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技術工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MVS and MHS are the most prevalent methods adopted to produce monofilaments. The former, which is primarily us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ornamental and home textiles materials, comprises a one-step process and a two-step process. Comparatively, the one-step process is more efficient, low-cost, low-energy-consumption with higher spinning speed and stable quality. This paper has introduced the one-step filament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developed by Chonglee Machinery Engineering including correlated techniques, parameters and performanc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MVS method was also compared.
1前言
單絲是具有足夠強度和韌性、可直接作為單紗或網線使用的單根長絲。較粗的合成纖維單絲(2 000 ~ 3 000 dtex)可用作漁網線或制繩索等;稍細的單絲(66 dtex以上)可用作人造鬃絲、假發、睫毛、眉毛和刷子等;再細的單絲(44 ~ 55 dtex)可制作汽車座墊間隙布、床墊、墊肩、罩杯、窗簾布等;單絲線密度為 22 ~ 33 dtex的單絲應用較為廣泛,可用來織造蠶翼布面料、頭巾、婚紗、面罩、鞋材等;更細的單絲(6 ~ 13 dtex)可加工成彈力絲,用于織彈力襪、絲襪及其他高級紡織面料,在工業上則可用來織造高檔漁網線、高密度濾網、印刷篩網、造紙長網和人造草 坪等。
2滌綸單絲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
單絲生產廣泛使用兩種工藝,即傳統立式紡絲工藝(MVS)和臥式低速紡絲工藝(MHS)。
傳統立式紡絲工藝(MVS)用于生產單絲的生產工藝路線有一步法和二步法。二步法通常是由常規紡絲的UDY設備生產出未牽伸母絲,再經牽伸機牽伸成分纖母絲,最后經分絲得到成品單絲。該法生產單絲一般采用 4 頭紡,紡速不到 3 000 m/min,單機產量低、能耗高,特別是UDY母絲在存放過程中纖維大分子的預取向度等超分子結構容易發生變化,甚至存放 1 周以上就會發生結晶,破壞了初生纖維的可拉伸性,因此可存放周期短,對平衡、存放環境的溫濕度要求高。另外,由于生產路線長,單絲產品質量指標的穩定性較差,整體生產效率低、運行成本高。
一步法是用FDY設備,采用紡絲 拉伸 卷繞工藝生產出牽伸母絲,噴絲板孔數有 10、12、14、16 等 4 種,再經分絲加工而成,單絲規格 16.7 ~ 33.3 dtex。該方法工藝先進、流程短、加工成本低、能耗小、紡速高,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穩定。目前這類單絲的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中國、韓國、日本和法國等地,而單絲設備的生產商主要包括德國的Oerlikon Barmag(歐瑞康巴馬格)、意大利VIBA公司等,兩家公司均提供 3 紡位生產模塊,卷繞速度 2 500 ~ 3 200 m/min,產能 250 ~ 320 t/a。國內MVS單絲生產基本采用常規紡絲工藝,經拉伸、分絲而成單絲。
日前,北京中麗制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在眾多單絲用戶的幫助下,與下游化纖廠合作,自主研發了單絲一步法生產工藝和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已達到國際水平,得到了廣大客戶的認可。
3北京中麗MVS的工藝與設備特點
3.1概述
北京中麗制機、中紡精業公司、中紡優絲公司和吳江精美化纖有限公司共同研制開發的、生產分纖母絲的紡絲 牽伸一步法紡絲設備聯合機,可采用 6、8、10 或 12 孔的噴絲板,在同一臺機器上先后完成紡絲成形、初生纖維牽伸取向、纖維熱定形和卷繞等工藝流程,在卷繞的絲餅上得到分纖母絲,再經過分絲機分纖后得到 6、8、10 或 12 根單絲。其FDY分纖母絲及單絲的生產工藝路線為:聚酯切片 干燥 熔融擠出 紡絲成形(側吹冷卻) 牽伸 熱定形 卷繞 分纖母絲 分纖 單絲。
