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體育課教學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通過一個學年思想政治課堂案例教學的運用,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它在教學中的意義:
1、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
老師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來說明抽象的理論和概念,將課本上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利用理論知識點分析說明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將案例由個別現象、表面現象轉化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內在規律,這一過程將抽象概念形象化,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幫助學生記憶。
2、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在組織良好的案例教學中老師僅起拋磚引玉的引導作用,需要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和討論問題,得出案例的分析結論。盡管案例教學中常常要求學生分組集體討論,但每一個學生仍然是以獨立主體的身份參與其中。他們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積極思考,逐漸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鍛煉了學生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3、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考試的能力。
目前中學階段的教育評價仍必須通過考試來衡量,學生綜合考試的能力從實質上看就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政治課程的實際問題表現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從紛繁復雜的背景案例中讓學生學會結合實際、系統全面地看問題,把握住問題的癥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有目的、有選擇地把案例提供給學生,鼓勵學生自由探討、大膽質疑,引導他們運用多向思維分別從經濟常識、政治常識等多個角度分析,從不同知識原理出發,用自己的觀點推斷出多種新的、合理的答案。案例分析的過程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要求掌握尋求答案的方法和分析、解決的規律。
但是,在感受到案例教學帶給我們的課堂諸多實惠的同時,我也感覺到了一些在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案例教學中有時老師主導性過強,學生參與性不夠。
可能是長期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老師在運用案例進行教學時,為達到理想一些的教學效果,從背景案例的選擇、展開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都基本包辦。導致教學仍然是變相的填鴨教學,老師講,學生聽,缺少了學生的主動參與,也無法提高學生的能力。
2、將案例教學混同于舉例教學,教學設計簡單化。
有時感覺有些老師認為案例教學就是舉例子,就像是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事例,目的是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也就相應地不重視案例教學過程的設計,或三言兩語,或有頭無尾。
3、將案例教學等同于題海教學,教學過程程序化。
有時老師把案例作為題海教學的載體,僅僅在訓練答題技巧和能力時,為順應考試題型的需要才會在課堂中出現案例。教學過程格式化為“提出案例―劃定知識點范圍―選擇答題知識點”的過程。這有時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基于以上這些情況,想對我們這些一線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提幾點建議:
1、適時適度地把課堂還給學生,保證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中,學生不能僅僅被看做是被塑造的客體和教育目標的被動承載者,而應該被視為教育活動的主體,運用案例時,老師需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2、多渠道收集現實案例,增強課堂教學時代感,吸引學生參與。
現代社會,學生在課外可以通過電視新聞、報紙和網絡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接收的信息總量大,知識面也大大拓寬。因此,老師應該能夠通過比學生更廣博的信息渠道來搜集有價值的教學案例。在課堂中運用的案例除了應有針對性地對應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外,還應該是能夠吸引學生,讓學生產生興趣的。
3、認真把握案例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
老師在運用案例教學時,在課前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做準備工作,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對案例的背景、發生過程、理論知識結合點等進行思考和分析,根據討論題查閱相關資料,準備好課堂發言提綱。
(一) 理論背景和依據
1. 背景。21世紀,科學技術更加發達,競爭更加激烈,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更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必須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心理素質的水平直接影響其他素質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特別是從事創造性學習和創造性活動,要以個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為基本條件。從現實看,我們正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當然包括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我國中小學階段獨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不高。據權威部門測試,當前我國學生心理素質的合格率僅為17%,許多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礙。他們身上暴露出來的心理問題直接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影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學習效率。中小學暴露出來的心理問題學校教育的關注,在實施素質教育,實施課堂教學中必須適當滲透心理教育。
2. 理論依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徑也應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它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的過程。
