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科學的發展趨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土力學;學科;發展
中圖分類號: TU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從目前來看,土力學是一門正在發展且被廣泛應用的學科,其學科發展前景遠大。土力學的發展過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基于時間需要的基礎上而產生并發展起來的,近些年來,土力學的發展正在不斷的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充分體現了現代化的特質。將土力學與現代社會及生態環境結合起來,是土力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土力學學科發展現狀
針對土力學的發展實際情況來看,土力學的發展是具有自身特點并逐步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一種技術性科學,土力學學科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步提升。從目前來看,土力學的發展整體呈現穩定的狀態,且各個環節也在有序進行。
(一)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
可以說土力學的學科發展過程就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土力學的理論來自于實踐,而實踐又是檢驗土力學理論的唯一途徑。我國土地面積較大,生態環境復雜,不同的土壤情況一有所不同,這導致了土力學的學科研究呈現了復雜化的特征,尤其是在我國一些較為特殊的地區,對土壤的研究一度遇到困難。那么,為了進一步優化土力學學科的發展,就必須將理論與世界結合起來,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壤實際環境而有針對性的進行綜合的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土力學學科一個重要特征,也是當今環境下土力學學科所呈現的一個方面。
(二)發展速度緩慢
土力學研究的領域主要是土,土是土力學的核心部分,但是,土的復雜程度使得土力學學科的發展呈現出緩慢的趨勢。庫倫作為土力學的始祖,他揭開了土力學神秘的面紗,隨著土力學的不斷發展,土力學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立特征并且應用較為廣泛的獨立性的學科。但是,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城鄉的不斷發展,土力學的研究面對著一道又一道難題,這使得土力學學科發展呈現了一種較為緩慢的趨勢,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在各個學科的對比下,土力學學科的緩慢性體現的更為明顯。
(三)趨于成熟
從目前土力學學科所研究的領域和研究的結果來看,土力學學科已經基本上成為了一個較為成熟的學科,學科形式和學科水平也在逐步的提升。比如說在非飽和土、彈塑性模型、漸進破損等不同問題的研究上已經展現出驕人的成果。這些成果代表著在土力學學科發展的成就,也進一步體現了土力學學科已經逐步成為一個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較為成熟的學科。
二、土力學學科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的變化,人們對大自然利用程度的不斷加深,土力學也在逐步發展和進步,土力學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將呈現出一種趨于穩定,并且應用廣泛的學科,從當前土力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土力學將呈現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一)現代化趨勢
從始至終,土力學學科的發展從未離開過實踐,一些與實踐有關的科研成果展現在人們面前,使土力學學科成為了一門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學科。同時,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的不斷涌現,土力學學科的發展也在與現代化因素相結合,包括計算機網絡在內的其他現代化因素逐步與土力學學科的發展相適應。因此,從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土力學學科,足以證明土力學學科將逐步具有現代化趨勢。
(二)多領域趨勢
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人們對于土的利用程度也在逐步變化,土力學學科的研究范圍也在不斷的擴展,在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甚至在人與自然接觸的過程中,土力學學科成為了一個良好的中介與平臺。因此,在土力學學科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將呈現出多領域的趨勢,無論是研究范圍還是研究領域,都將體現這種多領域化的特征和形式。
(三)復雜化趨勢
這里的復雜化趨勢主要是指土力學學科的研究過程,因為土質的不同,使得土力學學科的研究過程更加復雜化,尤其是人類對于土地利用頻率和利用效率的不斷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土力學學科研究的對象,土力學學科的研究領域將不再局限于土,還需要研究與土相關聯的一系列因素,復雜化也成為了土力學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四)和諧化趨勢
