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茶藝接待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帶狀皰疹;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752.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5-0039-02
帶狀皰疹是一種累及神經及皮膚的病毒性皮膚病,由于其發病迅速,疼痛劇烈,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本科近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42例,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82例患者均來源于2010年6月―2013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住院患者,通過篩查,排除同時患其他疾病者。患者年齡19~65歲,平均(42.7±8.5)歲;其中男48例,女34例;病程為2~12 d,平均病程為(5.12±1.49)d;患病部位有31例位于腰、腹部,22例位于四肢,有15例位于胸背部,10例位于頭頸部,4例患者皮損位于骶骨部位。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40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構成比、病情等基本資料方面進行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依據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①病前大多數患者有發熱、全身倦怠等前期癥狀;②皮膚感覺明顯的激惹征,尤其痛覺異常敏感;③皮膚損害特征性表現:初起皮膚潮紅,繼而出現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疹、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皮膚沿皮神經呈單側獨立分布,排列呈帶狀;④神經痛為病主要的特征,疼痛的性質大多數為劇烈的自發性刀割樣痛、閃電樣痛或燒灼樣痛,患者常常坐臥不安,夜不能寐;⑤春秋季好發,痊愈后獲終生免疫,但極個別患者可能再發。
1.3治療方法
1.3.1觀察組治法:①局部圍刺:局部常規消毒后,使用1.5寸毫針,先在皰疹起始部位(蛇頭)和皰疹終止部位(蛇尾)邊緣正常皮膚處各斜刺1針,針尖透向病灶中心,然后在兩針之間沿皰疹區域周圍每隔l寸等距離針刺1針進行圍刺,針尖方向均指向皰疹區。進針后略加捻轉提插,采用瀉法,稍有得氣即可。得氣后對稱加電針,留針30 min。加TDP照射,②遠部取穴:考慮患者證屬肝經火盛,濕熱蘊結,遠端配穴取雙側太沖、支溝,均用瀉法,雙側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均為平補平瀉,留針30 min。每日1次,穴位注射:維生素B12 1 mL、聚肌胞注射液2 mL注射于皰疹周圍俞穴,隔日1次,西藥:常規抗炎、抗病毒、營養神經、提高免疫力治療。
1.3.2對照組單純西藥治療:方法,常規抗病毒(阿昔洛韋注射液或更昔洛韋注射液靜滴)、營養神經(甲鈷胺注射液或硫辛酸注射液靜滴)、提高免疫力(干擾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療,如皰疹化膿、血常規提示有感染者,可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1.4療效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患者癢、痛癥狀完全消失,皮疹全部消失,僅余下沉著色素或者是干結的痂皮;顯效:患者癢、痛癥狀明顯緩解,大部分的皮疹消失;有效:患者癢、痛癥狀有所緩解,皮疹部分消失;無效:患者癢、痛癥狀未見好轉,皮疹消失情況不明顯,甚至有所擴大。
1.5統計學處理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相關的統計學處理,軟件選用SPSS15.0,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P
2結果
2.12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見表1。
3討論
現代醫學一般采用抗病毒及消炎鎮痛或神經阻滯和營養神經等方法治療,不良反應多,且后遺神經痛發生率較高,圍刺法是一種在病變部位周圍進行包圍式針剌以達到提高療效目的的刺法,是以病變部位為中心,進行一層或多層包圍性針刺。意在截斷病灶發展的途徑,阻斷邪氣的擴散,激發體內釋放多種內啡肽類物質達到鎮痛效果。中醫認為用局部圍針的方法具有瀉火泄毒,調和氣血之功能,使病變部位氣血運行通暢,達到“通則不痛”之功。同時遠紅外的熱效應,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滲出液的吸收,使皰疹結痂,疼痛消除,也即“以熱引熱,拔引郁毒”。維生素B12穴位注射,可增加神經血供應量,改善神經缺血缺氧,增加神經束內毛細血管密度,促進微血管生長,改善神經突觸腎上腺素能反應,從而緩解神經病變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聚肌胞注射液將抗病毒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療效更直接,且藥物注入穴位后能起到持續刺激穴位的作用,起到了針刺及藥物雙重作用,該法經濟、簡便、有效、無毒副作用,其癥狀、體征改善時間及住院天數減少明顯好于對照組,且突出了祖國醫學的特色療法,體現了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帶狀皰疹;中西醫結合;療效觀察
