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防治措施落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工作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三病”綜合防治方案的實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網絡。通過開展“三病”的篩選,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和實施精細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健全長效運行機制,推進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
(二)具體目標
1.以鄉鎮為單位,高血壓、2型糖尿病患者發現率分別≥8%、1.5%,社區35歲以上首診病人測壓率≥95%;患者規范管理率均≥60%;服藥率≥60%;高血壓管理人群血壓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蓋率≥95%、健康知識知曉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發現率≥2‰,規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禍率。
2.建立完善的縣、鄉、村三級綜合防治組織機構,對每位“三病”患者實行精細化管理,提供個性化干預治療方案,實現檔案動態信息化。
3.對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實行國家基本藥物范圍內的藥品免費配送治療。
4.建立完善“三病”綜合防治長效運轉機制。
二、實施步驟
(一)調研訪談,摸清基數(3月1日至3月31日)
1.組織調研組走鎮下村,深入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通過召開座談會、民主懇談、群眾走訪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城鄉居民對健康的需求,明確項目的工作目標和重點。
2.以鄉鎮為單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數量及分布。
3.召開“三病”防治專家技術論證會,確定治療方案及年經費數額。
(二)完善組織,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縣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防治項目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各鄉鎮政府和有關單位設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
2.衛生部門建立專家指導組(邀請市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專家參與)、質量控制組、宣傳報道組、檢查督導組等小組。
3.組建14支診療團隊。每支診療團隊由市級心腦血管臨床專家、內分泌臨床專家各1名,縣級相應臨床醫生各1-2名組成,疾控人員、責任醫生、聯絡員全程參與。同時,組建1-2支精神病臨床專家組,負責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診治。
4.組織參與項目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掌握綜合防治項目的內容和要求、明確工作職責。
(三)廣泛動員,全員參與(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開全縣動員大會,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各單位工作職責和任務目標,建立上下一心、步調一致的運轉機制。采取各種有效宣傳形式,廣泛動員群眾參與。
(四)落實措施,精細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購配置國家基本藥物范圍內的藥品及血糖測量儀、試劑等物資。
2.建立縣“三病”信息管理平臺,分鄉鎮以行政村為單位,擴大發現“三病”患者人群,對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診療團隊進行復診核查,開具個性化健康處方。
3.社區責任醫生對現場復診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對象根據新的分級管理規定,規范開展定期隨訪工作,并及時將每次隨訪信息錄入管理系統。
4.專家指導組開展巡回指導、隨訪質量控制、患者藥物治療、非藥物干預指導等。
5.按照有關規定,落實雙向轉診制度。
6.通過講座、健康俱樂部、走村入戶宣傳等健康教育形式,積極開展非藥物干預。
三、保障機制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三病”綜合防治項目是惠及我縣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幾年的衛生重點工作,各單位務必提高認識,按照縣政府《關于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的通知》、縣公共衛生委員會《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實各項工作措施,確保項目正常有序開展。
(二)明確職責,形成合力
縣委宣傳部:組織開展公益性、群眾性精神衛生和慢性病預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宣傳,引導群眾養成體質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縣發改局: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規劃納入縣“十二五”總體規劃中,向上積極爭取項目建設資金,督促落實,確保鄉鎮衛生服務站建設適應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縣公安局:重點掌握轄區內可能肇事肇禍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況,把加強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之中,落實日常監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嚴重肇事肇禍精神疾病患者的強制收治工作,參與并協同實施應急醫療處置措施;會同民政局等部門做好流散在社會上的精神病人的處置工作。
縣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將慢性病、精神病困難戶納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醫療救助政策;組織病情穩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使病人通過生產自救,改善生活質量。
縣財政局:負責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財政投入機制,及時落實實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藥治療補助所需資金;配合衛生部門實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資金管理效率。
