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鄉規劃與環境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關于商品房屋建設的計劃管理
商品房屋是指由開發公司綜合開發,建成后出售的住宅、商業用房以及其它建筑物。凡是自建或者委托施工單位建設或者參加統建,又是自己使用的住宅和其它建筑物,不屬于商品房屋范圍。
國務院國發(86)74號《關于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若干規定》明確指出:“不論是全民所有制單位還是集體所有制單位,凡購置的商品房屋或其它商品建筑,都必須納入各自的投資計劃規模”。各級計劃、城建、統計部門以及專業銀行分支行,都要嚴格執行這一規定。
為了有效地指導商品房屋建設,從1987年開始,各地區的商品房屋建設均納入國家計劃。
商品房屋計劃由生產計劃和銷售計劃兩部分組成。
商品房屋生產計劃,包括計劃期建設總規模、施工面積、新開工面積、竣工面積等指標。
商品房屋銷售計劃,包括計劃期預計竣工面積、銷售面積、購房單位、購房資金來源等指標。
商品房屋建設,要搞好綜合平衡,貫徹以銷定產的原則。生產計劃所需資金、材料必須自行落實。銷售計劃必須同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相銜接。
商品房屋計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省轄市和中國房屋建設開發公司負責編制,并上報國家計委,抄報建設部。國家計委會同有關部門審核后,下達全國的商品房屋生產計劃和銷售計劃。
商品房屋計劃作為指導性計劃進行管理。在計劃執行中,各地區根據資金、物資的落實情況以及需求變化情況,可以自行調整商品房屋的生產計劃和銷售計劃指標,但要報國家計委、建設部備案。同時,銷售計劃中出售的商品房屋必須納入購買單位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即全民所有制單位購買商品房屋要分別納入基本建設計劃和更新改造計劃,集體單位購買要納入集體所有制單位投資計劃。
二、關于加強對商品房屋開發公司的管理
各地區的商品房屋開發公司應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單位,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商品房屋建設前期準備工作,如征地、搬遷、安置勞動力等項工作由各該地區政府部門負責。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省轄市要對已成立的各類商品房屋開發公司進行一次認真的資格審查。開發公司必須具有一定數量的合格的工程技術人員、經濟管理人員、財務人員和與開發規模相適應的自有資金。今后,未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指定有審批權的機關批準,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登記的開發公司,不準從事商品房屋的開發建設。
三、關于商品房屋建設的資金來源
商品房屋建設資金可以用開發公司自有資金,發揮住宅建設債券、向銀行申請貸款以及預收一定數額的購房款等方式解決。
為了促使開發公司加強經營管理,商品房屋建設開發周轉資金中應有不低于20%的自有資金。隨著開發公司自我積累的增加,自有資金所占比重應逐步提高。
向購房單位預收購房款,在商品房屋開工建設前,不得超過全部售價的50%
四、關于商品房屋的銷售價格
目前,各地的商品房屋銷售價格普遍偏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房屋的建設和發展。商品房屋的銷售價格按相同口徑比較,一般不應高于同類標準的統建、自建房屋的價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省轄市計委要會同同級城建部門、建設銀行和物價部門研究制定本地區的商品房屋價格管理辦法。
五、關于商品房屋的統計
為了準確反映商品房屋投資和商品房屋生產計劃完成情況,從1987年起,建立和改進商品房屋投資統計和商品房屋生產進度統計制定。
1、學制五年,具有建筑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二級學科博士點“生態城鎮與綠色建筑”,培養“生態城鎮規劃”、“綠色建筑設計”、“歷史城市與建筑遺產保護”等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2、主要研究建筑物及其空間布局,為人的居住、社會和生產活動提供適宜的空間及環境,同時滿足人們對審美的需求。建筑物的建造遵循城鄉規劃的指導和規定,其外部空間組合應形成良好外部空間環境。建筑學還涉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行為等多個領域;涉及審美、藝術和文化等領域;涉及結構和構造、材料等多個領域以及物理環境控制等領域。
3、建筑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領域寬闊,市場需求旺盛。畢業生可進入城市與建筑領域內的設計單位、部門、企業等從事建筑設計、城市設計、環境設計、室內設計、詳細規劃設計等工作,也可在房地產企業從事規劃、策劃、監理、開發、咨詢、管理等工作。
(來源:文章屋網 )
同學們看偶像劇不?偶像劇的男主一般從事什么職業?醫生,律師,設計師?對,今天,我們就請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陳健來幫助我們解答:在偶像劇中頻頻出現的高大上的設計師到底是怎么煉成的?
