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傳統文化中的餐桌禮儀

      傳統文化中的餐桌禮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文化中的餐桌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統文化中的餐桌禮儀

      傳統文化中的餐桌禮儀范文第1篇

      【關鍵詞】餐桌禮儀;文化差異;中西餐桌

      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深受中西方社會文化,歷史文化及其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使兩種文化的距離相差甚遠。在中國,任何一個宴會,不管是什么目的,都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勢。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與人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再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爭讓的美德。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而西方這個主要以面食為主的群體,餐桌禮儀的細節就顯得更加繁瑣而有條不紊。他們所用的餐則是分餐制,人自掃盤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湯,互不相擾。西方人喝酒也聽憑自愿,白蘭地,威士忌,雞尾酒,喜歡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個人意志,體現出的飲食思想觀念要合理的多。綜上,中西禮儀千萬種,以下是我對餐桌禮儀的一些淺析方法。

      一、出席時間的差異

      中國人是多樣化時間觀念的人,西方人是單一時間觀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嚴格遵守日程安排,該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般說來,時間多樣化模式的中國人更傾向于遲到半小時之后到達,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準備,通常會在這段等待的時間里安排些其他節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讓一些先到的客人們消磨時間。對于這種遲到現象主客雙方都習以為常,并不將之視為對主人邀請的一種輕視或者不禮貌的行為。在西方國家各種活動都按預定的時間開始,遲到是很不禮貌的,正式的宴會要求準時到達,十分鐘后不到者,將會被視為不合禮儀,是對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座次安排的差異

      面向北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傳統觀念,南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種至高無尚德象征,代表了地位和身份。因此,常常見到一些食客在宴會上推推讓讓,面紅耳赤,原來只是為了謙讓座位次序的緣故,在中國的大多數宴會上,為高權重者或年長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這是因為中國人將長幼有序,尊重長者作為排座的標準,在中國,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與思想,儒家以君、父、夫、長為尊,為先,以臣、子、妻、幼為卑為后,進而形成了貴賤有等,夫妻有別,長幼有序的思想。而西方人則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宴會排座位的標準,同時也作為宴會上其他行為的標準,在安排座位時,先把賓客的性別列出名單,再據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詳細座位,如果是有男女共同參加宴會,則由男主人共同主持須將男女賓客分兩個名單,通常的座次安排形式:男主人與女主人正對面,男主人的左右兩側為女主賓,接著按順時針方向朝外排列一位。

      三、餐具的差異

      兩種不同文化影響下的民族在餐具上的選擇也不同,中國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

      中國由于長期受農耕文化的影響,喜歡和平與安定的生活,由于團結與和氣;而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受用刀叉,則給人一種殺氣沖沖的野蠻之感。

      不過,隨著中西經濟交往的發展,餐具的使用已沒有明顯的分別,很多西方人學著使用筷子喜歡吃中餐,而中國人也常入西餐廳和使用刀叉了。

      四、進餐禮儀的差異

      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一個讓的精神宴會,開始時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才表示宴會開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給主賓夾菜,請其先用。當有新菜上來,請主人、主賓和年長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傳統美。

      而在西方的餐桌上,還有那么一些細節是中餐桌上無法得到體會的。

      如:1.使用刀叉進餐時,應從外側往內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握住食物,右手用刀將食物切成小片,再用叉送入口中。用刀時,刀叉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形,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叉朝向自身,吃完一道菜,將刀叉并攏放在盤中,如果是談話,可拿在手里而無需放下。不用刀時,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手勢時應該把刀叉都放下,千萬不可手持刀叉在空中揮舞。也不可一手拿刀叉一手拿餐巾紙,也不可一手拿紙巾一手取菜,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內而另一端放在桌上。

      2.西餐桌上喝湯時不要啜,吃東西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出聲音。若湯過熱,可先等稍涼再喝,千萬別吹湯。喝湯時,用湯勺將湯從外向內舀,湯盤中的湯快喝完時,用左手將湯盤外側稍稍翹起,用湯勺舀凈即可。吃完湯菜時,將湯匙留在湯盤中,匙把指向自己。