縣人勞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強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術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提高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保持隊伍穩定,擴大隊伍規模;研究解決提高城鎮參保人員的慢性病、重點精神疾病患者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為康復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創造或提供就業條件和場所。
縣衛生局:負責制訂具體實施方案和計劃;提高合作醫療參保人員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開展項目培訓、指導;負責項目的日常監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監督考核制度和評價機制,完善信息公示及獎懲等制度。
縣殘聯:維護精神殘疾者的合法權益,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采取藥物治療、康復訓練和社會服務等綜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參與社會生活的開放式管理,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療康復服務,提高康復質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質量。
縣慈善總會: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實精神病人服藥治療補助所需資金,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重性精神殘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鄉鎮政府:負責轄區內“三病”綜合防治工作的領導;重視、支持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為“三病”患者的篩選和管理提供有利條件;進一步健全農村公共衛生管理網絡,明確職責,落實任務;健全并規范公共衛生專干和村(社區)公共衛生聯絡員制度;加強對村社區的督導,強化組織、宣傳和指導,定期召開例會,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
(三)完善機制,確保實效
1.定期組織對各鄉鎮項目實施進度和工作質量進行督導控制,每月通報工作進展情況,保證工作質量。
為了解我市2015年度性病防治、艾滋病免費自愿咨詢檢測(下稱VCT門診)及麻風病防治工作開展情況,發現存在問題,總結工作經驗,進一步推動我市性病綜合及麻風病防控工作,根據《市衛生局關于開展市2015年度皮膚性病綜合防治工作考核的通知》(三衛[2016]14號)文件要求,我局于2016年1月中旬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全市醫療衛生單位進行綜合考核。現就有關考核結果通報如下:
一、考核單位
(一)性病皮膚病綜合防治工作
9家市級醫療單位: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市婦幼保健院、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農墾醫院、總醫院分院、425醫院、華僑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粵海醫院。17家基層醫療單位:田獨衛生院、荔枝溝衛生院、育才衛生院、馬嶺衛生院、崖城衛生院、保港衛生院、梅山衛生院、林旺衛生院、藤橋衛生院、鳳凰衛生院、河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河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南濱農場醫院、南田農場醫院、南島農場醫院、南新農場醫院、立才農場醫院;4家艾滋病免費自愿咨詢檢測門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
(二)麻風病防治工作
4家綜合性醫院;11家基層衛生院;5家農場醫院;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二、考核內容
(一)性病綜合防治工作
1.性病疫情監測;2.性病臨床干預與健康教育;3.性病實驗室建設;4.性病試驗項目;5.性病監測
(二)艾滋病免費自愿咨詢檢測
1.組織措施;2.咨詢室建設;3.咨詢服務一資料管理;4.HIV檢測能力;5.工作任務完成及效果。
(三)麻風病防治工作
1.組織管理;2.現場管理;3.宣傳教育。
三、考核方法
(一)現場考核:采取聽取匯報、訪談、查閱資料、現場查看等方式進行;
(二)反饋:現場考核完成后,考核組對各單位完成任務情況進行匯報,對存在問題進行反饋。
四、考核結果
(一)皮膚病性病綜合防治工作考核情況
1.性病綜合防治工作
2.艾滋病免費自愿咨詢檢測(VCT門診)工作
(二)麻風病防治工作考核情況
五、主要存在問題
(一)皮膚病性病綜合防治工作
1.性病疫情監測工作
一是性病疫情管理。性病現場準確性復核,要求梅毒、淋病病例報告準確率不得低于85%。此項考核發現:農墾醫院、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中醫院、425醫院、華僑醫院及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粵海醫院梅毒準確性低于85%。淋病病例報告準確率低于85%的是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中醫院、中國人民總醫院分院、425醫院、華僑醫院及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粵海醫院;二是定期開展漏報自查。要求每年開展兩次漏報調查,有通知、小結、自查報告、覆蓋主要報病科室等,漏報率小于5%,自查報告應向上級及存在問題進行反饋。此次考核發現:425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粵海醫院未完全開展此項工作;三是性病知識培訓。要求舉辦二級性病專業培訓,資料齊全,培訓內容包括“性病診斷與報病標準”。此項考核發現:425醫院、華僑醫院及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粵海醫院有開展培訓,但資料不全。
2.性病臨床干預與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性病咨詢與檢測服務。要求向性病門診就診者主動提供咨詢檢測服務,首診者梅毒檢測率不低于80%。此項考核發現:425醫院、總醫院分院、農墾醫院、市中醫院、華僑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粵海醫院首診者梅毒檢測率均低于80%;農墾醫院現場被發現性病門診醫生未主動向性病就診者提供咨詢檢測服務1例;二是干預包服務發放。要求向性病門診就診者發放“性病干預服務包”,登記發放情況并上報。此次考核發現:425醫院存在發放率較低且登記不完整。
3.性病實驗室建設