這是典型的一步法生產全拉伸絲(FDY)工藝路線。該技術不僅單機產能大、流程短、生產效率高、能耗低、設備占地面積小,而且生產工藝過程和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比二步法有較大提高。這是一種生產滌綸母絲的方法,包括:經過熔融擠壓的聚酯熔體通過圓孔的或異形孔的噴絲板紡絲組件噴出細流熔體,然后通過絲束冷卻裝置凝固,經過牽伸、定形、卷繞得到相應的母絲纖維絲束,進而可以分成單絲。其特征在于聚酯熔體采用低溫工藝紡制,用自補償方式的熱媒循環系統熔融聚酯熔體,圓孔或異形孔的紡絲組件兼顧孔少、單孔纖度大的特點,保證熔體細流均勻流動,冷卻凝固的初生纖維經過牽伸輥的多級牽伸、定形、卷繞,最終得到截面為圓形或異形的、且可以分成單絲的母絲纖維產品,其中可以同時紡制多個絲餅。
3.2設備特點
(1)研制了熱媒加熱系統:采用汽液分離型熱媒加熱系統,系統溫差可以控制在 ±0.5 ℃以內,滿足了紡制分纖母絲的溫度要求。其特征在于加熱聚酯熔體溫度的熱媒循環供熱系統是全系統的汽液分離,進汽、排汽、回液采用全并聯、單流向、自補償方式,以保證分纖母絲低溫紡絲對溫度精度的要求。
(2)研制了新型螺桿擠壓機:針對紡絲時熔體流動黏度大、反壓大的情況,選配了合適的加強型齒輪減速箱;螺桿設計上避免了熔體高聚物的降解,保證了高黏度熔體的物理性能。
(3)研制了熔體管道系統:原則上使熔體在紡絲管道的停留時間盡量短,根據工藝溫度選擇了最佳的管道直徑。
(4)研制了高性能紡絲箱體:分纖母絲的生產一般采用高壓紡絲,紡絲全過程要承受較大的熔體壓力,因此加大了紡絲箱管道的管壁厚度,在熔體進入噴絲板前的短時間內,提高熔體自身溫度,提高了熔體的輸送壓力,改善了熔體的流動性,并保證熔體以相等的滯留時間輸送到每一個紡絲部位。
(5)研制了新型紡絲組件:與一般復絲生產相比,對分纖母絲中每一根單絲的纖度要求更高。因此要求紡絲組件的結構設計能夠保證熔體到達每個板孔的壓力降相同,同時噴絲板的微孔精度高(孔徑要高度一致)。紡絲壓力通常在 16 ~ 26 MPa之間,泵、組件和噴絲板都需要耐高壓。為了防止漏漿,設計上采用被普遍認可的圓形下裝式,紡絲分配板為斜孔分布的高壓自密封式下裝杯形組件,并根據紡絲特點,對組件結構做了適當改動,確保了熔體的分配均勻,流動無死角。
(6)研制了專用的緩冷器:紡絲時,為承受高倍拉伸,在噴絲板下方設置了延遲冷卻區,使從噴絲板噴出的熔體細流暫時在 200 ~ 300 ℃的熱空氣中保留一段時間,延緩冷卻速度,不至于使其迅速冷卻。設計了特殊的緩冷器,起到了延遲冷卻的作用。使紡絲機的各部位間都可以獲得取向度低、無結晶結構、拉伸性能良好的初生纖維。
(7)研制了專用側吹風及紡絲甬道:設計的甬道進口裝有均流板,出口裝有擋風板和泄壓孔,確保甬道氣流穩定,以減小絲條的擺動,冷卻效果好,絲束穩定。
(8)上油、吸絲、斷絲監控系統:上油選用寬體油輪,可使絲束垂直下降,減小絲束條的集束角,確保單絲在冷卻時不粘連。上油量可以通過調節油輪轉速來控制,絲束經上油、剪絲、吸絲、導絲、斷絲監控器后進入牽伸。低溫紡絲方法是保證纖維絲束通過油劑輪時低于玻璃化溫度,以利于絲束的牽伸。
(9)牽伸 定形輥表面處理:根據紡絲特點,第 1 對喂入輥表面采用鍍鏡面鉻并有預張緊作用(帶張緊角的方式),以增加絲束與牽伸輥的摩擦力和預張緊,起到穩定拉伸點的作用;第 2 對輥表面采用鍍陶瓷處理,增加輥的耐磨性;第 3 對輥表面采用鍍鉻犁地處理,既減小了絲束與輥的摩擦,又避免了“鏡面吸附”現象,降低卷取張力。紡制有特殊要求的產品時,可采用具有雙段、不同材質、不同表面粗糙度的喂入輥和熱牽伸輥。
(10)熱牽伸輥的制造工藝技術:熱牽伸輥采用電感應汽相加熱熱輥。輥體為圓周鉆孔管列式,熱輥表面溫度分布均勻,在 45 ~ 250 ℃范圍內,溫度控制精度可達 ±1.5 ℃。
3.3工藝參數
3.3.1熔融溫度及紡絲溫度
采用不高于聚酯熔融溫度的低溫工藝紡絲方法。干燥后的聚酯切片,由充填干燥器出口進入螺桿擠壓機,為了避免切片過早熔融發粘,冷卻區溫度控制在 60 ℃以下。對比 200 D/10 f圓形截面分纖母絲和 240 D/8 f 三角形截面分纖母絲生產中螺桿各區及紡絲箱的溫度控制情況,由于聚酯熔體在三角形截面噴絲孔中流動時,其流動阻力遠大于圓形噴絲孔,因此提高了螺桿各區的溫度及紡絲溫度,以降低熔體黏度,提高熔體在三角形截面噴絲孔中的流動性。
3.3.2冷卻條件
在風速、風溫、風壓、風濕等冷卻條件中,風速對紡絲過程的影響最大。當紡制分纖母絲的單絲纖度較大時,風速高于普通滌綸復絲。當然也不能過高,過高的風速會使紡程絲束擾動加劇(紡絲線上張力增大),不利于實現穩態紡絲。因此還要適當降低風溫和提高冷卻風的濕度,項目的側吹風濕度控制在 80RH%。
3.3.3噴絲頭拉伸比
分纖母絲的噴絲頭拉伸比與一般復絲差別較大。生產 200 D/10 f圓形截面纖維時,聚酯熔體從噴絲孔的噴出速度為 47.5 m/min,噴絲頭拉伸比為 20.2;生產 240 D/8 f三角形截面纖維時,聚酯熔體從噴絲孔的噴出速度為 32.7 m/min,噴絲頭拉伸比為 27.5。由于噴絲頭拉伸比比一般滌綸復絲低得多,而且紡絲過程又采取了緩冷措施,因此確保到達第 1 對熱輥的初生纖維為低取向、無結晶結構,其拉伸性得到很大提高,為制取高強度纖維奠定了基礎。
工藝上,通過調整不同熱輥速度、牽伸比及熱輥溫度,能夠得到不同強伸度和不同沸水收縮率的絲束。本項目生產的分纖母絲的纖度范圍為 60 ~ 300 D,單絲纖度為 15 ~ 30 D,纖度CV值 ≤ 2%。
