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你對生命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 挫 折 微 笑
一曲月光曲是貝多芬報予坎坷的命運最燦爛的微笑,一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報予失明的一生最平和的微笑,一部《史記》是司馬遷報予不公的生命最動人的微笑。人生在世,難免有失敗與無奈,這需要我們懷抱感恩的心,用對生命所有的愛與希望,對挫折微笑。
低矮的牢房里閃爍著昏暗的燭火,小小的天窗連接著外面沉沉的黑。牢房外冷雨瓢潑的下,雨絲如萬箭齊發,大地無處可逃,只能靜靜的躺在那一片透明的血泊中。牢房中,你獨自踱步,內心的淚如萬箭齊射,你無所適從,唯有任憑冰冷的淚水淹沒你的頸,你的頭,等待那最后窒息的一刻。桌上的圣旨靜靜的躺著,刺眼的大字一點一點灼傷了你的眼睛。當慷慨的死與茍且的活成為你的選擇時,你迷茫了。命運待你如此不公,也許你該順隨他意,用一死來了卻無盡的屈辱與悲痛。你還依稀記得那天朝堂上漢武帝的盛怒,你還依稀記得那天周圍文武百官丑惡的嘴臉,你還依稀記得這期間你受的百般煎熬種種屈辱,你恨,恨蒼天無眼恨奸人當道,恨一生多艱命運不公。你不再留戀這黑暗的人世,不再留連這無道的世間,你決定用死來結束這本不該發生的一生。
然而耳畔響起了父親臨終時的遺愿,腦中浮現出那未完成的史記,文中充斥著拘而演《周易》的文王,厄而作《春秋》的仲尼,失明卻著有《國語》的左丘……你對生命所有的愛與希望重新被點燃,你對生命的感恩燃起了無窮的勇氣。你毅然決定茍且的活下來,用高貴的姿態俯視屈辱,用有意義的一生對挫折微笑。在你余下的一生中充斥著世人的嘲笑,充斥著旁人的不屑,充斥著無數的不理解,但這都不能澆滅你對生命的愛與希望,都不能讓你埋怨生活意志消沉,都不能阻止你勇敢的面對不幸,豁達的處理挫折,終于一部《史記》使你能以勝利者的姿態笑對挫折,終于一部《史記》使你的光芒永垂千古。終于一部《史記》讓你向世人證明了生命的永生。
那一夜,那一座低矮的牢房,那一顆感恩的心,那一種對生命的態度,造就了你這顆歷史長空的啟明星,造就了《史記》那一部愛的贊歌恨的詛曲,造就了千百年來笑對挫折的態度,造就了這史壇永遠的奇跡。
可這樣的事情似乎不是只發生在這個學生身上,媒體與此相關的報導比比皆是。這些事情的頻繁發生,折射出當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對生命的漠視與踐踏。這讓全社會在反思應試教育弊端的同時,不得不審視當前中小學教育中的另一軟肋――對生命意識教育的忽視。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币晃蝗毡窘逃艺f說,我們要培養學生“面對一叢野而怦然心動的情懷”。可見,關注生命,點化和潤澤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關注人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加強生命教育,語文教學應不容忽視。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有意識地滲透生命教育,使學生能認識悅納自己的生命,并尊重其他生命,進而珍惜人類的生存環境呢?
