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兒;疾病;呼吸系統
小兒由于本身機體和心理功能發育的不完善,常常容易患病,而兒科門診所收小兒病人多為呼吸系統疾病[1]。常有支氣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在此基礎上治療不理想會發展為呼吸衰竭、重癥肺炎,所以針對小兒疾病一定要及時了解疾病的動態和發病原因等情況,本文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小兒門診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主要比較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季節小兒所患呼吸系統疾病的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回顧性調查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春冬季和夏秋季兩個階段小兒門診呼吸系統疾病患病情況,入選條件為:年齡為0-14歲,經確診為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不是由其它疾病并發呼吸系統疾病。
1.2方法運用四川美康醫藥開發公司開發的臨床藥學管理系統工作站進行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四季小兒門診呼吸系統疾病統計分析。
2結果
春冬季和夏秋季兩個階段小兒門診呼吸系統疾病患病情況占74.9%和54.1%,其中第一階段呼吸系統患兒5213,第二階段4389例。
2.1患兒呼吸系統疾病情況小兒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支氣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以及其它如:咽喉炎、氣管異物、先天畸形等。
肺炎(分別占24.2%和15.1%),是我國住院患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嬰幼兒常發疾病。細菌和病毒都可以引起肺炎,而且發病存在著季節規律,主要發生在春夏、秋冬及冬春等交替時,正是氣候變化的時候。這個時期由于天氣溫度低,低溫可以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其充血腫脹,呼吸道纖毛運動減弱,從而使細菌、病毒、灰塵留于體內,進而引起感染至肺炎。小兒肺炎的病因在當代還不清楚,特別是在人口眾多的中國,更加嚴重,這也導致中國治療方案日益增多,治療的盲目性、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及細菌耐藥性也日益嚴重。醫生根據病情綜合判斷小兒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確報治療的合理性。
2.2上呼吸道感染(分別占呼吸系統疾病的32.5%和29.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又是我們常常所說的感冒,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占90%以上,其余一般為細菌性感染,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病原體,一年四季中冬季病毒繁殖速度最快,相關報告發現冬天是發生感冒頻發期,同時發現當氣候變化很大的時候感冒的概率也會提高。感冒治療主要是以抗病毒治療,但是更主要的是加強預防,多喝水,保持空氣暢通和清潔,注意身體表面的溫度[2]。
2.3支氣管炎和哮喘(兩階段分別占26.5%+10.1%和24.5%+9.5%)大多數的患兒第一次發作在4-5歲左右。發病機制不明,暫時認為是由環境和遺傳因素引起,哮喘與季節有很大的聯系,在溫度突然變化時容易發作,這是因為溫度變化也是一種刺激方式,所以在春冬交替時容易發生。由于小兒發生的概率不高,所以治療很不規范,沒有規范和標準的治療方案,劉昌玉等通過100例哮喘患兒進行追蹤觀察得出結論:秋季哮喘急性發作率最高,其它季節無明顯差異。
2.4其它(分別占16.8%和31.2%)急性感染性喉炎,特點是其發作快,常伴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有作為其他疾病的并發癥出現,是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需要及時治療,否則嚴重可以并發喉梗阻有生命危險,1-3歲幼兒常在春冬季發生[3]。
由于小兒身體發育還不完全,在行為和思想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相當于成人,所以在生活上要密切注意小兒的行為,防止小兒發生意外如:吞花生進入支氣管,其他氣管道傷害等
回顧性調查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春冬季和夏秋季兩個階段小兒門診呼吸系統疾病患病情況,按年齡分從出生到28天(新生兒期)、≤3歲(嬰幼兒期)、3歲到6歲為學齡前期、6歲到14歲為學齡期,春冬季和夏秋季兩個時段進行比較,詳見表一、表二。
由上表可知春、冬季節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高于夏、秋季,而新生兒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病率最高,其它年齡階段兒童以急性支氣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病率最高。
3討論
小兒在行為和思想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再加上自己身體免疫功能尚沒發育完全,所以容易感染和患病,所以做好疾病預防是非常重要的,做好預防藥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進行母乳喂養,因為隨著小兒的機體發育和成長,對營養的需求越來越大,而母乳是公認最營養的小兒喂養方式,第二多進行日光浴,日光浴不僅可以殺滅小兒身體表面的細菌和病毒,還可以促進小兒鈣劑的吸收,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要求,第三是保持小兒呼吸道的衛生,注意雙球菌和鏈球菌的感染和通氣的順暢,經常對口腔鼻腔咽部進行護理,避免細菌的大量繁殖。第四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場所,因為小兒的體質差,免疫功能差,容易感染,所以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經常更好衣物,尿布。第五要按時進行預防接種。按國家規定進行疫苗的接種,像白喉,百日咳等從而提高小兒呼吸系統的免疫力[4]。
本文總結小兒患者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支氣管炎,春、冬季節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高于夏、秋季,而新生兒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病率最高,其它年齡階段兒童以急性支氣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病率最高,同時提醒學者注意小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的和諧發展,保護小兒的生活環境,提高小孩免疫力,科學防治小孩呼吸系統疾病。
參考文獻
[1]陸權,張育才.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21(5).