      3.吃魚,肉等帶刺或骨的菜肴時,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輕輕吐在叉上放入盤內。如盤內剩余少量食物時,不要用叉子插盤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應以小塊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條時要用叉子先將面條卷起再放入口中。

      4.面包一般需用手分成小塊再放入口中,不要拿著整塊面包去咬,抹黃油或果醬時也要先將面包分成小塊再抹。

      5.歐美人多以雞胸脯為貴。吃雞腿時應先將骨頭用力去掉,不要用手拿著吃。吃魚時不要將魚翻身,要吃完上層后要用刀叉將魚骨剔掉再吃下層魚肉。要切一塊吃一塊,切不能切得過大或將肉都切成片。

      6.中國餐桌上動,西方餐桌上靜。中國人以食為人生之至樂,排場之大,氣勢之熱鬧常常令人嘆為觀止。中國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盡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主人的熱情和誠懇,餐桌上的熱鬧反映了中西方的餐桌飲食文化差異。

      傳統文化中的餐桌禮儀范文第2篇

      陽春三月,威海市實驗小學操場熱鬧非凡,一場“快樂易物愛心捐贈”活動正在這里舉行。學生們將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種植的中草藥、書畫作品以及玩具、學習用品等帶到學校進行拍賣。此次活動持續1小時,共籌得愛心款10385.8元。德育處孫曉芹主任,以及家長、學生代表將10385.8元愛心款全部捐助給古北社區,并由社區轉交給患有神經母細胞瘤的孩子和社區內的貧困生。這一愛心舉措贏得社會廣泛贊譽,各級電臺、報刊爭相報道。

      這是威海市實驗小學傳承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踐行核心價值觀活動的一個縮影。做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所謂“未做事,先做人”。五千年的中國文明,積淀下來許許多多做人做事的哲理。

      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圍繞“核心素養”“德育課程一體化”這兩方面,積極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先祖的美德,以課程為依托,完善了傳統文化特色課程體系,構建了“弟子規養正課”“學科融合課”“晨誦午讀暮省微課”“傳統文化特色課”“親子技能課”等系列課程,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品德修養,培養“文雅、儒雅、高雅”的少年君子。

      一、弟子規養正課

      弟子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語言至簡,內涵深刻。有一個學者曾比喻:用一個天平,一邊放上四書五經,另一邊放上《弟子規》,兩邊是平衡的。因為傳統經典中的“仁義禮智信”在《弟子規》中都有所體現,而這些內容是植根于民族心靈的“常識”,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光澤。

      我校從一年級至五年級,學生每周都會有兩節國學《弟子規》誦讀課,師生給這節課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養正課”。學校整理開發了《弟子規讀本》《弟子規成長手冊》《弟子規成長臺歷》等系列教材,利用校本課、班會課、地方課等對學生進行“養正”訓練,從“誦讀―感悟―踐行”三個階段,先誦讀經典,達到人人熟記,教會孩子通達事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后解讀實踐,與習慣養成教育深度融合,分年級、分層次、分階段,縱向深入指導學生明理修身,雅言雅行,逐步領會孝親敬長、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禮儀與智慧,讓傳統文化浸潤學生的心靈,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一年級一班的阿會老師注重言傳身教,她看到孩子衣服敞開著,會蹲下身,把孩子的衣領衣袖整理好,教給他學會拉拉鏈,拉到舒服的高度,同時說“冠必正,紐必結”,并讓孩子重復幾次“冠必正,紐必結”,孩子覺得很有趣,在邊說邊做中不知不覺地養成了好習慣。

      二、學科融合課

      學校將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貫穿于各個學段、融于各個學科,有機地穿插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之間。語文課上,學校自編的《中華經典素讀》有效地補充了傳統經典范文、詩詞,增強學生對文化經典的接觸和吸收;音樂課堂,老師用至真純善的德音雅樂,配以深情的手語表演,凈化學生的心靈,開啟學生的孝心、愛心、感恩心和恭敬心;美術課上,學生饒有興趣地繪制京劇臉譜,體驗中華傳統剪紙;體育課上,打太極、練少年拳、推手等中華傳統武術項目讓學生意猶未盡……學生從博大悠久的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思想道德養料,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三、晨誦午讀暮省微課