一是華僑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粵海醫院人員2015年度未派專職實驗室人員參加省級及以上性病實驗室診斷技術培訓,無培訓證書;二是市人民醫院、華僑醫院及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粵海醫院無專項經費投入實驗室;三是425醫院、華僑醫院儀器設備,實驗室缺乏規定應有的儀器設備。
4.性病試驗項目
一是425醫院、總醫院分院、市人民醫院、華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中醫院及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粵海醫院未開展暗視野檢查梅毒螺旋體;二是華僑醫院未開展淋球菌培養或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
5.實驗室管理工作
一是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粵海醫院未制定實驗室制度文件;二是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粵海醫院無實驗室標準操作規程;三是市慢性病防治中心、425醫院、市人民醫院、農墾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中醫院及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粵海醫院檢驗項目分類有登記不全(缺乏臨床診斷)現象;四是總醫院分院、華僑醫院及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粵海醫院實驗室室內質控工作未開展或開展不完善。
6.性病監測工作(基層醫療機構)
一是藤橋衛生院、林旺衛生院、南新農場醫院、河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崖城衛生院、梅山衛生院、立才農場醫院、南島農場醫院對市級下傳文件存檔不完整;二是荔枝溝衛生院、南濱農場醫院、立才農場醫院、南島農場醫院年度工作計劃、階段性總結及年終總結不全;三是鳳凰衛生院、保港衛生院二級專業培訓資料不全;四是性病健康教育促進方面。南島農場醫院、鳳凰衛生院、馬嶺衛生院、保港衛生院、南田農場醫院、河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宣傳欄、宣傳海報、折頁或小冊子等宣傳資料不全。
7.艾滋病免費自愿咨詢檢測(VCT門診)工作
一是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HIV實驗室檢測資料未設獨立保存;二是市人民醫院對艾滋病自愿咨詢者抗體檢測后提供咨詢的比例未達到100%標準要求。
(二)麻風病防治工作
一是鳳凰衛生院、南濱農場醫院未能及時開展并協助完善麻風防治隨訪現癥或愈后病人及其家屬檢查資料情況;二是農墾醫院、河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南新農場醫院、鳳凰衛生院未能及時上報可疑病例、現癥及愈后病人的資料管理情況。
六、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
1.繼續加大對性病綜合防治工作的投入力度,科學認識通有過性病疫情監測、臨床干預、健康教育促進,對遏制性病傳播、降低艾滋病感染機率的重要意義。
2.加強對麻風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積極配合麻風病防治中心開展麻風病人的防治工作,健全麻風防治工作管理小組,確保各項防治措施有效落實。
(二)加強培訓,完善隊伍建設
崗位業務知識熟練與否直接影響性病及麻風病防治各項工作的開展,各區衛計局要加強各轄區基層醫療單位開展性病及麻風病人員的專業培訓力度,完善隊伍的能力建設,提升基層隊伍能力。
為統籌城鄉公共衛生事業均衡發展,提高農村公共衛生管理、服務水平和農民健康水平,促進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根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經市政府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強全市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目標
年,初步建立以市為主,鎮(街、區)、村分級負責的農村公共衛生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和投入保障、責任考核機制。到年底,基本建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基本實現城鄉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使農民群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堅持“預防為主”方針,全面落實疾病綜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腸道傳染病、肺結核、肝炎等重點傳染病、地方病發病率,逐步開展高血壓、精神病、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綜合防治。完善農村公共衛生信息監測、報告制度,提高對農村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中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范和緊急應對能力。
(二)加大農村衛生監督執法力度。調整、充實執法力量,完善衛生、公安、工商、質監、食品藥品監管、安監、環保等部門信息共享、互相支持的聯合執法機制,加強監督管理,提高農民衛生安全保障水平。
(三)大力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充分運用“八個一”的干預措施,加大健康宣傳力度,引導農民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衛生防病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
(四)積極開展農村愛國衛生運動。加大農村改水改廁和除“四害”力度,逐步推行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加強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
(五)提高農村婦幼保健水平。加強農村婦女婚育保健、生殖保健、常見疾病防治及農村流動人口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提高基層醫療機構婦幼保健技術服務水平,進一步降低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
三、建立農村公共衛生管理體系
(一)各鎮(街、區)成立由分管鎮長(主任)任組長,鎮(街、區)有關單位負責人和各行政村負責人為成員的公共衛生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本鎮(街、區)的具體實施方案,組織落實市委、市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各鎮(街、區)確定一名公共衛生聯絡員,具體負責日常聯系、協調等工作。
(二)各行政村組織落實本村的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愛國衛生、健康教育、職業衛生、食品安全等公共衛生任務,督促村衛生室,個體診所履行公共衛生職責。
