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收益高的短期理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低門檻準入
“受人之托、代人理財”,是信托與其他理財產品爭奪客戶的最大優勢。一般來說,信托投資的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債券,收益僅低于股票、基金,具有風險低、收益高的特點。這些優勢使得信托理財成為投資者們的“心寵”。
然而,眾所周知,信托理財屬于富人們玩的游戲。信托理財產品動輒幾十萬元的高準入門檻,又將其投資者限定在了收入水平較高、閑置資金較多的投資者身上,信托理財也是很多投資者的“心痛”。
如今,人民幣掛鉤信托解決了普通投資者的這一尷尬境地。人民幣掛鉤信托之后,使得普通投資者也能涉足信托理財,分享信托理財收益的大蛋糕。
據了解,上海銀行推出的名為“慧財”的人民幣與信托掛鉤0601期產品只需5萬元就能進入信托理財通道,普通投資者不須再面對信托產品的高收益而“望金興嘆”。
低風險高收益
據了解,上海銀行推出的“慧財”人民幣信托掛鉤0601期產品,由2006年11月28日起售,到2007年12月17日終止銷售。收益起計日是2007年12月19日。委托管理期為12個月。
據悉,該產品是以上海銀行擔保的、因港城開發集團臨港新城項目建設融資需求而發起的信托計劃為投資資產標的。因為有商業銀行作為擔保,投資安全性系數比較高。并且預計最高收益率為3.7%(含管理費),與銀行存款、債券等投資相比,收益率較高。其收益雖然低于股票和基金,但其風險系數要遠遠低于股票和開放式基金。
專家認為,上海銀行推出的“慧財”人民幣信托掛鉤0601期產品具有收益高、風險較低的特點。其5萬元的轉入門檻向普通投資者敞開了信托之門。而對于收入較高、追求財富穩健增值的中高端客戶,該產品也是其資產投資組合中穩健收益部分的不錯選擇。
雖然,你覺悟得有點晚,但好在你已經認識到了理財的重要性,也準備開始理財了,這其實是最重要的一步。在不理財的情況下,你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財富,說明你的工薪收入大于支出,目前已經處于有財可理的狀態。
那么,像你這樣的理財菜鳥該如何起步呢?首先,還是要從需求出發,看看自己有哪些理財需求。比如說,你有出國旅游的打算,這就是一個理財需求。你打算什么時候出行?準備花費多少錢?這筆錢從什么地方支出?當你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了,一個簡單的理財計劃就完成了。你的理財需求肯定不止一個,你可以把所有的理財需求羅列出來,然后一個一個地去進行資金安排。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你的錢無法滿足所有的理財需求,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錢不夠花,該怎么辦呢?這時候我們就要有所取舍,看看哪些需求是必須要滿足的,哪些需求是可以暫時放棄的。當我們把資金與需求匹配好以后,我們就得到了一份完整的理財計劃。只要能按照計劃去執行,主要的理財需求會得到滿足,我們也會體會到理財的快樂。
其次,我們要學會利用理財產品。目前,市面上的理財產品很多,每種產品都有不同的特點,有的風險高,收益高;有的風險低,收益平穩;有的流動性強,易變現;還有的門檻較高,收益有保障。只有掌握了這些理財產品的基本情況,弄清楚收益從何而來?風險有多大?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產品,幫助自己實現理財愿望。
臨近2009年年底,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機會似乎正在暗淡。事實上,在穩步上漲的股市面前,年收益僅幾個百分點的銀行理財產品確實難以吸引人們的目光。某銀行理財師告訴記者:“最近轉投股市和基金的客戶較多,特別是中年客戶,他們有一定的股市投資經驗,常會在原有的理財產品到期后,將資金轉入了股市。現在主要是老年客戶還在堅持買銀行理財產品。”此外,在明年可能加息的傳聞下,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動力也在變弱。
該分析師告訴記者,盡管投資者看淡銀行理財產品,因近期信貸類產品發行數減少,銀行理財產品仍然緊俏,投資者不一定能買到鎖定的目標。他說,目前信貸類產品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主打產品,銀行之所以減少發行此類,主要是因為今年國家信貸投放力度大,加之股市火爆,市場不差錢,借助銀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需求減少,導致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數下降。他認為,如果明年股市出現震蕩,或者信貸政策收緊,銀行理財產品的處境將會好轉。
信貸資產類有魅力
