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與時俱進的傳統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校;傳承;關注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文化集中地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經驗,涵蓋知識、信仰、藝術、道德、風俗等多個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曾說:“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我國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了十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諸如詩詞、樂曲、民族音樂、書法、戲劇、傳統節日、服飾、諸子百家、民間習俗、工藝等等。它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很早很早就已經吸引了西方的傳教士、學者、旅行家等精英分子的注意,比如意大利人利瑪竇、德國人湯若望等。
然而,這些代表著我國燦爛文化的東西,卻在當今高速發展的時代中漸漸被淹沒、淡忘。很大一部分高校學生在全球化文化思潮的沖擊下,熱衷于選擇實用的、時髦的、前沿的文化科目,盲目追求時尚,盲目追捧外來文化,熱衷于情人節、圣誕節、西餐等,對中國的書法、繪畫、戲劇等傳統文化十分生疏、淡漠,對所開設的國學課、語文課興趣不高,甚至認為有些傳統文化如易學等落后、過時,長此以往,顯然不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的。
沒有中學的升學壓力,也沒有小學的稚氣未脫,更沒有社會工作的煩惱和紛擾,高校,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學生們的思想更加活躍和成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無疑是傳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大好平臺,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其綜合素質,從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樹立全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和保護意識
在高科技和多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物和外來文化讓人們盲目追求和崇拜,而對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較為淡漠,缺少知識和感情,片面地認為已經過時和落后。所以首先需要引起社會大眾對中 國傳統文化的關注和保護意識,加強社會的文化認同,為傳統文化提供其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對于高校,應該加強和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鼓勵學生多學習傳統文化,普及學校所在地的傳統文化知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覺。作為高校教師,更應言傳身教,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自身傳統文化修養的魅力比如授課中引入一些詩詞,引經據典,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起到引導學生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喚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保護意識的作用。
2、在校園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
校園是學生每天學習、生活的場所,如果在校園中融入比較多的傳統文化元素,比如教室里的墻上懸掛古人的名人名言;廣場、花園里鐫刻名人的書法、塑像;走廊里懸掛一些傳統的國畫、剪紙、戲劇臉譜等等,讓學生耳濡目染、慢慢的接受熏陶。
3、讓傳統文化走進高校
高校的教育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技能的教育,更要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因此傳統文化的教育不能走出高校課堂。從某種層面上講,高校學生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是因為陌生,因為不了解。比如川劇,我校曾經將部分經典川劇劇目搬到學校的舞臺上進行表演和解說,贏得了滿堂喝彩,學生對此評價頗高,并表示觀看后受益匪\。同樣的,對于其他的一些傳統文化,比如皮影戲,剪紙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將藝人們請來學校辦一個講座,做一場展覽,或者開設為選修課,相信會有很多學生是愿意去了解并學習和關注的。
4、組織學生成立興趣社團
社團是學生課余活動的一個重要平臺,依托社團的影響力,可以成立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團,比如漢服社團、剪紙社團、民間舞社團、書法社團、戲劇社團、古琴社團等等,定期組織學生活動、給予指導,并組織匯演,也是宣傳傳統文化、提高學生興趣和積極性的方法。
5、充分利用有影響力的媒介, 加強交流
要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利用有想象力的媒介吸引他們的注意。除了傳統的廣告,還可以借助時下收視率高的電視、電影、動畫等媒介。可以考慮將傳統文化植入時下一些知名的電視真人秀節目,讓以明星效應帶動大家的關注。比如湖南衛視的《偶像來了》的某一期節目,就讓明星去一些不太為廣大觀眾所熟知的安徽呈坎,通過游戲、完成任務等方式讓明星和觀眾都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徽墨、毛筆、徽雕、撕紙、歙硯等都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和印象,并且愿意學習和購買一些產品。此外,還可以考慮將部分傳統文化融入電影或者將年畫題材中的經典的故事、橋段編成動畫片或微電影等。比如電影《小門神》就是講年畫里的門神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輕松而易于接受;比如電影《捉妖記》里展現的剪紙文化等等,都是潛移默化中在展現我國的傳統文化。
此外,可以開設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或微博等學生使用頻率比較高的社交軟件對傳統文化進行宣傳和介紹,并經常保持更新和互動,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了解。
6、與時俱進