      晨誦午讀暮省是我校師生的校園生活節奏。伴隨朝陽,每個教室里都傳來朗朗讀書聲,師生們用優美的晨誦開啟一天的學習之旅。各年級晨誦內容各有不同,指讀《弟子規》,素讀經典名篇、吟唱《詩經》,老師們則默讀《晨起自勉文》……優美的天籟之音,讓校園的每一處都洋溢著生命的活力。

      午讀時間,觀看《中華美德故事》,或閱讀老師每月推薦的經典好書,學生在好書的浸潤下,懂得了和平、尊重、愛心、寬容、樂觀、責任……孩子心靈深處那些與生俱來的真、善、美的種子,由此得到充分滋養,悄然萌芽。

      暮省時間到了,伴隨著“吾日三省吾身”的提示音樂,師生們盤點一天的收獲,我日行一善了嗎?我做事學習盡力了嗎?我對朋友誠信了嗎?提起筆來,在小小的《成長卡》上寫上自己的感悟,讓反思成為師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在認錯、自省、贊美中滋養自己的品格,扎下德行的根基。

      四、傳統文化特色課

      學校開設傳統文化特色體驗課。書法、古琴、古箏、吟誦、京劇等選修特色校本課程,挖掘課程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傳承文明、滋養心靈,體驗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養成良好的情感品質。

      圍繞中華傳統佳節,開設“習俗體驗課”。文化的認同,不僅僅是在有意識的學習中,更關鍵的是在無意識的潛移默化中。當現在的孩子最記得圣誕節那個拉雪橇的白胡子老頭兒時,我們教育者尤其要警惕:可怕的不是洋節入侵,而是遺忘自己。讓我們的孩子記得自己的傳統節日,記得我們的傳統習俗,這代表著民族的認同與文明的傳承。在學校開展的“中秋賞月”“重陽敬老”“迎春納福”等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動手做月餅、包粽子,做花燈等,讓孩子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重拾自己的節日。

      五、親子技能課

      傳統文化的學習重在力行,而力行的陣地又離不開家庭。我校家長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實踐中,弘揚好家風。在家庭中開展“親子技能”課程。每周的“習勞知感恩”生活技能訓練,從系紅領巾、整理書包,到做飯打掃、收拾家務,再到為父母捶背、沏茶倒水,讓學生在掌握勞動技能的同時,感受父母的辛勞,從而助長學生的孝心和愛心。每學期開展“假日禮儀體驗”,學生與家人共同體驗餐桌禮儀、待客禮儀、節日傳統禮儀,參觀禮儀等,在實踐中累積生活禮儀經驗,遵守社會公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不忘本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在傳統文化的熏陶與真善美的感召下,實驗小學校園處處充滿正能量。縈繞著正能量,師生、生生之間傳遞的是理解和包容,收獲著喜悅和幸福。五年級四班的初家伊同學,在山東省中小學“國學達人”挑戰賽中,通過層層選拔,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取得全省前八強的好成績。

      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不僅是一種學校文化建設的形式,重要的是讓文化深入心靈。傳統文化進校園,不僅僅是讓學生誦讀一些經典、引進一些傳統的文化藝術項目進課堂,而是讓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真正觸及師生的靈魂,以此涵養心靈、塑造靈魂、堅定信念、培養意志。

      篤行能致遠,天道必酬勤。在教育局領導的關懷和指導下,我們的努力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近幾年,實驗小學被評為“威海市特色學校”“威海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威海市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威海市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山東省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實驗學校”“山東省心理健康特色校”“山東省心理健康示范校”。教師撰寫的論文、執教的優質課也在國家、省市級獲獎。此外,開心農場校本課程被收錄到《山東省中小學優秀校本課程集錦》里。

      傳統文化中的餐桌禮儀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就餐 中西文化 差異

      中圖分類號:C912.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西方文化不斷涌入中國。中西方在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差異也慢慢凸顯出來。就餐作為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之一,人們對其文化差異的了解也日顯重要。

