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課外閱讀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7-0-01
課外閱讀雖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加強學生課外閱讀的工作上,仍存在一些不足:學生的課外閱讀缺少恰當的指導。有的教師僅僅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但不給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到底應該讀些什么,怎樣讀,學生一片茫然,有的老師雖有一定的方法指導,但多流于形式。因此,對小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外閱讀指導勢在必行。
一、營造良好氛圍,激發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我們要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使學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一個喜歡閱讀的教師更容易帶出一批喜歡閱讀的學生。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利用一切適當的機會營造良好氛圍,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這樣有目的的進行課外閱讀,既能增強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又能提高他們課外閱讀的質量。
二、教給閱讀方法,做好引導工作
許多小學生,有課外閱讀的興趣,但在如何“讀”的問題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應加強對小學生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引導他們不但愛讀書,而且會讀書,這樣,才能有所獲得。
(一)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
閱讀是一場心靈的對話,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一位心靈高尚的人交談;閱讀一本不健康的書,比不讀書更壞,更有害。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給孩子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是教育者極為重要的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我認為教育者的立足點應從孩子出發,以小學生的興趣為中心通盤考慮,綜合開發課外閱讀的源頭活水。
讀經典名著,凈化心靈閱讀經典名著是課外閱讀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個成熟的讀者必須經歷的一段生命歷程。余秋雨先生認為,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名著奠基可以激發他們一生的文化向往。當我們看到孩子沉浸在閱讀經典名著的喜悅中,目光炯炯,神采飛揚時,我們會感受到:經典名著對于孩子心靈的呵護,精神滋養已如雨后春筍點點入土。
讀時尚讀物,滿足需求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齡特征。小學階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強、好表現的心理特點,比較渴望神秘、冒險、刺激,仰慕機智、勇敢、轟轟烈烈等。了解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奇怪《海底兩萬里》、《木偶奇遇記》、《吹牛大王歷險記》會成為兒童的經典,成為幾代人的鐘愛,也就不會奇怪《哈利.波特》能譽滿全球,風靡校園了。對待這種時尚讀物的正確態度和做法應該是要積極地親身體驗這種時尚,積極引導這種時尚。
(二)運用恰當的閱讀方法
一位哲人說過:“沒有恰當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學者,也像瞎子一樣盲目摸索。”這提醒我們,要幫助小學生掌握好讀書方法和技巧。什么是恰當的方法呢?答案是一條似乎自相矛盾的閱讀原則:你先要不求甚解地、粗略地讀完一本書,然后才能試圖精通它。
略讀。對書本的迅速略讀,就好像對莊稼另作一次性的揚谷,使你能夠得到大部分飽滿的谷粒。你會發現略讀所得,就是使你能夠得到的最值得讀的地方。無論不求甚解的通讀或略讀,把一本書大致看一遍之前。
其實,小學生閱讀多了,往往會不知不覺地想出一些適合自己的獨特方法。有這樣一位小朋友在讀深奧的非小說類課外讀物時,總是先讀它的結論,然后再查閱文中具體的內容。有人這樣勸我們:“不要打算一下子完全讀懂一本書,當覺得不能理解時,可以暫時拋開它,過一段時間再來讀,總會被你讀懂。”無論孩子們選擇何種方法,只要適合他們的,有一定收獲的課外閱讀方法,就是好方法。
(三)綜合閱讀成果,提高素養
小學生愿讀書、會讀書、善于讀書了,那么接下來,老師就要指導他們如何綜合運用課外閱讀的成果。
首先,是借鑒仿寫。借鑒仿寫,即以所閱讀的文章為例,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來練習寫作。句子修辭手法的運用、開頭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環境描寫的襯托等等,都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在課外閱讀中加以引導點撥仿寫。
其次,提高了小學生明辨是非、好壞、美丑的能力。比如說當他們讀了雨果的《悲慘世界》,這部名著雖然景深,卻可以讓小學生明白更多的道理。表面上冉阿讓是個罪人、壞人,可是他有著無比崇高的人格。它教會小學生批判人和事時不能單從表面,應該深入其內心本質。
三、開展多種活動,促進課外閱讀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怎樣指導小學生課外閱讀,已成為一項重要任務擺在我們面前。
【關鍵詞】語文課外閱讀指導
針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之多年來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經驗積累,我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做法如下:
1.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兒童最喜歡圖文并茂的注音讀物。特別是童話,寓言或關于英雄人物的注音讀物。他們不僅喜歡讀,還喜歡講給別人聽。教師必須是此類課外書的積極讀者,可選講一個故事,有意識的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來,讓學生自己看書,把故事補充完整,以此激發興趣,誘導自能讀書。中、高年級則應將學生興趣引至名人傳記及科普讀物上,結合語文課的學習,相機推薦適合“口味”的書目,鼓勵他們課后去自由閱讀
2.指導表演。
一年級的注音讀物上有《滾南瓜》的故事,我先敘述開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然后讓學生幫小白兔出主意:“怎樣才能將南瓜送回家?”接下去閱讀原文后明白了:小白兔是看到了熊貓騎的三輪車后,想到把南瓜滾回家。“怎樣才能將南瓜滾起來呢?”我又出示一個大南瓜,放在講臺上,讓兩個學生把南瓜豎起來演示滾來滾去的情景。學生興趣盎然。“誰愿意表演這個童話故事?”學生們紛紛躍躍欲試。我請三個學生戴上頭飾分角色表演這個童話故事。故事中“小白兔”滾著南瓜回家去的情節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滾南瓜》的故事也人人會講了。
在低年級課外閱讀中,這種“讀、議、演”結合的做法既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又能激發兒童的求知欲培養兒童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提示方法。
學生愛讀書不等于會讀書,還需加強指導。每節閱讀指導課上精讀一、兩篇讀物,教會學生從整體入手三步讀書:初讀,歸納主要內容;速讀,質疑解疑;細讀,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釋詞。告訴學生自由閱讀時,不僅可以連讀,略讀,還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去跳讀。二年級學生能把一本200多頁的書在放學以后幾小時就看完,有的學生就是挑最有趣的情節跳讀的。如:有一次一學生在電視上看一部連續劇《紅樓夢》,急于想了解黛玉和寶玉的命運結局,就找來一本《紅樓夢》小說,不到半小時就找到了答案。家里人感到非常奇怪,他卻笑著說:“我是跳著讀的。”
4.明確要求。
讓學生明確不同體裁的讀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話、寓言重在明理;歷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詩歌重在通過朗讀體會其意;科普讀物應明白書中的科學道理。還要求學生對各類文章中精彩的重點段,要會理解、會背誦、會仿寫。這樣既為寫作打下基礎,又能提高理解能力。
5.培養習慣。
必須注意培養學生從小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每人備一本摘錄本,教會分類摘詞摘句。如佳句分類:按句型可分為比喻句,擬人句等;按內容可分為寫人物外貌或寫動物外形的。學生的摘錄本,每周必查一次,每學期互閱兩次,相互促進。
6.作業鉤連。
把語文課的內容通過閱讀掛鉤,做到“根在課內,梢在課外”,如學了《吃蟲的植物》后設計了這樣一道填空題:“世界上吃蟲的植物約有()種,在我國已發現有()種,除了豬籠草,茅膏菜外還有()。”這樣的作業,學生是有趣完成的,于是樂于閱讀有關書籍。課本中安排的重點項目,光憑基礎訓練中安排的練習還不夠,圍繞每組訓練重點,讀講課文時,不僅要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課外結合與小學生相關的書類雜志讀物上的文章進行練習,培養學生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主要內容的能力。不過練習的短文要注意有明確的典型性及反饋性,以利掌握規律、熟練技巧,發展智力,又促進了讀書讀報活動的正常開展。
7.開展活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45-01
閱讀是學生在日常生活獲取信息的一種主要途徑。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拓寬視野,獲取信息,提高語文理解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然而,目前很多學生無法真正做到廣泛閱讀,難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此,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工作,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領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
一、創設良好的外部閱讀環境
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閱讀意識,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要創造良好的環境,增強學生的讀書欲望。例如,學校可以開展讀書活動周,鼓勵學生閱讀;可以在教室掛一些與閱讀有關的標語,讓學生的學習生活充滿書香氣息;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寫閱讀筆記;開展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自由交流在閱讀中的心得,將閱讀中的經驗和喜歡的書與同學分享;等等。
二、培養學生主動閱讀的習慣
外部的閱讀環境只能給學生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不足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中。因此,老師必須培養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讓他們從被迫閱讀、跟風閱讀轉化為主動閱讀,從內心愛上閱讀。學生有了閱讀的興趣,體會到閱讀的諸多益處,才能對讀書持之以恒。
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制造懸念。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虎門硝煙》時,可以提問學生:林則徐的生平事跡都有哪些?這些事跡都反映了他什么樣的品質?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莫高窟》時,可以問學生:莫高窟的壁畫的制作過程是怎樣的?其文學價值表現在哪些方面?這樣,學生便會主動閱讀課外書籍,查找問題的答案。
