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康復護理評定方法

      康復護理評定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康復護理評定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康復護理評定方法

      康復護理評定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顱腦外傷 康復護理 生活質量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及交通日益發達,因交通事故、高空作業失足墜落和暴力斗毆等原因所致的顱腦外傷逐年增多。顱腦外傷危害性大,是造成死亡或傷殘的重要原因,傷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感覺、運動、認知、生活能力、心理狀態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礙,因此,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患者生活質量、社會適應能力都有重要影響。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與分組: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96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1例,年齡19~67歲,平均年齡43.5歲,均經頭顱CT或MRI以及臨床檢查確診,GCS評分5~12分,其中交通事故64例,高處墜落13例,頭部打擊傷8例,摔傷11例,腦挫裂傷合并各類顱內血腫82例,腦疝14例,手術治療75例,非手術治療21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8例,兩組在年齡、性別、受傷類型、病情嚴重程度以及手術治療的比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兩組傷后(或術后)均按照《神經外科常見疾病護理常規》、《神經外科常見疾病診療常規》、《神經外科康復治療規范》等進行治療、護理、康復指南。

      1.2.2 治療組同時采用以下早期康復護理

      1.2.2.1 早期康復護理最佳時機: 選擇在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傷后或術后48~72小時),無神經系統進一步損傷的征象,且骨及骨關節無受損,即可開始。

      1.2.2.2 制定早期康復護理計劃:與患者和家屬進行溝通,全面掌握患者的整體情況,制定詳細、具體、個性化康復護理計劃,在實施計劃過程中及時修改,向家屬及患者介紹顱腦外傷疾病的知識、愈后情況及早期康復護理的意義,以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

      1.2.2.3 功能鍛煉:

      (1)護理:每隔2h變換一次,保持關節正確的良肢位擺放,近年來國內外康復醫學發展證明盡量多用患側臥位,減少仰臥位,并提倡早期由臥位坐位過渡,以正確的姿勢預防褥瘡和肢體痙攣。

      (2)肢體功能鍛煉:

      A.被動運動與按摩:對患者肢體進行揉、按、壓、擠、捏、拍打等感覺刺激,按摩由遠心端到近心端,由輕到重,由慢到快,每日2次,每次30min,配合被動運動,在關節活動正常范圍內,將肢體由上到下,由近到遠,有序地進行被動鍛煉,防止異常運動模式的產生。

      B.主動運動:不斷輸入正確的運動模式,循序漸進地訓練患者由仰臥到坐位,坐位平衡,站起坐下,站立位平衡及步行訓練,加強腰背肌、臀肌、股四頭肌肌力訓練,防止甩臀、拖足等不良步態的發生,促進肢體運動從共同運動中分離出來。

      1.2.2.4 認知康復訓練

      (1) 對患者目前的認知能力做具體、詳細的分析,并據此制定出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方案,找出功能缺陷的主要認知成分,對障礙環節采用反復的學習、詢問和訓練,達到以點帶面全面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從而使記憶、學習、解決問題等整體認知水平得到提高。

      (2) 娛樂療法在認知康復中有相當的應用,對改善患者精神和情緒,提高患者康復治療的依從性和主動性,潛在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具有輔助作用。

      1.2.2.5 日常生活能力(ADL)訓練: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訓練內容包括進食、飲水、穿脫衣褲、個人衛生、控制大小便、用廁等。訓練時強化動作技巧且動作應輕柔、緩慢,防止墜床、跌倒。訓練內容貫穿于患者日常生活中,且與患者的需要相結合,增加患者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2.2.6 心理護理:根據患者在傷后(或術后)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給予支持、疏導、鼓勵等。通過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使其敢于面對現實、激起對治療的信心,增強與疾病作斗爭的毅力。

      1.2.2.7 康復護理效果的評定方法: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12周后進行評定,認知能力采用LOTCA評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

      1.2.2.8 統計學方法:數據錄入使用Spss16.0軟件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以P

