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電磁輻射對環境的影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110kV輸變電;電場;磁場;強度;無線電干擾
中圖分類號:X59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工業發展和社會用電的需求大大增加,為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電網建設急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力工程深入到城市、鄉村,更接近人們的日常生活。但輸變電、變電所等電力工程在給當今社會帶來現代文明的同時,也伴隨著產生一種特殊的、看不見的污染-電磁輻射污染。由于這種電力工程環境問題所引發的糾紛與爭議也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此,本文結合110kV輸變電工程,分析了電磁輻射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對搞好輸變電工程的環境保護工作至關重要。
1 輸變電工程環境污染主要因素
1.1 工頻電場和工頻磁場
電磁輻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是帶凈電荷的粒子被加速時,所發出的輻射,又稱為電磁波。隨時間作工頻周期變化的電能量產生了工頻電場(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隨時間作工頻周期變化的磁能量產生了工頻磁場(power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主要表現為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兩大方面。
1.2 無線電干擾
輸電線路導線表面發生電暈及其他放電,電暈及其他放電的同時產生的效應之一就是無線電干擾(簡稱RI,Radio Interference縮寫),無線電干擾的實質,就是在電暈和放電的過程中,出現一些有害的電磁波,且頻帶相當寬,從頻率上說,從低頻50Hz到高頻上千兆赫茲的范圍。這些頻率會干擾周圍無線電通信設施的正常運行。
2 監測方案
2.1 方案原則
依據相關國家標準和電力標準對變電站和輸電線路的工頻電磁場、無線電干擾場強以及噪聲進行監測,根據現場考察和工程實際情況,以確定監測點位和選取敏感目標。
2.2 監測設備
本次監測采用設備見表1。
3 110kV輸變電工程電磁輻射對環境的影響分析
本次所有監測時的天氣均為天氣晴朗,溫度(8~19)℃,濕度52%~73%,天氣狀況符合DL/T988-2005《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路、變電站工頻電場和磁場測量方法 》“工頻電場和磁場監測時的環境濕度應在80%以下”。對某110kV輸變電工程的工頻電磁場、無線電干擾場強和噪聲進行了實地監測,監測數據如下。
3.1 變電站周圍
表2監測數據顯示,變電站四周距地面1.5m處工頻電場強度和磁場強度均低于HJ/T24-1998中工頻電場4kV/m、工頻磁場強度0.1mT的推薦限值。0.5MHz頻率無線電干擾場強低于GB15707-1995中的限值46dB(μV/m)。
圖1監測數據顯示,由于受圍墻阻隔工頻電場強度在0m處低于距圍墻外5m處,變電站墻外工頻電磁場隨距離增大呈衰減趨勢。
3.2 輸電線路
輸電線路斷面選擇在地勢較平坦,遠離建筑物和樹木,沒有其他電力線和通訊、廣播線的地方。監測點位起始于在檔距中央附近,遠離線路交叉及轉角。
圖2監測數據顯示,工頻電場強度從距中相導線10m處開始衰減,工頻磁場強度從中相導線0m處開始衰減,數值隨監測點位距中相導線距離增加而衰減。
表3監測數據顯示,距中相導線20m處頻率為0.50MHz無線電干擾場強數值低于GB15707-1995中的限值46dB(μV/m),頻率為(0.15~30)MHz無線電干擾場強數值差異較大。
3.3 敏感目標
通過現場勘測和評估需求,對變電站或輸電線路距離較近、人口密集的居民區醫院學校等、群眾反映意見比較大、高架線路稠密區和跨越區進行布點。綜合考慮變電站(線路)工程與環境敏感目標的距離和敏感目標的結構特征,選取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標進行監測。同一地點,當敏感目標結構基本相同時,可先監測距離變電站(線路)工程最近的敏感目標,如果不超標,其他敏感目標可不進行監測。
監測數據顯示,變電站西側35m村莊的工頻電磁場強度遠遠低于國家限值,無線電干擾場強處于許可范圍內;輸電線路的3處敏感目標各項數據均達標,由于村莊距線路較近,工頻電磁場強度較其他敏感目標大,應當注意做好防護工作。
4 對建設好110kV輸變電工程的一些思考
目前,建設單位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步增強,能夠認真執行包括環境影響評價、竣工環保驗收等在內的環保制度,積極主動辦理各項環保手續。然而在輸變電環保驗收中也有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周邊群眾與輸變電工程的矛盾。現場監測往往需要向周邊群眾反復的解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無線電干擾限值