帶狀皰疹是春季易流行的一種病毒感染性皮膚病,而且一旦染上病情十分嚴重。民間把這種病稱作“串腰龍”,文獻上叫“纏腰火丹”。據最新國際醫學數據統計,20~50歲發病率穩定于3‰,50歲以上為5‰,60歲以上為7‰,60歲以上患者皰疹消退后約有半數遺留頑固的疹后神經痛??梢婋S著老年人抵抗力的降低,發病率不斷提高,而且病情較嚴重,已經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1]。我們于2008-09―2010-03對11例老年帶狀皰疹的患者在日常常規護理及西醫抗感染、止痛治療的同時配合中醫湯劑及針刺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并設對照組觀察,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觀察病例均為我院門診及療養員治療患者,共20例。回顧性統計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8.5歲;病程在3 d者,沿周圍神經分布有明顯簇集性水皰,并伴有明顯神經痛者9例;皮損疼痛劇烈,引起耳鳴者2例。對照組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年齡60~80歲,平均68歲;病程同前,沿周圍神經分布有明顯簇集性水皰,并伴有明顯神經痛者7例;皮損疼痛劇烈,引起耳鳴者1例。兩組病例的性別、年齡及病情等資料均經統計后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外科學》[2]312及《皮膚病學》[3]30擬定:①發病初期。輕度發熱、疲倦、乏力、全身不適以及患部灼痛等前驅癥狀。②發病期。在一定的神經分布區發生紅斑、斑丘疹或丘皰疹,繼而發生多數簇集性水皰,高亮至黃豆大,皰壁緊張發亮,內容澄清透明,皰周有紅暈。③恢復期。水皰內容混濁或化膿,水皰破裂成糜爛面,直至干燥結痂,痂脫后,自行治愈,可留有一時性的暗紅色斑或色素沉著,一般不留瘢痕,但可以留頑固性神經痛。④實驗室檢查。水皰液中分離病毒或檢測VZV、HSV抗原或DNA是鑒別診斷唯一可靠的方法。⑤劇烈神經痛時排除肋肌炎、心絞痛等。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以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中藥治療屬熱重于濕者,內服龍膽瀉肝湯加減(處方:龍膽草10 g、青連翹15 g、干生地15 g、建澤瀉6 g、車前子12 g、淡黃芩10 g、生梔仁10 g、粉丹皮10 g、苦木通10 g、生甘草10 g),水煎2~3次,2~3次/d,溫服。屬濕重于熱者,內服除濕胃苓湯加減(蒼術6 g、厚樸6 g、陳皮10 g、滑石塊12 g、炒白術10 g、豬苓12 g、炒黃柏12 g、肉桂3 g、炙甘草10 g),水煎2~3次,2~3次/d,溫服。配以針刺療法:根據皮損的部位取穴,發生在上肢胸部者,取曲池,合谷;發生在下肢者取穴足三里、三陰交或者阿是穴[2]40。西藥:三氮唑核苷(病毒唑)10 mg/kg加入5%葡萄糖500 mL靜滴,1次/d,布洛芬(芬必得)300 mg,口服,2次/d,治療周期為1周[3]31-37。
2.2對照組僅用西藥治療,伴水泡破裂可用2.5%龍膽紫溶液涂患處,病程同治療組,治療期間禁食辛辣及油膩食物,戒煙、酒等。
3療效標準及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外科學》[2]312-314及《皮膚病學》[3]30-31擬定。治愈:水皰內容混濁或化膿,水皰破裂成糜爛面,直至干燥結痂,痂脫后,自行治愈,留有一時性的暗紅色斑或色素沉著,無明顯瘢痕,無遺留神經痛;顯效:水皰明顯減少,水皰干癟或結痂,有輕微神經痛的癥狀存在,耳鳴癥狀明顯減輕;無效:水皰仍然存在,并有向頭面部延伸、增多趨勢,神經痛劇烈,甚至影響睡眠,耳鳴癥狀加重。
3.2治療結果治療組:1周內治愈8例,顯效2例,總有效率為90.9%。對照組:1周內治愈6例,顯效1例,總有效率為77.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討論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該病毒具有親神經及皮膚的特性。其發生、發展與機體的細胞免疫缺陷有關,老年人患此病后常常疼痛難忍,皮損恢復慢,易留后遺神經痛。老年人因其自身的生理及年齡特點,決定了其本身免疫力相對低下,神經感知力相對低下。根據其臨床表現,簇集性水皰呈帶狀排列,單側分布及神經疼痛的特點,治療多反復運用抗病毒、抗甾體類鎮痛藥物[3]37,使得病程長,療效差,副作用大,同時也增加了醫療成本,加重了經濟負擔。因此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合理治療老年性帶狀皰疹,已成為醫務工作者在老年干部保健工作中應該重視和研究的課題[4]。