      康復護理評定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腦卒中 早期康復 康復護理

      資料與方法

      2006年9月~2007年7月選擇符合標準的腦卒中偏癱患者120例,入院診斷均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均經顱腦CT、MRI確診。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研究組男41例,女19例,年齡49~72歲;其中出血性腦卒中12例,梗死性腦卒中48例。對照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50~71歲;其中出血性腦卒中13例,梗死性腦卒中47例。

      護理方法:均采用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包括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控和并發癥預防。研究組除進行常規護理,還接受早期康復護理,一般腦梗死入院后1~3天、腦出血4~14天[2]開始配合以下康復護理。①預防關節攣縮變形及肌肉萎縮:康復運動操,主要以活動肩關節、膝、肘、腕、指關節肌肉,下肢髖關節、膝關節、踝指關節和肌肉運動為主。②上肢訓練:訓練用患手做日常動作,可用捏皮球的方法來訓練手指的功能,每項做10次,每天2次,動作要緩慢、用力均勻。③下肢運動訓練:練習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動身體。翻身或移動身體時用健側抓住床邊或床欄桿,或在他人協助下練習起坐。練習腰背肌、腹肌。讓病人下肢自由伸屈、立膝、扭動骨盆,“搭橋樣”動作,下肢抬起離開床面,由開始堅持數秒鐘到增加時間再縮短臥位時間。訓練下肢的屈伸,每項做 10次,但也要因人而異,每天2次。④坐床訓練:可由護理人員輔助坐起,一般使用活動靠背床進行訓練。⑤語言訓練:利用接觸病人的一切機會進行語言訓練,強化語言能力。

      療效評定:入院時和入院第30天分別進行相應評定,ADL的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進行療效評定[3],肢體運動功能采取Fe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法評定。入院及出院時由專人對兩組進行定期、單盲評定。應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資料正態分布進行t檢驗。

      結 果

      治療前兩組兩項指標均無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與對照組FMA、BI兩項指標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

      討 論

      FMI是應用最廣泛的腦卒中病人偏癱運動功能評價方法之一,能較準確反映腦卒中病人肢體運動功能。Barthel指數是常用的殘疾病人日常生活活動評測工具,是臨床應用最廣、研究最多的一種ADL評估方法,不僅可以用來評估病人治療前后的功能狀態,也可以預測治療效果,體現腦卒中病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身體能力。ADL與肢體功能有很強的相關性,而且康復護理介入的時間越早,療效越好。臨床觀察結果表明,研究組經早期康復護理30天后,BI、FMI與ADL能力的恢復程度和臨床康復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早期運動康復對腦卒中病人運動功能的恢復起著積極的作用,早期康復能改善病人的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因此康復護理應盡早介入。

      參考文獻

      1 王喜全.急性腦血管意外的康復護理.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8,13(1):27.

      康復護理評定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早期康復護理;腦卒中;日常生活能力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early hemiplegic patient with acute stroke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emiplegic patient with acute stroke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thods We performe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n acute stroke patients 64 patients, enrolled within 14 days of onset were allocated to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n=31) or control group(n=33) randoml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we assessed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s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using Chinese Stroke Scale(CSS) and Barthel Index respectively Clinical efficacy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changes of CSS and ADL scores on the 28th day Results On the 28th day, CSS and ADL were evaluted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CSS scores betwee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and the controlgroup (P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nursing;Stroke;Actuities of daily living

      腦卒中是目前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我國1986~1990年間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腦卒中發病率為1097~217/10萬,病死率為116~1418/10萬,幸存者中約3/4有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喪失,其中以偏癱最為常見[1]。因此,腦梗死治療不單純是生存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生存質量的問題。為此我們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并將效果比較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11 入選標準 全部病例均符合下列標準:入選標準:(1)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2],經顱腦CT或MRI確診的出血性或缺血性腦卒中初次發病者。(2)均存在肢體功能障礙、日常生活能力減退。(3)年齡39~81歲。(4)病程在兩周內。(5)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排除標準:(1)有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疾病者。(2)既往有癡呆、精神病史者;(3)外地無法隨訪者。

