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職業教育培訓研究報告

      職業教育培訓研究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職業教育培訓研究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職業教育培訓研究報告

      職業教育培訓研究報告范文第1篇

      關鍵詞:農民;職業培訓模式;途徑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6-0208-2

      0 前言

      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任務非常艱巨。目前,我國農村有1.5億富余勞動力,每年還要新增600萬農村勞動力。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缺乏勞動技能,難以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影響非農產業和城鎮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新興產業的興起就,缺乏轉崗就業技能的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難度越來越大,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和整體素質較低的客觀問題廣泛存在,嚴重制約了農民工城鎮化進程和經濟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影響了其收人水平的提高和農民自身在城市經濟發展作用。

      由此可見,加強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職業培訓勢在必行。通過建立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教育培訓機制,提高農民工職業技能和素質,使之更好的融入城市經濟建設。本文通過介紹韓國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對農民職業培訓模式方法和經驗,以借鑒有助于我國目前經濟轉型、建設新農村過程中 “三農”問題的解決。

      1 國外農民職業培訓模式研究

      1.1 韓國農民職業培訓模式

      韓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經過5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完善培訓機制,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教育培訓機構,形成以“農業協會為組織載體,農協大學為龍頭,培養專業農民為核心”的農民教育職業技術培訓模式。

      1.1.1 韓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機制 韓國的“農業協作合同組織”(簡稱農協),成立于1961年8月,在政府與農民間起到橋梁與紐帶,是遍布韓國的分級網絡型經濟組織,主要從事流通事業(農產品產地中心、集貨場、冷藏庫、包裝、銷售)、加工事業、農業資料事業(肥料、農藥、農機、農耕用品)、生活物資事業、金融事業(銀行)、醫療保險事業(意外保險、農村醫療)和指導事業(培訓農民、普及推廣農業技術,供應良種、為農民提供各種資料和培訓教材、傳播農業信息、開展國際交流)。

      農業協作合同組織中指導事業有較大比重是對農民進行培訓,通常包括培訓農民、農協工作人員以及各級農協的領導,還包括對農民值得專業技術培訓;培訓周期有長有短,包括3-5天的短期培訓和3-5年的正規學歷教育;有不脫產、半脫產培訓,也有全脫產培訓。農民培訓的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提高了韓國農民職業和技能素質,促進了韓國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

      1.1.2 韓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特色 韓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龍頭――農協大學,韓國農協大學成立于1962年,設有學部、經營學院與產學教育院、農業開發研究所。整個學院環境優美,教學力量雄厚,教學設施先進,管理規范嚴格。培訓對象以中高級農業經營者為主。培訓時間約一年,培訓費一般由農業經營者-委托單位共同承擔;培訓課程內容豐富,主要包括農業和園藝栽培技術、畜牧產業、農業經營設計與投資分析、農業情報、農機修理、汽車故障簡易診斷、金融、稅務、子女教育和論文指導。授課形式多種多樣:一般講座、專題講座、教學實習。

      農民經營者經過職業技能培訓,高級經營者能成為適應國際化、開放化時代需要、帶動本國農業發展專的門農業人才;培訓能使農民經營者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愛農務農思想,能夠提高經營者科學地靈活運用農業經營所需的良種、種苗、機械設施等農業生產資料的能力;使經營者在生產、加工、流通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資源利用率和充分發揮本身的技能和具有統計、分析、管理自身的經營狀況,把研究報告、專業雜志、英特網信息應用到經營中去的能力。

      1.1.3 農民職業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專業農民 韓國政府非常重視對農業后備力量的培養,一方面對農業后備力量提供學習機會,讓他們到農業院校加強理論學習,同時又讓他們到農村基層技術服務站實習培訓;另一方面對農業后備力量提供經營用地與資金扶持,對經營中脫穎而出的優秀農業經營者進行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成為專業農民(專業戶),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領導力量和農業經營管理的核心。

      1.2 日本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

      1.2.1 日本農業勞動者隊伍現狀及職業培訓特點 日本農業勞動者隊伍與我國相比較有明顯的特點。一是日本農業勞動者隊伍不斷減少。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在全國人口總數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還有進一步縮小的趨勢。據統計,日本戰后初期,農業人口占到全國人口的60%,而目前只有300萬農業人口,僅占全國人口的3-4%。二是日本農業勞動力的老齡化現象嚴重。日本經濟騰飛后,大批具有高學歷的農村青年紛紛棄農到二三產業就業,形成了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現象。三是日本注重農業后后備力量人才的培養,農民科技文化與職業技能素質較高。

      日本農業勞動力逐漸減少并且農業勞動力年齡老齡化嚴重阻礙了日本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給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困難;特別是日本面對世界經濟全一體化過程中,日本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失去了競爭力,給農業生產、農產品市場、人民生活及社會穩定帶來一定的威脅。日本政府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從教育、資金、法律、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以職業教育入手,從長遠計策來看,培養和扶持一批年輕有為的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人才,支撐和促進農業生產和經濟的發展。

      1.2.2 建立日本青年農民教育體系 日本政府重視農民經營者職業技能教育和發展農業教育,對農民教育培訓形成了五個層次,形成理論研究教育理論實踐培訓教育技術培訓教育短期培訓于一體的各類農業人才立體式培訓教育模式。

      五層次即大學本科教育、農業大學校教育、農業高等學校教育、就農預備學校教育和農業指導師教育。大學本科教育通過綜合大學的農學部和高等農業院校來完成,培養主要是農業高科技人才,畢業生一般都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農業大學校教育相當于我國農業高職,學校的培訓對象是即將就農者。農業高等學校教育相當于我國的農業中專和職高教育,培訓對象是初中畢業生,培養方向是應用型農業人才,這是青年農民培訓的重要渠道之一。就農預備學校教育是對城市在職人員或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進行的短期農業技術知識轉崗教育。

      1.3 法國農民職業培訓教育模式

      1.3.1 法國農民培訓教育的現狀 法國的農民職業教育由來已久,早已進入制度化階段。形成制度有保障,機構齊全,培訓內容完整,方式多樣的農民職業培訓體系。

      在政策制度上,政府規定:凡18歲以上的農民,每人需參加為期一年(可累計)的農業知識培訓。對18歲以下者要求更為嚴格,須先培訓三個月,再到農場實習三年,期滿后經過考核,合格者頒發“綠色”教育證書。只有憑此證書,才能向政府申請低息或無息貸款,買地建房、購置機械,從事農業生產。

      在農民培訓教育機構上建立了農業職業技術學校-農業成人培訓中心-農業職業教育中心一體化的農民的培訓機構。加強對農業科研和農會組織的建設(農研機構主要是在農村或農業集中地進行農業科學知識普及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站,利用利用農閑對農民進行分批進行技術培訓)。

      在農民培訓內容上,注重實效性。培訓內容主要圍繞著農業生產如何適應市場、如何適應農民的需要來安排。在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訓內容涉廣,主要包括農業基礎知識的普及、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普及和推廣、農場的經營管理、農產品加工和銷售、良種培育技術等等。

