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案例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290050
新課改倡導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變,目的是消除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學質量。本文結合《摩擦力》教學,進行案例分析,對如何優化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行了研究與反思。
一、教學實例分析
1.課程分析
這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三項內容,一是讓學生掌握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二是掌握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減小的方法。從教材來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論述方法,沒有明確提到靜摩擦或動摩擦,而是統稱摩擦。同時,對滾動摩擦也沒有明確論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力的方法進行了扼要的介紹。此外,教材中沒有具體講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這需要教師利用課程資源對相關內容進行適當引申,通過讓學生掌握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對這項知識進行呈現。
2.教學重難點分析
這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兩部分,其中,重點是如何讓學生掌握摩擦力產生的條件、特性和規律,通過演示實驗得出f=μN;而難點在于,受思維定式影響,學生會誤認為壓力N的大小總是跟滑動物體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須要通過課程資源的利用,直觀演示,只有當物體水平放置時,物體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動時,壓力N的大小才與物體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導入新課。
在課堂開篇,首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幾張在生活中采集的圖片:①雨天,小明騎自行車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輕快地騎著自行車去上學;③小明騎自行車很吃力地經過一片沙地。其次提出問題:對比三張圖片,為什么“小明騎自行車”這一行為會出現三種結果?影響因素是什么?
第二個環節,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導入新課后,讓學生各自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隨即進入實驗環節。
實驗:①指導學生將大米倒入紙杯,將小木棍插入并將大米壓緊,提起小木棍,這時小木棍從紙杯中拔出;②讓學生在紙杯中倒入少量的水,與大米混合,再次將小木棍插入、壓緊,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時紙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問題:①為什么做第一個實驗時,小木棍與紙杯脫離,而第二次實驗中紙杯一并被提起?②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問題?③同學們能否通過這個實驗總結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個環節,教學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體播放圖片,圖片的內容包括:①推動一本書和一張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馬路上行走;③汽車速度與剎車距離;④汽車輪胎和自行車輪胎的對比。展示圖片后提出問題:對比、分析圖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隨即進行演示實驗:將木塊置于講桌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如何測試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個環節,分組討論,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應用。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將學生分成數個小組,讓各小組在上述學習的基礎上討論交流,說一說生活中存在哪些與摩擦力有關的現象,課堂最后利用多媒體播放兩段視頻:①電影《鬼子來了》中潘長江所飾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滾”輕于鴻毛,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幫助學生加深對本課知識的印象。
通過列舉污染源,學生更清楚當前環境的不盡如人意,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從而使學生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他們動腦筋,想辦法,積極討論保護環境的措施,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二、活動過程
T:There is much pollution all over the world now.Can you tell me what it is?
Ss:Water pollution;Air pollution;Noise pollution;Soil pollution...etc.
T:Do you know what causes water pollution?
Ss:Factories pour waste water into rivers and lakes.
T:All the factories?
Ss:No.
T:What factories?
Ss:Paper factories,printing and dyeing mills,plastic factories...ect.
T:What else can cause water pollution,too?
Ss:Some people throw rubbish into rivers and lakes.
T:How can we help to solve this problem?
Ss:We can advise the directors of these factories to stop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rivers and lakes.
T:If they don’t accept your advice,what else can we do?
Ss:1.We can write a letter to Green China about it.
2.We can also ask newspaper reporters and TV station reporters to report these factories.
...
T:There is a paper factory in my hometown.It pours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every day.The people in the town drink the water of the river every day.They have advise the leader to stop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many times.But he never accepts it.Can you write a letter about it to the Green China?
T:You have told me what causes water pollution and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You’re very clever.Thank you very much.But can you tell me what causes air pollution?
Ss:The smoke of factories,the smoke given out by buses,cars,trucks,motorbikes...ect.
T:There aren’t many factories in our city,Hangzhou.But the air is not good enough.Why?
Ss:Because there is much traffic.
T:Can you think out a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Ss:1.We can plant more trees on roads.
2.We can ask people not to drive their cars to work.
3.We can ask people to ride bikes to work.
4.We can tell people riding bikes is good for their health...
T:If their homes are far away from their workplaces,can they ride bikes to work?
Ss:No.
T:How can we solve it?
Ss:We can ask the leader of the city to develop the public traffic.Such as adding more buses,building underground...ect.
