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濕地環境治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規劃; 生態服務價值理論; 環境影響評價
1. 前言
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規劃對未利用土地整治時序、空間布局、開發力度和方式進行合理配置,致使土地利用類型、規模、布局以及面積均發生變化,周邊環境、生態系統所貢獻價值的大小和種類也會相應發生變化。通過對規劃區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總量的計算,可以直觀分析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規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建立可持續土地利用模式,對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和社會經濟系統長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研究區概況、數據來源
2.1 研究區概況
撫順市位于遼寧省東北部,地處東經123°4′28″至124°27′46″,北緯41°27′10″至42°4′1″。東鄰吉林省柳河、通化,南接桓仁、本溪,北接開原、鐵嶺,西連省會沈陽。是遼寧沈陽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距離接受沈陽輻射。距離沈陽桃仙國際機場30km。距沈陽市中心45km,營口港200km,大連港400km。撫順市下轄:東洲區、順城區、新撫區、望花區、撫順縣、清原滿族自治縣、新賓滿族自治縣。
2.2 數據來源
撫順市土地二次調查數據、2012年撫順市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及撫順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
規劃基期年2012年,規劃期限為2013~2020年。
3. 研究方法
3.1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
由Costanza等[1]和謝高地等[2]運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法的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學者的認可,本文主要根據國內專家謝高地等制定的全國各類型生態系統平均服務價值量單價表(表3-1),采用Costanza等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計算公式(公式3-1),對撫順市規劃基準年(2012年)和規劃目標年(2020年)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進行計算:
由于研究區土地利用類型與謝高地等關于中國生態系統類型的劃分不完全一致,需將兩者的類型進行對比,參照段瑞娟,郝晉珉,王靜[3]及吳克寧,趙柯等[4]研究成果,結合研究區實際,對價值參數修改,得到撫順市各類型生態系統平均服務價值量單價表(表3-3)。根據撫順市各類型生態系統平均服務價值量單價和撫順市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規劃數據,核算2013―2020年間撫順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變化情況。
3.2 規劃期內土地利用結構變化
由表3-2可知,規劃基期年研究區土地利用類型比較單一,規劃目標年土地利用類型為耕地、林地、園地、牧草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面積由38917hm2減至28064hm2,面積減少10853hm2,而耕地、林地、園地、牧草地及建設用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耕地、林地、園地和牧草地面積將分別增加1943hm2、5243hm2、1722hm2和1345hm2,林地面積增加最大。在規劃期內,對生態條件適宜、坡度較小、灌排便利、土層較厚的地塊,優先考慮開發為耕地,有利于實現撫順市耕地數量的動態平衡;對低山、丘陵坡地、廢棄地因地制宜的整治成園地,調整當地產業結構;臨近城市周邊未利用地規劃為建設用地,滿足城鎮工礦用地和交通、水利等建設;對于坡度較大、土壤比較瘠薄高山坡地規劃為林地以增加森林覆蓋率,以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城市綠化林為主;其他農用地面積增加,以發展牧業,增加養殖飼草用地為主。
3.3 規劃區內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計算
根據表3-2及表3-3數據,利用公式(3-1)計算撫順市2012年、2020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計算結果見表3-4。
4. 結果與比較
4.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變化
規劃期內,撫順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仍呈上升趨勢,由2012年的1445.38萬元上升到2020年的11499.67萬元,增加了10054.29萬元。規劃基期年土地利用類型全部為未利用地,而未用地生態系統平均服務價值量單價比較低,未利用地面積較少,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影響較小 。研究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耕地、林地、園地、牧草地、建設用地面積增加,各類型生態系統平均服務價值量單價較高,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影響較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值仍呈上升趨勢。
4.2 生態環境的綜合評價
規劃中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的調整,增加了耕地、林地、園地、牧草地及建設用地面積,對于改善撫順市生態環境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建設用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為0,但其供應面積增加,可有效減緩用地供需矛盾,有利于耕地保護,林地和園地面積的增加對于水分涵養,減少水土流失具有顯著地作用。規劃期內撫順市的總體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是增加的。因此,可以說撫順市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規劃是符合其生態市建設的要求的,能夠有效起到保護耕地、拓展空間,有利于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目標的實現。
5. 結論
綜上所述,撫順市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規劃(2013―2020年)充分考慮了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因地制宜開發利用未利用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實現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相結合。運用生態價值理論,對規劃區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變化的計算,其方法簡單、直觀,對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與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Costanza R,d'Arge,de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Nature,1997,38.
