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口腔醫學的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復發性口腔潰瘍;免疫紊亂;固有免疫;體液免疫
【中圖分類號】R7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047-02
復發性阿弗他潰瘍(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U), 又稱復發性口腔潰瘍、復發性口瘡( Recurrent Oral Ulcer, ROU ) 或復發性阿弗他口炎(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RAS) ,是一種常見的炎癥性口腔粘膜病。其主要發生于唇、頰和舌緣黏膜,在角化完全的附著齦和硬腭中很少發生[1,2]。RAU的發生較為常見,病因十分復雜,但其發病原因不詳,致病機制不明確,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且病情嚴重程度、間歇期和持續時間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目前關于ROU病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遺傳因素、細菌、病毒、基因、食物過敏、胃腸道疾病等。近些年來,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免疫功能紊亂在RAU病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對其免疫學方面的病因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免疫學病因的首次提出
1969年,Lehner首次發現RAU前驅期病損即有大量T淋巴細胞浸潤, 其中潰瘍前期是T輔助細胞(CD4,Th)占多數,潰瘍期則T毒性細胞(CD8, Ts/c)為主,愈合期又回到T輔助細胞(CD4)為主,提示T淋巴細胞在RAU 的發病中起重要的作用[3]。近年來,有學者認為RAU是由于機體免疫活性細胞亞群失衡所導致的疾病[4]。機體中免疫功能的正常運行,依賴于各免疫細胞系及各細胞亞群之間相互協調,維持免疫狀態的平衡,一旦平衡被破壞,則導致免疫調節紊亂而發生疾病。如果針對性地使用免疫調節藥物,可能對于臨床上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具有較好的療效[5]。
2RAU與固有免疫
雖然T細胞是參與口腔潰瘍的初始細胞,但并不是口腔局部組織損傷的唯一細胞類,尤其是中性粒細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能夠介導組織損傷。已有報道證實免疫復合性脈管炎是RAU的發病機制之一。在口腔黏膜局部堆積的免疫復合物通過招募中性粒細胞釋放組織降解酶,從而損傷粘膜,產生潰瘍[6,7]。還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在RAU的發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正常人體中的NK細胞能夠殺傷被這些病毒感染的細胞,而在RAU患者的急性期和后期,NK細胞的活性明顯低于正常水平,從而誘發機體發生RAU[8]。在RAU患者中存在中性粒細胞的遷移和NK細胞活性的下調,說明固有免疫功能的紊亂是RAU發病機制之一。
3RAU與體液免疫
口腔免疫狀態受局部及全身免疫狀態的影響。唾液免疫球蛋白是全身體液免疫球蛋白的組成部分。口腔免疫防御體系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SIgA )在口腔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它參與機體的局部免疫, 被認為是機體抗感染、抗過敏的重要免疫屏障。因此,口腔的免疫狀態主要取決于SIgA的含量。吳慧華等研究發現RAU患者唾液S IgA檢測結果較正常對照組低, 一方面免疫力降低使之受到病原體的侵襲與感染,導致RAU的發生, 另一方面在免疫反應的過程中消耗了SIgA。此外,炎性刺激可以加強唾液腺體的分泌,由于唾液量的增加使SIgA的含量受到了稀釋, 因此RAU患者唾液SIgA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RAU患者唾液IgG含量與正常對照組無明顯變化,說明IgG在口腔潰瘍中,不具有特異性。在實驗家兔的血清中檢測到了抗口腔黏膜抗體, 抗體的效價隨著免疫次數增加而升高,且實驗家兔口腔黏膜潰瘍發生的頻率亦隨之增加,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免疫熒光抗體檢測發現,試驗家兔的口腔黏膜潰瘍處、黏膜棘層、基底層及基底膜有IgG沉積。所有這些檢查,與人類RAU的研究結果基本相同。
4RAU與細胞免疫
許多研究證實,多種細胞因子分泌紊亂在RAU的發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RAU患者唾液和血清中TNF-α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群,在發病的急性期尤為顯著。用TNF-α抑制劑能夠有效抑制RAU的發生與發展,說明TNF-@在RAU發病中有著重要作用[16]。TNF-α刺激上皮胞質細胞中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1型和2型抗原的表達,T細胞識別這些細胞抗原以后觸發細胞毒性反應,并導致口腔黏膜形成潰瘍[17]。TNF-α還可上調黏附分子和趨化因子的表達、趨化并促進T細胞復制,對上皮細胞產生直接的細胞毒作用。而且,TNF-α能夠誘導其它細胞分泌IL-6、IL-8等。IL-6既促進輔T細胞生長和分化,也可促進細胞毒性T細胞的分化;IL-8則能通過招募更多的細胞毒性T細胞至潰瘍損傷處進一步發揮破壞作用。因此,RAU患者體內TNF-α上調與RAU患者體內TNF-α上調與RAU密切相關。
5RAU與粘膜抗體
