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

      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左氧氟沙星

      【摘要】 目的 了解左氧氟沙星對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常見病原菌的體外抗菌活性,指導臨床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方法 常規分離培養細菌,用VITEKⅡ全自動細菌鑒定分析儀和API細菌鑒定系統鑒定到種。藥敏試驗用瓊脂平板稀釋法檢測MIC,按NCCLs規定的標準進行。結果 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標本中分離獲得了131株病原菌,常見的為大腸埃希菌、嗜血桿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糞腸球菌等。左氧氟沙星對常見菌株的最低抑菌濃度(MIC)在0.06~64mg/L之間,總的抑菌率為90.1%。結論 左氧氟沙星是一種有效的廣譜抗菌藥物,對呼吸道和泌尿道常見病原菌的抗菌活性較高,可以作為治療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一線藥物。

      【關鍵詞】 左氧氟沙星;抗菌藥物;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最低抑菌濃度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levofloxacin to respiratory and urinary tract infectious pathogen in vitro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levofloxacin to respiratory and urinary tract infectious pathogen and instruct reasonable appliance of antibiotics.Methods Bacteria were cultured and identified by VITEK Ⅱ automicrobic system and API bacteria identification system.Drug susceptivity is measured for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by agar plate dilution method.Results We acquired 131 isolates of respiratory and urinary tract infectious pathogen,including Escherichia coli,Haemophilus,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Klebsiella pneumonia and Enterococcus faecalis,et al.The MIC of levofloxacin was between 0.06mg/L and 64mg/L.The total inhibitory rate was 90.1%.Conclusion Levofloxacin is an effective broad-spectrum antibacterial agent.It has bette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may be the first line drug for respiratory an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Key words】 levofloxacin;antibacterial ag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為氧氟沙星的左旋體,其體外抗菌活性約為氧氟沙星的2倍。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細菌DNA旋轉酶的活性,阻止細菌DNA的合成和復制而導致細菌死亡。為研究其體外抗菌活性,筆者測定了其對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常見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株來源 自2005年3~6月我院呼吸科和泌尿科門診及住院病人痰、尿及前列腺液中分離出的細菌131株,包括大腸埃希菌39株,溶血性嗜血桿菌21株,表皮葡萄球菌12株,金黃色葡萄球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7株,糞腸球菌7株,流感嗜血桿菌6株,副流感嗜血桿菌4株,銅綠假單胞菌4株,溶血性孿生球菌4株,奇異變形桿菌3株,緩慢葡萄球菌2株,陰溝腸桿菌2株,中間型葡萄球菌2株,陰道加德納菌、牛鏈球菌、卡他布蘭漢菌、家畜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產吲哚黃桿菌、產酸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副溶血性嗜血桿菌、屎腸球菌各1株。質控標準菌株ATCC29213,ATCC25922購于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

      1.2 抗菌藥物 左氧氟沙星由陜西太明藥業公司提供。

      1.3 培養基 M-H瓊脂購自北京奧博星生物技術公司。

      1.4 儀器 VITEKⅡ全自動細菌鑒定分析儀和API細菌鑒定系統為法國梅里埃生物有限公司產品。

      1.5 方法

      1.5.1 細菌培養鑒定 常規分離培養細菌,獲純培養后,用VITEKⅡ全自動細菌鑒定分析儀進行鑒定。

      1.5.2 最低抑菌濃度(MIC)測定 采用瓊脂平板稀釋法。稱取藥物128mg,加無菌水10ml,混勻后取2ml加水18ml,配制成1280mg/L,倍比稀釋成640、320、160、80、40、20、10、5、25、12.5、0.6mg/L的藥液。使用時將各濃度的藥液2ml與18ml M-H瓊脂培養基混合均勻后傾注平板。菌液先配成1.0個麥氏單位,再稀釋成107CFU/ml,取10μl接種平板。用標準質控菌株進行質量控制。35℃培養24h,觀察記錄結果。

      2 結果

      左氧氟沙星對各種細菌的MIC值和抑菌率,見表1。對病原菌總的抑菌率為90.1%,耐藥率9.9%(MIC≥8mg/L為耐藥)。

      表1 左氧氟沙星對病原菌的MIC值(mg/L)和抑菌率 略

      3 討論

      左氧氟沙星具有廣譜抗菌作用,抗菌作用強,對多數腸桿菌科細菌,如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變形桿菌屬、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和流感嗜血桿菌、嗜肺軍團菌、淋病奈瑟菌等革蘭陰性菌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等革蘭陽性菌和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也有抗菌作用,但對厭氧菌和腸球菌的作用較差[1]。