3.3.4第 1 喂入輥(熱輥)速度
本項目中,第 1 對熱輥的速度就是紡絲速度,紡絲速度將隨決定紡絲機產量的卷繞速度的提高而相應提高。但在卷繞速度不變的條件下,隨著紡絲速度的提高,纖維的強力降低,伸度增加,沸水收縮率降低。
3.3.5第 1 喂入輥(熱輥)溫度
第 1 對熱輥的溫度對纖維微觀結構有很大影響,會影響纖維染色性能的均勻性和絲束的條干不勻率。第 1 對輥起喂入預張緊作用,以增加絲束與牽伸輥摩擦力,穩定拉伸點,同時又要將絲束加熱到玻璃化溫度;第 2 對輥將絲束拉伸,以獲得高取向、高張力和低結晶效果;第 3 對輥將絲束充分結晶和定形。
3.3.6拉伸比
名義拉伸比由第 1、2、3 對熱輥的速度控制。拉伸比分配及大小將決定拉伸過程的穩定性、纖維強度和均勻性。本項目的第 1 級拉伸(在第 1、2 對熱輥之間進行)不僅完成了細頸過程,且使細頸部分進一步變細,即實際拉伸比要大于初生纖維固有的自然拉伸比。第 2 級拉伸(在第 2、3 對熱輥之間進行)應使纖維再進一步發生均勻變細過程。
3.3.7拉伸溫度
拉伸溫度由第 1、2 對熱輥的溫度控制。拉伸溫度的基本要求是要在玻璃化溫度以上。第 1 級拉伸后纖維大分子發生了沿纖維軸向的取向,纖維玻璃化溫度得到提高,因此第2 級的拉伸溫度要高于第 1 級拉伸。拉伸溫度過高將會減小纖維大分子間在拉伸過程中的內摩擦,影響纖維大分子的取向;拉伸溫度過低,纖維形變困難,容易出現毛絲,從而影響纖維的力學指標。實際生產中第 2 對熱輥的溫度控制在 125 ~ 135 ℃。
3.3.8熱定形溫度
熱定形溫度由第 3 對熱輥的溫度控制,其溫度越高成品纖維的沸水收縮率越低。溫度偏高會出現絲條抖動,斷頭率增加,溫度偏低會出現染色不勻。實際生產中其溫度控制在 130 ~ 150 ℃。
3.3.9超喂卷繞
本項目為了提高熱定形效果,在第 3 對熱輥和卷繞輥之間給予了一定的超喂。如 200 D/10 f圓形截面分纖母絲的超喂率為 4.6%,240 D / 8 f三角形截面分纖母絲的超喂率為 3.9%。即將第 3 對熱輥上的定長熱定形與離開第 3 對熱輥瞬間的控制收縮熱定形相結合,更有利于提高熱定形效果,使產品纖維的結構及尺寸更加穩定。另外適當的超喂也有利于纖維的卷繞成形。
3.4單絲物理指標(表 1)
關鍵詞:竹制家具;傳統工藝;創新
竹制家具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工藝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完善,形成了獨樹一幟,充滿文化氣息的特殊藝術風格。竹家具的手工藝人在傳統工藝的定型和配套基礎上,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不斷地進行著技術改進。在竹家具的發展過程中,現代竹家具手工藝人(民間俗稱為篾匠)堅持不懈努力創新,從生產工藝到材料的結構,材料的組合上取得了許多突破,使得竹制家具傳統工藝不斷得到升華,為傳統特色的竹制家具增添了時代的特色。
一、竹家具工藝的發展
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過程中,我國勞動人民在竹制家具的生產這一領域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在不斷地改進和磨合過程中,竹制家具的生產技藝不斷成熟、完整。概括起來總共是四點,即郁制、火制、拼嵌、裝修這四大工藝。這些工藝構成了竹制家具的傳統生產基礎,并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保存下來,被沿襲采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竹藝工人在這些傳統工藝上進行了探索和研究。經過不斷的改革和創新,進而形成了新的竹制家具基礎四大工藝,對我國竹制家具的發展和相關手工技藝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材料的著色。對于竹制家具材料的著色,是在不影響竹材本身質量的情況下,對竹材進行一系列的處理,使之呈現出與本身完全不同的色彩。在色彩上,和容易褪色的木制家具相比,竹制家具的色彩更為穩定。竹制家具古銅色的材質,給人以古色古香之感,又清新別致,富有民族風味和傳統文化氣息。
在著色的過程中,一般是使用酸性的硫酸和硝酸作為化學試劑,經過處理之后在放到堿性的石灰水水溶液中中和。需要注意的是,硫酸和硝酸對竹材的處理時間不能過長。應控制在標準時間之內,超過時間限度會造成竹材的損傷,影響竹材質量,在制作竹制家具成品上大打折扣。
(二)竹青貼面裝飾。貼面主要用于版面的裝飾,是在已經完成的產品上加工,按照設計需求增加不同的圖樣,使其更加的精致美觀。竹青貼面的過程是:截取竹節完整的毛竹,除去表面附著雜質,鏟掉竹黃,留取二至三毫米的青層,將青層劈成二毫米左右,拋光、壓平,以膠粘劑膠粘。根據產品中設計的圖案將其膠粘在適當位置,固定之后,經過打磨使得表面光滑,然后進行噴漆。經過一系列的處理,使得表面平整且光滑,猶如鏡面一般。竹青貼面這一工藝的出現,改變了竹制家具版面裝飾離不開壓片和竹釘的傳統方法,很大程度上的改進了竹制家具板面不平,其中藏污納垢的缺陷。提高了竹制家具的質量,為發展中高檔竹制家具市場開辟了道路。
