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典主義音樂成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鋼琴演奏;藝術風格;分析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5-0129-01
一、巴洛克時期古鋼琴音樂創作
巴洛克時期是古鋼琴音樂創作進入繁榮發展的時期,該時期的古鋼琴作品是一種帶有獨特時代特色的音樂風格特征,它要求在演奏中應該重視各旋律線條的歌唱性,以及各聲部層次的均衡性和音樂表現力的裝飾性。演奏巴洛克作品的速度不必太快或太慢,樂譜上的速度術語只是相對的概念;力度也無需使用很大的力量,漸強或漸弱應該采用“階梯式”的力度變化;踏板要慎用,不必踩的太深或太長,應該根據各聲部的旋律線條來使用踏板,要保持各聲部的清晰;觸鍵要用指尖的位置,連奏要快而敏捷,斷奏力求輕巧,應該清晰地彈奏各聲部線條的主題對比,完美地再現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
古典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在西方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該時期的鋼琴作品是從巴洛克音樂基礎上發展來的,然而,在演奏技術上又有了很大創新。演奏古典主義作品的速度要比巴洛克作品有較大幅度的變化,體現在快板樂章與慢板樂章之間速度上的鮮明對比;力度可以運用不同的彈奏方式來表現樂曲的強弱變化,有的作品為了增強鋼琴演奏的音響效果和力度對比,可以將手臂的力量運用到演奏之中,用以表現旋律的強弱變化和音樂矛盾的沖突;裝飾音的彈法比較自由,不必像巴洛時期那樣嚴謹,可以根據演奏者對樂器的理解來決定裝飾音的速度和數量(如顫音);踏板的運用真正是從古典主義時期發展起來的,踏板的主要目的是增強樂句的連貫性,以及使聲音獲得飽滿的演奏效果,演奏者使用踏板要注重和聲織體、句法和音色的清晰度;觸鍵與巴洛克時期的方法基本相同,用指尖位置觸鍵以保證音色的靈巧和圓潤,并且通過典雅、均勻、流暢的演奏來演繹古典主義音樂的高貴氣質。
三、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創作
浪漫主義時期既是鋼琴音樂創作的輝煌時期,也是鋼琴演奏技術迅速發展的鼎盛時期,如果說早期的浪漫主義作品還保留著古典主義音樂的痕跡,那么中、晚期的浪漫主義作品則體現出作曲家對創作思想和美學理念的創新,增強了鋼琴演奏技術的即興性和炫技性,他們把鋼琴演奏技術推向了更高的藝術境界。演奏浪漫主義作品可以加入手臂的全部力量,甚至可以打破常規的指法模式,使鋼琴演奏更具有戲劇性的效果。速度要比古典主義時期作品又有較大幅度的擴張;強弱力度的起伏變化,有很大的張力;注重多層次旋律線條的歌唱性與抒情性;—的使用更加復雜、細膩,增加了多種踏板的使用方法;演奏方法也多種多樣,或是用指尖輕巧地演奏,或是用指—情地演奏,或是用手臂強力地演奏等,由此開拓了鋼琴奏技術的新局面。
四、印象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
印象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雖是從浪漫主義音樂中孕育出來的,但是在鋼琴演奏方法上則另辟蹊徑,對手指的觸鍵有著特殊要求。演奏印象主義作品的手指不必像彈奏巴洛克、古典主義作品那樣用指尖位置觸鍵,強弱力度應該隨著旋律整體結構的線條織體變化而轉換;踏板應該根據和聲色彩來變換而并非簡單地以和弦、樂句為更換單位。特別是演奏德彪西的作品需要在弱音范圍內做出無窮—色層次,在鋼琴弱音區PP、PPP、PPPP的力度中,利用持續—板的余音振動和撫摸般的觸鍵方法來營造出寧靜致遠、漂浮夢幻的音樂意境,但觸鍵音色并非是模糊不清的,而是更需要彈一出精確和清晰的音響效果,因此,演奏他的鋼琴作品不僅需要在手指觸鍵和踏板技術方面超越傳統,而且需要在聽覺感受、觀念意識、心靈體驗等方面都要進行全方位的更新,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獨特的演奏技術,才成就了迷人的印象主義音樂特質。
五、20世紀以來鋼琴音樂創作
一、生活背景
作為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海頓和莫扎特的音樂在和聲、織體、曲式乃至作品所反映的明朗樂觀的情緒都符合這一時期的共同特點。然而,由于二者生活環境、成長經歷的不同以及個人天性的差異,他們在音樂風格上也必然會存在差異。