T:We have thought out many methods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I will try my best to tell our government that 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make our hometown more beautiful.Have you ever made any pollution?
Ss:Yes.
T: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
Ss:Yes.
S1:I sometimes spit in public places.
S2:I sometimes draw on public walls.
S3:I cut down a small tree in my school in Grade One.I feel very sorry now.
S4:We sometimes throw litter on the ground in and out of our classroom.
S5:I don’t pick up rubbish in public places.
T:Will you spit in public places from now on?
Ss:No.
T:Will you draw on public walls any more?
Ss:No.
T:Will you cut down trees in the future?
Ss:No.
T:Will you throw rubbish in public places?
Ss:No...
We must 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ity(our country) the most beautiful one in the world.
三、反思
1.本文所設計的問題實際上是英語課與生物課中的“環保”章節的整合,學生較熟悉。老師讓學生列舉污染源,學生講出了很多的污染源――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
2.老師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解決這些污染問題,巧妙地運用合作學習法,從而不但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學生參政議政的意識。學生們以主人翁的身份,提出了種種解決方法。解決水污染問題,他們先用勸說的辦法,當此法行不通時,再借助新聞媒體的力量,最后上告政府;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他們號召人們騎車上班。當老師提醒他們,若家離工作地方很遠,不能騎車上班時,該怎么辦?他們馬上想到了公交車。他們要求政府增加公交車輛,建造地鐵。
合作學習主要是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和任務,通過責任分工、小組學習和討論,盡可能地促進自身和其他同學學習的一種形式,這種學習方式的使用一般是為了鼓勵學生處理好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合作完成任務的時候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合作學習,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教師在合作學習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除了要對整個合作學習任務進行設計之外,還要在合作學習中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進行必要的干預,尤其是對于意外問題的出現,必要的時候要進行有效的指導,這樣才能保證合作學習活動有效進行。
當然,在合作學習中,教學干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把握好干預的時機,采用合適的干預策略和方法,就有助于學生的合作學習,反之,就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二、初中數學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一)合作探討的問題過于簡單
現在初中數學教學開始了全面的改革,很多學校將合作學習作為新的授課方式引進課堂。但是現在合作學習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比較明顯的是合作探討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很快就將任務完成,感覺沒有挑戰性,長期下去,會對數學的合作性學習缺乏興趣。很多數學課堂上,合作學習僅僅局限在一些小問題上,一些教師甚至局限在簡單的土地面積計算上。對于這樣的問題,很多學生會認為無聊,缺乏挑戰性。
(二)合作小組分工不明確
合作學習中,小組內部分工必須要明確,這樣才能體現每個小組成員的價值。但是現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由于分組之前缺乏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導致小組分工出現比較多的問題:一方面,分工不明確,學生不清楚自己在合作學習中應該做什么,自己負責什么;另一方面,分工不合理,沒有發揮學生的特長。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合作學習的效率。
三、教師干預存在問題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干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現實教學中,教師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干預存在許多問題。
(一)教師干預以個別為主
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中,很多教師有進行干預,但是僅僅局限于個人的干預,也就是小組在進行任務過程中,教師僅僅直接對出現問題的學生進行干預,缺乏對整個小組進行干預。這種干預方式不能發揮小組團結互助的精神。教師對小組的評價也比較少,經常僅僅是對個別學生進行評價。這種干預方式會容易忽視另外一部分學生,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得不到老師的重視,長期下去會失去對數學課堂的信心和興趣。
(二)教師干預主要局限在糾錯行為
在數學課堂的合作學習中,教師在發現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會馬上進行干預,但是對于學生做的好地方沒有進行肯定和表揚。很多教師在糾錯這一干預中經常是要求解釋深層次問題,僅僅對出現問題的小組或者學生進行干預,對那些完成任務比較好的小組或者在任務過程中表現很好的學生,沒有進行一定的點評和反饋。這樣在一定程度會降低這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三)教師沒有把握好干預的時機
在數學課堂的合作學習中,很多教師進行了一定的干預,但是沒有把握好干預的時機,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阻礙了合作學習的有效進行。如一些小組在進行任務的時候,遇到一點小困難,教師馬上迫不及待進行干預,不利于發揮學生的思考的積極和主動。或者,當學生對一些較深的問題表現出畏懼的情緒時,教師沒有進行引導和鼓勵,反而用批評的方式進行干預,這樣會讓學生覺得很委屈,長期導致學生產生現自卑的心理。
四、初中數學合作學習中教師應該如何進行干預
(一)干預對象由個別到小組
教師進行教學干預的時候,應該以小組作為干預對象。教師在干預之前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判斷小組的進程。對于合作學習中個別學生出現問題,教師應該對整個小組進行提醒,讓小組的成員具有集體合作的精神和顧全大局的意識。對于,個別學生表現良好,教師在對其肯定的同時,也要表揚該小組的其他成員,沒有他們的支持,個別學生是不能發揮如此出色的。
(二)教師干預方式要多樣
傳統的教師干預比較單一,很多教師在整節課下來都是采用批評和教育進行干預。這樣方式開始可能會有一點的效果,但是長期下來會讓學生反感。教師干預除了要對學生進行糾錯,還要對表現好的小組進行表揚,對遇到困難的學生多點引導和鼓勵、少點批評和責怪。在教師的鼓勵和支持中,學生才會在合作學習中尋找到自己的價值。
(三)教師干預要把握好時機
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集體參與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的.
