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統疾病常見的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的生存環境及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人尖的疾病譜也在發生變化。據衛生部門2005年疾病死亡構成調查結果,呼吸系統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4位,而在農村則占首位。由于大氣污染、吸煙、人口老齡化等其他因素,使國內外呼吸系統疾病的特點及相關影響因素,對有效的預防呼吸系統疾病非常有必要。
1 呼吸系統的結構功能與疾病的關系
呼吸系統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屏障,與外環境接觸最密切。由于呼吸道與外界相通,在呼吸過程中,外界環境中的有機粉塵,包括各種病原微生物、蛋白變應原、塵粒及有害氣體等,皆可進入呼吸道和肺引起多種疾病,其中以肺部感染最為常見,原發性感染以病毒感染多見,原發性感染以病
毒感染多見;吸入各種變應原可致外源性哮喘及外源性變應性肺炎;吸入生產性粉塵可致塵肺,造成肺纖維化;吸入水溶性高的刺激性氣體會發生急、慢性呼吸道炎和肺炎;而吸入低水溶性的氣體,可損害肺泡和肺毛細血管發生急性肺水腫。
2 空氣污染與呼吸系統疾病
人們每天吸入大量細菌的空氣以及汽車尾氣排出的顆粒、道路揚塵、花粉等組成的顆粒物質,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物被吸入后累積在呼吸系統中可引發許多疾病。顆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統誘發哮喘,細顆粒物可引發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徑的大氣顆粒物對大鼠肺的毒性的試驗結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徑顆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傷害,有病的大鼠的肺損傷最嚴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對顆粒物的健康效應物別敏感。在國內開展的一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大氣顆粒物具有負面健康效應。
居住環境是人類生存和活動的重要環境,然而隨著現代裝飾材料的不斷出現和更新,室內裝飾材料、涂料的廣泛使用,室內空氣污染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據調查顯示室內新裝飾的材料甲醛等到超標可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哮喘。室內潮濕也是導致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通風差的地下室,因潮濕易滋生霉菌,生活在此環境中的人群,慢性咳嗽和哮喘的患病率明顯增高。室內煤煙或油煙也可引呼吸系統疾病。
3 吸煙與呼吸系統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報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萬人死于吸煙所致的疾病,我國煙草總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煙。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煙致死將達1000萬人,其中我國占200萬人。煙霧首先進入呼吸道,長期大量的吸煙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損害而導致呼吸系統疾病,故呼吸系統受害最大,在工業發達的國家肺癌是吸煙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們吸煙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長期的吸煙是造成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癥、支氣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煙煙霧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與促癌物質。通過吸煙,這些物質就可以損害支氣管黏膜上皮,最后導致癌癥。肺癌與焦油含量有直接關系,而進入體內的焦油含量以與吸煙的數量、每支卷煙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進肺部的煙量有關。吸煙與呼吸系統疾病死亡危險度存在明顯的劑量-效應關系。
吸煙是小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不僅損害自身的健康,煙霧還污染空氣危害他人,使被動吸煙者發生肺癌和COPD的機會增加,國外一些調查表明,丈夫吸煙,不吸煙的妻子發生肺癌的危險性是夫妻均不吸煙的2倍,其危險度隨與丈夫吸煙量增加而增加。
4 氣候因素與呼吸系統疾病
氣候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空間,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所以氣候環境的變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見的致病原因。氣候因素對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尤為明顯,上呼吸道感染與平均濕度關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與最低溫度關系密切,支氣管哮喘及自發性氣胸與平均濕度、平均溫度關系密切。肺炎、支氣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氣候因素的影響。