      1 從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異

      就餐餐具的不同是中西方餐桌禮儀最基本差異。中國人主要用筷子,而西方人進餐主要用刀叉。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后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此外在使用餐具時中西均有不同的規范。如中餐進餐時要注意筷子是用來夾取食物的,用來撓癢、剔牙或用來夾取食物之外的東西都是失禮的。與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能一邊說話,一邊像指揮棒似地舞筷子。不要把筷子豎抵放在食物的上面,這是大忌。在使用刀叉時,如手里拿著刀叉,切勿指手畫腳。發言或交談時,應將刀叉擺放在盤上才合乎禮儀。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帶湯汁的餐品,要邊吃邊切,以防溫度降低或湯汁流失等。

      2 從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異

      (1)中餐座次。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圓桌以求團圓。中國人在排座位時,將長幼有序、尊重長者作為基本標準,位高權重者或年長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通常情況下,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對門廳處,又稱上席。主人與首席相對而坐。其余賓客按其長幼、權位依“左為上,右為次,上座之左為三座,次座之右為四座,以下依此遞推”入座。但長期以來,尤其在封建社會,中國的宴會或多或少地缺乏對女性的尊重,許多地區更有女人不上席的習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是很顯著。現在女性受尊重的程度逐漸得到了提高。

      (2)西餐座次。與中國不同,西方餐桌常用長桌。“男女主人坐于席之兩端,客坐兩旁,以女主人右手最近為上,左手次之,同樣以男主人之右手為上,左手次之。”而且西方在宴會座位安排上則將尊重女性、女士優先作為排座標準。通常座位安排形式是:男女主人面對面, 坐在長桌窄的兩端,男女交叉入座,即男主人的左右兩側為女主賓,以右為尊,同時,女主人的左右兩側為男主賓。西方人特別是女性是不愿讓人知道其年齡的,一位英法學家也曾說:“除了特殊例外,所有女性都是年輕的,對女性應遵循 “Lady First”原則。

      3 從餐桌舉止看中西文化差異

      在中餐餐桌上,一般是大家圍坐在圓桌旁,桌上擺放各色食品,大家一起欣賞、一起共食。西餐餐桌上通常每人都有一份食品,所以他們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的去切割自己盤中的食物。但調料是公用的,他們在進餐過程中常依據自己口味不同選擇調料。但當調料離他們太遠時,他們則選擇讓附近的人幫忙。因此在口語中常說“Please pass the pepper for me. Thank you.”因為伸手取調料這一舉動不僅會驚動鄰座用餐的人,也可能讓自己的衣服沾到盤中的食物。西餐進餐時可以與左右客人交談,但不要僅僅同幾個熟人交談。說話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即可,不建議大聲喧嘩。另外左右客人如不認識,可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中餐餐桌上往往非常的熱鬧,在門外就能清晰的聽到里邊的人大聲說話。此外,無論中餐還是西餐,我們都要求:不要嘴里含著食物同別人講話,即使這時有人想同你交談,你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喝湯時不能發出大的響聲,如湯菜過熱,可待稍涼后再吃,不要用嘴對著吹。吃東西時不要發出咂嘴的聲音。

      4 從餐桌話語上看中西文化差異

      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是中西餐桌禮儀最根本差異。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所以中餐的往往講究排場,氣氛非常之熱鬧。而西餐的菜量以吃飽為宜,反對鋪張浪費。中國人餐桌上的熱鬧反映了食客發自內心的快樂,他們餐桌相互勸酒,讓菜,盡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席間歡聲笑語不斷。中國人認為只有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主人的誠懇和熱情。這種“鬧”能從某種程度上折射中國人家庭溫馨、鄰里和睦的“一團和氣”。

      中國人請客吃飯時,餐桌上的菜花樣繁多,少則有七、八道菜,而傳說中的滿漢全席會有一百多道菜。席間主人往往會說“菜做得不好”,“ 沒什么招待大家的”, “怠慢了您”之類的話。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向來都是禮儀之邦,注重謙遜。然而,若是向西方人說這類話就會被誤解為“既然菜做得不好,沒什么招待,怠慢那又怎么可以拿上餐桌來招待客人呢”。所以如果是與西方人共餐我們一般不依字面的翻譯,如:There food does not do well. Please forgive me. We snubbed you.可以直接說 :“Enjoy yourself. ”“Make yourself at home ”等。在西方餐桌上一般只有四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微有剩為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這樣女主人認為大家喜歡她做的菜,因而會很高興。在西方人宴席上不議論令人作嘔之事,會盡量采用含蓄文雅的詞來替代toilet(廁所),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Can I add some powder?”等。除此之外,在西方國家不要問“吃飯了嗎?”等中國式問候語,這會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如在英國,你若問人吃飯沒有,其含義是你有意請對方吃飯;這對于未婚男女,則表明你有意約會對方。

