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又被稱為慢性病,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多,疾病譜的病例種類增多,慢性病的發病率也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根據我國衛生部門的相關統計,慢性病已成為城市以及農村導致死亡率較高的疾病,因此必須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慢性病中,主要非傳染性疾病包括呼吸系統疾病、腦血管疾病、心臟病以及惡性腫瘤等。據統計,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占了全國患者人數的2.6%,高血壓患者的發病率占了全國患者的18.8%,且發病人群多集中為中老年人。
由于慢性病的發病多集中為四十歲以上的人群,因此是對社會勞動力的剝奪,影響了多數人的工作與心情,不利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此本文通過研究社區中慢性非傳染病的預防現狀,對慢性傳染病的相關因素加以預防,從而間接控制其發病率,提高人們的心情指數,減少慢性病對家庭的影響,推動我國醫療事業的進步與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通過對社區內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調研,從而發現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看病費用高、不及時等,而這類問題的形成主要是患者病發早期未能夠及時發現所引起的,因此必須對社區的醫療衛生問題進行關注。
本文通過對不同省市、不同地區的社區慢性非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進行調研,分析其中的病發因素以及社區預防工作的進度,從而得出有效的預防措施,提高社區內人們的生活質量。
本文所調查的患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社區人數在300例左右,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17例,年齡在41-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12±5.41)歲,受教育程度高低不等,被調查者資料之間不存在差異性,因此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從政府、社區、個人以及單位等不同方面、環節控制誘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采用參考文獻法、資料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等對不同社區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病發資料進行分析,從而找到有效的預防控制方法。
1.3統計學分析首先進行數據分析,選用的軟件為SPSS17.0。其次采用假設檢驗方法即卡方檢驗進行計數資料的對比應用。再次應用Student t檢測方法進行計量資料的對比應用。最后檢測P值,如果P值
2結果
通過資料顯示,進行調研的社區均采取了有效的方法控制了社區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并提高了社區內人們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誘發的危險因素的相關醫學知識,從而使得社區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3討論
3.1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分析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主要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其中飲酒、吸煙、遺傳性因素、不健康的飲食、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等均屬于引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因素。慢性病既能夠造成社會人群的死亡,也能夠給人們造成巨大的精神以及經濟負擔,從而成為惡性循環,因此必須從根本上控制引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并加以有效預防,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與心情指數。
3.1.1飲酒飲酒有害于健康,但是并非是酒中存在的物質,而是飲酒習慣不當造成的。酗酒是導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相反適量飲酒可以促進人們血液循環。酒的種類不同,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例如適當飲用葡萄酒,便可以抑制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過多飲用白酒,則會導致人們精神出現過度亢奮、混亂,從而使人們行為超出自身控制的范圍,危害自身與社會。
因此飲酒的方式不同,成為導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3.1.2吸煙吸煙是與飲酒同樣危害人體健康的一大因素,然而煙與酒不同,適量飲酒有益于人們身體健康,但是吸煙則有害而無利。研究證明,煙草中含有的尼古丁易致成年白鼠死亡,因此當人體中存積的尼古丁含量過高時,便容易使血管出現收縮,進而導致血壓升高,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心律不齊等病癥。
煙草燃燒后會產生焦油,這種物質是引發喉癌以及肺癌的主要有害物質,這種有害物質中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從而導致患者血管變硬、收縮、缺氧,進而誘發心臟病。
根據研究證明,香煙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質易誘發癌癥,且誘發癌癥的種類高達四十多種。