要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因循守舊是行不通的。必須要與時俱進,有所創新才能發揚光大。但是創新不代表全部拋棄,而是在保留傳統文化的精髓上結合現代的需要進行創新。比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可能很多學生背不了,但將之配上曲,并以現代的通俗唱法進行演唱,以歌曲的形式展現,就有很多學生能夠吟唱了,在唱的過程中,詞也記下了,也能體會詞中的意境,這也是與時俱進的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方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藝術;美術教學;融合;運用
發展以“中國元素”為核心的創新型美術教育是我國中專美術教育實現自身創新及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史,優秀文化藝術燦若星辰,并隨著我國歷史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得到不斷的豐富。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滲透,是發展“中國元素”創新型美術教育的必然選擇。
一、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學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傳承、發揚和與時俱進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建立及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各種西方藝術文化思潮不斷沖擊著我國民眾的價值觀以及文化觀,以中專生為代表的青年主體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很容易受到各種西方思潮的影響,因此,在對其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更需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育的融合,在與時俱進中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
基于此,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學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實踐意義,具體表現如下:
(一)對學生獨特美術風格形成的促進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水墨畫、木版畫等不僅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占據著獨特的地位。美術教學不僅是繪畫理論、繪畫技能的教學,更重要的是美術精神以及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學,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合進中專美術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更好的解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領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魅力,更能引導其在美術基礎理論和繪畫技能知識學習過程中逐漸發現中國美、創造中國美,并深入體會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從而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
(二)對現代文化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融合作用
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的發展既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為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現代化風格的文化藝術,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則需要吸收現代文化藝術中的一些精華因素以保持與時俱進。
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華,增添美術教學亮點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具有音樂、美術等多種形式,但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有著其獨特的藝術精華。
我國古人在藝術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反應在文化藝術中即為意境表現,如中國傳統美術作品中的“松”意味著堅韌不拔、“梅”意味著品節高尚、“荷”意味著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美術教學“中國元素”
“中國元素”彰顯中國特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藝術的深厚積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既包含有古人的藝術精神追求,亦包含著許多與生活、風俗習慣等有關的文化藝術,如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中國結、剪紙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文化。因此,在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入中專美術教學過程時,既要注重與美術本身相關的知識教學,亦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延伸,將美術教學與實踐就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如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合中國結欣賞及編織、剪紙以及插花等實踐性藝術教學方式,即通過開展美術手工課,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內涵,以更好的將“中國元素”融入自身美術學習中。
(三)欣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拓展美術教學空間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集中表現。因此,在中專美術教學過程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時,要通過多媒體展示、藝術博物館實地考察等形式引導學生欣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如引導學生欣賞中國傳統寫意畫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筆畫中勾勒出的細膩線條、建筑藝術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斷豐富美術教學的藝術表現形式,拓展美術教學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幫助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從多層次、多領域以及多樣化的藝術表現空間內豐富自身美術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具有明顯的民族審美特征,將其適當的運用在中專美術教學中,不僅可以有利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揚,亦有利于幫助學生在美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為往后的美術創作及就業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一、戲曲臉譜藝術的現狀