案例1:在探究“中和反應后溶液成分”實驗時,學生分組合作,自主探究.
【問題提出】學生進行中和反應(用稀鹽酸滴到含有幾滴酚酞的NaOH溶液中),善于觀察的學生發現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時,各組所耗鹽酸體積并不相同,問溶液里的成分(水、酚酞除外)有哪些?
【猜想假設】①酸堿恰好完全反應:NaCl;②可能酸過量:NaCl、HCl;③有可能堿過量:NaCl、NaOH.
此時,有些學生反駁: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說明反應后溶液不可能顯堿性,如果顯堿性,溶液仍然會顯紅色,因此將猜想③排除.
【方案設計】①測溶液的酸堿性,②鑒定溶液中的陰離子,③鑒定溶液中的陽離子.
【學生實驗】教師提供有顏色變化的反應及其操作的相關知識,完成本實驗所需的儀器、藥品、各組學生根據自己的方案進行驗證.學生自主性增強了.
【交流展示】學生總結、匯報鑒定結果.通過討論對反應之前為什么要加幾滴酚酞,反應時為什么要逐滴加酸有了深刻的認識.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進行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通過生生互動,讓個性的靈性在碰撞與共享中綻放.
案例2:在化學的學習中,學生知道:聚乙烯塑料只含C、H兩種元素,如用焚燒方法處理廢棄塑料會造成大氣污染.化學興趣小組對聚乙烯塑料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的碳的氧化物組成進行探究.
學會實驗探究必須首先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流程: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反思運用等.解答探究題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弄清這道探究題的目的是什么,因為整道題目的操作都是圍繞目的來做的;其次,注意探究過程的邏輯順序,學會合理推理;最后,要明確本題探究過程中要運用那些所學知識來解決.本題展示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并運用所學知識和題目中所給的信息進行推理和判斷.
案例3:對比實驗在初中化學探究教學中的運用.
化學知識零碎而繁多,學生剛開始學化學時,對新知識不能立刻感知,所以在新授課中,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可通過增設對比實驗,來幫助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例如在“燃燒的條件”教學中,可以設置三組對比實驗,均由學生完成:
第一組:將分別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片刻,哪個能被點燃?
第二組:看一根小木條和一小塊煤,哪個比較容易點燃?
第三組:兩支相同的蠟燭,一支放在空氣中燃燒,一支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比較兩支小蠟燭持續燃燒的時間.
通過這樣設計三組對比實驗,物質燃燒的三個條件立馬浮出了水面,學生很快得出了結論.但他們一開始對這個知識還不能靈活自如的運用,為鞏固知識,把知識進行升華,可以再增加一組實驗:
由教師演示:事先準備一個大燒杯,然后倒入100℃的熱水,熱水中放一塊白磷,然后在燒杯上方放一塊長的銅片,在銅片上一端放一塊白磷,一端放一塊紅磷,然后觀察實驗現象.結果發現只有銅片上的白磷燃燒了,而銅片上的紅磷不燃,水中的白磷也不燃,為什么呢?學生一個個小聲的說,“怎么回事?”然后我又用一支裝滿氧氣的大試管把熱水下的白磷罩住,結果白磷居然也著火了,在水中燃燒起來,“太神奇了”,學生驚呼,看著學生充滿好奇和不可思議的眼神,我說,“化學能讓水火相容,化學是一門具有魔力的學科,你們要好好學啊.”通過對比實驗,學生不光感受了新知,還對燃燒的條件徹底理解了.可見,借助對比實驗,費時不多,效果明顯,學生能夠很快掌握新知識.