季節變化是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的主要誘發原因之一,其發生的季節性極為明顯,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秋較少。由于氣候變化,作為調節吸入氣和氣體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難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外界溫度等改變而上呼吸道感染多發。呼吸系統疾病多見于寒冷季節主要是受涼或溫度變幅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機制:冬季一般寒冷于燥,鼻黏膜容易發生皸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質,特別是鼻腔內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顯減少,氣溫下降時,鼻腔局部溫度也降低從而適合病毒繁殖生長;這都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冬季,人們多在室內活動,因而有利于病毒的傳播。在寒冷環境中,肺泡巨噬細胞功能降低,以致清除細菌的能力大為減退。這種變化使上呼吸道環境中實驗動物經過一個時期,甚至可以看到氣管的病理改變,如上皮增生和白細胞浸潤。夏秋季由于空氣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發病率增加。
我國西北地區沙塵暴發生頻繁,對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統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加之該地區處于高原高寒地帶,生活水平低下,氣候及生產環境惡劣,醫療衛生條件差,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
綜上所述,環境污染、吸煙、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等均可引起呼吸系統疾病,是呼吸系統疾病增加的主要因素;隨著醫學檢測手段的提高,疾病的檢出率也提高,但并不是使發病增加的因素,在一定意義上還是降低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手段。呼吸系統疾病的控制與人們對疾病防治的意識提高、生活習慣的改變、環境保護狀況等因素有密切關系。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口老齡化成不必然,關心和防治老年病已顯得尤其重要和迫切,老年病人住院率正逐年上升,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加強老年病的防治,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病率,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及生活質量,是今后醫療衛生工作的關鍵。因此,不斷提高文化修養,加強環境保護及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是積級預防疾病發生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葉任高,陸在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
【關鍵詞】小兒;疾病;呼吸系統
小兒由于本身機體和心理功能發育的不完善,常常容易患病,而兒科門診所收小兒病人多為呼吸系統疾病[1]。常有支氣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在此基礎上治療不理想會發展為呼吸衰竭、重癥肺炎,所以針對小兒疾病一定要及時了解疾病的動態和發病原因等情況,本文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小兒門診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主要比較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季節小兒所患呼吸系統疾病的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回顧性調查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春冬季和夏秋季兩個階段小兒門診呼吸系統疾病患病情況,入選條件為:年齡為0-14歲,經確診為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不是由其它疾病并發呼吸系統疾病。
1.2方法運用四川美康醫藥開發公司開發的臨床藥學管理系統工作站進行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四季小兒門診呼吸系統疾病統計分析。
2結果
春冬季和夏秋季兩個階段小兒門診呼吸系統疾病患病情況占74.9%和54.1%,其中第一階段呼吸系統患兒5213,第二階段4389例。
2.1患兒呼吸系統疾病情況小兒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支氣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以及其它如:咽喉炎、氣管異物、先天畸形等。
肺炎(分別占24.2%和15.1%),是我國住院患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嬰幼兒常發疾病。細菌和病毒都可以引起肺炎,而且發病存在著季節規律,主要發生在春夏、秋冬及冬春等交替時,正是氣候變化的時候。這個時期由于天氣溫度低,低溫可以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其充血腫脹,呼吸道纖毛運動減弱,從而使細菌、病毒、灰塵留于體內,進而引起感染至肺炎。小兒肺炎的病因在當代還不清楚,特別是在人口眾多的中國,更加嚴重,這也導致中國治療方案日益增多,治療的盲目性、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及細菌耐藥性也日益嚴重。醫生根據病情綜合判斷小兒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確報治療的合理性。