      在法國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有在校集中學習的,有商會或農會安排技術人員深入到農場的田間地頭和企業的車間進行現場指導培訓。培訓時間根據實際進行具體安排,主要分為長期和短期兩種。培訓時間在120個小時以上為長期培訓,短期培訓一般只有20-120個小時。農民培訓方式的特點是教學比較靈活,可以在一年或幾年內完成規定的學時,既不影響工作,又可以利用業余時間提高專業知識水平。

      1.3.2 法國農民職業培訓的特點 法國農民職業培訓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國家支持、教學的內容廣泛實用性及培訓模式靈活多樣性。

      法國政府高度重視包括農民培訓在內的農業教育,投入大量資金大力扶植,使農民享受免費的職業技術教育。法國根據1960年頒布的《農業教育指導法案》,建立了完整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以農業研究機構和農業學校為基地,從事農業人才的培養。另外法國政府還確立了公立、私立共同辦農業教育的體系,實現了農業職業教育的系統化和規范化。

      在教學形式方面,農業學校向農業生產經營者敞開大門,隨時去資料室查找所需要的材料。

      培訓時間長短期并存、授課方式靈活、培訓機構多樣的特色。

      培訓內容是經過實際調查研究和科學預測制定的,既符合實際所需又具有前瞻性。

      2 國外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對我國農民職業培訓的啟示

      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任務比較重;另一方面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所處的國際競爭環境,要求我們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工培訓事業;以現有教育培訓機構為主渠道,發揮多種教育培訓資源的作用,充分調動行業和用人單位的積極性,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農民職業培訓;研究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做好勞動力市場需求預測,按照不同區域、不同行業要求,建立以是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大學教育-高職院校教育與培訓-農校和農業技能推廣中心為一體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堅持短期培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培訓與技能鑒定相結合,培訓與就業相結合。

      2.1 建立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制,轉變農民職業教育觀念

      目前,我國農村職業培訓缺乏統一規劃,各自為政。國家應該建立相應政策鼓勵農民參加不同形式的職業技能教育,必要時可以出臺相應的強制措施(如法國)。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加強宣傳職業教育,尤其是在農村,轉變“重普教、輕職教,重升學、就業,重城市、輕農村”的思想傾向,確立職業教育是終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職業教育是目前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小新農村的重要舉措。

      2.2 整合職業教育培訓資源,構建職業教育新體系

      原有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是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基礎上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必須對原有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進行創新和拓展,建立以是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大學教育-高職院校教育與培訓-農校和農業技能推廣中心為一體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以適應時展的和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

      2.3 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培訓課程體系,保證培訓內容實時性

      現代產業生產更注重專業性,越是專業性的產業越具有封閉性。在對農民職業培訓課程設計上要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以農民良好就業和致富為目標,建立完善的實時性強的職業技能課程體系。注重培訓與就業、致富相結合,通過培訓是農民具備良好的適應行業和國際競爭能力。

      2.4 建立合理的教育培訓形式,提高農民的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我國農民職業素質參差不齊,文化層次的差異決定要進行有效的農民職業培訓必須?建立合理的教育培訓形式,并通過各種鼓勵(發補貼或表彰等)形成對農民職業培訓的激勵機制。農民是接受職業培訓的主體,在進行職業培訓時要尊重農民的選擇,加強農民培訓過程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要充分調動農民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就要建立形式多樣性、多層次、多元化的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蘇成榮.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及其發展[J].職業教育研究,2006,(6).

      [2]向安強,賈兵強,林楠,許喜文.國外農民教育及其對“科教興村”的啟示[J].古今農業,2005,(3).

      [3]高翠玲,王德海.韓國農民培訓的經驗及啟示[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職業教育培訓研究報告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青年就業;日本產業教育;研究動向

      中圖分類號 G71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5)33-0017-06

      如何理性定位職業教育在解決青年就業問題中的作用,促進青少年從學校到工作的順利轉移,是當前各國職業教育研究的共同課題。為應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益嚴峻的青年就業問題,日本產業教育學會繼1990年代中期開始關注學校與工作相銜接的主題以來,面對“就業冰河期”的挑戰,連續兩年再次把推進從學校到工作的轉移確定為學會年會的主題,彰顯了日本產業教育學會在轉型期的研究新動向。日本產業教育學會(The Jap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簡稱為JSSVTE)創立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期的1960年代,該學會研究領域包括產業內教育、高中職業教育、學校中的產業教育。在概念內涵上產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區別在于,產業教育更多地強調國家意志和時代要求,服務于生產和服務過程;職業教育則更多地著眼于個人的職業能力形成,重視適應特定職業領域的個人職業準備和發展。該學會集聚了日本包括高中職業教育研究、專門學校研究、企業內培訓和公共職業培訓研究、生涯教育研究等領域的研究者共300余名會員。作為學會唯一的海外理事,筆者參加了2013年10月26~28日在名古屋大學舉辦的第54屆年會和 2014年10月17~21日在東京大東文化大學舉辦的第55屆年會,本文通過對兩屆年會的主旨和主題學術報告以及專題研究報告的述評,呈現日本產業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動向,以獲得對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啟示。

      日本產業教育學會第54屆年會與日本生涯教育學會第35屆年會聯合舉辦,作為1993年產業教育學會第34屆年會主題“現在,重新謀求學校與職業的銜接”的繼承,把“從學校/大學到工作的轉移(再論)”確定為兩個年會的共同主題。主旨報告是社會學研究者宮本美智子①的《為提前進入社會的年輕人提供教育與援助之思考》,接著圍繞大會主題分別有來自心理學研究、教育學研究、勞動問題研究、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研究等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作的學術報告。主題學術報告分別為:大阪教育大學安達智子②的《為大學生提供職業選擇與援助――心理學的立場》;名古屋大學夏目達也③的《在大學初學年教育中職業生涯形成的課題》;日本勞動政策研究與研修機構小杉禮子④的《學校畢業生統一錄用的功過與應對――轉移的再組織化》;株式會社豐田自動織機⑤技術技能學習中心關田仁的《豐田自動紡織機的技能與技術者培養》。按照大會慣例在此后進行的為期一天的分會場自由研究共有32名會員作了研究成果發表,以及職業指導、高中職業教育、專修學校、企業內教育等專業分部的學術研討。

      第55屆年會將第54屆年會主題作進一步深化,確定的大會主題為“如何培育處于就業冰河期的年輕人的扎實的職業能力”,主題報告分別為法政大學教授兒美川孝一郎⑥的《培育就業冰河期年輕人的真實職業能力――聚焦學校教育》,首都圈青年聯盟⑦青年非正規流動中心事務局長河添誠的《如何保障“作為一個職業人的成長權利”》,元職業能力開發綜合大學校⑧東京校、一般社團法人實踐教育培訓研究協會理事山見豐的《日本公共職業培訓現狀――實現國民職業能力形成的體系建構》,這些報告分別從學校教育、社會援助團體、勞動職業培訓機構的立場探討了STW的實現路徑,此后舉行的分會場研究共有22名會員作了自由研究發表,以及三個專業分部的研究發表。以下,主要基于兩屆學術年會的主旨和主題研究報告,從如何理解青年就業問題、如何培育青年的職業能力,以及實現教育與工作銜接所面臨的研究課題等方面進行述評。