在德奧強大封建專制制度的統治下,處于仆人地位的海頓只能依附于宮廷貴族。他的音樂只能迎合封建貴族的藝術口味,而且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并演奏出來。不過,海頓卻能將幽默、自然和典雅融合在一起,給人以閑適的感覺。
與海頓在創作上的局限性相反,莫扎特更為自由和獨立。他擺脫了封建貴族的束縛,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自由作曲家,但也因此陷入了經濟來源不穩的顛沛境地。由于自由、民主的意識逐漸在人們心中逐漸覺醒,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莫扎特的思想意識也開始獨立,音樂語言特點出個性化發展的特征:細膩、優美、風格明朗,具有強烈的古典主義色彩和超然于物外的特點。
二、音樂風格
海頓和莫扎特分別在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和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古典風格的形成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本文以交響曲和奏鳴曲為例,對二者的音樂風格做簡要介紹。
(一)交響曲
海頓被譽為“交響曲之父”,有一百多首交響曲流傳后世。這些曲子充滿著樂觀主義的精神和蓬勃的朝氣,顯示出極其豐富的音樂內容。他的作品具有正規的古典交響曲套曲樣式,而且每個樂章都有其性格特點。海頓對古典交響樂最突出的貢獻是完善了套曲的最后一個樂章。早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小步舞曲往往太多松弛均衡,即便是添加了第四樂章,多數也是帶吉格舞曲風格,遠遠不能帶來末樂章的滿足感。為此,海頓創造性地利用了快板或急板,采用奏鳴曲式或回旋曲式,抑或是二者的結合。
莫扎特從8歲就開始交響曲的創作,其一生總共完成了50部交響曲。莫扎特四樂章套曲形式與海頓差別不大,但是他加強了奏鳴曲式第一樂章兩個主題的對比,兼具感情的深度和戲劇性的發展。莫扎特交響曲的樂隊編制較為精簡,有時候甚至不用雙簧管或單簧管。這樣的編排使得他的音樂顯得格外純凈、透明、富有表情。最令后世稱奇的是,他的最后三部交響曲(K.543、 K.550和K.551)從開始創作到完成僅僅用了6個禮拜的時間,卻具有迥然不同的音樂性格。
(二)奏鳴曲
海頓一生創作了49首鋼琴奏鳴曲,而這一時期(1760-1794年)恰好是鍵盤樂器由古鋼琴向現代鋼琴逐漸轉變的時期。他對前古典主義時期流傳下來的奏鳴曲式加以繼承并發展,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曲式結構。為了將奏鳴曲式更好地運用在鋼琴作品,海頓編寫了大量的鍵盤奏鳴曲,這些無疑對后來的莫扎特、貝多芬等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海頓的奏鳴曲致力于純正的表情,透露出一種樸實的熱情,有別于莫扎特鋼琴作品中的歌唱性。海頓早期的奏鳴曲大部分都分為三個樂章,帶有組曲的特征。而為了給封建貴族提供娛樂性,他的作品往往還帶有嬉游曲的風格。到了中期,奏鳴曲的風格日漸成熟,這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但是的歐洲社會動蕩不安,特別是德國的“狂飆運動”對海頓影響最深。在提倡個性解放和創作自由的大環境下,海頓順應社會需求,進行了大量創新。他的奏鳴曲主題帶有大量的民間因素,呈現出宣敘性的音調和悲壯的氣氛。在海頓創作的晚期,古典主義的成熟風格已經完全確立,樂曲的演奏技巧已經相當豐富,而在布局和結構方面也獲得了和聲和對位因素的相對平衡。
莫扎特在鋼琴奏鳴曲曲式的發展上又有了長足的進步,具有更為豐富的音樂形象――在一首奏鳴曲中有多個角色,而且每個角色都給予細膩的刻畫。他的音樂被稱為“陽光的音樂”,更富于歌唱性。莫扎特的作品都是為當時的古鋼琴所作,特別是一種叫“維也納式擊弦機”的古鋼琴。這種鋼琴的特點是機件靈活,琴鍵觸感又淺又輕,音量不大但音色清晰透明。可以說,莫扎特在鋼琴技巧的運用上比海頓更為現代。我們在對莫扎特奏鳴曲中的連音、跳音、裝飾音等的觸鍵方法及聲音的要求,要彈出古鋼琴的那種“顆粒”清脆的效果。
[關鍵詞]舒伯特;《小夜曲》;浪漫主義;音樂特點
一、作者簡介