2.2上呼吸道感染(分別占呼吸系統疾病的32.5%和29.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又是我們常常所說的感冒,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占90%以上,其余一般為細菌性感染,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病原體,一年四季中冬季病毒繁殖速度最快,相關報告發現冬天是發生感冒頻發期,同時發現當氣候變化很大的時候感冒的概率也會提高。感冒治療主要是以抗病毒治療,但是更主要的是加強預防,多喝水,保持空氣暢通和清潔,注意身體表面的溫度[2]。
2.3支氣管炎和哮喘(兩階段分別占26.5%+10.1%和24.5%+9.5%)大多數的患兒第一次發作在4-5歲左右。發病機制不明,暫時認為是由環境和遺傳因素引起,哮喘與季節有很大的聯系,在溫度突然變化時容易發作,這是因為溫度變化也是一種刺激方式,所以在春冬交替時容易發生。由于小兒發生的概率不高,所以治療很不規范,沒有規范和標準的治療方案,劉昌玉等通過100例哮喘患兒進行追蹤觀察得出結論:秋季哮喘急性發作率最高,其它季節無明顯差異。
2.4其它(分別占16.8%和31.2%)急性感染性喉炎,特點是其發作快,常伴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有作為其他疾病的并發癥出現,是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需要及時治療,否則嚴重可以并發喉梗阻有生命危險,1-3歲幼兒常在春冬季發生[3]。
由于小兒身體發育還不完全,在行為和思想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相當于成人,所以在生活上要密切注意小兒的行為,防止小兒發生意外如:吞花生進入支氣管,其他氣管道傷害等
回顧性調查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春冬季和夏秋季兩個階段小兒門診呼吸系統疾病患病情況,按年齡分從出生到28天(新生兒期)、≤3歲(嬰幼兒期)、3歲到6歲為學齡前期、6歲到14歲為學齡期,春冬季和夏秋季兩個時段進行比較,詳見表一、表二。
由上表可知春、冬季節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高于夏、秋季,而新生兒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病率最高,其它年齡階段兒童以急性支氣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病率最高。
3討論
小兒在行為和思想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再加上自己身體免疫功能尚沒發育完全,所以容易感染和患病,所以做好疾病預防是非常重要的,做好預防藥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進行母乳喂養,因為隨著小兒的機體發育和成長,對營養的需求越來越大,而母乳是公認最營養的小兒喂養方式,第二多進行日光浴,日光浴不僅可以殺滅小兒身體表面的細菌和病毒,還可以促進小兒鈣劑的吸收,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要求,第三是保持小兒呼吸道的衛生,注意雙球菌和鏈球菌的感染和通氣的順暢,經常對口腔鼻腔咽部進行護理,避免細菌的大量繁殖。第四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場所,因為小兒的體質差,免疫功能差,容易感染,所以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經常更好衣物,尿布。第五要按時進行預防接種。按國家規定進行疫苗的接種,像白喉,百日咳等從而提高小兒呼吸系統的免疫力[4]。
本文總結小兒患者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支氣管炎,春、冬季節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高于夏、秋季,而新生兒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病率最高,其它年齡階段兒童以急性支氣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病率最高,同時提醒學者注意小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的和諧發展,保護小兒的生活環境,提高小孩免疫力,科學防治小孩呼吸系統疾病。
參考文獻
[1]陸權,張育才.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21(5).
[2]趙順英.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8,23(5).
關鍵詞:小兒; 呼吸系統;護理; 咽
【中圖分類號】R2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0-0353-02
1對小兒呼吸系統的解剖
小兒在不同年齡段其呼吸系統的解剖生理特點也各不相同,這些特點都與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預后及防治密切相關。呼吸系統以環狀軟骨下緣為界,分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的是鼻、鼻竇、鼻腔、咽、咽鼓管、喉等部位;下呼吸道指氣管、支氣管、毛細支氣管、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及肺泡。
