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物聯網技術的描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組織環境;農產品供應鏈;結構方程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農產品供應鏈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其實就是應用與物聯網相關的信息系統。通過物聯網信息系統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整合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實現信息共享,達到降低供應鏈運行成本、加強供應商與顧客的關系的目的。哪些因素將影響到農產品供應鏈中信息技術采納決策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然而,國內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基于組織的信息技術采納的TOE模型綜合考慮了企業內外部的眾多因素,對組織信息技術的采納解釋有很強的說服力,因此本文將以此模型對農產品供應鏈中物聯網技術的采納行為進行研究和分析。國內外眾多學者也圍繞TOE框架做了一些研究。Chau和Tam用TOE模型對開放式系統的采納影響驅動因素進行了分析[1];張德海和康世瀛對物流信息網格技術采納的影響因素及對策進行了分析[2];李文川設計了汽車制造業中RFID采納的過程模型,并得出了影響RFID采納的影響因素[3]。
2 采納分析模型確定
2.1 文獻研究
本文在模型確定時,閱讀了大量的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通過研究和總結目前國內外對物聯網或者RFID技術采納研究的32篇文獻,得出了以下結論:
1)RFID采納研究仍然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方向,國外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較多,國內只有李文川對RFID的采納進行了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國外學者剛開始是運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比如:文獻研究、案例分析、專家訪談等;后來,學者們為了使研究更有說服性,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調查問卷分析);
3)在研究模型上,大部分的學者都采用Rogers的創新擴散理論[4]。其他很多學者也采用Tornatzky和Fleischer的技術組織環境(TOE)分析框架[5]。
表1列出了在32篇文獻影響RFID采納的出現頻次較高的因素。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政府支持出現的頻次比較低,但筆者通過與行業專家進行溝通后了解到,在中國,政府的支持對新技術的采納特別重要,因此,本文將政府支持也作為因素進行考慮。
表1 物聯網技術采納影響因素出現頻次
因素類別 因素 次數
技術特性 復雜性 5
兼容性 3
感知效益 16
成本 6
組織因素 企業規模 3
高層支持 6
供應鏈企業間相互信任 2
技術知識 4
員工阻力 2
環境因素 外部壓力 10
不確定性 4
政府支持 1
通過文獻研究,可初步確定影響物聯網技術采納的因素,初步確定的影響因素如下:
技術特性:復雜性、兼容性、感知效益、成本;
組織因素:企業規模、高層支持、供應鏈企業間相互信任、技術知識、員工阻力;
環境因素:競爭壓力、不確定性、政府支持;
2.2 相關假設及模型確定
(1)技術特性
復雜性
物聯網技術復雜性越高意味著使這個技術成功的可能性越小。企業如果認為這個技術很復雜,那么企業的高層就會決定不采用或延遲采用這項新技術。所以,本研究認為技術的復雜性是阻礙物聯網技術采納的一個因素。假設如下:
H1:技術的復雜性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反向影響作用。
兼容性
這里的兼容性是指物聯網技術和企業的業務流程、IT基礎設施、分銷渠道、企業文化和價值體系兼容程度。一般地,如果信息技術有較好的兼容性,那么企業更容易去采納它。
H2:兼容性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影響作用。
感知效益
感知效益包括:供應鏈可視化程度更大、更節省時間、人力成本的減少、業務效率的提高等。
H3:感知效益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影響作用。
成本
Tornatzky和Klein已經證明了成本對新技術的采納有抑制作用[6]。在該研究中,成本包括采用物聯網技術的硬件設施成本(RFID/EPC標簽、閱讀器、傳感器、中間件、服務器等),以及整個物聯網系統的實施、整合、運行、維護成本。
H4:成本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反向影響作用。
(2)組織因素
企業規模
大企業將會有更多的資源進行新技術的測試或實驗,然后再決定是否采用物聯網技術。這種大企業更加容易實現規模經濟,也能承擔起新技術帶來的風險。同時,他們也將有更多的權利強制供應鏈合作伙伴采納物聯網技術。
H5:企業規模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影響作用。
高層支持
當新技術作為一種創新被企業采納時,必定會引發來自技術、任務和組織等各個方面的變化,這些都是新技術采納中的不確定性因素,面對這些不確定的因素,決策者往往要很慎重地做出決定。采納物聯網技術可能會改變企業原有的業務流程、需要企業財力支持、采納物聯網技術帶來好處的傳達等都需要企業高層來進行。因此,本研究假設如下:
H6:企業高層支持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影響作用。
供應鏈企業間相互信任
供應鏈企業間若沒有很好的合作機制和信任機制,那么在物聯網技術的采納中就很有可能出現搭便車的情況,采納物聯網技術而產生的成本大部分將由上游供應商承擔[7]。
H7:供應鏈企業間的相互信任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影響作用。
技術知識
技術知識是指企業自有的專業信息技術知識。企業如果已經掌握了新技術的相關知識、技能,那么這個企業就能對影響新技術采納的諸因素(優缺點、成本)等進行很好的評估。
H8:技術知識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影響作用。
員工阻力
當采用一項新的技術之后,有些員工可能會認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歷使用這項新技術,同時,新技術的實施會提高運作效率,減少勞動力,有些員工擔心他們會失去工作,進而會抵制新技術的實施。
H9:員工阻力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反向影響作用。
(3)環境因素
外部壓力
Premkumar和Ramamurthy研究發現,企業在強大的內部需要以及能夠獲得很好的競爭優勢的壓力下,會采取新的技術[8]。除了內部需要及競爭優勢帶來的壓力外,企業還可能會面對來自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新技術創新的壓力、競爭對手新技術創新壓力、商業模式的發展趨勢與行業標準的發展帶來的壓力等[3]。
H10:外部壓力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影響作用。
不確定性
