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事管理系統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 鍵 詞】 人生價值觀;孔子;哲學;論語
孔子是一個述而不作的圣賢,后人整理出一本對話集,取名為《論語》。中國人都知道“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但真正研讀論語的人卻并不多。作為一名中學政治教師,在和學生一起學習《生活與哲學》一書時,練習題經常遇到一些“碎片化”的《論語》章節。文言文的表述足以讓學生畏懼,讓教師也時常一頭霧水,想著去請教語文教師,結果得到了白話文的譯文,并不能解決問題。今年,我突然醒悟,只有自己狠下心來對《論語》進行精讀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逐字逐句地念,逐句逐章地寫,點點滴滴地悟,結果發現《論語》和教材里的西方哲學觀點有相通之處,但又是典型的中國式思維,比較起來閱讀非常有趣,完全顛覆了我對《論語》只言片語式的理解。現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第十二課為例,與《論語》的哲學觀點相比較,發現二者觀點同中有異,但所代表的思維方式卻大相徑庭。
西方哲學談到“人生價值的實現”,強調人生價值實現是一個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過程以及價值觀的引領尤為重要,因此要發揮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因人而異,應堅持自覺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保證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正確性。而人生價值的實現途徑有三個: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知識邏輯是典型的西方哲學套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研究得出的結論都是“普適性”的一般性結論。
在《論語》一書中,談及人生價值的非常多,但無論是研究邏輯還是研究方法都迥異于西方哲學。《論語》的邏輯就是生活的邏輯,《論語》的思維是“中庸”式的溫和派。以“人生價值實現三重境界”為例,可以管中窺豹。
在《論語》第十三篇第20章孔子重點討論了作為知識分子群體“士”的人生價值實現問題,非常的精辟。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為之士頤?”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中國人的人生觀是按照個人、家庭、國家的序列層層推進式的,方法論的指導則是進退有度務實型的。談及“士”的人生價值實現,孔子的論述并沒有像西方哲學那樣大談人生價值判斷選擇的標準和實現途徑,也沒有得出規律性的一般知識,只是在對答中有如述家常一般娓娓道來,給人的感覺就是如沐春風,讓問者有所得也有所悟。
孔子認為,“士”的人生價值實現第一重境界在于個人修為,重點在言行。“言必行,行必果”是一個“士”實現人生價值的第一個臺階。對于人生價值實現,孔子強調“行”,這與西方哲學強調“要在勞動中創造價值”有相通之處。一個學識博雅的人,如果“言不能行”,不能將知識應用在實踐中,充其量就是一個“書櫥”;如果“行不能果”,不能通過實踐達到預期的目標,充其量就是“走過場”。我們時常笑話中國古人論述問題不夠系統,但此處孔子提出“說了就要去做,做了還應該達到預期目標”,比起西方哲學只強調“勞動”更為縝密嚴謹。強調“行”是孔子的一貫主張,如“敏于行,訥于言”“先知,勞之”“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等。
孔子認為,“士”的人生價值第二重境界在于家庭宗族范圍內的孝與悌。中國人自古以來有“家國一體”的思維,家庭鄉黨是中國人人生價值實現的第二層平臺。西方哲學慣于從個人直接上升到社會,而孔子始終抓住家庭鄉黨這一社會的基本單元,研究“家庭鄉黨”的“人”,最根本的抓住“入則孝,出則悌”。一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家庭宗族,如能實現“宗族稱孝,鄉黨稱悌”則已經將一個“人”字放大了幾倍。不是每一個“士”都可以成為國家棟梁,也不是每一個“士”都可以指點江山。西方哲學慣于研究人的共性,而孔子則給上不了大平臺的人提供一個人生價值實現的參考標準;同時西方哲學將人生價值的實現落點放在“奉獻”,孔子的落點則在“仁德”,而“仁”的根本就在孝悌。從造字的角度說,“孝”是“教”的一部分,中國人有“無孝則無教”的說法,“孝”文化在中國特別發達,在家庭宗族里,孝是“無違”,孝是“色難”,孝是“敬”,孝是“父母唯其疾之憂”,總之“百善孝為先”。一個“士”能在家庭實現孝,就是對父母負責,對自己人生負責。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古代,鄉黨是大部分“士”的人生活動范圍。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為美”,一個人在鄉黨社區的價值實現首先要“立德”“立仁”。在鄉黨,人際關系相比較家庭而言更加復雜,孔子抓住一個“悌”,學會尊敬。孔子對“士”的第二重人生價值實現與西方哲學強調主觀努力,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要提高個人素質有想通之處。但也有明顯的區別:西方哲學對人的落點是“成功”,中國人對人的落點是“和諧”。
孔子認為,“士”的人生價值實現第三重境界在于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擔當。中國人追求“學而優則仕”并非都出于個人功成名就的功利之心,有識之士要“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使命”,也就是說要有羞恥之心,總能感覺到自己有做得不夠的地方,要出使國外不辜負國家的使命。“士”人生價值實現的最高境界是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將個人的使命和歷史的責任聯系在一起,將自己鍛造成國家棟梁、民族脊梁。西方哲學強調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強調二者有機統一,對個人價值是尊重的,對社會價值是倡導的。而孔子強調隨著個人平臺的逐步增大,個人變得越來越小,對國家價值加倍放大,結果個性容易被抹殺,歷史使命感很強,但往往有壓抑個性的成分。因此,中國思維指導下的“士”,往往喜歡抹去自己的棱棱角角,讓自己變得圓滑一點,給人的感覺是“活得不輕松”。而西方哲學對個人的尊重則激發了張揚的個性,釋放了更多的創造力,給人的感覺是“活得挺自在”。人的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觀決定了中西方不同的方法論,中西方不同的方法論指導出不同的生活。
西方哲學會將“人生價值”的哲學問題肢解成“價值觀”“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價值評判”“人生價值實現途徑”等問題,采取各個擊破的方式,最后又用“價值”這一根紅線有將其貫穿起來形成一個體系。孔子的思維是“中醫式”的,反對西醫式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獨處時加強個人修為、在家族鄉黨時出悌入孝、在朝堂時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將所有的概念融入生活的場景,開出階段性的場景式的多個處方,給出了方向卻仍需要人去感悟。