在火爆的股市面前,銀行理財產品真的失去了投資價值嗎?光大銀行青島分行財富管理中心主任宗學哲認為:“理財,是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候買合適的產品。從這一點上來說,在家庭資產中,銀行理財產品占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便y行理財產品風險低,收益高于活期儲蓄,變現方便,這些都是它的魅力所在:既能實現較高的收益,又能降低家庭資產的整體風險,且變現能力強,類似于現金。
那么,現在適宜投資哪類銀行理財產品呢?從幾位理財師口中,記者得到了相同的答案:信貸資產類銀行理財產品。宗學哲認為這類產品的年收益率在3.6%―4%之間,高于一年定期儲蓄利率,即便考慮到明年加息的可能性和加息幅度,因此這個收益率相比仍具有優勢。
對于信貸類理財產品,在2009年11月20日―11月22日舉行的第七屆上海理財博覽會上,華夏銀行徐業東做了同樣的評價:“每個人買什么樣的理財產品,最主要是看自己。世界上沒有最好的理財產品,最主要是適合你的。你是一個保守的投資人還是一個激進型的?如果你是激進型,就不要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因為銀行的理財產品相對保守一點。不過從配置角度來說,我建議你們去買一個相對保守的理財產品……到目前為止以我看來,性價比最好的,流動性、安全性、收益性(綜合衡量后)取得最大收益的就是信貸類理財產品?!?/p>
資產流動性待掂量
對于這類產品的收益來源,徐業東也做了詳細分析。他說,現在銀行發行絕大部分的理財產品尤其是收益3%以上的,全部是信貸類的理財產品。所謂信貸類理財產品,絕大部分是銀行貸款的一種轉移,即銀行把貸款轉賣給客戶。比如說銀行原來放一筆貸款給一個企業,貸款利率要8%,現在發行一個6%的理財產品解決了資金問題后,銀行還能賺2%。
“但是這種產品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通常來說這種產品流動性比較差,這種產品基本上是一年期,有的產品是3或者5年,到期才能贖回,假設你隨時需要現鈔就很吃力。建議你們不要買3年以上的理財產品,因為現在利率低,將來利率會上升的。這種產品你要損失流動性,買的時候自己要掂量掂量?!?/p>
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咨詢工行、招行、中信等銀行時,理財經理大都建議記者選擇短期產品。在市場盛傳明年將加息的情況下,理財師認為投資者應謹慎應對,某銀行理財經理說:“我們建議您做短期產品,進可攻退可守。雖然加息存在不確定性,在通脹預期增強的情況下,現在的利率難以長久。您現在要是買了長期產品,萬一基準利率上去了,資金就沒有選擇余地了?!?/p>
一位在交通銀行任職的朋友說,目前最喜歡的理財產品也是短期型。他認為現在股市介于高位,風險增大,因此“打新”最合適,收益好又穩妥。無新股可打時,可買入短期型銀行理財產品“天天利”,該產品的預期收率為1.6%,遠高于活期儲蓄利率,可以充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這位朋友的做法,恰好是具有多年理財經驗的宗學哲所欣賞的。對于近期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宗學哲有兩個建議,一是投資者買不到心儀的產品時,可以先買短期產品,避免資金閑置;二是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不要盲目看收益,比如信貸類理財產品,要關注風險因素,比如資金投向哪里,有沒有擔保等等問題。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長春解放大路支行,吉林 長春 130041)
摘要: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自2005年開辦以來發展迅速,本文在介紹理財產品的基礎上,比較了貨幣市場基金、中短債基金、七天理財、基金定投等四種短期理財產品的特點和適合人群。購買理財產品需要有一定的風險辨別能力,可以從是否保本、收益類型、投資方向等方面來識別風險。
關鍵詞 :銀行;短期理財產品;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0.5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5)25-0061-01
一、理財產品簡介
理財產品,指由商業銀行自行設計并發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后,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產品。其實質是以基礎資產未來現金流為基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信托受益權憑證等進行融資的過程。
按照產品投資領域的不同,可分成債券型、信托型、結構型及QDII產品四類。債券型理財產品主要投資于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等收益穩定的市場;信托型理財產品主要投資于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機構擔?;蚧刭彽男磐挟a品;結構型產品將固定收益與選擇權產品相結合,分為股票掛鉤型、利率掛鉤型、匯率掛鉤型、指數掛鉤型及信用掛鉤型等;QDII產品即取得境外理財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將客戶手中的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在境外投資來獲得收益。