心理學認為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質的形成都是通過自己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實現的。贊科夫認為:“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對學生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因為課堂教學所占時間最多、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廣、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課堂教學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二) 學校背景
我校學生結構復雜,外來務工子弟的學生比較多,父母不在身邊由爺爺奶奶教育的也較多,還有部分單親家庭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得到家庭的關心比較少,使得部分孩子學習中出現了脆弱的心理,甚至出現一些小的思想傾向。所以小學生課堂學習中的心理輔導顯得極為重要。面對這一問題,1999年和2006年,我校相繼提出“農村小學心理教育的實踐研究”和“培養小學生健康學習心理的實踐研究”兩個課題,目的是想依據現代教育思想和相關學校心理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篩選,針對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個案研究,同時對不同特征的問題學生提出了比較具體的心理疏導的要求與方法。兩個課題分別于2004年和2011年成功結題,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我校也被評為無錫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
而要徹底扭轉這一現狀,學校還應繼續組織教師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在已有的經驗上進一步總結、提煉、升華,立足于課堂內外的時間。尤其是教師在進行常規的課堂教學時,應該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完善各種心理品質,特別是諸如情感、意志、個性品質等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有著深刻、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鑒于上述客觀事實及我校的實際情況,經學校研究決定在我校繼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所以,我校提出了“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實踐研究”的研究,通過此課題研究,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社會大家庭中健康地成長。
(三) 本課題國內外現狀的分析
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基本素質,它在人才素質中具有核心和關鍵的作用。小學生受家庭、社會、學校的影響,由于身心尚未發育成熟,社會閱歷還沒有,加上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往往在學生的心理上出現障礙現象,產生“心理負效應”。
而心理學的發展往往與經濟發達程度密切相關,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對心理學,包括學校心理學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較成熟,國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門有一門學科叫學校心理學,20世紀初產生,30年代后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近年來發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歲-18歲這一年齡段的問題兒童、青少年和有學習不良、學習困難、學習障礙或行為障礙等的兒童、青少年。現在國際上已專門成立了一個學校心理學聯合會。在美國,學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較完整和成熟的體系,我國香港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模仿了美國的模式。
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學校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驗,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縱觀上述研究現狀,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準備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研究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齡發展階段(小學1―6年級)科學可行的教育內容,同時結合我校實際,建構既能有效教育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又便于教師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心理教育的模式。心理教育應該以課堂為主戰場,以各學科教育為主要載體,充分發揮學校課堂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調動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積極性,這才是加強學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和方法。
二、 課題的界定
(一) 什么是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稱“班級上課制”。與“個別教學”相對,把年齡和知識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集體;按各門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并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向全班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二) 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簡稱,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
“心理素質”之“心理” ――從心理學角度講:心理素質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韌性等等。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質包括人的認識能力、情緒和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品質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結構特別是大腦結構的特殊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素質具有人類素質的一般特點,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紀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視對少年兒童的心理素質教育,也成為社會和時代的要求。
