活動中

      作為地方性節慶活動來說,舉辦的最大的目的就是,向來參觀的游人們展示出自己當地的文化特色。而向人們展示當地的風俗文化,當地居民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才能使風俗文化更加生動的展現在游人面前。當地居民是這種地方性節慶活動的締造者和最原始的參與者,可以更加具體和透徹的展現出當地節慶活動的靈魂和魅力。就拿我國舉辦的青島啤酒節為例,青島啤酒節上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但是當地民眾的參與仍然具有主體作用,青島啤酒節是一個游客和當地民眾舉杯狂歡的節慶活動。它以“品飲百家啤酒,參與萬眾狂歡”為節慶活動的主題,可以看出當地民眾在其中的重要性。同時注重民眾參與的節慶活動還有日本的櫻花節,日本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鼓勵當地居民積極地參與其中,因而把櫻花節打造成了一個舉國狂歡的節慶活動。

      從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當地居民的角度出發,地方性節慶活動是當地居民日常活動聚集的場所,這個時候會有許許多多的民眾參與其中。同時,地方性節慶活動是傳統文化和當地風俗習慣的凝聚地,對當地的風俗文化不了解的民眾,可以更加深刻的熟悉自己家鄉的地方特色,這樣才能更好的傳承和發揚當地的傳統文化。所以當地政府或者是節慶活動的舉辦者,應該邀請當地民眾參與到節慶活動的規劃和舉辦中。同時,可以讓當地民眾集思廣益,為節慶活動出謀劃策。這樣當地民眾才能積極地參與其中,從而更加深刻的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

      從地方性節慶活動的角度出發,節慶活動本來就是一個民眾參與的活動,是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民眾積極參與是一個節慶活動的靈魂。一個規模浩大的節慶活動如果沒有民眾的參與,那也只能是曇花一現,只有民眾的參與才能使地方性節慶活動更加的熱鬧,更加的具有人氣。毋庸置疑,政府是地方性節慶活動的倡導者,但是當地民眾的積極參與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才能做到節慶活動的獨特性,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二)當地文化的有效利用

      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持續發展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當地的文化特色,并展現出自己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吸引更加的游客。旅游業是由許許多多的節慶內容及當地的地方特色構成的,在這繁多的內容背后應該有一個地理文化的主線內容,這樣地方性節慶活動才不會虛有其表。想要做好這個主線內容,就應該充分的發掘當地的地方文脈。這里所說的文脈就是,為了使傈傈族民俗文化可持續發展,而發掘的當地的地理文化背景和傳統文化脈絡。發掘和了解當地的文脈之后,可以順應文脈的發展進行設計,也可以與當地的文脈背道而馳,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同時可以把順應文脈發展和對文脈出奇制勝相融合,從而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以持續發展。

      正如:在2003年的時候,陜西省舉辦了“金庸華山論劍”的地方性節慶活動,這個節慶活動就是以華山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金庸先生對華山的渲染而進行的;同時,日本在賞櫻節的時候,當地居民都積極地參與,同時拿出當地的特色服飾和特色的手工藝品展示給來游玩的人。游人們在這里還可以品嘗到當地特色的小吃,觀賞到具有當地特色的歌舞表演。許多的風俗活動使櫻花節彰顯出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時使櫻花節充滿了濃濃的民族氣息。

      (三)策劃新穎創新

      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要想持續的發展,就一定要做到策劃方面的新穎和創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因而,在節慶活動的策劃時一定要做到新穎和獨特,只有自己的活動差別與其他的活動,才能使民俗文化村在種類繁多的旅游勝地中脫穎而出。比如:在文化村有一個經典的節慶活動:玫瑰花節,在玫瑰花節上,舉辦方要求每個花車每一年都要有一個不同的主題,這種新穎的策劃方式使玫瑰花節的舉辦很成功,吸引了很多外國的游客前來參觀。做到新穎的同時,玫瑰花車巡游和玫瑰碗的比賽這種經典的項目被一直保留著。還有田陽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節也是在不斷的創新中,使得節慶活動持續的發展。節慶活動上比較傳統的節目是田陽獅舞,改革開放后,主辦方對田陽獅舞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增加了獅舞表演的可看性和藝術性,使這種田陽獅舞更加的吸引人的眼球,因而,田陽獅舞才能吸引更加的游客。