譯林牛津版初中英語教材具有很多的優點,但由于學生知識儲備的不足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匱乏,教師只有充分認識這一現狀,并結合教學實際,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巧設情景,進行語言的遷移,根據學生的需要恰當地使用教學資料,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教學相長,才能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案例描述】
這是關于9A Chapter 6 Language (第六章 語言知識) 的一節課,授課教師為我校張老師,張老師利用了一個同學們熟悉的童話故事《三只小豬》為基礎,教學條件狀語從句(conditional sentences),讓學生在有趣的故事及語言情景中,反復練習句型結構,同時給學生留以較大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間。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共享了語言學習的樂趣。當播出豬媽媽和三只小豬的視頻時,學生有些疑惑――這個故事誰不知道呀?張老師抓住時機,說:“Mother is asking them to make a living themselves.”這樣就將語言學習和故事結合在一起了。當播出第一只小豬用稻草建屋時,張老師說:“If I build a house of hay, I’ll live comfortably.”當播出第二只小豬騎在木屋頂上吃蘋果時,張老師讓學生對畫面進行描述,然后模仿第二只小豬的口吻說:“If I build a house of wood, I’ll live happily.”當播出第三只小豬建造的磚屋時,張老師問:“What is the house built of?”學生已經被引入故事情景,不約而同地回答:“It’s built of bricks.”這時,張老師故作嚴肅,模仿第三只小豬的口吻說:“If I build a house of bricks, I will live safely.”然后,張老師讓大家對第三只小豬的觀點展開討論,讓學生們說出是否同意及其理由。學生們開始議論,此時同學們自然而然地使用第三人Q,能很容易地說出大灰狼可以輕易摧毀稻草屋和木板屋,而磚頭屋很硬,大灰狼如果膽敢啃磚屋會崩掉一地牙的……同學們假設了多種可能的結果,笑聲不時充滿課堂。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張老師及時對句型結構進行歸納: “The three pigs have told us the real wills. That’s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se sentences.
【案例反思】
通過這個教學案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一、巧設情景,利用學生已知故事的結果,進行語言的遷移
條件狀語從句的英語語言知識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譯林牛津版初中英語教材與其它英語教材有不同之處,譯林牛津版初中英語教材在初二教材就安排了此類句型,到初三時主要是進行鞏固和歸納,而且必須強調使用英語思維及語言知識于語言情景中。張老師巧設情景,利用學生已知故事的結果,進行語言的遷移。她的這種教學措施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進行了人文教育。以往,我曾觀察過不少有關條件狀語從句的教學。由于大多數教師偏重于語法知識的難度處理,往往采用解剖結構――分析例句――大量練習題,句子的填充、改錯、翻譯或造句的“三步曲”。甚或有些教師還會讓學生同時學習和比較真實條件狀語從句和虛擬條件從句,將一些學生的記憶攪得一塌糊涂。我也曾看到有些教師干脆“就地取材”,要學生翻譯他現編的中文句子。例如:如果我不早起床,我就會遲到。如果他不做作業,他就不能通過考試。如果我們不打掃教室,教室就會很臟。教師以為自己在做思想工作,這些句子說得很順溜。學生卻聽得一點兒也沒有興趣,就象用英語做懺悔。這樣的語言課,乏味尚在其次,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必然會消褪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熱情。
二、根據學生的需要恰當地使用教學資料
學生是存在差異的,要想讓英語課程適合每個學生,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需要,恰當、合理地選擇和使用教學資源。在本案例中,張老師能時刻注意到學生的情感變化,利用一個大家熟悉的簡單故事,讓學生用英語來感受其故事的深刻內涵,用英語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實現教學相長、師生共同提高。此時,英語語法知識就成為了一種使用的載體,為教學目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