中醫學認為帶狀皰疹是由于情志失調,肝膽火盛,挾濕蘊阻皮膚,加之患者年老體弱,正氣不足,病邪難除,故老年患者的病程長,其中熱重于濕型龍膽瀉肝湯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方中龍膽草善瀉肝膽之實火,并能清下焦之濕熱,加以黃芩、梔子、柴胡苦寒瀉火,車前子、木通、澤瀉清利濕熱,使濕熱從小便而解,以生地、當歸養血益陰,甘草調和諸藥為使。配合成方,共奏瀉肝膽實火、清肝經濕熱之功。濕重于熱型除濕胃苓湯方中蒼術、厚樸、陳皮燥濕健脾,除濕散滿,并用滑石塊、炒白術、豬苓燥濕利尿,消腫滲濕,加以黃柏清熱燥濕,肉桂溫經通脈,炙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燥濕除濕利尿之功[2]271。
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手段獲取健康與疾病的相關信息,應用辨證方法加以分析、歸納、確立病人的癥型,制定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中西醫治療及健康指導。治療期間應臥床休息,注意營養,還應穿清潔柔軟的棉制內衣,以減輕摩擦。如疼痛影響睡眠,可適當服些鎮靜止痛藥[4]。春季是多種傳染病流行季節,老年人及體質虛弱者應盡量少去空氣不潔的公共場所,以免感染。平時要堅持鍛煉身體,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起居要有規律,才能有效地提高免疫力。
參考文獻:
[1]錢信忠.中國老年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12.
[2]李曰慶.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3]鄭志忠.皮膚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關鍵詞] 圍絕經期抑郁癥;逍遙散;黛力新;HAMD評分;KMI評分
[中圖分類號] R74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02-0141-03
圍絕經期抑郁癥是指首次發病于圍絕經期以情緒憂郁、焦慮、緊張為主要癥狀的疾病,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等一組癥候群[1],嚴重影響更年期婦女的身心健康,甚至影響其晚年的生活質量及壽命的長短。對于圍絕經期抑郁癥的治療單純西醫治療效果欠佳,副作用較多。圍絕經期抑郁中醫屬“郁證”范疇,系因腎氣漸衰,腎精不足則天癸衰少,不能濡養溫煦其他臟腑,肝血漸虧,則肝氣郁滯,肝失疏泄,致肝氣郁結[2-4]。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已經成為有效降低圍絕經期抑郁癥發生的重要手段。筆者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圍絕經期抑郁癥患者30例,應用逍遙散聯合黛力新的中西醫結合療法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60例圍絕經期抑郁患者均為2013年1月~2014年1月間我院治療病例,排除既往有精神分裂癥、腦部或軀體及精神活動所致的精神障礙者。其中年齡最小45歲,最大56歲。60 例入選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年齡40~55歲;對照組30例,年齡41~56歲。兩組在年齡、病程、文化程度、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黛力新(氟哌噻噸0.5 mg,美利曲辛10 mg,丹麥靈北制藥有限公司)早飯后1片,口服,每日1次。15天為1個療程,連服6個療程,共3個月。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同時聯合中藥逍遙散治療。逍遙散組成[5]:柴胡15 g、當歸15 g、白芍15 g、白術15 g、茯苓15 g,丹皮10 g、炙甘草10 g,煨生姜 5 g、薄荷5 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連服3個月。
1.3 療效標準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及Kupperman絕經指數(Kupperman menopause index,KMI)進行評分。根據HAMD、KMI評分評價療效。(1)顯效:月經恢復正常,HAMD評分下降>80% ,KMI評分下降>80%;(2)有效:月經恢復正常,HAMD評分下降50%~79%,KMI評分下降50%~79%;(3)緩解:月經恢復正常,HAMD評分下降30%~49%,KMI評分下降30%~49%;(4)無效:月經基本正常,HAMD和KMI的評分治療前、后無改變[6]。