      (四)有力的推廣

      一個成功的民俗文化旅游村是離不開有力的推廣的,通過廣告媒體等形式可以使這種旅游業更加的廣為人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同時主辦方可以借助報紙和網絡把自己的節慶活動宣傳出去。提高當地知名度的同時也促進了麗江當地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

      (五)特色地方性紀念品的開發

      地方性紀念品可以伴隨著游客分布到全球各地,紀念品是地方性節慶活動宣傳的最有利最直觀的方式,通過這些紀念品的發放可以有效的宣傳當地的文化,同時吸引來更多的游客,促進當地的經濟效益。紀念品是當地文化的標志和象征,透過富有特色的紀念品可以看出傈傈族的文化底蘊,和當地的文化內涵,可以促進不同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因而,主辦方應該充分的挖掘當地的文化特色,并融入到開發的紀念品中,使這種紀念品成為當地文化的載體。因此可以看出,紀念品對于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紀念品是一個文化的標志,紀念品到達的地方,那這種地方性文化在某種意義上也到達了那里。如果有經濟能力的主辦方可以舉辦一些紀念品的展覽會,這樣可以更好的宣傳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使其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四、結論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范文第3篇

      關鍵詞:民俗文化;商品化;庸俗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4-0094-02

      1 引言

      隨著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生活壓力的增大,人們開始厭煩喧囂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閑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鄉村空氣和恬靜特異的民族風情,這種對大自然和原始生態的回歸動力,驅使著廣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地旅游,去民俗村尋求內心的渴望和滿足對歷史文化知識的渴求,這體現了游客的休閑需求,也說明當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這種呼之欲出情況下逐漸呈現在廣大民眾視線之內。正是基于此,我國的民俗文化成為旅游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近年來我國民俗旅游的開發及其發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如何合理科學可持續地發展民俗旅游,在旅游發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發揚光大,避免庸俗化、導致畸形發展,使其走上持續健康發展道路成為當前一個值的研究的熱點。

      2 民俗旅游文化的內涵

      2.1 民俗文化的內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歷史作用下形成的積久成習的文化傳統。其內涵包括飲食、服飾、家居等物質民俗}組織制度、人生禮俗等社會民俗;民間信仰、巫術禁忌、娛樂游藝、民間工藝等精神民俗;神話、傳說、故事、民謠、諺語等語言民俗。這種民族的,時代的文化既有物質的標識,制度的規范,又有具體社會行為,風尚習俗的鮮活體現。由此可見優良的民俗文化是對傳統民俗事物和現象的梳理和檢驗后形成的。其表現形式多樣,如今年開始實行的法定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在旅游中,民俗文化是很活躍的旅游資源,涉及旅游的行、游、住、食、購、娛的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的民俗對異地游客有一新奇感,激發民眾的奇心,娛樂性、參與性也很強,對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為能親身體驗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惜奔走千里。如香格里拉,云南西雙版納、云南大理麗江瀘沽湖等地正是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風情村及少數民族習俗才聞名于世,吸引了廣大國內外游客。

      2.2 民俗旅游的內涵

      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賞的對象為人文景觀,而非自然景觀,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傳統節日、建筑風格、民間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貴資源與欣賞對象。溫錦英定義: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來開展的旅游項目,它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民俗事項和民俗活動為旅游資源,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鮮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獨特性,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新鮮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異域或異族獨具個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設施為條件,離開自己韻居所,前往旅游地(某個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區域),進行民俗文化消費的一個動態過程的復合體,是人類文明進步所形成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民俗旅游的主要類型包括與山水風光相結合的民俗風情旅游、與民居及其他建筑結合的民俗風情旅游,與飲食結合的民俗風情旅游、與禮儀結合的民俗風情游、與喜慶結合的民俗風情旅游、與大型民族風情園景為產品的民俗風情游等六大種類。圍繞以上不同類型,民俗旅游可以通過再現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民族的古老文、傳統習俗,滿足現代社會人們求新、求異、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簡單地說,民俗旅游就是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為載體開展的旅游活動。