一、從閱讀中充分挖掘生命意識教育的資源,讓學生認識與敬畏生命的歷程,發現與領悟生命的價值,獲取生命的力量。
首先,挖掘教材中的作者資源,讓學生從作家的生命中感受生命的歷程與堅韌,發現生命的價值。我們對很多文本的理解都離不開對作者人生經歷的解讀。而很多作者盡管飽受各種挫折打擊,有的還身患殘疾,但能勇敢地面對現實,面對人生,豁達、超脫、樂觀、勇敢地生活,讓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奪目的光彩。
例如,有一次研究課,教學蘇軾的《赤壁賦》,我把“走近蘇軾”作為課堂的導語,把蘇軾的經歷及歷代對蘇軾的一些評價寫成了一段充滿情感的文學色彩很濃的但不失實的文字。對蘇軾經歷的解讀,本身就是對生命意識的滲透。其他還有像杜甫、史鐵生、海倫?凱勒等一些作家,對他們人生經歷的挖掘,可以讓學生領悟到,原來每個個體的生命都有他的喜怒哀樂,有的甚至面臨著巨大的災難,但即使這樣,人也能很好地活著。
其次,從文本中挖掘以人為本、重視生命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領悟生命的真諦,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史懷哲的《敬畏生命》告訴學生:“善是保存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以蒼涼的文字對死與生作出了領悟與思考;宗璞《紫藤蘿瀑布》讓學生在“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的深刻哲理中領悟生命的真諦;而巴金的《小狗包弟》則讓學生從小狗包弟的遭遇,以及“”中藝術家、作者的遭遇中學會尊重和熱愛生命。
利用經典之作,讓學生敞開心靈去閱讀、感受,把閱讀學習的過程當成自己生命體驗的過程,形成情感活動、審美感受和思維碰撞,從而培養學生強烈的珍愛生命的意識,感悟生命的意義。
二、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拓展生命的寬度,鍛造生命的厚度,發掘生命的深度。
古希臘阿波羅神殿的石柱上赫然刻著“認識你自己”,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除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技能,我們還要引導學生觀察社會,思考人性,觀照自我。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寫作其實就是學生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思考的過程。
我們一方面可以以生命為話題進行專門的寫作訓練,引導學生對社會的一些與生命有關的重大話題進行思考。
例如:2003年的非典、現在的H1N1甲型流感肆虐,讓人避之唯恐不及,教師可以聯系美國作家歐?亨利在小說《最后一片葉子》引導學生對生命進行思考寫作;學完了羅森塔爾《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師可以聯系當今的戰爭,引導學生對戰爭與人性作思考。
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學生寫隨筆,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及周圍的生命狀態。
學生在作文中發泄自己的苦悶憂傷,享受自己的快樂幸福。而教師可以在作文中傾聽學生的心聲,從字里行間發現種種細微的心理變化,及時治療學生的心傷,啟迪學生對生命的思考。
人無疑是有力量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的。學生通過這些訓練,會不斷地觀察周圍的生命,不斷地思考生命的意識,而生命的寬度得以拓展,生命的厚度得以增加,生命的質量得以提高。
三、提高教師的生命理解感悟能力,讓學生在教師的熏陶下培養與完善生命意識。
語文教師的個人素質、對生命的感悟、對生活的執著程度、對語文理解的寬廣程度等關系到學生生命意識教育的厚度。
一、生命教育現狀調查結果分析
1.高中生對生命認識的調查
高中生對生命認識的調查結果見表1和圖1。
從表1可以看出,對于“你認為人的生命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問題的回答,有92.0%的學生認為人的生命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結果,說明絕大部分高中生對生命的形成有正確的認識,但依然有8.0%的同學認為人的生命是由神創造的或者是兩者共同的結果。其中,通過對比可以發現高一、高二學生對生命的正確認識要高于高三。
通過圖1分析可以發現,大多數高中生都為自己活著而倍感珍惜生命,認為“自殺是對自己和家人不負責任的愚蠢行為”占64.6%,“理解自殺這種行為,但自己不會去做”占28.5%,但依然有6.9%的同學認為“自殺是擺脫痛苦的方式,或許會做”。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2] 一個人對生命的認識最終會影響他對待生命的方式,所以我們應該加強高中生對生命的正確認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人生觀,從而實現生命的價值。
2.高中生對生命態度的調查