3.1.3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隨著人們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靜坐成為一種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這種生活習慣不僅會使人體內脂肪增生,還會間接改變人體的體形,從而導致人體內分泌失調、體內新陳代謝活動紊亂,血膽固醇增高等。
3.1.4飲食不規律飲食不衛生、不規律也是造成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利于腸胃吸收與蠕動,不利于脾胃對食物的消化。由于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們飲食文化也不斷提高,因此造成了飲食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很多人頓頓大魚大肉,而粗糧攝入量低,從而容易導致膽固醇過高,營養不均衡。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飲食習慣也不盡相同,很多蔬菜以及肉食不利于老年人食用,因此應該改善食物飲用規律,例如菠菜中含鐵,老年人應該少吃。而作為青壯年長身體時期,則應適當補充肉質營養。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時間段制定不同的健康飲食表,能有效避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
3.2慢性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3.2.1全民預防[1]采取有效的宣傳手段,由不同社區根據社區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病況制定不同的宣傳計劃,讓全民了解非慢性傳染性疾病的危害,以及誘發此病癥的相關危險因素,從人們自身做起,從而進行有效預防與控制。
3.2.2社區健康預防控制工作社區健康預防控制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社區動員[2],還需要獲得政府以及社會等各方面的經費支持,通過開展相關活動,從而提高人們對預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意識,通過改善慢性病的病發環境,進而進一步提高控制的效果。
3.2.3高危人群預防工作針對高危人群,應該從三個等級采取不同的預防控制措施[3]。
一級預防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一級健康促進工作,從危險因素中加以控制,從而緩解慢性非傳染病的發病率[4]。
二級預防即從體檢、定期健康檢查、身體普查、社區定期健康問卷等方法進行慢性病的控制,盡早發現慢性疾病,并防止其進一步惡化,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三級預防即進行及時治療與康復性的指導,通過提高患者心情指數、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通過個性化護理、循證治療方案等延長患者的生命,緩解患者病情。
通過采取遞進的方略從而有效控制高危人群的死亡率。
3.2.4社區綜合預防工作社區綜合預防工作從以下幾方面進行[5],即控制社區內的吸煙率、限制社區內的成員酗酒、制定合理的飲食健康計劃、平衡膳食,鼓勵社區內的相關民眾積極進行運動,避免肥胖,接受心理健康咨詢活動,提高社區內人們的生活質量與水平。
通過以上預防工作,能夠有效控制本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提高全民預防意識,有效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防范,從而達到預防的根本目的[6]。
參考文獻
[1]孫玉蓮.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策略[J].中國醫藥指南,2011,09(16):215-216.
[2]項海青,劉慶敏.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模式探討[J].中國衛生經濟,2007,26(9):26-28.
[3]吳雪媚.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技術和策略[J].中外醫療,2012,31(4):8-10.
[4]許燕君,馬文軍.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J].華南預防醫學,2006,32(2):71-73.
[中圖分類號] R174+.6[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6(b)-0156-03
Application effect analysis of 4 weeks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ZHANG Jian-bo HUANG Wei-min CHEN Feng-juan XIE Rui-qiong LUO Wen-bo
Department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Dapeng New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Shenzhen51811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4 weeks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Methods 424 patients with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lived in Kuiyong Stree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4 weeks health education,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health education,the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was 53.3%,the effective rate was 34.9%,the ineffective rate was 11.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le in the group,they were 32.5%,43.9%,23.6% respectively,and 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Health education;effect evaluation