      從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左氧氟沙星對嗜血桿菌具有非常強的抗菌活性,MIC在0.06~0.125mg/L之間;對陽性球菌也有較強的抗菌活性,MIC在0.25~16mg/L之間。1株屎腸球菌的MIC為64mg/L,與文獻報道[1]相符合。對革蘭陰性菌的抗菌活性離散度較高,有些菌株很敏感,有些菌株耐藥。腸桿菌科大腸埃希菌、陰溝腸桿菌,奇異變形桿菌、產酸克雷伯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在0.25~32mg/L之間。非發酵糖革蘭陰性菌中的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的MIC在0.25~32mg/L之間,1株產吲哚黃桿菌MIC為16mg/L,與其他報道相符[1~5]。

      總的來說,左氧氟沙星對呼吸道和泌尿道常見的病原菌具有較好的抗菌活性,總的抑菌率為90.1%,耐藥率為9.9%,可以作為治療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一線藥物。

      【參考文獻】

      1 孫華,王超.左氧氟沙星的臨床應用價值.世界醫學雜志,2001,5(4):74.

      2 何秀琴,周遠大.鹽酸左氧氟沙星體外抗菌活性的研究.中國藥業,2001,10(7):33-34.

      3 李沅湘,張茂林.加替沙星與左氧氟沙星體外抗菌效果比較.湖南中醫雜志,2004,20(5):58-59.

      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范文第2篇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12月住院、門診符合下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患者標本進行細菌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共分離菌株238株。下呼吸道感染臨床診斷標準指的是患者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現濕羅音,并有下列情況之一:①發熱。②白細胞總數和(或)嗜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③x線顯示肺部有炎性浸潤性病變。患者漱口后,用力咳出深部痰,留取膿性痰標本,送實驗室培養。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行氣管切開,以無菌操作從氣管導管內吸取痰液送檢。

      1.2 細菌培養及鑒定

      將痰標本接種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放CO2孵箱)、沙保弱平板和麥康凱上,35℃培養18―24 h,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范》微生物檢驗方法進行操作,用法國梅里埃公司生產的ID鑒定板條和ATB藥敏板條,在半自動ATB細菌鑒定儀上自動讀取菌種和藥敏結果。

      1.3 質控茵株

      以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作為質控菌株,以上質控菌株購自國家衛生部藥品和生物制品檢定所。

      2、結 果

      2.1 主要病原茵構成比

      共分離到病原菌238株,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占78.5%,其中銅綠假單胞菌79株,占33.2%,肺炎克雷伯菌37株,占15.5%,洋蔥伯克霍爾德菌27株,占11.3%,嗜麥芽窄食單胞菌22株,占9.2%,大腸埃希氏菌22株,占9.2%。這5種菌占本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離到病原菌的70%以上,成為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表1)。

      2.2 耐藥率

      分離株數前5位病原菌對常用藥物的耐藥率見表2。β-內酰胺酶(ESBLs)檢出率見表3。

      3、討 論

      目前認為,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細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本院下呼吸道標本分離的致病菌也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78.5%),與文獻報道一致。在占優勢的革蘭陰性桿菌中,以銅綠假單胞菌為最高,肺炎克雷伯菌次之,洋蔥伯克霍爾德菌居第3位,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居第4位,大腸埃希菌居第5位。銅綠假單胞菌是住院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呼吸道最常見定植菌之一,與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網的報道相似。

      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抗菌藥物;藥敏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respiratory medicine and drug sensitivity of pathogens

      LU Wanxiang. Heping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Heping 517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pathogens,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hospitalized positive bacterial culture and sensitivity test to do the medical records, statistics pathogen distribution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Results 71 patients were cultured pathogens 118, including 16 Staphylococcus aureus, accounting for 13.56%.Haemophilus influenzae 13, accounting for 11.01%.Acinetobacter baumannii 9, accounting for 7.63%.Pneumonia Klebsiella 9, accounting for 7.63%.Escherichia coli 7, accounting for 5.93%.Seven Streptococcuspneumoniae, accounting for 5.93%.Pseudomonas aeruginosa 6, accounting for 5.08%.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6 strains, accounting for 5.08%.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to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should be based 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s to develop the localexperience of treatment.