部分RAU患者外周血中可檢測到循環免疫復合物和自身口腔粘膜抗體,同時在口腔中可檢測到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因此很多學者認為RAU的發病與Hp感染及交叉抗原有關。王淑麗等發現口腔中的Hp感染不但與RAU的發生相關,而且在血液中,由Hp與人上皮細胞表面抗原等結構類似的多糖抗原誘導的自身免疫反應可能是復發性口腔潰瘍發生機制中的重要因素。這些均表明RAU與Hp和上消化道疾患關系十分密切。其實口腔粘膜與胃腸粘膜同屬消化系統,均來自外胚層,其結構、功能、生理、病理必然有許多相似之處,彼此有著共同的抗原成分,有類似的發病機制。其發病機制可能是口腔粘膜自身抗原致敏淋巴細胞產生抗粘膜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局部的補體,導致多形核細胞浸潤和炎癥反應,導致組織細胞溶解,最終導致灶狀粘膜損害和潰瘍形成。誘發胃腸粘膜病損的抗胃壁細胞抗體與誘發口腔粘膜病損的抗口腔粘膜抗體相互作用并形成交叉自身免疫。
作為自身抗體的粘膜抗體被認為在RAU發病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普遍存在的抗核抗體尚未在RAU患者的血清中找到。
6結語
綜上所述,RAU患者免疫學方面改變的各項證據均說明免疫因素在RAU發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中T淋巴細胞亞群分析以及功能測定在RAU發病機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作為臨床檢測的參考指標。但這些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在RAU中的作用及機制目前尚處在探索階段,相信隨著近一步的深入研究,人們將揭開RAU的發病機理并找到其防治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Natah SS, H ayrin en-Imm on en R, H ietanen J, et al Increased dens ity of lym phocytes bearing gamma/delta T-cell receptors in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t ion ( RAU) [ J] O ralM axillofac Surg, 2000, 29 ( 5 ) :375- 380
[2]Zuzanna ?lebioda1, El?bieta Szponar1, Anna Kowalska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genetic aspects of etiology [ J] Postep Derm Alergol 2013, 2: 96102
[3]Sun A, Chu CT, Wu YC, et al Mechanisms of depressed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in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s [ J] Clin Immunol Immunopathol 1991, 60( 1) : 83- 92
[4]Horton T L, St ew art R, Cohen N, et al Ontogeny of X enopus NK cells in the absence of MHC class I antigens[J] Dev Comp Immunol, 2003, 27( 8) : 715- 726
[5]Natah SS, K ont tinen YT, EnattahNS, et al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s today: A rev iew of the growing knowledge[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4, 33:221- 234
關鍵詞:口腔循證醫學;教學;科研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6-0122-02
現代口腔醫學教育是以培養能適應新世紀口腔醫療衛生工作發展需要,掌握扎實的口腔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同時具有一定的臨床思維和科研能力,并且具有知識的自我更新技能,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口腔醫學人才為目標。隨著口腔專業知識的不斷進步,傳統的授課式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教育需求,口腔醫學教育的改革和進步勢在必行。
瀘州醫學院口腔醫學院(瀘州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通過在教學和臨床過程中引入循證醫學思想,鼓勵學生從循證角度完成臨床知識的學習和科研思維的建立,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循證醫學內容
在口腔醫學本科教學過程中增加循證醫學內容,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加循證的思考。學院要求教師在教學備課、課堂知識傳授過程中不能只復述教材內容,而是需要將教學內容與當前最佳、最新的臨床證據相協調。口腔醫學院每個學科備課組進行教學研討會時,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事先檢索醫學科技文獻,了解當前科技發展動態,并搜集臨床證據,力圖科學判斷、評價、引用這些信息,做到授課時能夠客觀及時地將這些內容引入到教學中去。
二、循證醫學指導口腔臨床工作