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過將健康知識的普及寓于教育活動中,針對易感人群的不良習慣和生活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規范指引,行為規制和思想教育,從而提高人群疾病抵抗能力的活動。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素質的制約,我國普通民眾健康知識較為缺乏,據不完全資料統計,我國具備基本健康教育知識的人口比例不到人口總數的一成。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由于發病較緩,并無急性癥狀和傳染性,更容易被易感人群忽視[1-3]。葵涌街道位于廣東省深圳市,由5個社區居委會組成,本文以其為藍本研究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健康教育模式在葵涌街道社區實施的有效性。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廣東省深圳市葵涌街道常駐戶籍人口為研究對象,該街道面積103.9 km2,含9個社區居委會,62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約15萬,戶籍人口約2萬。該街道內所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均可納入觀察范圍,但由于人口基數龐大,采取多階抽樣方法確定溪涌、葵豐、官湖和土洋4個社區為觀察點。每個社區再按照系統抽樣方法隨機選取共計424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納入觀察范圍,其中心腦血管疾病223例,營養代謝性疾病79例,惡性腫瘤65例,口腔疾病31例,精神類疾病26例。將所有觀察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212例,其中男125例,占58.96%,女87例,占41.04%,平均年齡(51.6±7.1)歲,平均病程(13.2±5.3)歲;對照組212例患者,男122例,占57.55%,女90例,占42.45%,平均年齡(50.8±5.6)歲,平均病程(11.6±4.8)年。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教育模式進行健康教育[4],觀察組患者采用四周健康教育模式進行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 計劃制訂首先對葵涌街道的患者實施健康教育評價,評估患者的學習愿望及需求,以患者為主體制訂健康教育計劃,根據教育理論和軍民學習的特點以及每位患者的背景和病因病況制訂健康教育實施方案[5]。一般由四周組成,第一周為宣教周,第二周為示范周,第三周為實踐周,第四周為考核周[6]。
1.2.2 健康宣教第一周主要進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知識宣教和心理干預。以問題為導向,講重點疾病的原理,在與患者交談中評估患者最想了解的問題,例如,健康教育有哪些優點、如何合理膳食、如何預防和應對并發癥、如何進行體育鍛煉、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增強患者應對疾病、戰勝病魔的信心[7]。
1.2.3 健康示范第二周主要進行健康教育示范。本周居家醫療護理操作均由健康教育專家示范完成,主要介紹所使用的各種醫療器械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健康教育專家邊做步驟邊講解,學歷高的提供書面資料;學歷低的老年人,提供操作步驟流程圖案。對患者實施健康用藥指引,針對每位患者的不同情況,開列二級預防藥物使用清單,明確列明需要服用的藥物種類、名稱、用藥時間、用藥劑量和注意事項。初次用藥在護理人員的指引下完成,主要介紹正確的無菌用藥方法。這一周還會提醒患者注意平衡飲食、體育鍛煉以及排便問題[8]。
1.2.4 健康實踐第三周由健康教育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實踐。本周患者應逐漸適應自行進行居家醫療操作與護理,年紀輕、學歷高、手腳靈活的患者,只要告知操作時間安排,使其進一步熟悉操作流程,年紀大,手腳不靈活和記憶力差的患者,應以獨立操作為主,健康教育專家在旁監督提醒。也可讓病友相互交流經驗,相互監督,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9]。
1.3.5 健康考核第四周,由健康教育專家開展健康教育考核,以問題為導向實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中以患者為中心,以問題為先導展開,根據健康教育計劃和目標結合患者接受知識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適時提問。制訂考核表,學歷高的患者根據考核表自行評估,現場考核操作步驟;學歷低的患者(特別是文盲患者),由護士根據考核表一項項考核患者并幫其填好考核表,需有一名家屬在旁監督,考核表歸檔,考核合格后結束觀察。
1.3 療效評定
觀察結束后,統計兩組患者的調查測驗結果,根據中央補助地方健康素養調查計分方式進行總體慢性病素養、各類別健康素養的計算[10]。最后得分≥80分為顯效,60分≤得分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中顯效、有效、無效例數占比分別為53.3%、34.9%、11.8%。觀察組的顯效率、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表1 兩組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較[n(%)]