[2]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 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 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
[3] 段瑞娟,郝晉珉,王靜. 土地利用結構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變化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為例[J]. 生態經濟,2005,(3).
[4] 吳克寧,趙柯等. 基于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理論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以安陽市為例[J]. 中國土地科學,2008,2(22).
關鍵詞:石巖水庫;水環境治理
Abstract: shenzhen area belongs to the city water shortage, water reservoir for people living and drinking water sources, water pollution directly on people's physical health damage. Based on many years' experience, the reservoir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some of the measures and achievements are discussed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hizi reservoir;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TV6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石巖水庫是廣東省深圳市四大水庫之一,為1960年建成的中型水庫,位于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和光明新區公明街道境內,屬茅洲河流域。水庫集雨面積4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520萬立方米,庫岸線長約20公里,一級水源保護區面積為6.33平方公里。自1990年起,石巖水庫開始向水廠供應原水,逐步以防洪、農業灌溉為主向以城市防洪和供水為主的功能轉變,2011年石巖水庫實現原水供應3.5億立方米,保障了深圳西部380萬居民正常的生產、生活用水。
由于石巖水庫流域內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數量劇增等原因,造成水庫水質持續污染,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飲用水安全。深圳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關于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市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深圳水環境治理遵循“節水優先、治污為本、多渠道開源”的原則,實施“截、治、清、補、管”水污染控制與水生態環境改善基本策略。這一策略在石巖水庫水環境治理中得到了綜合有效的應用。
水環境治理的還債措施是“截”,截住漏失的污水,2008年開工建設的石巖水庫截污工程將從根本上杜絕點源污染;水環境治理的根治措施是“治”,自2008年以來鐵崗·石巖水庫管理處深入開展的“重民生、保水缸”行動為水環境污染的根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石巖河、運牛坑、麻布水三塊人工濕地及對已收集污水進行處理,體現為限排污染負荷進入環境水體;水環境治理的輔助措施是“清”和“補”,石巖水庫環保清淤一期工程清理出120萬立方米的水庫底泥,對水庫水質的改善效果明顯,目前石巖水庫補水途徑通過石松管網鐵石支線補充東部來水、通過北線引水鵝石隧洞補充北部來水,同時石巖水庫庫灣保護林一期工程、石巖水庫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對石巖水庫的生態群落及物種都帶來了極大的改善;水環境治理的關鍵措施是“管”。石巖水庫隔離圍網工程為水庫的嚴格管理提供了工程上的保障,一級水源保護區的常態化嚴格管理對水環境的改善已經產生日益明顯的效果。