臨床的生產實習是一名口腔醫學生能夠合格畢業,邁向工作崗位,成為一名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的重要過渡學習期,是決定其在畢業后能否勝任實際醫療工作的重要環節。口腔醫學本科生和研究生雖然理論知識比較好,但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掌握不夠,難以適應社會需求與現代醫學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因此,我們需要幫助醫學生學會自我更新知識及臨床技能的能力,實現通過學習新技術、新理論推動口腔醫學向前發展的目的。口腔醫院在學生實習轉科過程中,鼓勵其循證醫學原理,在臨床醫療實踐和決策中將最佳的臨床證據融入到判斷中。對于臨床上的疑難病例,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獲取最新的證據來指導實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臨床新問題的能力
三、開展循證醫學的科研活動
在教改過程中,口腔醫學院在研究生的課程中開設循證醫學的專門教學工作,邀請校內校外專家進行循證醫學知識的講座,培養既有廣博知識又有實際臨床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組織研究生進行循證醫學實踐,包括提出問題、檢索證據、評價證據、結合經驗對臨床操作的合理性進行效果評價,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
討論: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上世紀后半葉在臨床流行病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臨床醫學基礎學科。循證醫學強調的研究證據主要來自臨床以病人為主的臨床研究。通過可靠的臨床證據,同時根據醫生的臨床經驗,考慮病人的實際意愿,三者結合制訂相應的治療措施。通常講的最佳醫學證據,首先是指綜合若干隨機對照試驗做出的系統評價(systematic review)。如果缺乏相應的系統評價研究結果,那可以采信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結論。就真實性(validity)和可靠性(reliability)而言,系統評價的偏倚(bias)相對較小。其次是隨機對照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循證醫學模式的興起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更深、更廣的要求,也帶來了對于醫學教育模式的根本變化,循證醫學教育(evidence-based medical education. EBME)應運而生。
循證醫學教育提倡的是“終身的、自我導向的學習過程,在此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參與的學生進行有關指導、學習、研究、啟發、實踐。對循證醫學的實踐是循證醫學教育發展的關鍵,也是評價循證醫學教學效果成功與否的指標。當前,不少西方國家已將循證醫學列入了醫生繼續醫學教育的內容,并將其作為制定治療指南的主要依據。作為代表當前醫學教育實踐的學習方向,美國70%以上的醫學院校開辦了循證醫學課程。通過教學教會學生面對臨床上的患者,需要慎重、準確地應用可獲取的最佳臨床研究證據,同時結合個人的專業技能特長和長期實踐經驗,綜合患者的價值觀和自身意愿,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訂出具體、合理的治療方案。
口腔是一門專業技術性強、操作相對獨立的學科。患者在口腔醫院就診時,經常只需單一醫生,首診即能完成全部治療且很少涉及轉診、會診。由于患者對口腔知識的缺乏,口腔醫生對于病人推薦的治療方案往往就是最終的治療方案。因此口腔醫生能否采取合理的治療方法,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治療效果,這就需要口腔醫生在執業過程中應該有高度的職業責任心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但口腔醫學的臨床證據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臨床技術水平的發展而變化。受科技條件的限制,當前一些看似最佳的證據,可能多年后證明并非正確或最佳。以往的高等口腔醫學傳統的教學方法,重知識傳授、重教科書、重課堂教學,由此培養出來的醫學生的基礎理論和基本訓練雖然可以滿足臨床需要,但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明顯不足。由于高校招生數量增加、口腔醫院的診療椅位有限,以及當前的醫療環境限制,口腔醫學生在實習階段能夠實際操作的患者數量相對減少。在較少的實習機會下,要想提高學生的診療水平,就要改變以往的經驗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通過教學改革緩解實習的局限,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循證醫學的核心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技巧和方法,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循證醫學的學習,讓口腔醫學生能在畢業之后的醫療工作中發現問題、歸納問題,針對問題尋找答案,給出最佳的治療方案,并實現終身學習,更好的服務于患者,服務于社會。
瀘州醫學院的“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歷來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在學校教改辦指導下開展的大學生循證醫學科研活動,對以研促學、提高大學生崗位勝任力和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從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趨勢看,對醫學生的要求不再是僅僅掌握口腔醫學專科知識,而是要成為以專業能力為主的,具有創新能力、自學能力的人才。循證醫學教學是醫學教育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的良好模式,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習慣,形成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保證,將對現代口腔醫學教育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口腔循證醫學作為一門新生學科,人們對其的認識和掌握需要一個過程。循證醫學理論應用于口腔醫學教育同樣存在一些問題。當前大量的高科技口腔材料、設備、技術及新治療方法不斷被引入和投入應用,給臨床醫生提供了更多的幫助和更大的施展平臺,但這些新技術材料的正確使用方法,預后指標等臨床效果尚不明確。目前部分相關病種和新技術可查詢到的高質量的隨機對照文獻較少,許多臨床有效的療法目前尚無可靠的臨床證據作為依據。目前證據的缺乏一方面影響了循證醫學的具體實施,但也給基層醫學院校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路。在教學工作中,由于本科生教學時間有限,尚無法在本科教育中進行系統的循證醫學教學,只能在專業課和醫學統計等課程中進行介紹。
