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保健的目的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結合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根據老年人的衛生知識水平及接受能力進行防病知識宣傳,同時對老年人及其家屬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是提高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防治疾病、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手段。在社區公共場所設立宣傳欄,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期分發健康宣傳資料,舉辦健康教育課等方式,開展心理健康咨詢輔導及個體化健康指導,向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員進行健康知識宣傳,增強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識和自我調控能力。促進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糾正不良的用藥習慣,掌握合理、規范用藥方法,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及家人照顧能力,從而提高晚年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讓他們的家屬及子女了解保健對象的疾病與預防保健措施,普及一些急救知識,教會他們一些護理技巧,督促他們執行預防保健措施。重點開展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健康教育干預工作,讓醫療行為得到保健對象及家人的理解和配合,及時掌握保健對象的身心變化情況,做好疾病預防、促進自身健康,最終達到預防疾病和降低發病率、死亡率的目的。如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有助于社區糖尿病患者在遵醫用藥、飲食控制、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及血糖監測方面得到科學合理的管理,達到預期治療效果[6]。
2家庭保健服務
老年人口不斷增多,而衛生資源有限,社區保健服務設施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家庭保健服務就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首要途徑。通過對老年人進行相應的居家護理以及健康指導,使老年人的能動性得到提高,從而有效的做到家庭保健、自我保健、社區保健三者相結合,有助于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7]。家庭康復保健可以使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獲得保健服務,如慢性病的康復、預防保健、家庭合理用藥、臨終關懷等,而又不占用醫療機構的衛生資源。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積極開展家庭康復與保健,是社區保健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場所,和睦的家庭氣氛與老年人的精神狀態和身心健康密切相關。家庭成員要幫助老年人合理地安排生活,學習新知識、培養新興趣,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多與人溝通交流,創造和睦的家庭和人際關系。對一些慢性疾病,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質量。如慢性骨關節疾病,家庭康復主要包括肌力、關節活動度鍛煉,改善運動功能。對患者家屬及朋友進行必要的康復宣教,提高其對疾病及其康復治療的認識,改善依從性,從而保證家庭和社區康復治療的效果。
3心理健康保健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發生了很大改變,他們的社會角色也產生改變,而自理能力逐漸下降,一些慢性病的困擾及醫療費用負擔過重,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失落、憂慮、急躁、悲傷等不良情緒。老年人的心理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為老年人提供輿論關注、家庭關心、社區關照等完善的服務。目前,很多老年人普遍存在精神空虛、生活單調、孤獨寂寞等問題,因此家庭成員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變化和心理需求,做好心理康復,對他們感興趣的一些活動要理解、鼓勵和支持。老年人心理護理不是要展開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而是幫助老年患者在其自身情況下獲得最合適的身心狀態。對于家庭矛盾突出和空巢、喪偶的老年人,醫務人員要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關心他們的生活,幫助他們改變不良情緒,調整好心理狀態。同時給他們創造互相交流的平臺,使他們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4個人健康指導