中西方哲學在“人生價值實現”問題上有三個相同點:都強調要在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都強調要在個人與社會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都強調個人主觀努力對人生價值實現的作用。但也存在三點不同:西方哲學更加尊重個性的張揚,而中國哲學會放大集體、國家的利益,無形之中抹殺個體個性;中國哲學在個人代表的“微觀領域”和國家天下為代表的“宏觀領域”之間,將家族作為“中觀領域”加以研究;中國哲學在主觀努力方面突出道德修為,追求和諧,而西方則更多的突出奮斗和創造,追求成功。中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有同有異,可以比較但不能混同,值得我們去探究和感悟。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 論語今讀[M].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 關鍵詞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方向;學習目標;方法;就業導向
Discussion on Awarenes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
Yang Kai-qia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ShanxiTaiyuan 030000)
【 Abstract 】 Since 1998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course catalogue, and formed 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at a new major, becau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 involves multiple disciplines cross fusion, the students are common to the professional confused, I 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study in study direction, target, content, method, employment to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 Keywords 】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goals; methods; employment guidance
1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目前的狀況
1.1 課程設置不集中,專業目標不清晰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所設課程約36門,涉及經濟、管理、計算機及網絡,屬三個不同的社會領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學科之間的知識聯系,但往往是聯系不起來。時常會發生前一節課剛剛建立起的模糊概念,在下一節課時串聯,聯系起來一頭霧水。學完一門課,理論考試成績很好,但自問:就這點知識可以應用到社會中嗎?心里就會十分忐忑。
1.2 理論學習任務重,社會實踐認識少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普遍存在著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不協調現象,實踐活動太少,造成學生只懂理論,不懂實踐,理論到實踐的轉化較難實現。學習形式往往是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是以能否掌握書本知識的角度評判,而忽視了實踐學習的重要性。理論和實踐不能較好的融合,這樣培養具有較高信息專業素質學生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
1.3 學習方法單一,新技術適用性差
在當今信息社會下,對信息專業新的學習方法探索不多,多數學生的學習方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輸式”和過分偏重照書師講生授的傳統的學習模式,而缺乏生動有吸引力的學習方法和手段,如案例的討論學習等。
1.4 行業需求不顯著,就業導向不明確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在社會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大家不知道具體是什么崗位?社會需求是什么?社會管理部門及企事業單位有搞軟件開發的,所學專業為軟件工程;搞網絡的,所學計算機專業;搞財務的有財務、會計專業;搞管理的有工商(行政)管理專業。
我們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很多單位不了解,不認為對單位有什么幫助。而且大學剛畢業就安排做管理工作的機會很少,很多學生是根據用人單位需求,臨時改變自己求職專業的,而真正走上工作崗位,又感到所學專業知識的匱乏。
2 造成學習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困惑的原因
2.1 專業特性因素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作為一門覆蓋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系統科學和管理科學等領域的橫向新學科,其目標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及應用能力,掌握系統思想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而這種“廣而全”的課程體系必然使信息管理專業面臨一個嚴峻問題,那就是學生對信息管理的專業性質、理論體系感到玄妙莫測,不知道如何安排學習計劃,把握好理論體系,如何有效地確定學習目標,以及重點提高哪些素質或能力等。
2.2 對現代信息管理的認識不足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目前處在一個尷尬的地步,企業管理與計算機相結合,本應該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專業,但是恰恰是這個專業的定位造成了學生所學知識面的廣泛和不精的后果。由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邊緣性學科,就是學的很多、很廣、很泛,在學校一般性地學習基本上沒有什么作用,可是在工作以后,就會發現哪一門課程也有用,但不如其他專業專攻的精。
目前的社會環境以及企事業單位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的認識還停留在計算機專業或一般的企業管理專業之中,主要是需要干活的(學計算機專業),并不認為自身管理存在問題,更談不上需要信息管理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意識就更為模糊,簡單的認為就是計算機專業的另命名。單位錄用后就是網管,要不就是IT企業,很少搞企業信息管理。
2.3 學習重點與學生的自身興趣有關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主修管理學和計算機,它的優勢和劣勢一樣明顯。比學管理的多計算機,比學計算機的多管理。但是沒有學計算機的專業好,管理學沒有學管理的好,這就要看在大學里自己如何努力了,學這個專業必須學的更精彩才會有好的工作。從畢業生就業情況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搞信息化建設是對口專業,考研是主流,主要看個人愛好、發展方向較為廣泛。
為適應當前社會需求,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單向發展,就是說喜歡編程的走編程的路,想做網管的就走網管的路,喜歡企業管理的專攻市場營銷、會計等管理專業,想考研、考公務員的就注重基礎課和對應專業的學習。這種現象的出現與社會大環境有關,更與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及社會就業定位有關,沒有真正認識到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實際內涵。按個人興趣單科的學習就不如直接轉到單科專業去,那樣學習效果更為有效率。