GB15707-1995《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路無線電干擾限值》明確規定了距導線投影20m處0.5MHz無線電干擾限值(80%的時間、具有80%置信度),(0.15~30)MHz頻率中除0.5MHz外其它頻率可按照相應公式予以修正。隨著通訊工業的迅速發展,無線電各頻段被逐步占用,致使無線電環境趨于復雜。在實際測量中出現某些頻率超限值的情況,而這不僅僅是輸變電工程的影響所致,這類情況就難以辨別。
4.2 “壞天氣”環境影響
按照GB15707-1995中的“好天氣”要求,現場監測避開了陰雨大霧冰雪等“壞天氣”,然而“壞天氣”中空氣濕度增大會使電暈噪聲和靜電感應得到增強,這些影響比“好天氣”更大,因此建議增加“壞天氣”的監測。
4.3 房屋拆遷和占用土地糾紛
新建變電站站址和輸電線路塔基占用新征土地,賠償費用由建設單位與當地村委會協商后交付,群眾無參與權無知情權于是會產生猜疑。群眾猜疑產生抵觸心理,一定程度上影響建設單位的施工。賠償費用協商應該公開公正透明,杜絕此類弊端,此類糾紛以鄉村居多。
4.4 公眾參與問題和輸變電對環境影響的無知
在監測中,群眾最關心的是變電站和輸電線路產生的工頻電磁場對人的影響。群眾匱乏電磁輻射方面知識,久而久之對輸變電工程產生了恐懼心理。建議建設單位在施工之前對周邊群眾做好宣傳,可以出告示、專人現場答疑和出具相關國家標準等各種方式;環保驗收之后,建設單位可出示現場監測數據;協助周邊群眾正確認識輸變電工程消除恐懼心理。
結語
綜上所述,輸變電工程的電磁輻射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根據上述分析,只要在輸變電工程設計時,履行環境保護手續,保護好敏感目標,電磁輻射對環境是安全的。另一方面,國家應該制定并出臺電磁輻射方面的有關法規,界定電磁輻射影響的范圍和具體標準要求,加大宣傳、普及電磁輻射及防護知識,引導公眾對電磁輻射的影響的正確了解,加強自身的保護意識,對減少電磁輻射對環境的影響顯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環境污染;污染防治;電磁輻射;電磁環境監測
中圖分類號: X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and present statu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and damag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t points out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urgenc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monitoring.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monitoring
1 電磁輻射污染及其特點
1.1 電磁輻射污染及其危害性
電磁輻射是指電磁波向空中發射或泄漏的現象,過量的電磁輻射會造成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電磁輻射污染。電磁輻射污染又稱電子霧污染,電臺、電視臺、高壓線、變電站、雷達站、電磁波發射塔等大型設備;電子儀器、醫療器械設備、及辦公自動化設備,甚至包括家用電器如微波爐、電視機、手機等在工作時,都會產生各種不同電磁波,這些頻率不同的各種電磁波充斥著我們得生活空間,這些無形的電磁波不但無色無味,還可以穿透包括人體在內的任何物質,對人體造成傷害。
隨著電子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們生活空間中人為的電磁能量增長十分迅速,電磁輻射污染已成為二十一世紀主要污染源之一。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公布數據顯示:電磁輻射已成為21世紀人類健康最大危害之一。電磁輻射污染對人體危害主要表現有三個效應:累積效應、熱效應和非熱效應。長期科學實驗研究表明,人類若長期處于強電磁輻射環境下,有可能造成兒童白血病,人體癌細胞加速繁殖,誘發癌癥,生殖系統受到影響,使得兒童的智力受到損害;強電磁輻射還會影響人的視覺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研究還表明,兒童、孕婦等人群對電磁輻射比一般人群敏感[1]。
1.2 電磁輻射污染的特點
電磁環境是存在于給定場所所有電磁現象的總和,包括了自然的和人為的,有源的(直射波) 和無源的(反射波),靜態和動態,它是由不同頻率的電場和磁場組成[2] 。電磁輻射污染作為一種新型污染,其主要特點有:
(1)隱蔽性強
(2)損害后果的長期性和潛伏性
(3)電磁輻射污染對人體的影響還存在科學上不確定的因素
2 我國電磁輻射污染現狀