由于老年人進入高齡和高發病期,基礎疾病患病率高,器官功能減退,隨診工作量大,對醫療保健的依賴性增強;由于年齡和生理的改變及家庭與社會地位的變化,對心理安撫的需求性增加;渴望長壽而又長期患病,對現實問題的考慮過多。社區醫護人員應針對老年人所患疾病、鍛煉方法、飲食指導、生活方式等進行個性化指導,糾正其不良生活習慣,及時向患者和家屬講授所用藥品目的、藥物不良反應和正確的使用方法,以增加藥物治療的依從性。讓他們擁有自我保健知識和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如糖尿病患者在醫生指導下,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學會自我監控血糖,將血糖控制在達標范圍內。提高他們自我保健的意識和主動性,達到預防控制疾病的發生、提高生命質量、降低疾病負擔的目的。
【關鍵詞】 中老年人群;瑜伽功;改進措施;專病治療;效果觀察
現代人口出現老齡化趨勢,中老年人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進入中老年后,機體各項功能逐步衰退,活動能力下降,心態、情緒失衡,加上受各種慢性病和一些相關性疾病的困擾,直接影響家庭、社會和個人的生活質量。中老年療養員在療養期間有如何進行自我保健、如何糾正不良心理因素、如何采用非藥物性保健治療手段來緩解和矯治病癥、如何掌握康復保健技能等等療養需求。近幾年來,針對療養員這些保健需求,我們結合中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點,運用醫學保健知識和護理專業技能,在動靜結合、剛柔有度、以穴療病、以調健體的瑜伽功基本功法的基礎上,從訓練治療方法、姿勢、時間、動作的幅度、頻率、強度上進行了改進和創新,形成了一套適合中老年人專病治療的特色專病治療方法。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自2006年5月~2008年10月,對我院486名中老年療養員開展了瑜伽功專病專治,其中女性310人,男性176人;年齡為54~73歲。患有高血壓病者196人,骨質增生者188人,糖尿病者27人,頸椎、腰椎不適者173人,經常性便秘者53人,胃腸功能紊亂者182人,關節不適者181人,睡眠不佳者190人。
2方法
2.1心理測試采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焦慮量表》、《抑郁癥狀量表》、《應對量表》進行心理測試。
2.2瑜伽功基本方法及功效采用瑜伽功呼吸法(breathing)、冥想法(meditation)、法三項基本方法。
2.2.1呼吸法包括腹式呼吸、自然呼吸和完全呼吸。主要強調用鼻腔平和緩慢地深呼、深吸,輔以冥想,也就是將身體與精神聯系起來,進行有節奏的呼吸,一靜一動,供給頭部足夠的血液和氧分,控制意識和情緒。其功效:可提高大腦鎮靜效果,放松身心,增強精力,緩解壓力,平和心態,排濁納清,疏通經絡,提高肺泡通氣量和氣體更新率,還能按摩胸腹腔,促進心血管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
2.2.2冥想法冥想法是思維的特殊訓練,是一種通過思維導引,將健康的意念活動替代繁雜的思慮,調節心理平衡的套路練習。它可降低大腦的耗能,靜化心態,調理身心,通過自主神經功能的改善,使機體心血管系統及內臟機能活動,獲得良性調整,對多種身心疾病起到防治作用。
2.2.3法此法是以自然界中各種動物活動、體息時姿態、姿勢而提煉出的功法,如鳥、貓、孔雀、蛇、鱷魚等動作,以達到運用自然方法療傷祛病的目的,是軀體和精神融合的重要部分。姿勢中的彎、扭、推、擠等動作,使五臟六腑沐浴在精、氣、血之中,對脊柱、肌肉、內臟器官、腺體起到了自我按摩和牽引的作用,并可調理和釋放荷爾蒙的內分泌系統,同時還可促進消化與排泄,提高有效呼吸功能。
法有7種訓練姿勢。①敲頭式:可放松精神,緩解頭痛與疲勞。②貓伸展式:可柔軟脊椎,消除脊椎僵硬感,使其更加富有彈性,并能放松頸部與肩膀。③仰臥嬰兒式:此法可按摩腹部器官,刺激胃腸消化。對長期便秘者效果明顯。④英雄式:可降低血糖,對糖尿病的輔助治療效果良好。⑤戰士二式:可降低血壓,對高血壓疾病有良好的效果。⑥側臥式:可增強腎臟功能。⑦半蹲式:對老年骨質疏松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3瑜伽功專病治療方法的改進措施
依據療養員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疾病癥狀、不同的心理狀態以及不同的身體特點,我們結合醫學保健知識技能和療養護理專業理論技巧,在瑜伽功法的基礎上,從訓練治療的方法、姿勢、時間、動作的幅度、頻率、強度上進行了改進和創新,設計了7項(治療高血壓、強化腎臟、治療糖尿病、治療便秘、防治老年骨質疏松、脊柱保健、治療失眠)適合中老年人訓練的瑜伽專病專治、康復保健功法。對在我院療養的486名療養員進行了分組。A組為中年組,60歲以下,體質較好,心理應激較好,疾病程度輕者;B組為老年組,60歲以上,體質較弱,心理應激偏低,疾病程度稍重者。A 組訓練方法以光盤教學、自學自練、示教指導為主。姿勢標準,一節訓練時間為45 min,頻率每3 min 1個動作,幅度分別在30°~ 60°間,強度以中度(個體能夠忍受為準)。B組訓練方法以光盤教學和專人指導為主。姿勢緩沖,一節時間為30 min,頻率每2 min 1個動作,幅度分別在15°~45°間,強度以輕度(個體能夠接受為準)。
4瑜伽功專病訓練治療效果探討