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將學生的生活經歷融入閱讀教學之中,寓教于樂,讓學生在閱讀中與文本產生共鳴,增強閱讀興趣。老師要鼓勵學生,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得成就感。老師要不吝表揚學生,肯定學生在閱讀上的成績,讓學生對自己的閱讀充滿信心,產生繼續閱讀的愿望。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主動閱讀,選擇一些有助身心健康的文章閱讀,能提高文學修養。在課外閱讀中,老師不僅起指導作用,還應該起到督促作用。老師提出閱讀要求,學生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切不可拖泥帶水。
三、教授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學界提倡百花齊放,書籍的內容也逐漸多元化。因此,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格外重要。蘇教版新課標語文大綱中明確要求老師要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課外閱讀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所處的階段,給予相應的閱讀方法的指導。例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老師可以為他們推薦一些內容淺顯的記敘類文章,將這一類文章的特點、閱讀技巧教給學生,以便學生理解;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老師可以推薦一些中心思想較為深刻的文章。
教師要教會學生不同的讀法。文章的整體閱讀大體可以分為四部分:初讀,了解文章框架;細讀,結合字典理解文章大意;略讀,體會作者的思想;跳讀,把握文章的精彩語句。教師可以在這些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讓學生學會瀏覽法、精讀法、泛讀法、跳讀法等閱讀方法,同時讓學生做好筆記,總結自己學習的心得體會。老師要教會學生對于不同的文體要加以區分,讀傳記要注重人物形象,讀童話要注重寓意,讀說明文要注重物體本身的特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檢測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5-057-1長久以來,小學語文只立足于課內閱讀,對課本教材反復咀嚼,卻極其忽視課外閱讀,只寄希望于學生課外自覺閱讀或家庭教育,對于課外閱讀的檢測則更加沒有行之有效的辦法,這樣顯然收效甚微,許多學生在小學階段未能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到了中學再想養成就更困難了。語文課自課改開始,廣大教師就極其關注這個問題,《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更對此進行了明確的量化規定,即九年中小學期間,課外閱讀的總量不低于400萬字。對于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量,粗算應不低于140萬字。那么怎樣幫助學生完成這一閱讀任務?是布置閱讀任務,然后通過常規考試檢測?顯然,像對待課本教材一樣的辦法是行不通的。可見,檢測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環節。
一、讀后感言,思維閃動
每學期伊始,語文教師都會根據《小學生課外閱讀書目推薦》和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然后課內給少量的時間,再要求學生利用課外和假期完成閱讀。那么經過一兩周或一個月之后自然想看看學生的閱讀情況,如何準確了解閱讀效果呢?此時,讀后感交流就成了重要的檢測辦法。
如小學高年級段的閱讀推薦中列舉了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自傳體三部曲;作者童年時期的親身經歷是在蜜罐中泡大的學生們所想象不到的,讀后感慨良多。學生事先做好發言稿的準備,在隨后的兩節課中組織學生進行讀后感的交流互動。一些學生開始時無從談起,這時引導學生先朗讀一段原著,使自己進入文章的情境中,一邊醞釀感情,一邊抒感。當一兩個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其他有過共同閱讀基礎的孩子們自然會覺得有話說而踴躍發言。或者一開始,老師還可以以自己童年的生活經歷或者自己初次閱讀該書時的體會來啟示孩子們發言。在傾聽孩子們發言時,老師自然可以了解到學生的閱讀情況,同時這樣的不同于常規教學的交流活動更能引起孩子們的參與興趣,對于沒有認真閱讀的孩子們也一定會起到引導和鞭策作用。最后,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發言整理成文字,或者對開始的發言稿作進一步修正,再將這些閃動著學生思維火花的文字集結展示,或通過板報、手抄報或者展板的形式展示出來,這樣一定會讓孩子們對自己的閱讀產生自豪之情,長此以往,何愁學生不肯主動地去讀書呢。
這種方法不僅適用于對小說、童話、故事等課外書籍的閱讀檢測,即使是詩歌類的課外閱讀一樣可用。例如小學三、四年級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中有《千家詩》《弟子規》,這些作品一樣可以通過讀后感言的形式進行檢測。《弟子規》聯系實際生活,談談感想。《千家詩》選一首兩三首讀一讀,再說一說。
二、互通有無,同窗交流
當然,除了規定書目,老師們一定還會對孩子們說,不能只看這些喔,課外閱讀讀得越多越好。那么,半學期或者臨近期末咱們就來比一比誰的課外閱讀讀得多吧。通過這樣的課堂互動,使學生們在交流讀后感的過程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當孩子們把自己半學期一學期的課外閱讀書籍拿到教室里時,讀得多的孩子一定是自豪驕傲的。當然如果怕對讀得不好的學生產生打擊,就讓學生只帶來自己最喜歡的書本吧。隨后,鼓勵學生張揚個性,運用朗讀、交流讀后感、講解故事等活動,來推薦好書,使學生之間分享好書,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增進友誼,共同分享閱讀樂趣。總之,讓學生暢所欲言,享受課外閱讀的樂趣。更使學生之間相互促進,一同進步。注意,這時孩子們拿來的書籍可以是五花八門的,包括家里的報章雜志,只要是有益的皆可。對于喜歡讀報的孩子,可以讓他講講新聞時事。對于喜歡讀詩歌的,可以讓他說一說讀詩的樂趣。