2.4 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不融合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在信息化社會下,對新的學習方法和探索不夠,理論學習和實踐不能有機的結合。體現在:首先學習方法單一,以老師 “講授式”的傳統學習模式為主,缺乏生動有吸引力的學習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學習和討論學習等。對優秀學生的評價還停留在高中階段的考試分數制,而忽視了實踐活動在大學學習中的重要性。其次,信息技術沒有真正的應用到學習實踐中去,對多媒體的利用率不高,也沒有真正發揮多媒體在專業學習中的優勢。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不能相得益彰,實踐活動太少,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沒有較好的融合起來,不能有效地互動、互證。造成信管專業學生只懂理論,不懂實踐。
3 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思路
3.1 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樹立大專業概念
信息管理顧名思義就是對信息進行管理,信息管理的活動包括獲取、整理、存儲、加工、傳輸和輸出等,管理的目的是讓人們在需要時及時獲得所需的信息。信息系統是為了實現管理的目的而建立的一套工作系統,它的組成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的人、管理信息的規程、管理信息的設備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是隨信息而產生的,自古就有,只是到了上世紀60年代,由于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才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近幾十年來,基于計算機的信息系統應運而生,并且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日新月異,信息系統就是應用計算機進行信息管理的系統。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對信息進行分類、管理、以及研究如何應用的科學,是從信息中發掘財富。因此,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必須樹立大專業的理念,以管理學科為基礎,以數據庫和計算機知識為手段,用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的方法來確立專業培養目標。
現代社會正是信息化社會,大量紛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從中獲得有效的信息是信息管理科學的研究重點,與計算機相結合,使計算機成為工具,信息管理更加有效和實用。例如:民航、鐵路訂票系統就是對機票、車票這種信息的查詢和管理系統,可以說軟件開發最主要采用的客戶就是幫助企業制作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統。
隨著科技發展和信息化的普及,人們將會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信息管理在企業與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將會意識到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這門專業不僅僅是計算機技術與管理學的結合,更包含了對信息處理的新型技術與方法。
3.2 現代行業的發展分析,確定就業市場空間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誰占有了信息就占有了先機。任何行業競爭的實質就是信息的競爭,由于計算機的普遍使用人們對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正是為滿足社會各界對信息的需求而設立的。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一個管理學與計算機科學相交叉的專業,所學的課程一般包括管理學相關課程、信息檢索相關課程和計算機相關課程。現在一個普遍現象是管理專業不懂技術、計算機專業不懂管理。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正是為社會培養既懂經濟管理又懂計算機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只要學好本專業,必然體現出我們競爭的優勢。
3.3 強化社會實踐,開闊學習視野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實踐性強,信息量大,多學科融合的專業。構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學習體系,必須參與相應的實踐活動,如果條件允許也應設計一些綜合性的實踐環節,以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強化對基礎理論的理解與應用,提高學習掌握系統思想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綜合素質。
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課程學習中,案例學習是被公認的一種有效而生動的學習方法。案例學習法不拘泥于嚴格的理論定義和精確的推理,采用事實說話的方法,收集大量現實的例子來說明問題。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師生、學生間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行性方案,從而強化認識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指導今后的學習及發展。有條件時還可以參與社會實踐,走出去,通過“眼見為實”的方法來理解開設各門專業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結論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為了適合社會對各類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而設立的,其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也是隨著社會發展對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出現的,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明確無論什么樣的人才都是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地調整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模式,及時地解決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信息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1] 殷曉永,楊帆,唐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Computer Era, N o.11 2005.