問:環境設計專業是學什么的?
答:環境設計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專業,環境與設施、空間與裝飾、造型與構造等各方面的設計都涵蓋在內,專業涉及園林藝術、中國傳統文化、建筑基礎、材料學、美術、雕塑、人體工程學、設計流派、心理學等多個領域。
小編插話:注意,這是人文學院的環境設計,不是建筑學院的建筑設計。總的來說,環境設計要比建筑設計關注的面更廣。對哦,偶像劇一般只設定為設計師,原來設計師有很多很多門類,下次填報志愿的時候要仔細研究哦!
問:環境設計專業都有哪些課程?
答:浙江大學的環境設計專業旨在培養在設計領域具有寬廣的人文視野、國際視域、市場視角并對設計有敏銳感悟力的創新與創業型設計人才,堅持高起點、寬視野、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實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傳授模式,強化設計、技術、商業與用戶等知識模塊的整合培養。本專業核心課程有“獨立住宅景觀設計”和“環藝設計概論”;雙語教學課程主要有原版外文教材課程“環藝經典著作閱讀”和“園林民居調研測繪”;把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習作為專業母語,設有“園冶精讀”“中國園林史”“古典園林測繪”“中國傳統圖案”“山水畫鑒賞”“中國哲學”等課程;習慣課程有每天認識3種樹、1種材料,每天(大二起)臨摩一幅表現畫,要求隨身攜帶相機、速寫本等工具……浙大有獨特的課程設置制度,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興趣跨學科跨專業自主修讀其他課程。
小編插話:果然很高大上!不僅要中西合璧,還要古今貫通,不僅要達到學霸級的分數線,還要有強大的藝術才能。居然還要修心理學?那當然,所有的設計都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呀!看來,要從事偶像劇男主的職業,不容易!
問:環境設計專業就業情況如何?
答:隨著現代化建設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社會對環境設計類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每年都將以一個較高的比例增長。環境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面非常廣泛:景觀設計師、環境藝術設計師、建筑與城鄉規劃設計師、數字藝術設計師、繪圖員、城市家具設計師、雕塑設計師、照明設計師、施工圖設計師、效果圖制作員、預算員、設計師助理、教師、施工監理等職業均可勝任。許多畢業生已經成為世界500強企業、各類高校和政府部門的中堅力量。
小編插話:果然是有付出才有回報!
問: 除了一片光明的就業前(錢)景,這個專業到底有什么樣的魔力吸引學霸們紛紛投身其中?
2、法學: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3、教育學:教育技術學。
4、文學:漢語言文學、英語、廣告學。
5、理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物理學、應用化學、化學生物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生物科學、 生物技術、生態學。
6、工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包裝工程、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農業水利工程、木材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生態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建筑學、風景園林、生物工程。
7、農學:農學、園藝、植物保護、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與工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茶學、煙草、應用生物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動物科學、動物醫學、動植物檢疫、林學、園林、水產養殖學、草業科學。
8、醫學:藥學、藥物制劑、中草藥栽培與鑒定。
9、管理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工商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農林經濟管理、農村區域發展、土地資源管理、電子商務、旅游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
關鍵詞:城市設計; 控制性詳細規劃; 圖則管理 ;城市精細化管理
Abstract:Since the system of compensated use of land was established in 1998,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 economic reform, investment subject has emerged diversified trend. Starting from the misunderstandings and deficiencies of traditional urban desig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emand on refined management of substance space form of the cities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reason why legal regulatory plan can’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 refined management, put forward an operating path that combines regulatory plan with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nd also discussed the technical compiling system and practice path to plan type urban design from intentionality urban design.