      5 結語

      世界上各種文化都是平等的。我們應采用一種客觀的、寬容的態度對待中西文化差異,既要避免用自己的道德、文化、價值觀作為衡量標準;同時,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隨、模仿異國文化。正確的做法是堅守本國文化傳統中優秀的部分,也學習西方的文化精髓。西方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個體意識”。所以西方人即使請客吃飯,也是各點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而中國文化認為個人的意志必須服從群體的共同意志。我們強調以和為貴,講人情,重血緣,因此中國人愛聚餐、喜共飲、講和氣。

      參考文獻

      [1] 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92-127.

      傳統文化中的餐桌禮儀范文第4篇

      每當此時,作為旁觀者總是恨恨地想,如果是我的孩子,一定臭揍一頓!但孩子在餐桌上沒樣兒,并非抽他兩個嘴巴、告訴他一堆條條框框就可以解決。多觀察就會發現,那些可以安安靜靜、舉止得體的小孩,都是平日里受過良好的言傳身教、有愉悅的生活環境,并時刻被成人禮貌對待的孩子。反之,沒有被好好尊重過的小孩是不會理解這些抽象詞匯中的含義。

      對于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并非是粗魯的命令和強加式的過程,而是在尊重他們、為他們著想的基礎上,讓他們從懵懂的模仿,到能體會出其中的美好真諦。

      教養首先要講道理

      一次吃飯時,一個孩子不斷大聲地打斷我們的對話,對她的媽媽以及其他人大叫――吃飯的時候不可以說話!

      場面尷尬。作為父母,是粗魯地呵斥,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搭茬兒,還是含糊地說,大人可以說話小孩不可以?這似乎都不合理。難道不是他的老師或父母曾經這樣要求他嗎?是否有必要先給他解釋清楚,吃飯時為何不能說話?

      是的,吃飯時為什么不能說話呢?

      難道吃飯的時候不正是交談最好的時機嗎?這條規矩的形成也許起因于希望孩子盡快專心吃完食物,并且不要被飯粒嗆到,但這并不合乎生活常理。日本小說家、評論家宮本百合子在她的著作《新教養》中提到,教養要合乎道理,這是非常重要的事。煩瑣而不得要領的教養,是最差的。因而,吃飯不能說話這條規矩應該稍作修改――嘴里含著食物的時候,請不要說話。

      另外,我們為什么要告訴孩子,先品嘗清淡的前菜,味重的葷菜要在海鮮之后,而甜品壓軸?因為這樣才能享受到味覺豐富的層次。又為什么拿酒杯的時候只能捏住杯腳?專喝勃艮第酒的酒杯杯口窄,而喝波爾多酒的酒杯杯口寬?這里面關于化學和生理學的道理可以等他們長大點后慢慢講解。

      但你要做的是,教給孩子之前,自己要深諳其中的道理,即使像不能抖腿斜眼、筷子不能插在米飯上、不能敲盤子敲碗這些要求,雖然盡可以大喝一聲,少廢話,這就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但其實,這一切也是和社會文化與心理學之間有著扯不完的關聯和典故。

      不被打擾的小孩才懂得安靜

      在餐廳里,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孩子――像有多動癥一般,一直處于不安的狀態。對父母說話高聲而無理,甚至尖叫,亂丟食物,還撒潑哭鬧。

      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孩子――一直專注地吃著面前的食物,小手的動作甚至還笨笨的、萌萌的,卻很努力地吃完食物。想要什么的時候會向父母提出請求,會和父母交流,但不會過大聲量或一直打斷大人的談話。