四、結語
通過我院的教學改革實踐以及循證醫學的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他們對口腔醫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對科研的熱情,培養了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能在日后的獨立口腔臨床工作中自覺運用循證醫學理論,不斷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使社會和患者受益。
參考文獻:
[1]陶軍,楊天德,劉禹蓮.循證醫學與臨床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4,20(9):549-551.
[2]杜曉巖,吳江,李善昌,等.創建口腔醫學教學新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2,22(5):69-370.
[3]劉建平,陳薇.循證醫學在口腔醫學研究中的應用[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4,32(6):533-536.
[4]鄭家偉,葉晨,徐菱,等.開展口腔循證醫學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1):67-70.
[5]楊燕方,劉海霞,張紅妤,等.PDCA循環管理結合循證醫學教學法在口腔本科生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9):100-101.
[6]張彥聰.運用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培養應用創新型口腔醫學人才[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9):49-50.
[7]陳進,李靜,李幼平.循證醫學教學――高等醫學創新教育實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3,3(4):273-276.
[8]鄭軍,徐江,曾妍.運用循證醫學思維培養高校優秀口腔醫學本科人才[J].中國美容醫學,2014,23(12):1019-1020,1022.
【關鍵詞】口腔醫學生 教學質量 對策
【中圖分類號】R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28-02
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性、獨立性很強的學科,醫學生只有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臨床操作技能,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口腔醫生。筆者根據當前口腔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及特點,提出加強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對策,提高口腔醫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向社會輸送德才兼備的口腔醫學生。這對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規范的口腔衛生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1.口腔醫學的特點及影響臨床實習教學質量的因素
1.1口腔醫學的特點
1.1.1實踐性、操作性較強。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專業操作性較強的學科。現代口腔醫學的技術和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學生進入臨床實習時,必須具有一定的臨床基本操作能力,以適應患者的需求。
1.1.2獨立性強。口腔醫師在臨床工作中獨立性很強,除了頜面外科有些疾病需要團隊協作之外,口腔科大部分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均可由一個人獨立完成,相互配合和討論的機會相對較少,人們常形容口腔醫生是“個體戶”。由于口腔診療工作獨立性強,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綜合能力。
1.2影響臨床實習教學質量的影響因素
1.2.1病患對實習生缺乏信任,實習操作機會少
隨著醫療制度改革,人們的維權意識、思想觀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患者更加注重自身權益的維護,往往不愿意或拒絕實習生對自己病程的檢查和治療。另外,由于患者對醫生的要求越來越高,醫患之間的矛盾處理非常棘手,為了減少醫患糾紛,臨床帶教老師對于稍為復雜的治療不敢交由學生承擔,實習生只能進行一些簡單操作。
1.2.2在臨床教學中,醫患溝通存在障礙
由于口腔醫學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剛開始面對病人會比較膽怯,工作茫然,信心不足,而且現在的學生大部分年齡在80后、90后,個性張揚,以自我為主,語言表達帶有時代特點,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技能和臨床應變能力,在與患者的溝通中容易出現交流障礙甚至可能引發醫療糾紛。