      一、如何理解青年就業問題

      如何看待青年就業問題的產生及其原因,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研究者分別從不同的學科立場和研究關注,各抒己見,體現了多維度視角的理性審視。

      1.社會保障視角:關注過早進入社會的就業困難群體

      宮本教授關注高中階段中途退學過早進入職場的就業困難群體,并提出實施綜合教育和援助的必要性。她從國際視野,分析了工業化國家在學校教育與青年期流動就業組合模式存在的差異性,包括“邊工作邊學習”(如北歐國家)模式、“在工作中長期學習”(如荷蘭)模式、“先學習后工作”(如韓國)模式、“基于實習制度的工作中學習”(如德國)模式,指出了日本作為“先學習后工作”的國家,產生了因學習者無法順利實現從學校到工作的轉移,或因入職時出現失誤而無法修正,或為了獲得資格重新學習而成為就業弱勢群體等體制分割和斷裂的問題。

      宮本教授認為,日本政府雖然針對就業困難群體在時間軸線上添加了STW的制度性規定,但由于這些年輕人進入社會后的職業準備教育難以實施,改善難有成效,因而提出了如何使學習與勞動之間相互聯通,為就業困難群體提供在企業等職場實習機會,提供讀寫算等基礎性學習援助的建議。

      2.心理學視角:關注職業生涯選擇的復雜性

      安達教授針對以往以匹配理論為基礎的生涯選擇援助方式所存在的問題,認為應當從當今職業生涯選擇的復雜性出發,提供基于主體能動性需求的就業援助。她提出作為日本大學生的職業生涯選擇,除了個人與工作的二維關系,還要從教育的、家庭的、經濟狀況和雇用環境等相互聯動的六維因素加以考慮。她通過與國際有關現代生涯選擇與教育的學術研究比較,發現國際學術論文的題名中“傳統概念”和“介入”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較多,同時指出了在國際學術研究中出現較多的“個體能動性”與“背景”關鍵詞,在日本幾乎沒有出現的問題。

      安達教授從心理學研究的視角,認為由于職業選擇與各種復雜因素相互交織,職業援助不只是提早開始就業活動,更要培育青年能夠在復雜社會生存的能力。

      3.勞動力流動視角:重視因非正規雇傭增加的制度性應對

      小杉研究員從宏觀勞動力市場和勞動問題研究的立場,認為應該從大學生就業問題產生的制度性根源入手來反思就業問題,并分析了日本終身雇傭制度的“功與過”,提出要應對非正規雇傭增加,實施制度性調整的建議。她在分析了日本傳統的STW轉移系統,即學校畢業生的統一錄用和就業管理制度的特點之后,認為由于這一系統的存在,使得日本青年失業率比其他國家低很多,也正是因為這種就業慣例的存在,形成了以往日本勞動者就業后最初的職業能力開發主要由企業實施的狀況。但由于近年企業的不景氣,“生不逢時”的年輕人因不能順利就業,無法成為企業正規員工而得不到企業內培訓的機會。同時,特別是競爭力較低的學校,以往實施的組織援助,已經不能適應近年來青年就業的實際需要,造成畢業未就業的比例上升,非正規雇傭群體增加和流動率增高已經成為日本青年就業問題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制度性應對。

      4.企業人事管理視角:重視基礎能力培育的企業內教育應對

      關田從企業人事管理的立場認為,為了填補青年在自由的學校生活和嚴格的社會人生活之間存在的鴻溝,為了應對學校畢業生在基本能力上的不足和思考能力低下的問題,適應在自動化職業環境下對技術人員要求的提高,企業內培訓現場的技能工和技術員教育需要作出相應調整,重視基礎技術和基礎技能的教育勢在必行。

      兒美川教授指出,1990年代以來的青年就業問題主要是由原有基于會員制的就業雇傭制度的崩潰,以及學校/大學教育的“無防備”所致。遭遇就業難的年輕人被認為是“失去的一代”,他們在各種非正規工作之間游走徘徊,或在非正規工作與失業之間自我迷失。企業雇傭方針和雇傭結構的調整,既需要學校教育作出及時調整,也需要企業內教育作出積極應對。

      二、如何建構促進青年就業的教育學應對體系

      面臨錯綜復雜的青年就業問題,教育學的應對無疑是一個重要方面。在日本產業教育學會第55屆年會上,圍繞“如何培育處于就業冰河期的年輕人的扎實的職業能力”的大會主題,作為年會的專題學術報告人,兒美川教授在分析青年就業問題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教育學應對的兩大課題:(1)面對難以從企業內教育獲得自身職業能力提升機會的年輕人大量出現,學校與大學教育應如何加強職業教育和專業教育;(2)隨著日本式雇傭的逐漸崩潰,學校與大學教育應如何讓青少年認識到,原有基于組織的生涯開發模式正在被基于個人自律的生涯開發模式所替代,如何著力于培養他們的生涯發展意識和能力,獲得具體的實踐性知識。與以上課題相聯系,以下分別從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教育學應對,對研究報告的內容進行梳理。

      1.加強中小學校的生涯教育

      吉本圭一⑨在第54屆年會分會場作的《短大和專門學校畢業生的初期職業發展與學校評價》報告認為,職場體驗與職業見習作為生涯教育的核心環節,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推動,1999年中央教育審議會報告《關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提出了從小學階段開始,適應學生發展需要開展生涯教育的要求,從此生涯教育被作為貫穿各級各類教育與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概念。職場體驗與職業見習作為職業體驗活動,被滲透于包括普通高中在內的中小學校教育的前進道路指導和職業援助活動之中。他指出,為保證職業體驗活動的長期化,建構與產業、區域聯動的合作體系,將成為今后生涯教育研究的實踐性課題。

      2.重視大學階段的初學年教育

      夏目教授從高等教育研究的立場,以國立大學法人名古屋大學為案例介紹了大學初學年教育的實施狀況,并提出了促進大學生生涯形成的課題。他指出,隨著日本新就業人群從高中畢業生轉向大學畢業生,大學成為日本政府推行職業生涯援助的重點。作為大學生活適應和STW轉移援助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日本大學普遍引入初學年教育,據文部科學省調查,2009年實施普及率高達84%,內容涉及報告與論文寫作、口頭發表方法、圖書利用和文獻檢索,以及大學學習動機、將來職業生活和前進道路選擇指導等。同時他指出在大學初學年教育的實施形態與目的上,或作為專業教育來定位,或作為通識課程來定位,不同學校之間存在著差異性。名古屋大學將初學年教育作為通識課,如“在大學如何學習”選修課,既有講義又有體驗性學習活動。圍繞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職業能力,他還結合問卷調查的結果,提出了初學年教育與后續年級教育之間如何保持連續性,如何讓大學生對職業世界有一個現實理解等實踐課題。