高中生對生命態度的調查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針對“你對自身生命的看法”有92.4%的高中生認識到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高中生正處于朝氣蓬勃的青少年時代,理應熱愛生命,充滿活力,但有7.6%的學生認為生命是一種負擔或認為生命如草芥,無所謂。因此對高中生進行生命教育已經刻不容緩。在“你認為當前自己的生活狀態如何”的調查中,有85.3%的學生認為自己生活狀態很滿意和基本滿意,有11.1%的學生認為不怎么滿意,有3.6%的學生認為很不滿意。同時在對壓力來源的調查中可以看出有91.2%的學生認為是學習壓力大,41.5%的學生認為是個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其次依次是人際關系、感情問題、經濟問題等。說明在高中階段學生依然感到學生壓力較大,同時其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待提高。在對壓力的應對方式上,53.7%的學生選擇找好朋友傾訴,但只有1.6%的學生會選擇找老師傾訴。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教師與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教師應放下架子,主動與學生交朋友,尊重學生,使師生間建立起一種信任感。在“對死亡的態度”調查中可以看出有75.7%的學生平時很少想到,這可能是由我國忌諱死亡的傳統觀念造成的,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也總是回避死亡這個問題。生命教育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白,借此希望通過生命教育的學習使學生能形成正確的生死觀。
3.高中生對生命價值觀的調查
高中生生命價值觀的調查結果見表3和圖2。
在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學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作為高中生也能清醒地認識到通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可以學習知識,充實自我,為以后考上好的大學打基礎。從表3可以看出,在對“你心中的偶像是誰”的選擇,有66.2%的學生選擇比爾·蓋茨,16.9%的學生選擇孔繁森,16.9%的學生選擇周杰倫。另外,通過不同年級的對比也可以發現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對自己心中的偶像也會發生明顯變化。高中生是未來國之棟梁,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更需要有人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以實現自身人生的理想和價值。
高中生生命觀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家庭以及學校的共同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才能讓其健康成長。通過圖2分析可以發現,當問到“對你形成生命觀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什么”的時候,有29.4%的學生選擇了自己的性格所決定,21.9%的學生選擇是社會的影響,35.7%的學生選擇是家庭的影響,而只有13%的學生選擇是學校教育的結果??梢钥闯龈咧猩鷮W校教育的不信任,大部分學生在遇到事情或生命困惑時,寧愿選擇自我發泄或尋求家庭幫助也不會求助于學校。這反映了教師在平時除了學習以外缺少對學生其他方面的關心,也反映了生命教育工作在學校教育中的缺失。
4.高中生對生命教育意識的調查
高中生對生命意識的調查結果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在“你具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嗎”的調查中,有22.0%的高中生認為完全具有,有4.7%的高中生認為沒有,而有73.3%的高中生認為自己只懂一點點。說明學校有責任也有義務在除教授學生課本的文化知識外,應大力開展有關生命的教育。同時我們在“你認為學校有必要開展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嗎”的調查中也可以看出有73.6%的高中生認為是很有必要的。在問到“哪一種方式開展生命教育最為有效”時,53.8%的高中生認為應進行生命教育的實踐活動,5.7%的高中生認為應開設生命教育講座,40.5%的高中生認為應由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實施生命教育。說明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時要運用多元化的教育途徑,全面而有效地實施生命教育。
二、對高中階段實施生命教育的思考
1.加強生命教育的師資培訓是實現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務
任何一項教育理念的實施,首先都得有充分理解這個理念的合格教師,特別是高中生正處于理智與成熟的邊緣,更需要有經驗的教師對其進行引導。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生命教育在教育領域是一個新生的事物,沒有現成的教師,加強師資培育以提升教師生命教育素質就成了生命教育實施的首要任務。[3] 針對生命教育的培訓,可以將目前已有的與生命教育有關的顯性學科如生命科學、思想政治、社會、體育與健身等科目的任課教師以及對生命教育有興趣的教師集中起來進行進修培訓,將他們成功轉型為專業的生命教育教師。同時,為了提高全員參與的積極性,也可以在學校組織一些專題講座、經驗交流、專家指導等活動來引導教師認識到自我存在狀態中生命意識的缺失,使教師能夠關注到自身的生存狀態、生存質量和心理狀態,從而提高教師本身的生命質量。只有教師真正了解了生命的意蘊,才能從根本上去關懷學生的生命,去影響學生的生命,去潤澤學生的生命。
2.開設校本課程和學科滲透是落實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徑