      這兩種孩子從生下來都是一無所知,并沒有誰對餐桌禮儀或用餐規則天生就懂,但發展到如此極端的兩個方向,必然有其中的原因。

      我們把鏡頭再推過去仔細觀察,會看到第一個孩子的媽媽一直在絮絮叨叨,問孩子吃這個還是吃那個,要擦手要喝水要撒尿,不要摔筷子不要敲碗要坐直。那個孩子剛吃一口米飯,媽媽便塞過來一口青菜,剛要喝水,媽媽又叫著擦擦嘴,而孩子的父親一直在玩手機,與這對母子的交流幾乎為零。

      而第二個孩子的父母則穿戴精致得體,一邊用餐,一邊彼此輕聲愉快地交談,他們的目光時常會落在孩子的身上,但很少去打擾他。如果孩子要說什么,他們總會轉過目光,注視著他認真傾聽,并耐心地和他交流。

      被好好尊重和禮貌對待的小孩,才會以同樣的禮貌待人。同樣,在日常生活中不被隨意打擾的孩子,才能懂得安靜和專心。從兒童心理學上講,專注力是幼兒發展的第一要素,成人過多的指令和頻繁的干擾會阻礙專注力的發展;不能懂得他們內心的需求,錯誤的教育手法和無效的溝通方式,都會讓孩子因為無路可走而變得焦躁――他們除了以發脾氣和搞破壞為手段地發泄和引起關注外,別無他法。

      做一個簡單的置換游戲,假設你是那個被一萬只蒼蠅嗡嗡嗡包圍住的可憐蟲,三分鐘被人擺弄一下頭發抹一下嘴角,兩分鐘糾正一次坐姿,并不斷地讓你吃這個吃那個要這樣不要那樣,你還不能掀桌子也不能起身就走,不可以以成人的方式表示抗議,怎么辦?估計也只能嚎啕著滿地打滾兒了……

      餐桌禮儀就是日常的教養

      在保羅?福塞爾的《格調》一書中提到,人的生活品位隨著他的成長一旦形成之后,一般不再會發生大的改變,即使經由有意識的熏陶和訓練似乎也收效甚微。這也是你很難看到通過一兩個療程的“貴族禮儀培訓課”就能培養出貴族一樣。

      尤其是在經歷過天災人禍,傳統文化曾經嚴重斷裂的中國,重拾禮儀更是一個急迫卻也漫長的過程。如今迅速成長的中產階級父母會格外看重下一代的教養養成,希望他們的孩子可以在餐桌上舉止優雅,在社交場合待人接物彬彬有禮,成長為社會中的“新貴族”。但這一切又真的急不得,比如我們討論的餐桌禮儀,說白了,實際上都是日常的教養,它們并不獨立存在,也不會像餐巾布一樣,只短暫地展示于餐桌之上,而是整個家庭生活水平、成員教育程度和教養綜合熏陶的呈現。

      因而餐桌禮儀的培養,不應該僅僅限于在餐桌之上。一言一行具體的身教,勝于空洞乏味的言傳。就像簡單的請、謝謝、對不起,每個成年人都會教給孩子,但小孩更直觀地感受到的不是這些詞匯的應用,而是父母對待服務人員的態度;為他人著想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降低了嗓門、打噴嚏知道遮住嘴巴后,在餐桌上是否會傾聽配合別人的談話則是潛移默化中教養的體現。筷子刀叉的使用方法可以通過嚴格的管教來傳授,但吃相中的貪相和貧相則是更細微之處的流露。

      傳統文化中的餐桌禮儀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儒家思想 韓國飲食 文化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和韓國隔海相望,互為近鄰,四季分明,氣候相似,文化淵源深厚。因此,不管是在傳統文化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由于自然環境、地理位置和社會背景的不同,相異之處也顯而易見。特別是韓國人的飲食雖然形成了很強的民族特色,但由于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本文重點討論儒家思想在韓國的傳播,及其對韓國飲食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1儒家思想的發展

      儒家思想也成儒教或儒學,由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創立。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主張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系。到了戰國時期,經過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學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朝時,由于“焚書坑儒”,儒學遭到沉重打擊。漢代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于百家,形成新的儒學體系。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魏晉南北朝時,儒學發展受到佛教、道教的影響,到隋唐時期出現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北宋時,儒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又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也稱“程朱理學”,代表人物有程頤、程顥、朱熹,朱熹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明朝中期以后,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王陽明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學說。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末清初,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儒家中以正統自居的理學家,把儒家經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經典理論。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大進步思想家則對傳統儒學進行批判,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儒家文化持續發展到滿清政權時期,仍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一直影響到現在。儒家思想在產生和發展過程中,不僅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周邊國家和地區也有深遠影響,尤其在韓國和日本。