1.1上呼吸道
1.1.1鼻和鼻竇:在嬰幼兒時期,鼻腔相對短小,后鼻道狹窄,鼻粘膜柔嫩,富于血管組織,感染時黏膜腫脹,易造成堵塞,從而會引起呼吸困難或張口呼吸。另外,小兒鼻淚管較短,開口部的瓣膜發育不全,在上呼吸道感染時易侵犯眼結膜,引起結膜炎癥。由于新生兒的上頜竇和篩竇極小,2歲后才開始發育,至12歲才充分發育。額竇在1歲以前尚未發育,2歲時開始出現。蝶竇3歲時才與鼻腔相通,6歲時很快增大。由于鼻竇口相對較大,鼻竇黏膜與鼻腔黏膜相連續,篩竇及上頜竇最易感染,所以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竇,易發生鼻竇炎。
1.1.2咽部:小兒咽部較狹窄且垂直,鼻咽部富于集結的淋巴組織,其中包括鼻咽扁桃體和腭扁桃體。咽扁桃體又稱腺樣體,在4個月即發育,位于鼻咽頂部與后壁交界處,如增殖過大,稱為增殖體肥大。腭扁桃體在1歲末逐漸增大,14-15歲時漸退化,故扁桃體炎常見于年長兒,嬰兒則少見。
1.1.3喉:以環狀軟骨下緣為標志,小兒喉部相對較長,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較窄,聲帶及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組織,由于喉腔及聲門都狹小,故輕微炎癥即可引起吸氣性呼吸困難。
1.2下呼吸道
1.2.1氣管、支氣管: 小兒氣管和支氣管管腔較成人短且較狹窄,軟骨柔軟,血管豐富,缺乏彈力組織導致了支撐作用較差。因黏液腺發育不良、分泌不足而氣道較干燥,因纖毛運動較差而清除吸入的微生物等的能力差。所以,嬰幼兒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道狹窄與阻塞。左支氣管細長,由氣管向側方伸出,而右側支氣管短而粗,較直,異物就比較易進入,隨之會引起右側肺段不張或肺氣腫。
1.2.2肺:小兒肺組織發育尚未完善,肺泡數量較少且面積小、彈力纖維發育較差,但是間接的發育較旺盛,也造成了含氣量少而含血多,易于感染。感染時易引起間質性炎癥、肺不張及墜積性肺炎等。
1.3胸廓:小兒胸廓較短,前后徑相對較長,呈圓桶狀。肋骨處于水平位置,膈肌位置較高,使心臟呈橫位,胸腔狹小,但肺臟相對較大,幾乎充滿胸廓。在呼吸時,肺的擴張受到限制,能充分地進行換氣,因此容易出現呼吸困難。
2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護理
2.1肺炎患兒的護理:肺炎是由不同的病原體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癥,也是我國住院小兒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冬季、春季以及氣溫驟變時比較多見。另外,支氣管肺炎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治療時應該先控制好感染范圍,對癥治療。
2.1.1護理評估
(1)致病因素
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呼吸道免疫功能差、在氣候驟變及護理不當的誘因下,病原體容易侵入到呼吸道,從而引起感染;還有的是營養缺乏性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時易發生,且較重。
(2)身心狀況
呼吸系統主要表現為咳嗽、氣促、呼吸困難,出現鼻翼扇動、唇周發紺,更為嚴重的還會出現三凹征、點頭樣呼吸或抽泣樣呼吸;全身中毒癥狀;循環系統常見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神經系統常表現煩躁或嗜睡,重者出現腦水腫;胃腸道功能紊亂;患兒可有焦慮和恐懼;家長可能產生憂慮、抱怨等心理反應。
2.1.2護理診斷及合作性問題
(1)護理診斷有:活動無耐力;清理呼吸道無效;體溫過高。
(2)常見的合作性問題:心力衰竭,也就是潛在的并發癥。
2.1.3護理的要點
(1)保證有足夠的營養攝入,鼓勵患兒多飲水;呼吸困難較重者,喂哺同時應給氧;
(2)保持生活環境安靜、舒適,空氣清新,和適宜的溫度,避免病人哭鬧,以減少氧的消耗;
(3)保持呼吸道通暢;
(4)積極處理腹脹緩解呼吸困難;
(5)減少刺激,處理好心力衰竭,避免小兒患者用力;
(6)聽從醫生建議,介紹疾病防治知識及護理配合。
2.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護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侵犯鼻和咽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春季最多,病毒感染后常繼發細菌感染。嬰幼兒的癥狀較重,以全身癥狀為主。一般病程3-5日,如體溫持續不退或病情加重,應考慮發生并發癥,如:中耳炎、結膜炎、咽后壁膿腫肺炎等;年長兒有可急性腎炎、風濕熱、病毒性心肌炎、腦炎等。治療時可以以抗病毒和對癥處理為主,如有細菌感染發生,應選用抗菌藥物。
2.2.1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各種病毒和細菌引起的,病毒為主。病毒感染后可繼發細菌感染,常見的有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嬰幼兒時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點而易患本病。營養障礙性疾病,護理不當,氣候改變和環境不良等因素,都將引發反復上呼吸道感染,使病情加重。
2.2.2臨床表現
(1)一般類型上感
首先,癥狀方面。局部癥狀包括: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適等;全身癥狀包括:發熱、頭痛、煩躁不安、全身不適、乏力等,一部分患兒還伴有食欲不振、腹瀉、嘔吐等癥狀。嬰幼兒起病急,全身癥狀為主,局部癥狀較輕。多有發熱,體溫可高達39-40℃。
其次,體征方面。體檢可見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有時可見下頜和頸淋巴結腫大,肺部聽診一般是正常的。
(2)兩種特殊類型上感