      3.重視企業內教育中對員工基本素養與能力的養成

      關口結合所在的株式會社豐田自動織機技術技能學習中心實施的企業內教育實際,提出企業職場的核心是人,安全感、忠誠度、倫理和禮儀無疑具有強大的力量,企業在進行技能培訓的同時要重視員工基本能力的養成。他介紹了技能工和技術員培育的做法,對技能工實施的“技能專修學園”,除了技能培訓,還重視從人際交往到團隊建設的基本素養教育;對于技術崗位員工,針對近年畢業生學習能力普遍低下的問題,開設基礎技術講座,加強教材開發和講座之間的連貫性,加強體驗性實習,重視從基礎性技術到應用型技術的寬基礎教育。在最初的企業精神教育的基礎上,實施基礎技術和基礎技能教育制度,以填補青年在自由的學校生活和嚴格的社會人生活之間存在的鴻溝。

      4.拓展公共職業培訓的可能性

      關于公共職業培訓對于青年職業能力形成的可能性,山見的《日本公共職業培訓現狀――實現國民職業能力形成體系的建構》報告認為,從企業內教育的縮小、學校教育與職業世界的不聯通等問題來看,正如厚生勞動省《關于今后職業能力開發的存在方式的研究會中期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公共職業培訓所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大。政府將對以年輕人為中心的不斷增加的非正規雇傭勞動者以及女性等得不到企業內培訓機會的勞動者實施重點援助,并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IT等技術更新、國際化的推進,把面向青年提供職業培訓、制定職業培訓計劃、積累技術和方法、培育培訓機構等作為今后推進的重要措施。他提出,為形成日本國民的職業能力,必須打破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之間的界限,產業界、經濟界和勞動界應共同參與國民職業能力的提升。

      永田萬享教授⑩所作的《公共職業培訓的重構與新動向――以東京為例》的學術報告認為,以往以學校畢業生的統一錄用為前提的企業內教育作為日本人力資源開發的主流,與外部教育機構的聯系比較薄弱,但自1990年代以來,由于終身雇傭體制的動搖,導致企業內教育不斷萎縮,加上就業不穩定群體的擴大,在這些背景下公共職業培訓變得越來越重要,但以往公共職業培訓在日本教育培訓體系中所占的比例較低,因此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公共職業培訓與企業培訓、民間培訓之間的分工合作關系重建迫在眉睫。

      三、圍繞實現教育與工作銜接的研究爭鳴

      從上述日本產業教育學會兩屆學術年會研究動向可以看出,日本產業教育學會原有的適應國家產業發展需要的研究取向,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為應對日本勞動雇傭形態變化所帶來的日益嚴峻的青年就業問題,關注青年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謀求教育與工作銜接的研究取向已日益明顯。如何合理定位在促進青年就業中的職業教育定位,實現教育與工作銜接,從學校教育、企業內教育、公共職業培訓等不同立場出發的研究者,既有共識,也有不同的觀點碰撞。

      1.如何看待學校教育在促進青年就業中的合理定位

      當日本傳統的企業主導型職業能力開發體系面臨體制轉型的挑戰,如何看待學校教育在促進就業和提升青年職業能力中的合理定位,便成為不同領域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實踐性課題。宮本教授從社會學研究的立場認為,對于高中教育中途退學提前進入社會的就業弱勢群體的職業發展問題,學校教育的責任是最為主要的,要通過改革高中教育培育他們在現實社會的生存能力,并讓他們重新獲得基礎教育的機會。也就是說,過早進入社會的就業群體問題,不只是單純的就業問題,從他們長遠的職業發展看,學校教育的基礎更需要強化。同時,吉本教授作為關注就業問題的教育學研究者,他認為關注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主要是因為日本新生就業群體已經由高中畢業生轉向大學畢業生,因此,要把青年就業問題的解決,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終。他更強調大學教育與職業世界的銜接,。

      學校教育在青年職業能力培養中究竟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河添從勞動爭議與青年就業援助的立場指出,鑒于企業解雇的經常性發生,并且在勞動爭議中不斷發現曾經作為正規員工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和精湛技能,因與企業的合約到期中斷雇傭,導致已有技能的浪費,為獲得下一份工作必須進行新的培訓。更何況,臨時工、鐘點工、派遣員工、合同工等非正規雇傭的不斷擴大,因此學校的職業能力培育不是最為主要的。

      由于青年就業固有的復雜性,研究者對于學校教育在促進就業過程的作用,因關注就業群體不同,對學校教育定位論述有所側重,或強調學校教育的基礎,或重視大學教育與職業世界的銜接。對于如何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寺田盛紀在大會討論環節中從生涯教育的視角提出,學校教育要重視多樣化的教育,建立起學校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通道。對于技術能力等具體能力的培養,需要貫穿從初高中教育開始的整個教育過程。對于年輕人職業能力的形成,要充分認識通過“經驗”學習的重要性,包括家庭的、游戲的、打工的經驗在內,要在年輕人的整個生活中去把握。日本學者圍繞青年就業的學校教育合理定位的研討,將有助于我國在學校(職業)教育與就業的相關性研究中是關注就業還是重視人的發展,形成適合時代特征的理性思考。

      2.如何看待從學校到工作的制度性建構

      圍繞從學校到工作、促進青年就業的制度性設計與調整,小杉研究員認為實現學校與職業之間的銜接,一方面需要對轉移過程中學校和大學教育作用做出重新評估;同時,制度性調整措施必不可少,這些措施包括靈活調整和適當擴大應屆畢業生的范圍,以職業能力為標準對勞動市場作出調整,產業界與教育界要形成對能力觀的共識,要建立在STW轉移過程中的能力評價制度。宮本提出的就業援助制度包括為就業弱勢群體提供到18歲為止的教育與培訓機會;實施帶薪職業體驗的計劃;建立通訊制高中與技能類培訓機構的合作關系,建立學校與其他機構的合作體制。

      河添指出,由于現存的職業培訓制度與求職者援助制度之間的聯系比較薄弱,為防止單個企業的技能培育因工作變換而造成技能浪費,需要通過行業工會和政勞資合作,按照產業和職業類別幫助勞動者的穩定就業,建立適應非正規就業者需要的在流動就業中提升職業能力的體制,同時行業工會的介入對個別企業的解雇行為也會有所約束。

      日本學者在促進就業的制度性建構中,已經擺脫原有單純的人職匹配研究的局限,關注就業的復雜性;打破了原有正規雇傭(就業率)與OJT等企業培訓之間的慣性思維,基于新的勞動雇傭制度審視學校教育培育職業能力所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職業培訓效用的長期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調整和優化建議。這些探討從學校畢業生長遠的職業發展視角,審視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誤區,不只是簡單地關注在畢業階段是否獲得正規職業還是非正規職業,而是關注在畢業5年或10年以后的或離職或失業等職業發展狀況,這些研究取向對我國STW研究將有所啟發。

      3. 如何看待生涯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

      對1999年文部行政提出的生涯教育能否有效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兩屆學會的研討普遍提出了質疑。如何辯證認識職業教育與生涯教育之間的關系?如何克服過于偏重正規就業的狹隘的就業指導與職業教育觀?兒美川教授指出,面對理想的生涯教育與現實的生涯教育的背離,以及實際的就業指導直接指向正規型就業的適應主義誤區,為促進處于就業冰河期的青年就業,有必要重新建立能夠應對實踐問題的生涯教育體系。安達教授認為一般學校的生涯教育難以達到援助的目的,應該建立包括教育、流動與福利在內的綜合就業援助體系。