2.1電磁輻射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污染源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生活需求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電磁輻射設備被應用到我們的生活空間中,這些設備數量不斷增加,分布也越來越廣、設備的功率也不斷變大。與此同時,隨著城市人口和建筑的密度不斷增大,電磁輻射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城市污染源。同時在農村,居民家用電器不斷增加,電力、通信及交通事業的發展也非常迅速,可見電磁輻射污染已由大城市迅速向中小城市及農村擴散。1999年5月7日,國家環保總局正式公告:電磁輻射危害人體健康。2000年3月28日,國家經貿委下發安全第189 號文件:電磁輻射需加以防護。2001年8月6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第9號消費警示:日常生活需防電磁輻射。
2.2我國電磁輻射污染糾紛不斷增加,矛盾不斷激化[3]
近年來,我國的電磁輻射污染糾紛日益增多,電磁輻射污染投訴率居高不下,因電磁輻射污染糾紛提起的訴訟也越來越多。我國電磁輻射污染的糾紛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因在居民區建設電磁輻射設施、設備引起的排除妨礙糾紛
由于電磁輻射設施、設備建在居民區,居民以造成電磁輻射污染, 影響正常生活和人體健康為由,要求電磁輻射設施、設備的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排除妨礙,另行擇址建設或搬遷受影響的居民。全國城鄉各地因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而起的紛爭越來越多,特別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發生了多起小區送變電工程建設糾紛。
(2) 因電磁輻射污染所致人身傷害要求侵權損害賠償
電磁輻射污染的損害后果具有長期性和潛伏性, 一般不會因電磁輻射污染立即對人體造成顯而易見的損害后果。故以電磁輻射污染所致人身傷害為由要求損害賠償的糾紛相對較少。但也有越來越多長期暴露在電磁輻射環境中,現已出現可能與長期電磁輻射污染有關的嚴重損害后果的人,向電磁輻射設施、設備的所有人或使用權人提出了侵權損害賠償的要求。
(3)因手機電磁輻射污染引發的糾紛
在使用中產生電磁輻射的產品很多,如各種家用電器、辦公自動化設備等,但消費者最為關注和引發大量糾紛的產品是手機。但我國至今尚無一部手機電磁輻射的國家標準,監管部門也沒有作出在手機上標注輻射量的強制性要求,使得手機電磁輻射糾紛長期難以解決。
2.3關于電磁輻射污染的糾紛,大多數解決不力
電磁輻射污染直接關系到大范圍群眾的工作和生活,公眾的敏感度很高,但電磁輻射污染糾紛的解決卻往往難以獲得各方都較為滿意的結果。其主要原因是:
(1)電磁輻射污染防治的科學宣傳不夠
(2)不尊重公眾私權,造成對立局面
(3)法律法規不健全,環保執法力度不夠
作為一種迅速出現的新污染源,我國對電磁輻射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電磁輻射污染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等,我國在這塊還存在空白和矛盾的地方,而且環保執法“剛性”不足,有加大了解決此類污染糾紛的難度。
基于此,大多數關于電磁輻射污染的糾紛難以得到迅速解決,這種情況久拖不決,使得矛盾不斷升級升級、激化,甚至導致群眾采取過激手段。目前,電磁輻射污染不僅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而且已制約甚至阻礙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危害社會的安定團結。
3 我國電磁環境監測的發展概況及前景
我國對電磁環境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進入20 世紀90 年代,我國高科技產業和國民經濟發展迅速,電磁環境監測方面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一批電磁環境實驗測試中心相繼建立。但是,目前我國對電磁環境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某一實際干擾問題的防護水平上,比較成熟的電磁環境分析和預測軟件目前還沒有。由于我國電磁環境近場測量設備的研制工作也開展比較晚,目前國產的近場測量儀器及設備存在屏蔽性能差、靈敏度低、頻帶范圍窄、測量費工費時、型號少、精度差等問題。
4 結束語
迄今為止,電磁環境對人類影響的許多問題仍無定論,而隨無線電技術的快速發展,電磁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突出,電磁環境監測技術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現。因此,有關電磁環境監測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值得慶幸的是,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加強電磁輻射污染的防護、治理及監測,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共識。
參考文獻
[1] 徐鵬,張建春.電磁輻射污染對人的危害與防護[J] . 中國個體防護裝備,2001 (5) :17 - 20.