Key words:urban design; regulatory plan; plan management;urban refined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3-23(8)
1 引言
“細微之處見精神”,細節決定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成效。1991年《城市規劃法》確立了控制性詳細規劃①的法定地位,控規作為規劃管理部門的管理文件,直接指導著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同時,城市設計項目的實踐數量日漸增加,其中大多起著城市展望與宣傳作用,其操作性和實踐性一直深受垢病。近年來,一些發達地區的城市發展從外延式用地擴張為主轉向城市內部更新和追求城市品質提升為主,給我國城鄉規劃管理提出了精細化管理的變革要求,為城市設計進入規劃管理提供了契機。因此,如何將城市設計與城市精細化管理結合在一起,將城市設計管理細致化和標準化,是本篇文章論述的重點。
2 城市設計的既往效用
2.1 傳統城市設計的定義
城市設計自80年代引入我國后,90年代初開始起步,到90 年代末期,城市設計與我國城鄉規劃體系逐漸融合,并深入城鄉規劃各階段和規劃管理的過程中。2000年后業界開始對城市設計的反思。其間有很多學者提出過城市設計的概念,最早是吳良鏞于 1983 年提出,“城市設計廣泛地涉及到城市社會因素、經濟因素、生態環境、實施政策、經濟決策等”;王建國認為“城市設計從廣義看,就是指對城市生活的空間環境設計”;鄒德慈認為“而城市設計是戰術性的、微觀的、三維的,以形體環境為主,設計性和指導性的”。郭恩章②、孟建民③、馬武定④及中國大百科全書⑤等對城市設計亦有描述。本文取《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指確定一個城市的活動與目標的總體空間布局,使其具有吸引力并使人感到賞心悅目。城市設計復雜過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實體安排與居民的社會心理健康的相互關系為重點。通過對空間及意象的處理,創造一種物 質環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勵其社區精神。”因此,傳統城市設計的定義大多是描述性的,主要方法是通過對具體物質空間的設計而使人們生活環境品質得以提升并延伸到精神訴求。
2.2 傳統城市設計的效用
2.2.1 以往城市設計的功效之一:解釋與展望
目前,城市設計項目多為尋求城市局部或整體的視覺品質,起到對城市發展未來藍圖式的展望作用,其形成的空間效果為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之后。同時城市設計也起著給無相關專業背景又參與決策的政府行政領導和市民解釋各個層面規劃的實際建成效果的作用。其間效果圖公司如雨后春筍一般蓬勃發展,各地的規劃展示館里經常見到類似的效果圖和動畫宣傳片。一些城市設計根本不考慮實際操作性,經常出現尺度超級夸張的設計,力求“高標準”、“國際化”,以滿足政府行政長官的 “好大喜功”。更為嚴重是掀起“炒作之風”,追求國際咨詢⑥和名人效應,炒作設計理念,夸大設計成果。其缺乏實踐操作性、缺乏項目實施的考慮導致城市設計最終淪為“圖上畫畫、墻上掛掛”的結局。
2.2.2 以往城市設計的功效之二:招商與宣傳
大多數新區、濱水區開發、舊城改造的城市設計項目同時肩負著為城市招商和宣傳的責任。各個城市的規劃展覽館中放置最多的是為城市設計的模型、動畫和效果圖,以城市未來幾十年后的終極藍圖作為招商宣傳的基礎。同時,經常有“亂提口號”和“盲目跟風”的現象,在各地的城市設計中“形象工程”泛濫、盲目追求“高”“大”“全”,大廣場大馬路營造氣勢,缺少使用功能,不解決實際問題;大拆大建、破壞舊城格局的“大變樣”工程宣傳領導政績但最終破壞了城市風貌的現象更是司空見慣。
2.3 傳統城市設計的誤區原因探討
上世紀90 年代中后期,在高速城市化的推動下,我國城市設計實踐迅速增多,城市中心區設計、景觀道路設計、文體博覽中心規劃設計、廣場設計、濱水區設計、科技園區設計等類型眾多的工程項目大量涌現,城市設計人員面對如此量大面廣的設計任務,往往抱著一種急功近利的態度,重編制輕管理,導致城市設計出現若干極端化傾向。
2.3.1 相關法規中城市設計缺乏法定地位