1.2.3學生綜合思維和創新能力偏低
在學習過程中,口腔醫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局部聯系全身并綜合社會心理等因素進行分析治療的能力相對欠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仍有存在。《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國高等口腔醫學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課題組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本人進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能力偏低,尤其是組織管理能力、知識更新能力、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方面普遍偏低[1]。
1.2.4考研和就業壓力使實習質量下降
由于個別院校盲目地擴大招生規模,畢業后就業壓力加大,學生只能利用寶貴的畢業實習時間來復習考研究生或者奔波于聯系工作單位之中,嚴重影響了畢業實習質量,一方面浪費了極佳的培養實踐能力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影響了畢業母校的聲譽。以至于出現了一提到國內某些學校的畢業生,就出現拒絕研究生錄取或工作單位錄用的現象發生。
1.2.5醫德醫風教育不足
醫德醫風在臨床實習前的教育比較抽象,易于被忽略。在我國,多數院校注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教育,而忽視了醫德醫風教育的重要性,造成醫德醫風教育的不足。
2.加強管理,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的對策
口腔醫學因其自身的專業特點,其臨床實習教學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臨床教學工作中,應針對這些特點,采取相應的對策,以不斷提高口腔醫學生的教學質量提高教學質量。
2.1嚴格教學監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1.1加強教學管理和課程建設,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一是加強日常教學管理。對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考核考試等重點教學環節進行過程管理和評估監督。二是加強課程建設。組織全程教學活動,保證教學質量,努力建設有基礎、有影響、示范性強的課程,充分體現口腔醫學與醫學及其他相關學科交叉、融合,凸現專業特色。
2.1.2嚴把兩個出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口腔醫學作為一門動手能力要求極強的學科,在口腔專業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培養學生臨床操作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因此,我們將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的實驗技能培訓和學生畢業臨床實習作為抓手,嚴把這兩個出口,狠抓學生質量管理。開展口腔臨床技能綜合實驗課,讓學生通過實驗室模擬臨床實際操作,在進入臨床實習后能很快適應臨床要求,而且考核合格后才能進入臨床實習;在臨床實習中,帶教老師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高度結合起來,悉心觀察和指導學生的操作,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根據臨床考核體系,嚴格出科、入科考試,嚴把質量關。而且,根據口腔醫學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如在假期,鼓勵并安排本科三年級學生到各大醫院的口腔科見習,增加學生對口腔臨床實踐的認知,培養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能力,努力培養具有獨立行醫能力的高素質的口腔專業人才。
2.2改善教學條件,為學生提供較好的學習平臺
2.2.1增添教學基礎設施,給學生提供較好的教學條件。根據學生的情況配備高標準、現代化國際水準的仿真頭模教學實驗室,現代化的口腔工藝教學實驗室,力爭建立現代化的教研室、教學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教學基礎設施,提高口腔醫學實驗教學的質量。
2.2.2全面搭建口腔醫學系臨床教學及專業培訓基地的教學平臺。為口腔醫學生提供數量充足、穩定、病種適宜的門診病員,使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檢查、診斷、操作訓練機會,確保實習效果和實習計劃的完成,是提高口腔臨床實習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2]。因此,為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作為教學醫院應盡量為口腔醫學生提供足夠病員,使學生能有更多的操作機會,確實保證學生能完成實習任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2.2.3探索口腔教學進社區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大多數口腔衛生服務項目沒有納入醫療保險和商業保險的范圍,而口腔衛生服務費用相對較高。我們可以探索口腔教學進社區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面向社區開展口腔疾病診治和預防的社區口腔醫生,讓社區居民能夠享受價廉的口腔衛生服務,提高群眾支付能力,為社區居民解決“看牙貴、看牙難”的問題,實現人人享有初級口腔衛生保健。同時,社區醫療也為學生的實踐學習提供了一個鍛煉平臺。