[2]趙順英.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8,23(5).
【關鍵詞】 霧化吸入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3-0195-01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2012年我科所收治的498例上呼吸道感染、咽鹽、喉炎、支氣管炎、哮喘、肺炎患兒,年齡40d~12歲,平均年齡6.1歲。患兒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喘憋、呼吸困難,靜脈抗感染治療的基礎上予霧化吸入均在5到10天治愈出院。所選霧化方式為主要為氧氣霧化和壓力泵霧化。氧氣霧化和壓力泵霧化具有操作簡單方便,治療效果優于超生霧化療法等優點。[1]
2 護理
2.1 治療前準備
操作前耐心給患兒及家長解釋治療作用、目的以及注意事項。年長兒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指導或示范霧化吸入的正確方法和注意事項,向他們講解霧化吸入的目的和優點。以取得他們的配合,調動其積極主動性,并予以鼓勵和表揚。對于年紀小,不配合的患兒可以用年長兒來示范帶動。并加以放音樂和玩玩具的方法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消除對治療的恐懼心理,提高對治療的順從性和配合性。
2.2 霧化吸入的方法
我科通過多年的工作經驗總結,發現霧化治療時的患者、霧化液溫度、霧化配置液的選擇、霧化量的調節、霧化間隔時間的掌握以及霧化后的處理等因素,都直接影響霧化治療的效果。①選擇:通常仰臥位較坐位潮氣量降低,幼兒橫隔肌位置高,胸廊活動度小,不會做深呼吸,使肺活量降低。所以,采用仰臥位霧化治療,患兒霧化吸入短時間即出現呼吸費力,煩躁。采用坐位或側臥位霧化,以上不適癥狀明顯減輕。②霧化液溫度的選擇:冷空氣急劇進入氣管可使支氣管痙攣,引起刺激性咳嗽加劇,患兒不易接受。采用30℃左右霧化液霧化,減輕了因冷空氣而引起的副作用。③霧化配置液的選擇:以往我科用0.9%生理鹽水作配置液,發現大部分患兒吸入時表情痛苦,拒絕吸入。年齡稍長的患兒說味道不好,經過醫護人員親自嘗試,發現霧化液咸、澀,還有一種很怪的味道,后改用無菌蒸餾水配置霧化液,口感好了許多,患兒也易于接受。④霧化量的調節:幼兒喉組織發育不完善,喉腔及鼻毛緩沖作用小,如開始吸入時將霧化量調至最大,大量的霧化液急劇進入氣管可能會使支氣管痙攣而導致憋氣,呼吸困難。⑤霧化后的處理:患兒年幼,咳嗽無力加之病情重,痰液不易排出,每次霧化后均給予拍背。目的是霧化后,痰液被稀釋,通過外力的作用,使粘附在氣管、支氣管壁上的痰液脫落,易于排出。促進患兒早日康復。[2] ⑥危重患兒或痰液粘稠的患兒做完霧化后可能發生痰液膨脹,堵塞支氣管造成呼吸困難,或痰液稀釋后發生痰涌導致誤吸。故危重患兒和痰液粘稠的患兒做霧化時應專人守候,并在霧化后給予拍背,即五指并攏成空心掌,避開雙腎區及脊柱,由下向上,由外向內在患兒吸氣末適當用力拍背,必要時吸痰。
2.3 注意事項
霧化吸入時水蒸汽可很好濕化氣道但噴出的霧氣有一定的壓力,排斥口鼻周圍空氣進入呼吸道,降低了氧的吸入。因此,對喘憋、呼吸不暢和缺氧嚴重以及肺炎合并心衰的患者,須先改善上述癥狀、加大吸氧量后再予以霧化吸入,且吸入時間宜短不宜長,每次5分鐘左右,防止因此而加重缺氧狀態。霧化吸入期間要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咳嗽、氣促等癥狀,就應立即停止霧化吸入,加大吸氧量,拍背,喝水,待癥狀緩解再考慮下一次霧化吸入治療。同時檢查霧化液溫度、劑量及是否合適,進行必要的調整。治療后1~2小時內注意拍擊患者胸背,并鼓勵患者咳嗽。每次做完霧化后應協助患兒用溫開水漱口,嬰幼兒喂溫開水,擦凈口鼻周圍霧水。霧化吸入過程中避免將霧液噴入眼睛,因地塞米松、普米克令舒可能引起眼壓升高,使眼睛不適。注意周圍嚴禁煙火及易燃品,霧吸期間觀察口腔黏膜變化,做好口腔護理,防止念珠菌感染。一些用于霧化吸入的藥物,如痰易凈、必嗽平、a-糜蛋白酶、高滲鹽水等無可刺激支氣管而引起反射性支氣管痙攣,對支氣管哮喘病人尤易發生。所以必要時須預先或同時吸入支氣管擴張劑。特別是哮喘持續狀態的病人更應分外小心。注意防止藥物吸收后引起的副作用或毒性作用,如異丙腎上腺素易引起心律失常等。
3 小結