(三)竹頭鑲邊。竹制家具的鑲邊是對產品的邊沿部分進行裝飾,使其更加美觀的一種新工藝。將制造竹制家具中多余的毛竹頭鋸成小塊,然后用膠粘劑粘合成長條狀,粘合在設計中需要鑲邊裝飾的邊沿部分,經過修飾打磨,使之光滑整潔。竹頭的顏色本來就是接近象牙白,質地也比較特別,經過修飾處理,看起來就好像鑲嵌了一排象牙,從遠處看還閃爍著特殊的光彩,端莊典雅,熠熠生輝。
(四)竹枝郁花。傳統形式的竹制家具在空間上的裝飾多是使用花格,根據需要將竹材進行排列組合,從而形成不同的花格樣式。花格多用箭稈竹、實心竹等。竹枝郁花這一新工藝的產生,給竹制家具在空間裝飾的傳統形式上增添了新的內容。竹枝郁花和竹頭鑲邊類似,在選材上都是選用了竹家具制作過程中廢棄不用的竹材的枝椏。通過加工處理,根據設計的需要形成各種各樣的花形和圖案,用于鑲嵌在竹家具產品的空間部位需要裝飾的地方。竹枝郁花這項新工藝和傳統的花格相比,線條變化更多,從而能完成更為復雜和特殊的圖案,使得竹家具產品更加出彩。
二、竹產品結構形式
(一)可折疊式結構。竹產品的可折疊結構一般用于桌、凳、椅子一類的產品。主要是將面和腳分開,加以連接,在不需要使用或者需要遠距離的搬運的識貨,可以將其折疊起來,大大減少了該產品所占用的空間。如果需要使用,只要將該產品再度打開,就可以恢復正常使用,是一種靈活且方便的產品。在轉動的地方需要進行連接,有采用竹制的竹釘,也有用金屬制的螺栓和螺母。在連接用材上并沒有特殊限制,只要產品的強度達到使用要求即可。
(二)組合式結構。這種結構常用于大型的竹制家具,需要將多個部分組合在一起達到使用需要。比較常見的有寫字臺,書架,柜子等家具。組合式的竹制家具主要是將多個單獨的個體組合成大件,這種組合突破了傳統形式上的竹家具單件使用,將小件竹家具進行合理的組合拆裝,形成一種新的使用方式。經過不同的組合,相同的竹家具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組合式竹家具在產品造型上繼承了傳統工藝,又突破了要求對稱的舊模式,堅持繼承和發展同步進行。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確保產品質量的情況下堅持走“非對稱,非平衡”的道路,追求不一般的整體效果。各個部分之間采用榫合結構連接,產品古樸,典雅同時又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感。
三、材料結構的發展
(一)剛竹結合。將鋼管通過預制、焊接、連接件連接、去銹、噴漆或烤漆等工序做成支架。按照家具設計需要裝配上竹制的部分,修飾細節之后就完成了產品。鋼管的硬度很強,在加工過程中一般是通過彎管機根據設計需要對鋼管進行機械加工。通過流水作業高效生產的同時,也增強了產品的規格化。
(二)竹塑結合。主體材料為竹材,在適當的位置加入塑料制成的部件,形成獨特的竹塑結合的竹產品,美觀輕便。竹塑結合的生產原理是將竹粉與塑料混合在一起,從而制造出具有環保型的竹子與塑料復合材料,這種竹塑材料具有木材的質地并且具有塑料不怕水和不變形的優點。
(三)竹木塑結合。主要以鋼管和竹材作為原料,經過著色處理制成支架,以干燥的杉木板作為面板,固定在支架上。取帶有木紋的塑料板粘合到杉木板上,然后在支架底部裝飾花格或者其他圖案。竹木塑結合材料具有耐蛀蟲,耐腐蝕,較低的吸水率,難以滋生細菌的優點。由于與塑料材料復合,部分改變了竹木纖維表面的親水性,使最終材料相對于原竹、原木,具有更好的防潮防水性能
結束語:竹制家具在我國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制作工藝上也逐漸形成了有鮮明的特色的技術工藝。在竹工藝品的發展創新融入傳統的手工技藝,對于在當下就行文化下的竹制家具的創新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研究傳統技法的同時,吸收其中精華,以便于后續的傳統技藝在竹制家具的發展的應用,為竹制家具的創新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企業對效率、成本的追求總能帶動相關技術或生產方式的革新。經過我們的調研發現,在國內外,已有很多企業應用了CNC及3D打印技術來完成工藝品、首飾品、家具、建筑裝飾構件等的打樣與生產工作,并且開發或利用了現有軟件對接了設備,使設計與制作的結合有了可行性,也啟迪著工藝美術教育模式的創新。企業對市場的反應會很直接,解決辦法相對也會粗陋點,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國內的企業都是安排操作機器設備的技工在繪制相關工藝美術品的圖紙和軟件輸入工作。誠然,在國際分工線上、國內企業目前更多的是從事生產的部分,對設計與美術的要求不高,但這樣的情況隨著國家的產業調整不會持續多久。用技工代替工藝美術師只是暫時的解決辦法,市場早晚會呼喚既有美術功底又有設計能力、即懂傳統工藝美術技法又掌握現代科技手段的復合型工藝美術人才。
