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療常識與急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方法 隨機抽樣和問卷調查相結合。
結果急救知識了解的程度與文化程度密切相關,農村居民對急救知識的了解非常少且獲得急救知識的途徑單一,但居民獲取急救知識的意愿很強。
結論應積極采取措施對社區居民進行相關急救知識的培訓,提高基層醫療質量。
[關鍵詞] 農村居民;急救;常識
[中圖分類號] R19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4208(2009)15-0019-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步顯現,各種急癥和意外事故的發生率明顯提高[1\],公眾的急救水平已成為人們生活水準和社會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但急救知識的普及尚未達到全民化。為此,筆者調查了甘肅省臨夏州永靖縣320名居民對急救常識掌握情況,并對急救知識的普及程度、急救意識、急救措施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08年7月12日~17日甘肅省臨夏州永靖縣居民,被調查者中40~60歲為135人(45.15%),40歲以下61人(20.40%),60歲以上為103人(34.45%)。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和隨機抽樣法,結合統計學軟件完成數據統計分析。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文化程度、獲取急救知識的途徑、遇到急癥時首先采取的措施、居民是否需要掌握一些常見急癥的緊急處理方法等。發放問卷320份,回收問卷309份,有效問卷299份,回收有效率為96.7%。
2 結果
2.1 文化程度 具有大學(大專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31人(10.37%),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的有46人(15.38%),其余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2.2 獲取急救知識的途徑 電視廣播等媒體201人(67.22%),網絡1人(0.33%),報刊書籍33人(11.04),子女(父母)20人(6.69%),親戚朋友15人(5.02),其他29人(9.70%)。
2.3 遇到急癥時首先采取的措施 找鄰居幫忙18人(6.02%),自行處理128人(42.81%),不知所措14人(4.68%),撥打緊急電話29人(9.70%),緊急趕往醫院診所98人(32.78%),其他人12(4.01%)。
2.4 是否需要掌握急救常識 非常需要287人(95.98%),不需要6人(2.01%),無所謂6人(2.01%)。
2.5 是否希望獲得急救常識 非常需要285人(95.32%),不需要3人(1.00%),無所謂11人(3.68%)。
2.6 希望通過什么方式獲取急救常識 政府組織醫療隊宣傳教育90人(30.10%),居民自己通過各種方式獲得122人(40.80%),社區衛生服務站演練、培訓26人(8.69%),其他(朋友、親屬)55人(18.39%)。
3 討論
3.1 存在的問題
3.1.1 居民急救意愿很強 調查結果顯示:95.98%的人認為非常需要掌握急救常識,95.32%的人非常希望獲急救常識,這說明社區居民的急救意愿很強。
3.1.2 居民獲取急救知識的意識和知識水平較薄弱 40.80%的居民認為自己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獲得常見急癥的緊急處理方法,30.10%的居民認為應該由政府組織醫療人員普及常見急癥的緊急處理方法。在獲取急救知識的途徑中有:67.22%的居民是在日常生活看電視、聽廣播時無意中得到一些急救常識,提示媒體是群眾喜聞樂見、利用率最高的傳播方式[2\]。而作為容量大、更新快的網絡只有0.30%的居民使用這一途徑獲取急救常識,說明居民獲取急救知識的途徑較單一,而且過分依賴于政府或其他組織,說明居民獲取急救知識的意識和水平較薄弱、自主的健康保健意識和水平較低。
3.1.3 居民文化程度低下直接影響急救意識和急救水平 具有大學(大專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0.37%,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的有15.38%,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居民由于文化程度的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文化程度較高者,對疾病的發展及轉歸,認識比較科學明確,文化程度低的家屬,受其自身文化知識的限制,對疾病信息了解較少[3\]。
3.1.4 政府或相關醫療機構對急救常識宣傳力度不夠 政府、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急救常識宣傳力度不夠也是導致居民急救知識匱乏的主要因素。在調查中,有居民反映以前幾乎沒有專業機構或個人進行過急救常識等醫療知識的宣傳,并表示希望以后多開展一些這樣的活動。
3.2 對策
3.2.1 增強居民的急救意識 近年來,洪水、地震、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2008年發生在我國的震撼世界的冰雪災害和汶川大地震帶給人們的既是災難又是教訓,自然是無情的,但是作為自然的主宰――人類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面對這一切災難。應該加強居民的自救、互救意識,使得居民在面臨急癥時,能夠理智的做出自救、互救措施。