目前,石巖水庫流域內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水環境治理措施主要有:(1)石巖排污工程主管網工程,主管網經四期建設,建成了總長25.2km的污水管道以及提升能力均為20萬m3/d的中途泵站和排污泵站各一座。現水庫上游石巖街道污水管網系統每天收集約8萬m3污水,經浪心排污泵站抽排進入污水主干管,大大減少了流入石巖水庫的污水量,對保護水源發揮了重要作用。(2)石巖排污支管網工程,支管網分四期建設,至今已建成長為75km的支管和一座提升能力為14萬m3/d的泵站。2003年全線貫通,目前每天約8萬m3的各類污水通過排污管排出流域外。(3)石巖河人工濕地,日處理污水1.5萬m3,于2003年通過驗收,出水指標優于城鎮污水處理廠的一級A排放標準。(4)石巖(阿婆髻)垃圾填埋場以及過橋窩垃圾填埋的封場整治工作,并分別建設了日處理垃圾滲濾液50m3的治理工程。(5)石巖河人工濕地二期工程,占地10.8萬m2,日處理污水4萬m3。(6)料坑-麻布污水截排工程,料坑麻布污水截排工程是為了解決料坑村、麻布村污水污染鐵崗、石巖水庫水源水質而興建的項目。該項目主要是將石巖料坑地區、西鄉麻布地區的污水經排污管網收集后,通過排污總管引流至九圍排污工程,經九圍排污工程流至固戍污水處理廠,工程總長約13000米,于2007年通過竣工驗收。(7)石巖水庫清淤工程一期,石巖水庫于2008年2月完成了水庫清淤一期工程,疏浚庫底面積1.55 km2,清淤量1.6×106 m3。(8)石巖水庫隔離圍網工程,工程于2008年竣工,圍網內保護水源地面積5.78km2。(9) 石巖水庫庫灣保護林一期工程,利用工程輔助措施改變微地形,主要通過選擇適生樹種進行庫灣保護林建設,一方面營造庫灣特色濕地生態景觀帶,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提升庫區景觀價值;另一方面通過水生植物系統對入庫上游河水進行過濾、分解、吸收、沉淀處理后再排入水庫,從而達到防治水土流失,舒緩面源污染,改善水庫水質的目的。
為了解和掌握石巖水庫在各種水環境治理措施實施后對水質的改善效果,根據深圳市環境保護監測站《飲用水水源地表水質月報》公布的數據,對石巖水庫污染狀況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在評價指標的選擇上,選用能夠反映綜合污染狀況的 BOD5,同時針對水庫易發生的富營養化問題,把TP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詳見下表)。
石巖水庫歷年水質指標變化
從表中可以看出石巖水庫以BOD5 為代表的綜合污染狀況近年來總體持平并略有下降的趨勢;TP有減小的趨勢,說明石巖水庫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富營養化問題,但富營養化有較為明顯的逐年減小的趨勢,同時綜合污染狀況正在逐年改善。
2008年作為石巖水庫水環境治理的根治措施——石巖水庫截污工程開始動工建設,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對水庫入庫支流水體按水質參數進行調控處理,處理方式分別采取截排后進一步深化處理、生物凈化排放入庫、直接排放入庫等方式。按石巖水庫現狀支流情況,分石巖水庫東、西岸兩個截污處理系統,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截污控制閘建筑物、截排管道、箱涵及其附屬建筑物,調蓄庫,西岸前置庫、濕地,截污工程管理站管理房等。水庫西岸入庫支流水質污染相對較輕,采取分質排放、生物凈化等處理方式,對運牛坑水及麻布水入庫水體通過水質在線監測措施進行調控,對滿足飲用水標準的水體直接排放入庫,污水分別流入前置調蓄池,通過調蓄池均質和沉淀后進入礫石床過濾,進入人工濕地進行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凈化,水質達標后排入石巖水庫,兩座人工濕地每天處理污水能力達1.2萬噸。水庫東岸入庫支流水質污染比較嚴重,采用了污水截排的方式,在東岸四條主要入庫河流設立截污控制閘,并進行水質在線監測,根據水質變化情況自動調節閘門的啟閉,對水質不達標的旱季污水及初期雨水分別通過截污管、箱涵、明渠匯入調蓄庫,對混合污水徑流消峰、沉淀處理后再經截排能力為20m3/s的隧洞引至石巖水庫下游污水處理廠進一步深化處理,而對可利用的中后期雨水,可根據水質檢測結果自動調節啟閉截污系統的閘門,將水排入石巖水庫。
石巖水庫截污工程完工后入庫污染負荷
石巖水庫截污工程將于2012年底投入運行,屆時石巖水庫流域范圍絕大部分點源污染負荷,都將通過截污工程進入污水管網系統,并使污染物濃度較高的初期雨水不進入水庫,對石巖水庫的水質改善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目前石巖水庫的水環境問題已經得到市區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通過治理水庫的水環境在短期內得到改善,生態環境及水質狀況都得到了提升。長遠來說,石巖水庫水環境的治理,還需要正確處理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通過科學的治水理念和生態的水務工程建設,恢復并重塑石巖水庫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關于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市的決定(深發[2007]1號)》 2007 年1月9日
《石巖水庫截污工程初步設計報告》 深圳市水務規劃院 2006年7月
就煤礦區采煤塌陷形成的背景條件、發育特征及表現形式進行說明,并在此基礎上對于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模式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