缺乏信息、技術知識,或者無法對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是引起不確定性的因素。企業往往不能確定他們自己的產品需求,不能在需求市場上確定他們忠誠的客戶。
H11:不確定性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反向影響作用。
政府支持
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法律及提供的財力支持都將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中國,很多企業都是政府導向型行動的,如果政府支持一項新技術的發展,那么企業在推行新技術時將有更大的助力。
H12:政府支持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影響作用。
本研究的物聯網技術采納模型如圖1所示。圖中的“+”表示因素對物聯網技術采納的正向影響,“-”表示因素對物聯網技術采納的反向影響。
圖1 物聯網技術采納影響因素分析TOE模型
2.3 研究變量的定義及量表設計
為便于數據分析,本研究對研究變量進行了定義,并設計了測量指標。本研究采用李克特的平衡態度7級量表作為變量衡量的方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分值越高,表示認可度越高。根據前面的分析,各變量的定義與分析。
2.3.2 組織因素變量
組織因素中除了企業規模,其余均采用李克特7級量表進行度量。組織因素量表設計。
2.3.3 環境因素變量
3 數據分析與結果討論
3.1 問卷樣本的選取
為保證本研究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選取對供應鏈、物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等都有一定了解的人作為調查對象。本研究選擇了佛山市和山東省的農產品企業及深圳沃爾瑪的農產品供應商企業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因為他們對企業的整體運營情況比較熟悉,且對物聯網等新興的技術也有一定的認識。因本調查的專業性,被調查對象還可能對問卷題項存在疑惑的地方,且問卷的填寫也可能摻雜了較多個人的感受,所以,在本調查過程中,筆者積極與被調查對象進行溝通,以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有效回收的問卷中調研對象的描述性統計。
3.2 問卷的發放和回收
本研究采用了郵寄發放、E-mail方法以及網上在線填寫(問卷星)相結合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本次研究調查了34家企業,每家企業發放問卷數為3-5份不等,總共發放了150份調查問卷,回收92份,問卷回收率為61.3%。其中無效問卷9份,有效問卷83份。
在有效回收的問卷中,涉及被調查的企業總共有34家,其大型企業1家,大型企業2家,中型企業9家,小型企業22家。被調研企業的企業規模描述性統計。
3.3 信度分析
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到了變量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數表,如表7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所有變量的信度系數均大于0.7,通過信度檢驗。
3.4 測量模型評價
3.4.1 擬合度檢驗
用Amos 17.0進行卡方檢驗的結果為:CMIN=583.32,p=0.03,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零假設沒有被拒絕,這說明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同時,如表8所示,其他的擬合指標GFI=0.961,NNFI=0.83,CFI=0.912,RSMEA=0.063,跟理性值對比,NNFI接近理性值,其余的指標均在可接受的范圍之類,這也說明模型的整體擬合度較好。
3.4.2 路徑系數顯著性檢驗
本研究目的之一是為了驗證哪些因素影響農產品供應鏈中物聯網技術的采納,并識別影響的程度。在上述2.2節,提出了12個假設,也就是物聯網技術采納的12個影響因素。為對這些因素(假設)進行驗證,需對路徑系數(潛變量之間的回歸系數稱之為路徑系數)進行顯著性檢驗,這與回歸分析中的參數顯著性檢驗類似。Amos提供了一種較為簡單快捷的方法—CR(Critical Ratio),CR是一個Z統計量,使用參數估計值與其標準差之比構成。在用Amos進行分析時,它也同時給出了CR的統計檢驗相伴概率p,使用者可以根據p值進行路徑系數/載荷系數的統計顯著性檢驗,在這里本研究將顯著性水平設為0.01。表9列出了模型路徑系數的標準版估計值及顯著性水平,并給出了假設結果。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假設H9和H11,其余假設都是成立的。
3.5 研究結論
本研究以技術-組織-環境(TOE)模型為基礎,研究了影響農產品供應鏈中物聯網技術的采納驅動因素,并通過SEM及Amos 17.0軟件對本研究的TOE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實證分析表明模型能夠較好地解釋農產品供應鏈中物聯網技術的采納。
通過路徑系數顯著性檢驗發現除了員工阻力和不確定性這兩個因素被模型拒絕以外,其余因素均被模型支持。在被支持的眾多因素中,兼容性、感知效益、企業規模、高層支持、供應鏈企業間相互信任、技術知識、外部壓力、政府支持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的顯著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企業規模,影響最小的是外部壓力;復雜性和成本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負向的顯著影響,其中成本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很大的影響。圖2顯示了根據路徑系數顯著性檢驗結果修正后的物聯網技術采納影響因素模型,其中箭頭上的數字表示各因素對物聯網技術采納影響的大小。
4 結論與展望
通過文獻分析、實地調研,依據TOE理論框架,從技術特性、組織因素、環境因素三個方面對農產品供應鏈中物聯網技術采納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根據實證分析,技術特性的復雜性、兼容性、感知效益、成本,組織因素的企業規模、高層支持、企業間相互信任、技術知識,環境因素的外部壓力、政府支持這些因素對農產品供應鏈物聯網的采納有顯著影響。上述結論有助于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各節點企業了解物聯網在供應鏈中應用的業務流程及影響因素,并知曉這些因素對物聯網采納影響的重要程度,有助于企業更正確、合理地做出決策,為推動物聯網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應用做出了貢獻。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主要有:(1)可能存在技術、組織、環境三者之外(或之內),對物聯網采納有影響,但沒有被本文采納的因素;(2)由于大規模的數據采集存在難度,本文的樣本數量偏少,研究出的結果還有待進一步確認,后續可擴大調研范圍,獲得盡可能多的樣本數據,使得研究結果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Chau P Y K, Tam K Y.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Open Systems: An Exploratory Study[J]. MIS Quarterly, 1997,21(1): 1-24.