1991年《城市規劃法》頒布,提出“在編制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都應當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這是從城市規劃角度對城市設計作用最直接、最權威的一次表述。2006 版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和 2008 年出臺的《城鄉規劃法》甚至對城市設計基本未涉及,通篇未提。也就是說,城市設計的成果只能作為行政管理的“參考文件”,并不具有法律效力。2008 年的《城鄉規劃法》進一步強調了城鄉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這意味著城鄉規劃將從一種技術手段逐漸轉向一種政策性手段,城市設計應該考慮公共政策的訴求。
2.3.2 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編制“兩張皮”
城市地段分別編制控規和城市設計的做法比較普遍,但其結果往往出現城市設計和控規“兩張皮”的現象,無法在具體操作中將二者有效結合。規劃管理部門在實際的管理操作過程中既感到控規對城市空間形體的控制過于粗放和空泛,控制不足,同時又認為城市設計成果過于直觀具體,限制過多,且無技術規范和技術指導規劃的引導和制約,成果往往是感性的,控制要求很難度量,使規劃管理無從下手,缺乏實施操作可行性。城市規劃和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永遠沒有“完工的一天”。在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中,投資主體走向多元化,投資渠道復雜化,控規和城市設計“兩張皮”的現象不利于城市精細化管理。
傳統控規是土地市場經濟的產物⑦,只解決基本的城市規劃管理,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需求。在快速城市化時期,我國的城市建設主要依據控規進行管理,“一書兩證”有效解決了城市建設的土地經濟性和基本建設質量控制。而控規單純的“指標管理”缺乏對城市空間形態的探討和研究,無法對具體城市空間和建筑組群形態進行控制。導致了城市空間的同質化發展,“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設忽略了城市品質與地域個性的營造。尤其是舊城更新和對風貌有較高要求的新區建設,獨特的空間形態需求無法通過傳統控規進行控制。
很多縣市為了達到較好的城市建設效果,專門成立了規劃委員會,針對具體建設風貌一事一批,但是實際上這種制度設立正反映了傳統控規對于城市精細化管理訴求的不足;此外,最后的效果取決于行政長官的個人審美與專業水平,而不是基于對城市風貌研究的科學性。
2.3.3 城市設計成果和規劃管理體制的結合度弱
城市規劃管理從根本上說是行政管理行為,由于城市設計在我國建設階段的法律地位尚未確立,從編制到審批都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所以編制的方法、內容、深度沒有定論,有關部門也無法審批,城市設計的技術成果在規劃管理上面臨著“無法可依”的窘境。
最為關鍵的是,規劃管理過程中城市設計的成果很難使用。目前大多數城市設計成果多為城市終極狀態的藍圖,建筑形式直觀具體,其對城市公共空間的控制大多為美學的空間最優效果,主要關注城市空間的物質屬性,對于其社會經濟性、分期建設階段及城市開發實施操作主體等未加實際考慮。例如,城市大多數區域將轉換為具體出讓地塊由開發商進行建設,規劃管理部門無權要求其具體的建筑和空間設計按照城市設計成果進行建設。因此,城市設計與規劃管理的銜接不夠,城市設計成果對于空間的控制意義需要重新審視。
2.4 國內外對于將城市設計作為空間管理手段的探索與嘗試
國內經濟發達區域的城市管理已經有城市形態精細化管理的嘗試,已有將城市設計融入控規管理制度的實踐。深圳市早在 1998 年出臺的《深圳市規劃管理條例》中,就將城市設計的內容、主管部門、審批程序和作用等內容作為單獨一章進行了規定,并于 2001 年進行了修訂,融入法定圖則的內容。武漢市 2008 年出臺的《武漢市城市設計編制技術規程》明確了城市設計的編制技術要點。《上海控規成果規范》(2011年8月)探討了城市設計成果的法定化及控規中附加圖則管理的思路和方法。2006年杭州編制的《杭州市色彩規劃研究》從宏觀、中觀、微觀多尺度研究城市色彩的控制和引導方法,并能夠與規劃體系相互適應、相互溝通,也是城市風貌精細化管理的探討。
國外因為起步較早,城市設計相關制度、政策以及實踐在歐美發達國家都比較成熟。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都有比較成熟的城市規劃體系,城市設計作為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參與城市規劃管理,對城市的開發建設進行控制。