      作為以民俗文化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游客關注的是精神層次的消費,這和觀光型景區截然不同。民俗旅游對旅游目的地來說,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一種極其有價值的旅游資源,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從而擴充了旅游地的客源和市場需求,增加了經濟收入,提高了社會收益。

      3 我國旅游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 我國旅游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

      這些年來,我國民俗文化旅游發展極為迅速。已經成為旅游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很多地區都紛紛投資興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專業村、農業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題公園等,承辦民俗旅游節日,舉辦大型民俗旅游活動。

      如山西民居以及喬家民俗博物館,贛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村、云南大理麗江瀘沽湖、山東日照的漁家樂民俗旅游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動內容和民族風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如今,很多地區將旅游業看作扶貧行業,民俗旅游開發也作為發展地區經濟的手段被濫用。不可否認民俗旅游作為旅游業中的一個新的增長點促進了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激活了一些地區其他的行業,解決了社會就業問題。正是這個原因,有些不具備開發觀光型旅游地的地方,基于發展經濟為目的,盲目投資建立形式各樣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3.2 民俗旅游存在的問題

      (1)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力度過大。

      民俗旅游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使得很多地方不顧自身環境條件的限制,盲目開發民俗旅游資源,致使當地民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無序,特別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嚴重破壞,長此以往,將損害整個民族旅游資源乃至文化傳統傳承。

      (2)部分優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于民俗旅游的經濟效應較大,許多旅游景區片面注重對旅游景點的外觀和形式的建造,不考慮當地的特色,只是想通過美觀的造型來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經理利益,導致民俗旅游被機械地舞臺化,民俗文化被隨意地庸俗化,從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鮮明。

      鮮明的地區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黃金周剛興起時,國內許多城市對旅游業還不是很重視,有的地方甚至連像樣的景點也沒幾家。近幾年,各地都把旅游產業作為重要產業甚至支柱產業來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動逐漸趨向同化。你敲鑼打鼓,我也敲鑼打鼓,你舞龍舞獅,我也舞龍舞獅。項目雷同,風格雷同,缺乏新意、創意與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們務必要保留各

      地民風質樸淳厚的特點,才能使民俗旅游項目持續吸引旅游者。

      (4)內容膚淺,缺乏內涵。

      由于經濟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區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錯的地方,別人有的全部照搬過來,這樣,形式上完全一樣,再沒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風俗的內容,過多地附和旅游者的心理,甚至為了獵奇心理,急功近利于一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內涵。孰不知,來參加民俗旅游的游客關注更多的是這種文化的內涵,這種深層的東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形式上的做文章對文化的傳播和本地景點的長遠發展很難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學、合理、系統的規劃。

      一些民俗旅游景區開發在實施過程中操之過急,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出現了很多問題。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資均在1億元左右,開業時間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資,后者則連投資的利息都難以償還,除了經營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族村的建設選址過于匆忙,沒有統籌分析,前者處于口岸城市,經濟發達,項目內容與現代化城市形成鮮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項目地處少數民族實際分布區,具有原地濃縮式開發模式的弊端。對當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損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實感和親身體會身臨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這些原因造成了兩個同質景點的不同結局,可見科學、合理、系統的規劃在開發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場運作手段。

      如果說文化是民俗旅游發展的根本,科學有效的市場化的運作手段則是民俗旅游發展的保障。民俗旅游的發展不能單單從形式上考慮如何去作,去延續,還要從經濟效益上去統籌,沒有了收入作支撐,民俗的發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證。我國有很多優秀的民間藝術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們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致使那些擁有這些技藝的民間藝人為求生存而改從其他行業。民俗文化的發展如果不能很好的運用市場的手段運作,只是作為一個純藝術形式也不可能長久存活。我們知道,旅游剛剛起步的時候,民俗旅游并沒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時的民旅風情只是旅游中的一個小小點綴。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民族風情村成長起來,越來越多的異地民俗發展開來,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的帶動,從而使其找到了一個生存發展的基本裁體。但今天旅游中的到處泛濫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發展必須有一個有效的市運作手段作保障。張藝謀的《英雄》開創了我國影視市場成功商業化運作的典范。其“印象劉三姐”,“印象桂林”等系列,讓桂林更是馳名中外,也讓人們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樣可以包裝,而且精美的包裝會帶來更大的收益,科學正確的商業化會使傳統的民俗文化發展更好。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范文第4篇