      2儒家思想在韓國的傳播過程

      儒家文化在韓國的傳播已有兩千多年,最早傳入的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三國時期,統治階級非常重視儒學,把它視為維護秩序、加強王權的思想武器。高句麗于372年設立太學,傳授儒家學說。百濟于4世紀建立儒學教育制度。儒學在新羅傳播,大約在6世紀。新羅統一后,在中央設立國學,置博士、助教,招收貴族子弟傳授儒家經典。同時還大量派遣留學生到唐朝學習儒學,出現了很多著名儒學者。高麗王朝建立后,在首都開城設立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在地方十二州設立鄉校,廣泛推行儒學教育。958年,高麗開始舉行科舉,把儒家經典列為主要考試科目,從而推動了儒學迅速發展,并且出現了私學。武臣集權時期雖然儒學發展萎縮,但高麗末期隨著程朱理學的傳入,經過鄭夢舟、鄭道傳、李w、權近等儒學者之后,則開始了朝鮮時期儒學的大發展。朝鮮時代推崇尊儒抑佛政策,確立了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朝鮮時期在中央設立國家最高學府成均館,地方各道和邑設鄉校。還通過科舉選拔人才,任用官吏。朝鮮社會程朱理學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出現了以李輟⒗疃為代表的性理學學派,他們根據本國國情和獨到見解形成了韓國儒學,被稱為韓國“朱子學”。所以整個朝鮮王朝在儒家思想的主導下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

      3儒家思想對韓國飲食文化的影響

      3.1“天人合一”思想

      漢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成為兩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所以人們的飲食也要融入到大自然中,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

      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韓國,飲食習慣也順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相應是指人體的飲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所以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常與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韓國三面環海,空氣濕度大,多潮濕寒冷,為了祛除寒濕,韓國人常會在飲食中適量地加入一些辛辣食物,增強機體御寒能力,這就是韓國飲食多用辣椒的原因。天人合一思想還強調人作為小宇宙要和天地這個大宇宙協調統一,如果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人體抵抗力就會增強,反之則人體抵抗力就會減弱。夏天天氣炎熱,人體溫度要順應大自然溫度增高的變化,就要相應地進食一些熱食物,所以韓國人在夏天多喝參雞湯。冬天天氣寒冷,人體溫度要順應大自然溫度降低的變化,就要相應地進食一些冷食物,所以韓國人在冬天多吃冷面。另外,“身土不二”理念也是體現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表述。“身土不二”最早的出處是大乘經,韓國醫學家許浚在1610年完成的醫學名著《東醫寶鑒》中也提出過,“人身和土是不能分離的,人生活在土地上食用土地上長出的東西,如果適應環境就會身體健康”,與“天人合一”思想一脈相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受這種思想的影響,韓國人在飲食用料上多購買本地農產品,強調吃本土食品。雖然韓國進口食品比較便宜,正宗的國產食品價格很高,但韓國人仍對本國食品趨之若鶩。例如國產牛肉價格是進口的澳大利亞牛肉的雙倍,可韓國人還是愛吃“韓牛”,理由是外國牛肉“不適合烤著吃”。這些都是天人合一思想在韓國飲食中的體現。

      3.2飲食尊卑觀念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孝悌”講的是長幼有序,和人性博愛。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輩善事長輩,作為一種社會道德風尚,自古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些道德規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