“心理過程”之“心理”――心理過程是指心理活動發生、發展的過程。它具有時間上的延續性。人的心理是復雜的。心理過程是心理活動的重要方面,個性心理特征是個體心理活動過程體現出來的特點。整個心理過程又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對于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 什么是心理健康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四) 什么是“滲透性學習”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指出:“就是在你還不太懂的時候,在好像亂七八糟的狀態之下,你就學習到了很多的東西。很多東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經過了一個長時期的接觸,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懂了。這個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應該端正學校教育思想,將心理教育納入課堂教學。要以“學習為主導教育,課堂教學滲透教育,學校、班級、家庭通力合作”為主導思想,注重環境熏陶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幫助每一個孩子健康地發展,努力讓孩子享受生命的光輝。
三、 實驗目標
(一) 總目標
針對不同心理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擁有健康的心態,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通過實踐,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理論素質和實踐能力,進而帶動整個課堂教學。
提供探求學生心理特點的具體操作方法,并根據不同心理特點設計最優化的教法。
(二) 具體目標
通過研究,使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增強教改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研究,使教師能把現代教學心理的研究成果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去,能根據不同心理特點設計最優化的教法。
通過研究,促進學生養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個學生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接納自己。
通過研究,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的情緒情感,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針對不同心理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擁有健康的心態,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四、 課題的主要內容及操作方法
(一) 研究內容
1. 心理健康基本要義研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義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從根本上說,心理健康必須符合現實的人類實踐活動的要求,即實踐標準是心理健康與否的根本依據;從實踐活動的時間維度上講,心理健康隨著實踐活動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著,表現為辨證的發展性;從實踐活動的空間維度上看,心理健康在不同的歷史文化條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現出文化的多元性。
2. 心理教育的滲透型課堂教學結構研究。滲透式教學,即將某個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學之中,通過各門學科課程化整為零地實施教育。這種課程模式,便于將心理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內容進行滲透,使學習者在各學科的學習中形成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擁有健康的學習心態。
課堂教學結構是否優化直接關系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結構而是隨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學習評價的不同而變化的。心理教育的滲透性課堂教學結構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體驗問題,獨立自學,尋找解題方式;明確問題,交流點撥,知識歸納;學生出題,教師答題,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3. 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教育滲透策略研究。課堂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滲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第一,教師定位。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師去實施。 第二,激發興趣。課堂效率的高低和學科成績的好壞往往受個體興趣的影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生與認知之間關系,必須以學生的興趣為起點,并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為目的。 第三,堅持表揚。表揚就是對學生心理上施加刺激,以產生激勵效應。表揚就像陽光,沒有它,學生就不能健康成長。教師只有以深厚的師愛,寬容的師德,引導學生改正錯誤,才能使學生“口服心服”,并以愉快的心情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云。第四,暫緩評價。不要輕易評價學生創新成果。教師的評價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令人難以估量的。教師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在學生心目中都是舉足輕重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正確評價能為學生提供心理安全是活躍課堂心理氛圍,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的一個重要手段。第五,鼓勵質疑。讓學生大膽發言是正確處理學生與思維之間關系的最好方法,要鼓勵學生刨根問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設種種條件,營造良好氛圍,廣開言路,讓廣大學生大膽發言,積極討論,互相急論,引導學生無所顧慮地提出不同意見,同時再讓學生對大家提出的問題共同探討,讓學生自己找到最佳答案和解釋。第六,教學相長。心理學上所談的教學相長的心理相容原則就是指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師生之間關系的原則。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師于課堂教學,而且也為學生提供了一種人際關系的榜樣,并將成為學生今建立人際關系的一種潛在模式。
4. 積極學習心理培養的課堂教學評價研究。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把握好評價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該在課堂評價中,實施多元評價,積極建構多元互動的立體評價機制,多方面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積極學習心理的培養。首先,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評,運用自評,建立自信。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互評,促進合作,共同發展。讓課堂教學評價成為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教師要實施科學有效的評價策略,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學生,從每個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和實際狀況出發,評價他們各自的發展進程,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賞識,體驗到成功,促使他們向著更高、更美而努力!