      【摘 要】餐飲民俗文化的表現方式有兩種,分為有形和無形。有形文化即從感官上讓消費者感受一家餐館的民俗文化特色,無形文化則是從特殊寓意及精神寄托等角度提升餐廳的文化內涵或彰顯特色。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走出去”的中國餐廳不僅可以宣揚中華美食,還可從民俗餐飲角度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在這一過程中要想更好地在異鄉生存發展,還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和翻譯的技巧。

      【關鍵詞】中國餐飲業;民俗文化;有形文化;無形文化;走出去

      餐飲行業作為服務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大,在面臨國外餐飲搶占國內市場份額的情況下,本土餐飲業更要進行推陳出新,吸引顧客。與國外西餐、日韓泰式料理等相對應,中國本土餐館從傳統民俗文化入手,以最地道的全方位民俗文化餐飲體驗來吸引顧客,成為中國餐飲業的亮點。像云海肴、南京大排檔、湘粵情等民俗文化類的主題餐廳以服務之上,融入文化元素,喚醒顧客對傳統文化的情懷。

      一、有形的民俗文化

      人們在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餐廳用餐,不僅要品嘗特色菜肴的色,香,味,還要體驗純正的地方民俗文化,體味其中的精髓。因此此類餐廳招徠顧客的方式不僅限于特色菜肴,還有獨特的就餐環境,主要包括裝潢布置,服務人員和烹飪方式,這三點可歸結為餐廳的有形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餐飲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餐飲空間除了滿足用餐的需要,它已成為人們休閑、享受、交往的場所,其精神功能已上升為主要需求,人們要求環境幽雅舒適、有文化品位、有個性特色,使人從中獲得精神享受。在這一方面,南京大排檔就為顧客打造了不一樣的用餐體驗,這里除了有地道的南京小食和家常烹煮,它的裝潢布置更吸引眼球。南京大排檔的招牌是一塊刻有燙金大字的木匾,繁體字更顯古典懷舊;室內裝潢體現了江南古樸的風格,古色古香的木質桌椅,原木打造的游廊、臺階猶如南京的民居。燈籠是室內照明的唯一光源,屋頂懸掛著寫有菜名的紙糊燈籠,更具小鎮情緣。開放式的廚房設計成街邊的小吃攤,廚師用南京話吆喝叫賣,場面熱鬧非凡。最具亮點的是在餐館中心位置搭建的一個戲臺,時常有藝人在此演奏琵琶,表演南京評彈,生動地再現了金陵的繁華。室內布置的細節也足以體現南京人的細致,比如每張桌下都放置一個藤制的背簍,供顧客放置隨身物品,既有裝飾性又有實用性。

      其次,餐廳的服務質量是決定餐廳受歡迎程度的關鍵因素之一,而服務人員直接決定了服務質量的好壞。南京大排檔為例的服務人員無論著裝,還是服務態度都展現了清末明初南京酒館的風格。迎客堂倌身著長袍,頭戴圓帽,用南京話迎接每一位到來的客人;女服務生身穿藍布大褂,笑容可掬;就連收銀員都是一副民國的裝扮,置身其中,猶如來到清末明初的南京市井。民俗文化的有形部分還體現在烹飪以及食用的方式上,如廣為人知的蘭州拉面,這里的廚師在開放的空間向顧客表演拉面的制作過程,以招徠顧客。又如北京烤鴨,其烹飪方式不僅考究還分為不同流派,主要有掛爐烤鴨和燜爐烤鴨兩大類。掛爐烤鴨的代表是全聚德,這一烹飪方式是從宮廷流傳至民間;燜爐烤鴨則以便宜坊為代表,這一烹飪方法可追溯到明朝,發源于南京。烤鴨的吃法甚為講究,以全聚德為例,在以前,顧客在選完鴨子后,要用蘸有紅糖水的毛筆在鴨子上畫一個記號以免混淆,這最后發展為全聚德的特色文化。另外,不同的地區得菜系以及獨特的烹飪方式也是地方民俗的體現。各地烹飪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