首先,咽結合膜熱以發熱、咽炎、結膜炎為特征。臨床表現為高熱、咽痛、眼部刺痛,同時還伴有消化道癥狀。體檢時易發現咽部充血,白色點塊狀分泌物;一側或雙側濾泡性眼結合膜炎,可伴球結合膜出血,病程1-2周。
其次,皰疹性咽峽炎病原體為柯薩奇A組病毒,易發生于夏秋季。臨床表現為:高熱、咽痛、厭食、嘔吐,體檢可以發現咽部充血,病程為1周左右。
3護理
主要護理診斷:體溫過高。常見合作性問題是潛在并發癥:驚厥。
護理要點:室內要安靜、空氣新鮮;保證休息和營養,多喂溫開水,食物宜清淡,少食多餐;發熱時酌情給予物理降溫,保持皮膚清潔,及時清理鼻腔分泌物;嚴密觀察有無傳染病征兆及嚴重的并發癥;教家長做好家庭護理,加強兒童的抵抗力。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與多個方面因素都是密切相關的。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臨床研究的技術水平日益提高,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及護理方面也會做到更為完善。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兒科院內急救; 疾病病譜
[中圖分類號] R72;R45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5-133-02
院前急救、院內急救均是急診醫療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對560例院內兒科急救疾病的病譜進行了研究與探討,旨在總結院內急救疾病病譜規律及特點。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院內急救患兒560例,年齡范圍在0~14歲。其中男334例,女226例。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院內急救記錄,依據醫生填寫的搶救記錄和《兒科學》第7版進行診斷分類,多種疾病患者以接診第一診斷為準。
2 結果
2.1 院內急救患兒年齡分布
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院內急救560例患兒中嬰兒所占比例最大,占46.2%(259/560);其次是新生兒患者85例,占15.1%(85/560);然后是幼兒,1歲~占13.2%(74/560),2歲~占11.9%(67/560)。
2.2 兒科系統疾病病種排序
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我院近兩年兒科急診救治560例患兒中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疾病占首位,其次是新生兒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次之系多種中毒。
3 討論
本研究回顧分析與探討了2008年1月~2010年1月全部兒科院內急救患者情況,院內急救病譜中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為呼吸系統疾病占第1位,26.4%;神經系統疾病占第2位,23.0%;新生兒疾病占第3位,15.1%;消化系統疾病占第4位,14.2%;中毒占第5位,12.5%。呼吸系統疾病中以肺炎最多,尤其是小嬰兒肺炎占所有呼吸系統病變的62.8%,其中包括毛細支氣管炎、支氣管異物、急性喉炎、支氣管哮喘等;神經系統疾病主要是高熱驚厥,其次是癲癇、顱內感染;新生兒疾病中以早產兒、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肺炎居多;消化系統疾病以腹瀉脫水為主;中毒病例主要是各種農藥以及常用藥物中毒、食物中毒及煤氣中毒。分析表明中毒是小兒不可忽視的致死原因,藥物或其它化學用量、用法或保管不當,小兒無知、好奇、不能辨別有毒或無毒以及嬰兒常喜歡用口咀嚼物體,小兒易誤服或接觸中毒,家長擅自小兒濫用藥物,醫源性誤用藥物或藥物過量以及家庭常用滅蚊、滅鼠等藥品使用不當均可造小兒中毒,進食未經去毒處理的各種含毒動植物或把毒物錯誤地當普通食物食用,某些食物由于處理不當而產生毒性,進食過量則引起中毒(如腸原性紫紺)。家屬應監管好各種藥物,進食要新鮮、干靜衛生,不吃霉變食品以及未經去毒處理或可能含毒物的食品。前5位疾病占所有急救疾病中64%以上,表明常見病、多發病仍然是當前重要的疾病;從年齡結構分析,1個月~1歲發病居多,其次為新生兒與幼兒,與此階段生長發育極其迅速但各系統器官不夠成熟完善有關。嬰幼兒的氣管支氣管較成人短、狹窄,黏膜柔嫩,血管豐富,軟骨缺乏彈力組織支撐,粘液腺分泌不足,纖毛運動較差,肺泡數量較少,彈力纖維發育較差;血管豐富、間質發育旺盛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氣少[1],同時嬰兒體內來自母體的抗體逐漸減少,自身非特異性免疫、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較弱,故易發生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嬰幼兒水代謝旺盛,對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發生體液紊亂。新生兒及嬰幼兒皮層下中樞的興奮性較高,又因皮層發育尚未成熟,對皮層下中樞不能給予控制,興奮或抑制過程很易擴散,遇強烈的刺激時容易發生驚厥。
本文研究認為,院內急救的前5位疾病是臨床的常見病與多發病,所以疾病預防至關重要,無論院前醫生或院內醫生均應向社會及公眾進行醫學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各地應參考本地區的疾病譜,加強對急診科醫護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培訓,制定各種危重癥尤其是常見危重癥的搶救、診治和護理預案,達到急診診療標準化[2],同時加強院內急救的診斷、搶救和監護能力,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3]。
[參考文獻]
[1] 朱福棠. 實用兒科學[M]. 第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143-1144.