弗朗茲-彼得?舒伯特(1797.1.31-1828.11.19),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終其一生都在與窮困捉迷藏,不幸的是,窮困總能找到他,作為一個職業作曲家,卻沒有鋼琴,要出席正式場合,卻連一件像樣的外套和一雙成對的襪子都找不到,居無定所,生活沒有保障,但他卻從沒有放棄寫作,從來沒有,因為他是為音樂而生的,如果哪一天停止了創作,那么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回顧舒伯特的一生,他早年的資料很少,我們只知道他出生在一個教師之家,父親對他期望很高,親自教他鋼琴、小提琴和作曲,后來他考入皇家神學院唱詩班(即現在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的前身)。唱詩班當年只招收兩名高聲部團員,而他當之無愧的入選了。所以舒伯特首先是一位擁有甜美女高音嗓音的唱詩班男童,一位懂得歌唱的藝術家,其次才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曲家和音樂家。
他的音樂天賦在神學院開始展露頭角,院長親自教授他音樂,后來他又得到了一位更加富有傳奇色彩的老師的指點,他就是莫扎特的競爭對手、貝多芬和李斯特的老師――薩里埃里,雖然這兩位老師并沒有給他什么特殊的指點。他只在這個世界上度過了短短31年的時間就過早的離開了我們,即使他活到80高齡,我依然會說這個世界因他的離去而喪失了無法估量的財富,他的逝去是任何的財富都無法彌補的。
貝多芬曾評價他道:“舒伯特的作品中的確閃爍著神圣靈感的火花”,他沒有受過專業的學院派音樂教育,可以說他的音樂才華完全來自家庭的熏陶和自己的天賦,當然也離不開他后天的努力,所有的這一切造就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舒伯特,一個天才的音樂家。我相信音樂是不能教授的,他只能發自人的內心,如果心中有音樂,那么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它記錄下來,然后演奏它,欣賞它;如果心中沒有音樂,即使找再高明的老師也無濟于事,不會有多么顯著的改觀,如果有,也只是表面膚淺和掩人耳目的東西。而舒伯特幸運的擁有這一切,這是任何的樂匠和庸俗的樂工所羨慕嫉妒不來的。
二、《小夜曲》作品分析
舒伯特的音樂清楚的體現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特點,形式嚴謹、完整而勻稱。他運用的音樂語言十分淳樸,明白易懂。另一方面舒伯特的氣質又不屬于古典主義音樂的范疇,他和同一時期其他音樂家的創作思想存在明顯的不同。《小夜曲》是舒伯特聲樂套曲《天鵝之歌》中最為著名的一首作品,在聲樂套曲《天鵝之歌》里,舒伯特用德國詩人海涅、賽德爾、雷爾斯塔布的詩譜成十四首歌。《天鵝之歌》這個名字,是引用天鵝在臨死之前,必唱動聽的歌這個民間傳說,來比喻這是作曲家舒伯特死前的絕筆。所以,用它作為書名是很有意味的。這十四首歌彼此之間并沒有聯系,《小夜曲》是其中的第四首,它是舒伯特于1828年用雷爾斯塔布的詩譜寫而成。
歌曲為二部曲式,大小調交替發展。第一段d小調旋律輕盈婉轉,情緒柔和明朗,模仿吉它的伴奏,表現一位青年向心愛的姑娘傾訴愛慕之情。三連音的運用以及舒緩的節奏使樂曲傳達出一種自由、浪漫的氣息。不難聽出,這里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營造出靜謐的意境,仿佛為人們描繪出在一個月光柔柔的夜晚,小伙子抱著吉他在心愛的姑娘窗下彈琴,希望心愛的姑娘能夠聽到他內心呼喚的溫馨畫面。
第一段歌詞是對四周幽靜環境的描繪。接著是8小節抒情而寧謐的間奏。則是對歌聲的呼應,是主人公熱切的期盼姑娘的回音。
第二段中部轉D大調,運用了變化音,調性的變化使感情變得激動,層層遞進,好像一位紳士熱切,急切的盼望著姑娘的回音。
尾聲的旋律和節奏加入了新的因素。隨著以D大調為主,帶有大小調綜合傾向的結束句由強漸弱,仿似愛情的歌聲在優美、恬靜的夜色中漸漸遠去。小伙子向心愛的姑娘表明自己熾熱的內心,期盼渴望得到幸福、甜蜜的愛情,三個長音結束,營造出靜謐、安詳而幸福的氛圍,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
從《小夜曲》這首作品當中,我們不難看出舒伯特對這首曲子歌詞的把握以及他內心深處蘊含著的那似水般的細膩的柔情。作為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舒伯特用其短暫而痛苦的一生為我們抒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旋律。他的柔情和海頓的幽默、莫扎特的純潔、貝多芬的崇高,構成了維也納古典樂派全部的榮光。