普通的瑜伽功練習在時間上一般為1次/d,每節課時為1 h,頻率上各疾病間、各動作間沒有任何區別要求,強度上標準要求過高,多以柔韌健美、健體保健為目的。普通的瑜伽功練習盡管能對一些疾病具有治療作用,但對中老年人群來講,無論是從體力、記憶力、接受力、承受力來講,都難以遂愿,只能是望塵莫及。因此,我們針對中老年療養員的特殊性,在療養康復保健實際工作中,通過對瑜伽功進行改進和創新,力求實用性和科學性。通過實際運用和觀察隨訪,中老年療養員認為,其自我感覺癥狀緩解快,體質恢復見效好,不使用藥物既可治療專病,又可通過運動活動筋骨,促進血運鍛煉身體,緩解了因年齡增長臟器功能逐漸衰退,多種疾病纏身,長期靠藥物治療又要承受藥物副作用的不良反應而造成的心理壓力。通過效果跟蹤調查,療養員對此方法接受率,疾病癥狀緩解率,生理、心理不良狀態改善有效率,平均達96%以上。此方法不僅拓寬了療養輔診服務范圍,同時也豐富了體療康復保健的內涵;不僅提高了療養服務效果的內在質量,同時也為中老年人群專病訓練治療拓寬了途徑,達到了調整生理心理、專病防治、康復保健、養生健體、平衡心身和美容美體之功效。瑜伽功時間、頻率、幅度、強度改進對比表(表1~2)。
5結論
關鍵詞:老年抑郁癥;預防與保健;臨床效果
最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及質量不斷提高,居民壽命逐漸延長,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老年人健康問題備受關注。抑郁癥是老年人最為常見的精神性疾病。根據最新研究得知,在老年人抑郁癥患者治療期間給與有效的預防和保健措施進行指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本院自2010年開始,主張按照抑郁癥患者的疾病特征及治療要求,堅持臨床質量持續優化的宗旨,采取針對性預防與保健對策,獲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本文將隨機選取100例老年抑郁癥患者患者進行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臨床研究中隨機選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間,我院接診的100例老年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病例年齡區間為60~88歲,平均年齡(65.2±1.4)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為(1.1±0.8)年。在臨床研究中采用國際隨機字母排列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50例),組間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性(P>0.05),符合對照研究條件。
1.2老年人抑郁癥危險因素分析
目前對于抑郁癥的發病原理并沒有一個準確的理論,結合老年人自身特點和抑郁癥可能的發病原因,筆者認為老年抑郁癥的危險因素有以下幾點:一是遺傳因素,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抑郁癥患病者親屬的抑郁癥發生率較普通人高,且與親緣程度成正比;二是環境因素,目前很多老年人獨居,空閑時間多,與兒女相見的機會較少,且自身性格較內向或是行動不便,容易在長期生活中缺乏與他人溝通交流,從而導致心情抑郁不暢;三是疾病因素,老年人由于自身身體疾病較多,在疾病與長期治療的折磨下,也很容易發生情緒問題,特別是一些患有重大疾病或是后遺癥的老年人,如面癱、行動不便等。
1.3預防與保健方法
對照組給與常規預防與保健對策,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與針對性預防與保健措施,具體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1.3.1健康教育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郁癥已成為世界第4大疾患,預計到2020年,可能成為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1]。抑郁癥是近幾十年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后才逐漸受到關注的一類情緒疾病,目前仍有許多人認為抑郁只是一種情緒變化,并不會對個人生活造成影響,因此常常放任自流,也不與別人傾述溝通。針對這一情況,醫務人員有必要進行詳盡的健康教育,通過理論講解和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式,使老年人對于抑郁癥有一個綜合的認識,特別是要認識到抑郁癥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此外通過健康教育還要使老年人對于自身目前的心理狀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能夠大致判斷自己是否存在抑郁癥狀。
1.3.2心理保健
抑郁癥通常是一種隱形疾病,其他人即使是醫生也很難直觀地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抑郁,因此預防性的心理保健就顯得尤為重要。醫務人員在本次研究過程中,利用宣傳會議、走訪等形式,積極熱情地與老年人進行溝通交流,對于不愿意直接說明自身情緒變化的老年人,可以通過拉家常、詢問兒女情況等間接方式與老年人拉近距離,并從其交流的情況中獲知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對于可能存在抑郁傾向的老年人要作為醫務人員的工作重點對象,加大走訪力度,并與其家屬進行溝通,尋找出現抑郁情況的根源。同時,要求家屬積極配合,在日常生活中給以該類老年人更多的關心與陪伴,以盡早改變老年人抑郁的心理狀態,重新建立對生活的熱愛[2]。
1.3.3開展多種文體活動