雖然戲曲臉譜文化源遠流長,臉譜造型發展獨特,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戲曲逐漸被新的娛樂方式所代替,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戲劇院也沒以前那么盛行,因而臉譜文化也逐漸消逝,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是在如今的時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精神文化的要求也日益加強,回歸傳統成為時代的潮流,因此,戲曲臉譜藝術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傳統藝術,再次掀起了浪潮,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近年來,隨著文化界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來保護戲曲臉譜不受到其它娛樂的沖擊,再加上媒體的大力宣傳,戲曲臉譜文化似乎又要出現在大街小巷,創造新的輝煌。為了將戲曲臉譜文化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當前市場中出現了很多用臉譜符號包裝的商品,設計者正是為了將傳統的文化藝術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造出另一種別樣的風格。但是,在這些帶有臉譜的設計作品中,大部分都是直接應用了臉譜的原本造型,生搬硬套的將臉譜移到了設計當中。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設計者急功近利,只是單一的想到了臉譜是傳統文化,想以此吸引大眾的眼球,卻沒有思考其文化內涵,應用的意義何在,能起到哪些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第二,缺乏創新,設計者沒有創新意識,思維閉塞,將產品設計的很古板,沒有抓住當代人們的心理需求,不能受到現代大眾的喜愛;第三,現代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缺乏文化修養,文化底蘊明顯較低,因而設計出的作品缺乏活力,不能生動形象的表現出產品的特征,難以保持生命力。所以,這些現象足可以說明臉譜文化隱藏著很深的藝術價值,所以,深度開發戲曲臉譜的藝術潛能勢在必行。
二、戲曲臉譜藝術文化的傳承
要想將臉譜文化很好的發展并繼承下去,關鍵的就是對其進行再創造,在傳統藝術的基礎上,與現代文化元素相結合進行創新,與時俱進,使臉譜文化充滿活力。所以,要想發展和傳承戲曲文化,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是要保留傳統。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文化,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臉譜是其中的必要元素之一,所以,要加強對戲曲文化的保護工作。其次不同階段的人群消費程度不同,所以,可以選擇不同的材質制作出各個層次的臉譜供人們選擇。再次,不管作品的材質和設計是好是壞,都要做出品牌,所以產品的包裝和質量是至關重要的,要注意提高產品的文化品味。第二是藝術創新。要傳承臉譜文化,就需要承古銜今,開拓視野、打開思維,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這樣才能受到大眾的喜歡,更好的發展臉譜藝術文化。首先,在人們的現實生活滲入臉譜文化,當臉譜形象以一種新穎的方式出現時,必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其次,對臉譜文化的表現形式進行創新,臉譜是一種特殊的設計元素,根據時展,可以將臉譜應用到各領域中,比如用在汽車上、家具上或者作為壁紙裝飾房屋等,不僅新穎獨特,還能展現民族文化。戲曲臉譜文化是先輩們留下的一份獨特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應該在傳統的文化基礎上,恰當的融入現代藝術,與時俱進,這樣才能將戲曲臉譜文化更好的發展下去。
論文關鍵詞:新媒體,文化傳播,影響,提升策略
1 新媒體概述
我們知道傳統媒體指的是電視、報紙、廣播、雜志等。而新媒體指的則是基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光纖技術等產生的新技術。比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等,這些新媒體的出現一方面使得文化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豐富了文化的傳播途徑,另一方面,也使得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不同種類的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逐漸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新局面,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2 新媒體作用于文化傳播力影響的方式
2.1 優化整合傳統的文化傳播系統
我們知道文化的傳播過程是從口口相傳,到借助紙張等進行傳承,直到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涌現,在各種新型的信息技術的作用之下,文化傳播已經可以借助多媒體、觸摸屏、互聯網等渠道進行傳播,這樣一方面擴展了文化傳播的途徑,另一方面還使得文化傳播的渠道發生了變化。可以說新媒體在很多方面都打破了傳統。而且,我們逐漸意識到一個事實,人們已經越來越依賴利用手機和電腦從互聯網獲取信息,因此報紙等紙質媒體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但是我們依然需要冷靜的對待新媒體的產生。正是因為新媒體的出現,文化傳播的效率被大大的提高,人們的參與性也在逐漸的提高。也可以說,新媒體對于整合文化傳播方式并對其優化提供了巨大的作用。
2.2 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的文化交流傳播方式