根據產品投資期限不同,可分為短期(1年)、中期(1—3年)、長期(3—5年)三種。目前由于物價上漲等原因,很多投資者對于中長期理財持觀望態度,占市場份額最多的是短期理財。
二、幾種短期理財產品的比較
貨幣市場基金,是指基金管理公司通過出售基金憑證單位的形式募集資金,統一投資于那些既安全又富有流動性的貨幣市場。貨幣市場基金可以隨時贖回,沒有任何手續費,是免稅金融產品,而其收益是按照每天計息、每月一結的方式進行結算,即復利滾存。貨幣市場基金主要投資于期限在一年以內的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AAA級企業債等短期債券,投資渠道的狹窄使得收益較低。近期債券市場與貨幣市場利率持續下滑,監管部門對貨幣市場基金投資范圍與投資剩余限作出了更嚴格的限制,貨幣市場基金面臨著年化收益率持續下降趨勢明顯、贖回風險加大的壓力。
中短債基金結合了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的部分優點,不受貨幣市場基金在組合期限和融資杠桿方面的限制,投資品種平均剩余期限比貨幣市場基金長。貨幣市場基金投資組合平均剩余期限為180天以內,而中短債基金可投資在剩余期限在3年以內的固定收益類品種,而且投資品種更加多樣化,收益率比更有吸引力。中短債基金與貨幣基金一樣免收認購、申購、贖回費用,贖回款也是T+1日從基金賬戶劃出,資金到賬速度很快。債券型基金均不投資股票和可轉債,主要投資于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中短期債券,收益高于銀行利率,投資者可以選擇分紅再投資,享受復利。
七天理財是從七天通知存款演變而來的短期理財產品,客戶只需辦理簡單的申請手續,告知自己資金使用意愿后,就可以獲得一天、七天人民幣理財或七天外幣理財,而且是以復利計算利息,利率高于活期存款,可隨時支取。七天理財一般是五萬起購,近年也出現了1000元起購的低門檻產品,適合擁有閑置資金又難以確定存期,隨時有支付、轉賬需求的客戶,包括炒股人群、有頻繁貿易、資金往來的個體經營者、工商人士、短期有大額資金支出計劃的手持現金客戶。
定期定額申購基金又稱基金定投,是指投資者約定每月扣款時間和扣款金額,由銀行在每月約定日從投資者指定資金賬戶內自動完成扣款和基金申購申請的一種長期投資方式。具有手續簡便、平均成本、分散風險和復利效果等優點。這種投資不必掌握太多專業知識,不必費心選定購買的時點,只需耐心堅持中長期持有?;鸲ㄍ兜氖找嬉话銜哂诹愦嬲〉睦?,很適合工薪族達到強制儲蓄的目標,是工薪族為孩子儲備教育金或籌劃養老金的一個優良選擇。
三、理財產品的風險識別
投資者要從有限的信息中辨別風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是否保本。保本型的理財產品或保證收益型的產品在到期時,投資者投入的本金不會發生損失。不過有的理財產品保本是有條件的,設置了到期保本條款,即持有至產品到期才保本,若中途贖回仍然會損失本金。還有一些理財產品是部分保本型,比如95%保本,本金最多損失5%。
收益類型。投資者最看重最關注的是收益,但收益也有很多說法,購買時需分清是年收益還是累積收益,是稅前收益還是實際收益,是固定收益還是浮動收益。以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為例,如果是保本型的,到期最壞的情形為零收益或低收益,最好的情況為預期最高收益;如果是非保本型的,則收益無上限,虧損無下限,其中投資信貸資產的理財產品較特殊,利率上浮或下浮幅度在產品成立時已經擬定,產品到期時要么實現預期收益率,要么貸款無法收回而損失本金和收益。
投資方向。理財產品募集到的資金將投放于哪個市場,投資于什么金融產品,決定了該產品的風險大小和收益能否實現。如果投資于債券,則屬于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風險程度視投資債券的級別而定,風險較小。如果投資于信貸資產,則要看借款方的還款能力,經營不確定性較大的企業容易拖欠貸款,理財產品的風險也相對較高,反之則低。
參考文獻:
股票、指數掛鉤型產品曾經備受追捧
從2006年開始,股市出現一輪大牛市,同時,CPI也持續走高,投資者的理財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旺盛。保本型理財產品雖然風險低,但收益也低,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投資者對財富增值的欲望。不少嘗到了股市高回報滋味的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也比以往有所提高。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銀行也適應市場需求,大力推出高風險高收益理財產品。掛鉤股票、指數的理財產品層出不窮,其比例大大超過穩定收益型理財產品。