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及兩組患者治療第1個月末、第2個月末、第3個月末的HAMD評分、KMI評分的變化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根據資料性質分別采用χ2檢驗、t檢驗及方差分析,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后判定療效,經統計學分析,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達96.7%,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的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第1個月末、第2個月末、第3個月末的HAMD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經統計學分析,觀察組的治療第1個月末、第2個月末、第3個月末的HAMD評分分別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的變化情況比較(x±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
2.3 兩組治療前后 KMI評分的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第1個月末、第2個月末、第3個月末的KMI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經統計學分析,觀察組的第1個月末、第2個月末、第3個月末的KMI評分分別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4 兩組治療前后 KMI評分的變化情況比較(x±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
3 討論
圍絕經期抑郁是婦女在圍絕經期發生的一種精神疾病,常發生在絕經前后,年齡約45~55歲[7]。患者出現以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的癥候群,表現為心動過速、潮熱或畏寒、胸悶、煩躁不安、易激動、喜怒無常、情緒低落及悲觀抑郁等,甚至出現絕望、自殺的想法或行為[8]。圍絕經期抑郁癥的發病機制為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減少,內分泌功能紊亂,進而影響腦內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等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合成和代謝,導致下丘腦及自主神經系統中樞功能失調[9,10]。
黛力新有效成分是氟哌噻噸和美利曲辛,氟哌噻噸為神經阻滯劑,主要作用于突觸前膜多巴胺自身調節受體,促使多巴胺的合成和釋放,發揮其抗抑郁、抗焦慮作用[11-12];美利曲辛是通過抑制突觸前膜對去甲腎上腺素及5-HT的再攝取,促使突觸間隙的單胺類遞質的含量增加,調整中樞神經系統的傳導功能而發揮其抗抑郁作用,二者聯用共同發揮抗焦慮、抗抑郁的雙重作用[13-14]。孫華等[15]選擇60例圍絕經期及絕經后婦女心理精神障礙患者分別給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黛力新)+雌激素替代療法或單純雌激素替代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的HAMA評分顯著改善,且較對照組改善更顯著,進一步證實黛力新對圍絕經期抑郁癥的療效較好。
圍絕經期抑郁癥的主要病機為腎精不足、肝氣郁結、心神失養。婦女進入圍絕經期,腎氣漸衰,天癸將竭,沖任之脈虛衰,月經失調而致絕經。部分婦女因為體質、營養、疾病、社會環境、生理、精神等方面的差異,不能適應和調節這一生理變化,腎中陰陽失衡而發病[16-18]。
逍遙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功效為疏肝解郁、養血健脾。逍遙散方中的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丹皮清瀉虛熱,白術、甘草、茯苓健脾養心,薄荷助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能夠溫胃和中。諸藥合用,疏肝解郁、健脾養血?,F代藥理學研究也發現,逍遙散具有調節中樞單胺類遞質、調整體內激素水平,調節免疫、保肝、抗自由基和改善微循環等藥理作用[19]。寶麗等[20]研究證實逍遙丸對應激性抑郁模型小鼠的抗抑郁作用機制可能與改善小鼠大腦皮質五羥色胺(5-HT)水平相關。
本研究將黛力新與中藥逍遙散聯合應用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結果證實,觀察組治療后僅1例 HAMD和KMI的評分較治療前無顯著變化,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達96.7%,顯著高于對照組(P
綜上,逍遙散聯合黛力新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好,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 自擬解郁湯聯合心理調攝綜合治療女性圍絕經期抑郁癥44例[J]. 中國藥業,2014,23(7):80-81.