(二) 操作方法
心理教育滲透策略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依托教材內容滲透心理教育。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有機融合,課堂管理中進行有效滲透,使課堂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交融在一起,備受學生歡迎,也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雙管齊下,事半功倍。
2. 依托教學語言滲透心理教育。滲透心理教育,教師的教學語言尤為必要。課堂教學滲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師的情緒自我調控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控,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以富有愛的教學語言培養良好的心理氣氛,以此縮短師生距離,使課堂保持教與學的熱情。
3. 依托生際交往滲透心理教育。從健康心理學的角度講,一個人積極開展人際交往,處理好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課堂上和諧的生際關系,適當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是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展示。在社會轉型時期,在緊張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開放的社會,要以開放的心態來面對人際關系。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依托學生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交往中的素質,健全學生的心理,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心理是每個老師的必修課。
4. 依托隨機事件滲透心理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適時開展活動,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孩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隨機事件的發生,并適時進行心理教育。
五、 完成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 課題組組成了科研小組實施和協調課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并有駕馭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2. 學校把教師專業發展作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突破口,聘請市、區教研室領導及有關專家指導課題研究,進行理論指導和運用指導。學校提供足夠的研究經費作為保障。
3. 落實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核心組成員來自校長室、教導處、教研組長和青年骨干教師,都為重要的研究者,有組織、能力和物質保證,有利于課題的順利開展。
4. 組織課題研究人員、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和骨干教師形成學習組織,學習有關文獻資料,率先行動,定期交流,撰寫課題研究的經驗總結。
六、 實驗步驟
(一) 準備階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學習國內外相關學生學習心理方面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反思我校前階段實驗研究的成果,提煉、升華,撰寫“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方案,并對該方案進行論證,成立課題研究組。
(二) 研究階段(2013年4月――2016年4月)
組織相關教師學習課題研究方案,嚴格按方案的操作要點開展研究工作,按學生不同年齡特點,成立低、中、高級段研究小組分專題開展研究工作,每學期進行兩次校級研討、交流活動,分析存在問題,研究解決對策,更正完善研究計劃和方案,撰寫好階段性研究專題總結、論文和階段性研究報告。初步提煉小學生學習心理的最佳互動模式,構建起區域性的學生學習心理輔導系統。
(三) 總結階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舉行公開展示活動,全面整理和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總的研究報告。
七、 成果形式
1. 專題研究論文、階段性試驗報告、課題實驗報告、活動臺賬、學生個案、實驗記錄等。
關鍵詞:學校;家庭;親子體育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13-072-2
筆者以親子體育課為課例,嘗試解析親子體育教學設計的具體原則,并通過實施,評估親子體育課的實際效果。
一、親子體育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主要是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為根本目的,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等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有效的教與學系統的“過程”或“程序”。親子體育課能否實現溝通學校體育和家庭體育的功能,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親子體育課的教學設計。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學設計主要考慮到教學目標的擬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場地和器材的要求以及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等。這里筆者首先給出一節體育親子活動課的教學設計案例,以備分析使用。
(一)教學設計案例
課題:持輕物擲準
1.教學目標
(1) 通過活動,家長與孩子可以充分感受到親子體育活動的氛圍,體驗體育活動帶來的快樂,敢于展示自我;
(2)練習中掌握對準目標投擲和單腳跳躍的方法,學會簡單易行的親子游戲方法,發展協調、跳躍、靈敏、合作能力;
(3)活動中增強教師、家長與孩子的交流,增進彼此的感情,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2.場地器材
籃球場地一片,短繩人手一根,錄音機一臺、害蟲標志物若干,小墊子4張。
3.教學過程描述
“叮鈴鈴……”上課鈴響起。學生排成四列橫隊,體育委員整隊匯報。家長站在操場的周圍。師生常規性地問好,教師對學生簡單說明本節體育課活動的意義與要求,組織全體學生鼓掌歡迎家長的到來,請學生到操場的周圍邀請家長進入場地。
各組的小組長帶領本組進行慢跑,配以“跑操音樂”。然后教師組織家長和孩子們進行小游戲:“快快傳繩結”,通過游戲每人拿到一個繩結。后請出一名學生示范小游戲:“你拋我接”和“同時拋接”。家長與學生模仿分散進行游戲,在節奏鮮明、快樂的韻律操音樂中,教師示范,家長和孩子一起做簡單的韻律繩操,活動身體各部位,做好準備活動。
在教師的組織下,家長和學生站在標志線后,嘗試用手上的繩結擲準前方墻上掛的害蟲標志物。教師提出問題:“要擲準前方害蟲,你有什么好辦法?介紹一下。” 家長與學生在嘗試練習的基礎上進行回答,教師補充,提出表揚。緊接著,教師將貼有害蟲圖畫的小墊子罩在頭上,裝作“移動小害蟲”,并請家長和學生參與裝扮“移動小害蟲”,其余人站兩邊進行投擲練習。練習過后,家長與孩子討論如何準確投擲移動目標,并介紹經驗,教師總結評議。最后進行了小比賽:看誰打的準。
所有人將繩結打開,拉直放在地面上,教師示范單腳左右跳動作,提示要領與安全事項,家長和孩子一起嘗試練習。教師請出學生示范兩人合作牽手跳過橫繩,組織家長與自己的孩子練習并進行比賽——“跳躍比快”,評選最佳小組。
最后,在輕松舒緩的音樂聲中,教師帶著家長和孩子們跳起放松舞蹈。孩子幫大人捶捶背,大人替孩子揉揉肩……共同談談課上的體會,收獲。
