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命的真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不要,將你多綁住一秒,我也知,天空多美妙。”一曲《風箏》,不同的人聽后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我耳中我們就是那風箏,我們被太多的東西束縛,太多東西綁住我們,我們向往廣闊而美妙的天空。
“胡思亂想又過了一夜,思念的疑問并沒有解決,我又胡思亂想過了一夜……”光良與品冠的合作總是那么完美。一句話唱出了太多人的經歷。我們年輕的心裝著太多的不成熟與不安分。曾幾次在胡思亂想中失眠。
“我的小時侯,吵鬧任性的時候,我的外婆總會唱歌哄我,夏天的的午后,姥姥的歌安慰我,那首歌好象這樣唱的……”
聽到這首歌時,便會勾起對童年的回憶,懷念起在姥姥、奶奶的懷抱中成長的日子。雖然我那樣的生活并不多,但它不可替代。
“離開你以后才知道,你對我是那么那么重要……”這是周迅《看海》中唱到的部分。每每聽到這里,我便會想到姥爺。他是一個好父親,一個好姥爺。一個我永遠深愛的人,然而他的離去帶給我太多悔恨與傷心。
以前的我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但是經過了這件事以后,在我童年的沙灘上又多了一只美麗的貝殼。因為我是徹底讀懂了生命的真諦,就算希望再渺茫也可以在最后時刻實現自己的夢想。要是沒有那感人的一幕,或許我現在也不會懂得吧。謝謝你,小妹妹,大姐姐在這兒祝你幸福,但同樣也希望你能在生活中能夠甜美一笑,戰勝困難,迎接美好的未來!
那是一個下午,天空碧空如洗,天氣風和日麗,上完英語培訓班后,我路過了一個街心花園。微風撫摸著我的臉頰,并且拂過了溫柔般的鼓勵聲:“雯雯最棒!雯雯你是好樣的啊!雯雯加油啊!雯雯最棒!雯雯!不要坐在地上!來!站起來啊!”(雯雯這個名字是音近,可能也叫“文文”等字音)
我循聲望去,啊!原來是個小女孩在里面走路呢!這又什么好鼓勵,這有什么好看的啊!我不以為然地掉頭轉身,但是又按捺不住內心的好奇心,我又走進幾步路望了望。終于,我看出眉頭來了!啊!原來是假肢!只見小女孩跌倒了,但是小女孩的母親卻沒有起來攙扶她,多的只是鼓勵聲這令我出乎意料,也許是小女孩母親與眾不同的教育吧!而小女孩呢?她跌倒了再爬起來,毫不畏懼,仿佛在完成一項神圣的任務。
終于,小女孩撐不住了,一下子跌倒了。連健康的右腿也脫了一層皮,流出了血來。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忙奔過去,攙扶去她,但她擺脫了我的手,委婉地說:“大姐姐,沒有關系的!我能支持。我要學史鐵生爺爺一樣,做一個有遠大夢想的人!”這短短幾句話就打破了我的思緒,我的神情凝固了,像個木頭人似的杵在那兒,一動不動,也一言不發。我的腦子里在一遍又一遍得回放這小女孩說的這些話,同時葉子在細細琢磨。此時,我對小女孩的一種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初次識你,是在年少不知愁的時候,當讀到曼楨對世鈞凄然卻又平靜地說道:“世鈞,我們都回不去了,怎么辦?”我納悶:怎么會回不去呢?歷經風雨的一對戀人越過塵世的坎坷終在一起不是最好的結局嗎?可是你卻以這剪不斷,理還亂的半生緣份的擦肩而過來結局,難道這就是紅塵奔波中人最終的歸宿嗎?時光變遷,歲月流逝,只能剩下悲哀與無奈嗎?