學校實施生命教育可以有多種形式,但開設校本課程和學科滲透是進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徑。由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對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開設也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來制定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的課程內容。根據高中學校的特點,可以在高一、高二基礎年級每周開設一節,內容可包括健康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環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自我預防的能力以及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高三年級由于面臨升學的壓力,可以每兩周或三周開設一節,通過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來緩解學生因升學而帶來的心理壓力,提高承受挫折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同時通過法制教育的形式來增強學生的民主觀念、法制觀念、自我約束和自我保護的觀念。除開設校本課程,生命教育還應滲透到各門學科和學校的其他活動中,使每一個教育者都成為生命教育的關注者和參與者,通過挖掘顯性和隱含的生命教育內容,分層次、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生命教育。
3.學校、家庭、社會相互結合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保障
生命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在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時,除了在學校以課堂教學與滲透為主渠道外,還要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家長相對于教師而言,與孩子接觸的時間最長、機會最多,教育的影響最深刻、最系統,往往是直接的、終身的。[4] 學校可以利用家訪,開家長會,讓家長進學校、進課堂等方式使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同時通過對生命教育知識的宣傳使家長認識到生命教育對學生健康成長所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生命教育的最佳效果就是把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學校可以通過家長委員會的形式來協助學生組織安排各種演出、比賽以及其他社團活動,讓學生參觀產房、嬰兒室、手術室、安寧房等,使其了解生命的起源,體驗生命的喜悅和理解生命的尊嚴。生命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更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所以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實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效果才能得以維持。
4.建設關懷生命的校園文化是開展生命教育的基礎
校園生活是每一個學子都必經的過程。在學生的生命發展過程中,不只是對知識的學習,還要使其發展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能夠了解自我、尊重自我、欣賞不同文化、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人。因此,建設一個豐富多彩、關懷生命的校園文化是我們開展生命教育的基礎條件。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以綠色校園文化為切入點,通過優美的校園環境和積極健康的精神洗禮,使學生能夠融入自然,樹立生命意識,強化對生命的關愛,從而賦予生命教育可持續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啟東市匯龍中學,江蘇 南通,226200)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的生命基礎”之內涵[J].山西教育:教學版,2004(6).
[2]平子.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與提升——肖川博士訪談錄[J].班主任之友,2002(9).
魯迅先生是位文化名人,他的貢獻早有社會定評,我們普通人無法與之相比。但是,從人自身生命的價值來說,似乎同樣有個長短的問題,因為無論是什么職業的人,總得要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情。做得多就等于生命的“延長”, 做得少就無異于生命的“縮短”,最多算是跟時間同步地活著。
辛卯年春節前五天,應朋友之約去湖北荊州,參加錦輝集團的硅能生產啟動活動。荊州之行,讓我認識了一老一少。年輕人陳宏今年40歲,大學畢業后本來有份穩定工作,他卻覺得難以發揮自己的才干,毅然辭退公職自己辦起企業?,F在他的企業初具規模。說起經營之道時,他還給我算了一筆賬:人的生命一天只有24小時,如果按正常作息時間做事,人的壽命最多跟時間相等,如果每天至少工作16個小時,就等于自己的生命延長了。
也許這樣拼命工作的態度,我們可以不完全贊同,但是卻不能不欽佩。這就如同世上的風景,山有山的魅力,水有水的誘惑,都會給人間增添無限光彩。