由于遺傳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老年抑郁癥的預防與保健工作中,使老年人有一個充實、快樂的生活,擴大老年人的生活圈,增加他們的興趣愛好,這也是改善老年人的不良生活情緒的一種有效手段。醫務人員應當同其他相關機構與組織,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多種支持,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全面組織發動老年人參與,培養老年人的興趣愛好,激發老年人的積極生活態度。開展多種文體活動不斷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身體,還可以促進他們走出家門,都與人交流,消除一些不良情緒,讓老年人安度晚年,樹立起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而達到抑郁癥的預防與保健目的。
1.4觀察指標
記錄比較兩組患者抑郁情緒改善情況。
1.5統計學處理
對本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12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統計數據差異性比較采用t檢驗, 以P
2結果
表1:兩組患者抑郁情緒改善情況 [n/%]
根據表1數據得知,觀察組患者抑郁情緒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性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結論
本文研究中所有老年人通過抑郁癥預防與保健最后均表示自己增加了健康知識,生活變得比以前充實豐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生活態度變得積極樂觀。因此針對性抑郁預防與保健能夠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狀態,豐富老年人日常生活,預防抑郁癥的發生發展,糾正了抑郁癥的誤區,其臨床價值較為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通訊作者:馬月娟
【摘要】 目的 探討老年人對社區護理的需要。方法 通過對100名隨機抽樣的60歲以上老年人對社區護理需求的調查,得出心理護理對不同職業、文化程度、性別人群在健康促進方面所起的作用。結果 100名隨機抽樣人群,經社區心理護理后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明顯增加,負性情緒明顯下降。結論 根據老年人不同的年齡、文化背景、家庭狀況,采取積極有效的社區護理模式,有助于改善人的心理及身體健康。
【關鍵詞】 社區護理; 老年人; 需求; 調查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日益完善以及現代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平均壽命正在逐漸延長。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42億,超過總人口的10.9%。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社會家庭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老年空巢家庭正逐年增加,因此這些老年人的醫療保健服務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社區護理機構以它的專業、方便、快捷擔當起這個重任。國際老齡協會不止一次提出科學為健康老齡化服務的宏偉目標。說明面向21世紀的老年保健服務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大課題。現代醫學研究已從醫療為中心轉向以護理保健為中心,并向家庭醫學方向發展。社區護理工作便隨著護理職能的擴展而越發顯得重要。
據調查表明,我國的社區護理服務還處于初級階段。對社區護理服務有需求的家庭所占比例為64%,其中15%的家庭處于等待服務狀態。社區護理機構能夠貼近家庭、了解家庭成員,特別是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搭建社區健康信息系統,搭建起患者與醫療之間的橋梁,使人人享有更完善的醫療保健服務。
本次調查研究抽取了本市新華區的100名60歲以上的老人。從社會人口學特征、老人健康保健情況、社區護理需求以及影響因素方面進行了研究和分析,旨在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狀況和護理需求,以指導社區護理的開展方向,提供符合我國國情和本市現狀的社區老人護理服務。促進和維護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取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新華街區415名60歲以上的老人,按照1:1的比例分層抽取獲得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的老人和無文化的文盲老人各50名作為調查研究對象。
1.2 方法 采取集中授課、入戶調查、現場咨詢、造冊建檔、跟蹤隨訪的形式,反復細致地向老人們介紹調研的目的、要求和意義。對調查研究的各個項目逐條逐句地詢問并填寫調查表,獲得所需的原始資料。主要調查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特征、老人健康保健現狀和老人社區護理需求情況。共進行了3個月的隨訪調查,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并進行了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本調研對象的100名老人,年齡60~98歲,平均67歲,其中70歲以上老人占33%,男女比例為2:3。被調查老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50%的文盲老人中,男性占32%,女性占68%,其調研結果詳見表1、表2、表3、表4。