和諧是當今人類共同期盼的,也是人與自然相處的必然規律,隨著土力學學科的不斷發展,和諧化趨勢體現的更為明顯,土力學學科成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必要渠道和途徑。在土力學學科的發展過程中,堅持和諧化理念將有利于促進土力學學科的發展,提升土力學學科的利用率。
總之,土力學的發展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的進步的,在當今社會中,土力學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大,并逐漸為人們所熟知,土力學的發展方向和應用領域逐步明確化,加強對土力學學科現狀的研究并探索性的對土力學的學科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黎春林;呂乃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土力學學科發展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0(26)
一、管理思想發展的新趨勢
l.從科學管理向人本管理發展的趨勢。科學管理克服了傳統經驗管理的非科學缺點,但隨著環境的變化,科學管理中的非人性化矛盾變得非常突出,在實踐中開發了諸如職務擴大化、全員參與、目標管理、組建工作團隊等管理技術,提出了與科學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框架,形成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論,成為管理的發展趨勢。人本管理理論,就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主要內容是研究人的心理、生理、社會性環境影響為中心,激勵員工的行為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而人本原理,則是指管理者要達到組織目標,各項管理活動都應該以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為根本。以人為本的思想被廣泛地承認、應用和強化,直到人本管理理論成為管理思想的核心價值體系。人本管理強調的是組織內部的協調性,不建議通過嚴厲的規章來達到管理的目的,而是通過非正式組織的紐帶將管理做到最好。
2.從生產者導向和技術導向向顧客導向發展的趨勢。導致發展趨勢產生的因素有:(1)其主要原因是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形成了由消費者主導的買方市場,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的需求決定了市場。(2)市場化進程對管理的要求。市場化進程對管理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更新觀念,全面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刻不容緩。(3)經濟全球化對管理的要求。經濟全球化進程對經濟管理提出的挑戰是長期和深遠的,如何應對全球化競爭,是經濟管理考慮的首要問題。(4)環境對管理的影響。忽視環境的影響,或不能很好地預測環境可能發生的變化,都會給企業的長期發展造成致命的危害。與此相反,重視環境的影響,準確把握環境的變化趨勢,企業就能抓住許多環境帶來的機遇,加速企業的發展。
3.管理重點從硬件向軟件管理發展的趨勢。管理柔性化的另一種重要表現是管理的內部對象從以人、財、物等硬件為重點,轉變到以知識和學習等軟件為重點。這是由于人們對知識的進一步的認識所致。影響管理的知識經濟理論主要包括:知識成為重要的資源,正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管理的核心,是當前和今后管理的主旋律;企業再造是一場管理革命。學習型組織是未來企業模式。全球戰略是企業決勝的關鍵。
二、管理組織發展的新趨勢
1.組織結構扁平化趨勢。在知識成為最重要資源的條件下,必須讓員工參與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這就會摧生出自我管理型的網絡組織,即以激發員工中各種類型的并能自我控制的知識人才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為目的,在結構上分散而又被信息和技術緊密連結,有快速敏捷的應變能力,既有創造性又有團隊合作精神的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結構由于管理層次的減少而呈扁平狀。在這種新型組織中,管理將不再是生產的基本動力,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將發生變化,管理層次逐漸減少將是一種趨勢。
2.管理方式民主化和決策重心下移趨勢。伴隨組織扁平化的必然結果是決策重心的下移。在未來的管理中,如何實現組織核心價值觀必將成為管理的首要職能。因為環境的復雜性和變化速度要求組織做出迅速決策,而吸引大量基層員工參加決策是達到此目標的最有效方式。
3.團隊合作精神激發的趨勢。團隊隨著任務的出現而產生,并隨著任務的變化而進行任意組合。每位成員在團隊中都能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隨著團隊協作的流行,僵硬的組織結構和固定的人員安排正在被打破。隨著團隊組合的變化,知識和技能也在組織中得到有效的傳播和共享。就目前情況來看,團隊這種組織形式不再局限于生產部門,它正在逐漸應用于研發、營銷以及其他工作領域。
4.網絡式溝通方式發展的趨勢。決策的分散和決策重心下移的前提是溝通方式多樣、溝通渠道寬闊暢通、縮短溝通層次、信息傳播途徑多元、信息獲得機會人人平等。這就需要實現網絡式的溝通才能達到這個前提。
三、經濟管理的科學化趨勢
