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有關校園欺凌的法律

      有關校園欺凌的法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校園欺凌的法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關校園欺凌的法律

      有關校園欺凌的法律范文第1篇

      5月9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曾印發《關于開展校園傷害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針對校園傷害暴力現象展開為期9個月的專項治理。

      11月11日,教育部又公布了教育部聯合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全國婦聯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該意見主要涉及五大方面的內容:

      一、健全應急預案禁止學生攜管制刀具入校。

      二、問題較多的學校周邊設警務室或治安崗亭。

      三、嚴懲欺凌暴力,教唆、利用中小學生違法犯罪從重懲處。

      《指導意見》特別規定,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應登記在案并將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就讀。

      對構成違法犯罪的學生,根據《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予以處置,區別不同情況,責令家長或者監護人嚴加管教,必要時可由政府收容教養,或者給予相應的行政、刑事處罰。

      對犯罪性質和情節惡劣、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對校外成年人教唆、脅迫、誘騙、利用在校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必須依法從重懲處,有效遏制學生欺凌和暴力等案事件發生。

      四、處置校園傷害事件嚴格保護學生隱私?!吨笇б庖姟诽貏e指出,保護遭受欺凌和暴力學生身心安全。

      五、落實家長監護責任,防止媒體過度渲染事件細節。

      另外,關于學生在學校遭受人身損害之后的責任認定,我國法律早已有了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四章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p>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蛘咂渌逃龣C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蛘咂渌逃龣C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p>

      德國:對孩子從小進行“善良教育”

      在預防校園欺凌方面,德國就十分重視對孩子從小進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國兒童接受人生啟蒙的第一課。

      從愛護小動物開始,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另外,一項重要內容是同情和幫助弱小者。這種以親自動手喂養小動物為載體的“善良教育”,已經成為德國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都要盡力相幫,培養他們做人的基本公德。

      英國:建立校園欺凌防止體系,學校為主,結合家庭、社會、司法的綜合模式

      在英國,所有學校都必須制定完善且強有力的反欺凌政策,以此來預防和應對一切形式欺凌事件的發生,告知所有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并按計劃在校內開展校園欺凌預防活動,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校園欺凌是不被容許的。

      在課堂或活動、會議中,學校讓學生討論他們被欺凌的原因,并主動搜集學生之間存在的隱性沖突,第一時間防止欺凌事件的發生。

      英國教育部在2013年頒布的《學校行為紀律》中明確表明,教師有權在校內和校外對學生進行管教。學生一旦出現法律禁止的行為,校長即可依法處以課后留?;蛲W處分,不予寬貸,以遏止類似行為發生。

      在國家政策上,制定專門針對校園欺凌的政策法規。

      在社會層面,創造出有助于有效治理校園欺凌的社會環境,從2005年起,英國每年的11月會舉行反欺凌周活動,集中開展各種宣傳活動。

      在教育者層面,強調教育工作者在關注青少年學生成長上的法律責任,近年來,英國教育當局高度重視,老師在服務管理學生行為上的地位和作用,撥付專項經費用于老師的培訓,幫助老師掌握識別校園欺凌和進行早期干預和行為矯正的方法。

      學校不僅關注學生的校內行為,也關注他們校外的表現,對學生校外行為進行管理,如果學生家長發現老師在校園欺凌方面處理不當,就可以向校長乃至地方教育當局申訴,以追究教師和學校管理疏漏的責任。

      2007年,英國啟動了一項小學自助反欺凌工程,主要是請高年級學生幫助低年級學生,協同老師,一起反對同學間欺凌行為。

      日本:多管齊下

      1984年,日本官方正式將校園欺凌現象作為社會問題列入統計范疇。日本政府一直以來也在不斷探索治理校園欺凌。

      為此,在教育改革中,日本政府突出德育的主導地位,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以減少其緊張和壓力,避免由此引發的校園暴力。

      此外,日本政府還頒布了《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以法律形式規定學校、地方政府和警方三方聯手應對校園欺凌,有助于減少學校對欺凌問題漠視不管的現象。

      澳大利亞:設立網站互動

      澳大利亞政府與各學校共同發起了“禁止欺辱行為”運動,并建立了互動網站向家長、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對付欺辱、騷擾和暴力可采取的k法。