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
0引言
煤礦資源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其在開發過程中所帶來的負面環境效益卻也不容忽視。在煤礦資源開采過程之中,經常會誘發地面塌陷及地裂縫等一系列地質災害,并且會造成該開采區地質破壞、水土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給煤炭企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這就要求相關研究人員對于采煤礦區塌陷地質形成的原因及特征進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合理的采煤礦區地質環境治理策略。
1采煤塌陷區的主要災害類型
1.1泥石流
在采煤塌陷區中經常存在著類似廢渣與建筑垃圾等松散狀的堆積物,導致在出現暴雨等惡劣天氣時,會直接產生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這樣不僅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會直接威脅到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1]。
1.2不穩定邊坡
在采煤塌陷區中,因為工程井及采空塌陷的共同作用,會直接導致其周邊存在眾多邊坡。而且這些邊坡多是巖質邊坡,坡體主要為泥巖與砂巖。在采煤塌陷區周邊存在的邊坡都非常陡峭,而且有較高程度的風化現象。這就導致邊坡上裂縫的發育速度比較快,整體的穩定性也相對較差,因此在遇到暴雨天氣或受到一些地質環境的影響后,也會直接導致該邊坡出現局部崩滑現象,這樣就會對當地地質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
1.3滑坡
在采煤塌陷區中,還會因為挖掘原因而導致出現滑坡。一般情況下,滑坡有楔形體巖質滑坡、巖質滑坡與黃土滑坡這三種類型,并且穩定性較差。因此在采煤工況發生改變或出現暴雨等惡劣天氣的情況下,就非常容易出現邊坡滑動等一系列現象。
2采煤塌陷區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思路
目前采煤塌陷區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一個產物,其主要原因是在進行自然資源開采及運用過程中,過分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對地質環境的保護,并且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在礦區和諧及生態和諧的發展目標下,就需要相關煤礦企業充分加強對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工作,并在此過程之中不斷更新環境治理觀念及治理思路,這樣才能夠使采煤塌陷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有機結合在一起。一般情況下,進行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思路有以下幾種。
2.1開發旅游資源
在進行采煤塌陷區域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可以借助當地的歷史條件,根據塌陷區所形成的大面積積水區域,打造生態旅游的濕地景觀。借助在采煤塌陷區開發旅游資源的方式,為當地地質環境的治理提供一定程度的資金,并可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有機結合,借助于大力發展歷史文化工程及濕地旅游城市的方式,能夠實現旅游經濟效益[2]。
2.2開發養殖業
在采煤塌陷區中通常會存在大量的積水區域,因此當地民眾可以在一些積水相對較深的區域建立魚塘。 充分運用當地的水資源進行魚鴨等養殖作業。而在一些積水較淺的區域,還能夠進行水產經濟作物的種植,并可以建立一些生態蔬菜種植基地。運用這樣的做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采煤塌陷區的生態環境及地質條件,并能夠在此過程中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2.3創建礦山地質公園
對于一些塌陷面積較小的區域,其地表的表現形式往往呈現多樣化的特征。因此當地政府可以充分借助這一特征,保留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塌陷場景,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礦山地質公園。
2.4植樹造林
在煤礦塌陷區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植樹造林是一種常見的治理方式。在塌陷區域借助閑置的土地種植樹木,這樣能夠起到很好的治理環境及加固風沙的作用。但是一些塌陷區域水源較少時,可以運用先進的滴灌技術,有效解決干旱的煤礦塌陷區礦山的地質環境問題。