這期間還結識了一位74歲的老者,他叫馮月生。這位老兵從部隊退役后,用在部隊學到的技術,開展對硅能蓄電池的研究。這種蓄電池在獲得持久電能的同時,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鉛酸蓄電池嚴重污染環境的弊病。當問起他為什么想起搞這項發明時,馮老的話說得很樸實,他說:“有些電池生產企業的工人,手都被硫酸燒壞了,有的老板不僅不給及時治療,他們反倒被辭退回家,我看著非常心疼,曾經斥責這些老板‘缺德’,但是卻不能在技術上根本改變鉛酸電池腐蝕和污染現狀。我就琢磨著在技術上搞革新。”發明者馮月生的生命,照陳宏的計算方法,自然也得到“延長”,生命的價值更是得到提升。
按說馮老這個年齡段的人,正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之時,他卻要發明硅能電池――這樣的人生何其輝煌。每個人只要盡自己的所能,做些有利社會的事情,就是對生命長度的延伸。這大概正是公益志愿者越來越多的原因吧。
陳宏和馮月生,這一老一少對時間的理解,對生命的詮釋,給了我許多啟發。從荊州回來后,我一直在想在問:年齡的不斷增長,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道道“坎兒”,為什么有的人并不在乎,如馮月生;為什么有的人在充分利用,如陳宏。我想,從最樸素的理由推測,恐怕就是“人活著就要尋找快樂,工作比什么都快樂”。
由此,我想到國外媒體經常說的,中國這些年經濟發展速度之快,幾年相當于某些西方國家幾十年。然而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慢,卻取決于每個勞動者的態度。讓人欣慰的是,有像陳宏這樣的青年企業家,有像馮月生這樣的退休工程師,在各自的領域,用自己的生命作出超常的貢獻,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自然會快。
這“快”就是國家的高度,這“快”就是生命的長度。那就讓我們高唱一曲贊歌,贊頌用辛勤勞動延伸生命長度的人。
[關鍵詞] 大學生;生命觀;生命教育
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為人類帶來了繁榮和解放,然而,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加大及多元文化的沖擊,當代大學生在這種強大的外表之下卻找不到自己心靈的家園,以至于漠視生命、踐踏生命的現象層出不窮。我們不禁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這些正在受教育、而且還是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會如此不尊重和珍惜寶貴的生命?曾經被喻為“象牙塔”的大學校園何時居然也成了少數學子的人生終點站?
一、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輕
生命是珍貴的,生命又是脆弱的,如果不懂得珍惜,不懂的保護,來自外部的或自我的傷害都可能使生命稍縱即逝,永不再有。隨著社會進步以及經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生命異化現象出現了多種表現形式。
(一)否定生命:大學生花季凋零之回眸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高校大學生自殺人數也逐年攀升。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僅教育部直屬高校就發生63起大學生自殺事件,僅在廣東,就有26名大學生自殺身亡,另有5人自殺未遂;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共發生了14例大學生自殺身亡案件;2010年,網絡上熱議的大學生自殺事件也高達52件之多。有關數據表明,自殺已經取代突發疾病和交通意外,成為大學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如此風華正茂的年齡,天之驕子卻頻頻選擇自殺,這也使得社會質疑不斷:大學生心理緣何如此脆弱?
(二)漠視生命:部分大學生生命關懷缺失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是創造自身價值和其他一切價值的基礎,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一切。然而,當代的部分大學生中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漠視生命的現象。經常在報端能看見“某某墜水,圍觀大學生見死不救”的報道;同學打架,不僅不加勸阻,反而在旁煽風點火;大學校園里,面對募捐箱和募捐人懇切的眼光,卻很少有人停下腳步去看,只因為大家都很忙……震驚整個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的云南馬家爵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四名同學,在獄中,當記者問他“4個年輕同窗的生命在你的鐵錘下消失了,你對生命有過敬畏感嗎?”,馬家爵(茫然地)說:“沒有,沒有特別感受。我對自己都不重視,所以對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視?!笨梢姡暽娜?,也必然會帶來個人情感經驗的缺失,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人性的缺陷,嚴重的甚至會發展到采取極端的方式去否定生命。
(三)游戲生命:少數大學生人生意義淡化
隨著人類的發展,社會的進步,E時代的網絡以其巨大的模擬功能造出了另一個時空,一個虛擬的世界,人便憑空多出了另一個生存的空間――網絡。網絡的虛擬世界既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新的空間,也給生命的真實存在制造了“陷阱”。有些大學生把時間都浪費在網吧,整天上網聊天;有些大學生則沉醉于愛情的美夢之中:還有些大學生整天無所事事,東游西蕩。浪費時間。教育者慨嘆當前的大學生學風不濃、考風不正、缺乏理想,而當代大學生的如此作為正是缺乏生命敬畏感的表現,于是,游戲生命的現象和行為便孕育而生,許多學生因此而荒廢了學業。失去了繼續做大學生的資格。