[2] 鄭榮.基于多學科融合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J].情報科學.
【關鍵詞】WAP;移動學習;個人知識管理;Jsp; MVC;Wml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8)11-0097-05
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PKM,最早由美國的Paul A.Dorsey教授在1998 年提出: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hould be viewed as a set a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at have both a logical or conceptual as well as physical or hands-on component.”,譯為中文即“個人知識管理應該被看作既有邏輯概念層面又有實際操作層面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1]。盡管個人知識管理目前有多種版本定義, 其本質卻都在于整合個人的知識資源,提高個人工作學習效率和競爭力。通過實施個人知識管理,個人可以快速有效地存取所獲知識,提高效率。
隨著個人知識管理越來越得到認可和重視,相應的知識管理系統近年來也已經出現,典型的如:針式PKM、magicflu中文信息知識管理平臺、Microsoft OneNote,同時很多基于Web2.0的社會性軟件(Blog、Wiki等)也被用做個人知識管理的有效平臺,雖然這些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個人的知識管理,但用戶還是擺脫不了電腦終端或網線的束縛。實際生活中,有時候突然的靈感或體會等重要知識都不能及時記錄,即使記錄下來,但終因缺乏良好的管理而出現無法找到的尷尬局面,不僅不利于知識掌握,而且做了大量重復的知識存儲過程,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將Wml和Jsp技術結合,設計和開發了一個基于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方便學習者隨時隨地存儲和管理自己的知識,同時也為移動學習研究者開發移動學習站點提供參考。
一 WAP技術簡介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即無線應用協議,是由一個稱為“WAP論壇”的公開組織提出的,其定義來自無線工業界。WAP是移動通信終端與互聯網融合的產物,它基于現有的XML和IP等Internet技術,主要為手機等無線移動終端能夠訪問各種服務和信息(特別是Internet上的服務與信息)提供規范[2]。
1998年5月,WAP規范1.0 版推出,并于1999年9月了1.1 版,當前版本為WAP2.0,它通過WML技術使得手機瀏覽器可以識別瀏覽WAP網頁。
目前WAP技術廣泛應用于生活服務信息、商業、娛樂、理財等領域,而且近年來隨著移動學習(M-leaning)的興起,開始被應用于移動教育資源和信息站點的開發。
二 移動個人知識管理系統的分析
1 系統的設計目的
(1) 增加個人的知識儲量;
(2) 使個人的知識成為良構性的知識,有利于知識存取和知識系統體系的建立;
(3) 促進同學、同行知識的共享,有利于通過共享交流轉化為個人知識資本,促進知識創新。
2 系統的設計原則
(1) 良好的遠程接入特性:基于WAP的開發,使得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接入系統。
(2) 體現個性化和簡易性:每個用戶通過自己注冊的帳號,應該可以建立不同于別人的知識體系,而且由于手機等移動數字終端屏幕有限且可操作不多,因此系統應簡單易用,易于操作。
(3) 體現知識管理中的可良構性:知識應具有不同的類別,便于檢索瀏覽。
(4) 體現積累性與可管理性:知識點內容可能隨著學習的進一步有所修改,因此需要具有良好的管理功能。可以對知識進行修改、添加和刪除,體現知識積累的重要性;同時將管理功能與瀏覽功能集于同一界面,便于管理。
(5) 體現一定的知識共享特點:個人知識管理區別與企業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個人的知識能力,但作為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具備一定的共享交流功能,更能擴大個人知識儲量。但要注意系統設計在使個人和他人進行交流、共享知識的同時還應考慮對個人不愿共享知識的保密。
(6) 強大的知識檢索功能:強大的檢索功能是個人知識管理必須具備而且要求較高的模塊,良好的檢索應提供多角度的檢索方式并能對檢索結果按不同要求進行篩選。
三 移動個人知識管理系統的總體設計
1 根據以上提出的原則,可將功能模塊劃分為圖1所示:
詳細功能介紹:
(1) 注冊登錄模塊: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等移動數字終端訪問系統進行注冊并登錄,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2) 瀏覽模塊:用戶進入系統后可以選擇自己建立的知識類別來進入各類別的知識點列表,從而選擇可瀏覽的知識點,查看知識點的內容;同時若該知識點被設置為共享且有其他用戶評論,則用戶可以查看別人針對該知識點的評論并可以回復,進行一定的交流;
(3) 知識類別/知識點管理模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對知識點和知識分類進行管理和擴充,建立良構的知識體系,在知識點設置上,可以設置是否為共享,保護隱私知識內容的同時便于共享;
(4) 檢索模塊:用戶可以通過按標題、標簽、內容三種方式對知識庫進行檢索,同時可以按“時間”和“是否包含別人共享知識”等篩選檢索結果;
(5) 共享交流模塊:該模塊匯聚了所有用戶共享出的知識,用戶可以瀏覽并對其進行評論,還可以給共享知識的用戶留言。
2 數據庫的設計及要點