經濟管理的科學化是指采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所能達到的水平。其前提就是管理方法手段實現現代化。也就是把現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應用于經濟管理,以保證管理方法的科學化,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不斷改善“軟”手段的運用,不斷更新“硬”手段的技術結構,在現代管理思想的指導下,更有效地對管理對象施加作用,達到當代的世界先進水平。目前西方比較先進的是美國,美國各個大學的行政部門通過采用各種先進、高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來促進管理的科學化,以便更好地服務學術,提升學校的競爭力。這種做法從學校開始,推廣到整個國家,在美國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對改造中國企業的管理部門而言,加快經濟管理的科學化不失為一種比較理想的途徑。主要是通過管理的量化和非量化指標的統一運用于各個部門的績效考核,對業務部門進行流程再造軟件運用的培訓,并且在企業內部開設0A系統,這樣的經濟管理比較能夠體現出當代電子計算機行業發展融合進行業內部的趨勢。
四、經濟管理者出現職業趨勢
經濟管理的科學化能否實現,關鍵在于是否具有現代化的管理人才。而經濟管理者出現職業化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職業管理階層的興起;管理者激勵的長期化導向;企業家的精神越來越重要;更加注重人才培養和使用;形成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人才。經濟管理培訓幾乎比比皆是,通過學習和再造營造了一大批的職業經理人,通過素質的提升來達到管理上的完美,這樣的趨勢這幾年正在不斷提升。
總之,經濟管理發展趨勢是一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只有深刻認識和理解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才能更好的對經濟管理的趨勢進行分析、研究,以更好的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7 文獻標識碼:A
1 關于生態環境監測的概述
1.1 什么是生態環境監測
近年來,在環境監測理論和實踐深入發展的基礎上興起了生態環境監測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所謂生態環境監測,就是運用環境監測和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生態系統的條件、生態系統條件的變化、生態系統在環境壓力下所產生的反應及這種反應的發展趨勢進行監測,以獲得各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時間和空間上所顯示格局的認識和數據。
1.2 生態環境監測的劃分類型
劃分生態環境監測類型的方法有很多種,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有不同的生態環境監測類型。普通的劃分方法是以生態環境監測對象的價值為尺度,按照不同的生態系統圈進行劃分,形成農村、城市、草原、森林、荒漠等生態環境監測類型。雖然這是一種大家普遍接受的方法,但是這樣的劃分類型不能囊括生態環境監測類型的全部,存在著相當的局限性。目前最科學的生態環境監測類型的劃分方法,是把生態環境監測的空間尺度及檢測對象作為劃分生態環境監測的出發點,根據這種劃分方法,生態環境監測被劃分為宏觀生態環境監測和微觀生態環境監測兩大類。
宏觀生態環境監測是指運用遙感技術、生態制圖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區域生態調查及生態統計等手段,在相關專業數據和原有自然本底圖的基礎上,在區域生態范圍內對生態系統的條件、生態系統條件的變化、生態系統在環境壓力下所產生的反應及這種反應的發展趨勢進行監測。
微觀生態環境監測是指運用化學、物理、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把數量眾多的生態環境監測站作為工作的基礎條件,對某一生態系統或者景觀生態區的各個構成部分進行監測,收集相關屬性信息。干擾性生態、污染性的生態環境監測均為組成微觀生態環境監測的主要部分。微觀生態環境監測是宏觀生態環境監測的基礎,宏觀生態環境監測是微觀生態環境監測的主導,兩者之間的關系式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監測網。
1.3 生態環境監測的任務和特點
生態環境監測的任務主要有:動態監測生態系統現狀和由于人類活動所引起的重要生態問題;監測已被破壞的生態系統在人類的治理過程中生態平衡的恢復過程;收集監測數據,對各種生態問題的變化規律及其發展趨勢進行研究;為諸多重要的國際生態研究及監測計劃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持。
2 關于生態環境監測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分析
2.1 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所取得的成就
中國科學院在我國近年來提出的“地球動態觀測信息網絡”、“我國代表類型區生態狀態和變遷規律的大尺度時空觀測研究以及發展趨勢預測”、“中國資源生態環境預警研究”等方案及計劃的基礎上提出的“我國生態系統研究站網”研究計劃(CERN)已經實施,建立了53個生態定位站,組織進行了數量頗多的生態研究工作,世界各國對其所取的成果予以了相當的關注,生態環境監測的應用前景已相當可觀;生態環境監測指標和生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方面的理論研究工作得到重大發展。
2.2 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不足之處
與環境污染監測相比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是顯得比較落后的,僅處于理論研究階段,急需進入實施階段,僅在小范圍內實施生態環境監測,偏重對生態過程的研究;沒有統一的指標體系和操作方法,沒有充分發揮現代化技術及手段的作用。
3 關于提高生態環境監測水平的策略分析