      112 病例資料 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64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1例和對照組33例。治療組31例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齡(63±6)歲,腦出血17例,腦梗死14例;對照組33例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齡(62±7)歲,腦出血15例,腦梗死18例。兩組病例的年齡,經t檢驗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常規護理組接受相應藥物治療、內科基礎護理和常規護理;康復組增加早期康復護理內容,具體方法如下。

      121 早期康復護理時機 患者神智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發展,48 h后即可進行康復治療和護理。

      122 心理護理 在患病急性期患者會有很多痛苦,護理人員要及時正確引導、安慰,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現實,面對生活,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建立其對醫務人員的信賴感。對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鼓勵,指導患者重新建立病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內容。加強對家屬的心理疏導,解除家屬的焦慮不安、悲觀失望等情緒,以免刺激患者[3]。

      123 肢體功能鍛煉 患肢的功能鍛煉包括:①保持良好的;②患肢按摩;③患肢被動運動;④系統功能訓練。

      124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如投球、撥算珠、套圈、搭積木、抓木釘、沙板磨等,指導患者穿脫衣服、進餐、如廁、入浴、洗浴、刷牙、洗臉等,2次/d,30 min/次。對有吞咽困難的患者進行進食指導、吞咽功能訓練等。對有語言障礙的進行語言訓練[4]。

      125 出院指導 囑患者出院后不能停止訓練,每天堅持累計訓練3~4 h,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定期回訪,有條件的可在正規的社區康復機構繼續康復。

      122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價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價神經功能缺損評定采用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中國卒中量表(CS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量表;觀察時間為病程第1~28天;治療前詢問既往史及伴發疾病; CSS及ADL在治療前治療第28天各評定1次;隨時記錄不良反應。療效評價:臨床療效判斷按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療效標準。以第28天神經功能缺損積分值的減少(功能改善)結合患者總的生活能力狀態(評定時的病殘程度)進行評定;神經功能改善計算公式: [(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 /治療前積分]×100%,以百分數表示。患者總的生活能力狀態(評定時的病殘程度)評定標準采用采用修訂的Barthel指數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進行評定比較。Barthel指數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獨立性越強,依賴性越小。臨床療效評定標準:臨床療效判斷按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療效標準,總有效率計算公式: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的例數之和除以各組總例數的百分比。

      12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 表示,計量指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SPSS 12統計軟件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 早期康復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之前的C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8 d早期康復治療組神經功能缺損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治療前后ADL的變化比較 早期康復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之前的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8天早期康復治療組ADL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065% (25/3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242% (14/33),治療組均較對照組有顯著增高(P

      3 討論

      腦卒中又稱腦中風或急性腦血管意外,由各種不同病因引起的腦部血管性疾病,是導致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見三大疾病(腦血管病、冠心病、腫瘤)之一。存活患者中至少有一半有不同程度的殘障及勞動力喪失,以致存活患者自理能力嚴重下降。目前研究認為,腦卒中患者在神經功能損傷后,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上或功能上具有代償和功能重組能力,這是康復訓練后運動功能恢復的理論基礎。因此,腦梗死早期康復護理及功能訓練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有著藥物治療不可替代的作用[5]。

      我們通過腦梗死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護理的臨床實驗證明,通過早期康復護理,患者神經缺損功能明顯好轉,Barthel指數明顯改善;且患者無關節攣縮、肌肉萎縮、關節損傷、肩關節半脫位等并發癥發生,說明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并能從根本上減輕或避免痙攣、廢用、誤用及肩手綜合征的發生,患側偏癱的發生明顯減少。給患者的后期肢體康復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為患者重新回歸社會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賈建平,崔麗英,等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社,2008:171

      [2]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29(6): 379380

      [3] 陳瑞仙腦梗死患者的心理護理中國當代護理雜志, 2009, 19(10): 8384

      康復護理評定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康復護理;解鎖精神病;康復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7.180