[2] 張德海, 康世瀛. 物流信息網格技術采納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 情報雜志, 2008, (12): 51-53.
[3] 李文川. 汽車制造企業RFID采納過程模型及應用問題研究[D]. 重慶: 重慶大學, 2011.
[4] Rogers E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3.
[5] Tornatzky L G, Fleischer M.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1990.
[6] Tornatzky L G, Klein K.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Adoption-Implementation: A Meta-Analysis of Finding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982, 29(1): 28-45.
[7] 耿雪霏. RFID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J]. 物流科技, 2005, (07): 79-81.
[8] Premkumar G, Ramamurthy K. The Rol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on the Decision Mode for Adoption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J]. Decision Sciences, 1995, 26(3): 303-336.
[9] Brown A, Bakhru A. Information Systems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the Case of RFID[J].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07, 235: 363-376.
[10] Riggins F J, Slaughter K T. The Role of Collective Mental Models in IOS Adoption: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Rationality in RFID Deployment[A]. Proceedings of the 39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C]. Hawaii: HI. 2006: 183-184.
[11] Brown I, Russel J.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Adoption in the South African Retail Sector[J].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7, 27(4): 250-265.
[12] Seymour L, Lambert Porter E, Willuweit L.. RFID Adoption into the Container Supply Chain: Proposing a Framework[A]. Proceedings of the 6th Annual ISOnEworld Conference[J]. Las Vegas: IEEE, 2010: 431-435.
[13] Sharma A, Thomas D, Konsynski B. 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in the Evaluation, Adoption and Early Integration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and Potential Adopters[A]. Proceedings of the 41st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C]. Hawaii: IEEE, 2008: 407-407.
[14] Yang G, Jarvenpaa S L. Trust an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Adoption within an Alliance[J].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2005:1-10.
[15] Leimeister J M, Knebel U, Krcmar H. RFID as Enabler for the boundless real-time Organization: Empirical Insights from Germany[J]. Networking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s. 2009, 4(1): 45-64.
[16] Koh C E, Kim H J, Kim E Y. The Impact of RFID in Retail Industry: Issues and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J].Journal of Shopping Center Research, 2011, 13(1): 101-118.
[17] Bhattacharya M, Chu C H, Mullen T. RFID Implementation in Retail Industry: Current Status, Issues, and Challenges[A].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DSI) Conference 2007[C]. Phoenix: AZ, 2009: 201-203.
關鍵詞:物聯網;食品安全;溯源系統
中圖分類號:TP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800(2012)009009902
0引言
近幾年,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繁發生,出現了毒奶粉、蘇丹紅、毒豇豆、龍口粉絲、染色饅頭等食品質量問題,食品安全領域警鐘頻敲。目前,我國食品安全仍存在超標、檢測和環保體系以及監管追溯信息平臺不健全、法律法規缺失等問題。為了確保全國人民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發,在我國建立食品跟蹤、管理、追溯的“源頭到餐桌”的信息溯源體系,將對食品行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是我國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隨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加上我國政府對物聯網產業的關注和支持力度的提高,物聯網已經逐漸從產業遠景走向現實應用。
1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隨著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食品已逐步向專業化生產方式及全球化貿易模式的趨勢發展。據報道,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出口食品因添加劑不符合衛生要求、農藥殘留、食品污染等問題而被查扣,從而引發貿易糾紛,影響國際貿易。