      【Key words】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Pathogens; Antimicrobial agents;Susceptibility

      下呼吸道感染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抗生素是治療的主要藥物,但臨床使用較為混亂,使用較為混亂,加之近年來抗生素更新換代較快,易產生耐藥菌珠。為了提高臨床療效,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筆者對在我院住院治療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痰培養及藥敏試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觀察患者均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共71例,其中男38例,女33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98歲,平均56.8歲;疾病組成情況:肺炎31,支氣管肺炎18,急慢性支氣管炎16,其他6例。

      1.2 方法 用一次性的吸痰管負壓盡可能深部吸痰,留取的標本及時送檢。將標本接于 5%綿羊血瓊脂平板及流感嗜血平板,采用法國生物 VITEF32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進行菌種鑒定,藥敏采用 KB法,按 NCCLS標準判斷結果。

      2 結果

      2.1 細菌分布情況 本組71例患者共培養出病原菌118株,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16株,占13.56%;流感嗜血桿菌13株,占11.01%;鮑曼不動桿菌9株,占7.63%;肺炎克雷伯菌9株,占7.63%;大腸埃希菌7株,占5.93%;肺炎鏈球菌7株,占5.93%;銅綠假單胞菌6株,占5.08%;副流感嗜血桿菌6株,占5.08%;嗜麥芽窄食單胞菌5株,占4.24%;化膿鏈球菌5株,占4.24%;陰溝桿菌5株,占4.24%;無乳鏈球菌4株,占3.39%;白色假絲酵母菌4株,占3.39%;熱帶假絲酵母菌3株,占2.54%;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3株,占2.5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3株,占2.54%;牛鏈球菌2株,占1.69%;奇異變形桿菌2株,占1.69%;黏質沙雷氏菌1株,占0.85%;枸櫞酸桿菌2株,占1.69%;阪崎腸桿菌1株,占0.85%;惡臭假單胞菌1株,占0.85%;豚鼠氣單胞菌1株,占0.85%;霍爾德菌1株,占0.85%;人蒼白桿菌1株,占0.85%;人葡萄球菌1株,占0.85%。

      2.2 藥敏結果 主要革蘭陰性致病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情況見表1,主要革蘭陽性致病菌耐藥情況見表2。

      3 討論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以 G桿菌為主,G+球菌次之,其后是假絲酵母菌屬[13]。對于藥敏試驗,一般如培養為革蘭陽性菌時,藥敏藥物應以抗革蘭陽性菌藥物為主,而一代頭孢卻在本藥敏中缺失[4]。新一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與過去一些抗生素比較,藥代動力學較好,對細菌水解酶相對穩定,治療各種革蘭陰性和陽性需氧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有效[5]。隨著病原體分布的變遷及耐藥菌的增多,陰性菌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較高的敏感性,在治療中對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當地病原體的特點制定當地經驗治療方案[6]。對治療72h后病情無明顯改善者,應及時根據痰病原學檢查及藥敏結果審慎調整治療抗生素方案,避免盲目性完全憑經驗用藥。

      參 考 文 獻

      [1] 朱建國,周貴民.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755831.

      [2] 胡靜,熊邦澤,朱金梅,等.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藥敏分析.重慶醫學,2009,38(4):436437.

      [3] 許浦生,許建邦,王艷明,等.綜合醫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離及動態變化.廣東醫學,2010,31(5):623626.

      [4] 嚴清華,黃友旗,蔡於才,等.兒童社區獲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藥現狀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24):34243426.