四、健全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網絡
(一)以區域衛生規劃為指導,通過調整布局和優化配置,建立、完善以市醫療衛生單位為指導、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網絡。
(二)各鄉鎮衛生院承擔本轄區的公共衛生綜合管理、服務職能。成立由分管院長任負責人的公共衛生管理服務辦公室,在衛生院現有人員中明確相應的公共衛生專職工作人員,具體負責公共衛生管理與服務工作。市衛生局負責對各鄉鎮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情況進行業務管理與考核。
(三)每個行政村至少設立一名農村公共衛生協理員,可由鄉村醫生等熟悉情況的人員通過培訓后兼任,接受鄉鎮公共衛生管理服務辦公室的管理、考核。農村公共衛生協理員負責及時報告公共衛生相關信息,協助處理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中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協助開展預防接種、婦幼保健、衛生監督、健康教育等日常工作。要將傳染病、慢性非傳染性疫病防治等逐步納入村衛生室服務內容。
五、工作要求
(一)各有關單位要充分認識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將其列入綜合考核內容,在設施建設、人員配備、經費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確保如期完成建設任務。各醫療衛生單位要制定、完善本轄區的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方案,并負責具體組織實施。
(二)各鎮(街、區)要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農村公共衛生經費投入,確保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所需經費。擔任村公共衛生協理員職務的鄉村醫生,對其承擔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給予補助,所需經費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中解決。
(三)嚴格農村公共衛生專業人員準入制度,不斷提高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的從業比例;實行考核聘用制和動態管理,將優秀人才及時補充到農村公共衛生隊伍。積極開展在職人員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有計劃地培訓鄉鎮、村公共衛生技術人員,不斷提高其業務水平。
一、2009年衛生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全力以赴抓好手足口病(ev71感染)防治工作。
(二)突出抓好四項衛生民生工程
三是突出抓好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截止到目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達到75家,占全年目標任務90家的83%,阜陽城區覆蓋人口達到80%以上,5縣市區覆蓋人口達到50%以上。為推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范化建設,已完成32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范化建設任務,目前有26家正在創建中,同時完成85名社區全科醫師、95名社區護士培訓任務。至9月底,省級已下撥資金511萬元,市縣配套746萬元,實際撥付資金690.4萬元,社區衛生“六位一體”服務功能逐步提升。
(三)積極推進六項重點衛生工作
一是積極推進公共衛生體系和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疾病防治、衛生監督、醫療救治、緊急救援四大體系建設,完善應急預案,健全應急隊伍,落實應急設備,開展應急演練,及時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實現了全市疫情信息網上直報,提高了突出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處置能力。
二是積極推進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認真開展了流腦、麻疹、出血熱、狂犬病、霍亂等腸道傳染病、重點呼吸道感染疾病疫情監測、主動搜索和督導檢查工作;開展了碘鹽監測和碘缺乏病病情監測;加強了瘧疾防治工作,完成了常規計劃免疫接種任務。
四是積極推進婦幼保健工作。圍繞“一法兩綱”核心,依法管理和規范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強化母嬰保健法律法規宣傳;組織婦幼保健工作下農村、下工廠、下社區、進學校,開展孕產婦死亡評審,建立孕產婦急救“綠色通道”,實行孕產婦分孕免費救助,組織“三網監測”工作質控調查和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繼續實施艾滋病母嬰傳播阻斷項目和愛嬰衛生院創建工作。
共4頁,當前第2頁1234
六是積極推進無償獻血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獻血法”及衛生部“二個辦法、兩個規范”,重點加強采供血機構監管和血液質量管理。市中心血站順利實現國家“is09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兩個規范”建設達標驗收。繼續深入推進無償獻血宣傳活動,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19000多人參加無償獻血,獻血量為7600000毫升,確保了臨床用血需要,確保了血液質量和人民群眾用血安全。阜陽市連續二屆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稱號。
2009年全市衛生工作進一步貫徹落實發展中醫藥政策,積極開展“中醫中藥——中國行”阜陽站啟動活動;在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學科建設和衛生科技工作,加強醫學教育,提高教學水平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
二、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二是全市民生工程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進展不平衡。由于受物價上漲等因素的影響,臨泉縣鄉、村醫療機構工程建設進度遲緩。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宣傳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經辦機構的監管能力與繁重的管理任務不相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制度需進一步完善。
三是重大疾病防治任務重。由于我市人口基數大,人口流動量大,城鄉衛生條件差等因素影響,重大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形勢嚴峻。艾滋病患者占全省50%以上,防治任務艱巨。