3案例分析
A地區是一煤炭礦業城市,隨著煤礦資源過度開采,使得該地區的地質環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并且形成了采煤塌陷區。在進行該地區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當地政府運用了植樹造林、打造農業生態園區及建立礦山地質公園等綜合治理方式,取得了顯著的治理效果。
3.1基本情況
該采煤塌陷區突出的地質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當地的人居環境、工農業發展及城市發展規劃,并且制約該地區的經濟的發展,其具體情況如下:a)采煤塌陷區的地形地貌景觀是“滿目瘡痍,蕭條破敗”,其惡劣的生態環境制約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b)采煤塌陷區因長期的煤礦開采工作,使當地的工業及民用建筑產生巨大的變形破壞,并且對周邊居民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使正常的生產生活難以繼續;c)采煤沉陷區中有內地裂縫、高陡邊坡及土壤侵蝕等諸多地質災害,地下水位也處于不斷下降的狀況,土地及水資源也都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圖1為該地區總貌。
3.2治理目標
根據當地政府規劃,需要對該采煤塌陷區的地質環境進行治理,并且需要達到“一帶二區三湖四點”為特色的城市生態公園。在這一大的治理目標下,可以將該項目分為以下三個目標:a)重新利用該塌陷區的大面積土地資源,并徹底改變該地區的地形地貌;b)進一步消除當地的內地裂縫、地面塌陷及土壤侵蝕等地質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并且需要有效遏制該采煤塌陷區的水土流失;c)實現該采煤塌陷區的植被覆蓋,從而達到改善該地區生態環境的效果。
3.3治理任務
在進行該采煤塌陷區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可以采用以下幾點具體的治理思路:a)對于該采煤塌陷區的裂縫發育區進行地貌重塑,并需要進行裂縫整治及塌陷坑填埋,需要在此基礎上將該塌陷區改造為坡度適合的地形,這樣就能夠為當地土壤重構及土地重新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礎;b)對當地基巖塌陷區及松散層塌陷區的土壤進行工程覆土及施肥改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當地的土壤性能,恢復當地的種植功能;c)需要在積水塌陷區修筑擋土墻,有效防止該積水坑受到新煤矸石的再次污染;d)在該塌陷區之中實施綠化管網滴灌工程,有效確保該項目實施的林木生產條件;e)需要結合多林種的綠化工程設計,建立一個多林種相結合的生態防護體系及結構合理的生態系統,這樣就能夠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形成良性循環。
3.4技術路線
在進行具體的治理工作前,首先需要對該采煤塌陷區已經治理的狀況及待治理情況進行調研,收集該地區礦井開采資料,這樣就可以在國內外相關地質環境治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具體土地規劃情況進行切實可行的地質環境治理工作。
3.5具體治理措施
a)土地整理。對于一些沉陷坑需要運用煤矸石來進行填埋,并需要對當地的地裂縫運用人工與機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工藝填補,并需要對當地基巖塌陷區進行高挖低填的施工工藝,需要將整理之后的地形坡度保持在2°~15°;b)防護工程。在治理區內需要對邊坡、常年的積水沉陷區及多年形成的工業垃圾堆進行防護處理。其中在進行邊坡治理過程中,需要運用坡面清理、覆土夯實的方式進行處理,并且需要運用六棱磚進行護坡。在進行積水沉陷區處理時,需要根據該沉陷區的積水深度及面積等因素針對性地處理,并將其作為一個生態景觀來進行施工。在此過程中為確保該地區的安全性,還需要在該積水沉陷區周邊修建低矮擋墻。對于生產垃圾則應當按照松散層垂直厚度1m進行處理后,并沿著矸石堆中的南側修建1.5m的擋土墻,這樣就可以防止因為矸石堆積而造成的環境污染。圖2為該地區的區域積水圖;c)綠化工程。因為長期的生態破壞,使得該地區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這就需要在平整之后的土地規劃中采用林種混交等形式,來完成該治理區的綠化工作。
4結語
在進行采煤塌陷區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需要理清治理思路,并結合當地實際發展情況,采取合理的治理模式,能夠在治理該地區地質環境的過程中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取得良好的采煤塌陷區地質環境治理效果。
參考文獻:
[1]唐艷,錢衛明.探析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模式[J].世界有色金屬,2016(3):20.