      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范文第4篇

      通訊作者:張強

      【摘要】 目的 對普通外科病房醫院感染進行調查分析,為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提供依據。方法 對本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普通外科病房的5146例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 5146例患者共發生醫院感染257例,其中手術切口部位的感染占比例最高,達32.7%,其次為下呼吸道感染為30.0%,上呼吸道感染為18.7%,腹腔內組織感染為8.2%,皮膚軟組織泌、胃腸道、尿道依次排列;257例醫院感染患者,共分離出病原菌320株,病原菌構成比:金黃色葡萄球菌比例最高,為22.8%,其次為大腸埃希菌,占17.5%,銅綠假單胞菌,占12.8%,肺炎克雷伯菌,占10.3%和陰溝腸桿菌,占10.0%,白念珠菌、鮑曼不動桿菌、糞腸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等依次排列。結論 普通外科病房是醫院感染的高發病房,采取綜合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的關鍵。

      【關鍵詞】 普通外科; 醫院感染

      我國每年醫院感染人數約有500萬,額外經濟負擔高達100億人民幣。因此,醫院感染已經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1]。普通外科病房由于出入院患者多、流動性大、污染手術多、術后各種置入引流管道多,是醫院感染的高發區。為了有效控制普通外科的醫院感染率,筆者對本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普通外科5146例住院患者的病例進行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對本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普通外科5146例住院患者病例進行回顧性調查,按照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結合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綜合判定,共確診醫院感染257例,感染率為4.99%。其中男139例,女118例,年齡3~80歲,平均43.6歲。

      2 結果

      2.1 各類手術切口感染部位例次構成比 257例醫院感染患者,手術切口部位的感染占比例最高,達32.7%,其次為下呼吸道感染,為30.0%,上呼吸道感染為18.7%,腹腔內組織感染占8.2%,皮膚軟組織、胃腸道、泌尿道依次排列。見表1。

      2.2 病原菌類型 257例醫院感染患者共分離出病原菌320株,病原菌構成比:金黃色葡萄球菌比例最高,為22.8%,其次為大腸埃希菌,占17.5%,銅綠假單胞菌,占12.8%,肺炎克雷伯菌,占10.3%,陰溝腸桿菌,占10.0%,白念珠菌、鮑曼不動桿菌、糞腸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等依次排列,各病原菌構成比見表2。

      3 討論

      對本院普通外科5146例住院病例調查結果顯示,發生醫院感染率257例,發生率4.99%,比1996年全國醫院感染

      表1 各類手術切口感染部位例次構成比(n,%)

      表2 病原菌類型(n,%)

      監控系統報道的醫院感染率4.39%略高[2],這可能與科室的急、重患者較多有關。

      本文的調查結果顯示,手術切口感染是手術最常見的感染部位,達32.7%。切口感染所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延遲愈合和裂開,因此必須積極控制,除在手術過程中加強無菌操作,也要注意腹腔手術部位反復徹底的沖洗。下呼吸道感染占感染部位第二位,其發生可能與侵襲性操作、腹部手術、術后患者正常吞噬功能和呼吸道清除機制不全以及年老抵抗力差、條件致病菌易致病、咳嗽無力等因素有關[3]。這種環境使細菌容易進入并存留于下呼吸道引起感染,因此臨床上要積極抗感染,護理人員經常給患者翻身拍背,鼓勵患者咳嗽,必要時霧化吸入。醫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比例最高為22.8%,其次為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陰溝腸桿菌等,這些細菌均為機會致病菌,其與臨床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以及采取侵襲性操作等,導致感染有關。

      醫院感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形勢依舊嚴峻,預防重于治療。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中應首先加強全身支持治療,嚴格掌握各種侵襲性操作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嚴格掌握預防用藥、局部用藥和聯合用藥的指征。在臨床工作中,應用抗生素應遵循有效地控制感染、不引起宿主體內菌群失調、防止藥物副作用及避免耐藥菌株產生為原則。

      參考文獻

      [1] 王園,陳小燕,隋艷杰,等.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的調查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8):609-610.

      [2] 張波,府偉靈,張曉兵,等.外科病房醫院感染常見病原菌監測及耐藥性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4):458-461.

      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急性呼吸道感染;抗菌藥物;合理性;社區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的疾病,大多由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藥物,予以對癥治療即可痊愈[1]。但少數患者可為細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礎上繼發細菌性感染。臨床常用抗菌藥物治療,不過由于一些耐藥細菌的出現與甲流疫情的傳播,治療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抗菌藥物的濫用問題日益被廣泛關注[2]。社區衛生服務是我國政府制定的一項保障人民健康水平的長遠計劃,它旨在解決社區居民的常見病、多發病,為社區居民提供方便、價廉、連續、綜合的基本衛生服務。本研究通過分析社區門診收治的3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藥物的應用情況,為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合理用藥提供建議。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選擇2010年11月本社區門診收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36例,均符合細菌性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其中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齡1-68歲,平均(35.8±11.6)歲;臨床表現為發熱20例、咳嗽30例、咽痛5例、氣促15例、咽充血21例、扁桃體腫大8例、肺部音20例。包含急性扁桃體炎14例,慢性扁桃體炎6例,急性咽炎8例,急慢性支氣管炎7例,肺炎1例。