      生涯教育與職業教育該如何結合?吉本教授認為,專門學校作為職業教育機構,學校成為就業困難群體獲得技能實現就業的主要通道,也成為人們獲得生涯發展的主要平臺,并維持與學校畢業生之間的聯系。不同于傳統型大學的專門學校,作為高中后的非傳統型大學機構,以實施職業實踐教育為特征,兼具了生涯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功能,因其高就業率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著眼于生涯教育與職業教育對于促進就業的共通性,如何對生涯教育的成果進行評價和測量,如何在職業教育中重視學生的可持續職業生涯發展,日本學者的探討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研究中如何處理好職業觀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職業教育與學校后職業培訓之間的關系將有所啟迪。

      四、結語:來自日本產業教育研究新動向的啟示

      通過對日本產業教育學會2013和2014年學會年會的梳理發現,適應日本勞動雇傭形態從組織主導模式到勞動者個人自立時代的轉型,日本職業教育研究出現了從體現國家意志“為了產業發展”的研究傳統,到重視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為了青年就業”的日本職業教育研究取向的轉型。“關注青年就業”,突顯了轉型期研究者的跨界聯動,打破原有日本產業教育研究“囿于教育論教育”固有研究范式,不同研究者的同臺對話,獲得了對就業問題的理性解讀,彰顯了不同學術領域研究者對就業問題的理性審視和學術責任;“謀求教育與工作銜接”,著力教育與職業世界的銜接與貫通,建構職業能力培育的實踐體系。這些對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突破長期囿于教育領域內部的研究主體的單一性,從就業因素的復雜性來拓展研究內容,創新研究范式,打破應然性研究慣性,倡導實證性研究,實現職業教育研究創新都將有所啟示。

      Abstract Review about the research reports of the 54th and the 55th JSSVTE shows that the new research tendenc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apan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mainly focus on the following fields: fro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at reflects the will of the state to “for youth employment” that pays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career development;“focus on youth employment” reveals the rational visual angle and academic responsibility of researchers in different fields; “seek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work” shows the crossover cooperation of researcher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breaking the inherent paradigm “discuss education based education”, and putting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and cut-through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world to construct the practice system of vocat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職業教育培訓研究報告范文第3篇

      中國有13億人口,為教育培訓機構上了一份巨額保單,無論是學生、在職人士、學習型組織,還是學習型企業這些數額巨大的消費群,更使人們無法不看好這個行業。在發展的快車道中,教育行業的兩個問題尤其值得人們關注。

      窺探未來行業的發展模式

      縱觀教育培訓機構的發展,“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成為當前發展的兩大形式。顧名思義,“線下教育”是指實體課堂教育,而“線上教育”則指互聯網遠程教育。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飛龍網中,傳統線下培訓在教育培訓市場中占了很大的主導地位,95%甚至更多比例的人是報名傳統學校。由此可見傳統的實體課堂教育比較符合國人的教育習慣,“小班教課”、“一對一授課”受到了大多數消費者的認可。歷數新東方的發展,線下教育是其發展的關鍵內容,如現在持續升溫的線下TOFEL、GRE、GMAT等輔導課程,若想進入新東方學習,提前一學期預訂的現象屢見不鮮。

      而線上教育近兩年表現出的發展勢頭同樣不能小覷,根據艾瑞咨詢的《2007-2008年中國網絡教育發展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網絡教育市場規模已達到17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7%;中國網絡教育用戶規模達到1220萬,同比增長25.1%。以正保遠程為例,2000年成立時最早運營的是中華會計網校,其后幾年時間將網絡教育拓展到其它領域。截至2008年,正保遠程旗下擁有13家遠程教育網站,線上教育占據了整個遠程教育市場的70%左右。

      于是人們不禁發出疑問:究竟什么類型的機構適合做線上抑或是線下?

      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合伙人徐晨向記者分析道:“線上線下更多的是要看能否滿足更多的需求和情況,比如互動性、娛樂性,這是在教育學習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毫無疑問,雙方誰能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便會得到更多的認可。”

      鼎暉創業投資基金助理副總裁王屏卻認為:“在衡量教育產業的商業模式時,應特別注意哪些因素帶有學歷性的東西、帶有稀缺性資源。當稀缺性是自身最關鍵的競爭壁壘時,如若搬到線上,可能會把長遠的飯碗給砸了。當北大、清華全部改成網校的時候,這種稀缺變成普遍時,那么學生將面臨著找不到工作的危險。所以以稀缺性為競爭核心的企業,不應該考慮當前社會上的主流發展模式,而應該堅持做線下。”

      從此不難看出,所謂的線上或者線下,只是產業的一種表現形式,本身并沒有對錯之分。而企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其商業模式與內容能不能比較快地低成本復制,并在市場中大規模推廣,較快凸顯商業價值。

      政策的限制與支持?

      誰都沒有想到,民辦中學的學生也能被清華大學作為保送生錄取,但這恰恰在上海東方世紀學校高三女孩郭爽身上發生了。一個看似偶然的奇跡,卻有著不尋常的意味:一度沉寂的民辦教育不僅重回公眾視線,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還激起了人們對于民辦教育價值的重新審視。

      然而早在2005年,中國教育界對教育政策、教育價值的模糊讓整個行業陷入了迷茫的發展態勢。最突出的表現便是教育部領導批評教育產業化,公眾在對“教育產業化”進行嚴厲指責的同時,有的甚至將批判的矛頭對準了“產業化的產物”―――民辦教育。在這種氣候下,培訓機構開始擔憂起來:既然反對教育產業化,哪里還有民辦教育的發展空間?

      于是那時人們驚嘆于政策與產業的緊密關系。

      對于上述擔心,人們在北京理工大學前不久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給出了答案。報告指出,公眾所指“教育產業化”主要是不滿于近年來教育高收費、亂收費,以及各種教育腐敗現象。這與民辦教育并無關聯,這讓關注民辦教育的人們如釋重負。

      而近年來,從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看,政府似乎放寬了對教育的支持。上海市教委每年撥款4000萬元作為民辦教育的專項發展基金;而廣東省也預備在5年內,每年對民辦教育提供3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在杭州,所有民辦學校的教師將享有與公辦學校教師同等待遇。雖然出臺了一些優惠條件,可是很多政策依舊限制了民辦教育機構的發展。

      “比如學歷教育一般來說都統計得很嚴,消費者沒有太多的投資機會,但是對于職業教育的話,雖然說教育產業化,但是目前國家沒有任何相關的政策。在全國排名前十的大學里面,沒有任何一所學校是職業大學?政府未能把職業大學作為一個典型。我不知道這是一個陣痛還是產業化的一個悲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投資者這樣說道,教育產業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當把在職教育做成一個行業的長期出路時,便會發現國家在政策方面存在眾多的不平衡。

      而其中所言恰恰道出了目前教育產業在發展中的憂思。政府資源不松口,行業資源稀缺、發展潛質不大,反過來又制約了教育產業化的發展。盡管眼前有巨大的發展需求和空間,但基于對大環境的擔憂、對自身競爭實力的擔憂,民辦教育辦學者始終擺脫不了“看得見夠不著”的憂慮。