3.2.2 普及、強化急救常識
3.2.2.1 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普及急救常識調查數據顯示,通過電視廣播等媒體獲得急救知識的人占67.20%,而我國的電視廣播等媒體沒有相對固定欄目和時段對急救常識進行宣傳,只有在遇到大型災難時(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才在短時間內針對此現象進行一些防范措施的宣傳和介紹。因此,居民獲取急救知識的途徑是非常單一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傳媒介質的普及,信息的傳遞越來越快,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寬廣。因此,應該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宣傳急救知識的基本知識和傳授必要的操作技術。
3.2.2.2 爭取政府職能部門的支持,組織長期、有效的急救常識和技能宣傳、普及活動 有文獻報道急危重癥患者死于原發病不到10%,多由于搶救時延誤、并發癥加重而死亡[4\]。挪威從1965年開始,就把心肺復蘇初級救生操作術納入學校課程中,在全國200百萬人中,有40萬人受訓,在15年中已有1000名淹溺者經現場心肺復蘇后獲救。日本消防廳每年印發急救手冊,舉辦市民急救知識講座等方式進行教育,聽眾每年達15萬人。德國把能否掌握心肺復蘇初級就生術作為駕駛員獲得駕駛執照依據之一[5\]。我國人民應積極吸取可取之處。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質的基礎,而教育的發展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需要每一個國民自己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組織長期、有效的宣傳活動是增長居民急救常識,提高居民急救防患意識的重要手段。從2004年開始,德國聯邦政府開始重視在中小學生中開展急救知識普及工作。政府規定10~16歲的青少年要接受1.5 d的課程學習(心肺復蘇、外傷的處理),10歲以下的兒童可以參加8 h急救課程學習(主要是心肺復蘇知識),培訓者采用招標形式,學習方式包括理論和操作練習。在德國北萊茵州每年培訓學生17 000名[6\]。所以有關政府部門也應該借鑒一下,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措施,首先應從自身重視醫療方面存在的問題,予以解決。如將部分常用急救技術編入中小學課本中由老師傳達給學生,還可以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現給廣大群眾,并且請相關人員就地指導,進行實地演練。各個地區的醫療機構應明確自己的責任不僅僅是救死扶傷,還應根據當地人們的需求特點,選擇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識,采取針對性、切合實際的居民參與培訓方式,提高居民日常生活以及突發事件發生時的急救意識,教會他們采取適當的救護措施,避免急救時機的延誤[7\]。
3.2.2.3 提高居民文化程度 被調查居民文化程度偏低是導致居民急救知識匱乏的重要因素。87.63%的人不知道心肺復蘇術,由我們詳細解釋后才明白其一二,其中74.25%屬學歷偏低或無學歷者即文盲。因此在院外急救知識及技能培訓中,應首先強化學習意識教育,提高人們對院外急救知識及其技能的認識水平[8\]。尤其對文化程度較低者進行急救知識及措施等安全防范教育大有必要,刻不容緩。
農村居民對急救知識的了解還不是很全面,這種局面的出現無疑與我省經濟的遲緩發展,居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政府宣傳力度、廣度和深度較小有密切關系。因此,進一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加強農村醫療衛生科普知識的宣傳,尤其是急救知識的宣傳,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豐富教育內容,加強對醫療衛生科普知識的學習和宣傳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鄭小堅.開展全民急救知識普及與教育 提高群眾的自救互救能力\[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雜志,2007,2(9):545-546.
\[2\]徐守旗,史新巍,唐芹,等.城市社區衛生知識科學普及方式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8):573-600.
\[3\]袁艷春,陳阿利,陳紅.急救患者家屬需求調查與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 ,2006,12(6):1091.
\[4\]呂傳柱,周才旺,張玉霞,等.院前急救在急救醫學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J\].中國急救醫學,2002,22(6):370-371.
\[5\]李圳英.普及初級心肺復蘇術的必要性\[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7,12(5):374.
\[6\]張雁,溫新華,林長敏,等.國內外公眾基礎生命支持技術培訓現狀及差距\[J\].中國全科醫學,2006,9(20):1668-1669.