霧化吸入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已經在臨床治療呼吸道疾病中應用幾十年了,但由于操作不當,再加上小兒的順從性差,不配合的因素,常常不能使這一治療手段充分發揮其優勢,達到預期治療效果。我科通過多年的努力和經驗發現,通過精心的護理和干預提高小兒的順從性,選擇適當的方法和恰當的藥物對治療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有著顯著的功效,得到了廣大患兒和家屬的好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兒慢性咳嗽;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292-01
咳嗽是兒童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也是呼吸系統疾病的一種正常防御反應,適度咳嗽是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有害因子的,但頻繁劇烈的咳嗽會對小兒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臨床上引起咳嗽的原因復雜多樣,尤其是兒童慢性咳嗽,其診斷有一定的難度。急性咳嗽多由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而慢性咳嗽的病因則復雜多樣,可能由單個病因所致,也可能由多個病因引起,還可能是一些嚴重基礎疾病的表現之一,因此慢性咳嗽的診治應該引起兒科醫師的高度重視。現就我院94例小兒慢性咳嗽病例進行分析總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臨床資料:94例患兒均為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門急診或住院診治,通過詳細詢問病史資料,依據患兒的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及其他輔助檢查如:血常規、支原體檢查,可疑病例予結核菌素試驗,選擇性進行胸部X線片,胸部CT等,參照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制定的《兒童慢性咳嗽診斷與治療指南(試行)》標準診斷為慢性咳嗽。其中男性52例(55.32%),女性42例(44.68%);年齡1~3歲(嬰幼兒組)46例,4~6歲(學齡前組)39例,7~14歲(學齡期組)19例,平均年齡5.2歲;咳嗽時間4~28個周,平均為6.9周。
對所有已經確定病因的患兒給予特異性治療,如為肺炎支原體感染者予阿奇霉素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者給予β2受體激動劑100~200μg,2~3次/d;吸入布地奈德混懸液0.5~1mg/(kg?次),1~2次/天,連續4周以上;鼻后滴漏綜合征給予鼻腔滴用2%麻黃堿滴鼻液,每晚1次,共2周,同時鼻腔滴入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氣霧劑;PPD試驗陽性者轉傳染科治療。所有患兒治療后效果良好。
2 結果
94例小兒慢性咳嗽的病因分析:咳嗽變異性哮喘27例(28.72%),肺炎支原體感染22例(23.40%),反復呼吸道感染18例(19.15%)、鼻后滴流綜合征10例(10.64%),氣管異物6例(6.38%)、胃食道返流3例(3.19%),肺結核2例(2.13%),其他6例(6.38%)。
3 討論
兒童慢性咳嗽病因十分復雜,診斷時應特別注意詳細詢問病史,綜合分析臨床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參照我國兒童慢性咳嗽診斷與治療指南,必須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做出診斷。對慢性咳嗽的患兒要針對不同的病因進行治療,如:①咳嗽變異性哮喘:在所有病因中所占比例最高,在本組病例中所占比例達到28.72%,由于氣道炎癥介質的產生,使氣道上皮咳嗽感受器反應性增強而產生咳嗽,常有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史,運動、遇冷空氣或嗅到特殊氣味后加重等誘因,常無感染征象,經抗生素治療無效,而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且支氣管舒張劑診斷性治療可使咳嗽發作明顯緩解(基本診斷條件)。②肺炎支原體感染:近年肺炎支原體感染報道日益增多,呼吸道支原體感染可引起呼吸道常見癥狀。根據陣發性刺激性咳嗽的疾病特點,體征輕而X線改變顯著,咽拭子發現肺炎支原體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支原體抗體陽性即可確診。