品牌是食品企業的生命,是食品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食品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第一要素是保證食品安全。否則,食品安全問題一旦發生,食品企業便難以為繼,如前幾年發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直接導致企業破產。
食品安全事件不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引發大量食源性疾病,造成生產力水平下降,經濟效益減少。并且,食品安全事件增加醫療費用,造成國家財政支出上升,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發展,最終威脅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在目前的食品行業中,食品由原料生產到最終消費,需要經過一系列的生產、加工、存儲、運輸、批發、零售等環節,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漏洞,就可能發生食品安全問題。食品由原料生產到最終消費,中間環節如果增加,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概率客觀上就會增加。一方面,生產者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不同的行為選擇,將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如儲存不當導致食品變質或接觸到傳染源都將直接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對于食品安全的管理,我國只是在控制食品生產的加工過程中采取了一些方法,并沒有將食品供應整個環節連接起來。傳統的方法是采用食品檢驗,對食品供應的關鍵環節進行控制等手段,但由于管理不嚴,并且操作失誤和人工誤差,經常會導致效率低下和出錯率較高等問題。為此,從生產到最終消費建立起完整的一套可溯源性食品信息,可以追溯“從源頭到餐桌”中的各個環節的全部信息,從而可以追究相應環節違法者的法律責任。物聯網技術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統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技術途徑。
2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已經提出,并在全球引起越來越高的關注。所謂物聯網,就是物與物之間的聯網,它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互聯網的擴展和延伸。在互聯網上人是主體,而物聯網則可以是人類生活中具體的任何物品,物品之間可以進行相互通訊以及信息交換。物聯網具有智能屬性,可以通過智能控制和自動監測進行自動操作,其目的是實現物與人、物與物,以及物與網絡的連接,方便識別、控制和管理。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任何一個物品都可以在這張網中,從而實現人與物之間以及物與物之間的信息交流,達到智能化定位、識別、管理與監控該物體的目的。這里的“物”主要有如下功能模塊:CPU、存儲設備、操作系統、信息接收器、數據發送器、數據傳輸通路、專門的應用程序、世界唯一的網絡識別、通信協議。
物聯網的組成:典型的物聯網一般由四大部分組成,即由信息采集系統(RFID系統)、產品命名服務器ONS(Object Naming Service)、信息服務器PML (Physical Markup Language,實體描述語言)和應用管理系統(Processor) 等組成。其中:
(1)信息采集系統。包括二維碼、RFID電子標簽(tag)、閱讀器(Reader)以及管理系統和數據交換軟件,主要完成產品EPC 碼(Electronic Product Code)的采集和處理,以及產品的識別。
(2)產品命名服務器ONS。主要實現的功能是在信息服務器PML與各個信息采集點之間建立關聯,實現產品PML描述信息與物品電子標簽EPC碼之間的映射。
(3)信息服務器PML。由用戶創建并維護信息服務器PML中的數據定義規則,用戶利用XML對物品信息進行詳細描述,并根據事先規定的規則對物品進行編碼。在物聯網中,信息服務器PML為了便于其它服務器訪問,以通用的模式提供對物品原始信息的規則定義。
(4)應用管理系統。通過獲取信息采集軟件得到的物品電子標簽EPC信息,并通過產品命名服務器ONS找到物品的信息服務器PML,以Web的形式向互聯網用戶提供諸如信息跟蹤、查詢等功能,用戶也可以通過無線PDA或手機實時了解物品的情況。
3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統
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系統,在食品安全溯源系統中,要求能夠識別和追蹤食品供應的每一個環節。借助物聯網技術能將互聯網與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連接起來,實現識別和管理智能化。
3.1系統結構
系統由3個層次組成:①傳感層:以RFID、傳感器、EPC編碼為主,從生產開始,將統一的EPC編碼標識植入食品,在食品生產和流通關鍵環節安裝讀寫器,自動記錄食品從生產到最終消費者的動態記錄,實現對“物”的識別;②傳輸層:將數據通過網絡技術保留到互聯網上的食品供應鏈信息平臺,實現海量數據傳輸共享;③應用層:是各種商業模式在物聯網上的具體應用,包括食品安全信息平臺、食品供應鏈信息平臺等系統軟件操作平臺。
3.2系統構建
3.2.1數據采集
以RFID、二維碼核心技術為基礎實時監控食品生產的相關現場活動,進行圖象數據和EPC編碼數據的采集、傳輸和管理。將數據采集和跟蹤貫穿到食品的生產、加工、運輸、批發、零售的全部流程中,食品安全溯源系統中的所有數據都來自于食品第一線,信息采集可采用無線PDA、 RFID閱讀器等方式,來獲取食品的實時相關信息。
3.2.2標準
標準主要包含RFID、二維碼標準,可分4類:技術標準、數據內容標準、一致性標準、應用標準。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相關的標準內容主要有:商品條(GB 12904碼)、時間表示法(GB/T 7408)、數據元、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以及信息技術數據元的規范與標準化(GB/T 18391 2002)等。
3.2.3網絡
網絡是將所有分散的生產、加工、運輸、批發、零售等各個環節中的數據信息上傳到數據中心。通過網絡及XML技術對數據進行集中存儲、管理,所有數據一旦輸入就可以立即查詢。
3.2.4協議
主要指食品安全溯源系統中采用的網絡協議,除了必須的網絡協議外,還有通用分組無線業務通訊協議。RFID 網絡協議SLRRP是一種簡單、靈活的閱讀器網絡協議,可用來在控制器和閱讀器之間傳送狀態、控制、配置和標簽信息。
3.2.5監管平臺和數據中心
食品可追溯系統是對食品的生產、加工、運輸、批發、零售的數據進行整合,實現從“從源頭到餐桌”中的各個環節的追蹤及其過程的反向追蹤。以互聯網為依托,建立政府、企業、消費者之間可以信息共享的食品安全信息數據庫,將質量產品控制策略傳輸到公用數據中心,建立監管平臺。
3.2.6應用系統
一般由開放的數據終端組成。通過數據終端可以查詢食品的原料來源以及生產、加工、運輸、批發、零售等信息。
4結語
利用物聯網技術整合食品產業鏈數據,構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統,從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食品安全,從而保證我國人民的飲食健康。
參考文獻:
[1]梁正平,紀震,林佳利.基于三位編碼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統[J].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2010(3).