[2] 黃靈堅,李滟嵐. 阿戈美拉汀與文拉法辛緩釋片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對照研究[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 (5):663-664.
[3] 皮璐. 清心舒郁方聯合高電位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60例[J]. 江蘇中醫藥,2013,45(9):42-43.
[4] 任穎,黃俊,胡國平,等. 性激素聯合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的對照研究[J]. 四川精神衛生,2014, 27(1):75-76.
[5] 陳慧,姚奏英,盧俊明,等. 中西醫聯合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2012,9(17):36-37.
[6] 熊輝,張倩平,陶玉玲,等. 中西醫結合與單純性激素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J]. 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8,19(2):76-78.
[7] 湯艷娟. 圍絕經期抑郁癥患者的中醫治療進展[J]. 中國衛生產業,2013,10(20):175-176.
[8] 許鳳全,張瑩,張琳園. 補腎疏肝化瘀湯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82例臨床研究[J]. 河北中醫,2013,35(3):333-334.
[9] 付建國,于穎慧,溫玲. 草酸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焦慮的療效觀察[J]. 四川精神衛生,2013,(1):41.
[10] 羅小琴,伍小敏. 滋水清肝飲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療效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2013,10(4):16-17.
[11] 史曉嵐,楊帥,王元惠,等. 針藥三種不同療法對圍絕經期抑郁癥患者血清性激素及白介素-6的影響[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2(11):70-73.
[12] 邢蘭訪,董艷,朱愛華,等. 自擬更健湯聯合高壓氧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的臨床研究[J]. 河北醫藥,2012,34(22):3498-3499.
[13] 劉麗伶. 中西醫結合加心理調攝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療效觀察[J]. 河北中醫,2012,34(4):543-544.
[14] 強立新,張倩,劉玉潔. 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抑郁障礙150例[J]. 河北中醫,2012,34(3):389-390.
[15] 孫華,齊連生. 黛力新治療圍絕經期婦女焦慮抑郁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4(13):25-26.
[16] 謝艷紅. 黛力新治療80例圍絕經期婦女焦慮抑郁的療效觀察[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12(2):101-102.
[17] 馮秋霞,姜大珍,金季玲. 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療效觀察[J]. 遼寧中醫雜志,2007,34(10):1440-1441.
[18] 方惠玉,徐濤. 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焦慮抑郁癥35例觀察[J]. 浙江中醫雜志,2011,46(1):52-53.
[19] 鄭春艷. 逍遙散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伴抑郁的臨床觀察[J]. 浙江中醫雜志,2014,49(7):490-491.
[20] 寶麗,陳婧,黃琳,等. 逍遙丸對小鼠行為絕望和應激性抑郁的影響[J]. 中藥材,2008,31(9):1360.
[21] 熊輝,張倩平,關紅,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的療效觀察[J]. 實用臨床醫學(江西),2006,7(11):128-129.
(蘭州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摘 要:在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當今社會,大學生對新媒體的媒介素養事關大學生整體素質的高低。文章從媒介素養的四個維度出發,以蘭州地區高校大學生為例,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了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并提出了培育和提高大學生對新媒體的媒介素養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新媒體;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242-03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維度
新媒體是指利用數字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等渠道進行雙向互動的多媒體信息傳播的媒介,主要是網絡媒介和手機媒介。大學生對新媒體的媒介素養,不僅是其作為未來合格媒介公民的公共要求,也是新媒體時代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媒介素養是指在媒介的刺激作用之下,受者所產生的有關媒介的各種心理變化及其結果,其實就是個體如何處理與媒介的關系,表現為個體對媒介的主觀意識和能動性。