據悉,當時這類高風險高收益產品預期收益率最少也在30%以上,各大商業銀行都將此類產品作為吸引客戶的法寶,市場銷售好一片火熱。據媒體當時報道,各銀行推出的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都是與股票、股指或商品指數掛鉤的產品。譬如,2007年6月6日,交通銀行正式推出“得利寶?QDII――澳視群雄”理財產品,既可享受H股長期看好帶來的股市收益,更可獲得澳大利亞元預期升值帶來的匯率收益,最高收益達到了30%。而且早前交行推出的首款指數掛鉤型QDII產品,自發售之日起兩周內,5億元的預售額度也是銷售一空,超過了預售額度的145%。
高收益高風險
年投資10萬收益不足40元
那時,股市牛了、基金正火、央行加息,各家銀行使出渾身解數,加速推出了各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理財產品,投資收益也屢創新高。然而,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這是投資市場恒久不變的道理。在2007年股市大好的情況下,浦發匯理財F2產品年投資10萬元收益不足40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資料顯示,按照合同約定,浦發匯理財F2產品金額10萬元,期限一年,不能提前贖回,預計年收益為0%-16%,收益支付日為2007年12月28日。但根據銀行公示,該產品實際收益率僅0.0396%。這意味著一年投資10萬元,只能獲得39.6元的收益,連銀行活期存款的收益都沒趕上。盡管在2007年股市大漲時代,收益為零,讓人匪夷所思,遭到投資者普遍質疑,但是浦發銀行客服人員解釋,F2產品按照公式計算,實際差值為零,這一年當中央行幾次調息,因此有了利息方面的收益。
查詢頭幾年的資料,和F2產品一樣鬧得沸沸揚揚的“零收益”產品,單單2008年3月份就有6款,分別有星展銀行 “3個月利率掛鉤人民幣保本投資產品”、寧波銀行“2007年第三期匯通理財產品人民幣12個月期港股掛鉤”以及浦發銀行的“‘匯理財’外匯理財2007年第三期F4計劃”、“‘匯理財’外匯理財2007年第三期F2計劃”、“‘匯理財’2007年第8期G2計劃 (人民幣)”、“‘匯理財’2007年第8期G1計劃(人民幣)”。
中低風險的穩健型產品開始唱主角
隨著股市的動蕩來臨,以及“零收益”、“負收益”、“腰斬清盤”,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遭遇的寒流一波比一波來得兇猛。傷透心的投資者,實在無力糾纏于這上面,紛紛轉投了中低風險的穩健型產品。原本購買相對穩定的銀行理財產品的都是一些老年人,一時間很多中青年人也斥資加入了這個隊伍。
資金從股市和高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上轉移到中低風險的穩健型產品尋求避險,讓中低風險的穩健型產品開始唱起了主角。在選擇理財產品上,把“穩健”當做了先決條件,很多中低風險的穩健型產品一經推出后,很容易就能售空。比如,建行“利得盈”人民幣理財產品,每期數億元的發售規模,分發到各分行,一般當天即售罄。一些預期收益較高的穩定型短期理財產品,有時根本到不了普通投資者手里,就被大額客戶幾筆大單買走。
在采訪中,馮先生也向《投資與理財》記者表示:“高風險的產品我也買過,曾經受過益,但是現在市場情形不一樣了,我只是個普通的打工者,掙的工資不是很多,所以說還是穩重理財,保收保入更好一些?!?/p>
與此同時,銀行理財產品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銀行通過調整,一些高風險產品也悄然出局了。
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
占據半壁江山
除了投資者傾向中低風險的穩健型產品,很多銀行對高風險產品也表現出了回避的態度,包括理財經理向投資者介紹理財產品時,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夸大收益,而是注意規避風險了,產品風險大的,他們一般也不會向投資者推薦。即便是需要介紹,也會先評估投資者的風險承擔能力,并且再三強調理財產品的風險。而在另一邊,銀行正在發行的理財產品中,穩健型理財產品占據了主導地位。
根據騰訊理財產品超市的數據可以看出,現在保本保息的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少了,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則越來越多。2014年截至目前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中,保證收益的3023款,占比7.27%;保本浮動的8759款,占比21.08%;非保本浮動的26604款,占比超過了總量的一半,達到64.01%,同時也超過了2012年的19230款。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的產品占比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