再次識你,是在那黑色七月的陰影里,當讀到炮火銷煙的籠罩下,流蘇和丈夫誠摯而幸福地說道:“與子相悅,死生契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竟感到了一份莫名的平靜與感動,不知是你對自己那兩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有了身與心的體驗,還是對這動蕩的時局和漫長的人生之路有著深刻的剖析與解讀,才寫出如此脫俗而又發人深醒的經典愛情。
從《第一爐沉香屑》、《紅玫瑰與白玫瑰》到《金鎖記》、《半生緣》、《怨女》、《傾城之戀》,你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不僅是一個時代,更是你對這逝去日子的一種感慨,追思與回憶……
可是當喧囂、浮華、傷痛、追憶都化為那一縷縷清煙隨風消散在暮色的天空中時,你毅然選擇了寧靜。遺忘塵世的人聲喧嘩 ,遺忘曾經的刻骨銘心,你只想把所有的回憶都沉封于心底,然后只身到大洋的彼岸,開始新的人生,正如你所說的那樣:“我們心輕了……”
彌留之際,你依然鎮定,仿佛你已知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你一如既往的伏在桌前整理文稿,畢竟,走過風雨,寧靜才是心之所歸。一陣風過,一縷香魂終隨風而逝……
生命雖已消逝,可是你的心聲卻依舊在訴說,上海、中國……一片平和寧靜中,一份悠悠的歲月之情。
關鍵詞:教學、語言、真實
教學語言是教師的職業語言,它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課堂教學的語言應呼喚生命的真諦。
何謂生命的真諦?有人認為生命的真諦在努力付出,有人認為生命的真諦在真誠服務,也有人主張生命的真諦在超越升華……我則認為生命的真諦應該明白我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才會使生命更有意義。
現在的學生似乎對生命的意義不清楚,因為他們每天都在享受著父母的疼愛,他們根本不用想我為什么活著,似乎他們的活著就是為父母,因而才會出現一些學生包括已成年的學生遇到一些坎坷或挫折就失去了承受的能力。在大學校園里跳樓的事件時常發生,其實,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悲哀。然而這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似乎并沒有注意到。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的管理者,應注意引導和提升教師的語言藝術。特別是如何使課堂教學語言更具有影響力和創造力,更能喚起學生對生命的感悟,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師生的默默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抗挫折的能力。
一、教學語言的真實性
所謂語言的真實性就是不隱瞞、不臆造,怎么想就怎么說。說話人所表達的,是他內心所想的,即“言為心聲”,而不是心口不一或口是心非。簡單地說,真實也就是說真話、表真情、達真意。
教學語言的真實性體現在學生從不懂到懂、不會到會、模糊到清晰、錯誤到正確、失敗到成功的過程;體現在教師的循循善誘、鼓勵幫助、規范訓練;體現在師生之間語言的交流、思維火化的碰撞。這些語言的交流無不表達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學生情感真實地流露,更能使教師及時地了解學生心里的情緒變化,特別是學生學習上的困難,更容易發現。這時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去調整學生的心態,幫助學生戰勝困難。這樣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它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引起學生的美感,更是學生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
