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的禮儀文化常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文本的解釋:左,左邊的位子,是上位。)
[2]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文本的解釋:右,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
在此,一說“左”是上位,一說以“右”為尊,到底孰尊孰卑呢?惑然甚矣!對于文言字詞的理解,以前我總是教學生用“成語法”去佐證自己的判斷,因為成語大多來源于典故,最能反映古人的意思,它與一定的社會文化有淵源或聯系。然而,對于上述兩例,持不同觀點的雙方都能分別找出“虛左以待”和“無出其右”的成語來說服對方。我們也知道信陵君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而司馬遷寫的《史記》則在西漢期間,二者都是在“秦漢之前”,難道文本下面的解釋出錯了?不要說學生難理解、有疑問,就是教師,也許也難以解釋得清楚,說出個究竟。
眾所周知,古代中國,君王坐北朝南,臣民立南朝北,這個古代禮儀的固定格式已達共識。坐北朝南的座次是“王位”――尊位,這大概與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以及古代的建筑有關聯。但不管說“坐北朝南”也好,“立南朝北”也罷,都涉及一個面位問題。所謂面位,指的是以自己的視點方向為基準的朝向方位。其書面表達為“×面”或“×向”。它由基礎位和朝向位構成?;A位是指對象自身所處的自然方位,朝向位則指對象面部視點所對應的自然方位,兩者在具體的自然方位上是相反的――基礎位的為左東右西,而朝向位的則為左西右東。面位規定了左右所投射的具體自然方位,是判斷左右尊卑最重要的標志之一。這樣,“坐北朝南”和“立南朝北”的基點就分別是“君王”和“臣民”,二者的自然方位正好相反。如果按此理解的話,那么上面兩個例子就找到合理的解釋。
例2說“位在廉頗之右”,用的是北向位(左西右東)。古人在竹簡或紙張上書寫時,采用的是北面位(上為北,右為東),即便不標示,多數情況也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名錄排位在上的必然寫在右側,按順序從右向左。所以地位低下的為左,職位下遷的為“左遷”。 故“(趙王)拜(藺相如)為上卿”,藺相如當然“位在廉頗之右”了。既然排名第一的寫在最右邊,那么就沒有人超過他,故有“無出其右”的說法。
例1說“(公子)虛左”,用的是南面位(左東右西)。這里的“虛左”是以公子為主視,其左邊為東,古代禮儀君王尊東,“虛左”足以體現公子禮賢下士的精神,表達對侯嬴的敬重。
其實,“虛左”和“位在廉頗之右”“無出其右”里面的“左”“右”所指的都是東方,只是前者采用北面位,后者則采用南面位,與其說尊左尊右,還不如說是尊東。然而“左遷”的“左” 所說的自然方位則是“西” (“左遷”用的朝向位――左西右東) ,從東往西遷移則暗含“貶官”意思。如“元和九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又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兩首詩的詩題?!疤撟蟆焙汀白筮w”二者雖然都含有“左”字,但前者指東邊,后者則指西邊。這就是“無出其右”“虛左(以待)”“左遷”在古代傳統文化中看似矛盾,但實際能夠共同并存的原因所在。顯然,如果認為篇首所列的例1與例2為互相矛盾的話,那么這是不懂面位所致的。
如此說來,用面位知識去理解中學語文教材中有關古代座次尊卑知識的句子就豁然開朗了。如:“嘗奉命至金陵,是時朝中皆畏寧南,聞其使人來,莫不傾動加禮,宰執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稱柳將軍,敬亭亦無所不安也。”用的是南面位,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座位為尊位?!百Z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賈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們不在這里吃飯。你是客,原來就此坐的?!煊穹礁媪俗恕罕阕沂值谝唬酱鹤蟮诙?,惜春右第二。”這里屬南面位,以按賈母的說法,林黛玉是遠方來客,就理應坐在其左邊第一的座位。
關鍵詞:婚禮;拜堂;傳統文化;民俗
中國人的生活豐富多彩,有很多有意思的民俗,最有意思的可能要數中式婚禮了。中國人結婚和西方人大不一樣,西方人要進教堂,而中國則要大擺筵席;西方人要上帝賜福,而中國人要拜天地,拜父母;西方人穿在潔白的婚紗舉行婚禮,而中國傳統的婚禮需要新郎新娘穿紅衣服,因為紅色在中國象征著吉利和喜慶。從結婚這件事情上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中國有著不同于外國的民俗文化。
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當西風東漸,這樣的傳統婚姻禮儀正在逐漸遠離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趨化西方,中國的新娘們迫不及待地穿上白色的婚紗,與西裝革履的新郎站在舞臺中央,這讓我們開始納悶了,如此喜慶的事,怎么能穿白色?白色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可并不是吉祥和喜慶的顏色,現在我們不是還說,紅白事嗎?紅事就是喜事,白事就是喪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紅色是基本的崇尚色,象征著吉祥,喜慶。白色在中國的文化中與紅色相反,是一個基本禁忌詞,是枯竭而無血色,是無生命的表現,象征著死亡和兇兆。而在西方的文化中白色卻象征著高雅純潔。穿著白色婚紗再來進行中式禮儀,中不中,西不西,洋不洋,終歸不像個樣子,婚姻豈能兒戲?不同的文化意義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內涵,作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化與文明面前,我們怎么能如此怠慢?