[2]盧子甲,鄭現偉,譚斌斌.物聯網技術及應用[J].企業家天地,2009(12).
物聯網技術如何應用于生產生活?
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簡稱ITU)在其的《2005年互聯網報告:物聯網》中,正式提出“物聯網”概念,并介紹了其基本特征、相關技術與面臨的挑戰等等。
這份報告認為,互聯網革命已經實現人與信息的跨時空連接,人們所需要做的僅僅是坐在電腦、筆記本或手機前點擊鼠標。ITU認為,我們正將步入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化社會”(ubiquitous network society),在這樣的社會中網絡和聯網設備將無所不在(如圖1)。
物聯網技術的概念一經提出,很快受到各界關注和重視。2009年6月,歐盟發表《Internet of things: 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首次提出發展物聯網技術的設想;2010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
那么,物聯網技術如何應用于生產生活呢?
研究咨詢機構麥肯錫認為,物聯網技術的大面積普及尚需時日,但無線網絡技術和通訊協議的標準化已經大大加快了這一進程。未來這一技術的應用可以分為兩大類六個領域(詳見表1)。其中,左側關于“信息與分析”的三個領域,都可以應用于在新聞業的不同方面。
物聯網技術讓新聞采集方式更加多元豐富
物聯網技術將互聯網邏輯進一步拓展至物與物的層面。在物聯網技術作用下,聯網設備的數量可能會達到百萬種,遍布人類生產生活的每個角落,從手表、眼鏡再到咖啡杯,從工廠流水線、汽車再到無人機,都將與互聯網相連接。
網絡時代新聞信息流動的基本規則――“對稱參與”,不僅適用于人與人的信息交流,也同樣適用于人與物、物與物的信息交流。這也意味著,物聯網技術將使新聞采集方式極大多元化和豐富化。
到目前為止,這方面應用最顯著的案例就是無人機。在新聞領域,無人機能夠進入此前受環境限制而無法進入或進入成本高昂的任何新聞現場,并從大量新穎的拍攝視角,實時傳回圖片或視頻。特別是對突發自然災害事件、重大事故、、戰爭地區以及交通不便的山區報道,無人機能大大降低新聞報道的成本與危險。
事實上,一些媒體已經率先在這方面開始嘗試。2015年1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宣布已與美國聯邦航空局就在美國國內使用無人機采集新聞素材達成協議。而美聯社、《紐約時報》等媒體也宣稱將進行這方面的嘗試。
國內也有媒體將無人機用于新聞報道。2014年8月2日,江蘇昆山中榮工廠特大爆炸,《都市快報》記者韓丹到達現場后,使用航拍器多角度拍攝爆炸廠房情況,“畫面中可以清晰看到爆炸車間滿地的輪廓,甚至能看清救援人員的面貌”。他到現場后15分鐘內,就把航拍照片傳給后方編輯。央視《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等多個欄目都采用了他航拍的現場視頻。除此之外,這位記者航拍的杭州市市貌組圖《你從未見過的航拍杭州,這才是天堂》,也因角度新穎而新意迭出、廣受歡迎。
除了無人機之外,谷歌眼鏡等智能眼鏡也能在新聞采集上發揮奇效。與傳統照相機、攝像機相比,谷歌眼鏡重量更輕,更便于攜帶,尤其是Hanghout、Full Screen Beam等等應用,可以通過語音、手勢甚至眨眼動作來完成圖片與視頻拍攝,并將素材實時上傳至云平臺或YouTube等社會化網站,在某些突發事件新聞現場具有較強優勢。一些美國大學還開設“眼鏡新聞學”(Glass Journalism)課程,探討如何使用“谷歌眼鏡”進行新聞報道,師生在課上探索制作適合新聞人使用的谷歌眼鏡平臺APP。
事實上,不單單是智能眼鏡,只要具備錄音、拍攝以及聯網功能,任何可穿戴設備都具備成為新聞采集工具的潛力,如正成為消費熱點的智能手表。
但新聞信息采集從來不單單是技術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專業、倫理乃至法律的問題。無所不在的具有攝錄功能的聯網設備,讓人們擔心其被濫用和誤用而造成各種社會問題,包括侵犯隱私、泄密、交通安全等等。因而,相應的專業、倫理與法制的規制顯得必不可少。僅就媒體機構而言,未來的新聞報道手冊將毫無疑問地加入關于物聯網設備的使用規范。
物聯網技術將大大改變媒體的物理呈現形式
從紙張、收音機、電視、PC、手機與平板電腦,每種新傳播技術,都帶來了媒體物理呈現形式的變化。物聯網技術讓無數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成為聯網設備,使之具備信息傳輸功能,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對媒體物理呈現形式的想象空間。
以往穩定的、單一的新聞信息接收渠道將被多樣的、多變的渠道取代,簡言之,就是媒體終端將呈現多屏化趨勢。研究者Elisabeth Clark描述了物聯網時代新聞消費的一個典型場景:
某個早晨,聯網咖啡壺發出的信號,通過蘋果手機將John Smith先生叫醒。這個咖啡壺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煮,并告知媒體何時推送最新新聞。這些新聞都是高度個性化定制的,既包括實時新聞,也包括個人推特賬號上訂閱的信息流。這些信息將跟隨John Smith先生的日常活動軌跡,從浴室鏡子到汽車進行呈現。
這個場景中,鏡子、汽車等日常物品都可能成為媒體的“肉身”。 實際上是為了說明,物聯網時代媒體將真正做到無處不在。當然,這種無處不在的核心原則是以受眾為中心、最大限度方便受眾生活,在緊湊的時間和空間內提供個性化、隨身化、方便化的新聞信息。
事實上,目前在媒體物理形式上已有一些探索。Qleek便是這方面的典型實例。
Qleek的口號是“讓你的數字生活實體化”(GIVE BODY TO YOUR DIGITAL LIFE)。這家由法國公司Ozenge Studio創辦的項目,提出的口號是“將你的數字生活置入實體圖書館,你可以播放、展示和分享”。
Qleek是由播放底座與一塊塊六邊形木板組成。這些類似于CD碟片的六邊形木板被命名為“Tapp”。每塊Tapp都支持NFC功能(即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縮寫,意為近距離高頻無線通信,一種允許電子設備間進行非接觸式點對點數據傳輸的通信技術)。