三、情境表演,情節展示
關鍵詞:課外閱讀課 方法指導 三步走策略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常言道:“課內打基礎,課外出成績。”任何一個卓有成就的“語文人”絕不是只限于課內閱讀,其實課外閱讀量大大超過語文課本,所以課外閱讀的指導和引導相當重要。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務須上好語文課外閱讀方法課。筆者在教學實踐探索出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教學方法指導課三步走教學策略,第一是指導學生以專題閱讀的方法,第二是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第三是組織學生暢談閱讀的收獲和體會。
一、指導學生專題閱讀方法
在這一步中,教師要確定專題,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名為專題,那么就得在專題上下功夫。在這一步中,教師要注重把握兩點,一是指導的內容要目標集中,每次只能教給學生一種閱讀方法甚至一種方法的一個方面,如品味性的精讀可以分為詞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個專題。二是指導方式要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讀書實踐,談做法、談體會,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師生總結出方法,也可以讓學生先閱讀嘗試,然后總結方法,也可以由教師運用實例進行專題講座。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要使學生真正認識某種閱讀方法的精髓,并通過閱讀實踐,切實掌握,以提高讀書的品味和質量。但這一步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控制在15分鐘以內。
二、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
在這一步中,教師要運用恰當的方法讓學生進行閱讀體驗,幫助學生形成閱讀的技能。這一步的操作要領是實踐二字。在初步了解閱讀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進行閱讀體驗,通過實踐,鞏固學生所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閱讀技能。在這一步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在學生閱讀期間進行巡視,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疑難問題,更特別要注意幫助閱讀能力差的學生,這一步的時間通常也是控制在15分鐘左右。此外,為了便于學生訓練以及教師管理,教師可以統一發放學生的閱讀材料,并且可以限定學生閱讀的范圍,如教給了學生瀏覽性的泛讀方法之后,可以布置閱讀報紙或故事類書刊,再如教給了學生探求性的速讀方法之后,可向學生提出一個思考性問題,讓學生閱讀與此相關的材料尋找答案,又如教給了學生品味性的精讀方法之后,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有代表性的經典之作。
在閱讀實踐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種閱讀方法,一種是讀思結合法,一種是三讀法,還有一種是圈點法。
所謂讀思結合法,就是邊讀邊思考,這也是閱讀的基本要求,是其他各類方法的基礎和前提。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組織學生通過概括內容、復述原文、體會思想情感、分段分層、理清文章條理等多種形式的專項訓練,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較、綜合、聯想等思維方法,達到以讀促思、以讀促寫的境界。
所謂三讀法,實際上是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而采取的不同的閱讀方法,第一類是瀏覽性的泛讀,它針對的是大部分淺顯易懂的書或閱讀價值不高的書籍,對于這種書籍,可以隨便翻翻,或通過看標題、目錄等,大致了解其主要內容即可,這主要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這也是泛讀法使用的出發點;第二類是探求性速讀,它針對的是為了達到某個特定目的或完成某項任務而需要尋求的讀物,對于這類讀物,要求“一目十行”,而這類快速閱讀的奧妙在于讓大腦跑在眼球前面,速讀能求得新知識新信息的成倍增長,趕上時展的需要。第三類是品味性的精讀,它針對的是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對于這些優秀作品,需要靜心細讀,體會立意構思,揣摩布局謀篇,欣賞妙詞佳句,要像吃東西那樣,細嚼慢咽,把書中的精華變為自己的知識營養。
所謂圈點法,就是指在閱讀的同時,或在閱讀處圈圈點點,或只是勾勾畫畫,或做批注,或另用紙張寫讀書筆記,或進行再創作。圈圈點點、勾勾畫畫就是用相關的符號在書或文章上記錄下自己閱讀時的見解、感受;做批注就是在文章旁邊寫出自己的見解和感受,有時是品評遣詞造句的精妙,有時是自己的理解體會和感想,有時是對文章中提出的某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有時甚至是對文章紕漏之處的指評;寫讀書筆記可以是摘抄、編提綱,或者寫體會,這樣做是為了便于隨身攜帶,能夠隨時翻閱、背誦,幫助自己記憶和積累,并且還可以激勵自己上進;進行再創作包括續寫、擴寫、縮寫、改寫等形式,其中改寫又包括改人稱、改寫法、改體裁等。以上這些圈點法的使用,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年級差異,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主要是圈點勾畫、做摘記、做卡片等,對于中年級的學生,則可以是編提綱、做批注,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寫體會,進行再創作等。
三、組織學生暢談閱讀收獲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