(二)親子體育教學設計的思路解析
1.設計目標分析
親子活動課主要是讓家長和孩子在體育鍛煉中感受親子之間的快樂,切身體會體育活動的那種氛圍,從情感上體驗親子間的體育活動帶來的作用,因此這個目標達成是活動的前提。由于家長對孩子體質健康的認識很狹隘,很少去了解孩子的體育課學習內容以及體質健康的測試結果,也很少去了解孩子喜歡什么運動項目,就算有的家長想帶孩子去鍛煉身體,也會存在不知道怎樣開展的困惑。親子活動課中,教師將體育技術技能的學習貫穿于各項練習中,家長與孩子學會方法,掌握要領,從而發展身體各種能力。體育課堂是一個平臺,教師、家長、孩子在一起通過活動進行交流、了解,都為著共同的一個目標,為了孩子的健康,這也是活動的最終目標。
2.過程設計分析
①由于家庭體育活動練習的場地小,只能限制在房屋里的空處或過道中,只有極少數學生可能到附近的體育場館或公園去進行練習,練習的器材也很有限。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注意場地器材的可行性,有針對性地選擇簡單易行,不占活動空間的內容教給家長和孩子,讓他們回到家中也可以隨時隨地開展。
②活動中組織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練習,比如小游戲“你拋我接”、“抓尾巴”、兩人合作牽手跳過橫繩等,讓大家體會體育活動離不開家庭成員間的通力合作,協同完成,長期開展此類活動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合作意識和協同觀念。
關鍵詞 多媒體;案例教學;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27-0085-03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Raising under Conditions of Multimedia//Liu Lina
Abstract The raising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s the work which the current university in urgent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in the practical ability raise aspect, so the paper plans to propose that with the aid of multimedia enhance the case teaching effect, stimulates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to realize the goal of sharpen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by using the case teaching.
Key words multi-media; case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China 256603
隨著信息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人類正邁入知識經濟時代。簡單的知識傳授已不能滿足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實踐能力培養成為當前世界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一直以來,有很多觀點認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功能是幫助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其實,這種觀點并不完全正確。通過考察課堂教學的基本類型可以發現,以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實踐動機和實踐能力發展為標準進行劃分,課堂教學類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更為關注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化知識;另一類是更為關注學生實踐動機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前一類以我國的高等教育普遍采用的講授法為代表,而后一類以許多發達國家極為推崇的案例教學為主要代表。這是造成國外大學畢業生的實踐能力普遍高于我國高校畢業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
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也已經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明確了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這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開展案例教學,強調參與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考取相應的資格證書,使畢業生具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為其順利就業增加資本。
1 案例教學法對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學初創于哈佛商學院,20世紀70年代被運用于教育學界。案例教學法是指通過對一個具體教學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觀察、分析、討論、實踐、思考和歸納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在許多學校,這種模式已經在課堂教學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案例教學將教學中真實教學情境和沖突問題展現給學生,使他們加深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學會聯系教學實際思考問題,提高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是多維度的概念,從內容上可以把它分為一般性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一般性實踐能力,如人際交往能力,協調能力及表達能力等。專業實踐能力是指在專業領域中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實踐能力是指運用已有的知識通過不斷地探索研究,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新的思維,提出新的見解和做出新的選擇的能力[2]。
1.1 案例教學法培養大學生一般性實踐能力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但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的機會并不多。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以小組形式進行案例討論,通過小組成員的交流和合作、思維撞擊,提供和共享他人的資源,最后每個小組要形成一致意見。這一過程使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學生在準備進行案例討論時,要撰寫發言提綱;案例討論后,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文字表達、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學生積極地發表觀點和見解,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鍛煉,同時培養了學生聆聽、勸說等技巧。可見與專業實習和社會調查相比,案例教學是最經濟的一種“社會實踐”手段,具有較高的績效。而且通過查閱文獻可以發現,很多學者也研究得出案例教學法具有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協調能力等教學價值。