2.3培養德才兼備的口腔醫學人才
2.3.1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職業道德。二十一世紀醫學專門人才不僅應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廣泛的適應能力,競爭與創造的意識和本領,而且必須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作為教學醫院,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單是技術上過硬,思想上、作風上更要過硬[3]。因此,我們不僅僅要培養學生具備過硬的醫療技術,而且要培養學生具有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醫德醫風。同時,在培養學生熟練的實踐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具有較好的溝通能力。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過程中,剛開始面對病人時往往比較膽怯,工作茫然,缺乏交流的主動性,帶教老師要引導學生增強信心,培養學生醫患交流、應變能力以及自我調試能力。
2.3.2培養學生創新、思考能力。創新是一個學科前進的動力,培養學生創新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僅對于學生的個人發展起重要作用,對學科的進步也具有重大意義。我們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工作,可通過老師帶動學生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科研工作項目中去,為學生提供一個鍛煉的平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把口腔醫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科研能力,能從事口腔臨床、醫學研究、醫學教育等領域工作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
在當前口腔衛生需求日益增長的情況下,只有加強管理和監控,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全面提高口腔醫學的教學水平,才能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口腔臨床和口腔預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口腔疾病診治及預防工作的高素質人才,推動我國口腔醫學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敏。具有特色的中國高等口腔醫學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探討,2004年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sept:4~10
[2]牛文輝,漆明、王瓏。口腔臨床實習教學質量的影響因素與對策,《南方醫學教育》,2008年第4期。sept:28
[3]儲慶 陳美美 王勤濤。強化管理,提高口腔醫學生實習教學質量。《第六次全國口腔醫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2007年國際口腔醫學教育研討會》。sept:229
關鍵詞:口腔設備學; 口腔醫學本科; 教學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醫學各分支學科之間,以及醫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產生了大量新興的醫學邊緣學科。口腔設備學是近10年口腔醫學與其他自然科學密切結合并在實踐中逐步發展而形成的一門新的邊緣學科。口腔科的日常臨床工作主要以診斷與治療為主,口腔科診療工作與口腔儀器設備密不可分,然而,口腔儀器的性能好壞直接影響一名口腔大夫對就診患者治療效果評價必不可少的法寶,因而,口腔儀器設備的基本使用常識和日常維護保養常識,對于每一位口腔大夫來說是應該掌握的;另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醫療技術的迅猛發展,口腔醫療儀器的設備,已經大量地引用了激光、超聲波、微電子儀器等等高端醫療信息科技技術[1],使臨床口腔大夫的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這同時,也對臨床大夫掌握儀器設備的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所以,開設口腔設備學這門課程在目前口腔醫學專科教育中是十分必要。
1口腔設備學概述
1.1口腔設備學的內涵及研究內容 口腔設備學是近10年來隨著口腔醫學的發展,口腔醫學與其他自然科學密切結合,并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逐步發展而形成的一門口腔醫學新興學科,是在總結口腔醫學設備的產生、發展、使用,維護保養以及管理等基礎上,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探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口腔醫療設備的運行過程和發展趨勢的基本規律的學科,是由不同學科的有機融合而形成的,如管理學、材料學和口腔醫學等。口腔設備學主要研究的內容有:口腔儀器設備的產生和發展等規律;口腔儀器設備的常用有儀器的基本功能、儀器的結構原理、常用的基本操作、日常的維護保養、一般故障及其排除方法等;還有口腔儀器設備的管理,比如儀器裝備的電子管理、應用信息管理、維修保養管理等等[2];此外,口腔醫療儀器安裝的布局設計與實施、對整體標準環境的要求、口腔臨床治療要求的與臨床操作標準姿勢等也是歸納到其研究內容之一。