根據以上功能要求,利用PowerDesigner工具可將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數據庫設計如圖2所示:
對于知識點表(Knowledge)中的是否共享(isshare)字段和用戶信件表(Message)中的閱讀狀態(readstate)字段應該設置為bit型,以達到邏輯判斷的目的;對于內容較長的字段使用text類型,而諸如用戶名等字段則用varchar類型,使得滿足存儲要求的前提減少存儲空間。
四 移動個人知識管理系統的實現
根據以上對系統的分析以及設計,可將該系統的主界面設計如圖4中的右圖所示,包含四個主菜單供選擇:進入知識庫、檢索知識庫、共享交流、收發信件。
對于該系統的開發,這里以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為平臺,以Tomcat 5.5為服務器,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以Jsp和Wml相結合的方式,按照MVC-Model2來設計:
MVC(Model,View,Controller的縮寫,分別為模型、視圖、控制)是Application開發的一種設計模式,它要求在開發中把業務邏輯、界面顯示和數據進行分離以利于組件復用和開發分工,而MVC-Model2具體是指使用Jsp+Servlet+JavaBean技術方案: Model層實現系統的業務邏輯,這里使用DAO模式封裝對數據的操作;View層用于與用戶的界面交互,采用Jsp、Wml結合實現;Controller層是Model層與View層間的紐帶,使用Servlet來完成有效控制,具體如圖3所示。下面具體介紹下后臺數據庫的連接并以MVC-Model2實現系統登錄模塊為例介紹系統的實現。
1 后臺數據庫的連接
后臺數據庫是存取用戶信息及其各自知識類別、知識點等信息的關鍵,這里使用可跨平臺的MySQL做為數據庫,Jsp與數據庫的連接可以通過JDBC或ODBC方式,而ODBC依賴微軟平臺,移植性不強,所以這里采用JDBC方式,在對數據庫的操作上通過建立一個ConnectionManager類來提供對數據庫的連接,然后通過DAO模式來調用,ConnectionManager類的關鍵代碼如下:
public class ConnectionManager {
public static Connection getConnection() {//定義取得到數據庫PKM連接的方法
……
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
Connection dbConnection = DriverManager .getConnection("jdbc:mysql://localhost:3306/pkm?user=root&password=fujian");
……
return dbConnection; }……}
2 MVC-Model2實現登錄模塊(界面如圖4)實例
(1) 在視圖層(View層):利用Jsp和Wml相結合生成手機可以瀏覽的頁面,結合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利用Jsp中的out.println()方法動態生成WML,另一種方式是將Jsp代碼和Wml代碼分離,Jsp負責處理會話,Wml負責顯示Jsp處理的結果,這里以第二種方式為例,Login.jsp關鍵代碼如下:
……
<% response.setContentType("text/vnd.wap.wml");%>
<!―上面為頭部分和JSP操作部分,以下為WML顯示部分-->
<wml>
<card title="移動PKM">
<p>用戶:<input name="name" type="text"/><br />
密碼:<input name="password" type="text/>
<go href="LoginServlet" method="post"> <!―調用LoginServlet-->
<postfield name="name" value="$name" />
<postfield name="password" value="$password" />
</go></do>……
</p></card></wml>
(2) 在控制層(Contorl層):接受視圖層Login.jsp傳來的用戶名和密碼,使用Servlet進行控制,LoginServlet關鍵代碼如下:
……
public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String name = request.getParameter("name");
String password = request.getParameter("password");
if (new PKMdao().checkUser(name, password)) //調用PKMdao()類的checkUser()方法驗證用戶
{……
this.getServletContext().getRequestDispatcher("/main.jsp").forward(request, response);}
……
(3) 在模型層(Model層):使用DAO模式封裝對數據的操作,提供操作數據庫的checkUser()方法供控制層LoginServlet調用,PKMdao類關鍵代碼如下:
……
public boolean checkUser(String name,String password){ //操作數據庫、驗證用戶的checkUser()方法
boolean flag=false;
Connection con=ConnectionManager.getConnection();
……
PreparedStatement ps=con.prepareStatement("select * from pkmuser where name=? and password=?");
ps.setString(1, name);ps.setString(2, password);
if(ps.executeQuery().next())flag=true;
……
return flag; }
……
通過以上MVC-Model2模式,可以實現強大的WAP應用,系統的其他功能模塊都可以通過這種方案來實現,其中幾個主要模塊的界面實現效果預覽如圖5和圖6。