【關鍵詞】院前急救;醫療服務體系;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711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6157-01
120院前急救醫療服務體系的建立有助于城市功能和社會功能的實現,對于提高醫院醫療服務質量有很大的幫助。院前急救病人涉及醫學領域的各個方面,大多發病急、病情重、變化快。及時有效的院前急救,對于維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損傷,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搶救成功率,減少致殘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國120急救中院前急救工作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存在的安全問題較多。為了提高120急救中院前急救質量,必須要重視院前急救管理,不斷完善院前急救醫療服務體系。
1120院前急救的特點
院前急救是急救過程的首要環節,也是院內急救的基礎。院前急救整合了院內急診和院內其他綜合救治技術,與一般的院內搶救相比,院前急救時間更緊張,一有呼救必須立即出動,一到現場立即搶救,搶救后根據病情轉送至更好的治療單位,及時接受更好的治療[2]。充分體現了“時間就是生命”的緊急性。院前急救病人病情緊急危重、穩定性差,疾病種類涉及臨床各科,在短時間內可能需要進行初步診斷、分診和緊急處理。但急救現場因為突發性強,事發現場雜亂,患者多無思想準備,對醫囑的依從性差,急救條件也相對落后,造成急救效果不理想。因為客觀條件限制較多,所以對醫護人員的素質有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急救醫生掌握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才能滿足這類急危重癥病人搶救治療的需要。
2120急救中院前急救常見問題
2.1急救反應慢急救人員搶救意識不強,未能在規定時間內出車,駕駛員對道路不熟悉或交通不暢,造成延誤到達現場時間。
2.2對院前急救的重視度不高醫護人員對急救醫療觀念的理解不深刻,存在著重院內、輕院前,把院前急救理解為只是迅速地把急危重癥患者運到醫院搶救就算完成了急救,沒有認識到現場急救、途中監護和搬運方式的正確與否在急救中的重要性。
2.3急救資源配置不合理沒有專業化的急救隊伍,很多急救站都是由臨床各科兼急救工作,使急救人員不能固定,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沒有急救經驗的新進院的醫生,對急救工作較為陌生,存在急救技能欠缺的問題。另外受環境條件限制,車載急救設備簡陋,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現場急救需求。
3如何加強120急救中院前急救管理
3.1完善院前急救管理體系為了實現120急救中心“有求必應,有警必出,救死扶傷,病人至上。”的宗旨,要完善120院前急救體系,以“就近就急、就醫院專長、病人意愿”為原則建立功能強大的指揮調度平臺,將急救中心、急救站、醫院急救科等聯合起來,建立院前急救網絡,在接到急救電話的時候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急救車輛到達現場。同時要建立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做好急救車輛隨車記錄,重視急救裝備的管理。
3.2重視急救人員培訓完善院前急救醫療服務體系,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提高急救人員的綜合素質。第一,要提高他們的風險意識和急救意識。第二,要培養把他們的責任意識,在工作中對自己崗位職責有清楚了解,時刻保持高度的責任心。第三,要進行嚴格的急救技能培訓。定期對急救人員進行強化技能培訓,讓急救人員掌握常見疾病的院前急救操作知識,提高院前急救人員的專業素質。同時要根據院前急救的經驗編寫急救流程和操作規范,避免院前急救中失誤的出現。
3.3急救物資準備急救車輛、物品、藥品、器械要準備齊全、充分、完好,定期對急救物資進行檢查和補充,排除不安全隱患,確保急救通暢。對于救護車要加強保養,保證安全順利運行,能夠發揮救、護以及轉運的功能。
3.4做好院前急救知識普及工作120院前急救工作的順利開展還需要社會公眾的大力配合,社會中人們的急救常識增高了可以為院前急救工作創造更好的條件。所以要積極借助電視、報紙、電臺等媒體對院前急救知識進行宣傳,對撥打急救電話中要注意的問題進行明確,從而減少院前急救工作開展中的阻力。
4結語
總之,120院前急救對于患者及時治療有重要的意義,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醫療體系能夠保障急救工作的準時、準確,對于提高患者治療有效率、挽救患者生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完善的院前急救醫療服務體系要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配備充足的人員和物資,急救醫護人員要有專業的醫療知識,從而能對患者病情準確判斷和處理,提高院前急救效率。
參考文獻
[1]孫洪,魏威.建立院前急救醫療服務體系[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0,17(3:32-33.