1.2口腔設備學的發展 口腔設備學是口腔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口腔醫學各分支學科的重要基礎,也是口腔醫學當中具有自身學術價值和理論水平的一門新興的基礎醫學學科。其發展除與口腔醫學臨床學科的發展相關外,還有其他學科如理工學、口腔材料學、口腔生物力學、口腔技工工藝學、社會學、經濟學、口腔生物工程學、醫院管理等,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具有理、工、醫學相互交叉的鮮明特色。在當今世界,已有相當數量具有口腔醫學、理工學和工程學等專業知識的人才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3]。
2口腔設備學課程的作用
2.1口腔設備學課程在口腔醫學本科專業中開設的重要性 作為一名口腔醫生,在臨床的診治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儀器設備,其設備規范性使用方法以及設備日常維護保養直接關系到儀器的正常運行、使用壽命和門診業務的正常開展,影響著臨床的醫療效果,因而口腔醫生在設備維護保養及使用過程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4]。未來的口腔醫生都來自于口腔專業的學生,所以在口腔醫學本科教育中開設口腔設備學課程是培養新型實用型人才的需要。目前,口腔本科教育的課程計化中,缺少口腔設備操作的教學內容,因而,口腔專業的本科生在實習期間由于缺乏設備的基本相關知識,亦不了解操作常規,使用設備時容易引起醫療事故或者設備事故。為了更好地預防這種現象的發生,在本科教育當中,只有系統地讓學生們系統地學習口腔設備的使用知識、正確使用以及設備日常維護保養,才能順利開展臨床工作,為畢業后成為合格的口腔醫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2.2掌握口腔設備基本原理的必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口腔科新型先進設備越來越多,醫療系統部門所購置的設備一般要由口腔醫生來做選擇,因而,口腔醫生需要具有口腔設備學的基本知識,才能不負眾望,挑選到適合本院的使用、性能優良的設備,這樣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證醫療質量[3], 減少患者的負擔。醫療設備用于診治患者,其必須具有極高的可靠性[3],決定口腔設備性能的因素除了設備的質量以外, 還與日常的保養及規范性操作等有著密切關系。若在治療過程中,口腔設備出現小故障, 這會給臨床工作帶來許多不便,如果在本科教育中,在學生時代,就已經對口腔儀器設備的一些基本知識有所了解,在以后進入臨床的診療工作過程中遇到常見的小故障,就能夠自己動手維修保養,排除故障,提高診療效果。另外,我們培養的醫學口腔本科生當中,有大部分學生是面向基層醫院, 那里缺乏專職、專業的維修工作人員, 所以,針對口腔專業的本科教育來講,口腔設備學課程的開設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讓學生再本科階段,及已基本掌握維修保養的方法,是臨床的診療是非常必要的。
總之,在口腔醫學本科教育中,開展口腔設備學課程,讓學生學習口腔設備學后,了解口腔設備的基本原理、操作常規、維護保養知識和簡單的維修, 可以充分發揮設備的功能,順利開展診療工作。我校從2005年就開始對口腔醫學本科專業開設了《口腔設備學》課程,自從開設口腔設備學這門課程以來,普遍得到了學生、教師一致贊同以及相關教學部門的認可。
參考文獻:
[1]孫雪梅,楊俊玉,徐德平.在口腔醫學專科教育中開設口腔設備學課程的探討[J].職業教育,2007,25(17):131.
[2]口腔設備學等新興學科及其文獻歸類探討[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5.
[3]成宏.個體口腔診所的管理體會[J].口腔醫學.2003,23(05): 320.
關鍵詞:口腔醫學;雙師型;師資隊伍
我國現行的口腔醫學教育體系沿用的是前蘇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教育體系[1],隨著社會的發展,用人單位對于口腔醫學畢業生要求越來越高,原有的教育體系顯示出了局限性.口腔醫學專業具有獨立操作能力要求高的特點,怎樣提高教學質量,適應社會需求是口腔醫學教育研究的核心問題.現階段,我國應用型大學建設的改革浪潮已經興起[2],口腔醫學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更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人才.要想培養出合格的口腔醫學人才,就必須擁有一支合格的“雙師型”專業教師師資隊伍.本文將初步探討口腔醫學“雙師型”專業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
1“雙師型”專業教師的提出
我國“雙師型”專業教師的提出是在二十世紀90年代,當時我國職業教育飛速發展,但是專業授課教師中大多缺乏專業實踐經歷和專業實踐能力,造成職業教育水平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因此提出了建設“雙師型”專業教師師資隊伍.“雙師型”教師這一概念發軔于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的教學改革[3],而最早提出這個概念是在國家教委的文件中《國家教委關于高等職業學校設置問題的幾點意見》(教計[1997]95號).此后在行政力量的推動下,“雙師型”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實踐課題,也是評價學校職業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2“雙師型”專業教師的概念和內涵
2.1“雙證”不一定是“雙師”
不能簡單的將“雙師型”教師認為就是持有“雙證”(教師資格證加職業資格證)的職業教育教師[4],之所以這樣,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目前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還不健全,資格證書與實際能力不符,“雙證”并不能夠保證就具有“雙師型”教師應該具有的能力,因此不必強調“雙師型”資格,而要強調“雙師型”能力.