五 移動個人知識管理系統的與測試
對于WAP系統的和測試,和普通WEB站點存在一些區別,下面從和測試兩方面介紹WAP系統的和測試方法:
1 系統的
若要將WAP應用至外網,必須將代碼應用到服務器平臺上,WAP服務器與普通Web服務器架設方法相同,若只想進行簡單的WAP內容服務,僅需修改當前服務器的MIME類型,MIME(多用途因特網的郵件擴展)是用來定義互聯網上傳輸數據的規格,當使用瀏覽器瀏覽一個頁面時,服務器將告訴用戶瀏覽器將接收到文件的類型,設置MIME則設置了服務器傳給瀏覽器的文件類型,與WAP有關的主要有五種MIME類型,具體如表1:
可以使用微軟的IIS或Apache的Tomcat作為服務器來系統,為了便于移植和高效,這里操作系統選擇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服務器選擇Tomcat5.5,將WAP的MIME類型加入到Apache服務器可以按照下面步驟:
(1) 添加五種MIME類型到服務器的主配置文件中: Linux系統安裝Apache服務器后,系統的/etc目錄下會新增一個httpd目錄來存放所有Apache的配置文件,可使用命令“vi /etc/httpd/conf/httpd.conf”編輯Apache的主配置文件httpd.conf:定位到AddType區域,按a進入插入模式,以“AddType text/vnd.WAP.wml .wml”格式將五種MIME類型添加進主配置文件,保存退出;
(2) 重新啟動Apache:使用命令“/etc/init.d/httpd restart”重新啟動Apache服務。
通過以上操作即可將WAP的MIME類型加至服務器配置文件中以提供完整的WAP服務。
2 系統的測試
WAP頁面不同于普通WEB頁面,如果要在電腦終端上測試和瀏覽Jsp實現的WAP應用除需要安裝Java虛擬機(JRE)外還需安裝支持WAP的瀏覽器(即手機模擬器),目前常用的WAP瀏覽器有WinWAP、Opera、M3gate、Nokia WAP Toolkit等,其中M3gate測試的最為嚴格和標準,因此本文采用此軟件進行測試,圖5和圖6為該系統主要模塊主要頁面的測試效果圖。
結語
當前不論是企業還是學校和個人對個人知識管理越來越重視,擴大個人知識儲備,提高個人競爭力,從而推動企業甚至國家的發展成為人們加入個人知識管理研究的主要動力,采用當前主流技術開發的基于WAP的移動個人知識管理系統(PKM)提高了個人對知識的存儲、獲取、轉化和創新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普通學習者知識管理的需求,同時面向手機等移動數字終端的開發使個人知識管理更為便捷,用戶的靈感和體會等重要知識不再流失,實現了“以人為本”的高效便捷學習。
參考文獻
[1] 王力.個人知識管理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NET平臺;Castle框架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36-10613-02
Research and Realization of Hospital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NET Platform with Castle Framework
WANG Miao, LIU Yan-yan
(Computer colleg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0, China)
Abstract: Elaborated on the HIS system,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NET technology and Castle framework on the application .NET platform with Castle combined with a WEB applications.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s; .NET platforms; Castle framework
隨著醫院信息化的發展,數字化醫院已成為當今醫療衛生發展的趨勢,人力資源是醫院第一資源,是醫院獲得競爭優勢的根本,因此人力資源信息系統是一切子系統的基礎,只有實現好人力資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系統中檔案管理、藥品管理等其他子系統。
目前多數醫院的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Electronic Human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 eHR)僅能夠實現人員信息的錄入、查詢、修改等基本流程,結構簡單。工資管理及檔案管理等方面實行單獨管理,與人力資源信息難以總合運行,信息查詢過程繁瑣,某些流程不規范、不嚴謹,時有漏洞,系統功能不完善,統籌運用存在困難。因此,開發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非常有必要,它能夠通過集中式的信息庫、自動處理信息、員工自助服務、外協以及服務共享,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微軟公司的.NET平臺偏重于應用系統的快速開發,而Castle[1]正是針對.NET平臺下開發的一個優秀的開源框架。基于.NET與Castle框架下開發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既保持了.NET平臺下快速開發的優勢,又使整個系統的架構非常合理。
1 系統分析與設計
1.1 系統總體功能設計
根據醫院人事部門的職責及實際需求,將系統分為五個功能模塊:系統管理、機構編制管理、人員信息管理、薪資福利管理、查詢統計管理。系統總體功能框圖如圖1。
1.2 系統各功能模塊分析
1)系統管理。設置系統管理權限,普通職工無權限修改信息資料。