      韓國崇尚儒家思想,尊敬長老,有著長幼尊卑、男女差別的等級觀念。在同一餐桌就餐時,入座應按照等級來坐。先迎接長輩坐上座,長輩就座后再按照長幼依次入座,男女都應席地而坐,坐姿要端正。用餐時首先要等長輩動筷后晚輩才能動筷。吃飯前后晚輩要向長輩問好示禮,經常會說“我要開始吃飯了”“我會好好吃的”之類的話。用餐過程中,長輩給晚輩添菜,以示關心,晚輩無論是否愛吃,都不能用手擋住碗拒絕,長輩給晚輩添菜時,晚輩一定要起身但不用站起來,以深深點頭示意鞠躬答謝。晚輩不能在長輩吃完之前先放下筷子,要配合長輩的用餐速度。用餐完畢后要等長輩把餐具放下后自己才能放下,并放在用餐前的位置上,保持原樣。同樣也要向長輩問候表示感激之情。例如“我吃完了”“我吃得很好”等。長輩離席后自己方可離席。

      3.3飲食禮儀規范

      自古以來中國就被稱為“禮儀之邦”,非常注重禮儀和禮儀教育。《禮記?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儒家認為,一個人必須知禮義,懂禮儀,禮儀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知道如何端正儀容身態,表情適當,言辭恭順,只有做到這些,才能使君臣名分確立,父子關系親密,長幼上下和睦。“禮”是修身做人的基本準則,是國家政治制度、人倫道德秩序的基礎。所以人們要學禮、知禮、懂禮、行禮、尊禮、好禮。

      禮儀是文化的表現,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文化特質,不同的活動方式和行為準則,故有不同的禮儀規范。韓國受中國儒文化影響頗深,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儒文化的痕跡,韓國的飲食文化也不例外。韓國人在飲食上有很多的禮儀規范。韓國人一般都是席地盤腿坐在矮腿方桌周圍,入座后切勿用手摸腳、伸直雙腿或是雙腿叉開。就餐前不要擺弄筷子,弄出聲響或隨便走動。就餐時不要同時把湯匙和筷子拿在手里,韓國人的就餐順序一般都是先用右手拿起勺子,盛上一口湯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飯,然后再喝一口湯、再吃一口飯后,便可以隨意吃任何東西了。韓國人吃飯喝湯要使用勺子,夾菜時要使用筷子。不夾菜時,兩根筷子攏齊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便于拿起再用。另外,共享的食物要夾到各自的餐碟上才能享用。就餐過程中不要把筷子和勺子搭放在碗上。不要端起碗吃飯喝湯,也不要用筷子撈湯里的菜。不要用嘴直接觸碰飯碗,也不要讓勺子和筷子碰到碗而發出聲音。若遇有不能咽的骨頭或魚刺,應該悄悄吐進紙巾內包裹,而不要胡亂吐在餐桌上。用餐時不要隨便發出聲響,咀嚼聲盡量要小;不大聲說話,盡量不談商業話題。吃飯時不要隨便發出聲響,更不許高談闊論。打噴嚏或咳嗽時需轉身用手絹或紙巾掩嘴,不能打擾別人用餐。用餐后要保持勺子、筷子和碗的潔凈,不能粘著食物,勺子和筷子放在開餐時的位置擺好,用過的餐巾要疊好放在桌子上。

      4結語

      儒家思想在產生和發展過程中,不僅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周邊國家和地區也有深遠影響。受儒家文化影響頗深的韓國,結合本國的自然環境、地理環境和社會背景形成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熟悉并了解韓國的飲食文化特點,有助于加強中韓兩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中韓兩國間的經濟發展, 對于新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再構建和擴大國際影響,也能產生一定的助益,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辰.論儒學在韓國的發展[J].學理論,2014(3).

      [2] 廖新竹.淺析韓國飲食文化[J].科學中國人,2014(2).

      [3] 郭海燕.淺談韓國飲食文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2(6).

      [4] 王書明.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對韓國飲食文化的影響[J].科技信息,2011(7).

      [5] 樸英愛.淺談韓國飲食文化[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6).

      [6] 李d平.論韓國儒學的特性[J].孔子研究,2008(1).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gogo全球高清大胆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亚洲人成网站影音先锋播放| 亚洲bt加勒比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亚洲大尺度高清|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午夜鲁丝片|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 | 奇米影视亚洲春色|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亚洲区日韩区无码区| 国产成人毛片亚洲精品|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亚洲啪啪综合AV一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下载 |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亚洲午夜福利717|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高清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av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久久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岛| 亚洲最大黄色网址| 亚洲欧美熟妇综合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日韩| 亚洲成在人线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