這一功能,使得Qleek播放底座與數字電視、電腦等設備聯網。每一塊Tapp都關聯著相應的網頁、音、視頻數字內容(如YouTube頻道、Instagram訂閱目錄、播客音頻等等)。當把Tapp放在Qleek播放底座上,就可以播放或更新這些在線內容。Qleek本身不存儲文件,更像是一種連接網絡媒體平臺的“書簽”。用戶可以通過網絡定制Tapp的內容和外觀,并可以隨時更改Tapp里的內容。
《連線》雜志引用創始人Ismail Salhi的話,稱Qleek打通了物質世界與數字世界的鴻溝,并成為人們展示自己虛擬收藏品的一種方式,因為Tapps可以組合成各種漂亮的家居裝飾品。
Qleek只是物聯網技術改變媒體物理呈現的一個縮影。一些評論者甚至認為,這一項目的意義在于改變了數字媒體沒有實體空間感的歷史,讓媒體再次實體化(make media physical again),從而開發人類所擁有的在時空中記住事物的巨大能力。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基本概念;現狀;倉儲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TP27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5)35-0051-02
1 物聯網技術與倉儲管理的概述
1.1 物聯網技術的基本概念
物聯網技術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將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技術。物聯網概念的本質就是將各種生活都放在一個物聯網環境中進行,讓人們對周圍的一切都擁有確切的感受,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物聯網技術是當代先進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掀起世界范圍內的第三次科技浪潮,它將更全面更透徹地展示信息化時代的魅力。
“物聯網技術”是以互聯網為基本要素,對這一技術進行延伸,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將其運用于各種物品之間,進行信息的交換和溝通,通過局部網絡或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把傳感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品等聯在一起,實現各種關系之間的相互聯系,并在逐漸充實的過程中建立更加立體的網絡,進一步實現遠程管理和控制。同時,物聯網技術能夠通過無線實現各種不同距離的相互聯系,真正實現對“物品”的“節能、安全、環保”管理一體化。
1.2 倉儲管理的基本概念
倉儲管理,顧名思義,就是指對倉庫及倉庫內的物資所進行的管理活動,是倉儲管理機構和部門為了最大程度發揮自身擁有的倉儲資源效用,提供高效的倉儲服務所進行的計劃、組織、控制和協調過程。
“倉”也稱為倉庫,為存放物品的建筑物和場地,可以為房屋建筑、大型容器、洞穴或者特定的場地等,具有存放和保護物品的功能;"儲"表示收存以備使用,具有收存、保管、交付使用的意思,當適用有形物品時也稱為儲存。“倉儲”則為利用倉庫存放、儲存未即時使用的物品的行為。這一活動對于內部的資源優化配置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是物流企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的關鍵部分。
2 當前物流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物流行業屬于新興的第三產業,以提供便捷的服務為主要盈利手段,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化國家,在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方面與歐美等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物流行業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逐步興起的行業,相對來說起步較晚,在發展的過程中更是需要合理的管理體制和先進的技術要求。物流行業與通訊行業以及交通運輸業關系密切,外在條件的限制也使得物流行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困難。從自身專屬特征來分析,我國幅員遼闊,占地面積十分廣闊,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地形地勢也復雜多樣,自然條件的特征使得我國的物流行業對于交通設備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就導致我國的物流行業發展存在著不平衡的狀態,尤其是在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物流行業發展相對緩慢,尤其是青海、地區,環境惡劣,嚴重阻礙了物流行業的發展,除了自然條件以外,我國物流行業的信息技術水平也相對落后,對于物流系統的信息管理體現也不夠完善,時常出現商品丟失、損壞等現象,這也明確體現出商品管理和位置追蹤的信息技術不夠到位。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物流行業的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多的弱點和缺陷,需要結合物聯網技術對其進行全方位的升級和管理,從而更好地為你們的生活提供便捷。
3 物聯網技術在倉儲管理中應用分析
3.1 物聯網技術提高倉儲管理的效率
倉儲管理的核心是效率管理。物流行業隨著電子商務和網購出現,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崛起,尤其是在我國東南部沿海地區,人口密度相對較低,業務繁忙,給物流行業的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對于物流行業來說,行業內部競爭十分激烈,在企業的運營和管理模式上類似,所以,效率就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物聯網技術能夠通過定位系統和紅外線感應功能,更具體地記錄商品的儲存信息,使工作人員更好地搜索出商品的具體內容,從而更合理地安排儲存和運輸的活動,節約時間,以最短的時間完成更多的倉庫控制、協調任務,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提高自身競爭實力的同時,更好地提高經濟效益,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3.2 物聯網技術提高商品儲存的安全性