三、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他歌曲中那淳樸的音樂語言,更接近于民歌,他挖掘了大量德奧民歌的素材,有人說他的《小夜曲》是一首悲歌,其實歌曲最后轉到D大調揭示了舒伯特對生活和愛情的那種期盼的執著,流露出他真實的內心。也可以看出舒伯特并不想按照以前的作曲方式給《小夜曲》來一個非常悲傷的結尾,留給我們無限遐想的空間,也吻合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追求個性解放,歌頌本能和情感,不遵循固有形式,用理智、客觀的思維進行音樂創作的特點。
作為德國近代藝術歌曲的創始人,舒伯特承襲了古典的嚴謹、典雅和高貴的氣質,也把浪漫樂派唯美、自由和朦朧隱晦的色彩發揮到了極致。在作品處理上,具有獨創精神,靈感火花一剎那的進發,天地極窄,用筆不多,但形象新穎,意趣盎然。
浪漫主義音樂強調表現自我,為音樂賦予更多的情感。用主觀幻想式的題材表現生活事物等;在體裁形式、音樂語言上有許多新的發展,如旋律抒情性的加強、局部調性的模糊、和聲功能性的削弱、結構的自由及配器手法的多樣等。感情熱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充滿鮮明的民族風格。古典主義音樂時期的旋律多為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則主觀性相對更強烈、自由、奔放。浪漫主義音樂是對古典音樂的一種自覺的反抗。古典主義崇尚理性,浪漫主義卻認為人是非理性的動物;古典主義十分強調形式和諧、明晰、嚴謹,浪漫主義卻注重個人情感表現,淡化曲式的重要性。浪漫主義音樂喜歡從詩歌、童話或民間故事尋找音樂靈感,在從和聲到配器的技巧運用上精益求精,描繪的意境異彩紛呈,更講究詩情畫意。
四、總論
舒伯特的藝術作品旋律氣息悠長,彌漫著溫厚之情,是他仁慈心腸最好的寫照,鋼琴歌唱性的魅力在知音者耳朵里絕不亞于美妙的歌聲。舒伯特將鋼琴伴奏的地位上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在他的藝術歌曲中,鋼琴不僅起到了陪襯旋律的作用,也是創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一首藝術歌曲的伴奏甚至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鋼琴小品來演奏,無論從旋律還是和聲方面都是極其成熟和完善的。舒伯特的器樂伴奏有點像莫扎特歌劇中的管弦樂隊,為歌唱藝術萌發出最艷麗的花朵提供極其肥沃的土壤。
門德爾松的成長有賴于他童年時良好的教育和優越的家庭環境。他4歲時就隨母親學鋼琴,9歲時師從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合唱指揮家策爾特(1758―1832)學習作曲。早在1811年,門德爾松舉家遷居柏林,當時最負盛名的學者,如著名博物學家,地理學家、俄國彼得堡科學院名譽院士亞歷山大?洪堡、古曲哲學大師黑格爾、浪漫主義作家、作曲家、畫家歐內斯特?霍夫曼,還有德國浪漫主義歌劇奠基人、《自由射手》作者韋伯經常是門德爾松家的座上客。這些科學藝術界的精英對少年門德爾松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門德爾松的創作道路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門德爾松12歲時在老師弟爾特的引薦下結識了已年逾古稀的德國大文豪歌德,這對少年門德爾松的成長起了更為重大的影響。在這些客觀因素加之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熏陶下,門德爾松很早就對人類思想的偉大成就以及藝術中的古曲主義傳統備加景仰。古曲主義作曲大師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都是門德爾松崇拜的典范。另一方面,門德爾松天生聰穎敏感,因而對德國浪漫主義的表現形式不可能無動于衷,浪漫主義中抒情的心緒、對大自然詩情畫意的感受以及民間作品中充滿神奇幻想的人物都使門德爾松為之傾心。因此他最優秀的作品都散發著浪漫主義色彩,同時又保持著明顯的古典主義傳統形式。此外,這些優秀作品又與民間的世俗體裁,特別是歌曲有著密切聯系,從而受到當代人的喜愛與歡迎。