[關鍵詞] 急救知識培訓;醫療體系;健康保障
[中圖分類號] R1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6(c)-0148-02
院前急救是指對急、危、重癥傷病員進入醫院前的醫療急救,也稱為現場急救[1]。在緊跟社會發展步伐的同時,人類的各種疾病、安全事故等問題也變得日益突出,建立一整套急診醫療服務體系,是解決各類危及人類生命安全的事故的當務之急。院前急救作為急救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狀況的重要體現,因此,抓好院前急救工作意義十分重大。而當前在我國城鄉均普遍存在非醫護人員急救知識較為缺乏的現象,如何對社會成員進行有效灌輸急救知識和進行急救技能的培訓,開展社區急救培訓工作是解決該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給予社區居民院前急救知識培訓,使患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救助[2],是社區醫院工作的一個重點,是社區成員安全行為保障的重要環節。該院2011年9月―2012年8月對本社區中自愿接受培訓的876名居民進行了一系列急救知識的培訓活動,成績斐然,現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該轄區內自愿參加急救知識培訓的876名居民進行了急救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培訓,所有接受培訓人員需符合以下條件:①成年人具有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②自愿參與且無精神方面疾病,與人溝通無障礙;在所有接受培訓人員中,男445例,約占培訓人員的50.8%,其余女431例,約占參加培訓人員的49.2%;對培訓員的要求:具備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護師、主管護師和醫生組成,具有5年以上急診工作經驗,有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心態良好、積極樂觀向上,專業知識過硬。
1.2 培訓內容及方法
①對患者的病癥情況能進行簡單評估的培訓,如神智、呼吸以及脈搏跳動情況等生命體征的初步評估;②事發時如何及時撥打“120”[3];③在急救醫護人員未到之前,如何進行氣道開放術以及心肺復蘇初級救生術的培訓工作;對因意外事故出現的傷者,如何進行傷口的止血清理和包扎的培訓;給予傷者如何進行簡單固定技能和身體搬運方法培訓;對于發生溺水事件后,如何進行溺水急救培訓;如何進行燙傷燒傷等事件急救方法的培訓;④將急救理論與操作演練進行有機結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抽象知識具體和直觀化,使得培訓人員能夠在充分學習理論知識和救治原理的同時,更能通過多媒體這種教學手段的優點學習急救操作方法,并加強現場模擬演練,要求培訓員進行現場操作演練指導并及時糾正培訓人員錯誤。⑤對授課以及技能演練時間安排:在每周六和周日上、下午進行分批分組培訓學習;學習完后給予培訓人員一定時間的提問與相互交流,加強其對培訓內容的融會貫通。⑥作好疾病預防和急救宣傳工作,建立社區疾病預防和急救板報宣傳欄,針對氣候變化、地區環境等原因可能出現的疾病,利用社區板報專欄抓好預防與急救宣傳工作,指導社區居民如何進行疾病預防工作以及指導如何處理突發事件。
1.3 考核評定
①書面知識急救小常識測試:自擬《社區院前急救知識測試題》,共有20道涉及急救知識和技能方面的選擇題,實行百分制,分別于培訓前和培訓后發放試卷,當場發放當場回收,答對12道及以上者視其為合格,答對12道以下視其為不合格。②實踐操作合格考核標準:能準確判定有無心跳等生命體征;能準確進行氣道開放和口腔異物的排除;能準確掌握并進行人工呼吸;能進行有效地胸外心臟按壓;急救姿勢正確;包扎手法正確;所有實踐操作項目若有一項不符合要求視為不合格。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經對該社區876名自愿參加急救培訓知識的居民進行了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測試后發現:進行培訓前,所有接受急救培訓人員的書面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的合格率僅為33.1%和29.2%,進行培訓后,自愿接受培訓的全部成員書面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上升為94.3%和95.4%,經培訓后,培訓人員的急救知識與技能水平明顯高于培訓前狀況(P