[2] 韋克金、甘毅、盧浩單,等. 我院3438例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學分析[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8,1(28):39-40.
關鍵詞:肺功能檢查 40歲以上 早期診斷
中圖分類號:R85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6-0195-02
肺功能檢測是呼吸系統疾病診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之后和艾滋病并列的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在中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是城市居民的第四大死亡原因,在農村地區則是首要死亡原因。因此,鐘南山院士提出“有長期咳嗽、咳痰、氣喘等肺部疾患的中、老年人,應該盡早并定期進行肺功能測定。此外,具有危險因素的人群,如40歲以上的吸煙者、從屬于有害氣體接觸的職業等應定期去醫院進行肺功能檢查、、、”,本文通過對500例體檢人員肺功能檢查結果的分析,認為肺功能作為健康體檢項目是必要的,尤其是40歲以上人員。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500例,均為我院2010年元月至2011年5月的健康體檢人員。其中39歲以下298例;40歲以上202例。
1.2檢測項目
采用意大利科時邁一體化肺功能測試儀進行檢查, 測定參數有: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鐘用力呼氣量(FEV1),1秒鐘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量大呼氣流量(PEF),最大呼氣中段流量(MMEF),75%肺活量最大呼氣流量(V75),50%肺活量最大呼氣流量(V50),25%肺活量最大呼氣流量(V25),最大通氣量(MVV)。
附表 不同年齡段肺功能各參數下降例數的比較
參數判斷
年齡段(歲) 例 VC FVC FEV1 V50 V25 MVV 阻塞 限制 混合
39歲以下
40歲以上 298
202 32
116 32
116 32
116
52
52 32
116 0
52 32
58 0
6
2 討論
通過肺功能檢查結果分析,正常人群中,也能發現肺功能指標有不同程度降低的人群,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不斷增多的趨勢。造成肺功能逐漸減退,呼吸系統疾病不斷增多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點:
2.1環境因素
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中的許多因素綜合地作用人體,在某些條件下可對人體健康產生有益的作用,在另一些條件下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大氣污染 城市大氣中通常會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質(石棉纖維、瀝青煙,油煙,焦爐氣等)及某些潛在性危險,使城市居民肺功能受到損害。室內空氣污染 現代人類活動是80%以上是在室內環境中度過的,尤其是老、弱、病、殘、孕、幼等人群在室內活動時間更長。當前,我國煤炭消耗量約占所有燃料總耗量75%以上,煎、炒、烹、炸等烹飪技術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之一。燒煤與燃料產生的有害氣體和懸浮微粒,烹飪時油煙所含的有害化學物質等也是引起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2.2不良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現今社會,由于收入增多,交通發達等原因,人們盡情地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但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卻使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迅速增加。吸煙 吸煙者慢性支氣管炎的患病率比不吸煙者高2~8倍,香煙的煙霧中有多種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焦油、丙烯醛、氫氰酸等,這些有害物質對呼吸道粘膜損害是與時間、數量的增加有顯著相關性,最終造成氣道粘膜增厚、管徑變細、呼吸阻力增加,造成阻塞性肺損害。暴飲暴食,過多攝入蛋白質,脂肪和糖,運動卻越來越少,導致肥胖。肥胖是最常見的健康危險因素之一,在美國超過1/3的成年人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20%,并且肥胖的發生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肥胖者肺功能改變主要是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即肺活量(VC)明顯減低,這主要是由于肥胖者過多的脂肪在膈肌、胸壁和腹腔內沉積,使肺和胸廊的順應性下降。肥胖者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氣量(FEV1)和小氣道功能指標:50%肺活量最大呼氣流量(V50)和25%肺活量最大呼氣流量(V25)比正常人明顯減低,說明肥胖者存在通氣功能和小氣道功能障礙,其原因可能與上呼吸道周圍軟組織脂肪沉積,使氣流受限。另外,肥胖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導致呼吸道感染。社會壓力 壓力對人體健康具有兩面性。適當的壓力對于健康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長期承受過大的壓力,則會對人的身心造成危害。大量研究表明,過度的壓力可引起各種各樣的疾病,其中也包括呼吸系統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