2.2 兩組健康教育滿意度的比較
兩組的健康教育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健康教育滿意度的比較[n(%)]
3 討論
本次觀察引入健康教育[13]理論,旨在提高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對疾病的防控能力,更好地滿足社會上不同學歷層次患者對疾病的學習需求,使其行為向著有利于健康的方向發展。目前除兒科外,大多數患者已列入成人,符合成人的學習特點。成人學習者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生活經驗。從本次觀察中觀察組患者對于健康教育滿意度的反饋中可以得到證明。
關鍵詞雞慢性呼吸道病;診斷;防治
目前雞慢性呼吸道病在世界多數養雞場均有流行,規模大、飼養密集的地區發病率較高[1]。該病的臨床特點是:死亡率不高,發病率高,飼養成本高,治療效果差,給廣大養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1病原及流行方式
雞慢性呼吸道病是由雞敗血霉形體(又稱支原體)引起的一種呼吸道病,主要是由雞毒支原體和雞、雛雞支原體引起,病原屬于軟皮體綱支原體目支原體科支原體屬[2]。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特別是在冬季多發。該病一旦發生,雞群就會出現呼嚕、甩鼻等癥狀,而且極易引發大腸桿菌病;雞只輕度感染不影響采食、飲水,但會造成機體生長緩慢,甚至停滯,形成免疫抑制。
2理化特性
該病原的理化特點是對環境抵抗力低,在水內易死亡;在20 ℃的雞舍內可生存1~3 d;在37 ℃卵黃內生存18周;在45 ℃中12~14 h死亡;在-30 ℃中可存活1.5~2.0年;-60 ℃中生存10年,平時多在雞舍空氣、灰塵、粉末,雞體羽毛及上呼吸道黏膜表面存在,以應激、氣候突變、誘發、臨床多發,多以水平和垂直傳播的方式流行。
3發病原因
一是病雞和帶菌雞產的蛋,經卵孵化傳染給雛雞以及使用普通商品蛋雞所產蛋做雞胚培養制作的疫苗等,經卵傳播的支原體在雞胚中發育,污染疫苗,經疫苗傳染給種雞而遺傳發病。二是雞舍內干燥,灰塵粉末飛揚,氨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超標,環境衛生較差,通風不良,舍內溫度低,氣候突變等誘發該病。三是疫苗接種時引起疫苗應激反應。在首免或二免時,因弱毒苗接觸黏膜,使機體呼吸道屏障機能降低,常在病原體呈數十倍的速度生長發育導致發病。四是目前該病多并發于禽流感、非典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呼腸孤病毒及大腸桿菌、嗜血桿菌的疾病過程中。五是飼料中VA缺乏時,使呼吸道上皮黏膜干燥、角化、脫落、抵抗力低,利于病原菌的生長繁殖發病。
4發病機理
在以上病因的作用下,病原體經吸附進入體內生長繁殖,產生一種神經氨酸苷酶、過氧化氫、溶血素慮菌酶,以小泡狀體經過宿主細胞的葉酸變體吸附于上皮細胞并侵入固有層,使上皮細胞的纖毛運動停止活動,脫落退化,死亡,以及杯狀細胞分泌減少,導致呼吸道屏障功能降低,常在病原菌上大量生長繁殖發病,而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
5發病癥狀
感染雞群逐漸出現咳嗽、呼嚕、甩鼻、打噴嚏、張口呼吸、呼吸道濕性啰音,逐漸出現干性啰音。雞的關節腫脹及跛行,出現關節滑液囊炎、脛趾關節和趾底部腫脹,行走困難等。受感染雞群采食減少,精神不振,料肉比增高,生長遲緩。若與副嗜血桿菌混合感染,初期流水樣鼻液,然后變粘稠[3]。面部腫脹后在眶下竇有突出的硬腫塊;與傳染性支氣管炎、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時,會形成3項炎癥并發,死亡率較高。治療效果差,使用抗菌素治療后癥狀減輕,一旦飼養環境、氣候有所改變,則馬上又復發。
6病理變化
單純的慢性呼吸道病,上呼吸道內有較多的漿液性分泌物,后期呈黏液性,黏膜潮紅、充血、水腫;與病毒、大腸桿菌混合感染時,上呼吸道內有大量黏稠液體,黏膜呈彌漫性出血。
7鑒別診斷
一是流感與支原體混合感染。雞群突然發病,高度呼吸困難,死亡率高,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呈條紋狀嚴重出血。二是非典型新城疫+支原體并發。表現輕微呼吸道癥狀,排白、綠色稀便,不明原因的死淘率增加,產蛋下降,腸道黏膜呈棗核狀、泄殖腔黏膜呈噴火樣出血。三是大腸桿菌+支原體混合感染。患病雞群表現張口呼吸(又喘又拉)、甩鼻、呼嚕聲、排白綠色稀糞、死亡率高。解剖時發現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彌漫性嚴重出血,大量纖維蛋白滲出,呈現出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的病理變化。
8預防措施
加強種禽入境的監控、檢疫以及種雞場的凈化、驗收,保證種禽無病,杜絕病原的垂直和間接感染[4]。逐漸實現公司+種雞場+自養場的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飼養管理。時刻注意氣候變化,做好雞群的防寒保暖、防暑工作,保證衛生清潔,通風良好,有害氣體不超標。用各種疫苗的點眼滴鼻,肌肉注射預防接種時,先使用抗應激特藥物飲水3 d,也可在飼料中拌入含頭孢或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連喂3 d,抑制或殺滅呼吸道的常在菌,緩解應激,提高抗病力。
9治療措施
由于引起慢性呼吸道病的主要因素與環境不良有很大關系,因此,在治療的同時要重視環境的通風和消毒工作,用600倍的雙連季胺鹽類或碘制劑消毒液,帶雞噴霧消毒(用量不少于40 mL/m2),1次/d,連用4~6 d。克咳(硫氰酸紅霉素,鄭州炎黃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產)飲水,連用3 d。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時,用大眾桿比治(氧氟沙星、黃連提取物,鄭州炎黃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產)+創傷修復、VA、VE等拌料配合使用,連用3 d。與病毒混合感染時,除按各種不同疫苗免疫的要求外,在免疫的前、后3 d加抗菌散+抗毒散聯合使用3 d。另外,用維生素AD3粉、含硒VE粉、B1粉、B2粉,拌料連用4~6 d,也有較好的療效。
10參考文獻
[1] 趙永良.雞慢性呼吸道病的診斷與綜合防治[J].中國畜禽種業,2010(2):139-140.