      政府采取的保護學生健康安全的措施包括:通過《全國安全學校框架》來協助學校積極打擊校園內學生欺辱行為;培養學生具有愛心、同情心、寬容和理解的品質,以消除校園中的騷擾、以大欺小等現象。

      美國:立法先行,依照法律進行規制

      2000年以來,美國開始立法嚴厲懲處校園欺凌行為。近年來,全美有約45個州頒布了反欺凌法,主要針對學校欺凌。

      并且,美國官方還設有專門的反校園欺凌網站和各類預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機構,很多公益性組織和專家也參與其中。

      美國還制定了可操作性強的校園安全管理計劃,并且,同時從學校、家庭、媒體等社會層面采取措施。

      在美國,校園欺凌被稱為“bullying”,根據美國教育部門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報告,發生在12~18歲孩子身上的校園欺凌事件在減少,2014年大約有22%的學生被欺凌,是2005年開始收集這類數據以來首次顯著下降。一名獨立于該調查的欺凌預防專家稱,學校進行的各種反欺凌項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那么,美國在預防校園欺凌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明確校園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救濟和施害者的法律責任。主要表現在不斷完善有關欺凌的法律法規。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過了禁止校園欺凌的法案。美國絕大多數的州也在現實中不斷通過立法來加強對校園暴力行為的預防和懲罰,使學校安全成為法律規定的政府目標。

      明確學校在校園欺凌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責任。

      除此之外,美國近年來也向部分州的學校派駐警察,警察除了維護學校秩序外,還負責督學工作。

      挪威:政府支持,學校干預,全民行動

      在挪威,政府鼓勵學校對包括網絡欺凌在內的校園欺凌問題采取全校范圍的干預措施,學校建立了全校范圍的反欺凌政策,例如,對學生行為進行限制,組建教師職業發展小組,與學生開展有關同輩關系與行為的班會活動,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長提供心理咨詢等。

      為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挪威國會于2002年通過了一個宣言,號召國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長和教師團體加入到盡快根除校園欺凌現象的行動中。

      有關校園欺凌的法律范文第2篇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45-0076-02

      校園欺凌屬于教育者很難預見的突發事件,盡管它不屬于教育的范疇,但因為它屬于教育的伴生物,事件發生后人們往往遷怒于學?;蚪逃摺T诰W絡社會和自媒體泛濫的時代,校園欺凌現象給人們造成了較強的視覺沖擊和較大的想象空間,校園欺凌問題也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討論。本文擬運用現象學大師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分析“道德建構中的怨恨”的思想和方法,就校園欺凌問題進行教育哲學層面的思考,以就教于方家。

      嚴格來說,校園欺凌傷害事件和任何人身傷害案件一樣,是一個法律問題,必須要進入司法層面進行解決。但是,因為涉案雙方都是未成年人(學生),這一問題似乎又不僅僅只是一個法律問題,還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問題。

      把校園欺凌傷害事件判定為既是一個法律問題,又是一個教育問題,除了因為涉案雙方都是學生之外,還因為:第一,制度防范和法律裁決無法杜絕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教育則能夠防患于未然。第二,校園欺凌的發生,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校園教育環境的缺陷。第三,把校園欺凌作為一個教育問題有助于理清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正因為校園欺凌既是一個法律問題,又是一個教育問題,因此,有必要在探究其根源的基礎上來探討教育對策。

      解鈴還須系鈴人。學生間的價值沖突導致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那么,作為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就應該通過價值教育來化解價值沖突,從根本上消除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第一,要解決價值沖突問題,必須要進行價值理解教育。

      校園欺凌事件是“欺凌者”在自我價值或自己認同的價值遭受否定之后選擇的一種釋放恨意的行為。“欺凌者”在自我價值或自己認同的價值遭受否定之后之所以會產生“仇恨”,是因為“懷恨者”不理解價值的多樣性,難以在自我價值遭受否定之后重建自我的價值體系,也難以理解“被恨者”的價值合理性,也不會尊重他人的價值選擇。因此,在學校價值教育中,首要的任務是要向每一個學生闡述價值的多樣性,盡可能地通過價值列舉的方式讓學生清楚每一種價值的合理性,同時,還要通過故事或情境教育等方式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的價值選擇。