關鍵詞:通信基站 電磁輻射 環境管理
中圖分類號: TN91 文獻標識碼: A
一、基站電磁輻射
電磁輻射是電和磁交互產生的一種能量,電磁波可分為長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通信基站的電磁波屬微波,移動通信GSM使用的是890MHz-954MHz,3G使用的是1920MHz-2170MHz,而日常使用的微波爐一般是2450MHz。
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電磁輻射能夠產生致畸效應、誘發白血病和癌癥、影響生殖系統及心腦血管系統等。我國著名雷達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認為,通信基站的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且不是短期內可以發現的;中華醫學會放射與防護學分會主任委員李開寶教授也指出,不排除通信基站天線對兒童造成危害的可能;然而,目前尚無數據表明通信基站的電磁輻射與疾病存在直接聯系。
目前,我國通信基站周圍環境中的磁輻射強度應符合國家《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GB9175-88)規定的“一級標準”(安全區),即,基站周圍電磁輻射環境功率密度遠低于10 w/cm2。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的該標準相對嚴格,歐洲大部分國家現行標準為200 w/cm2。
二、意見和建議
2.1 嚴格執行環保審批驗收制度
雖然電磁輻射污染防治法存在立法空白,但也是有法可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可能產生電磁輻射污染的規劃和項目都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電磁輻射環境保護法》第七條明確提到,省級環保部門負責對豁免水平以上的電磁輻射項目和設備(通信基站屬該范疇)申報登記、環評審批、驗收,縣級以上環保部門對本轄區電磁輻射環保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此法第二十條則要求在集中使用大型電磁輻射發射設施或高頻設備的周圍,不得修建居民住房和幼兒園等敏感建筑。
因此,環保執法部門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對未獲得環保審批即進行建設或已投入使用的基站,尤其是建設在居民樓內的基站,應依法責令停止建設或使用。其次,要嚴格審查基站的建設地址、規模、類型、基站的頻率、功率、天線高度、角度等與環評審批和驗收的符合情況,發現問題,依法處理。
2.2 加大知識宣傳,消除公眾顧慮
電磁輻射因看不見、摸不著,其污染就會帶有神秘性,也是人們談“輻”色變的原因。加大對電磁輻射知識、國內外電磁輻射標準限值、我國基站建設的程序、通信基站環保技術要求等的宣傳力度,疏堵結合,才能消除基站電磁輻射污染的隱蔽性,增強基站天線設備安裝的透明性。
此外,應倡導企業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加強電磁輻射污染防治,并采取措施打消公眾對輻射安全的顧慮,減少投訴量。2013年3月中國移動首次在杭州西湖蔣村花園的小區綠化帶里,樹起了一個“基站輻射電子顯示屏”,該屏顯示了該區域國家電磁輻射標準限值和實時值,使看不見、摸不著的電磁輻射透明公開,放心存在。
2.3 加強對基站的監督管理
雖然,目前國際上尚無因通信基站電磁輻射造成人體危害的案例,但不排除基站電磁輻射污染對周圍居民低劑量、長效應、潛在的暴露風險。市、區級環保執法部門應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做好日常監督管理工作:基站天線電磁輻射區域設置警示標識以及驗收合格標牌;定期對通信基站電磁輻射強度進行抽查監測,嚴格執行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制定電磁輻射環境內部管理制度和突發事故應急預案;建立運行安全檔案;督促基站項目建設前后向周圍群眾做好宣傳和解釋工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7號
2、《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國家環保局第18號
3、《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91號
4、《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GB9175-88)
5、電磁輻射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與影響邱麗莉 UNDP婦女與環境國際研討會 (2001年1月)
【關鍵詞】電磁輻射協調機制;電磁環境
1.電磁輻射及電磁輻射污染的概述
電磁輻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又稱電子煙霧:是由空間共同移送的電能量和磁能量所組成,而該能量是由電荷移動所產生,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通過空間傳播的現象。如正在發射訊號的射頻天線所發出的移動電荷,便會產生電磁能量。電磁輻射可按其波長、頻率排列成若干頻率段,形成電磁頻譜。電磁“頻譜”包括形形的電磁輻射,從極低頻的電磁輻射至極高頻的電磁輻射。頻率越高該輻射的量子能量越大,其生物學作用也越強。