物聯網技術將一切相關的數據與網絡技術結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增強工作人員對于倉儲管理的預見性,提高自主能動力。倉庫的內部環境和因素對商品安全性有著極大地影響,因此注重倉庫內部的環境變化也是增強商品安全性的重要方面。而物聯網技術中的感應器可以靈敏地感受到周圍環境中的溫度、濕度以及異常成分的變化,給管理人員更多的提醒,從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商品的倉儲管理帶來雙重保障。從另一方面來看,商品在倉儲的過程中出現的盜搶、丟失現象也時有發生,給物流企業的信譽造成惡劣的影響,同時,也給客戶帶了財產損失,物聯網技術的融入,能夠實現商品的精確定位和追蹤,在發生盜搶案件后,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損失降到最低,綜合上述兩方面,物聯網技術能夠為商品的倉儲管理提供更高的安全性。
3.3 物聯網技術更好地保證倉儲商品的質量
倉儲的商品種類多種多樣,存儲的時間也更不相同,所以倉儲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難度,對于每一商品的數據統計和狀態的描述也存在一定的誤差。就目前市場行情來看,生鮮產品運費更高,由于保鮮時間短的特點,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需要更多資源和資金投入來保證商品的質量,比如采取空運、需要大量冰袋等。在儲存和轉站時由于途中的顛簸或是對其保鮮時間控制不夠準確,會造成商品的腐爛變質,甚至影響整批產品的質量,給客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自身的經濟利益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物聯網技術能夠將每一產品的狀態數據記錄下來,并且能夠客觀直接地反映出來,給管理人員提供更多處理問題的依據和信息,在節省時間的同時,能夠更好地隨數據的變化進行及時調整,比如適時適量地調節倉庫的溫度、增加濕度等,更好地保證生鮮產品的質量,將倉儲的服務更完美地展現給客戶,為自身經營提供更多的潛在客戶。
4 結 語
物聯網技術將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和技術水平進步的又一大重要生產力,在未來國際市場以及國際經濟發展中將會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物聯網作為互聯網與電信網等信息的媒介,已經逐漸成為各種實物信息與互聯網相結合的網絡。不僅能夠在物聯網上確定這些失物的所在地點,還能夠對人員、設備等進行管理,在尋找物品等方面具有身份證重要的意義。由于通訊技術以及交通等方面的發展,經濟趨勢逐漸向一體化和全球化推進,物流產業也成為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支柱產業,而物流行業存在的時間較短,在物流的管理機制發展與改革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在激烈的行業競爭過程中,物流管理的成本及物流管理的創新顯得更加的重要。只有將物流技術與物聯網技術融合在一起,才能夠實現倉儲、運輸的創新管理,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康超 梁娜娜.物聯網技術進展與應用策略研究[J].中國電子商情:科 技創新,2014,(10).
[關鍵詞]運輸管理實務;課程設計;物聯網;物流管理
物流運輸領域是物聯網技術應用較早的領域之一,主要應用在特種貨物運輸領域。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物流運輸管理將產生巨大影響。基于物聯網的運輸人才與崗位需求也會發生變化,“運輸管理實務”課程作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最重要的核心技術課程,物聯網背景下的課程設計也將隨之調整。
1物聯網技術對物流運輸管理的影響
RFID技術、GPS技術、智能機器人等較成熟的物聯網技術在五種傳統的運輸方式中都有應用,特種貨物運輸中應用最多。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從整體上優化運輸管理的流程,提高運輸環節的自動化程度;改善運輸信息的傳遞,實現運輸管理的透明化,提高貨物運輸效率;實時監控和跟蹤車輛與貨物信息,確保車貨安全,降低運輸風險;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規模效益,降低運輸成本。當然,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比如物聯網設備和技術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企業信息和網絡的安全問題,物聯網技術的標準問題等。
2基于物聯網的物流運輸人才和崗位能力需求
傳統的運輸操作和管理流程、方法、操作要點等將不能適應物聯網背景下物流運輸行業的發展。現有的物流運輸人才和崗位能力需求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經過筆者大量調查,我國高職高專物流運輸人才大致包括基礎操作崗位(業務員層次)、基礎管理崗位(項目經理層次)、運輸管理崗位(高級項目經理層次)三個不同層級的崗位需求。這些不同層次的崗位能力需求和傳統的崗位能力需求大致相當,但需要融入物聯網的元素進來。簡單地說,基于物聯網的物流運輸人才和崗位能力要求,就是在傳統的運輸操作和管理能力的基礎上,還需具備物聯網和互聯網的思維,了解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最新技術的發展狀況,以及思考如何在自己工作的領域上應用,具備物聯網技術相關知識和技能。例如:了解運輸領域常用的物聯網感知技術(如RFID技術)、網絡通信與網絡技術(如3G技術)和智能技術(如數據挖掘技術);能夠在確保物聯網相關設施和設備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對物聯網背景下的運輸作業流程進行管理和優化,順利高效完成運輸管理各環節任務。