就大學生某一時點的媒介素養來看,可以將其概括為四個維度:一是接觸媒介,表現為對媒介的選擇和接觸傾向,以及選擇、接觸的能力;二是認識理解媒介,表現為對媒介及其信息的知曉、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媒介知識;三是評估媒介,表現為對媒介提出質疑和批判,以及與受者原有的需要、態度相比較產生的情感體驗,形成新的媒介態度或鞏固舊的媒介態度,最終凝結為價值觀、道德觀等個性心理;四是使用媒介,表現為對媒介的應用能力(包括創造能力和媒介信息制作能力等)和媒介習慣,以及對媒介信息的反應、反饋能力和習慣,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媒介意志。這四個維度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本文從媒介素養的四個維度設計了調查問卷,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蘭州地區的6所高校(西北師范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甘肅政治學院和蘭州商學院)的大一到大三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720份,有效問卷683份,有效回收率為94.9%。
二、新媒體的媒介素養現狀分析
(一)新媒體接觸情況
從表1可以得出三個結論:一是大學生對新媒體(網絡或手機)的接觸率非常高,幾乎是100%。大學生接觸短信、飛信的比例是99%,接觸網絡(QQ)的比例也是99%。二是大學生對新媒體D1接觸存在一些差異,接觸性最高的是手機短信、飛信(99%)和網絡QQ等即時交流工具(99%),處于中等接觸性的是門戶網站和微博,比例分別是65%和66%,接觸較少的是電子郵件、BBS和網絡電影電視,接觸最少的是網絡報告或手機報(經常接觸率僅為11%)。三是大學生接觸新媒體社交需要處于優勢地位,通過短信、飛信、QQ等即時交流工具、微博等新媒體達到與他人交往目的的人數都接近或超過三分之二。
從接觸的新媒體信息內容來看,大學生接觸新媒體的信息內容依次集中在:人際交流(54%)、休閑娛樂(52%)、關注社會(39%)、生活健康(35%)、時政新聞(21%)、專業學習(19%)??梢?,大學生接觸媒介的目的和動機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但為滿足專業學習需要的媒體選擇較少,與大學生的社會角色任務不一致。
(二)對新媒體的認識理解情況
調查發現,大學生普遍認為,新媒體是現實生活中傳播信息的主要工具(89%),承擔著社會輿論監督的功能(76%),同時具有娛樂功能(52%)和文化傳承(49%)功能。可見,大學生對新媒體認識和理解比較全面、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就其負面影響來看,大學生除了認識到新媒體的“虛假信息”會帶來不利影響(72%)之外,絕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認識到對新媒體的過渡依賴會影響到專業學習(4%)和人際交往(7%),甚至影響到身心健康發展(2%)。特別是,對新媒體的技術知識了解的人非常少,僅占3%,如果將計算機或網絡專業學生排除在外的話,這個比例就更低了,說明大學生對新媒體本身的認識比較膚淺,知識相對貧乏。
(三)對新媒體評估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在被調查的八個媒介中,除門戶網站的信任人數沒有達到一半之外,其他媒介信息的內容真實性幾乎不受大學生的懷疑,信任的人數均達到2/3以上。這充分反映出,大學生的對媒介批判、質疑的精神較差,很少去考慮信息是否真實,而是一味地接收,甚至是接受,幾乎對媒介信息不進行過濾。即使有的大學生會考慮信息的真實性問題,但多數情況下也只是想想而已,不會深究。他們往往會天真地認為,媒介中的任何信息都是經過“把關人”嚴格篩選。就對新媒體信息內容的信任情況來看,他們認為最真實的是時政新聞(91%),其他依次為:社會事件報道(87%)、生活健康知識(85%)、專業知識(76%)、教育培訓與廣告(23%)??梢?,大學生對國家大事、社會事件、民生問題等高度關注,而且深信不疑,這與大學生有較強的從眾心理有著直接的關系。調查還發現,幾乎全部的大學生對新媒體持肯定態度,表示出極度的喜歡(98%)。受這種積極的感情支配,他們更加積極地接觸新媒體,認識和使用新媒體。反復的循環運作,使大學生形成了穩定的對新媒體的觀念,包括價值觀、世界觀等。
(四)新媒體的使用情況
媒介的使用層次包括應用能力和應用習慣兩個主要方面。應用能力是指大學生應用新媒體獲取信息和信息的能力;應用習慣是指應用能力的發揮成為一種經常性活動。調查顯示,有51%的大學生發表過微博,轉載過信息,發表過評論。有65%的大學生利用BBS發表過信息或至少瀏覽過信息,有5%的大學生給新媒體提過意見或建議,僅有13%的大學生從未參與過任何形式的媒介活動。這說明,大學生在淺層次的新媒體使用方面比較積極,也具有相應的能力。但是,在建設性或創造性地使用新媒體方面,能力不足,而且也沒有形成習慣性。調查發現,僅有1%的大學生思考過或建立過網站,成為網站管理員的也只有2%;有18%的大學生開通了自己的微博,然而僅有4%的大學生會搜集身邊的信息并發表在微博、BBS等新媒體上。
三、討論與建議
第一,大學生幾乎每天都離不開網絡或手機,特別是即時性、交互性強、不受時間和地點約束的手機,更是他們的“寵兒”。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非常一致,說明無論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大學生對新媒體的接觸情況具體普遍的相同性。不但反映出大學生接觸新事物的能力與興趣,而且也反映出他們關注社會、了解社會的愿望非常迫切。然而,在網絡或手機的具體媒介接觸的頻率和程度方面存在差異,迅捷、方便的手機短信、飛信和QQ等交流工具受熱捧,而網絡報刊和手機報等很少被使用。一方面,這與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參照群體有關,也與他們接觸媒介的動機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媒介及其信息的接觸是否付費有關。
第二,大學生不能有效地將媒介接觸與自身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一方面,反映出大學生獲取專業知識的途徑仍然比較單一,缺乏從新媒體獲取知識的意識;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學生的專業學習態度還不夠積極,應付的思想依然存在,這不利于大學生的終身學習。