      第二,進行價值理解教育,首先要進行平等意識教育。

      平等意識是價值理解的基礎,沒有平等的意識,就難以理解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念與價值立場,也就難以理解并自覺地尊重別人的價值選擇。

      對他人的有意或無意否定來自于優越的自我意識或高人一等的價值優越感;對他人的“恨意”來自于與被恨者的價值攀比,“怨恨的根源都與一種特殊的、把自身與別人進行價值攀比的方式有關”,總之,價值沖突是不平等的價值意識的具體表現。因此,進行價值理解教育,必須首先要幫助每一個學生形成平等的價值意識,不因自己某些方面的優秀而歧視其他同學;也不因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嫉妒、仇恨其他同學。

      第三,進行價值理解教育,還需要進行溝通教育。

      溝通是理解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溝通是了解價值多樣性及各種價值合理性的途徑之一,也是達成價值諒解或價值共識的必要前提。缺乏有效的溝通,致使“恨意”發生;在傷害事件發生時,往往呈現出“欺凌者”肆意地毆打和辱罵,而受害者沉默以對或逆來順受的情景,難以見到雙方言語清晰的溝通。進行溝通教育,有助于在校園環境下減少“仇恨”發生的幾率,從而減少傷害事件的發生;在傷害事件發生時,也有可能終止傷害的繼續進行。

      第四,要化解學生間的價值沖突,還需要進行友愛教育。

      有關校園欺凌的法律范文第3篇

      校園欺凌事件遠遠不止是破壞了學習環境,讓學生失去安全感,更大的威脅在于這些學生日后進入社會,其暴力傾向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一般而言,校園欺凌事件往往不是孤立的,學生的文明水平和所在地區文化氛圍密切相關;學校欺凌事件的發生率,和地方文化水平、治安管理水平幾乎同步。

      營造健康、安全的兒童成長環境,要靠法制教育。預防校園暴力侵害,除落實已有的法律法規,還要加大針對青少年之間惡性欺凌行為的法律懲治,不能縱容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我國已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學校應當向學生和家長做必要的宣傳及解說。懲罰是一種教育,懲罰的目的在于減少、杜絕違法犯罪。對嚴重違紀的學生,如果缺少必要的懲戒,更多的學生在學校的安全將沒有保證。

      法制是不可動搖的鐵律。學校教育需要“愛的教育”,而一旦觸及法律法規,則應當堅持原則,不能手軟。一些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后,常常讓人感到難以接受的是“雙方和解”。這怎么是“雙方”的事呢?有些傷害,極可能導致受欺凌者和旁觀者心靈受傷,人格扭曲?!敖逃秊橹鳌碑斎槐匾?,如果危及學生生命安全,豈是“調解”能敷衍過去的?

      學校和家庭要重視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讓學生面前有“高壓線”,知道什么是絕對不可以做的事。一旦出現惡害事件,應當追究學校、教師、家長的教育責任,不能以“道歉”“賠償醫藥費”之類的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目前,社會對《未成年人保護法》所知甚少,有些人甚至錯誤地理解為“未成年人違法不究”,這類無知傾向會導致少年兒童對法律的誤識,值得警惕。學校和社會,應當關注少年兒童家庭的法制教育狀況。如果少年兒童在家庭沒有對法的敬畏,當他走進學校后,很可能缺乏自我控制力,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

      每一次披露出來的校園欺凌事件,往往都帶出欺凌者比較復雜的家庭因素。然而這并不表示從特殊背景的家庭走出的孩子都是粗野的。貧窮,單親,父母文化水平低,外出務工等等,不能成為孩子沾染惡習的理由。媒體和有關人士在介紹事件背景時,應當從學校和社會的教育評價維度觀察問題,尋找深層的因素。

      有關校園欺凌的法律范文第4篇

      認真貫徹上級文件精神要求,我園積極開展“防欺凌創和諧”系列安全教直活動,圍繞法制專題教育、規章制度完善、開展自查自糾、欺凌事件發生和處理四個方面對專項治理情況進行了全面自查和總結,現將自查總結情況匯報如下:

      (一)扎實開展行之有效的專題教育。

      我們堅持把做好保教日常工作、打牢思想基礎作為專項治理的首要環節來抓。經常利用專題會議對全體教職工進行以“反校園欺凌,建平安校園”的主題教育。園委會例會上由鄧風霞園長組織開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組織教職工集中學習對校園欺凌事件預防和處理的相關政策、措施和方法。