      二、無形的民俗文化

      無形的餐飲民俗文化主要指餐廳內的看不見的蘊意有趣或深刻的飲食現象。無形文化主要體現在吉利美好的菜名,經典菜品的傳統做法以及對傳統手工藝制作的傳承等。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美食皆有其獨特風味,甚至同一種食物在不同地區的叫法也不同,如云吞,餛飩和抄手。中國人喜歡點一些名字好聽、吉祥的菜品,如年年有魚、錦鯉躍塘(水煮魚)、大珠小珠落玉盤(雜肉丸)。這些菜名的使用就比一些生硬的西餐名稱有韻味的多,比如fish and chips(炸土豆條和魚),pepper steak(黑椒牛排)。

      掌握某些經典菜品的秘方是許多餐飲企業制勝的法寶,這一法寶也是一種無形文化的體現,與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的餐廳越來越注重這種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西貝莜面村花費600萬巨資購買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中掛面爺爺張世新老人的空心掛面做法。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創造的收視神話表明了國人對各地傳統美食的期待和向往,西北莜面村的做法也轟動一時,吸引了很多食客。這就是運用無形民俗文化的一個成功案例。

      除了菜名和秘方的傳承之外,一些有歷史淵源名菜肴也是無形文化的一大體現,比如過橋米線,它是云南滇南地區特有的漢族小吃,以其高熱的蓋有滾油的大骨湯為特色,以一段佳話傳說為起源而聞名。傳說清朝時在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島,有一秀才到島上讀書,他的娘子常常做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但到了島上是,米線已經不熱了。后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的厚厚的雞油可以保持湯的溫度。于是她把肥雞、筒子骨等煮好成湯,其上覆有厚厚的雞油;米線在家燙好,配料切成薄片,到島上后用滾油燙熟,之后加入米線,鮮香滑爽。此法一經傳開,眾人紛紛效仿,因為到島上要經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后世把它稱作“過橋米線”。中國這樣有淵源的名小吃不在少數,比如山西臊子面有慶祝及祝福長命之意;臘八粥的故事是為了教育后人勤儉節約;狀元及第粥有好兆頭等。民俗文化的無形部分在中國人心中形成了一種情結,是一種情感寄托,將這種美好的希冀融入到現代餐飲經營中不失為一種好的經營理念。

      三、“走出去”的民俗文化

      如今中國餐館遍布全球各個角落,她不僅為生活在國外的中國同胞提供了家鄉的味道,更讓外國人體驗了一把中國風味兒。國外的中國餐廳價位各不相同,菜品風味也存在巨大差異,隨著上世紀以來的移民浪潮,中國社區成為國外越來越大的重要團體。從經濟利益角度看,中國餐館只需在企業經營中加入中國元素,菜品有中國特色,就可以吸引顧客;從文化角度看,餐飲的“走出去”也可以將中國文化帶給世界人民。為了更好地宣揚歷史悠久的中國飲食傳統和理念,“走出去”的中國餐館不妨將民俗文化融入到企業經營中,將地方特色展現給地球村的人們,讓翻卷的中國浪潮更有韻味。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餐廳要十分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和翻譯造成的文化傳遞失誤。