第三,大學生對新媒體的社會功能有清晰的認識,但對媒介信息的“真實性”缺乏批判與質疑,不能正確、準確地理解新媒體本身。大學生在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形成了不加批判地接受知識的習慣,這種心理定勢也會遷移到他們對新媒體的認識和理解上。當然,這也體現了大學生創新意識的不足,缺乏質疑的勇氣,甚至是能力。
第四,大學生對新媒體的態度比較積極,但對新媒體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對媒介信息的價值、意義缺乏客觀評價。評估是一個主觀過程,人們往往依據自己的主觀標準來評價事物。就新媒體而言,大學生的主要興趣集中在娛樂和社交方面,所以,難免用這兩個標準來衡量媒介的價值與意義。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決不應該是一個缺乏主見、人云亦云的一代。
第五,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多數情況下處于較淺層次,深層的創造性應用和建設性應用較少,而且能力不足,也未能形成良好的習慣。大學生將在未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與媒體打交道也會是家常便飯,因此,必須很好地正確使用媒體,發揮其對社會進步的重要影響。
為此,高校必須承擔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任務,立足現有基礎,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建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以媒介素養的提升為重點,恰當地選擇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貫徹因材施教的策略,有計劃地將媒介素養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遵從內因、外因相結合的原則,明確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主體與責任人,科學地選擇媒介素養教育的模式。
參考文獻:
〔1〕袁宏剛.高校學生工作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與實現路徑[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1):46.
〔2〕陳娟.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新聞傳播,2011,(4):110.
〔3〕張娓娓,王韋達,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途徑探析[J].新聞傳播,2012,(8):131.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3.080
Nursing observation of colon hydropathy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complicated with hepatic encephalopathy SUN Yi-chun. Guangdong Zhongshan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shan 528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nursing effect by colon hydropathy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complicated with hepatic encephalopathy.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of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with or without complicate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were divided by receiving colon hydropathy or not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Western therapy of antivirus, liver protection, diet guidance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additional JS-308A colon dialysis machine for colon hydropathy.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mental state, asterixis and venous blood ammonia concentration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6 cases with changed mental state (12%), which was less than 18 cases (36%)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had less case with different asterixis degree as 6 cases (12%) than 18 cases (36%)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abnormity elevatory blood ammonia in 7 cases (14%) than in 20 cases (40%)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olon hydropathy;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Hepatic encephalopathy; Nursing observation