電磁輻射主要有兩種來源:一類來源于自然,主要是太陽等近地天體活動,雷電、宇宙射線及放射性物質;另一類來源于人類活動,如電視機、微波爐、電熱毯、DVD播放機、手機、微波基站、醫療設備、高壓輸電線路等。對人體危害較大、較廣的多是這一類。
2.電磁輻射污染的危害
電磁輻射是由加速運動的電荷所產生的一種能量,大功率的電磁輻射能量可以作為能源利用,但也有可能產生危害,構成環境污染因素。電磁污染包括了各種天然的和人為的電磁波干擾和有害的電磁輻射。電磁輻射主要是指射頻電磁輻射,當射頻電磁場達到足夠強度時,可能造成以下方面的危害:(1)引燃引爆,如可使金屬器件之間互相碰撞而打火,引起火藥、可燃油類或氣體燃燒或爆炸;(2)工業干擾,特別是信號干擾、破壞,這種干擾可直接影響電子設備、儀器儀表的正常工作,使信息失誤,控制失靈,對通訊聯絡造成意外,如使導彈制動系統失靈,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特別是對于安裝有心臟起搏器的人,使用手機將干擾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如美國就曾發生一起因電磁干擾使心臟起搏器失靈而使病人致死的事件;(3)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生物機體在射頻電磁場的作用下,可以吸收一定的輻射能量,并因此產生生物效應。這種效應主要表現是熱效應。因為,在生物機體中一般均含有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在電磁場作用下,極性分子重新排列,非極性分子可被磁化。由于射頻電磁場方向變化極快,使這種分子重新排列的方向與極化的方向變化速度也很快。變化方向的分子與其周圍分子發生劇烈碰撞而產生大量的熱能。當射頻電磁場的輻射強度被控制在一定范圍時,可對人體產生良好的作用,如用理療機治病;但當它超過一定范圍時,則會破壞人體的熱平衡,對人體產生危害。
科學證明:電磁輻射對人體危害的程度與電磁波波長有關。按對人體危害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為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長波,電磁輻射的危害是隨著波長的縮短而逐漸加強的。微波對人體作用最強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其頻率高,使機體內分子振蕩激烈,摩擦作用強,熱效應大;另一方面是微波對機體的危害具有積累性,使傷害成為永久性的。微波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最突出的是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并且還會引起眼睛損傷。根據醫學方面的知識,眼部無脂肪層覆蓋,晶狀體含有較多水分,又缺少血管散熱,受微波致熱效應后,晶狀體蛋白質凝固并有酶代謝障礙而造成晶體混濁,嚴重的導致白內障,更強的微波輻射會使角膜、虹膜、前房同時受到傷害,以致失明。
3.電磁輻射污染的防治一——公眾的自我防護渠道
由前文所述,人類已經開始對電磁輻射的危害進行研究和關注,根據電磁波的物理性質,我們可以采用屏蔽的技術手段,為了保證高效率的屏蔽作用,防止屏蔽體成為二次輻射源,屏蔽體必須要良好地連接至地面,還可以利用反射、吸收等減少輻射源的泄漏來加強防護。現在越來越多的公民已經注意個人的防護措施,他們通常用特制的保護物將人體與輻射波隔離開來,還有穿戴如網絡里常做廣告的防輻射衣、防輻射手套、防輻射眼鏡等。
4.電磁輻射污染的防治二——在源頭把關,做好電磁輻射的環境影響評價
根據《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標準》第 1.3 條規定“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是分為初步評價與最終評價的。初步評價應在獲得環境保護部門頒發的項目規劃建設許可文件(證)后進行。最終評價一般應于項目(或分階段)竣工驗收前進行。”第 1.2 條規定“本導則適用于一切電磁輻射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對于特殊的電磁輻射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寫可以與本導則不同,但應加以說明。”可見國家對電磁輻射項目是有法律的規定,但并沒有規定哪些電磁輻射項目是特殊的電磁輻射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中的哪些內容可以特殊編寫。現實中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電磁輻射項目,比如輸變電工程、變電站、火力發電廠、廣電發射塔的設立與搬遷等項目。這些項目都有其不同和特殊性、該如何做好各項的環境影響評價,實屬不易,因為沒有一個可操作性、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律規定。如今就是現有的法律也很難被執行、實施,比如2004 年的北京西上六電磁輻射聽證案,該案就是因為工程在開工之前, 并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造成后果,導致居民不滿而投訴。