四是衛生執法水平低。衛生監督監測設施落后,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管理能力低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衛生執法還不能適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處置需要。
五是衛生人才匱乏。由于我市經濟落后,引進人才的機制不活、政策不優惠,真正的人才難以入編和兌現工資,導致衛生人才、尤其是高層衛生技術人才引進難,專業技術人才嚴重匱乏,鄉鎮衛生院基本沒有本科畢業生。
六是衛生行風建設仍需加強。醫德醫風教育仍存在薄弱環節,醫療服務質量差問題依然存在,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依然任重道遠。
三、2009年衛生工作目標任務
總體思路是: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民生工程為突破,大力加強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推進中醫事業發展和科技興醫戰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強化醫德醫風建設,推進衛生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超前謀劃、及早準備,充分做好手足口病防治應對處置工作。目前全省雖然撤消了手足口病防治ii級響應,但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切實做到思想不松懈、不麻痹,堅持已經總結出來的成功防治經驗,在流行季節前嚴密監測疫情,完善報告制度,及時分析疫情態勢,堅持早期預警預測,深入宣傳防病知識,做到未雨綢繆,及早應對。
(二)突出抓好衛生民生工程。堅持把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衛生民生工程作為衛生部門的頭等大事,擺上十分突出的位置來抓。實行衛生民生工程目標管理,明確責任,分級負責,落實任務,強化保障措施,加強督查指導,保質保量地完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和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重大疾病醫療救治和生活救助三大衛生民生工程任務。
(三)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加強對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預防控制和監測;進一步落實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措施;加強春季人禽流感防控和乙腦、流腦等疾病疫情監測;突出抓好以霍亂為重點的夏秋季節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抓好預防門診規范建設和疫情信息網絡體系建設,提高預警預測能力,有效控制疫病的流行和傳播。
(四)繼續推進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繼續深化衛生監督體制改革,不斷完善衛生執法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啟動農村衛生監督體系建設試點,抓好農村衛生監管網絡建設,強化農村衛生監督執法工作;加強監督監測實驗室裝備,進一步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全面加強公共衛生和衛生全行業監管,建立食品衛生長效監管機制;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大力促進環境衛生、食品衛生、職業衛生、學校衛生和農民工衛生工作。繼續深入開展打擊非法行醫專項整治活動。
(五)切實加強農村衛生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干,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大力加強縣級醫療機構建設,逐步完善鄉鎮衛生院管理和運行機制,全面推進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規范化、標準化建設,認真組織實施“農村衛生工作年活動”和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試點工作,進一步提高農村衛生服務整體水平。
(六)強力推進無償獻血工作。認真開展“血液質量安全年”活動,切實保障血液安全,加強采供血機構基礎設施、基礎管理建設,啟動市中心血站新業務大樓建設,繼續鞏固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成果。
共4頁,當前第3頁1234
(七)進一步加強婦幼衛生工作。繼續大力推進“降消”項目、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培訓項目、“三網監測”項目、艾滋病母嬰阻斷項目實施工作。重點加強基層婦幼衛生工作,全面提高孕產婦和兒童保健覆蓋率,擴大新生兒疾病篩查面,提高婚前醫學檢查率,強化出生缺陷干預措施,進一步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和孕產婦、嬰幼兒死亡率。
(八)繼續推進城市醫療體制改革。按照政事公開,管辦分開的原則,認真實施醫療衛生機構屬地化和全行業監管,形成職能明確、定位清晰、綜合協調、權責統一的衛生管理體制;強化區域衛生規劃,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現有醫療衛生資源,調整優化結構和布局;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從有利于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監管出發,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多種實現形式;鼓勵社會資金依法興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支持有資質人員依法開業,方便群眾就醫,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依法加強對公立醫療機構醫療衛生服務行為和質量監管,完善醫療衛生服務標準和質量評價體系,規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健全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監測網絡;深化醫療機構運行機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機制;繼續推進醫療機構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勵機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嚴格工資總額管理,實行以服務質量及崗位工作量為主的綜合績效考核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有效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重視醫務人員人文素養培養和職業素質教育,優化醫務人員執業環境,構建醫患和諧關系,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一、總體要求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牢牢把握"高位求進、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繼續按照全市衛生工作"衛生為民生,健康護小康"的戰略部署,以全面加快衛生改革與發展,促進各項衛生工作創一流為著力點,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衛生民生工程、統籌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重大疾病防控、醫療服務質量監管、衛生隊伍建設等工作為重點,以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為目標,促進我區衛生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周年。