門德爾松的作品中還反映了他游歷歐洲各國所了解到的各民族文化的成就,這不僅使其作品廣受歐洲其他國家民眾的歡迎,而且促使門德爾松大力進行音樂啟蒙活動,因為他認為發展先進的德國音樂文化是自己義不容辭的使命。在這方面門德爾松做了一件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情:他于1829年在柏林指揮了他敬愛的古典主義音樂大師巴赫的名曲《馬太受難曲》,從而使這部作品于1729年首演后沉寂了100年得以重新活躍于世界各國舞臺,成為世界樂壇的瑰寶。巴赫的其他作品也從此廣為流傳,長盛不衰(巴赫在世時默默無聞的原因據說是他生性刻板、固執、不善與人相處,生前很少巡回演出,從不出國演奏。而且他的作品都是在他死后才發表)。
也就是從這一年起,門德爾松積極開展他的音樂活動,除本國的城市外,英、意、法等國都是他巡回演出的地點,從而使這些國家觀眾都知道德國有一位優秀的指揮家、鋼琴家和管風琴家。另一個收獲是他著名的交響曲《蘇格蘭交響曲》、《意大利交響曲》、《芬格爾山洞》以及鋼琴曲《春之歌》都是門德爾松旅行國外所獲靈感的結果。
門德爾松音樂生涯中最具歷史意義的是他在1836年起擔任著名的萊比錫格萬特豪斯管弦樂團指揮,長達10年之久。在他的指揮下,先后演奏了他自己的交響序曲《平靜的海與幸福的航行》、貝多芬的《第四交響曲》、《第九交響曲》、英國作曲家亨德爾(1686―1759)的一些清唱劇和巴赫的一系列作品。最值得一提的是還演出了舒伯特最后的一部作品《C大調第九交響曲》(又名《大交響曲》),這部作品因是舒伯特在1828年完稿后即不幸死于傷寒病,11年后被舒曼發現,才于1839年3月由門德爾松指揮,首演于格萬特豪斯音樂會。1841年應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之邀門德爾松任藝術院音樂部主任。1843年,在門德爾松的倡議下,創立了德國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萊比錫音樂學院。以學院為基地,他團結了當時最優秀的音樂教育家,推進了德國音樂職業教育的發展。在萊比錫音樂學院的影響下并以它為基地,出現了當時德國著名的以門德爾松為首的音樂藝術流派――萊比錫樂派。萊比錫因之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音樂中心之一。
門德爾松浩瀚的音樂遺產幾乎涉及音樂藝術的各種體裁,但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器樂,門德爾松作品中民主主義傾向與他對18世紀至19世紀初的古典主義傳統的偏愛結合得天衣無縫。他的樂曲富有民間音樂悅耳動聽的曲調且通俗易懂,刻畫得形象真摯,情感細膩,充滿詩情畫意和完美的情趣,不追求只顧表面效果的奢華,力求明朗、穩重而又和諧動聽,更重視形式的完美。因此,門德爾松最優秀的作品無不生氣勃勃,充滿火熱的激情以及令人激動的詩情畫意。有時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顯露出憂郁和傷感的情緒,但悲劇式的形象、躁動與反叛的形象,在門德爾松的作品中并不多見,這也如同在他的作品中難以見到尖銳沖突的內容。門德爾松音樂形象的另一個獨特的表現是帶有幻想色彩的諧謔,而且優雅、幽默。這種創作特點對其他作曲家起了很大影響。門德爾松純熟地掌握復調音樂技巧,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能見到相互沖突的復調的自由結合。在他的旋律中最典型的是悅耳動聽、浪漫抒情、行云流水的旋律。由于門德爾松用悅耳動聽的曲調革新了復調音樂這一體裁取得巨大成功,使復調音樂得以重放異彩。
門德爾松是浪漫主義交響樂的創始人之一。當時維也納古典樂派所奠定的曲式,被他視之為典范,但他并不因循守舊照本宣科。例如門德爾松將奏鳴曲式作了戲劇性的處理:在總的抒情的前提下,使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相互接近,連接部則由主題快速發展構成。他的五部交響曲中最優秀的是《意大利交響曲》(即《第四交響曲》)和《蘇格蘭交響曲》(即《第三交響曲》)。前者是門德爾松1831年旅居意大利時構思、1833年寫成,后者是他1829年在英國構思后擱置多年,1842年才定成。這兩部作品詩情畫意地刻畫了當地大自然與民間習俗給作曲家留下的深刻印象。