二、教學語言的情感性。
教學語言必須感情充沛,體現教師對祖國、對事業、對學生的熱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教師通過語言用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點亮學生的心靈之火。教師用自己的心融化學生的心,用自己的靈魂鑄造學生的靈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教師在教學中,用動情的語言打開學生稚嫩的心扉,讓真、善、美的甘露浸潤學生的心田。總之,教學的語言富有情感性是它的特質。
三、教師語言的趣味性
每節課40分鐘,學生一天至少在學校要上六節課,對于生性好動、好奇的小學生來說,仍是一種難耐的“煎熬”。如果教師的語言枯燥乏味,也是對學生身心的一種摧殘。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正確駕馭好課堂語言,盡量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來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學生能從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樂趣。這就要求廣大教師應該多學習一些語言的藝術,如看一看《演講與口才》這類的期刊,以此豐富和提升自己的語言。
四、教學語言的幽默性
關鍵詞:原色;生命;生活本真;意境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5-0149-02
原色,即無色,又即萬物之色。從無到有,再從有道無,這過程既是萬千世界,這過程既是萬水千山,這過程既是人生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原色就是過程,時間的過程,生命的過程。
生命本是平淡的,生命本是絢爛的,不同的境況下,生命會并發出不同的色彩。貴州田野民間歌舞集《原色》在表現出對生命充分尊重中,尋找平凡中的偉大,真實中的永恒。正如《原色》的題注:“即無色,又即萬物之色”。站在宇宙的高度審視生命,站在生命的立場關注現實,這無疑是主創人員希望通過此劇予以呈現的獨特視角。關注生命本身,其實就是對人性的思索。從個體的角度出發,通過具體的形象、事物進行表達和訴說,將能夠使藝術形象刻畫的鮮活,使作品更加接地氣,產生出強大的生命力。這無疑也是從微觀中進行思考的范例,能夠給人以真實、貼近生活之感,如同電影寫鏡頭的運用,會使人有種使用放大鏡觀察事物的效果,收獲到往常不曾體悟過的驚喜。這種驚喜來源于被視線忽略掉的微觀世界所帶給觀者內心的意料之外,因為這個“世界”并沒有因為視線的不關注而失去活力,恰恰相反,其旺盛、強大的生命力在人們將放大鏡的焦點匯聚于此時,讓人們的內心變得不能平靜。對個體的關注,就是對生命的頌揚,通過不同個體生命活力的展示,能夠表達出文化的多姿和燦爛。《原色》立足于對生命的關注,選取貴州省十七個世居少數民族中典型的文化藝術形象作為其表現內容,通過對不同民族中獨特文化式樣的藝術加工,創作出一個個能夠呼喚生命本真的藝術作品,并呈現于觀眾。于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多彩貴州便展示在世人面前。該劇是在原舞劇《天邊外》的基礎上,通過重新整合,歷時半年時間創作、排練完場,在2012年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獲得了最佳表演獎,總導演林辰獲得了導演獎的優異成績。不愧為近年來貴州乃至全國在創作視角方面有影響力的優秀舞臺劇。現將該劇中多個舞蹈作品的藝術特點進行分析,以期能夠對這個“創作視角”有一定的領悟。
一、寫實、生活本真的回歸