3基于物聯網的“運輸管理實務”課程設計
3.1校企融合的“運輸管理實務”的系統化課程模式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運輸管理實務”課程一直采用的是基于校企融合的系統化課程模式。該模式有兩個關鍵點:第一,校企融合。包括課程定位與企業崗位融合、課程內容與工作內容融合、學校教師與企業教師融合、課程的評價與企業標準融合。第二,系統化課程模式。根據運輸領域中各種運輸業務之間的難易程度和遞進關系,打破傳統按照運輸方式劃分教學模塊的思路,按照一個運輸人員從初學者—能手—專家的認知規律和成長規律,在學習任務的難度、復雜度、廣度和深度方面逐漸遞增,體現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一種課程模式。在物聯網背景下,該課程模式保持不變,結合“運輸管理實務”課程的主要學習任務,將物聯網技術的簡單認知和基本應用知識等系統化融入課程項目任務學習中去。
3.2基于物聯網的“運輸管理實務”課程定位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經過企業調研、實踐專家研討和往屆畢業生訪談,結合高職學生的性格、基礎、特點、就業規律和學院所處的區位特征,結合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基于物流職業崗位層級的校企融合三環漸進模式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將“運輸管理實務”定位課程定位于培養在物聯網背景下,在第一線從事運輸調配(運輸調度及運輸主管)的高技能人才。該崗位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了解基于物聯網背景的運輸行業的總體情況;第二,進行物聯網環境下具體運輸業務的操作;第三,進行簡單的基于物聯網的運輸決策與規劃。
3.3基于物聯網的“運輸管理實務”課程目標和設計思路
本課程目標的確定遵循三個原則:課程目標結合專業體系的定位與企業要求;課程目標的描述上要體現綜合職業能力;課程目標適當高于企業要求,以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基于物聯網的“運輸管理實務”課程目標除了該課程原有的保證貨物安全、選擇合理運輸方式、運輸工具、運輸路線、處理各種具體運輸業務、正確核算運費、處理運輸事故與糾紛、統計運輸數據、設計運輸方案等11個能力目標外,還要求學生掌握物聯網背景下各種運輸流程的變化和處理辦法,結合物聯網技術進行最優運輸方案的設計,運用物聯網技術進行各種運輸操作和管理,運輸物聯網技術來保證貨物安全。在課程設計時,嚴格遵循“調研典型工作崗位的要求和內容—根據崗位要求確定課程學習目標—對崗位工作內容進行由簡單到復雜進行排序—將工作內容整合成學習內容”的過程。
3.4基于物聯網的“運輸管理實務”課程內容
物聯網背景下“運輸管理實務”課程內容以完整的工作過程為載體、遵循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學習內容適當高于工作內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每個完整的學習任務具有共同的業務流程、注意與其他課程的銜接、課程目標與學習內容的融合等原則來確定。將典型的工作內容轉化為學習任務。如下表所示。在進行具體學習任務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基礎、每個任務的學習目標、需要的知識含量。
3.5基于物聯網的“運輸管理實務”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教學方法與手段方面,“運輸管理實務”課程為了實現實踐與理論融合,真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取了項目任務驅動模式,從任務導入(采用問題引導法、角色扮演法、影視放映法、案例導入法等)—知識點輸入(采用教師講授法、問題引導法、伙伴學習法等)—解決項目任務問題(采用小組討論法、頭腦風暴法、模擬實踐法、辯論法等)—師生檢查(采用伙伴學習法、教師講授法、小組展示法等)—師生評價(采用小組討論法、教師講授法、問卷調查法、閃光燈法)—師生反思(采用教師講授法、自我總結法)。反思環節尤為重要,讓學生通過深入的反思和總結,掌握每一個學習任務的關鍵點,掌握該課程學習的重點,把握學習和認知的規律,讓學生獲得學習過程的遷移。
3.6基于物聯網的“運輸管理實務”課程評價
本課程結合物聯網背景下運輸管理實際工作的要求進行課程評價,評價方案體現評價內容結合課程目標、評價主體多樣化、評價對象可視化、評價內容綜合化、評價標準企業化、課程考核方法過程化。“運輸管理實務”總成績包括三部分:第一,項目成績(主要包括出勤成績、平時表現、調研報告、模擬操作記錄、學習工作頁、運輸方案、匯報材料等)占60%。其中,六個學習任務按照難易程度,比例分別為10%、10%、20%、10%、20%、30%。每個學習任務的成績按照組間評價、組內評價、教師評價及通用能力評價四個方面進行評分。第二,期中考核(采用期中課業或期中考試的方式)占10%。第三,期末考核(采用期末課業或期末考試的方式)占30%。
4結論
物聯網技術在物流運輸領域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物流運輸人才需求和崗位能力要求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運輸管理實務”作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最重要的核心課程,其課程模式、課程定位、課程目標和設計思路、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都應該結合物聯網技術應用這個大背景,本文只是初步探討,在具體內容設計和課堂實施上還需要進行深入探討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闕麗娟.物聯網技術在物流運輸領域的應用及對策分析[J].現代商業,2016(9):14-16.
[2]闕麗娟.基于校企融合的《運輸管理實務》系統化課程設計與評價研究[J].物流技術,2012(11):47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