多數患兒給予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咳嗽等癥狀可明顯緩解。③反復呼吸道感染:是慢性咳嗽常見的病因之一,在本組患兒中有18例,占所有病因的19.15%,其中以嬰幼兒與學齡前組患兒所占比重較大,這主要是由于嬰幼兒呼吸道生理解剖特點以及呼吸道免疫功能低下有關。此外,還與先天性畸形、營養不良、微量元素缺乏、環境污染等有關,缺乏必要的光照和戶外活動等亦可引發反復的呼吸道感染。治療炎癥的同時,可酌情給予免疫增強劑支持療法。④鼻后滴流綜合征:它由于鼻腔或鼻竇的分泌物后流至咽喉部刺激其感應器而引起的,急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特別是后鼻道炎癥均可引起。診斷時應注意患兒是否合并有鼻竇炎,必要是可考慮請五官科會診,行鼻竇X線攝片或CT檢查。慢性鼻竇炎在治療中除選用敏感抗生素,可以適當加用免疫調節劑。⑤氣管異物:多為學齡前兒童,其行為特點是判斷力差、活動過多、好奇心重,發病時多有嗆咳史,咳嗽反復難愈,胸部CT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可以確診并取出異物。⑥胃食管反流(GER):多因小兒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不全易引起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通過食管-支氣管迷走反射而引起支氣管收縮加強,促發咳嗽,多發生在夜間飲食后,食管下端24h內>4%的時間pH值<4即可確診。在治療GER后大多數患兒呼吸道癥狀得到改善和消失。
臨床上,導致小兒慢性咳嗽的原因還有很多,如慢性咽炎、扁桃體炎、鼻竇炎、肺結核,口腔潰瘍等。宜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及相關輔助檢查,綜和分析,找出病因,對癥下藥,才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邵穎,王淑義,唐福蘭. 小兒慢性咳嗽84例病因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7,(09).
[2] 王立波. 兒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及治療[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6,(04)
[3] 蔣玲珍,龐黎華,龐福珍. 小兒慢性咳嗽與肺炎支原體感染[J]. 江西醫藥, 2006,(08).
轉眼間實習期馬上就要結束了,在這段時間里我進行教育社會實踐學習,回想起實習的日子,收獲豐富,特別感受到以下是本人此次學習的一些實習鑒定。 在實習過程中,本人嚴格遵守醫院及各科室的規章制度,認真履行醫生職責,嚴格要求自己,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踏實工作,熱愛兒童事業,全心全意為患兒著想。同時要理解家屬,正確處理好護患關系,能做好解釋與安慰工作,多說“對不起”,是家屬也理解兒科護士的工作,減少不必要的誤會或過激行為的發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基本掌握了兒科一些常見病的護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
特別是對于小兒頭皮針的穿刺技術,在工作的同時我也不斷的認真學習和總結經驗,能勤于、善于觀察患兒病情,從而及時地掌握病情變化,作出準確判斷。總之我覺得在這段實習的日子里,我學到了很多,雖然我還只是學生,也許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實我的知識與技能,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離去,渴望在學習中成長,真做一名默默歌唱、努力飛翔的白衣天使
1、實習前對心內科的一些基本操作要掌握,如做心電圖、測血壓、心臟的體格檢查等,不要小看這些,以最簡單的測血壓為例,很多人都沒有規范的掌握。
2、搞熟心內科常見疾病的書本知識,如高血壓、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冠心病等;然后再在臨床上將上級醫生的診療方案與書本相對應,看看如何與患者個體結合,不懂就問,水平會提高很快。
3、學會一些急診處理,如高血壓急癥、急性肺水腫、心律失常等,急診的東西會處理了,后面慢的也不用著急,這樣做到心中有數,“一切盡在掌握”,呵呵!