2.2“雙師型”口腔專業教師不能簡單理解為口腔醫師和教師的疊加
口腔醫師與教師相比并不是一個重實踐,一個重理論的區別,而是行業或職業的不同,這就是兩種職業,需要兩種職業技能.2.3口腔醫師需要學習教育學規律如果口腔醫學教師能夠在臨床醫療中看好病,這就表明他們具備了醫師的職業能力,但是口腔醫學專業教師還要能夠按照教育教學的規律,將掌握的專業理論和專業實踐技能傳授給學生,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才表明他們具備了教師的職業能力,他們才達到了“雙師型”教師的職業技能要求.因此口腔醫師需要學習教育學規律.
3口腔“雙師型”專業教師的培養方式
口腔醫學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可以采取引進“雙師型”人才,聘請兼職教師,培訓現有教師等多種方式進行.然而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必須堅持“醫教研”結合的辦學思路.現代醫科大學的基本職能是人才培養與醫學研究,大學教師如果對某一領域問題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實踐,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見解,在課堂教學和臨床教學上也就只能照本宣科,學生接觸不到醫學前沿,無法推動醫學的發展.所以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工作能夠支撐教師自身的知識與時俱進,完成培養醫學接班人的任務.醫學教育應當走“醫教研”結合的辦學路子[5].口腔醫學教育的“醫教研”結合,要求教師做到“科研”、“教學”和“臨床”三軸聯動,才能夠實現由知識型教師向技能型教師的轉變,實現教學重心由理論教學向實踐教學傾斜的轉變,才能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人才.這樣培養的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才能夠結合臨床實踐,去探索、去研究、去創新、最后能夠把研究成果轉化到治病救人上,才能推動口腔醫學的發展,而不僅僅只會“拔補鑲”.
4口腔“雙師型”專業教師的未來發展方向
口腔“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不是我們的終極建設目標,它只是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而已.醫學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有其規律(表2).習慣上認為,學習與練習造就了一名醫學專家,但實際上,是臨床問題造就了專家,其絕大部分的知識是來自于臨床實踐.專家不僅是技術熟練,而且能夠將疾病出現的情境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能夠系統的解決醫療問題.例如在面對一個疾病時,專家除去關注疾病本身,還能夠進一步思考為什么這個疾病發生在這個病人身上,是否相同人群會出現該種疾病.所以醫學實踐對醫學教育至關重要.醫學實踐離不開醫院,需要思考如何把醫學教育的場所合二為一,也就是將醫院與學校融合在一起.傳統的醫學教育是“雙元制”體系,將理論教學和臨床教學場所分離,一方面學校中的專職教師欠缺經驗,導致理論教學枯燥,另一方面醫院中的醫師欠缺理論講授能力,導致臨床教學效果不理想,只有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二者整合為一體,追求“醫教協同發展”才能滿足當今醫學教育的需要[6].所以“雙師型”教師還不是理想的口腔醫學教師,未來理想的口腔醫學專業教師應該在專門技術上呈現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我們所強調的“雙”,這也是口腔醫學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孫慧玲.日本口腔醫學教育簡介[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3):434.
〔2〕柳貢慧,徐靜妹,鮑潔,唐少清.應用型大學建設發展之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6(2):109-113.
〔3〕王憲成.實行“雙證書制”培養“一體化”職教師資[J].中國培訓,1997(9):23-28.
〔4〕姚桂平.解讀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6):30-31.
〔5〕李軍紅,周建國,陳禮達.醫教研一體化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醫科大學—專訪溫州醫學院院長瞿佳教授[J].中國高校科技,201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