哪怕是制作階段,當前由技工來繪制JDP源文件(國內與CNC設備對接的繪圖軟件)時,他們的每一筆“刀路”(軟件命令)就像畫家的每一筆一樣對作品的最終效果的呈現起著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但他們如何保證能完成自己并不擅長的工作呢?我們認為,JDP源文件繪制無論是制作設計師的作品還是自己設計制作都應該具備完善的美學觀念和專業設計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把工藝美術的現代化革新保持在美學與藝術的道路上并最終形成一門新興的與科技產業緊密結合的專門美術類別——數碼工藝美術。彌補市場對JDP繪制人才需求的缺口、改善相關設計人才結構是數碼工藝美術專業的重任。該專業的建設目標是抓住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契機,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教育產業互動、教學模式改革等一系列舉措,緊密對接國際先進的數字雕刻及3D打印藝術理念和技術,解決影響和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打造集設計、制作、實訓為一體的數碼工藝美術實訓基地,不斷推動建筑裝飾設計、家具設計、產品設計等應用領域及工藝美術品設計制作領域的教學實訓體系改革。該專業的建設緊跟社會需求、科技進步、行業潮流、國際趨勢,充分對接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進而前瞻性的提升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水平,保證學生的能力“不落伍、跟的上、有特色、能創新”。在具體建設內容上,根據專業內涵建設需要,結合數碼工藝美術特點,室內設計專業數碼工藝美術實訓基地將建設成由“一個中心、四個工作室”(即研發設計中心、木雕實訓工作室、石雕實訓工作室、金屬雕刻實訓工作室、3D打印實訓工作室)組成的實訓工作室群,前端培養學生研發設計能力,后端提升學生操作先進技術和設備制作工藝美術品的動手能力,從而構建成完整的教學實訓體系。
二、數碼技術傳統工藝美術教育模式創新的實踐
關鍵詞:傳統手工技藝;現代藝術;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理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技藝”“工匠精神”,早已成為當下文化領域的一個熱門詞匯,但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們無法估測這種步伐能走多遠,路向何方。每一門民間工匠都是有著悠久文化歷史背景的技術、技能,必須經過一定的深入研究學習才能掌握的技藝。每一門技藝都烙著民族的印記。面對非遺保護思路的探索與創新,國家文化部及各省市都針對“傳統技藝”針對“民間匠人”開展了一系列不同形式不同規模的活動,一是展示各地各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二是營造更多人群認識并參與保護的氛圍;三是通過活動分析了解各地民間工匠精神的本質,探討未來“傳統技藝”“工匠精神”路向何方。傳統手工技藝的堅持與現代藝術的追求,實質并不是矛盾的存在,非遺保護是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允許在保護思路上的創新,鼓勵一些藝術追求的創新。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藝術的關系應該是相容是互補的,兩者相遇應該是會碰撞出民族文化藝術火花的。近幾年來,根植于傳統手工藝的當代藝術、創意線下、傳統手工技藝展示等一系列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為文化載入點的創意活動,不僅為一大批藝術家、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互動平臺,更讓廣大人群參與其中,親身體驗傳統與當代的文化碰撞。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一度面臨失傳瀕危的局面,有一部分技藝即將消亡。但近年來,無論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領域,還是在當代藝術和設計領域,都能看到手工藝的再度走熱。而這股熱潮能否為傳統手工藝找到新的出路?傳統手工藝如何真正“活”在當下?這就是作為非遺保護工作者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管窺云南省非遺傳統技藝門類國家級項目16項,傣族慢輪制陶、白族扎染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陶器燒制技藝(藏族黑陶燒制技藝、建水紫陶燒制技藝)、傣族織錦技藝、斑銅制作技藝、傣族貝葉經制作技藝、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大益茶制作技藝)、烏銅走銀制作技藝、民族樂器制作技藝(傣族象腳鼓制作技藝)、黑茶制作技藝(下關沱茶制作技藝)、火腿制作技藝(宣威火腿制作技藝、蒙自過橋米線、紅茶制作技藝(滇紅茶制作技藝)1。