[2] 王方珍,郭家福,劉芬.雞慢性呼吸道病的預防及治療[J].中國畜禽種業,2010(4):129.
江蘇省吳江市松陵鎮菀坪衛生院 江蘇省吳江市 215200
【摘 要】目的:總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復治療體會。方法:選取近兩年來我院治療的18 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對患者的康復治療方法進行總結。結果:18 例患者經過全方位的康復治療均恢復良好。結論:對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應從全方面給予有效的康復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積極治療并發癥,延緩COPD 進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治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群,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該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COPD 患者的積極治療十分重要。現將我院近兩年收治的1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總結全面的康復治療方法如下:
1 臨床資料
將我院近兩年收治的18 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0 例,女性患者8 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8 歲。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根據情況進行全方面的康復治療。
2 康復治療方法
2.1 運動指導
患者入院后依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的運動訓練方式,運動強度須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來制定[1]。一般先進行全身運動,其鍛煉量應由小量開始進而逐漸增至可耐受量,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至出現輕微氣急、心率稍快為限。若強度過小,起不到效果;而強度過大,則易出現損傷并且不易被患者接受。急性加重期間,需根據患者自身情況減少或者停止運動量,如若重新進行呼吸肌鍛煉時,必須從低運動量開始,量酌增加,注意安全。一般鍛煉采用長時間與低強度、短時間與高強度相結合,這樣易于患者接受,且相對安全。鍛煉方式有散步、慢跑、爬樓梯、騎自行車、練太極、跳慢舞等。有資料[2] 顯示6 分鐘行走距離法雖簡單但有助于提高呼吸儲備能力。
2.2 呼吸肌訓練
大多數的COPD 患者均存在缺氧、營養不良的現象,導致呼吸功能衰退,耐力有所降低,嚴重者可造成肺部感染,進一步引發呼吸衰竭。因此,應努力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運動能力,這也是COPD 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主要方面。鍛煉方法分為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呼吸肌疲勞鍛煉兩種,特異性呼吸肌鍛煉的方法有:吹氣球、全身性呼吸體操(即做操時配合一定的呼吸方法)、縮唇呼氣法等,可增強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縮唇呼氣法能使患者進行有效的深慢呼吸,改善肺殘氣量,增強肺的通換氣功能,一般以6 個月為一個治療康復周期,具體方法即吸氣時腹部鼓起,呼氣時收緊腹部肌肉并縮唇,吸氣的時間應盡量延長,呼氣時間盡量縮短。據有效資料表明,進行呼吸肌鍛煉的COPD 患者在治療后的FEV1,FVC,FEV1/FVC% 均得到有效的改善,其生活質量也相應的有所提高改善[3]。此結果提示推廣有效、簡便的呼吸肌鍛煉有重要意義。非特異性呼吸肌鍛煉即普通的體育運動鍛煉,如慢跑、游泳等。
2.3 堅持氧氣治療
COPD 患者容易發生缺氧及呼吸性酸中毒,引發患者肺動脈痙攣,造成肺動脈壓升高,進而對機體的組織產生損傷并引起相應的生理紊亂。因此,給予患者長期的氧療能夠明顯提高動脈血氧分壓,降低肺動脈高壓,增加組織的供氧能力,改善缺氧癥狀。同時,長期氧療使呼吸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進而使COPD 患者的病情發展進程得以延緩,故此方法被公認為改善COPD 患者預后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是否長期氧療取決于COPD 患者的動脈血氣分析測定的動脈血氧分壓、動脈二氧化碳分壓、動脈血氧飽和度等值,或者是否出現肺動脈高壓、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或肺源性心臟病的臨床癥狀。具體操作方法為每日15 小時以上(特別是夜間)的鼻導管持續低流量的吸氧。用氧的同時需注意用氧安全:防火、防震、防油、防熱。
2.4 合理應用藥物治療
對于COPD 患者合理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對于急性加重期患者在長期治療中應堅持穩定應用藥物治療。通過穩定治療可達到舒張支氣管,改善肺通氣和換氣的功能,預防感染等。
其主要包括應用一些支氣管擴張藥,如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等;應用化痰藥物,叩擊,吸痰等排痰治療,若在此過程中每天痰量>30ml, 則應采用引流;合理應用各種疫苗,提高COPD 患者機體免疫力,避免感染,防止加重患者臨床癥狀。
2.5 心理療法
老年患者由于機體功能明顯衰退,再加上疾病的困擾往往表現出憂慮、孤獨、擔心的不良情緒;不良的心理會影響到治療效果,且不利于疾病的恢復。惡性情緒的產生大致可總結為:①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導致的呼吸困難、胸悶、心悸的反復發作及疾病急性期的痛苦使患者對疾病產生了焦慮和恐懼。②由于COPD 疾病病程漫長,藥物效果產生緩慢,患者需長期服藥造成的經濟壓力。③ COPD 患者生活質量受到極大的影響及相應對家庭依賴性的增加、自身社會價值受限的焦慮感。④長期低氧血癥、呼吸性酸中毒、應用的茶堿或激素類藥物等導致的不良作用,亦容易使患者產生心理不適,如焦慮、易激動等。