      (二)為進一步做好校園欺凌事件教育工作,切實加強對安全教育工作的領導。

      幼兒園把此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由園長為組長的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幼兒園領導各老師和保育員都具有很強的安全意識。還根據幼兒園安全工作的具體形勢,把涉及校園欺凌安全的各項內容進行認真分解落實到人,做到每一項工作都有對應的兼管人員、主管領導和分管安全,防止了工作上的相互推諉。從而形成了園長直接抓,副園長具體抓,安全管理員、保教主任具體分工負責組織實施,全校教職員工齊心協力共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安全工作領導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與安全分塊人員、班主任等簽訂防范校園欺凌事件安全責任書,將安全工作列入教師期末考核內容中,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度。凡發生安全責任事故和影響惡劣的安全責任事故,或在各級工作檢查中,受到批評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作如下處理:根據具體情況,分別給予取消評先評優資格、情節和后果嚴重的,追究法律責任。

      (四)建立校園欺凌事件處置預案,為了及時快捷地開展工作。

      幼兒園成立了現場指揮組、協調聯絡組、后勤保障組等臨時性機構。并對可能發生的欺凌事件的處理方法,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流程及應對措施。

      (五)與望洪鎮派出所聯合做好校園防欺凌工作。

      我園主動與派出所建立聯系,經過協調,派出所每周抽空到幼兒園進行安全防范治理巡查,在晨送、晚接高峰期還派警員協助做好站崗執勤工作,確保了幼兒上下學的安全。

      今后,我園仍將進一步重視校園安全工作,及時解決安全工作中發現的新問題,不斷提高我園安全工作水平。

      有關校園欺凌的法律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小學 校園欺凌 青少年 對策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不斷增多,過程觸目驚心,性質十分惡劣,一些女生間的校園欺凌,施暴者采取的手段殘忍惡劣,侮辱性極強,多次引起了人們對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的廣泛關注。其實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小學欺凌現象在我國就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頻發,一次又一次刺痛了公眾的神經。原本應該充滿歡聲笑語的菁菁校園,為何會欺凌事件頻發,是什么讓青少年變得如此暴戾?

      一、校園欺凌的相關概念

      欺凌是指一種反復發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惡意侵害行為,通過孤立、侮辱、威脅、打罵、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欺凌可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直接欺凌是對被欺者采取拳打腳踢等肢體暴力或勒索錢財等行為;間接欺凌指對被欺者進行排擠孤立或語言謾罵攻擊等。[1]校園欺凌概括來說是指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由一個或多個學生集中持續地故意傷害或破壞某個或某些學生的財物、身體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學生肉體上和精神上痛苦的行為。該問題最早被挪威學者奧維斯所關注,早在20世紀70年代他就對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的校園欺凌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近年來,校園欺凌在我國頻繁發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青少年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一種,欺凌者個人或伙同他人一起對受害人實施排斥孤立、言語侮辱、肢體暴力、威脅勒索等行為,青少年欺凌的危害不容小覷。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有的欺凌者還將欺凌過程、欺凌照片到網上,對被欺凌者造成身心上難以平復的傷害,甚至促使自殺行為的發生。[2]有些被欺凌者會采取“以牙還牙”的方式來反抗欺壓行為或成為新的欺凌者,最終導致一種惡性循環。而對于欺凌者來說,他們處事霸道、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正義感和責任感,把欺負人當成家常便飯。如果欺凌者始終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其行為也沒有得到懲罰和矯正,其以后犯罪的可能性會增大,對家庭和社會的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二、青少年校園欺凌的特點

      1.手段多種多樣

      常見的手段不僅包括對被欺凌者直接的身體暴力攻擊,如推搡、掌摑、拳打腳踢等,還包括對被欺凌者精神上造成的傷害,如嘲笑、侮辱、恐嚇、勒索等,除此之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敵視以及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欺凌行為的表現。