16項傳統技藝是經過歷史考驗,人類無數次的實驗才能傳承至今的,能夠傳承并被人們認可成為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就說明它們有獨到的工藝特點和深厚的文化背景,這種特性是現代文化藝術所不能替代的。從文化角度著眼,人類在文化財富上的積累是漸進的,累加的,不斷的2。如今,人民素質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藝術的欣賞水平與對文藝作品的審美要求也隨之提高,面臨這樣一個文化時代大潮,把具有較強地域性、民族性的傳統手工技藝置于文化繁榮的大背景里來提煉,滿足廣大消費者的藝術享受和精神需求,已是眾多藝術家、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共同的話題。這些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精彩的作品幾乎讓所有消費者青睞,作品賦予了濃烈的傳統文化元素,傳承人根據民族傳統巧妙的加入感情、色彩、造型,使作品富有生命,富有神韻,體現民族的靈魂。傳統技藝的作品往往不復雜卻能在淳樸的造型中體現美感,色彩不復雜卻能在細部微妙的轉換中襯托意境,每一位民間大師的每一件作品的每一個環節,都顯示出傳承人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對人生閱歷的滲透。就云南省祥云縣汪情琺瑯銀器傳統手工制作技藝而言,從化銀到刻、雕、鏨、錘、嵌等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講究,否則加工制作出的銀器飾品就不夠精美,且容易變俗。
學習這門傳統手工技藝至少3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出師,而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愿意學習,能制作并熟練掌握整套制作技藝和流程的傳承人越來越少。其實在國內或是其他國家,銀器民族手工藝飾品有一定的市場,也有很大一個消費群體,但往往因為傳統手工技藝花費時間長,經濟效益無法提升,關鍵是現代藝術對傳統手工技藝的沖擊,很多年輕人也就不愿學,不愿做,一是覺得累,二是覺得賺錢不多。面對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面對現代藝術的全球化,“中國傳統手工技藝路在何方”?帶著這樣的問題,不乏有一大批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學者,專家和一大批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工作者一直在尋找一個出口、一種可能性。其實,近10年來的關于民族民間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與發展主題方向是非常明確也正確的,大家都希望能在具體的主題之下,探討某一門類或是某一領域最新的出路與面貌,并為這一門類這一領域面臨的問題找到比較可能的路徑。希望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這個切入點,能在現代藝術和傳統手工技藝之間找到一個節點,相互包容,互推互進。第一,傳統手工技藝和現代藝術的雙向突圍。審視一些較好省、州、縣建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展覽室、傳習所、傳承基地等,我們不難看到設計師、藝術家、手工藝傳承人、民間匠人進行的一場場跨界融合的對話和展示。同時,我們能看出各地傳統手工藝的經典與特色,大家都在保留傳承技能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不斷探索新的出路。不難發現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藝術的價值觀念越來越接近,甚至相互碰撞出很多理念上、技術上的創新,只要我們尊重傳統手工技藝的歷史與文化,鼓勵現代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就會編撰出一個當代藝術家和民間藝人之間跨界、合作的發展個案。
淺表層面評價傳統手工技藝,大多數人認為傳承人或是民間匠人的作品存放于藝術館、博物館等文化場所就能界定作品的價值。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需鮮活地存活在民間,存活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活態的傳承,保護成就作品的制作過程。各地探索的保護措施和活動形式證明,非遺項目傳承人,民間匠人和當代藝術家的合作是可以活在當下的,并且可以保留樸質的溫情、溫暖和文化來點綴與豐富我們情感和生活。因此,傳統手工藝與當代藝術的相遇是一次雙向突圍。一方面,傳統手工藝可以向現代藝術的方向尋找一個出路;另一方面,現代藝術面與傳統手工藝融合,可以尋找無數種可能性。