      1.2 治療方法 本組社區門診主要藥物有:要使用青霉素、阿奇霉素、頭孢菌素等抗菌藥物。按用藥頻度(DDDs)考察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DDDs為藥同一品種的不同廠家、不同規格、不同劑型折算求和得出該藥品的總消耗量和總金額數,藥品總消耗量除以相應的DDD值,該值可判斷藥物實際消耗劑量及變化趨勢,DDDs值越大,說明藥品使用頻率越大。

      1.3 療效標準 顯效:體溫恢復正常,自覺癥狀和臨床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體溫在3 d內有下降,但未至正常,自覺癥狀和臨床體征有改善轉;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3]。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組所有患者都采用抗菌藥物治療,其中應用單一品種抗菌藥物的32例,占88.9%,二聯用藥4例,占11.1%,無三聯及三聯以上抗菌藥物聯合使用的病例。

      2.2 DDDs 36張抗菌藥物處方中涉及抗菌藥物4大類共8個品種。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藥物使用率頭孢菌素居首位,其次為大環內酯類和青霉素類。具體來說,以頭孢菌素的DDDs值最大,阿奇霉素其次,青霉素的DDDs值較小。具體情況見表1。

      2.3 治療效果 經過治療后,36例患者顯效20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8%。

      2.4 不良反應 本組的不良反應有3例,發生率為8.3%,發生率相對比較高。其中皮膚過敏反應1,惡心、四肢乏力1例,心動過緩1例。

      3 討論

      呼吸道感染指鼻腔、咽或喉部的急性炎癥的概稱,是呼吸道最常見的一種傳染病。通過含有病毒的飛沫、霧滴,或經污染的用具進行傳播[3]。常于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如受寒、勞累、淋雨等情況,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和/或細菌,迅速生長繁殖,導致感染。同時目前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現象較常見,比如本組的抗菌藥物使用率過高,多為單一用藥與靜脈注射用藥物,不良反應過多[7]。究其原因分析:①醫生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學診斷含糊及對抗菌藥物的依賴意識明顯,是目前治療急性呼吸道感染抗菌藥物使用率高的主要原因;②家長對子女的關注及期望值過高,醫患關系緊張均給醫生造成壓力,部分醫生明知呼吸道感染多為病毒感染,但因擔心合并細菌感染、病情加重,為“保險”起見,習慣性使用抗生素;③患者缺乏病情表述能力,醫師為了迅速控制病情或在其家屬要求下,憑經驗選用一些新藥或加大劑量,以求療效。我們認為,在病原菌未明時,早期應用抗菌素進行經驗性抗感染治療非常重要;選用廣譜的抗菌素,盡量選用殺菌劑;在重癥感染中則往往采取聯合用藥,常用的殺菌劑有β-內酰胺類、氨基糖甙類、氟喹諾酮類、多肽類等;在特定感染中:磺胺類藥、克林霉素、甲硝唑以及利福平等應用較廣泛。抗菌素經驗性應用時,應根據臨床資料判斷可能的病原菌來選用抗菌素。不同類的廣譜抗菌藥物在抗菌活性方面存在差異,應根據藥物的適應證、抗菌活性以及耐藥的變遷等因素來選用抗菌素。

      參 考 文 獻

      [1] 徐詠,張傳齡.我院2006年細菌耐藥性分析.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2):234-235.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久久影院亚洲一区|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亚洲视频无码高清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91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第一区二区8050| 亚洲精品韩国美女在线| heyzo亚洲精品日韩| 亚洲最新永久在线观看|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小说|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久久| 老牛精品亚洲成av人片| 亚洲第一页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新区亚洲|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国产乱辈通伦影片在线播放亚洲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亚洲高清有码中文字| 亚洲国产精品特色大片观看完整版| 亚洲精品无码少妇30P|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久久亚洲中文无码咪咪爱| 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 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不卡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 亚洲成A∨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啊|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亚洲s码欧洲m码吹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