2)機構編制管理。設置單位的組織機構,包括機構設置和機構詳細信息,實現科室詳細信息的查詢,如產科:科室簡介,人員簡介,診次安排等。
3)人員信息管理。管理和查詢單位職工的相關信息,包含基本信息、個人簡歷、離退休登記等。
4)薪資福利管理。實現單位職工的薪資福利管理,包含當月工資管理、個人所得稅率、職員獎勵及懲罰管理。
5)查詢統計管理。實現萬能查詢,職工可對任何信息按指定條件進行查詢。
2 系統技術架構
2.1 .NET平臺與Castle框架
.NET平臺[2]是微軟公司推出的一個全新的計算平臺,為在因特網環境中開發Windows 應用程序、Web應用程序、移動計算等提供了一個一致的開發環境。
Castle是.NET系統級框架,是通過將一些成熟開源應用進行無縫整合而成的一套完善的應用系統框架,是.NET平臺的一個開源項目,從數據訪問框架ORM到IOC容器,再到WEB層的MVC框架,基本包括了整個開發過程中的所有內容,為開發靈活、穩定的軟件系統提供了一個好平臺。其中包括了ActiveRecord[3]、MonoRail及Windsor。
ActiveRecord是一個O/R(對象持久化)工具,實現了數據庫操作從傳統SQL模式到基于對象模式的轉換和業務邏輯層與數據訪問層分離,提高了系統開發對數據庫的透明度和開發效率。其對ORM框架Hibernate進行了封裝處理,且為ORM提供對象持久、關系對象查詢等功能。框架涉及到的關鍵技術主要有:透明的持久對象層;客戶端應用對象空間與數據庫服務器端元組空間的映射[4]。在ActiveRecord的實現中,Model對象必須繼承于Active-RecordBase對象以便于Castle容器進行控制,限制Model對象從其他非持久化對象繼承的可能。
MonoRail是Ruby on Rail的.NET實現,是一個MVC Web框架,包括Model、Controller、View三個元素,MVC采用前端控制器模式。在界面表達方式上MonoRail采用模板引擎輸出,MVC框架以不同方式把URL映射到服務器代碼類上,這些類稱為“Controllers”,負責處理到來的請求、用戶輸入和交互、執行基于輸入和交互的相應的應用和數據邏輯。一個Controller類一般會調用單獨的“視圖”組件,該組件負責生成請求的實際的HTML輸出。視圖是負責顯示應用程序的用戶接口(UI)的組件[5]。
Castle IOC[6]是一個IOC工具。Windsor是Castle的底層核心實現,是Castle的一個IOC(依賴注入)容器,構建于Micro Kernel之上,能檢測類并了解使用這些類時需要什么參數,檢測類型和類型之間的工作依賴性,并提供服務或者發生錯誤時提供預警機制。
2.2 架構模式
系統采用B/S三層架構模式,包括表示層、業務邏輯層和數據持久化層,使程序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靈活性、安全性、平臺無關性和可維護性,且各個層次清晰,架構合理,更加符合面向對象思想[7]。體系結構模型如圖2所示。
2.2.1 .NET實現系統表示層
表示層是用戶直接接觸的層面,包括了用戶與系統的所有交互。
2.2.2 Castle IOC實現系統的業務邏輯層
業務邏輯層是系統的核心層,集中于整個事務的處理過程。Castle IOC會自動去連接對象之間的依賴關系,所有的組件配置都放在Components節點中。
2.2.3 Castle ActiveRecord實現系統的數據持久化層
采用ActiveRecord,支持先有實體類,然后由實體類生成數據庫表,集中于整個數據的處理過程,減少了代碼量,保證了效率和質量。
3 系統實現
.NET技術與Castle框架的結合,為數字化醫院信息系統的開發提供了一種新的Web開發模型。應用以上方法,數據庫服務器采用SQL Server 2005[8]開發和實現了淄博市某醫院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實現了系統管理模塊、機構編制管理模塊、人員信息管理模塊、查詢統計管理模塊和薪資福利管理模塊五個模塊的功能。經過近一年來的運行,系統穩定性強,易維護,易擴展。且具有以下優勢:
在該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中,醫院不同專業技術人員都可以像操作Windows桌面一樣進行可視化操作,同時支持不同的用戶身份登陸,分布交互。做為HIS系統中的eHR系統,也是醫院信息流、資金流、藥品入出等各方面的中心樞紐,對業務處理的實時性和共享性要求比較高。為了保證系統的效率,在系統架構上,采用數據庫服務器并行處理,分擔處理負載,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統的交互能力。
4 結束語
該文通過研究當今醫院信息化發展現狀,分析了醫院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在Castle框架的基礎上,對醫院eHR體系結構進行研究設計。目前Castle框架已經在Web項目中得以推廣,該種開發模式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極易系統的維護與擴展,相信在以后的軟件開發構建中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Castle的官方網站.
[2] (美)陳新.應用框架的設計與實現―.NET平臺[M].溫昱,靳向陽,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3] Kevin Marshall.Pro Active Record: Databases with Ruby and Rails[M].英文原版系列圖書,2007.
[4] 萬長鵬,唐慧佳.基于+Castle框架的旅游管理系統的設計[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7,22(4):458-461.
[5] (美)里克特框架程序設計―微軟.NET程序員系列[M].李建忠,譯.修訂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6] 羅時灼.精通Spring[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14-50.