傳統意義上的寫實舞臺藝術作品更加注重于故事情節過程的真實,在現實般的情節中推進故事的發展,使觀者明白故事的發展,感受到“真”,例如眾多的古典芭蕾舞劇,均有生活真實動作的再現,我們可將其稱為“啞劇”式舞蹈動作,具有明確的象征性,說明性,屬于表意性動作,非表情性動作,過多出現不免會使觀者產生枯燥和乏味之感,在今日的舞蹈作品中已經不常見到。通過對《原色》中部分舞蹈的分析,可以感受到寫實的方法在今天又有了新的發展,立足的的視角發生了轉變。將關注點落在真實生活中具體的人,力求還愿這個“人”的原生生活體驗,從中展示出“群”的原生生活狀態。這是該劇的亮點之一“深入到文化持有者內部的視界來思維和訴說”。編導將自身植入到文化持有者的立場進行思考,于是所表達出的觀點和語言一定會深深的烙有持有者的立場,也許就是在這樣的視角中生活的真實性、鮮活性便具有了舞臺表達的可能。在當下呈現在觀眾眼前的眾多民族民間舞蹈中明顯烙有編創者印記的作品不在少數,編導的手法、立意、思想、情感等等通過作品淋漓盡致的表達,“下鄉采風”下的是鄉,采的是素材,只用眼睛和耳朵下鄉,看到民間的動作語匯便立刻裝入口袋,聽到坊間傳說、傳奇故事收入囊中,等回到家中利用這些“草根”,在自身強大的編創技法能力下,進行無限天際的聯想發揮,于是一個個現代的民間作品就產生了。這樣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和豐富了民族民間舞蹈式樣,但在很多情況下因為拿到的只是表相,缺少了實質的體悟,這就會使“草根”失去生存的土壤,生命力變得不那么強大。當創作者通過“移情”,將頭腦和心跳植入到文化持有者的身體之后,所要述說和表達的視角將會更加的貼切。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主位和客位的關系,將編創者的身份從其主觀的判斷轉化為客體的存在,進入到當事者的主觀世界,以當事者的主觀思想去認識和體會,可能對事物的理解就會具有應該的生命力。
作品《十二月勞動歌》從動作編排設計的角度能夠看出,編導十分提倡男性動作的“拙”勁,通過演員手、肩、胯部的單一、對抗、直線的用力方式,使動作具有了簡單、不加修飾的特點,能夠體現出農活勞動動作的單純之美,在田里勞作著的人們,長年不斷反復的完成著相同的動作,因為是和土地打交道,所以人的身體姿態造型不需要有太多的修飾;因為是在做農活,肢體動作具有了明顯的目的性。在這樣的植入式思考下,“拙”勁的動作隨不優美,但卻動人能夠真實的再現。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特點,《十二月勞動歌》將生活在云貴高原上的勞動人民艱辛的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同時還體現出一種不屈服于自然界的頑強生命力。
作品《斗牛》在情緒、結構方面采用使觀者通俗易懂,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手法進行寫實性表現,使得作品鄉土氣息濃厚,與生活貼切,反應生活準確的藝術特點。斗牛比賽在貴州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各種節日中經常進行,生活在這里的男人們喜歡看斗牛,與其說是看斗牛,倒不如說男人也好似斗牛。將原住民的個人內心所想、所思通過節目大膽的進行表現。節目是在看斗牛的一群人緊張情緒下開始的,又興奮又緊張的觀看著斗牛比賽的進行,在一頭牛沖向人群所產生的嘶鳴聲中,觀看的人群被這驚嚇所沖散,進而轉化為觀看者之間的“爭斗”,男人們好斗的品格在這一寫實的環節中得到彰顯,是男人就應該去戰斗,是男人就喜歡爭高下,最終男人們中的“牛王”產生了,他是戰斗出來的牛王,也是男人們心目中的牛王,于是該節目所要展現當地的“原生性”生活便有了表達的路徑,通過“牛王”演說式的聲調“牛爺我從來沒干活,妹妹照樣旁邊握,牛爺我從來沒耕田,日子照樣很快活,牛爺我從來沒早起,天天河邊把澡洗,牛爺我就是個牛脾氣,不讓人遷不讓騎,人人都想成斗牛,吃喝拉撒不用愁,人人都想成斗牛,跟著我牛爺就是牛”①,述說這現實生活中每一個真實生命的真切心思。到最終通過平民式、生活化的表述:“太陽出來沒干活,因為怕曬黑我腦殼;月亮出來沒干活,因為晚上要陪老婆;跳舞的時候沒干活,因為太累了劃沒著;唱歌的時候沒干活,因為山上妹妹多;老婆出門沒干活,因為摸不著那兩坨;老婆在家沒干活,因為還有別地活”,高聲的表述出男人們在一起幽默的一面,最終那個“牛王”還是被自家的鐵扇公主領著耳朵,連罵帶打的收拾去干活了。