4、還有就是,醫生不光要掌握高超的醫術,同時還要很好的溝通技巧,與患者、與同事,平時多學學上級老師的溝通、談話方法和技巧,等到真正工作了會很快上手。
醫學生內科實習個人自我鑒定2
我在急診科實習期間,遵守醫院及科室的規章制度,實習態度端正,實習動機明確,工作主觀能動性強。在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嚴格“三查七對”及無菌操作,現已了解了預檢分診和院前急救的流程,熟悉了急診常見疾病的護理、危重癥患者的搶救配合,掌握了洗胃、心肺復蘇、除顫等急診專業技術和xx急救儀器的操作、維護
在急診的這一個月實習中,無論是在前急診,還是在后急診,所學的知識是受益匪淺的,急診科的工作是悠關病人生命的第一線,尤其是在搶救室的工作。當病人被從120的車上送往搶救室時,這時提高十二萬分精神是萬倍的,高度的出國留學網投入對病人的搶救之中,在此,我親眼目睹了在搶救室里搶救過好多個生命危在旦夕的病人,如心臟驟停,室顫,腦出血等患者,總之,總結一句,急診科的工作是千鈞一發的事情,你速度的敏捷意味著病人的一條生命吶! 同樣,在預檢臺的工作,初步學會了對何種病人進行何種分診,在監護室的時候,跟著陳老師學會了如何抽血氣,并實踐的了解了靜脈血與動脈血的區分,在急診科的工作中,也使我掌握了最基本的搶救病人措施以及洗胃技術的流程,拉心電圖等。各種儀器的使用,如除顫儀、呼吸機的使用、吸痰技術及人工呼吸機的使用,胸外按壓等。
離實習結束還有短暫的四個月,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給各位老師及病人們留下更好的印象,希望我能達我所愿。
醫學生內科實習個人自我鑒定3
我在內科工作了2個多月,從臨床表現上來看,呼吸系統疾病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我發現,大多數呼吸系統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鳴、發熱、氣急等表現,這些表現往往缺乏特異性,它們有可能是感冒、支氣管炎等輕癥的表現,也可能是重癥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臨床癥狀,如果不進一步檢查確診,很可能就會導致延誤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對待呼吸系統的疾病,不能僅憑病人的某一臨床癥狀或體征而想當然地作出臨床診斷,而應進一步地進行必要的檢查,取得確實可靠的臨床資料,通過嚴謹正確的臨床思維,慎重地作出診斷。事實上,呼吸系統疾病病種繁多,但歸納起來可分為感染、腫瘤、腫囊等。
通過學習和實踐,我能夠掌握各臨床病的起因,但是缺少實際操作,能夠知道基本的病理過程,但是缺少更多的學習。我相信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會成為一名合格的***(自己填了),為社會、為人民服務!