誠然,生命是可貴的。但是,部分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隨便找了個“合適的理由”就放棄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或者在因為一點點微小的矛盾選擇扼殺別人的生命來成全自己那微小的自尊心,對生命的敬畏之情一瞬間蕩然無存。面對一幕幕的花季凋零。我們常常發出這樣的感嘆: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輕!但是,生命如此之輕,卻又充滿著韌性,我們不能降服于它的“輕”,更應該珍惜生命,熱愛生命,以敬畏生命的勇氣去應對生命中的“輕”。
二、生命異化之原因解讀
人是社會性的。大學生生命異化的出現不是一個獨立現象。而是與各個方面相互聯系的,是各種力量相互斗爭、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主體內在的影響――自我認同的危機和生命追求的迷失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當代大學生的生存空間和領域,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但同時也使“自我”在知識的汲取、技術的利用面前被忽視了。隨著物質享受的日益豐富,他們對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等生命本身帶有實質性的東西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認識。當代大學生深感方寸之心、良心道德、人格操守等找不到托付和安定之地,備受信仰與道德危機的極度創痛,在精神世界里無家可歸,極有可能采取極端的方式來尋求解脫。
(二)家庭教育的影響――扭曲的生命觀和不當的教育方式
一方面,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一談及死亡問題,便認為不吉利,大多數人因此退避三舍。另一方面,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家長對子女在物質上過多滿足、在學業上的過高期望、在精神上的過少關注。是造成子女產生心理疾病甚至走上自殺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魯迅先生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說到:“我現在心以為然的道理,極其簡單,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續生命;三要發展這個生命?!奔议L不僅要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成績,更應該關注孩子生命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三)學校教育的影響――人文教育的遮蔽和技術教育的泛濫
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的實現給學校教育帶來的最大災難就是人文教育理念的遮蔽和技術教育的泛濫,教育在不知不覺中拋棄了過去的人文主義價值理念,包括對生命中真善美的價值追求,而轉向能夠創造經濟效益和能夠獲得經濟利益的知識與技術;過多地強調了教育的工具價值,而忘記了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通過知識來啟迪智慧,并將智慧溶入生命,從而提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種忽視人文精神、一味追求技術至上的教育,導致打學生對生命存在及價值的無知,對生命意義、道德人格和生死問題的無知。大學生淡漠了對生命的敬畏與珍惜,把生命當作了物品,可以隨手丟棄。從而沒有了“生命是上天所賜”的神圣感,沒有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感恩之心。對自己的生命不珍惜,對別人的生命也沒感覺。
(四)社會環境的影響――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多元文化的混亂
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的實現,給生于80年代的大學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近年來,國內外某些報刊、影視媒體中對悲觀厭世情緒的大肆渲染。尤其是某些自殺網站對自殺行為的細致描述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還缺乏足夠識別能力和抵抗能力的青年大學生。當今的一些行為文化和藝術文化也對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乃至行為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很多大學生癡迷于武俠小說和恐怖影視作品,對武俠小說里英
雄人物的盲目崇拜,給大學生生命觀的形成與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不僅是電影電視,連電子游戲都充滿了暴力與血腥,花真實的錢買虛擬的武器來打敗虛擬的敵人,荒唐廝殺后的場面血腥四濺,尸首分離,慘不忍睹,而這卻正好讓尚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感到刺激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殺人”二字成了很隨便就吐出來的詞。血腥殘暴的鏡頭和游戲已經讓大學生習以為常,以至于他們如此漠視生命的存在及其價值。
三、提升大學生生命感悟。樹立正確生命觀