關鍵詞:青海湖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X17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地理位置:青海湖流域位于青海省東北部,地處北緯36°15―38°20,東徑97°50―101°20,是一個四周群山環繞的封閉式內陸盆地,南傍青海南山,北依大通山,東靠日月山、西臨阿木尼尼庫山,海拔范圍3194-5174米,總面積29623.4144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的吉爾孟鄉、泉吉鄉、伊克烏蘭鄉、沙柳河鄉、哈爾蓋鄉、三角城種羊場、青海湖農場和黃玉農場,海晏縣的青海湖鄉、甘子河鄉、托勒鄉、金灘鄉、銀灘鄉、哈勒景鄉以及公共草場和特殊用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的天棚鄉、江河鄉、關角鄉、舟群鄉、織合瑪鄉、快爾瑪鄉、陽康鄉、木里鄉、蘇里鄉、龍門爾鄉、生格鄉,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倒淌河鄉、江西溝鄉、黑馬河鄉、石乃亥鄉、湖東種羊場和切吉鄉、英德爾鄉、恰卜恰鎮的一小部分。
2、現狀
青海湖區是青海省畜牧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全省牧區牧業人口的24%,牧區草食牲畜的29%集中在這一地區。但近十多年來,由于超載過牧和大面積開墾草場,該區域草地退化嚴重。據統計,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積為65.67萬公頃,占該區域草地面積的34.90%,鼠蟲害成災面積76.89萬公頃,占該區域草地面積的40.86%。土地沙漠化速度日益加劇,據2000年的TM衛星遙感圖解譯測算,目前各類沙漠化土地面積12.48萬公頃,其中嚴重沙漠化土地面積達5.09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72%;強烈發展沙漠化土地面積1.15萬公頃,占0.39%;正在發展的沙漠化土地面積1.60萬公頃,占0.54%;潛在沙漠化土地4.64萬公頃,占1.56%。與1986年7.565萬公頃沙漠化土地相比,14年間沙漠化面積擴大了4.915萬公頃,平均每年以35.0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而且沙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年擴展速率約為4.63%。同時由于氣候變暖,干旱少雨,使湖面水位下降,1959-1998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39米,平均以每年8.5厘米的速度下降。作為青海省旅游業王冠的青海湖,正遭受著草場退化、沙化的嚴重威脅,使得王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鳥島地區草場重度退化面積達5.73萬公頃,特別是鳥島地區以角烏曲為中心的沙化帶呈扇形向四周推進,平均流沙厚度14厘米,部分地區已形成“新月型”沙丘,受害面積約0.8萬公頃。原來水草豐美的優良牧場已不復存在,風光秀美的鳥島地區正面臨著全面沙化的威脅。青海湖鳥島是鳥類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園,由于周圍生態環境惡化,目前鳥島連陸,成為沙丘狀半島,鳥類棲息環境明顯惡化。青海湖漁業資源減少,珍稀野生動物普氏原羚數量銳減,成為極度瀕危的物種。
3、生態環境發展趨勢
近百年來湖區氣候呈暖干化趨勢,在這種氣候環境變化的總體特征下,導致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縮,湖底沉沙,加之人類活動因素,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如破壞植被、開墾草地、過度放牧等加劇了湖區沙漠化趨勢。從青海湖沉積物反映的環境演化規律預示著青海湖發展總趨勢將是主湖不斷分割,緩慢地經湖灣向子湖演化,最終主湖消失,而湖區的風沙堆積等沙漠化過程將明顯地加速這一過程。同時由于受湖泊增溫效應的影響,湖區植被的整體景觀有朝高寒景觀方向演變的發展趨勢,草地明顯退化。目前湖區總體上生態環境呈現極為明顯的惡化趨勢,可利用資源數量減少,土地生產力下降。如果不對青海湖區進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作為我國最大內陸咸水湖和“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七塊濕地之一的青海湖,其調節氣候,蓄洪和維持特有動植物,特別是水禽棲息地的基本生態功能將會大大削減,甚至喪失,進而制約湖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目前生態治理情況
建國以來,在省上和國家的大力扶持下,青海湖區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從50年代就開始了對退化草場的治理改良工作,1975年建立了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1986年開始實施限制捕撈和封湖育漁。特別是八十年代中期以來,治理力度不斷加大,并在項目實施中探索出并積累了一些寶貴的和成功的經驗。草地建設方面,在逐步開展依法管護和實現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的基礎上,實施了以冬春草地人工種草、草地圍欄、牲畜棚圈為主要內容的草地基礎建設和防災配套建設。據剛察縣和天峻縣的不完全統計,已建成定居房屋面積27萬多平方米,大約94%的牧民戶實現了定居;累計建設畜棚2600多間,面積約77000多平方米,可使100多萬頭(只)牲畜使用;畜圈7500多個,圍欄草場約9.85萬公頃,人工草場2.18萬公頃;草原水渠28條,累計全長240多公里;地下管道45條,累計全長238公里,草原機井46眼。在沙丘治理方面采取了封育、補播建立人工草場和工程固沙等措施。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行退耕還林草,已在湖區全面展開,國家重點生態縣建設工程也已在湖區安排實施。尤其1998年以來,在國家計委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青海湖周邊的剛察、海晏、共和等縣實施了國家重點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到目前已投入資金2億元,其中群眾自籌資金1億元,共建設人工防護林325公頃,圍欄草場22萬公頃,人工草場2.18萬公頃,滅鼠治蟲100萬公頃,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目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已開始被湖區人民所認識,農牧民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不斷提高,并逐步建立了縣、鄉等各級生態環境建設技術服務網絡,積蓄了一定的技術力量,為后期大規模實施湖區生態環境建設奠定了基礎。