英國的城市設計在規劃管理中與開發控制是一體化的。規劃管理部門根據開發控制和城市設計控制的具體要求制定地塊規劃要點,而法定規劃只是作為控制的策略依據之一。英國城市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城市規劃的管理,直接作為依據對城市開發建設進行控制。
美國的城市設計在規劃管理中以城市設計導則(Urban Design Guidelines)為依據,以區劃法為依托,通過設計審查制度對城市的開發建設進行控制。美國的城市規劃體系包括綜合規劃、區劃、土地細分、場地規劃、設計審查等。城市設計必須與綜合規劃保持一致,主要以城市設計政策(Policies)、方案(Plans)和導則(Guidelines)的形式出現,并且借助區劃這一載體以設計審查的方式實施。因此,城市設計在美國規劃體系中是作為必要的輔手段對城市開發建設進行控制和引導。
歐美國家城市設計制度對我國的有效借鑒:(1)城市設計雖然沒有法定地位,但是可以借助法定規劃的平臺進行實施;(2)應當重視城市設計的公共政策屬性,在編制中對城市設計導則的制定尤為重要;(3)城市設計面向管理,需要健全配套制度,對自由裁量權進行有效監督和約束。
3 現實的解決途徑:“控規+城市設計導則”的技術管理體系
綜上分析,傳統控規無法滿足不同地域、不同區域城市形態精細化管理的需求,而以展望、解釋與宣傳為特質的意向性城市設計又無法與規劃的實際管理過程相結合,本章節探討如何通過“控規+圖則式城市設計”共同引導地區發展的技術體系來完善城市形態精細化管理。
3.1 實施城市形態精細化規劃管理的目標和主要思路
城市形態精細化管理重點在于明確的編制目標和對象、規范和管理體制相銜接的規劃成果形式、以及注重運作機制中的城市設計成果參與。作為城市規劃管理核心的控規,將控規與城市設計導則結合是對規劃管理的深化和細化,其意義在于通過與管理層的結合與反饋,將其邏輯判斷和感性創作的結果形成有效的管理語言――城市設計導則,從而實施對城市形態環境的有效控制,使其成為提升城市品質的最有效手段。通過法定的圖則控制和城市設計導則引導來完善精細化管理的技術體系。圖則式城市設計定義:“城市設計導則是城市設計項目的核心內容,是以控規為管理平臺,將城市設計的內容根據不同控制區域細化研究后的圖則化成果,便于一張圖管理。”導則是城市設計與城市建設管理的指南,是城市設計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的重要途徑。
3.1.1 實施精細化規劃管理的目標:明確以“控規+城市設計導則”共同引導地區空間建設的技術體系。
控規編制除了按照《城鄉規劃法》及各地規范的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外,還在成果中增加了城市設計導則方面的內容,尤其是在地塊控制圖則中增加了城市設計控制要素,并將地塊所有的控制要求轉譯成規劃設計條件,以便于城市設計內容的操作執行。
具體來說,“控規+城市設計導則”是指地塊控制圖則在傳統控規圖則的基礎上,增加城市設計導則控制要素,將用地與建筑布局、公共空間(景觀視廊、街道界面、節點、空間分割等)、地塊內外交通組織、市政公用設施布局、三維空間效果等全部專項在地塊的同一套圖紙上表達出來,并通過條文形式描述對建筑色彩、材料、屋頂形式、立面細部等的控制要求及實施管理的相關政策等內容,將城市設計的技術成果轉化成具體的規劃設計條件,提高城市設計在規劃管理中的可操作性。
3.1.2 實施精細化規劃管理的思路:編制與管理結合量化、城市設計圖則編制專業化
城市設計編制與管理結合量化:在編制中對城市設計導則的制定尤為重要,翻譯為管理語言便于量化進行管理。力求城市地塊“一張圖管理”,完善規劃技術標準,從“控規指標”管理向“控規+城市設計導則”管理轉變。
城市設計圖則編制的專業化:明確不同區域對于城市設計編制重點的不同要求;強調城市設計的核心本質在于城市公共空間的控制;區分不同開發對象對于地塊控制的深度區別。
3.2 從意向性城市設計走向圖則式城市設計的實踐
3.2.1 舊區更新類實踐
(1)對于地塊信息的綜合管理和控制
由于歷史的演變,舊城中地塊產權情況十分復雜,規劃中需要考慮產權情況及拆遷安置的政策差異帶來的不同改造方式和不同的改造開發的時序,因此,需要對地塊的現狀和規劃情況進行綜合的地塊信息管理和控制。以項目組在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舊城更新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例,“控規+城市設計導則”采取了同一地塊四張圖的規劃管理文件方式(地籍現狀圖、地塊控制圖則建筑設計控制圖、平面布局引導圖),分別從控規指標、土地產權、設計導則和景觀風貌幾個方面進行控制,依據圖則指導每個地塊的開發建設,保證規劃內容有很強的可實施性和良好的風貌控制力。