      2.持續反復發生

      由于欺凌者抓住了被欺凌者不敢將受欺凌情況告訴家長或老師的心理,欺凌行為通常在一段時間內反復發生,他們會肆無忌憚地多次反復欺凌受害者,并以此為樂。

      3.當前普遍存在

      校園欺凌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小學校園。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智與心理都還不成熟穩定,對自己行為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再加上人們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常常把欺凌理解為同伴之間的小打小鬧,造成中學校園成為欺凌的高發地帶。

      4.力量的不平衡

      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一般年齡更大、身體更強壯,或者實施欺凌的學生由多人組成,形成實力或者勢力上的優勢,使被欺凌的學生在心理上懼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種恃強凌弱、仗勢欺人的不對等局面。

      5.行為隱蔽較難察覺

      欺凌行為通常會發生在一些隱蔽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家長和學校往往很難發現。而且間接欺凌往往不明顯,家長和老師短時間內無法察覺到孩子的異常。當前網絡欺凌逐漸興起,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傳播速度更廣更快,隱蔽性強,危害性大。一些青少年利用QQ、微博、貼吧等發送惡意詆毀、侮辱、威脅他人的文字與圖片,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與精神傷害。[3]

      三、青少年校園欺凌的原因

      1.青春期獨特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的中學生身體處于快速發育階段,精力和體力都比較旺盛,有時需要對外發泄自己多余的能量,但心理上還不成熟,有時為了“面子”將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不滿發泄到他人身上。此外,有些學生本來就較為懦弱膽小,受欺負了也不敢吭聲;還有些學生性格孤僻、不合群,這些人很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跟男生頑皮好動、處理問題的方式簡單直接相比,女生往往會不自覺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習慣用自己的方式發泄情緒或達到某種目的。青春期的女生敏感多疑,嫉妒心理強,情緒變化大,可能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一個眼神而心煩意亂乃至情緒失控,通過欺凌等方式將不滿發泄到他人身上。

      2.家庭的教育方式

      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最早場所,家庭環境和家長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有些家長本身素質有限又忙于生計,無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正確指導,更有甚者,通過打罵孩子的方式宣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致使青少年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沒有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對青少年而言,父母過分嚴厲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攻擊性強、野蠻粗暴。而對于父母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得不到該有的關愛和教育,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當自身無法調節時,可能會通過欺凌的方式將這種情緒轉移到他人身上。[4]

      3.同伴團體的影響

      人都有合群性,對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在團體里的歸屬感非常重要,在團體里他們能建立自信、加強身份認同,也能對抗來自其他群體的排斥和欺凌。但這種歸屬感并不穩定,當意識到自己在小團體中的地位受到威脅或明顯感到自己地位較低時,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安感。為了改善自己的境地,青少年可能會通過欺凌他人的方式來向團體宣示自己的存在。

      4.大眾傳媒的不良示范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影視、圖書、網絡等大眾傳媒對暴力行為的大肆渲染,會增強他們的攻擊性。再加上他們本身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危害性,還會對欺凌行為進行炫耀,再次引起他人的效仿。

      5.學校道德教育缺失

      當前我國的學校教育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樊籬,把分數、排名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老師很少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異常行為。

      四、國外解決校園欺凌的做法

      為了解決青少年校園欺凌問題,從2007年3月開始,韓國教育部就向中小學提供免費“警衛服務”,只要學生提出求助申請,政府就會安排警衛在校園周邊或特定地點暗中保護他們。[5]今年年初,韓國政府還頒布了《人性教育振興法》,規定把人性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將相關課程設為必修學科,全國中小學校必須提交人性教育計劃,并加強教師的學習培訓。日本為了應對頻繁發生的校園欺凌行為,特別加強了學校教育和咨詢服務,不僅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增加了學校輔導員和護理員的數量,還擴充校園社會工作者隊伍和學校咨詢機構的規模,設置24小時不間斷服務咨詢電話,以幫助學生處理各種問題。澳大利亞的一些學校采用“同伴調解”的方法,挑選若干性格開朗、責任心強的學生擔任調解員,一旦發現有同學被孤立,就會特意多和該同學接近,盡量消除他們的寂寞與孤獨;還會找不團結的同學談話,努力使他們消除偏見和分歧,重歸于好。

      前不久在美國發生的中國留學生欺負同伴事件,涉事學生面臨著美國司法部門的綁架、虐待等指控,可能會被處以終身監禁或驅逐出境,相比之下,我國對未成年校園欺凌行為的懲戒力度還有待商榷。有關專家分析指出青少年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強,極易受外界影響,身心發展還不健全,如果懲罰過重可能會讓其自暴自棄毀其一生,太輕的話又可能達不到教育效果,如何合理有效量刑需要進一步研究。