3.1 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
目前的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不僅沒有統一制定而且還存在諸多缺陷,如:尚未把微觀和宏觀生態環境監測有機結合、監測方法不規范、操作性不強等。因此,制定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制定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要從一致性指標、診斷性指標、預警性指標這三種基本指標類型出發,體現代表性、敏感性、綜合性、可行性、簡易化、靈活性、經濟性、階段性、協調性等原則。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制定后還需實踐中經過考查與檢驗,才能在大范圍內推廣和運用。
3.2 探索先進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以方法
在遵循盡量采用國家標準方法這一原則下,充分考慮生態問題的提出、生態環境監測臺站選址、監測內容、生態系統要素及監測指標確定、現有方法和設備、監測的場地頻度及周期描述、數據整理等方面的問題,從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制定技術路線、確立最佳方案,探索先進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方法。
3.3 在交流與推廣中發展生態環境監測技術
為了使生態環境監測技術人員的業務素養及業務知識面能得到持續不斷的提高及拓展,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生態環境監測單位和相關人員進行技術講座培訓,組織學術交流。還可以組織舉行先進經驗交流會,組織行業內部經驗交流;為了使系統的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得到逐步的推廣和實踐,可以考慮在基層監測站和專業監測站推廣已在實踐中發展成熟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和經過驗收證明是質量合格、適用度好的儀器;為了在基層落實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要從當地的現實情況出發,在優先監測重點問題的基礎上要強化動態研究,不斷積累資料,有步驟地拓寬監測項目和監測范圍。
4 生態環境監測發展展望
生態環境監測是一項對環境監測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對環境質量進行評價進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是環境監測的最終結果。通過提出生態環境規劃、生態設計方案等方式為更深層次的生態環境管理服務及決策部門服務,實現生態環境監測所追求的建立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的最終目標。時至今日,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已顯得日益嚴峻,監測生態環境質量已不能單純依靠理化、生物等指標,生態環境監測必將得到廣大環境監測工作者的重視與掌握。
結語
總之,探討生態環境監測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具有較強的意義。作為生態環境監測人員,應緊密結合本工作的特點,分析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促進我國環保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突發性;公眾事件;科普模式
Summary of public events at home and abroad sudden emergency mode science research
Yuan Gui Juan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Abstract:Contemporary social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country's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oci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xist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event of sudden emergency science mode, and emergency mode Summary of science became respond to emergencies and the primary facto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cience emergency mo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particular research purposes,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ractical valu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situation, trends and abroad to make a reasonable assessment.
Key words: Unexpected; public events; science mode
一 研究目的