門德爾松開創了交響樂的新體裁――標題協奏序曲,這種序曲的第一部杰作是為莎氏比亞的喜劇《仲夏夜之夢》譜寫的配樂,其序曲是他在17歲時的創作。樂曲旋律輕快優美,刻畫細膩,富有童話幻想的浪漫氣息。他的幾部著名的交響序曲,如1832年的《赫布里底群島》(又名《格爾山洞》)、《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1833年的《美麗的梅露西娜》都有優美如畫的描寫。作為浪漫主義標題交響樂的首創者之一,門德爾松在這種交響樂中加入了史詩性、風俗性、抒情性的描述。此外,他的作品中協奏曲也占有重要位置,如1844年所寫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優美抒情,是浪漫主義協奏曲早期優秀的典范之一。1831年、1837年所寫的兩首鋼琴協奏曲也獲得好評。說到鋼琴曲,最值得一提的是門德爾松于1830―1845年間所創作的由48首鋼琴曲組成的曲集《無詞歌》(或稱《無言歌》)。這是一種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樂曲,他是這種體裁的首創者。《無詞歌》48首樂曲均為鋼琴小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獵歌》、《威尼斯船歌》、《民謠》、《春之歌》、《紡紗曲》等。《無詞歌》歷經一百七十余年,至今仍是他最受歡迎的曲目。《無詞歌》的特點是與世俗的聲樂很接近,塑造的形象很明朗,詮釋簡潔、形式清新。這些特征在某種程度上也概括了門德爾松其他作品,包括其大型作品中的特征。
在室內重奏曲方面,優秀的作品有7部弦樂的重奏、兩部鋼琴三重奏,一部少年時的弦樂八重奏。此外還寫了一些鋼琴四重奏、五重奏、鋼琴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鋼琴伴奏大提琴奏鳴曲等。
門德爾松的聲樂作品也豐富多采,從小樂曲到大型清唱劇都留下了不朽的作品,特別是1836年寫的清唱劇《圣保羅》和1846年創作的清唱劇《伊利亞》都獨具一格,也反映了1848―1849年席卷歐洲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前夕德國的社會覺醒,在風格上有明顯的英籍德國作曲家亨德爾(1685―1759)的影響,但其抒情的形象具有獨特意義。因此清唱劇不僅在德國而且在英國為門德爾松贏得了巨大的榮譽。門德爾松還譜寫了不少祭祀性的小型合唱曲,如圣詩曲、經文歌等,其中也有無伴奏合唱曲。與宗教音樂作品相對應的世俗題材歌曲,門德爾松也有所貢獻,有一首名為《瓦麗普爾吉婭之夜》(又名《女妖五朔節》)(女妖五朔節是古日耳曼人于5月1日歡度的迎春節日)的贊歌最負盛名。此作品以其戲劇性與激情令人矚目。門德爾松許多聲樂重唱曲和歌曲都有浪漫的抒情性和民主傾向,都與世俗樂曲緊密聯系。
最后談一下門德爾松的歌劇創作。門德爾松雖然從少年時代起對歌劇就很有興趣,10歲時就開始寫歌劇,但除了1827年寫成的喜歌劇《卡馬喬的婚事》于1929年演出外,其他的一些歌劇作品都未能正式公演。他曾多次探索合適的歌劇題材,也改編過法國劇作家斯克里布(1791―1861)的作品,但都有始無終。這可能是門德爾松對歌劇劇本要求過分苛刻而束縛了自己創作靈感的緣故。門德爾松雖然在歌劇創作上沒有每下傳世之作,但他為古希臘詩人、劇作大師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前406)、法國劇作家拉辛(1639―1699)、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等人的戲劇所作的配樂具有極其重大意義。最著名的是他為莎翁喜劇《仲夏夜之夢》所譜寫的配樂。因此,可以說,門德爾松真正的歌劇作品,除他早年的《卡馬喬的婚事》以外就別無其他作品了。但他與戲劇有緊密關系的戲劇配樂《仲夏夜之夢》的序曲,卻成了他的品牌之作。人們只要提到門德爾松就會想到《仲夏夜之夢》序曲或提到《仲夏夜之夢》序曲就會想起門德爾松。一百多年來,此曲仍為世界各國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之一。
一