擁有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帶著滿腔的熱情,我來到了實習單位——武漢市第五醫院實習。在五醫院各個科室帶教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順利完成了教學規定的臨床實習任務。
在工作上,我堅持按時到崗,及時完成當天的工作任務。個別科室的帶教老師要求特別嚴格,各項書寫內容都必須嚴格按照標準規范書寫,容不得半點錯誤,今天的工作必須今天完成,決不能拖到明天。在他們的指導和影響下,我在工作中也嚴格要求自己,培養了細心謹慎、盡職盡責、力爭做到最好的品質。
在學習上,我勤奮好學、虛心求教。剛到呼吸內科(呼吸內科是我實習的第一個科室)的時候,我對臨床知識、臨床技能操作了解甚少。通過帶教老師的指導、向科室其他醫生求教、與其他實習同學交流以及參閱相關書籍資料等等,我對病歷書寫基本要求、各項記錄及申請單的書寫、住院病歷排序、化驗單的粘貼、醫囑要求、內科全身體格檢查、胸水穿刺等各方面都有了全面的了解,為之后其他科室的輪轉打下了堅實的基矗在手術科室,我積極爭取手術上臺機會,爭取能夠當第二助手、第一助手甚至親自操作,進一步增強自己的無菌觀念,同時訓練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
此外,五醫院還經常組織各類學術講座和報告會,科室內組織病例討論等,我從中學到了許多各種臨床疾病的相關知識。在骨科實習的時候,我還曾跟隨帶教老師聽過一場武漢市骨科協會學術講座,對骨科的醫療進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關鍵詞】 肺常不足;體質;呼吸道病毒;易感性;小兒
Abstract: The reason of attack rate of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 iscorrelate with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particularly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asthenia susceptibility of lung”.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for the guidance of the pediatric pulmonary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sthenia susceptibility of lung;constitution;respiratory virus;susceptibility;children
在兒科臨床,肺系疾病發病率最高,其中尤以呼吸道病毒感染為病因者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同種病原作用下,兒童較成人更易感染,一旦感邪,常反復難愈,并易引發多種嚴重并發癥。有研究發現,在流感病毒新亞型引起大流行時,5~14歲小兒發病率接近50 %。現代醫學認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易感機制,不外病原因素和宿主因素兩端,兒童之所以較成人易感,是其對病毒感染的天然屏障和有關解剖結構等尚未完善,這與中醫對小兒體質特點,特別是小兒“肺常不足”生理特點的認識有相通之處。本文將以此為契合點,從中醫學角度探討兒童時期呼吸道病毒易感的內在規律,以指導臨床,為中醫藥治療小兒呼吸道病毒性疾病提供理論依據。
1現代醫學對小兒呼吸道病毒易感機制的認識
現代醫學認為,呼吸道病毒的易感與病原因素和宿主因素有關,在同種病原作用下兒童較成人易感,是由于小兒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免疫生理狀況與成人明顯不同所導致的。小兒時期,特別是新生兒和未成熟兒處于不成熟階段,某些免疫防御能力亦顯低下,與成人相同,兒童時期的抗病毒免疫分為非特異性抗病毒免疫和特異性抗病毒免疫。兒童特別是嬰幼兒對病毒感染的天然屏障和有關解剖結構等不夠完善,如其黏膜和皮膚的發育都不夠成熟,容易成為病毒侵入的門戶,嬰幼兒吞噬細胞(主要是中性粒細胞)的功能均較成人差,因此在兒童時期易患病毒感染。特異性抗病毒免疫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主要是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作用。小兒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均未成熟,因此清除病毒的能力較差。
2祖國醫學對小兒呼吸道病毒易感機制的認識
2.1小兒體質特點與易感性
體質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體質狀況不同,決定著機體是否感受病邪而發病,也決定著病邪作用于機體的病理變化之不同。歷代醫家十分重視對小兒體質特點的研究。對小兒體質的認識最早始于《內經》,《靈樞·逆順肥瘦》指出“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闡明了導致小兒諸病的原因與本身臟腑肌肉、氣血津液不成熟、不完善的體質特點密切相關。第一部中醫兒科專著《顱囟經》提出:“凡孩子三歲以上,呼為純陽。”“孩子氣脈未調,臟腑脆薄,腠理開疏。”指出小兒無論在形態結構方面還是在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在不斷地、迅速地向著成熟完善的方面發展。宋代兒科名醫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指出:“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明代萬全結合小兒臟腑功能,總結出“五臟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腎常虛,心熱為火同肝論,嬌肺遭傷不易愈”的生理特點。