表1 接受培訓人員培訓前后合格率對比表[n(%)]
3 討論
該院通過該次對社區居民進行院前急救知識的培訓中發現,為了提高社區居民遇見突發事件的自救和互救效率,避免因處理不當而造成的諸多遺憾,在社區范圍內廣泛進行院前急救知識培訓是完全有必要和可行的。該社區對參加急救培訓的人員測試結果顯示:進行培訓前,所有接受急救培訓人員的書面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的合格率僅為33.1%和29.2%,由此可以看出:未在社區進行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前,社區居民急救意識和技能當還十分薄弱,很多居民在遇到需要進行急救的事件時感到束手無措,甚至連有效撥打“120”都不知道,更別說其他急救手段了,而人有旦夕禍福,誰也無法預知將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如地震、冰雹、泥石流、交通事故、意外摔傷、突發心腦血管疾病等,而在急救人員到來之前能否進行有效救治,這就必須依靠所掌握的急救知識和技能了。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突發急、危、重癥患者中因原發病導致死亡的不到10%,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因素往往是因為搶救不及時和方法不當,因此,給予社區居民武裝急救知識與操作技能,有百利而無一害。可因當前現狀為非醫護人員的社會成員急救知識的缺乏,忽視了及時準確急救的重要性,普遍采取先“送”后“救”的救治模式,結果產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傷亡,比如大出血患者,該應采取先進行止血處理后再進行送院治療,但卻出現了先搶送醫院的救治誤區;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本應進行人工呼吸等復蘇手段后才能進行送院治療,但往往卻出現了直接送往醫院的情況;骨折和腦血管患者身體的搬運方法不正確等,所以具備一定的急救知識和掌握正確的急救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該院對自愿接受急救培訓的876名社區成員進行集中培訓,通過測試研究后發現:書面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合格率在以往的基礎上,均分別提升為94.3%和95.4%,與培訓前比較有了大大地提高(P
實踐證明:進行切實有效的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為遭遇突發事件的社區成員生命安全保障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針對目前社區居民普遍急救常識薄弱的情況,可通過采取多部門合作、統一培訓標準、多種培訓方式并行的培訓策略[4],有效提升了社區居民的急救水平。
[參考文獻]
[1] 高曉紅,周韶晶,鄭本端.社區居民院前急救知識培訓的效果分析[J].求醫問藥,2011,9(11):208.
[2] 古紀歡,王方劍,羅小春.對社區居民院前急救知識培訓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1):268-269.
[3] 吳巧梅.社區居民院前急救知識培訓方法的探討[J].CHINESE GENERAL,NURSING,2009,7(2):368.