表1 100名老人社會人口學基本特征(%)
表2 100名老人心理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變化(%)
表3 老人健康保健情況(%)
表4 老年人疾病流向
表5 老人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
3 討論
3.1 社會人口學特征 本次調查發現,老年人中文盲比例較高,體力勞動者占調查對象的71%,提示老年人健康教育和推行健康保健措施應注意具有針對性。調查對象中70歲以上老人占33%,顯示社會老齡化的速度在加快,與國際關于人口老齡化報道相吻合。提示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務已成為基層衛生保健的重要任務之一。被調查老人中喪偶者比例為28%,有研究報道,喪偶對老人的心理健康影響非常明顯。在焦慮、抑郁、偏執等方面與配偶健在的老人有著明顯的差異,從而顯示出對老年人的社會心理支持方面的服務也是社區護理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3.2 老年人健康保健現狀 調查表明,我國大多數老人與子女同住,占調查對象的54%,獨居者為26%,夫妻兩人單獨居住者占20%。由此可見,大多數老人的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員負擔,但由于計劃生育使單位家庭子女數減少,以及社會家庭核心化合小型化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將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護理依賴于社區護理和社區服務。鑒于我國醫療衛生保健制度的局限,調查對象的醫療費用負擔形式仍以自費為主。經濟的原因使多數老人的就醫和健康保健受到較大的限制,約45%的老人承擔不起醫療費用。能否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將對老年人的健康促進、維持和改善有直接影響。通過對老人進行健康教育和實施護理保健措施,建立“量用為出”的收費原則,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健康目標,將是我國基層保健工作面臨的挑戰和今后為之奮斗的方向。
3.3 老年人社區護理需求及影響因素 本調查發現,老人的社區護理需求較高,占70%,主要要求提供家庭訪視護理、健康咨詢護理。其中文化層次高者要求高,比例大,文化層次低者要求簡單,甚至部分老人提出公寓式服務,既能滿足自己的社會交往需求,又能減輕子女負擔。調查表明,文盲老人對社區護理持否定態度的前兩位原因是經濟困難和自我保健意識的缺乏。表現為對定期的體格檢查和保健措施的不理解,以及疾病初期不及時就醫,提示加強健康教育和保健工作的緊迫性,“健康參與”對實現“人人享有健康保健”戰略目標的重要性,以及開展社區護理服務的方向。
3.4 心理護理對老人的健康作用 由于社區護士進入社區家庭,與老人的距離貼近了,感情溝通了,使老人更容易將內心的情感向護士袒露,便于護士對老人心理狀態的了解和疏導,提高老人對疾病的治療信心,消除恐懼、緊張心理;給老人分析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消除其憂郁、煩躁情緒;同時和老人的家人、居委會配合,共同關心老人,使老人沒有了孤獨感,感受到了家庭和社會的溫暖及生存的意義。通過心理護理,老人的負性情緒得以緩整,由悲觀、恐懼、輕生轉為樂觀、堅強、有生活勇氣,并成為該社區醫療服務站的義務宣傳員,引來更多的老人前來參加“全民健康”活動。
誤區之一:對自己的生理特點了解不夠,采用了一些不正確的運動鍛練手段某照片所拍老人正顫顫巍巍地把腿抬到半身高的墻頭做壓腿,還美其名曰:“比一比,看誰抬得高”;平時早晨去公園,也常見不少老年人丟下拐扶使勁壓腿。殊不知這樣鍛煉既危險又無效。鍛煉是為了身體的需要。老年人的生理發生了一系列的顯著變化,肌肉中蛋白質合成能力低,肌纖維變細,肌肉中血液供應差,營養不足,肌肉萎縮,柔韌性也差,所以老年人應從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環、提高肌肉的營養等方面來鍛煉,以增強肌肉的代謝能力,延緩肌萎縮,提高關節的靈活性;如果一味地壓腿練柔韌素質,容易拉傷韌帶和撕傷肌肉。應注意自己的生理特點,選擇符合自身生理特點的運動項目,如活動操、練功十八法等。
誤區之二:對自己的病理特點了解不夠。有些年老的病人,由于對自已的病癥沒有充分的認識,錯誤地選擇一些輔助鍛煉方法。如某老人患有冠心病,從書上獲知是由于冠狀動脈脂肪凝滯所致,于是就堅持每天早晨來兩三次沖刺跑,認為這樣的劇烈運動可使血液循環加速,對沉積的脂肪產生沖刷作用。這種看法似乎有道理,但卻充滿了危險。眾所周知,劇烈運動可加重心臟的負荷,導致心肌缺血甚至梗塞。所以老年病人在選擇運動項目時,一定要注意運動的強度、效果等是否符合自己的病理特點。如糖尿病患者可選擇一些有利于加強糖代謝的運動如慢、長跑等;高血壓患者可選擇一些活動強度低的運動如舒心平血功、楊式或簡化太極拳等。從自己的病理特點出發加以選擇,才能達到健身祛病的目的。
誤區之三:盲目忽略自身的狀況常言道“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于是有些人妄加推崇,不加分析地飯后必運動以求長壽。飯后有一些活動固然好,但過于追求飯后的運動及運動強度過大,由于血液的重新分配致使腸胃血液減少,導致消化不良久之會產生胃腸疾病。因而進食后不應該立即進行強度較大的運動,而應停30分鐘后進行適量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