二、重點工作
(一)穩步推進醫改工作
一是全面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月日前啟動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工作,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并實行零差率銷售。鼓勵村衛生室和非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以核定編制為基礎,積極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綜合配套改革,認真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編制、財政補助和績效考核等政策。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合理用藥的指導,規范用藥行為,科學用藥,切實降低藥品費用負擔,真正讓老百姓得到基本藥物政策的實惠。二是加強醫院管理。結合制定"十二五"規劃,加強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管理,優化醫院布局結構。加快建立區級醫療機構與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分工協作機制,繼續開展對口幫扶工作,逐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技術水平。推進院務公開,推行優質護理服務、預約診療等便民惠民措施。擴大臨床路徑實施覆蓋面。加強醫療成本核算與控制,有效控制門診、住院均次醫療費用增長。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滿足群眾多層次需求。推進以電子病歷為主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同時完成個行政村衛生室信息平臺建設。三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全面落實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項目,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城市居民健康檔案規范化電子建檔率達到70%,農村居民健康檔案規范化電子建檔率達到%,為65歲以上老年人每年進行健康危險因素調查和體格檢查。高血壓、糖尿病管理人數分別提高到萬人、萬人以上,發現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納入管理范圍。免費為例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免費向城鄉居民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有效預防控制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職業病等重大疾病。
(二)加快衛生項目建設。完成區人民醫院達標改建項目、區中醫醫院住院綜合樓建設項目和 個村衛生室改擴建項目,繼續實施其他村衛生室建設工作。推進區衛生執法大隊能力建設,將區精神病醫院康復中心建設項目和輝山鎮衛生院改造項目納入項目儲備。繼續補充更新醫療機構基本診療、急救、防疫、婦幼等設備。
(三)加強醫療服務監管。繼續加強醫療服務質量管理,以質量為核心,以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為目標,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優質醫療服務。建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考評計分制度,開展病歷點評工作,一是鞏固醫療機構分級管理的成果,針對醫療機構評、復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督導檢查;二是督促醫療機構完善行政查房和業務查房制度,并納入年度考核管理;三是對醫務人員執業行為實行計分管理,務求轉變服務態度,提升服務質量。全力支持區人民醫院二級甲等醫院創建工作,指導金山、西壩中心衛生院開展二級乙等醫院創建工作。分級開展"診療技能大比拼"系列活動,不斷完善診療規程,執行制度規范,確保質量安全。建立無償獻血長效機制,健全采供血服務網絡,加強采供血機構服務能力建設,保證血液質量安全和臨床用血需要。推進"平安醫院"創建活動,嚴厲打擊"醫鬧"行為,健全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和醫療責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醫療糾紛處置協調機制,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四)繼續發揮中醫優勢。認真落實《省人民政府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強中醫服務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每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設置中醫科,%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村衛生室能提供中醫藥服務,基層中醫服務量達到%以上。加強中醫藥人才和技術骨干培養,強化名中醫師帶徒工作,組織中醫人員學習中醫四部經典著作。大力推進區中醫醫院中藥房、中醫針灸康復等項目建設;繼續開展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應用,充分發揮中醫簡、便、廉、驗優勢,切實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五)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繼續爭取招聘執業醫師服務鄉鎮衛生院項目,公招衛生專技人員,進一步緩解醫療機構護理人員緊缺和鄉鎮衛生院執業醫師匱乏問題,為事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采取上掛進修、短期輪訓、專題培訓等方式培訓醫護人員,提升整體服務水平。依托華西醫院等上級醫院,全力做好農村衛生適宜技術和中醫藥適宜技術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