創新與現代藝術的融入是保護傳承傳統手工藝的一個出口,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木雕,到了工業化時代,只能以衡量藝術作品的眼光來衡量它的價值。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百工百匠之說,各類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精美絕倫,內涵豐富。但比起一些西方國家,包括亞洲國家日本在內,我們并沒有真正實效的探索出一套對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和匠人足夠尊重的文化評價體系。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門類的保護與傳承,我們需要重新喚起匠人精神,反思匠人文化。傳統手工藝發展需要政策支撐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民族傳統手工藝,一些門類市場前景較好,也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容易保護與傳承,而一部分項目具有代表性,屬于急需搶救保護的瀕危項目,但保護傳承較為困難。后者的存續與現代藝術的發展幾乎無法比擬,更談不上技藝的持續性保護,往往因為各級政府財政投入不足,對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搶救和保護工作面臨諸多困難。民間藝人,傳承人對自己的手藝保護激情高漲,感情深厚,但往往是想做而做不了,能動而動不了。同樣,一些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從一個項目的調查、記錄、整理、保存、保護都需要經費和現代化科技載體及手段。由于經費不足,一些瀕臨湮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不到有效記錄、搶救,甚至一些已經記錄和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和實物,面臨損毀和再次流失的危險。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也缺乏相應的資金。
關鍵詞:傳統工藝美術;現代設計;融合創新;發展理念
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藝術,在現代設計中應用傳統工藝美術,可以使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設計理念下得到不斷改進與更新,在現代文化藝術百花園中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從而有力地推動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很多現代設計師從傳統工藝美術中找到創作靈感,使現代藝術設計作品蘊含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濃厚的審美藝術情趣,使現代藝術設計作品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內涵和特殊價值
1.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內涵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運用各種材料和工藝設計制作出的能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需要的人工造型的統稱。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中國造型藝術的核心,具有實用性和審美性。傳統工藝美術作品能體現創作者的個人情感和情趣愛好,在視覺上能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和獨特感受,是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統一體。現代服裝設計、室內裝飾設計、商業招貼廣告設計都注重增強設計的實用性和藝術性,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2.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特殊價值