二、寫意 意境營造的升華
舞蹈藝術作品以抒發、表達情感為長,短于敘事、展示邏輯思維。對生活原封不動的照搬是舞蹈藝術的大忌,表述出情思和意象是作品追求的境界。中國傳統美學中講究的意境就是一項重要的表達目標。“意境,是中國文藝理論中一個重要的審美概念,在古代詩、書、樂、畫、舞互為關聯的文學藝術中,意境美的體現被視為最高的評判標準②”利用寫意的手法,創造出奇特的意境美,成為《原色》的另一重要創作思路。利用原生性的民間歌舞素材,在現代化的舞臺中設施中展示,除了在欣賞中感受到深深的民族烙印之外,其編導想營造出“巨大的單純”可能就是意境美的當代表述樣式。整臺晚會色調樸實,空間深邃。舞美、包裝一改往日炫麗多變,通過數塊形狀各異象征苗族銀飾的道具在舞臺空間中凌亂擺放,使舞臺色彩統一在銀色這一主題色之下,產生出高度統一的色彩審美,通過凌亂的擺放,使的舞臺空間變得具有不確定性,深厚感增強。如同中國畫中留白的手法,記得有畫家這樣說:“留在畫布上的東西越多,留給觀眾的東西越少”,在現實舞臺中表現的少,也是為了給觀眾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間,讓觀眾在這樣的基本環境中,想象力和留下的白會在實的表演提示中產生虛的幻境,“虛實結合,由景生像”,聽見“弦外之音”看見“海市蜃樓”,這樣編導與觀眾就完成了心靈的對話。在《原色》這部劇中舞美設計與舞蹈編排就是遵循這一規律完成了民間歌舞的一次蛻變。
炫麗的舞臺設計會給觀眾帶來變化無窮、激動人心的視聽感受,是視聽的饕餮盛宴,表現為感官上的直觀刺激,如同商業電業,他會十分注重音、畫能夠給觀眾帶來的直接沖擊,觀者內心的啟迪將無從關照。《原色》在欣賞之中不會使人癲狂,可以靜下心來欣賞,在欣賞過后仍會使人回想,回想它的樸實,回想它的厚重。也許能夠給人以體會、品味的藝術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會變得永恒,因為他能夠引起人們的聯想和追思,也許靜的下來才是高的水品,并不是以感官的刺激為目標。
作品《反排木鼓舞》利用大家所熟知的黔東南反排村舞蹈素材進行編排,編者嚴格繼承并沿用著反排木鼓舞最為典型的動作,通過并不復雜的隊形調度,為觀者展示出生命的絢爛,思想的不朽,舞蹈具有濃郁的精神層面表達、述說意味,祭祀的屬性是該段舞蹈的精神歸宿。“用高亢的歌聲和木鼓的強音來播撒生命的強音,人們匍匐在大地上,用身體將希望灌注到大地之中,開啟著生命狂歡③”舞蹈的開始是多人依次將苗族百姓心中的圖騰崇拜物牛角推入場上,在緩慢的節奏中行進,甚至如同慢鏡頭的播放,使人感到肅穆而莊嚴的氛圍,猶如祭祀中的儀式,帶有明顯的神性意味。最終舞臺的中央留下一只豎立著的巨大牛角,使人不免聯想到早期人類社會對旺盛生命力和強大生殖能力的膜拜。這時,震徹心肺的木鼓聲想起,男性演員從舞臺兩側同時上場,跳動著典型的反排動作,形成各種樣式的圈,圍繞著巨大的牛角狂放的舞動,緊接著是女生上場,完成動作的速度已經完全超出平時的節奏,近乎于瘋狂。在這種瘋狂中,使人感受到的是統一,超乎尋常的統一,所有人的思想都集中在一個主題之下,完成人與神的互通。緊接著就是從舞臺的天幕上落下一塊巨大的紅布,與神性相接的鮮紅,使舞臺上所有的演員進入到癲瘋的,以不變的360度反排動作不斷的重復,持續足有一分鐘的時間。在這一分鐘里,演員的動作沒有任何的變化,對觀眾的視覺接受沒有任何的新鮮產生,但是觀眾通過這不斷的反復聯想到生命的偉大,精神的執著,在虛與實之間有了廣闊的聯想空間,舞蹈的意境猶然而生,寫意的手法得到充分的運用。構成舞蹈的不是動作,而是動作的靈魂,舞蹈并沒有拘泥于祭祀程序的再現,并沒有填充大量的動作及變化,在舞臺上留下了巨大的白,產生出意想不到的藝術境界。
三、結語
貴州田野民間歌舞集《原色》的成功絕不僅僅只是在“寫實”和“寫意”創作視角、手法方面的巧妙運用,其深入文化持有者內部的視界來思維和訴說將會是編導進行創作思維的有益探索,使寶貴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樣式不僅具有獵奇式的觀賞價值,更會在當代社會依然能夠有生存空間并綻放出靚麗的花朵。
注釋:
①采自貴州田野民間歌舞集《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