5、存在的問題
5.1、需要治理面積大,投入不足,治理與財力矛盾突出
青海湖地區由于受持續干旱影響,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青海湖水位下降等生態惡化現象十分突出,直接影響著湖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在以往的生態環境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建設和投資規模有限,加之青海湖區地處少數民族聚居區,社會經濟基礎較差,底子薄,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財政拮據,群眾收入低,對需要長期建設且要高投入的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當地政府和農牧民的投入能力有限,無力拿出足夠的資金用于生態建設,其治理速度遠遠低于退化速度,生態環境得不到根本改善。
5.2、治理與生產矛盾突出
青海湖地區部分草地退化嚴重,急需實施禁牧封育,但部分草場又是牧民承包的冬春草場,放牧利用在所難免,從而形成封育與放牧矛盾突出,治理成果難以鞏固。因此必須采取一定措施,如對于禁牧封育的草場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實施舍飼和半舍飼,發展家庭牧場,從而減輕對天然草場的壓力,使退化的草地得到真正的養息。
5.3、部分治理的草地又重新面臨沙化的威脅
由于環湖地區草場退化嚴重,地表植被稀疏,加之風力作用,其風蝕嚴重,特別是靠近青海湖邊區域,土地沙化現象愈來愈嚴重,經過治理的草地由于受周邊地區流沙的侵襲和自我恢復能力較弱的影響,存在著重新面臨沙化的威脅,青海湖邊部分流沙呈現出向外蔓延之勢。
5.4、湖區人口素質低下,全民環保意識淡薄
湖區牧業人口占68.39%,且素質較低,人口增長較快。為了滿足因人口劇增所日趨增加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需求,在對湖區資源開發利用中片面追求眼前經濟效益,無序地增加牲畜頭數,直接造成草地資源的壓力加重。此外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亂挖沙生植被,環保意識差,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封育期偷牧、搶牧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地區甚至出現邊治理邊破壞,破壞大于治理的現象,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不到遏制。
5.5、科研和技術推廣滯后
在環湖地區不少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許多科研成果,但由于缺乏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機制,尚未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科研成果大部分未能很好地轉化為生產力。
6、建議及措施
6.1、要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強青海湖區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及重點項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盡快建立重大科研和示范推廣項目,建設重點項目庫,加快規劃基礎上的申報工作,爭取國家的大力支持;
6.2、青海湖區地域寬闊,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生態系統十分脆弱,表現出的種種生態惡化現象已對湖區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要大力宣傳生態環境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大力宣傳和普及生態環境結構、變化規律,主要因素及環境惡化的特征、危害等科學知識,增加廣大干部群眾的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積極參與青海湖區的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工作;
6.3、抓緊青海湖區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盡快研究制定鼓勵招商引資、合作開發、租賃承包經營的優惠政策,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來投資建設青海湖區的生態環境;要通過試點示范,建立起荒灘使用權拍賣、租賃、承包經營的新機制和草地使用權流轉制度,鼓勵企業、集體和個人承包開發荒山、荒灘和沙漠化土地,進行生態環境治理,發展以林、草產業為主導的優勢產業;要鼓勵牧民群眾把補償資金用于草原建設、技術培訓和教育,通過典型引路和宣傳教育、政策引導等措施,擴大投資融資渠道,多方籌集資金,在國家投資增加的同時,調動企業、集體、個人的積極性,增加投入,確保規劃實施所需要的資金。
6.4、要把生態環境治理與發展區域經濟、增加牧民收入,保持社會穩定緊密結合起來,正確自理好生態環境治理、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關系,為規劃的實施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
6.5、為落實各項生態治理措施和提高退耕還草、減畜育草及禁牧封育的可操作性,建議落實對農牧民的生活補貼和財政稅收補貼機制,使生態治理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6.6、加強法規建設、普法教育和執法隊伍建設,在加強林業、草原、水利設施執法隊伍建設的基礎上,增加人員,改善手段,加大辦案力度,嚴勵懲處和打擊盜伐林木、盜獵野生動物,破壞草原植被和水利水保生態設施的違法地為,規范中藥材采挖等生產活動依法管理,依法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建設成果,為青海湖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