通過對大學生生命異化的歸因分析,筆者認為,提升大學生對生命的敬畏、正確引導大學生的生命態度和生命行為刻不容緩。
(一)引導大學生在生命感悟中深化人生觀
首先,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有利于激發大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使他們更加珍惜人生和生命。當大學生有了正確的人生觀,認識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就會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在生活中盡情感受人生的樂趣,努力學習。積極工作,不會對生命采取隨意踐踏的態度,把大學生自殺和殺人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
其次,深化正確的人生觀,使大學生們認識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一方面人生來之不易,另一方面人又有自己的特殊價值,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自然之精華,具有任何其他生物所沒有的優點與長處。
最后,深化正確的人生觀,使大學生形成和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而有利于適應、應付各種非常情境。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可以使青年大學生主動地適應現實,接受現實、改造現實,能夠較好地處理遇到的各種挫折和困難,防止行為的偏激與草率,進而避免、化解和減少與他人的沖突,使暴力犯罪的可能性降低為零。
(二)引導大學生在生命認知中確立生命意識
首先,認識和理解生命。人的生命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物質形態的生命,即身體;二是精神形態的生命,即思想?!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正是“有生命的個人”創造了歷史,保證了社會的存在和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人不僅應該認識和理解個體生命存在的惟一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還應該認識和理解人類生命整體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
其次,熱愛和珍惜生命。生命是五彩繽紛的,是充滿生機的。熱愛和珍惜生命,就是要在認識和理解生命的基礎上,把保存生命作為人生的最大價值,并以此為前提去充實生命的應有內涵,實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再次,尊重和敬畏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有三個層次:一是尊重和敬畏自己的生命;二是尊重和敬畏他人的生命:三是尊重和敬畏所有的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的過程,也是一個激發生命的過程。生命是鮮活的,只有尊重和敬畏他們,才能開發生命的潛力,構建大學生更美好的生命意義。
最后,創造和超越生命。作為歷史的創造者,人不僅是一種“飲食男女”的自然地生存,更是一種精神的追求,表現為人對理想、感情、道德、精神、信仰、價值的追求?!鞍延邢薜纳度氲綗o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價值情懷讓我們時刻感受到雷鋒就在我們身邊。肩負重要使命的當代大學生應該認識到,無限是生命意識到自身有限時對自身的超越,只有不斷地以生命的創造力去實現生命的超越,一個人的生命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三)引導大學生在生命體驗中理解死亡
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人就是向死而生的。生命是短暫的,死亡是永恒的: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法國作家蒙田說:“誰教會人死亡,誰就教會人生活。”開展死亡教育,引導大學生理性地認識和對待死亡,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應該要用死亡知識給學生“洗腦”,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使其敢于采取不避諱、不逃避的態度,公開討論死亡的話題。正確面對生活中死亡現象的發生,解除對死亡的忌諱和恐懼,了解生與死的不可避免性,體會失去親情和親人帶來的痛苦與思念,樹立正確的死亡觀,就像面對生一樣坦然地面對死。
其次,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到高危病房、殯儀館等地方去參觀訪問,模仿性的“親身經歷”某件生死事件,請“劫后余生”的人談談他們面臨死亡時的心理感受、“死亡”經歷對自己的生命所帶來的震撼和恐懼以及“劫后余生”自己對生命的珍愛和眷戀之情,這樣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死亡體驗,引起學生對生命的尊重、敬畏等生命情感,從而達到珍惜生命賜予、維護生命尊嚴、創造生命價值的目的。
最后,引導學生樹立超越死亡的意識,在死亡沒有到來之前,認認真真地活好人生的每一天,真真切切地做好人生的每一件事情,兢兢業業地做好人生的每一項工作,以自己真實的生命存在藐視死亡的威脅,以自己豐富的人生意義貶損死亡的恐懼,以自己偉大的生命價值否定死亡的羈絆,以自己輝煌的人生成就超越死亡的毀滅,使自己的生命更富內涵、更添風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