      職業教育培訓研究報告范文第4篇

      “十一五”時期以來,我國加大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力度,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和進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1.教育培訓的總體規模較小

      由于我國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投入有限以及教育培訓信息獲取渠道不暢,農民工很難獲得由政府主導的教育培訓。而農民工自身又財力不足,難以支付非官方的教育培訓的費用。種種原因導致接受過教育培訓的農民工人數非常有限。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統計局聯合開展的調查,大體上有六成外出的農民工基本上沒有參加過任何技能培訓[1]。

      2.教育培訓內容落后,方式單一

      目前,我國農民工教育培訓內容落后,與職業市場對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不適應,與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不適應,也與新生代農民工對知識、職業技能的要求不適應。教育培訓手段多為集中的面授;教學上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輕實踐技能的培養,使得農民工學員感覺學無所用。

      3.教育培訓的組織方式滯后

      以政府為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培訓模式已難以適應當前農民工教育培訓工作的需要。國家雖然反復強調政府統籌、行業組織和各有關部門協調合作落實好農民工教育培訓工作,但在實際操作中,政府統籌的功能并沒有得到切實的落實。國家、各級政府下達培訓計劃后,有關部門為完成任務而動員農民工參加教育培訓。教育培訓的內容脫離農民工的實際需求,農民工參與熱情不高,造成教育培訓資源的浪費。

      4.教育培訓師資隊伍短缺

      目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師資主要來自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大專院校的教師,以及各企事業單位的專業人才。由于缺乏專業化的隊伍和相應的資格準入制度、激勵制度,農民工教育培訓師資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得到保證。

      5.教育培訓監管存在漏洞

      由于政府出臺的有關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政策和制度存在漏洞,導致各地相繼出現一些涉及農民工教育培訓的違法亂紀現象。比如,培訓機構亂搞虛假培訓資料,騙取財政補貼;政府管理人員參與培訓,管理控制不嚴;培訓學校投機取巧,對培訓農民工應付了事。

      二、網絡遠程教育在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中發揮作用的可能性分析

      1.新生代農民工對電腦、互聯網的持有率為網絡遠程教育服務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提供了可能

      隨著新生代農民工收入水平的提高,他們對電腦、手機的持有率不斷上升。據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對浙江、安徽、江蘇、廣東、貴州、河南、四川等7省的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近100%的新生代農民工擁有手機,很多人擁有自己的個人電腦[2]。這為廣大新生代農民工參加網絡遠程教育和培訓提供了可能。

      2.網絡遠程教育的特性為網絡遠程教育服務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提供了可能

      (1)開放性。網絡遠程教育的開放性大大擴展了農民工教育培訓的規模。只要具備了上網的條件,所有農民工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求學習任何課程。網絡遠程教育的低成本,促進了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規模的擴大。(2)豐富性。網絡遠程教育通過將文字、圖形、聲音、動畫及其他多媒體教學軟件有機融合的形式,對學習內容加以描繪,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圖文結合、聲情并茂的教學方式,使平淡枯燥的學習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充分調動了新生代農民工學習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交互性。網絡遠程教育中互聯網作為一種強大的交互性媒體,有多種技術支持網上交流。教師和農民工學習者之間、農民工學習者之間可以選擇實時或非實時的交流方式,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交互方式,如BBS、QQ、聊天室、E-Mail等。(4)共享性。互聯網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庫,其中包括許多可以直接為教學服務的信息資源,能夠為農民工學習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滿足他們不同的學習需求[3]。

      三、網絡遠程教育在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中的重要性分析

      網絡遠程教育因其教學環境的開放性、學習的主體性、教學的交互性等優勢,能夠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對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渴求,有助于提升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進而改變他們在城市生活中的弱勢地位。

      1.網絡遠程教育能夠滿足新生代農民工接受教育培訓的需求

      新生代農民工對教育培訓有強烈的需求。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狀況及代際對比”研究報告,97%的農民工表示愿意繼續學習,他們對文化、專業知識有極強的探求欲和積極的進取精神[4]。在學校全日制教育尚未向新生代農民工開放的情況下,網絡遠程教育為新生代農民工探求新知識、發展職業技能提供了可能。靈活的教學服務、即時的教學反饋、互動的教學方式滿足了新生代農民工知識學習和技能獲得的需求。新生代農民工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網絡遠程教育資源,進行自主學習。

      2.網絡遠程教育能夠滿足新生代農民工提高職業技能的需要

      美國成人教育家馬爾庫姆•諾爾斯(M.Knowles)指出,成人的學習內容是受變化著的社會任務制約的,其學習是為了當前的使用[5]。新生代農民工參加教育培訓的一個最直接的動機,就是工作的需要。新生代農民工希望在教育與培訓中求得一技之長,從而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找到“滿意的工作”,立足城市。因此,工作必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新生代農民工所看重的。現代網絡遠程課程設置重實際應用而淡理論基礎的發展趨勢,恰好滿足了新生代農民工提高職業技能和融入城市生活的需要。

      3.網絡遠程教育能夠有效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工作和學習的矛盾

      新生代農民工大多都就業于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些企業多地處城市郊區,交通不便,而且勞動強度大,經常加班加點,缺乏休息時間,參加教育培訓委實不方便。據浙江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勞動保障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課題組的調查,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1天,平均每天工作9.2小時,最長的每天工作達14.5小時,每周工作101.5小時[6]。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導致新生代農民工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教育培訓。網絡遠程教育學習空間、時間的靈活、便利,使得新生代農民工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合理地安排學習,有效地緩解了新生代農民工工作和學習的矛盾。

      4.網絡遠程教育能夠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于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學習背景、學習能力等因素的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個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他們對學習內容、時間、進度、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網絡遠程教育個別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7]。網絡遠程教育不但在學習內容和進度、考試、教學實踐環節等方面,為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習者提供不同的指導策略,而且還能針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學習困難等問題,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總之,網絡遠程教育能夠保證農民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自主學習,提升自身的素養和職業技能水平。

      四、網絡遠程教育促進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發展的策略分析

      網絡遠程教育能夠滿足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需求,為其提高知識水平和職業技能提供良好的平臺;同時,在新生代農民工中開展網絡遠程教育也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和可能。然而,從網絡遠程教育為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服務的現狀看,網絡遠程教育任重道遠,還需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1.以人為本,樹立網絡遠程教育理念

      目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是以政府為主導,自上而下開展的。這種教育培訓模式具有明顯的“計劃性”,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發展的需要。因此,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應當樹立以新生代農民工學習者的需求為本、以新生代農民工學習者的發展為本的理念。網絡遠程教育不但要以“低收費、低起點”讓每一個新生代農民工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和培訓,而且要讓每一個有著不同目的和需求的新生代農民工,通過參與教育培訓實現其愿望和目標。網絡遠程教育的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等的選擇,都要以新生代農民工學習者的需求為本,給他們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滿足其多樣化的需求。