      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家庭經濟能力差, 無法長期承擔其住院費用, 家人對其行為又沒有控制能力, 因此常采取鎖養, 對精神病患者利大于弊, 鎖養精神病患者解鎖后會出現思想匱乏、情感冷淡、懶散被動等陰性癥狀, 通過展開心理教育、工娛治療和行為能力治療, 可改善精神病患者自理能力和社會能力。本文對34例解鎖精神病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的效果進行觀察,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本院住院并且符合慢性精神病分裂診斷標準的解鎖精神病患者68例[1],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34例。對照組男18例, 年齡14~54歲, 平均年齡(37.12±8.13)歲, 女16例, 年齡13~54歲, 平均年齡(33.11±7.98)歲;文化程度:文盲8例, 小學11例, 初中10例, 高中及以上5例;實驗組男14例, 年齡13~64歲, 平均年齡(38.01±7.92)歲, 女20例, 年齡11~53歲,平均年齡(32.16±7.81)歲;文化程度:文盲10例, 小學9例, 初中11例, 高中及以上4例。精神患者的疾病類型為:情感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精神發育遲緩等, 被鎖養5個月~2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維持原有的精神藥物治療和基礎護理, 實驗組在此基礎上施行康復護理治療8個月, 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幫助患者日常生活自理和保證其安全 護理人員耐心勸說不肯更衣、不肯清潔、不肯說出自己名字的患者, 協助其更衣、洗漱、理發、交談, 跟患者打好關系。認真觀察易煩躁不安、易沖動傷人和自傷的患者, 對其做好保護性約束措施, 及時向醫師反映, 對易產生幻覺、妄想的患者做好防范措施, 防止意外發生, 病房內嚴禁危險物品, 保證有足夠的人力隨時控制發病患者, 保證患者和他人安全。觀察患者是否正常按照醫囑服藥, 如患者藏藥或拒絕服藥, 可通過耐心勸說或經醫師同意給患者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每天監督患者沐浴更衣、消除異味, 保持衛生, 訓練患者日常生活規律性和主動性。保證患者有充足的睡眠, 為患者提供安靜、溫暖的優質睡眠環境, 加強心理護理, 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 提高睡眠質量, 必要時可使用藥物幫助患者入眠[2]。

      1. 2. 2 對患者娛工治療 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各種游戲娛樂活動(如看電視電影、欣賞音樂、唱歌、閱讀)、體育運動(如做早操、慢跑)和簡單的勞作(如掃地、洗碗)緩解患者的精神狀況, 放松患者身心, 提高患者機體能力和對外界環境的反應能力, 從而鍛煉患者主動性。通過與患者面對面交流、溝通, 給與患者心理疏導。訓練患者職業技能, 可通過出黑板報、書畫、剪紙表現患者能力, 進行簡單的系列工作開展工療, 培養患者職業技能, 增強患者自信心, 從而改善患者焦慮情緒。

      1. 2. 3 制定鼓勵機制 為患者制定康復評分標準, 總分為100分。患者每天對自己的康復訓練行為評分, 也可有其他患者為其評分, 根據護理人員評定情況進行評定, 將患者成績張貼在顯眼醒目的公布欄, 對患者起到相互激勵作用, 對>60分的患者給予口頭表揚和獎品獎勵, 對得分不高的患者進行教育, 指出其不足之處, 并幫助患者改進。通過鼓勵機制增加患者康復訓練的熱情, 有助患者康復。

      1. 3 療效評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采用IPROS、NOSIE和SANS進行康復效果評價, 得分越低表示治療效果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康復護理后IPROS總得分、NOSIE總得分、SANS總得分均優于康復護理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精神病患者行動性差、反應遲鈍、感情缺失、喪失自理和社會能力, 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經濟和精神負擔, 簡單的藥物治療和基礎護理難以達到理想的康復效果, 護理康復顯得尤為重要。康復護理比單單依靠藥物治療的康復效果好, 通過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鍛煉、娛工治療、心理護理和激勵機制, 提升了患者治療康復的積極性和護理質量, 增強了患者的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 康復護理對解鎖精神患者康復效果有積極作用,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高春華. 慢性精神病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22):4638.