肝性腦病是肝功能衰竭患者嚴重并發癥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引起肝性腦病的原發病有很多種, 其中以肝硬化為主, 特別是肝炎后肝硬化是引起肝性腦病最常見的原因[1]。國外報道肝性腦病的發病率為10%~84%[2]。國內報道肝硬化患者輕型肝性腦病發病率為50.9%[3], 肝性腦病的發病率隨著肝功能的變差而增高, 肝功能Child-Pugh A、B、C級發病率分別是39.9%、55.2%和71.8%[4]。本研究??結腸水療防治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并發肝性腦病的臨床護理情況進行分析,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包括門診、住院部診斷為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的患者, 既往有或無肝性腦病病史的患者100例臨床資料。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的診斷標準:參照2012年3月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性腦病的診斷標準符合《內科學》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診斷為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②本人同意并接受治療。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和納入標準;②有明顯腹水、凝血功能差, 有出血傾向患者;③患有嚴重痔瘡、女性患者在經期、有狹窄者、人工者、肛管腫瘤; ④合并心臟病、腦血管意外、腎功能不全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 腹腔內腫瘤的患者。依據是否進行結腸水療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0例。對照組中男33例, 女17例, 年齡30~78歲, 平均年齡(49.3±9.6)歲;觀察組中男31例, 女19例, 年齡32~76歲, 平均年齡(51.2±8.3)歲;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級分為:對照組:A級19例, B級24例, C級7例;觀察組:A級17例, B級27例, C級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給予西醫常規治療, 包括抗病毒、護肝治療。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多進食新鮮水果和蔬菜、進食適量優質蛋白蛋, 并保持大便的通暢。心理支持:此類患者往往在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緒, 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 改善患者負性情緒, 提高治療的依從性, 降低肝性腦病的發生率。
1. 2. 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護理基礎上, 使用JS-308A結腸透析機進行結腸水療, 一次性結腸透析肛管部位有兩個接口, 一端連接進水管, 一端連接排污管, 治療前先肛管前端, 緩慢送入腸腔約10 cm, 打開進水管, 關閉排污管, 先將經過濾的純凈水(溫度控制在39~41℃)流進腸腔內進行腸腔清洗, 進水量500 ml后, 機器停止注水, 自動進行排污, 將腸腔內的糞便毒素經排污管排出體外, 速度在250 ml/min
左右, 治療時間30~40 min, 治療頻率1次/周。在治療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水溫、壓力、流速的變化, 嚴密觀察患者的面色、腹部及排泄物的情況, 及時詢問患者的感受, 指導患者做深呼吸, 放松心情, 并針對性進行飲食指導。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患者精神狀態、撲翼樣震顫、靜脈血氨濃度的情況。①精神狀態:精神狀態是肝性腦病程度分級的重要指標, 包括3方面因素(意識喪失、思維變慢、行為舉止怪異程度), 其分級:0級:未發現任何異常;1?:輕微認知障礙, 欣快或焦慮, 注意力降低, 思維變慢, 加減法運算障礙;2級:嗜睡, 時間定向障礙, 明顯的性格改變, 出現不適當行為;3級:昏睡至半昏迷, 對刺激反應遲鈍, 意識錯亂, 嚴重定向障礙, 行為怪異;4級:昏迷, 無法檢查精神狀態。②撲翼樣震顫:受試者兩臂平舉, 并將手掌背屈持續30 s, 其分級如下:0級:無撲翼樣震顫;1級:偶見撲翼樣震顫(40次/min);4級:無法進行測定。③血氨濃度:清晨空腹靜脈抽血或末梢指血:0級≤正常值;1級:1.0~1.5倍正常值;2級:1.5~2.5倍正常值;3級:2.5~3.5倍正常值;4級:>3.5倍正常值。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精神狀態情況比較 經治療3個月后, 觀察組88%的患者精神狀態可, 未發生性格、行為、舉止的異常, 12%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性格、行為、精神的改變;對照組64%的患者未發生性格、行為、舉止的異常, 36%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性格、行為、精神的改變;觀察組精神狀態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撲翼樣震顫情況比較 經治療3個月后, 觀察組88%的患者無出現撲翼樣震顫的體征, 12%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撲翼樣震顫;對照組64%的患者無出現撲翼樣震顫的體征, 36%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撲翼樣震顫;觀察組的撲翼樣震顫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患者靜脈血氨濃度情況比較 經治療3個月后, 觀察組86%的患者血氨濃度在正常范圍內, 14%的患者出現血氨不同程度的升高;對照組60%的患者血氨濃度在正常范圍內, 40%的患者出現血氨不同程度的升高, 觀察組的血氨異常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