如今,科學技術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驅動力,國家現代化進程的推動對國家公民的科學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不斷凸顯,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實踐、社會安全事件等不同形式的突發性公眾事件。近年來,國際、國內社會已經進入突發性公眾事件高發期,諸如雪災、地震、禽流感、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突發性公眾事件,究其原因,除了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外,在很大程度源于突發性公眾事件的傳播模式對公眾認知的影響以及公眾本身缺乏科普知識和技能,沒有做到防微杜漸。國外諸如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在科普事業方面已取得較好成就,因此,總結和借鑒國外應對突發性公眾事件科普模式的研究,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科普模式,完善突發性公眾事件的傳播模式,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以促進公民適應社會的現代化,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發展能力,提高公民對個人和社會事物的決策能力,成為當前科普問題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 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科學的先進性和時代性、科學精神的理性光芒、科學家的探索創新和奉獻精神具有的震撼力和感召力,是引領社會思潮的優質文化。科普作為科學共同體與公眾展開的對話,也是公眾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和參與科學技術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在突發性公眾事件的高發期,科普理論體系的建立和應對突發性科普模式的形成,成為當前科普事業發展的方向。因此,對國內外突發性公眾事業科普模式的研究,掌握其內在統一性,完善中國特色科普模式,實現科學惠及全體公民,是順應時展的要求,同時也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
首先,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科普理論研究層出不窮,但基本著眼點比較碎片化,主要是"科普"內涵爭辯、中國科普歷史回顧、發達國家科普體制等,其呈現形式也趨于零碎化和段落化。而本研究主要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在界定科普內涵的基礎上,系統闡述國際國內科普發展現狀,進而在總結國內外科普發展模式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實現了科普理論體系的完善。其次,從目前科普工作研究方向看,大部分是從理論層面探討科普含義和內容,缺乏其解決具體問題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研究,本課題在總結科普模式的前提下,在結合具體突發性事件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啟示性的借鑒,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科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缺失。
總之,對國內外突發性公眾事件應急科普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前瞻性價值,是科普事業發展的理論訴求。
三 國內外研究狀況、發展趨勢與評價
(一)國外應急科普模式研究狀況、發展趨勢
1.研究現狀
理論層面,國外對于科普工作的相關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范圍比較寬泛。美國學者埃弗雷特?羅杰斯從傳播學的角度將科普工作的開展視為"創新擴散",必須經歷認知、說服、決策、實施、確認五個步驟。而國外很多學者關于科學普及的研究大致經歷了"公眾接受科學"(Public Acceptance of Science)--"公眾理解科學"(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公眾參與科學"(Public Participation of Science)。公眾接受科學強調科普的重點是普及和傳授科技知識,實現公眾對科學的接受為主要目標以及尋求公眾支持和參與科學教育;公眾理解科學從美國米勒教授提出的科學素質的三個"理解"到杜蘭特批評"缺失模型",國際科學協會理事會(ICSU)支持并實踐"民主模型"無論是學者還是科普工作者都逐漸傾向于促進公眾理性地看待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的外溢性作用,實現雙向傳播;公眾參與科學以公眾參與科學為主要目標,強調公眾對科技的體驗,強調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性,強調公眾對科技決策的參與性。
政府實踐層面,政府部門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文件將應急科普工作合法化,美國安全部2005年制定了《國家應急反應計劃》,這項計劃為美國處理天災人禍、恐怖威脅及襲擊等國土安全事件確立了統一標準,重視公民組織和團體在危機預防、應對、善后中的作用。德國聯邦民眾保護與災害救助局組建的"共同報告和形勢中心"和開發的"德國緊急預防信息系統",方便找到有關民眾保護和災難救助的背景信息,也可以了解危險情況下如何采取預防措施等信息。此外加大對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60年代以來,日本每年都有大約3座科技館投入建設,而同期美國每年的建設數量達到5座。
2.發展趨勢