1.2 案例教學法培養大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關鍵詞]實驗教學 安全心理學 創新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目前,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其中,實踐教學、實驗教學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尤其是對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本科院校,實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安全心理學是安全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目前全國很多普通高等院校都開設了這一門課程。該課程具有理論性強和實踐性強的特點,而且該課程的大量結論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但長期以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1]。學生普遍反應,該課程內容枯燥、晦澀難懂,學生囫圇吞棗的現象比較嚴重。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未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注重了知識的講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為此,改善實驗條件,開展實驗教學,積極引導學生走進實驗室,開展驗證性、開放性實驗教學意義重大。
二、實驗教學平臺構建
(一)實驗教學平臺構建的原則
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也明確指出:“改革教學方法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要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驗教學是實踐教學的一種,是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方法。實驗教學平臺的構建需要滿足以下幾個原則:
(1)與教育教學目標相適應的原則;
(2)與課程性質相適應的原則;
(3)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原則;
(4)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的原則。
(二)實驗教學
要想上好實驗課并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除了需要教師精心準備、精心設計外,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實驗課前就已經做好了預習,帶著問題、帶著興趣來上實驗課。
1.驗證性實驗教學
(1)課前準備
引導學生熟悉教材中相關驗證性實驗的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步驟等,指導教師做好相關實驗器材的調試工作以及學生分組等準備工作。
(2)實驗過程及總結
嚴格按照實驗的操作規程進行相關實驗操作,注意驗證性實驗的使用條件,排除各種干擾因素,并準確記錄實驗的結果(結論)。
把記錄的實驗結果(結論)與教材中的實驗結果(結論)相對照,比較異同,找出并分析原因。并以此積極運用“問題啟發式教學”(簡稱PBL)[2],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研究性的討論教學。如:在進行人體生物節律曲線圖講解時,結合學生自己的情況,引導學生畫出自己的生物節律曲線圖,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很好的掌握了所學知識。
2.開放性實驗教學
在學生已基本具備了課程《安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并已基本掌握了實驗操作技能的前提下,開設開放性實驗“駕駛員心理綜合能力測試”。圖1為開放性實驗申請表。
該實驗要求學生:
(1)學生應用所學的安全心理學、安全人機工程學的知識,明確實驗項目的研究目的;
(2)學生根據指導教師的要求,自己查閱相應文獻,并根據實驗要求,自由分組(每組2-3人),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自擬實驗步驟,并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實驗,經歷一次科學實驗過程的基本訓練。
(3)學生做完實驗后,對實驗數據進行匯總、整理、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科學的實驗結論。
在開放性實驗完成后,老師統一點評實驗過程,并對學生做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集中分析。并啟發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比如:采用正常組(沒有喝酒)與對比組(飲酒后)進行對比分析,比較分析不同狀態下的駕駛員的心理綜合反應情況的不同,并得出科學結論。在此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分工協作、團隊協作的精神。
通過開設開放性實驗,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改變了過去“實驗由老師講,過程等老師做,問題等老師解決”的被動局面。同時,在實驗教學中進行啟發性、引導性的問答,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在設問及解答問題同時提高其動手及思維能力[3]。
三、實驗教學效果檢驗
(一)教學效果明顯改善
通過對安全工程2008級的學生開設《安全心理學》實驗教學平臺,安全工程專業2008級學生比2007級的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提高,對《安全心理學》課程的滿意度也比以前有大幅度提高,如表1所示。
(二)促進了學生課外科技活動
通過組建《安全心理學》實驗教學平臺,大大促進了學生參加學校和全國舉辦的各種科技設計大賽的積極性。如:微軟“創新杯”全球學生大賽、全國交通科技設計大賽等,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如圖2所示,安全09級學生參加第六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并獲得了全國第三名的成績。
四、總結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實驗教學改革又是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一環。我國要在2020年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現在的在校學生正式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中堅力量,而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創新又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尤其實驗教學平臺的構建,能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大力推進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山東交通學院教育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編號:JY2011003)
山東交通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編號:Z201109)
[參考文獻]
[1]張宏麗,游晶,曹春梅. 教研教改促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學質量[J].繼續醫學教育,2010,24(6):44-46
[2]李曉云.PBL教學法在生理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0):2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