筆者認為,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首先應該把環境影響評價的一般性規定如公眾參與、信息公開等執行、實施好是最為關鍵的一步,然后再根據各種電磁輻射項目的特點將環境影響評價實行好。比如輻射源工程,其電磁輻射環評分為幾個階段進行:即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初步環評,側重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在初設階段進行進一步環評,重點確定拆遷數量和補償方式;在驗收階段則要著重檢查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并提出保護環境的建議。
5.電磁輻射污染的防治三——在終端做保障,健全監督機制
除了要在項目的源頭把好環境影響評價這一關外,還需在項目的過程終端做好監督工作,根據《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來健全電磁輻射的監督機制。
(1)《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第 3 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電磁輻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第 4 條規定:“從事電磁輻射活動的單位主管部門負責本系統、本行業電磁輻射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工作。”由此可見,監督主體多元,而監督效果寡存,所以從實踐效果來看,缺失信息溝通和協商機制,電磁輻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筆者認為,應該明確監督主體,不能籠統規定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因為上級領導的轄區是要大于下級領導的轄區,勢必會造成一個轄區有兩個領導來監督管理,最終監督效果因沖突而偏低,應該要協調部門及上下級領導的工作關系,建立信息溝通和協商機制。
(2)伴隨著磁懸浮交通行業和超高壓輸電行業的迅猛發展,區域間的電磁輻射項目日益增多,迫切需要對跨區域的電磁輻射項目進行監督。不管從國家立法層面還是地方立法層面看,現行立法中都欠缺著區域間的信息溝通和協商機制。區域間協調機制欠缺,跨域電磁輻射污染監督不力,這勢必會導致跨域的電磁輻射項目處于事實上的監督懸浮狀態。筆者認為,區域間協調機制有必要建立,如此跨域電磁輻射污染監督才能得到實行、得到保障。
6.結語
電磁輻射無時不刻都存在著,需要我們做好電磁輻射的防護保障措施,普及電磁輻射的物理知識及法律保護知識,使公眾了解不同微波輻射環境的特點,避免對電磁輻射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心理,從而可以科學地應用電磁輻射,使它創造更多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關鍵詞: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影響;環保措施
前言
隨著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當前移動通信工具數量激增,手機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通話工具。手機通信功能的實現是依靠電磁波來實現信息的傳遞,因此在人們享受移動通信便捷性的同時,也會擔憂移動通信電磁輻射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但相較于手機對使用者所帶來的輻射影響而言,移動通信基站的電磁輻射則是針對于周圍環境,這使處于移動基站周圍的小區居民對移動基站電磁輻射影響非常敏感。因此需要對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以此來有效的緩解人們對基站電磁輻射所帶來的不安。
1電磁環境與電磁輻射
電磁環境即是由不同頻率的電場、磁場所組成,將自然、人為、有源、無源、靜態和動態的電磁現象都包括在內。在電磁環境中,由于變化的電場和磁場交替在空間內傳播,這些通過空間傳播的電磁能量稱之為電磁輻射。在電磁輻射下會對裝置、系統和設備等的性能帶來不利影響,同時還會對有生命及無生命的物質帶來一定的損害,從而造成電磁輻射污染現象發生。
2移動通信基站的電磁輻射
在移動通訊基站中,其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基站內很大一部分設備都屬于室內部分,只有饋線、收發天線屬于室外部分。室內部分中的各種設備在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就采取有效的電磁屏蔽措施,這也使其不會對周圍環境帶來電磁輻射污染。但處于室外部分的饋線及天線在運行過程中,則會向周圍環境中發射電磁波,從而造成周圍環境空間內電磁輻射場增高。因此在確保基站周圍環境電場強度要與國家標準要求相符。因此在基站選擇備用電源時,盡可能選拔免維護的密封蓄電池組,避免發生漏液現象,使機房使用過程中不存在廢水、廢氣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在當前移動通信基站運行過程中,其電磁輻射主要由三個方面產生:即發射機本身電磁泄漏、發射天線信號發射及高頻電纜和接頭處等。這其中無論是發射機還是發射天線抽導致的電磁輻射,由于基站建設高度較大,這也使其對地面所帶來的輻射強度較小。對于高頻電纜接頭處通常都有著特殊的防護措施,因此基站電磁輻射對于地面的影響度不大。但對于部分建設在高樓樓頂的發射基站,其對居住在離樓頂較近處的居民所帶來的危害不容忽視。