      從專業角度看,中餐比西餐品種多、口味豐富;中餐注重色香味形,以味為主,西餐重味重營養;中餐飯大于菜,而西餐菜多飯少,以副食的肉類為主。從文化角度看,中西方對一些動植物的文化意象不同,比如“龍”在中國代表著吉祥,而在西方則是罪惡的象征。另外,宗教或者其他因素也是導致飲食文化差異的淵源。在中國餐飲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翻譯又是一個難關和重要因素。中國菜品種類豐富,菜名也蘊意深刻,在一定意義上“寄寓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審美情趣、倫理理念和藝術理想”(林少雄:1997),比如“鴛鴦戲水”、“游龍戲鳳”等。有些菜名如“獅子頭”若翻譯不當則會令人生疑,不僅無法通過“口碑”將飲食文化宣傳出去,還會影響食欲(熊力游:2014:3)。因此,菜名翻譯應遵循“信、達、雅”的原則,可從菜品原料、烹飪手法入手,或通過適當解釋和圖片來盡可能地傳遞菜名含義和歷史淵源。

      2013年湘粵情集團于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悉尼首開海外分店,為適應中外食客需求,該店集簡餐茶點、專業中餐正餐出品、酒吧休閑于一體,是消費者就餐和社交的好去處。另外,該店實現了中西餐結合,傳統的“宮廷烤鴨”由中國烹飪大師負責,選材和工藝都一絲不茍、恪守傳統;特聘的新加坡廚師和悉尼本地廚師打造正宗的南洋風味和西餐。海外店在裝修上十分注重中國元素,比如正餐區融合了中國北方胡同和南方弄堂的設計特點,輔以中國傳統手工藝人的精湛技術。就餐者還可以親眼看到道道食材的準備,飯菜的烹調,近距離觀察廚房和手工壘砌的烤鴨爐。這恰恰體現了以上所說的餐飲業中的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

      四、結束語

      餐飲業中的有形和無形民俗文化相輔相成,互相彌補,可以幫助中國傳統餐飲企業在競爭中如虎添翼,站穩腳跟。出色的餐飲企業總是能通過菜品吸引顧客,通過服務留住顧客,民俗餐飲企業正是這樣讓顧客找到老家的感覺。“走出去”的中國餐飲企業還承擔著文化傳播的責任,若能適當地融入優秀的民俗文化元素,將有助于中國文化在世界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喬志華.我國老字號餐飲企業的體驗營銷策略研究[D].遼寧:東北財經大學,2007.

      [2]王輝.中國傳統裝飾元素在餐飲空間設計中的應用[D].吉林:吉林大學,2007.

      [3]姜晨,許海燕.論民俗文化因素對餐飲企業國際市場開發的影響[J].中國集體經濟,2011,36:133.

      [4]林少雄.口腹之道[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7,37-40.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民俗文化 綜合實踐 課程資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以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為前提,因此整合學校所在地的鄉土資源,特別是具備一定趣味性特征的傳統民俗文化資源,結合本校的傳統與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整合綜合實踐活動的校本研究。優化資源的配置,弘揚地方特色,發展學校特色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成了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的出發點與歸宿。

      一、親近民俗,在感悟中培養文化自信

      1.挖掘地域特色,感受鄉土文化的親和。常州民俗有數千年歷史,民間流傳的各種有趣習俗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近年來,隨著社會開放和新市民的遷入,一些新的民俗隨之誕生,極大地豐富了常州民俗的內涵。因此,因地制宜,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教師可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出體現地域特色、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校本課程資源。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資源,開展鄉土文化教育,不僅能繼承傳統的語言文化,感受鄉土的親和感,而且能重溫前人的生活方式,重新發現先輩的智慧、典范和價值,更能為自己生活學習在這一片土地上而感到自豪。

      2.培養鑒賞能力,打開學生審美的大門。豐富多彩的趣味民俗文化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增強美感的重要途徑。其可以為學生打開審美之門,陶冶性情,進而轉變學生的思想,發展學生創造美的才能,提高學生的素質。在《寄情端午點擊民俗——蛋殼畫》活動中,活動的內容是選用蛋殼作為材料,通過設計、粘貼制作畫面。蛋殼是生活中被遺棄的東西,但是如果充分利用,則不僅能變廢為寶,還能裝飾美化生活,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叩問民俗,在探究中提高實踐能力