重慶市醫學科研計劃項目資助(項目號2012-2-148)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o the application of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center of the medical care management effect.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 of 34 nursing research management staff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 to a medical center in nursing management work, observation group adopts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mode to carry out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 observe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personnel of nursing management, job satisfaction, two groups of research object for the management of nursing error rate and average number of checkup every day.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no nursing staff in the medical work error, error rate is 0, the control group a total of three (5.88%) of nursing management staff went wrong; A month time, 17 workers on an average d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ed medical personnel is controlled in 72 cases, control group is controlled in 56 cases, work efficienc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Medical personnel to observe group medical work satisfaction rate of 99%,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91%, more than two sets of comparison difference to be markedly,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center of the medical care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evant personne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make them more clear responsibility, at the same time for different work experience of the nursing managers are promoted, and thus a medical error rat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eck-up crowd's satisfaction with the work.
Keywords: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mode; Efficiency; Physical examination; nursing
臨床多學科工作團隊(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1-6]是兩個以上的相關學科組成固定的工作組,針對某種疾病進行定期定時的臨床討論會,提出臨床治療方案。MDT在建立多科聯合診療醫護團隊的基礎上,打破內外科分離的舊格局,按系統疾病分配醫療空間,把同一系統疾病的相關內科和外科從空間上布局到一個病區,縮減同一系統疾病內外科的空間距離。MDT醫療服務模式要求護士對疾病有更廣泛和多學科認識,要求護士對病人更深入、細致和全面的護理。
目前國內主流醫院采用的護理工作模式是整體責任包干、小組負責制工作模式。整體責任包干的方式是:根據護理工作量的不同,每名責任護士平均負責5~8名患者;或者根據患者病情和護理難度進行分組[7-9]。在多學科工作團隊醫療服務模式下,這種整體責任包干的方式存在一個缺陷:責任護士通常要面對不同的專科疾病和不同的主管醫生,責任護士知識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責任護士與主管醫生的溝通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在MDT這種新型的醫療服務模式下,采取何種護理工作模式才能與之適應,促進其發展,是臨床護理學亟待解決的一個新課題。我院在以系統疾病為中心的多學科融合病區護理管理中應用醫護一體式整體責任包干模式,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詳細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我院消化中心的住院的2032名住院患者和24名護理人員為實驗對象,使用隨機數字列表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16名。對照組中,男性患者598例,女性患者418例,年齡11~86歲,平均年齡48.35±12.56例;文化程度:中學及以下578例,中學及以上438例。研究組中,男性患者604例,女性患者412例,年齡9~83歲,平均年齡43.57±13.42例;文化程度:中學及以下592例,中學及以上42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疾病種類及危重程度等一般資料上具有可比性(P>0.05)。使用隨機數字列表將24名護理人員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2名護理人員。其中觀察組年齡在22-36歲,平均(28.9±3.2)歲。工作時間在1-8年之間,平均工作年限為(4.1±0.7)年。對照組年齡在23-37歲,平均(29.6±3.4)歲。工作時間在1-9年之間,平均工作年限為(4.2±0.6)年。兩組護理人員在年齡、性別、學歷及職稱等一般資料上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一名主管醫生配備一名固定的責任護士的“一體式”整體責任包干的護理模式:首先按照護理人員資歷的不同進行分層,共分為責任組長、責任護士以及助理護士這三個不同的層次,責任組長主要負責本組總體協調工作。責任護士主要負責患者的護理。助理護士則予以協助,承擔非侵入性護理工作內容[10]。多學科融合病區的消化中心,將收治患者由消化內科和消化外科醫生組成的醫生團隊共同管理,并指定一名主管醫師。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責任護士分管數個病房但不與具體醫生搭配的“分體式”整體責任包干的護理模式,觀察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的滿意度、醫生對護理工作的的滿意度、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患者平均住院日。
1.3 觀察指標 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不同模式下患者及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情況,觀察組患者共收回965份問卷,對照組患者共收回961份問卷。另外對兩組患者發生的不良事件進行統計,統計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日,以此評價醫護一體式整體責任包干模式在我院以系統疾病為中心的多學科融合病區護理工作中的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和處理研究所得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取(X+S)形式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率為9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1%,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
向兩組醫生發放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觀察組滿意率為9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
從表3可以看出,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0.00%,同對照組19.00%比較,明顯較低,有統計學意義(P
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5.6±1.2)d,同對照組(7.3±1.6)d對比,明顯較低,有統計學意義(t=5.145,P
3 討論
責任制整體護理讓所有護理人員都明確自己的分內職責,提供更加全面以及高質量的服務[11]。而醫護一體式整體責任包干模式在此基礎上,將護理工作與醫生的工作模式進行融合,其優勢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地方:責任護士與主管醫生共同管理一定數量的患者,縮短了的溝通距離、增加了個溝通效率、減少了溝通頻次、提高了默切程度,改善責任護士對患者病情的掌握情況,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患者及醫生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縮短平均住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