(2)基于產權聯建的漸進式改造的圖則控制
國內的舊城區在很長時間內大多是整個城市的中心城區,承擔著地區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職能,其中的建筑、道路和空間一直在進行自我更新和演變,尤其是中西部的中小城市,政府對于居民密集區域無力進行大片的搬遷和改造,可采取業界一直探討的以居民自建和聯建為主的漸進式改造更新方式。但是,該模式對于規劃的控制管理水平要求較高,需要對于當地的建造方式、居民居住習慣、家庭組成方式等社會問題有深刻的認知,需要對建筑的樣式、界面的控制、開放空間等建筑風貌有經濟造價可行性、居民易于理解性和實踐操作性強的控制。以項目組在貴州興仁縣所作的舊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例,規劃中創新性的提出居民聯建的模式,對于地塊的現狀模式和規劃的開發模式、平面組合方式、空間組合方式規劃成果作出規劃管理手冊,將每個地塊的指標和控制體系對應地塊編成手冊,這樣管理者只要對號入座,就能夠很好地針對每個地塊提出控制體系,為規劃局在管理上解決很大的難題。
(3)基于建筑風格和界面空間的重點控制
舊城區見證了整個城市的發展脈絡,其建筑風格和街巷空間仍舊有傳統的歷史價值,規劃需要進行統一考慮。因此,對于舊城區精細化管理需要在控規法定化控制的基礎上,要考慮其建筑風格和傳統空間等城市風貌的塑造。以項目組在浙江安吉遞鋪蕪園以北舊城改造城市設計為例,在圖則設計中,建筑控制引導要素包括了屋頂形式、立面開窗形式、建筑元素與構件、建筑材料、建筑組合方式、建筑綠化等,采取“紅、綠、藍”卡⑨管理體系進行控制。在建筑色彩中也進行了顏色基調控制和特殊控制要求的規定。在《興義市舊城更新控制性詳細規劃》項目中,由于黔西南州是苗族和布依族自治州,對于建筑風格有特殊要求,因此,圖則控制中將屋頂、正墻面、山墻面、門窗、廊、雨蓬、欄桿、廣告牌都做出了建筑細部深化控制的建議和規定,以指導下一步的建筑設計。對于有商業界面的建筑,特別將廣告標識在建筑的頂部、中部、基座、底部的不同要求和形式以及獨立設置的規定在圖則中明確,便于規劃管理在實施建設中明確提出地塊的引導條件。
(4)關于經濟測算實施操作的綜合圖則指引
在“控規+城市設計導則”的操作過程中,為增加規劃的實踐操作性,精細化規劃編制并非只是對空間形態的控制,而是在深入現狀調查和土地經濟分析的基礎上對開發方式、開發強度、商業模式、用地布局、形態控制手段等綜合的圖則控制。以項目組在江蘇南通海安縣舊城區更新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例,規劃從土地綜合盤整和地塊市場開發的角度入手,綜合考慮現狀容量、拆遷安置政策和保證開發商成本利潤率可行的情況下,結合地方土地一級整理和二級開發的政策和條件,給出地塊的土地出讓價格供政府參考決策。同時,根據土地經濟測算來計算可行的規劃容積率,為指標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可靠依據。在此基礎上,規劃提升地塊價值,地塊的開發時序策劃非常關鍵,這對于政府的資金籌劃和盤整至關重要。規劃制定了控規圖則、國土的拆遷測算辦法、地塊招商指標手冊⑩,從地塊拆遷整理、地塊國土招商出讓、地塊開發條件、城市設計導引等一系列工作促進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工作的開展。
3.2.2 新城開發類實踐
(1)功能區管理單元控制導則
很多新城都是有主題設計意向,但是如果沒有細分圖則,其設計工作根本無法完成。對一個城市整體風貌的控制需要對中觀層次的分區控制進行落實。功能區管理單元控制導則的重點在于城市風貌的主題、公共界面的控制和樞紐交通節點的處理在單元板塊進行落實。以項目組在象山東陳區塊沿海南線城市設計為例,導則對沿街建筑連續界面、非連續界面、綠化界面、城市連接線、地面和空中人行通道等進行明確控制,對視線通廊和天際線給出指引和建議,并對建筑風格和景觀塑造提出區域發展目標。
(2)對于公共空間的控制和引導,塑造高品質的城市環境