      1.趣味傳統游戲,增添課間活動的樂趣。每位學生幾乎都是在游戲中成長的。如何在玩中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玩中得到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為此,我讓學生簡單了解民間趣味傳統游戲與現代校園游戲的共同和差異。通過對課間游戲的調查,同學們學會了有選擇地游戲,從而激發了設計、創造游戲和改編傳統游戲的熱情,在玩中學,在玩中長知識,玩出花樣、玩出新意。課間時分體驗游戲的精彩與快樂,體驗合作的快樂、參與的滿足,拓寬學生的思維面,豐富學生的生活。

      2.傳統節日文化,進行技能教育的良機。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尤其節日文化更是紛雜繁多。小學生雖已具備一定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但受年齡限定只能選擇一些較簡單的激發興趣的傳統民俗活動。設計主題活動方案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認知規律,因材施教,將藝術性與實用性結合起來。在活動中,給學生提供“人人動手,人人實踐”的機會。一個相關主題活動的開展必然有許多相關的民俗活動,為學生提供許多動手實踐的機會,不僅使得學生學會了一些技能,而且培養了學生認真、耐心的習慣。

      三、傳承文化,在反哺中提高學習水平

      1.在體驗中領略快樂成長。一個主題活動開展前,無論指導教師還是學生,興致都很高。似乎看一切都很簡單,真正是做起來才發現問題重重。但無論學生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他們都對這次活動積極性很高。很多活動,只有親自參與了,才能產生新的問題,研發出探究的活動模式。成功或者失敗,這又有什么關系呢?最重要的是,我們——包括學生與指導老師——從活動中收獲了什么,無論對于學生還是老師的成長而言,這才是重要的。成長是快樂的。

      2.在領略中體驗文化交融。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鄉而走向全國各地,任何一個地方都已經找不到純粹的本地人。學生生源的復雜化給教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卻給綜合實踐學科帶來了探究的良機。學生來源地復雜,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相同民俗在不同的地方的不同的過法。由流動學生帶來的豐富的外地民俗文化讓本地學生目不暇接,本地的趣味民俗文化同時也引起了流動學生的好奇心。因此,有效延伸主體研究活動,在文化交融中培養學生“熱愛故鄉、熱愛第二故鄉”的愛鄉情感,增強學生的尋根意識,幫助學生確立情感歸屬。

      四、注重評價,在鼓勵中追尋自我進步

      1.學習技能評價,讓學生在能力中進步。學習技能的評價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課上,指導教師要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給予學生正確的評價,指導學生反復實踐,直至獨立地掌握正確的方法。勞動成果的評價,能促使學生對自己從事的勞動保持持久的熱情,體驗勞動的快樂。在主題活動中,我不僅在課上給予學生高度的評價,還頒發特制的端午節獎狀,這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

      2.學習成果評價,讓學生在反思中進步。我們不僅注重勞動成果的評價,更注重師生在活動中的反思和成長。學生在相關活動中,根據現有的可能資源、自身的已有經驗,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調查、訪問等。這種開放性的活動方式和活動過程,有利于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思自我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語文素養。因為,他們已經學會在活動總結中反思自己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得失并分析原因。即使他們失敗了,還是有很多收獲。

      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實踐活動,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做到課內外資源整合,以課堂為立足點,使“民俗”這一特色輻射到第二課堂,繼續鞏固和發展民俗文化中的趣味本色。整合民俗文化活動資源,有效地挖掘、利用,勢必會為課程實施助一臂之力。

      參考文獻: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亚洲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亚洲精品视频观看|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91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日韩区在线电影|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亚洲一区二区电影|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合集青青草原精品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美妙|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小说|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中文成人网|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亚洲AV永久无码区成人网站|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图片一区二区|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 亚洲性色AV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GV天堂无码男同在线观看| 色窝窝亚洲AV网在线观看| jjzz亚洲亚洲女人| 亚洲av区一区二区三| 亚洲成av人在片观看| 毛茸茸bbw亚洲人|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软件| 亚洲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色偷偷亚洲国内自拍|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 亚洲精选在线观看|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