古典主義時期又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維也納被譽為“音樂之都”,是歐洲音樂文化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今天,在人們的心目中具有很高藝術成就的維也納古典樂派,是從海頓開始的,他與莫扎特、貝多芬共同成為一個樂派甚至一個時代的象征。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是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也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海頓出身卑微,自幼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他的才能受到了一個貴族的注意,邀請他到自家的樂隊中服務,他才開始過上作為一個音樂家的生活。最初,海頓只是為貴族樂隊寫一些華麗的音樂。在他交響樂創作的早期,也就是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時候,他的作品有的具有交響樂套曲結構,有的則只有第一樂章――奏鳴曲快板。后來,他開始采用快板、奏鳴曲式,寫作具有緊張快速、歡快活潑情緒特征的第四樂章,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海頓的交響樂才開始四個樂章的套曲形式并繼續探索其體裁的發展。在四樂章套曲結構中,海頓對快板樂章地位的確立,在交響樂的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并且,在他的交響樂中,世態風俗性、舞曲性和歌唱性的主題占主要地位,同時結合了不同的民族風格,與當時維也納社會音樂生活的基本氣氛相吻合。80年代,海頓的創作趨于成熟,在被他稱為《巴黎交響樂》的六首交響樂中,民間音樂體裁的意義加強,具有相當鮮明的民間色彩,他的抒情曲調變得更為寬廣而細致。90年代是海頓最重要的創作成熟期,這一時期,他的交響樂創作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作了包括《皇帝四重奏》在內的許多四重奏、清唱劇《創世紀》、《四季》和大量的其他題材的音樂作品。1790年,海頓為英國資產階級的音樂會聽眾寫下了最有影響的交響樂――12首《倫敦交響樂》,樂思更充實,配器更燦爛,和聲構思更加大膽,節奏更加飽滿。海頓的音樂的一個較為鮮明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民間色彩,在他的《C大調皇帝奏鳴曲》中,樂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就具有奧地利的民間音樂風格。該曲的第二樂章是奧地利國歌變奏,主題是四聲合唱,運用了奧地利民間音樂的音調特性。第三樂章的米奴埃舞曲在音樂風格的處理上,減少了宮廷氣氛而增強了農村氣息,中間聲部的卡農式進行,也具有典型奧地利式的民間風格。海頓的性格善良,誠懇而質樸,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的這些性格在音樂中得到了十分明顯的體現,被人們稱作“交響樂之父”。
二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也是一位奧地利作曲家,他是音樂史上少有的早逝的天才。他一生短暫,但作品數量驚人,并且其影響超越時代。莫扎特6歲時便以神童的姿態到歐洲各國旅行演出,8歲時寫下了他的第一部交響樂。1773年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了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1785年,莫扎特將法國作家博瑪舍的革命喜劇《費加羅的婚禮》譜成歌劇。在這部政治性、革命性很強的作品中,主角不是貴族而是仆役,并且結局是第三等級戰勝了貴族,表現出莫扎特的階級意識及他與啟蒙運動進步思潮的聯系。在創作手法上,他在劇情的關鍵地方和處,都使用了重唱,重唱成為莫扎特歌劇音樂戲劇結構的基礎。莫扎特最重要的創作期,是他作為自由音樂家在維也納居住的10年,在最有代表性的《魔笛》中,序曲使用了慢板引子,最先出現的就是3個緩慢而響亮的和弦。在第二幕中,莫扎特通過司祭長的歌聲,描繪了他對于社會、對人與人關系的理想。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著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表達出在巨大社會壓力下的明快、樂觀情緒。他廣泛采用各種樂曲形式,成功地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聯系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辟了嶄新道路。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