關鍵詞 合理院前急救 孕產婦 剖宮產
雖然剖宮產能有效降低新生兒難產率以及孕產婦分娩死亡率,但盲目或者是沒有必要的剖宮產對于孕婦的身體以及產后的恢復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通過各方面的共同作用降低剖宮產率在臨床上是有意義的。本文主要探討合理的院前急救對于降低孕產婦分娩的剖宮產率的臨床作用。
資料與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孕產婦100例,年齡22~35歲,其中初產婦76例,經產婦24例。孕周25~39周。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采用合理的院前護理50例;對照組則采用常規的相應的急救措施。兩組在年齡、孕周、孕次以及妊娠并發癥等均無統計學上差異,兩組產婦具有可比較性(P>0.01)。
急救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急救措施以及相應護理。觀察組則采用合理的院前搶救,其中急救和護理的措施如下:①出車前準備:在出車前需要做好急救準備工作,特別是有針對性帶備孕產婦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藥品,儀器設備以及相關的護理工作人員。急救工作人員需要時刻準備好,以最快的速度出車。另外,司機需要對醫院附近的道路以及路面狀況有一定的了解,不能耽誤救治過程中在路面的時間,盡量減低產婦“無治療期”的時間。②現場救治:到達現場后,需要及時了解產婦的情況,觀察產婦羊水破裂的情況。根據患者的情況,要迅速為產婦建立靜脈通道,及時為產婦補充體液,維持產婦的循環血量。給與患者吸氧,可以提高患者體內的血氧濃度,減低產后并發癥如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另外還需要監測胎兒的情況,監聽胎兒的胎心音情況。需要正確判斷胎兒是否有出現宮內窘迫等情況,給與患者吸氧能在新生兒窒息中取得一定的時間回到醫院,進食及時搶救。另外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密切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嚴密監測產婦的體溫、脈搏、血壓、意識等。同時需要監測胎兒的情況,監聽胎兒的胎心音情況。另外需要觀察產婦的臨床癥狀,其面色、皮膚、脈搏等,是否有出現昏迷,意識淡薄或是休克等癥狀。③心理護理:部分產婦由于是初次懷孕生產,或是還未到預產期胎兒發生早產等情況,孕婦會產生擔憂焦慮不安等緊張情緒。隨行的護理人員需要給與產婦一定的安慰和心理護理。在進行急救工作時,可以向產婦詢問其具體的情況,如胎兒的預產期、孕周,以及病史和藥物過敏史等。同時給予產婦一定的安慰與支持,特別是年輕的父母,安慰其焦慮的情緒,告知產婦需要放輕松,同時鼓勵產婦進行自然的分娩。告知產婦不要害怕疼痛,使得產婦能積極配合分娩工作進行。要告知產婦需要保持體力,不過過度擔心。另外需要與產婦家屬進行溝通,給予產婦精神的鼓勵和支持。在運送到醫院的途中,可以告知產婦有關分娩的常識,解答產婦的疑慮,使其明白自然分娩是一種正常,健康的過程,想比與剖宮產對產婦和新生兒均有好處。④接診:產婦被送到醫院接診后需要及時清理患者身上的污物,同時遮蓋患者的隱私部位。根據患者的情況給以相應的藥物和相關的治療護理等。鼓勵患者采用自然分娩方式進行生產。
結 果
觀察組產婦選擇自然分娩的病例數明顯要高于對照組產婦,其剖宮產率16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8.0%,兩組產婦差異有顯著性(P>0.01)。對比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選擇情況,見表1。
討 論
院前急救指的是患者在被送往醫院前的一段時間所進行急救處理,其中包括從現場到醫院之前的搶救,監護以及運送等的過程[1]。院前急救屬于一門新興的醫療科學,其作用在臨床中起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合理的院前急救能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在發病后的并發癥,幫助患者預后,同時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2]。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合理的院前急救,能有效地降低孕產婦的剖宮產率。這對于產婦的產后恢復以及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有著重要的意義。院前急救在某種程度上是診治,搶救的關鍵,同時還會影響到患者產婦的預后質量等。為了保證產婦的生產安全,保證院前急救的質量,護理工作人員以及相應的搶救人員需要具備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以及嫻熟的急救技巧能應對急救中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保證產婦以及新生兒的安全。同時合理的院前急救對于降低產婦的剖宮產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剖宮產率在一直的提高,需要剖宮產能有效降低產婦生產時的死亡率以及難產率等。但剖宮產對于孕婦的身體造成的影響也相對較大,其創傷面較大,剖宮產后孕婦的恢復時間長,產后乳汁分泌會受影響。同時由于在剖宮產中會使用,也會對產婦以及其分泌的乳汁等有作用。不利于對新生兒的哺乳等。另外剖宮產的費用也相對較自然分娩的要高,因此合理的院前急救能幫助節約醫療資源,降低不必要的剖宮率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非醫科大學生;急救知識技能;教育原則