3電磁輻射和健康之間的關系分析
電磁輻射作為能量流,其所產生的電磁輻射污染現象會對人體健康帶來較大的危害。在電磁波環境下,不同的電磁波波段會對人們產性不同的生物效應,從而使人們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另外,由于人體自身也具有十分微弱的電磁場,一旦人體內部這個穩定、有序的磁場受到干擾后,則會損害人體的循環功能。因此長時間處于電磁輻射環境下人體各方面機能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引發一些不良后果。可以說電磁輻射和人體健康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關系,其為人們健康的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
4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分析
在對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對環境帶來的影響研究過程中,發現具體的影響因素十分復雜,但在通過實踐測量過程中發現:電磁暴露小區的電磁輻射強度明顯高于對照小區,但平均值都在GB9175-88的一級安全范圍內(10μw/cm2);安裝鋁合金防盜網具有良好的電磁場屏蔽作用;同時建有兩個通信基站的小區,兩者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在某一區域范圍可產生電磁場疊加現象,使輻射強度增加;個別與基站天線距離較近(小于20m)、窗戶與基站天線處于同一水平位置和與基站天線主瓣方向一致的居室內,電磁輻射功率密度遠遠超出一級安全范圍,可達到20.44μw/cm2,但也在GB9175-88的二級中間區容許范圍內(40μw/cm2)。此外研究還發現,天線主瓣方向區域電磁輻射不一定較高,副瓣方向區域電磁輻射也不一定較低。這其實并沒有與理論相違背,因為環境地形、地貌、建筑物鋼筋水泥結構、空中架設的電線等等,都將對電磁波產生反射、繞射、折射、散射和吸收,從而使得電磁輻射強度的分布復雜化。
5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對環境影響的環保措施
在日常移動通信基站運行過程中,其所發射的電磁波功率密度需要保持在國家規定標準限值范圍內,同時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有效的防范電磁輻射污染。對于在樓頂上建設基站的情況,在電磁輻射過程中,隨著時空的延伸電磁輻射會出現衰減的情況,這也表明建設在樓頂的基站對樓頂的空間影響較大,對于周邊建筑內的輻射相對較小。即設置在樓頂位置的基站,其電磁波輻射的最大值則會出現在樓頂,電磁波在傳遞過程中受建筑物阻擋和吸收,因此電磁波輻射也會隨著樓層的降低不斷衰減。但在具體基站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天線主波瓣方向要避免居民樓,對于實在無法避開的情況,需要確保與居民樓之間水平距離保持在25米以上。同時還要適當增加天線的高度,并適當的減少天線下傾角,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基站電磁輻射的產生。在保證基站發射天線滿足覆蓋要求的同時,還要盡可能的做到降低天線發射功率。當基站建成運行后,還要加強對基站的監測工作,并對監測到的結果及時向公眾進行公布,有效的消除公眾的不安情緒,為基站的建設和運營商合法權益的保護奠定良好的基礎。
6結束語
近年來移動通訊已全面普及,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在使用移動通訊過程中,人們在享受其所帶來便捷性的同時,也越來越意識到移動通信設備所帶來的電磁輻射影響問題。但由于民眾對于移動通訊電磁輻射影響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多,這也使人們容易由此引發恐慌和不安。針對于這種情況下,媒體需要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通信企業要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專業技術人員要加快新技術的研發,提高天線發射系統的標準,有效的減少電磁輻射對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使公眾能夠科學合理的面對移動通信基站的電磁輻射。
參考文獻
[1]吳石增.電磁波的生物效應與人體健康[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9(1).
[2]胡冀,魯怡楊,張華成,等.移動通信基站周圍居民生活環境微波輻射水平的影響[J].衛生研究,2009,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