      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網絡遠程教育內容

      目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內容脫離實際,新生代農民工被動地接受與自己從事職業不相關的培訓。由于通過培訓獲得的知識、技能無法真正運用到工作中去,新生代農民工對繼續參加教育培訓持懷疑態度。網絡遠程教育要增強吸引力,就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出既能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需要,又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保持一致的教育培訓的內容。網絡遠程教育的管理者和實施者只有深入企業一線,深入新生代農民工聚居地,貼近他們的生產和生活,了解企業和新生代農民工對教育和培訓的需求,才能在此基礎上開發出相應的教學內容。課程的開發、專業的設置都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要增加市場需求量大的課程和培訓項目,取消那些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課程和培訓項目。

      3.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采用靈活的教學管理方式

      盡管新生代農民工接受教育培訓的需求十分強烈,然而繁重的勞動使其無暇接受教育和培訓。因此,網絡遠程教育要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采用靈活的教學管理方式。在課程的選擇上,允許學習者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自由選擇所要學習的課程。在學制上,網絡遠程教育采用彈性學制,允許學習者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也允許學習者利用晚間和節假日等業余時間學習。總之,以學習者為導向的教學和管理方式,就是要盡可能地為新生代農民工接受教育和培訓提供便利。

      4.以師資為保證,提升教育和培訓質量

      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能夠勝任農民工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師資隊伍是搞好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工作的前提條件[8]。根據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人數多、門類廣的特點,網絡遠程教育機構可以通過廣泛宣傳,吸引教育培訓機構、高等學校、科研單位、社會團體等部門和單位的教師,以及各行各業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精英,參與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最終形成一支以專職人員為骨干、以兼職人員和志愿者為主體的適應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工作需要的管理隊伍和師資隊伍,從而保證農民工教育和技能培訓的質量。

      職業教育培訓研究報告范文第5篇

      關鍵詞:終身學習學分銀行功能問題構想途徑

      所謂“學分銀行”是指模擬、借鑒現實生活中的銀行特點,以學分為統計單位,對學習者所獲取的各類學習成果通過一定方式、按照一定標準進行統一的認定和核算。我國政府已在新制定的教育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建立學分銀行制度,是我國學習型社會基本建成的重要基礎,是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的重要支撐,是發展終身教育的重要舉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但學分銀行在我國的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借鑒國外的相關建設經驗并以國際化的視野,以及我國國家行政部門、辦學實體和科研人員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

      一、國外“學分銀行”的建設與發展

      相對于我國,國外的學分銀行建設已相對成熟。世界上已有多個國家建成并已利用學分轉換系統或“學分銀行”進行學分的互認、轉換和積累,這為其終身學習型社會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歐洲學分系統

      世界上最早建立的、體制運行較為完備的學分認證體系是歐洲學分系統。該系統包括適用于高等教育領域的學分轉換系統(ECTS)和面向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學分系統(ECVET)。學分轉換系統主要適用于高等教育領域,重點是進行學分的認證和互換。歐洲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制度來確保學分認證和互換的質量和效果,包括高等教育資格框架和歐洲質量保證注冊制度等。面向職業教育的學分系統則重點是進行學分積累,是在學分轉換系統基礎上的發展,更加側重對學習者終身學習的服務和支持,側重ρ習成果的衡量和認定。其目的在于創設一個自由的、可控制的學習環境和學習過程,并對于與工作相關的技能、經歷、知識達到實質的認可。這個系統解決了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教育之間銜接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職業教育的不一致性,有利于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有利于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教育融合,也有利于促進學習者個體的終身學習。李恪,任永昌中、歐“學分銀行”體系的比較研究[J][JP]當代教育與文化,2013,(3):55―60

      (二)澳大利亞資格框架

      澳大利亞資格框架(AQF)是將義務后教育(高中、大學、碩士、博士)、職業教育、資格證書等納入到一個體系,由其資格框架委員會統一管理。這個資格框架是一個系統的、統一的資格框架。它打通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界線,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行業和個人對教育與培訓的需求。這種統一的資格框架能確保各類各層次教育之間的溝通與銜接及其相互之間的轉化和互認,即可根據課程內容對從證書到學位的各級資格之間進行銜接。

      澳大利亞在國家資格框架基礎上又建立了國家培訓框架,包含培訓質量框架和培訓包。這個框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職業技術學院與本州內的大學之間在學分轉移方面的合作,也為職業技術學院跨州的學分轉移掃清了障礙。[JP]

      (三)英國資格與學分框架關晶從NQF到QCF:英國資格框架改革的新進展[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10):77―80

      在教育方面,英國政府始終堅定地秉持終身學習理念,各種形式的學習成果都應該被有效地認可。于是,英國政府決定建立起更加靈活的、全納的基于學分的資格框架體系(QCF)。其特點是:所有資格所包含的學習單元都可以單獨評估;所有資格都按照統一的規范來命名;建立全國數據庫和網絡平臺,并通過這個強大的平臺向學習者提供電子化的資格證明。資格框架體系對學習的認可以學習單元為最小單位,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隨時隨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并通過積累的學分加以轉換后獲取不同的資格或證書,避免重復學習。它為學習者創設了一個自由靈活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分轉換體系,極大地地促進了英國終身學習型社會的建立和形成。

      二、國內關于“學分銀行”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一)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提出,為“學分銀行”建設奠定了基礎

      國務院在最新頒布的教育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一是要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使其達到體系完備、靈活開放;二是要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發展;三是將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并使其成為加快終身教育體制機制建設的試點,逐步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和建立學習成果認證體系。教育部隨即做出專門安排,將深入開展繼續教育的課程改革,并將其課程認證、學分積累和轉換作為試點進行探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終身教育立法工作在多個省市已取得進展,福建、云南、上海、太原、河北“終身教育促進條例”均對“學分銀行”建設進行了全面規劃和設計。這些條例的實施為“學分銀行”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

      (二)開放大學的體系構建,為“學分銀行”的運行提供了平臺

      “學分銀行”的建設單憑某一個機構或某幾所學校根本無法完成,需要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育培訓機構、行業、企業等共同參與。基于此,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和措施。而這些政策和措施均把“學分銀行”建設與開放大學體系構建聯系在了一起。這是開放大學順應國家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的潮流和自身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為“學分銀行”制度建設做出的積極探索。趙宇紅 我國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的研究與構想[J]職教論壇,2013,(31):29―32 服務性、靈活性、大眾化、開放性是“學分銀行”制度具備的特點,而這些特點與開放大學的核心辦學理念相一致。

      “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是開放大學建設的目標。它著眼于繼續教育體系,致力于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和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通過推進現代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來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楊志堅中國遠程高等教育發展研究報告[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2:67 而“學分銀行”制度的建設目標也在于此。由此可見,開放大學完全能做為“學分銀行”制度的承建者和運行者。

      (三)國內“學分銀行”的現實探索已經啟動并已逐步展開

      全國第一家投入運行的上海“學分銀行”于2012年9月試運行。組建者和領導者是上海市教委,具體實施者是上海開放大學并由其管理學分銀行管理中心。目前,該“學分銀行”的學分種類包含學歷教育、職業培訓和文化休閑教育三大類。按照規定,學習者均可在“學分銀行”網站上申請自己的學分賬戶,并持本人身份證到就近的“學分銀行”分部辦理相關手續,即可擁有本人終身學習的賬戶,來記錄自己的學習經歷與課程學分。當積累到一定學分時,學習者可按照相關規定轉換為相應的證書。大部分在滬的部屬高校和地方院校都準備參與學分互認聯盟,包括上海交大、同濟大學等。