如今,西方發達國家的應急科普已成為全社會的行為,其發展趨勢表現在如下領域:一是內容方面的創新,強調現代科學技術與本土知識結合,如90年代成立的國際研究組織"國際公眾科學技術傳播網",泰國國家科技局2002年實施的研究如何運用現代技術解釋本土食品和手工藝;二是方式方法上的創新,以學習為中心,注重參與互動,如美國70年代建立的舊金山探索館,通過親歷科學的方式,在互動基礎上實現科學與人類的觸碰,美國學者勒德曼提出"動手做探究式學習"的科教模式,提高了科學知識和社會活動能力;三是對象方面的擴大化,除了青少年、學者專家外,應該重視女性的應急科普建設,美國在這方面發展迅速,在2005年有近乎占勞動力總數一半的女性的科學教育;四是主體領域的轉化,實現由小科普到大科普的轉變,加入網絡科技普及主體,實現傳播手段的多樣化,逐漸走向職業化、專業化發展道路。
(二)國內應急科普模式研究現狀、發展趨勢
1.研究現狀
理論層面,掌握中國科普研究的發展史對科普模式建設具有重要意義,1950年成立了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成立,中國文化部成立科學普及局;1958 年中國科協的成立;1978年"科普學"概念誕生,為此高士其、章道義、周孟璞、曾啟治、葉永烈、鄭文光等人在1981年就" 科普學"的概念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1980年科普創作研究所成立并設立了《科普創作》雜志編輯室;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公眾理解科學"的概念進入中國,吳國盛、張開遜、劉華杰等學者關于公眾理解科學的觀點進行了大討論,得出讓公眾理解科學的合理性和普適性;1990年科普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始關注國外著名學者關于科學素養的概念、理論和研究方法,使得中國學者對西方科學傳播的新理念和研究方法有了了解,在學者們爭論博弈聲中,全面科學素質建設悄悄登上中國舞臺;2007年以來,針對一些與科學普及相關的突發性公眾事件來開展應急科普工作已經成為國內學界的共識,朱登科將應急科普定義為針對突發事件,根據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所展開的科普,此外學者們還結合禽流感、"蘇丹紅"、生態環境、地震等公眾事件的研究,提出科普轉型的重要意義,如高峽認為轉型科普研究使科普工作由自在轉向自覺,從社會邊緣轉向社會基礎性工作,黃永明認為公眾事件是雙刃劍,突發性公眾事件給公眾帶來傷害,但在一定程度上卻為科普宣傳帶來機遇的同時能吸納公眾參與進來。
實踐層面,政府依舊是處理突發性公眾事件的主體,其主體性地位決定了當前存在著政府指令型、政府主導型、社會調節型以及政府社會互動型的四種科普模式。為此學者林兆彬提出在具體實際活動中要建立政府為主體、以黨政部門和社會力量為連接線、以事業發生地區為底面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科普體系,堅持全面性和針對性、應急性和日常性、傳統型和時代性、預防性和救援性相結合的原則。
2.發展趨勢
按照社會發展趨勢看,最適應應急科普事業的發展模式是擺脫傳統"填鴨式"的科普模式轉向政府與社會互動型的"情景式"科普模式,在此狀態下,中國應急科普模式的發展趨勢是:資金投入主體有單一向多元化轉變,包括政府、非政府組織、民間社會以及企業等;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的創新;公眾的參與意識增強,增加企業商業科普模式,大力發展經營性科普事業;走品牌化、職業化和專業化發展道路,增強科普知識的趣味性;從事科普事業者的科普素養越來越高。
(三)對國內外研究的綜合評價
西方發達國家對科普工作研究較早,因此相關理論的發展趨于成熟,關于"科學人"培養計劃、政府當局和企事業的共同參與以及公益性和盈利性等相結合的科普發展模式,對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總體框架下的應急科普模式發展相對滯后和缺乏系統性的應急科普模式,比如美國的9.11事件以及日本的核輻射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當前科普模式完善的必要性。研究國外應急科普模式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于中國實際,借鑒西方的"公眾理解科學"的先進理念發揮了很好的典范,讓我國開始反思單向"填鴨式"科普模式的不足之處,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對于我們解決當前存在的科普資金、科普人員素質、科普運營機制和管理機制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 周孟璞,曾啟治:《科普學初探》.中國科普著作程度研究小組,《科普學文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 章道義:《傳播科學技術的學問--試論科普及其研究方向》.《科普學文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67.
[3] 吳國盛:《從科學普及到科學傳播》.《2000年中國國際科普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科普出版社,2001:30.
[4] 高峽:《以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統領科學素質建設》.《科普研究》,2007(3):11-16.
[5] 朱登科:《突發公共事件中網絡媒體應急科普的作用和分析--以人民網、新浪對汶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相關報道為例》.《科技傳播》,2010(2):226-229.
[6] 李大光:《外國"公眾理解科學技術"理論及實踐發展趨勢》.《科普研究》,1996年第3期.
[7] 林兆彬:《建立突發事件中應急科普體系的思考》.《科普基礎理論和政策》, 第70頁至75頁.
[8] 李健民,劉小玲:《科普能力建設理論思考與上海實踐》.《科普研究》,2009年12月第6期.