針對以上患者的不良情緒,醫護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走進老年患者的內心,了解患者的內心需求,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在一種愉悅的心境下配合治療。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應從全方面給予有效的康復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積極治療并發癥,加快疾病的恢復進展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復方丹參滴丸;阿莫西林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09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是慢性氣道阻塞性疾病(即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總稱。其主要特點是肺功能呈進行性衰退, 出現慢性氣流受阻, 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老年人中, 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下降的同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率卻在不斷上升, 占我國農村好發疾病發病率之首[1]。本文給予復方丹參滴丸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治療效果顯著。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5~9月接受治療的6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 各30例。此60例患者典型臨床癥狀為慢性咳嗽、咳痰、在日常活動甚至休息時感到明顯的氣短或呼吸困難。對照組中, 男18例(占60.00%), 女12例(占40.00%)。年齡51~69歲, 平均年齡(63.05±2.06)歲, 平均病程(6.25±1.25)年。干預組中, 男19例(占63.33%), 女11例(占36.67%)。年齡48~71歲, 平均年齡(64.15±1.10)歲, 平均病程(6.19±1.63)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家庭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排除青霉素皮膚試驗陽性、哮喘、濕疹、枯草熱、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史患者。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廣譜β-內酰胺類抗生素阿莫西林, 0.5 g/次, 每6~8小時1次, 每日劑量不超過4 g。實驗組給予復方丹參滴丸治療, 5粒/次, 3次/d。兩組均2周為1個療程。
1. 3 療效評定標準
1. 3. 1 療效評定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三個等級。顯效:治療后患者咳嗽、咳痰等基本臨床癥狀消失。肺底部濕音消失, 血象恢復到正常水平。有效:上述基本癥狀改善明顯。肺底未及濕音, 血象示中性粒細胞比值下降, 但未達正常值。無效:上述基本癥狀無改變。肺底濕音明顯。血象示中性粒細胞比值仍高于正常值。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3.2 生活質量評分(QOL) 生活質量滿分60分。生活質量極差:
1. 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干預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QOL)比較 經過治療后, 兩組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干預組生活質量優良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死率與患病率均較高, 已位居世界范圍內疾病死因的第四位, 是一種嚴重威脅人們群眾健康的疾病。常見病因有吸煙、大氣污染、過敏因素、慢性且反復出現呼吸道感染等。這些因素首先誘發慢性支氣管炎, 進一步發展為慢性阻塞性肺氣腫。
呼吸道局部防御以及免疫功能下降、彈性蛋白酶以及抑制因子的失衡、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是本病主要致病因素。早期, 肺順應性降低, 最大通氣量降低。隨著肺泡彌散面積的減少, 導致通氣血流比例失調, 發生通氣通功能障礙[4, 5]。因此, 避免接觸氣道刺激因素、選擇敏感抗菌藥、應用支氣管擴張藥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是本病的治療原則。本文給予復方丹參滴丸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干預組治療效果、QOL評分高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 熊秀芳.復方丹參滴丸在老年慢阻肺治療中的應用.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0, 8(6):80.
[2] 江清文.復方丹參滴丸在老年慢阻肺治療中的應用分析.亞太傳統醫藥, 2013, 9(9):178-179.
[3] 劉萍.復方丹參滴丸治療老年慢阻肺療效研究.亞太傳統醫藥, 2014, 10(22):115-116.
[4] 吳喜初.復方丹參滴丸在老年慢阻肺治療中的應用分析.現代養生, 2014, 10(16):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