      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建設方案已于2012年4月上報教育部,就建設規劃、建設內容以及應用都進行了詳細闡述;國內第一個有關“學分銀行”的研究課題則是由國家開放大學承擔,對“學分銀行”的運行機制、框架設計、標準制定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研究。國家開放大學認證服務體系建設隨著首批國家開放大學學習成果認證分中心試點單位的相繼獲批而正式啟動。其余各省級開放大學和國內多所網絡教育機構也隨之對“學分銀行”進行研究探索并展開試點工作。國家開放大學新聞網http://wwwouchneducn/News/Defaultaspx,2013―7―29

      三、我國“學分銀行”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建設難點

      (一)認識方面存在差距

      目前,從相關“學分銀行”的建設和運行情況來看,社會、教育機構、行(企)業、行政部門等并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由于社會各層對“學分銀行”的認識程度不夠,又涉及利益問題,造成各相關機構、部門參與實踐的積極性不高;沒有政府部門的統一協調、支持和政策保障,“學分銀行”建設的具體舉措就很難推動,預期目的就很難達到。

      (二)學分制施不到位

      學分是根據課程或某一學習活動的學習量和難度折合的一個分值。國家對各級各類教育形式沒有統一的、詳細的學習結果描述,對學分的認定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學分制。部分高校雖然按學分收取學費、達到學分要求才能畢業(如電大系統的開放教育、普通高校的網絡教育),但并未實現具備隨時注冊、隨時考試、彈性學制等寬進嚴出特點的完全學分制,而是學年學分制。對學分的統一認定是“學分銀行”建設的基礎,也是建設的瓶頸和難點。

      (三)教學質量透明度不高

      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學校或教育機構達到培養目標的程度,近幾年盡管本科學校和高職院校每年都出臺年度質量報告,但均由本校自行撰寫,缺少第三方評估。因此,教學質量透明度不高,可比性不夠。各類高校、培訓機構參差不齊,就本科教育有“211”、“985”國家重點高校、有直屬地方的一般院校,錄取時又分為一本、二本、三本,不同的學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教學質量方面不僅需要學校內部建立質量保證體系,還需要建立學校外部質量保證體系或框架。

      (四)風險問題

      “學分銀行”制度建設一提出,就引發了很大的爭論和質疑。“學分銀行”涉及到教育體制上的改變,是對教育體系、制度和培養模式上新的超越和發展,必將改變或者挑戰現有政策體制框架,如果建設“學分銀行”制度出現問題,易引發較大的負面反響,存在不可控的風險。

      四、我國“學分銀行”建設的構想與實現途徑

      從相關國家、地區學分銀行建設經驗來看,學分銀行建設與運營涉及到標準建設、框架設計、協議簽訂、質量認證等多方面問題,需要以試點的形式,分步、分階段實施。

      (一)通過立法手段,建立各類教育機構之間的學分互認制度

      教育的性質、層次結構及組織管理機制等等均是由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程度來決定的。“學分銀行”制度的實施是順應國家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產物,是搭建國家終身學習“立交橋”的支撐和樞紐,理應得到來自國家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按照國際通行的做法,通過相關立法手段和必要的行政命令來號召和推動各層級教育機構積極參與到“學分銀行”建設中來,并明確各方權責,合理對其進行分工,充分利用各方優勢以加強合作,達到共贏的局面,最終共同促進我國教育體制創新發展、共同構建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和推動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學分互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相應制度:一是在職業教育體系內建立中職和高職的有效銜接制度;二是建立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教育證書的雙證融通制度;三是建立成人高等學歷課程和非學歷教育培訓課程之間的學分互認制度;四是建立個人學習賬戶制度和社區成員終身學習卡制度。

      (二)先易后難,選取幾種教育形式進行試點,探索標準體系構建防控風險

      在實踐層探索“學分銀行”標準體系構建時,應當先易后難,從相對容易之處入手;在符合現有的政策基礎上,創新現有政策體制框架,實現風險可控。一是在學歷教育不同辦學形式或不同高校之間開展試點;二是探索開放教育與高職教育同層次相關專業(課程)學分認定(免修免考)的有效途徑,制定課程認定標準,主要包括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學時、考[FL)]

      [KH-1D]

      [MQ(《1》B27。180mm,X,DY-W]

      [CD180mm]

      核辦法和總學分等內容,制定能夠學分替代的課程目錄和相應學分折合計算標準;三是制定培訓證書與學歷教育的認證標準,涵蓋培訓學時、考試內容、考核形式和發證機構等。

      (三)建立統一的學習成果認證框架

      目前,我國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大概可以分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職業培訓、文化休閑教育等。幾種類型之間沒有統一的學習結果描述。要實現各個類型的學習成果互認就缺少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制定課程標準、建立學習成果層級指標,進而逐步建立一個統一的、面向終身學習的學習成果認證框架,實現學歷教育內部、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的互通。

      經過認證的學業證明或學習成果,應當成為公民入學、求職、晉升以及專業職務評聘的有效依據,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民的學習積極性,并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

      (四)建立功能完善的信息服務平臺

      “學分銀行”學分積累與轉換需要功能強大和完善的信息服務平臺。管理者可以在這個信息服務平臺上各種管理信息和實施相關管理職能等。學習者可利用該平臺建立個人學分賬戶,提交學習成果,并完成學分的積累與認定、學分的轉換與兌換等任務。

      “學分銀行”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操作復雜,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不斷促進全民終身學習。

      參考文獻:

      [1][JP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JP]

      [2]李恪,任永昌中、歐“學分銀行”體系的比較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3,(3):55―60

      [3]關晶從NQF到QCF:英國資格框架改革的新進展[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10):77―80

      [4][JP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JP]

      [5]趙宇紅我國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的研究與構想[J]職教論壇,2013(31):29-32

      [6]楊志堅中國遠程高等教育發展研究報告[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2:67

      [7]國家開放大學新聞網http://wwwouchneducn/News/Defaultaspx,2013―7―29

      [8]王宏我地方終身教育立法比較及對國家立法的啟示,開放教育研究[J]2014(2):24―28

      [9]黃欣論現代“學分銀行”制度的建設開放教育研究[J]2011(6):42[ZK)]

      [10][ZK(]陳煒,陳葉梅構建“學分銀行”是我國繼續教育改革創新的新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1(8):4―6[ZK)]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 亚洲成色999久久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亚洲国产婷婷香蕉久久久久久| 亚洲嫩草影院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色噜噜噜噜亚洲第一| 亚洲精品无码aⅴ中文字幕蜜桃|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亚洲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aⅴ久久久91|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视频在线精品| ZZIJZZIJ亚洲日本少妇JIZJIZ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亚洲图片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国产成AV人片传媒| 蜜芽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日韩|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va拉文| 亚洲精品麻豆av|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亚洲国产婷婷香蕉久久久久久|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a级毛片久久|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国产| 国产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色精品88色婷婷七月丁香|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 亚洲色欲色欲www|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V|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人人| 亚洲国产a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