大學時期是人生的一個最為活躍和充滿活力的一個時期,但是,也同樣增加了發生意外事故的風險,這是最容易發生各種意外事故的一個時期。目前,各高校發生意外事故的情況時有發生,對學生本人和家庭都產生嚴重的危害,如中暑、溺水、觸電、骨折、流血、燒傷、燙傷、中毒、動物咬傷、昏厥等。但是,目前大學生在防范各種意外事故的發生,以及意外事故發生后的自救、互救等方面嚴重缺乏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導致在意外事故發生時,不能在現場給予及時有效的搶救和處理,在很多情況下,都喪失了搶救的最佳時機,可能會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實際上,在一個國家中,其大學生對一些必備急救知識的掌握情況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其國內公眾對急救知識掌握的總體水平。因此,普及急救常識應從大學生抓起,非常必要也勢在必行。
在實施急救知識教育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特點和校園實際,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科學性原則
系統科學的理論知識是科學急救的前提,也是實踐技術的基礎,理論為急救技術服務。在急救知識技能教學中,必須將理論的科學性、操作的規范性放在首位。這一原則要求:①任何急救操作技術都必須以科學的醫學理論為基礎;②在教學中,實踐操作演示必須準確規范;③教育大學生必須嚴格遵守急救的程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可隨意顛倒或變更。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院前現場急救的目的。否則,不遵循科學性原則,不僅不能減少損傷、挽救生命,反而會造成傷勢加重、終身殘疾甚至死亡,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實踐性原則
歸根結底,學習急救知識技能的終極目的是熟練正確地操作急救技術,以便在危急情景中實現自救互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包括課前準備、課上學習與課后考核評價都應體現動手的實踐性而不是動腦的理論性。例如,課前應該充分準備各種實際操作教具,如模擬人、三角巾、繃帶、止血帶、夾板等。上課時,要注意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可以設定一個情節,學生們一個假裝病傷人員,其他幾個同學對其進行急救。同學和老師在完成模擬操作后對其進行點評、指導和總結。這樣容易把在大學生學習急救知識技能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暴露出來,也會使教學有了極強的針對性、效率性和操作性。
實用性原則
普及急救知識技能的教育對象畢竟是非醫學專業的大學生,過于理論機械的說教容易扼殺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深奧而專業的知識也往往也會降低大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因此,在開展急救知識技能教育工作時,在教育內容上,要結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特點,結合大學校園的實際情況,分析意外傷害的危險因素和大學生常見疾病,不能脫離大學和大學生這一特殊地點和群體;在教育方式上,講解歸納和演示操作相結合,理論要與現實中的實例相結合,在實例中啟發引導學生理解理論。用實例的形象性、生動性和典型性代替理論的抽象性、深奧性和說教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普及性原則
早在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發出呼吁,全世界每個公民應該掌握1~2門救生技術。在當今時代,具備一定的急救知識和技能被認為是每個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急救技術不再是一種專業技術,而是一種必需的生活常識。基于這樣的理念和認識,非醫科大學生急救知識教育要體現普及性原則。這里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每一個大學生都應該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識技能;二是大學生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的、必備的急救知識技能。隨著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不斷復雜變化,各種突發事件(水災、火災、地震、交通事故、傳染病、傷害事故等)隨時都會發生,每一個大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識技能(如人工呼吸、人工胸外擠壓術、外傷出血止血、包扎固定等),不至于在危急情景中束手無策、貽誤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