新城建設精細化規劃編制重點體現為公共空間統籌和公共設施設計的精細化。土地一旦出讓,開發主體多元化必將造成開發在公共地帶難以協調,例如地鐵、地下空間的連接、綠化連接的處理、公共交通或者共享設施的設計等等,必須依據城市設計圖則,把這些要素綁定在控規中落實。徐家匯的地下空間改造了30次以上,上海五角場區域地下空間也在不停修改,這都是沒有相關職能部門或者開發主體協調的原因!以項目組在泉港區行政中心區城市設計為例,除了明確整體空間形態外,對交通樞紐空間、濱水空間、主要街道空間、步行系統、開敞空間通道和視線通廊等公共空間提出詳細的城市設計指引;并對建筑高度、體量和布局提出控制要求,以良好的生態、景觀環境提升土地開發的價值。地塊城市設計導則規定了組團公共空間界面、步行路徑、城市廣場連接線、公共人行通道,提供良好的步行環境和營造熱鬧的商業氛圍。
(3)對于街道家具的控制,細化
公共空間的控制包括對環境藝術和街道布局等公共設施的控制,城市設計導則應該強化對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環境設施的詳細設計,如公交車站、通道、休息場所、坡道、街橋、公共廁所、公用電話亭、垃圾桶、座椅、燈具及其他服務設施等,以體現地方文化,塑造獨特的公共感知空間。項目組根據地方文化特質,進行街道家具的設計,以期在下一步的建設中體現城市風貌。
4 結語
在新一輪城市化的演進過程中,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對于規劃建設精細化管理的需求日益加強,且對精細化管理下的規劃編制有不同的訴求和管理路徑。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城市規劃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性大工程,本文提出“控規+城市設計導則”的圖則式城市設計,意在擯棄傳統城市設計的誤區,探討從意向性城市設計走向圖則式城市設計的精細化規劃管理的路經。
注釋:
① 以下簡稱控規。
② 郭恩章等人在《美國現代城市設計考察》中談到“現代城市設計是以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為目標的綜合性城市環境設計”,“城市設計也是一種社會干預手段,政策性較強,其重要組成部分往往體現為公共性的行政管理過程,如制訂公共政策,進行建設管理等”。
③ 孟建民認為:城市設計是一種以滿足城市人的生理、心理要求為根本出發點,以提高城市生活的環境質量為最高目的,對城市的營造巨細皆兼的整體性創造活動。
④ 馬武定認為:從規劃管理的角度而言, 我們之所以需要有城市設計, 并不是城市設計代表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或理念, 而是因為城市設計作為一種方法和手段。它既是設計城市、創造更高的城市質量和處理城市問題的思想方法, 又是使城市規劃得以深化和具體化, 更便于操作管理的表達方法和手段。
⑤ 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城市設計的定義:對城市體型環境所進行的設計。一般是指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為近期開發地段的建設項目而進行的詳細規劃和具體設計。
⑥ 典型的光環效應,也作暈輪效應,最早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總體印象常常以偏概全,也作“光環作用”。
⑦ 《城鄉規劃法》第三十八條 在城市、鎮規劃區內以出讓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前,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依據控制性詳細規劃,提出出讓地塊的位置、使用性質、開發強度等規劃條件,作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組成部分。未確定規劃條件的地塊,不得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
⑧ 此處地區指縣域、市域范圍。
⑨ 紅色為禁止采用形式、綠色為要求采用形式、藍色為建議采用的形式。
⑩ 本手冊共收錄入2012 年海安縣經營性用地供應計劃的土地25 宗2549.4 畝; 其中7 宗為安置房地塊,18 宗為上市地塊。
參考文獻:
[1] 馬武定. 走向與管理接軌的城市設計 [J].城市規劃,2002,(9).
[2] 劉宛. 設計管理制度 [J].城市規劃,2003,(5).
[3] 姚燕華,等. 精細化管理背景下的廣州市重點地區城市設計實踐[J].規劃師,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