1.1城市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成效
從工業污染防治情況來看,12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基本達到國家下達的控制指標要求,77家污染物排放重點企業,主要污染物部分實現達標排放,其中延吉市工業企業排污達標率為96.8%。全州城市污水處理廠全部投入使用,污水處理率已達到80%以上。
1.2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
實施了長白山天然林保護工程、長白山東北虎保護區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39個重點項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8.6萬公頃。生態環境、城市環境污染治理初見成效,全州主要城市大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或三級標準,森林覆蓋率達到80.3%,國家和省級各類自然保護面積達到65.9平方公里。
1.3水源建設邁出較大步伐
全州湖泊2000年7.83km2,比20世紀50年代初的5.60km2,面積增加2.23km2。全州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101座,作為飲用水水源的水庫有7座,水源保證率有了較大提高。
1.4水源地管理工作得到加強,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
嚴格制定并落實水源地保護規劃和實施方案。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的水質基本達到地面水Ⅱ、Ⅲ類水體標準,城市飲用水達標率為98.7%。其上游河段水體質量達到功能類別Ⅰ-Ⅲ類水質標準。
2全州水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2.1水污染問題形勢嚴峻
延邊州大多數水源地地處各河流源頭或上游,幾乎不受重大點源污染。從各河流水源地的時段評價中,汛期(豐水期)部分水質指標偏高的現象表明,我州各主要水源地大部分是受降雨后,隨地表徑流入河的腐質酸等有機物與無機物的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所致。其污染主要是高錳酸鹽等指數超標,總氮也正是受到面源污染物在水庫中富集的結果。
2.2供水管網設施老化,影響供水安全
很多城市供水管網年久失修,管網腐蝕等因素,影響和降低了水質。特別是靠地下水供水的居民區,水質不達標問題難以解決。
2.3鄉鎮水源污染逐年加重
在鄉鎮、村屯水源保護方面,由于保護設施不完善,宣傳教育工作不到位,在水源地附近堆放柴草、放養牲畜、亂倒垃圾、破壞植被等現象嚴重,部分飲用水源已被污染,細菌和大腸桿菌指標超標,直接威脅了農村飲水安全。
2.4濕地減少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人類活動,導致延邊州沼澤濕地面積急劇減少,由50年代初的884.9km2,減至本世紀初的122.15km2,濕地面積減少762.74km2,平均每年減少15.25km2。
2.5土地沙化
本世紀初,全州沙化面積為12.80km2,比20世紀50年代初的9.19km2增加了3.61km2,年平均擴展速度0.07km2/a;從分布區域情況看,主要沙化面積在圖們江流域。
2.6河道斷流
雖然降水量較多,但自1980年以后,一些中小河流由于受水利工程和人類活動影響,改變了水文條件,河道時有斷流現象發生。如嘎呀河干流上游、汪清河、朝陽河、黃泥河的部分河段,每年1-3月份的100天左右,常發生斷流。最大斷流長度一般占該河河長的35%~85%。
3改善水生態環境環境的對策
3.1加強水污染防治工作
強化對全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力度,加大對水源污染嚴重的工礦企業和有危害水源環境污染事件的處罰力度,重點支持加快實施垃圾和污水處理項目建設,禁止在一級保護區內興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不準在二級保護區內興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
3.2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管理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采取具體措施和辦法,認真落實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政策。完善涉河、用河行為“先審批后開工”程序和建設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步實施措施。項目建設必須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洪水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程序。建立取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和水權制度。
3.3加強水生態環境治理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
制定和完善我州濕地和水庫保護規劃。實施“移民工程”和各項治理建設,落實生態補償和功能區調整措施,對各濕地和水庫庫區要保護好森林資源,綜合治理泥沙淤積問題。在實行封山育林的基礎上,加快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工程的進度。
3.4加強水土資源保護
林業部門與水行政主管部門協調配合,加大水土資源保護力度,嚴禁毀林開荒,保護自然植被,種樹種草,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要加快主要江河、重要水源地水環境治理。推進小流域綜合整治,推進和完成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設,以及黑土地治理項目。
3.5強化河湖管理,大力開展以河道整治為重點的水生態環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