到了清代,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解兒難》中指出“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創立了“稚陰稚陽”這一學說,還指出“其臟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從而形成了小兒發病容易,傳變迅速的體質特點,這對后世醫家認識小兒時期發病規律,特別是對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易感性的認識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雖然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各臟器組織和功能日臻完善,但因其臟腑嬌嫩、全而未壯,氣血不足、腠理疏松,每遇時邪,均易于感觸,易于傳變。這與現代醫學對小兒免疫特點的認識異曲同工,為小兒呼吸道病毒易感、易傳變的規律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
2.2先天稟賦與易感性
體質是決定疾病病理變化的內在基礎,是正常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普遍規律,具有一般性。但由于不同個體的小兒受先天稟賦的影響,其體質表現又具特殊性,對疾病的易感性亦不相同。《幼科概論》中記載:“然嬰兒若稟賦甚茁壯,即具有天賦的抵抗病毒之能力。”指出先天稟賦的狀況能夠決定小兒御邪能力的高低。元代曾世榮所著《活幼心書》中云:“稟賦元虛髓不充,六之氣易來攻。”明代醫家王肯堂在《幼科證治準繩》中說:“……或稟賦怯弱,易于感冷。”指出稟賦體虛氣弱的小兒容易感受病邪而發病,進一步闡明了先天稟賦對小兒呼吸道病毒易感性的影響。
3“肺常不足”對小兒呼吸道病毒易感的意義
3.1“肺常不足”在小兒體質學說中的重要地位
明代名醫萬全提出的五臟有余不足學說之“肺常不足”,在小兒體質學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僅促進了后世醫家對小兒呼吸系統特點的認識,提高了中醫治療小兒肺系疾病的療效,甚至對兒科其他系統疾病的防治、兒童護理和保健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成為小兒重要生理特點之一。小兒“肺常不足”生理特點的重要性取決于“肺主一身之氣”功能的重要性。中醫“肺”的概念不僅是指呼吸器官肺臟,而是泛指呼吸系統的功能甚至是對全身各系統功能活動的調節作用。明代張景岳在《類經》中指出:“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闡明了肺通過主持一身之氣而發揮治理調節全身的作用。首先,肺主氣、司呼吸的功能,通過吸清呼濁、吐故納新,完成機體的新陳代謝。其次,肺主宣發肅降的功能可以朝百脈、運行氣血津液,以供人體一切生理活動的需要;最后,肺在體合皮毛,主腠理、司毛孔開合,從而統屬一身之表。可見,肺主一身之氣,主治節,有調暢氣機、調節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的作用,從而維持相對穩定的內環境,以防御外邪的侵襲。
3.2“肺常不足”是小兒呼吸道病毒易感的內在原因
小兒“肺常不足”有兩方面含義。其一,小兒鼻腔短窄,缺少鼻毛,鼻黏膜柔嫩,氣管和支氣管較成人狹窄,氣管黏膜纖毛運動差,不能很好地將微生物和黏液清除,容易引起感染。小兒肺彈力組織發育較差,肺泡數量較少,胸廓亦較成人短小,呼吸時不能充分進行氣體交換。另外,小兒肌膚嫩弱,藩籬疏薄,邪氣易從肌表而入,使嬌肺易感邪而發病。這些小兒呼吸系統解剖生理特點成為小兒“肺常不足”生理特點的組織學基礎。其二,《諸病源候論》謂“小兒臟腑之氣軟弱”,小兒肺系功能尚未完善,其主一身之氣、主宣發肅降、主通調水道的功能均處于不穩定、不成熟狀態,抵抗外邪能力較弱,一旦受邪,則易發病。小兒由于生機旺盛,發育迅速,所需自然界之清氣相對較多。而其肺葉脆弱,宣肅無力,功能不足,因此存在著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嬌弱肺嫩最不耐邪氣之侵襲,一有邪氣犯肺,即影響呼吸清氣之功能,致宣發肅降失常,而發為咳喘等證。
4結論
呼吸道感染是兒科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呼吸道細菌感染有所降低,而呼吸道病毒感染呈上升趨勢,已成為全球性疾患。國內有關研究[1]明確提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呼吸道病毒是流感A、B,副流感1、2、3型,合胞病毒,腺病毒3、7型4類8種病毒,它們傳播快,流行廣,導致多重感染,嚴重的可引起死亡,而兒童正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受害人群。綜上所述,“易感性”是由小兒體質特點決定的,“肺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是小兒體質特點的高度概括,也是小兒呼吸道病毒易感的內在原因,這也為我們解決防治小兒呼吸道病毒感染這一難題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依據。自宋代錢乙創立小兒肺疾瀉肺與補肺并用之法以來,歷經近千年的實踐積累,治法極為豐富,結合小兒體質特點,靈活應用治肺之法,以解決治本為前提,在瀉肺的同時不忘補肺和溫肺,有利于提高小兒肺系疾病防治能力,確保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