      五、遏制校園欺凌的對策建議

      1.政府

      20世紀60年代美國就制定實施了《校園安全法》,時至今日,共有48個州實施了反欺凌法,大部分州更是明文禁止網絡欺凌或電子騷擾。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也有專門針對校園欺凌的法律,而我國的《校園安全法》至今尚未正式出臺。我國應該盡快加強校園安全立法工作,從法律的高度保護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還要健全懲戒機制,讓欺凌者為自己的過錯付出代價,對欺凌者實施應有的懲罰和處置,才能鼓勵那些受到欺凌的孩子起來反抗。

      2.學校

      目前學校教育一味追求學生成績的提高,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導致學生倫理道德的缺失。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健康人格的培養、良好道德教育的熏陶與分數的提高、升學一樣不可或缺。學校教育應兩手齊抓,從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開始,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注重團結友愛、社會公德、愛護弱小等教育。學校應積極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培養融洽的師生同學關系,改善校園環境,使學生能夠在和諧、健康、文明的校園環境中快樂成長。

      為保證學生安全,學校應當在校園內一些偏僻、不易察覺的地帶建全監控網絡,當發現校園欺凌行為時,應當立即采取制止措施,避免傷害的發生。[6]聘請專門的心理老師,及時給予青少年科學有效的幫助。同時,學校還應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通過法律常識宣傳欄、法制教育欄目、案例探討等形式讓學生懂法、知法、守法,教給他們基本的防范知識,學會找老師幫忙,而不是以武力解決問題。

      教師在處理學生的欺凌行為時,不要武斷批評或者當眾訓斥,應采取合理的方法,了解學生這么做的原因,引導他們正確處理矛盾,讓他們認識到欺凌的后果和嚴重性。教師還應該培養積極的師生關系,增進學生對班級和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減少暴力行為的發生。教師可以針對校園欺凌問題開展主題班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從而提高學生對欺凌問題的認識,也可以學到應對欺凌的技巧。

      3.家庭

      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應尊重孩子,加強與孩子的交流溝通,既不過分溺愛孩子,也不過分專制。平時處理事情時,家長要以身作則,用文明的方式解決問題,向孩子展示良好的修養。作為家長,要及時發現子女的異常,捕捉子女可能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的跡象。當得知孩子欺凌別人時,不要一味過分指責孩子,要耐心開導孩子,讓孩子明白欺凌別人的行為要承擔責任。若孩子被欺凌時,多給孩子愛、包容與理解,讓孩子不要恐懼,切忌不要“以暴制暴”。家長與學校要保持聯絡,加強合作,一起出謀劃策,制止和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

      4.青少年學生

      面對校園欺凌,青少年學生要加強防范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打破沉默,及時與父母或老師溝通,取得幫助和支持。青少年學生要學會與人為善,接受他人的缺點,不孤立他人,學會寬容、體諒、理解他人。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多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學會控制情緒。同時,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面對考試的不如意、老師的批評、遭同學欺凌等,不應自卑退縮、自暴自棄,應當多給自己積極的暗示,自信地去面對解決問題。

      總之,校園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學校、社會、家長和學生必須協調行動,形成合力,一起關注欺凌現象,共同探討避免和解決的方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有效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天娥,龔倫軍.當前校園欺凌行為的特征、成因、與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7).

      [2] 賀嵐.看不見的角落―關于我國中學校園里的女孩欺凌現象的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4.

      [3] 張杰.淺談日本的校園欺凌問題[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

      [4] 郭一建.社會工作介入流動青少年同伴欺凌行為的實踐研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5(1).

      [5] 李茂.遏制“校園欺凌”外國如何出招[J].黑龍江教育:中學,2014(5).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人人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 国产精品日本亚洲777|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国产亚洲AV夜间福利香蕉149|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在线亚洲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在线|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厕|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小说|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app | 亚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午夜成激人情在线影院| 2020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偷拍|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婷婷亚洲天堂影院|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av日韩av无码av|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 亚洲午夜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不卡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久久亚洲精品11p|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