      康復護理評定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康復護理;日常生活能力

      腦梗死是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往往遺留下嚴重并發癥,影響生存質量。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對20例初發腦梗死患者從早期康復護理的角度提供護理措施,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般資料 初發腦梗死患者4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36~75歲,平均(65.2±8.1)歲,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并經顱腦CT或MRI證實,生命體征平穩。40例初發腦梗死患者隨機分成康復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兩組性別、年齡、發病積分、既往史積分、肌力情況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康復評定 兩組患者分別由康復科醫生用徒手肌力檢查法檢查肌力情況,治療前當天、治療后6周應用Barthel指數[2]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2.2 康復護理訓練方法 ①功能位的保持,仰臥位。上肢:肩上抬前挺,在肩胛后方放一薄墊,糾正肩胛內旋內收,上臂外旋稍外展,肘與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開,整個上肢可放在枕頭上;下肢:骨盆和髖前挺,大腿稍向內加緊并稍內旋,臀部和大腿下放置枕頭或砂袋,以支撐整個大腿外側以防下肢外旋;踝呈90°,足尖向上;②肌力訓練在患者肌力0級時,除了保持仰臥、側臥肢體的良姿位外,首選最有效的物理療法,對不同的肌肉加以訓練,最終達到增強肌力的效果;③關節活動度的訓練患者癱瘓期主要做被動訓練,主要是針對上肢各關節的被動屈伸訓練、下肢各關節的被動屈伸及外展內收訓練;④臥位訓練對患肢進行按摩及被動活動,囑患者隨意念做肢體水平外展內收,3次/d,20下/次;⑤坐位訓練。坐位平衡訓練,1級靜態平衡,訓練時讓患者坐于椅子上或床邊,雙足平放于地上,雙手放于膝部,保持穩定;靜態平衡完成后,需進一步進行2級自動態平衡訓練,讓患者去取不同方向、高度的目標物或轉移物品,有近漸遠增加困難程度2次/d,20 min/次;⑥床下行走訓練;隨著病情的好轉,肌力亦增強,可協助患者雙手扶床,在原地踏步走和前后踢腿, 在床邊或室內行走,并給予步態指導,逐漸延長每日行走的距離和時間;⑦心理康復護理護理人員要善于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向患者說明只要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堅持功能鍛煉,本病愈后大多良好,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3 統計學處理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當天、治療后6周應用Barthel指數評定,測評結果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檢驗。

      2 結果

      入院時康復組與對照組患者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康復組與對照組患者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梗死是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往往遺留下嚴重并發癥,影響生存質量。早期康復護理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其功能,減少殘疾程度,縮短康復時間,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腦梗死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的關鍵時期為起病后6個月內,尤其是起病的頭3個月。所以腦梗死患者易盡早進行肢體康復訓練,早期的康復訓練可促進神經側支循環或神經軸突、突觸聯系的建立,對側大腦半球的功能代償及功能的重組,同時也不要忽視健側肢體的主動運動,這可強化神經系統的緊張度,活躍該系統生理功能,有效地預防并發癥,改善全身情況[3]。

      加強心理護理工作,可使患者處于最佳的治療狀態,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為康復鍛煉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亚洲性猛交XXXX|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亚洲国产精华液2020|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图图资源网亚洲综合网站|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xvideos亚洲永久网址|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频|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 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 91在线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AV无码国产剧情|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艳妇糸列短篇|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乱色伦图片区小说|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四虎|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 亚洲heyzo专区无码综合|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日韩亚洲精品福利|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久久精品亚洲视频|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忘忧草| 一区二区亚洲精品精华液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秋霞| 亚洲综合男人的天堂色婷婷| 亚洲同性男gay网站在线观看| 2020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亚洲成av人在线视| 亚洲另类图片另类电影|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