新媒體一出現就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歡迎。這有很大一方面取決于新媒體對人們信息的保護。因為在新媒體的平臺上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看法時,可以匿名。在網站進行注冊時用的都是自己的昵稱,并不需要實名注冊,這樣隱私性大大增加,所以人們才能夠大膽的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也正是因為如此,人與人之間進行不斷的交流,使得文化能夠不斷的進行高質量的傳播。另外,由于近年來自媒體的流行,個體傳播的時代來臨。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主角,每個人都能夠大膽的在鏡頭前向人們展示自己,無數的草根明星涌現。為人們帶來無數的正能量,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變得更加
繁榮。
2.3 為文化多元化帶來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之所以受歡迎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新媒體擁有良好的用戶交互模式,能夠以直觀便捷的方式滿足用戶的需求,使用戶可以獲得良好的使用體驗。新媒體在發展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文化藝術形式,就拿當下時興的3D技術而言,3D技術突破了以往2D的局限,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使人們能夠更加立體,形象的對文化進行感知,通過科學技術加深對文化的理解。新媒體產生的新文化形式勢必會導致多元文化不斷的進行碰撞和交流,而這既是機遇同時又是
挑戰。
3 借助新媒體提升文化傳播力的策略
3.1 利用新媒體建立與時俱進的文化觀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底蘊。新媒體的出現一方面可以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弘揚,另一方面由于當前公眾價值觀的逐漸變化,以及新舊文化的不斷碰撞使得傳統文化也在遭受沖擊。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并且文化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們進行約束,所以在當前的形勢下需要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另一方面,還應當創立起一種與時俱進擁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文化觀,通過這些方式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也增強我國人民的凝聚力。
3.2 利用新媒體進行文化重組
我們知道文化是一個區域,一個種族的文化體系,它反映的是此地域或者種族生活方式或者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所以文化其實并沒有優劣之分。在利用新媒體對文化進行傳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在進行著激烈的碰撞,文化之間必然具備著差異性,而新媒體需要做的就是對文化進行重組,不斷的發現外來文化的優點,加以借鑒。同時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剔除與我們國家不相適應的文化,吸收對我們有利的文化,剔除不利文化,這樣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具備了鮮明的時代特性,做到了與時俱進。同時也利用重組的功能,發展了我國的文化。
4 小結
新媒體的涌現使文化的傳播方式得到了改變,同時也使得文化的傳播途徑變得更加廣泛。從整體上來說新媒體對文化的傳播有著積極作用。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我們一定要對新媒體有正確的認知,從而利用新媒體吸收先進有利的文化,摒棄文化之中的糟粕,不斷的豐富以及壯大我國的文化,逐漸樹立起一種與時俱進、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新的文化價值觀,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本文在對新媒體進行介紹之后,對如何利用新媒體對文化傳播進行提升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希望能夠起到積極
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宜君,王建磊.論新媒體對文化傳播力的影響與提升[J].當代傳播,2012(1):46-48.
一、十幾年來高校擴招及高校教育改革的推進
對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造成很大沖擊,也使得學生群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校出現了學生群體越來越小型化、分散化和個體化——如“同班不同學,同學不同班”。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突出大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的教育要進宿舍、進QQ群、進微信,以適應學生生活環境的新變化。
二、現在的大學生家庭主要有四種類型
獨生子女家庭、經濟困難家庭、單親家庭、流動家庭。學生之間存在著多種差異——城鄉差異、貧富差異、興趣差異及思想觀念差異,從而產生了不同類型的學生群體。獨生子女的廣泛存在,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現實。這些九零后大學生當中,由于學業或生活的壓力,將來畢業或就業的焦慮,不少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素質脆弱和人格嚴重缺陷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因材施教、以“學生為本”,采用柔性化教育手段來及時解決這些問題。
三、與時俱進的柔性化教育模式
柔性化教育是相對于傳統的剛性教育手段來說的,其實質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教育模式。“柔性化教育模式”是在研究人們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方式,通過對被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響,以潛在的說服了讓其自動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從而影響其思想意志并轉化為自覺行為。它隱含著一種更加深沉的大愛,具體運用到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就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全新教育理念。新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呼喚中華傳統文化的回歸,呼喚對學生無形無疆的“大愛”,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融入更多的人文關懷,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對立感和抵觸情緒,從而使受教育者更加尊重理解教育工作者,并激發熱情,主動積極地接受道德的洗禮。
四、柔性化德育教育的具體實現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