關鍵詞:林業經濟;科學管理;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326.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2-0252-01
一、林業經濟的發展現狀
1.當前實行的林業政策,對林業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礙。林業經濟的發展具有經濟屬性,林業的科學發展是林業經濟走出困境的要求,但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當前的林業政策根本不能夠適應林業經濟的科學發展,會極大地制約林業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
2.林業部門的管理相對比較落后,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有關部門的管理缺乏有效性;第二,林業部門對私人經營林業的控制力度不夠,不能按國家的可持續要求進行經營。
3.林業經濟的發展不能很好的符合可持續性戰略,我國各個地區的發展不平衡,林區又大多分布經濟最貧困的山區。所以,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各地不惜對樹木進行破壞性和掠奪式的采伐,仍然是一種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
二、林業經濟的科學管理
1.要制定更為科學的林業經濟管理政策。政府制定有關的林業經濟發展政策時,一定要進行科學的研究和調查,在確定該政策具有可行性后才可以出臺。制定政策時,還要更關注林業經營者的立場,以便實現林業政策的雙贏甚至多贏,使經營者的經營活動能夠在合理的政策下進行,實現林業的經濟利益和效益。
2.重視科技創新,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林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一定要加強科技創新,全面地支持建立林業產品的示范基地及園區,以便提高林業的發展水平。同時,要實現林業經濟的科學發展,就一定要從僅僅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向追求生態、社會以及經濟效益不斷轉變,只有使經濟增長方式從根本上得到轉變,才能夠不斷改善林區的生態狀況、實現林業的科學和可持續發展。如果要從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還要重視對林業中龍頭企業的培養與支持,通過這些龍頭企業來提高林業的發展水平。
3.引導林業的發展由關注經濟利益向重視生態效益轉化。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可以對林業經營企業給予減稅及補貼的優惠,以鼓勵和支持各個林業企業從只重視經濟逐步向關注公益轉變,這對于實現林區生態環境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提高林業產品的質量,遵守WTO相關的規則。(1)逐步建立起林業產品質量的有關監測網絡,各個地區要加大對林業產品科研的推廣力度,配備科研的設備、定期培訓業務人員、完善林業質量監督機構,加強對林業環境的檢測及對林業產品檢驗等;(2)要不斷地完善林業產品質量的管理體系,制定林業產品質量的標準化規則,加強對產品生產整個過程的控制及管理,以提高產品的質量水平;(3)嚴格地遵守WTO的相關規則,積極建立林業產品的質量認證體系,創出名牌林業產品,提高企業的信譽,以使企業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
5.優化林業經濟的結構,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不斷優化林業經濟的結構,不斷促進新經濟林的建設和發展,加大對新型林業產品的研發,推進林業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同時,促進具有特色的林業經濟的發展,以培育出新的林業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比如,開展有關生態環境的旅游項目。優化林業經濟結構,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要能夠充分地利用林業的特色產品,比如,開展林產品綠色加工。只有做到以上這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林業產品結構的不合理,才能實現生產力布局的調整、引發新興的產業,實現林業經濟的良好發展。
6.經營者同樣要為林業經濟的科學管理做出貢獻。各林業經營者在經營時既要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也要樹立起正確的發展觀、經營觀,科學地經營好自己的林地,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要有長遠的發展眼光。不僅要通過經營取得收益,同時,也必須要盡力實現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共同、和諧發展。
三、林業經濟的發展趨勢
為了能夠實現林業經濟的科學、和諧、可持續的發展,我們一定要重視林業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
1.林業經濟的發展方向。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林業經濟的發展方向也隨著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轉變階段,也就是林業經濟的戰略轉變階段,具體來說:從生產木材為主逐步向生態建設為主的戰略性轉變、從天然林為主逐步向人工林為主轉變、從毀林開荒為主逐步向退耕還林為主轉變、從無償使用為主逐步向有償使用為主轉變、從部門性林業逐步向全社會性林業轉變。
2.林業經濟的發展趨勢。當前,林業經濟的發展一定要適應世界趨勢,從世界林業經濟的發展角度來說,當前的林業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全面的、科學的管理時期。林業經濟的發展主要呈現出下列發展趨勢:(1)可持續發展是林業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目標,且重視和保護林業資源及生態環境已經取得了國際的共識,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有了相關的發展準則;(2)對林業經濟的發展進行更加全面的、規范化的管理;(3)強化了對林業生態系統的科研力度,建立起了林業經濟的會計核算體系;(4)林業產品市場上的供求發生了很大改變,林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從供給量的制約逐漸轉向受到市場與資源的共同約束,科學地開發及利用森林資源已經成為促進林業發展的必然趨勢;(5)林業經濟發展的國際化不斷提高,國際和區域間的合作日益加強,這適應了國際一體化的發展,為調節林業經濟的發展戰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結語
要實現林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就要加強對林業經濟的科學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利用經濟的發展符合自然及經濟的規律,才能促進林業經濟的科學、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同時,時刻關注林業經濟的發展趨勢,并適時地調整相關的發展戰略也極為重要。
參考文獻:
[1]王玉明.關于發展林業經濟的理性思考[J].吉林林業科技,2003(21).
[2]陳新云,陳建成,甄芳潔.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與分類[J].林業經濟問題,2004(3).
[3]陳建成,等.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林業經濟需研究的幾個問題[J].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