其一,文化的標志性。一些傳統工藝美術作品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中國傳統的青銅工藝,其冶鑄技術之先進、裝飾雕刻之精美、文化內涵之豐富,是舉世無雙的,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其二,技藝的特殊性。傳統工藝美術技藝是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如漆藝,有史料記載的就達數百種,但如今很多已經失傳,現存的漆藝水平普遍達不到歷史的高度。其三,經濟的無價性。無論是彩陶藝術還是佛雕藝術,其精品的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難以估算,可以說價值連城。如,中國元代瓷器《鬼谷子下山圖》青花罐、南京云錦、成都蜀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與喬家大院、北京故宮、西安兵馬俑等都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無價之寶。其四,精神的凝結性。我國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結晶,其物質實體反映了當時的物質生產和文化水平,其造型、色彩、裝飾等視覺形象體現了當時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所以,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具有亟須傳承的精神價值。
二、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和現代設計的融合
當代,中國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的融合是必然趨勢,現代設計需要傳統工藝美術來充實、豐富,使作品既有民族感又具現代感。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創新發展需要遵循市場規律。現代社會已步入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要想在世界經濟中獨領,現代設計必須引領社會時尚潮流,必須更多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使設計作品底蘊更深厚、底氣更充足,呈現出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如,在現代平面設計中應用剪紙藝術、皮影藝術、年畫藝術,能使作品更具靈活性、更富有生命力。此外,這些傳統藝術元素還直接推動了中國動畫的發展。鳳翔的泥塑藝術和景德鎮的陶瓷藝術都具有較高的審美觀賞價值。在現代包裝設計中運用泥塑和陶瓷器皿上的花紋,可以使現代包裝呈現出傳統文化特色和民間藝術風格。
三、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1.設計思想的創新
在現代設計中應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而是要把儒、釋、道的思想融入產品的形態、色彩、功能設計,以現代審美觀念改造、提煉和運用中國傳統元素,追求天人合一、自然無為的思想境界,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使設計富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2.設計形態的創新
中國古人一向認為天圓地方,所以在鐘鼎、器皿的形態設計中都運用了方與圓的元素,并賦予其特定的含義。現代產品設計者要結合產品的使用功能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對傳統精神與傳統造型進行深度加工提煉,使設計契合現代美學思想,實現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的高度融合。
3.設計色彩的創新
中國古人運用的色彩蘊含了陰陽、五行、中庸的精神內涵,貫穿了生動傳神的美學理念。現代設計師應該先對傳統色彩進行深刻感悟,然后進行再加工、再提煉、再升華,要符合現代社會的時尚潮流,以此表達人們對美的向往和追求,使設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藝術活力。
四、結語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現代設計在理念、形態、色彩等方面,要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不斷地注入民族血液、融入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使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美學理念相結合,創造出富有東方韻味的現代設計作品,使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永葆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趙娜.淺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設計的發展.現代園藝,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