傳統的婚姻儀式要選在黃道吉日,日子的選取是很重要的,而現在雖然也有看日子,但一般都集中在“五一”“十一”,春節前后。儀式也變得簡單,講面子,講排場,房子,車子,票子,婚宴,紅包……婚姻儀式不再具有以往的內涵,不再具備神圣而嚴肅的意義,反而在一片喧囂和聒噪中,消解了這終身的大事。如若婚姻成為物質,婚禮成為一場鬧劇。從第一天起,婚姻就沒有被嚴肅、認真地對待過,這樣的婚姻的命運,如何期待?
傳統的中式婚禮,具有深刻的內涵,體現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的思想,具有哲學性和深刻性,古樸而又熱鬧,隆重、喜慶并且禮節周全,寓意深刻。婚禮上有告上禮、親迎禮、拜堂禮、同牢合巹禮、執手禮等一系列儀程,雖然整個過程下來并不簡單,但這樣也就是要新人嚴肅對待婚姻,重新審視自己的態度,婚姻不是兒戲,要慎重對待。
拜堂成親,是中國傳統的婚姻禮儀,也是婚禮過程中最重要的大禮。拜堂之后,即正式結為夫妻。拜堂又稱拜天地,是漢族婚姻習俗,起源約在北宋時期。流行于全國各地。在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后,復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這里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
拜堂時,新人走到天地桌前,上面擺放有裝滿糧食的斗,斗的四周寫上“金玉滿斗”四個大字,以紅紙封口,斗內四角放若干硬幣,以供拜完天地后看熱鬧的親朋好友掏出來求取吉利之意。斗中要插一柏枝,枝上綴有銅錢,這個柏枝便被稱作“搖錢樹”。斗旁放一桿秤、一面鏡、織布機杼(現在估計沒有了)、一燈或一蠟燭。新郎在右,新娘在左,并肩站在天地桌前,執事人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男女只有在拜過天地之后,才能算作真正的夫妻。因此對拜堂的儀式非常重視。
其他的陳列擺設,暫且不講,且看著三拜,便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深融其中。
一拜天地,首先便是中國人的天地人觀念。在這個隆重的日子里,我們第一個要跪拜的,是孕育我們的天地乾坤,萬物之始祖,我們虔誠地感謝天地造化之恩,敬畏生命因天之序,天地作證,恩愛永遠。
《莊子?達生》有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在西漢劉安的《淮南子?精神訓》中有道:“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門,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順情,不拘于俗,不誘于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p>
其次,男女的關系,就如這天地的關系,男為天,女為地,男為陽,女為陰。天能做的,地不能做,地能做的,天不能做。這個天地陰陽關系要和諧統一,天地和合。只有婚姻和諧,家庭才能和諧,民族的繁衍和社會的秩序才能和諧,由婚姻而化生的自然及人間的乾坤萬物才能和諧,天人合一。
二拜高堂。拜祖先以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高堂,古代社會對父母的一種代稱。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稱為堂屋,是處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頂相對比其它房間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輩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說父母而叫“高堂”。故用高堂指父母居處,或代稱父母。
新娘離家出嫁時,要拜別父母和宗廟。嫁入夫家后,要接受男方父母和歷代祖先的認可。
有萬世之德者,必有萬世子孫保之保之。正是祖宗福德的佑護,父母精心的養育付出,才成就兒女的幸福,在這幸福的時刻,感恩祖先,感恩父母。
中國人將奉親養老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人相信只有那些在家里無微不至地關愛、體貼自己的父母的人,才能夠在與其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做到誠實守信,感恩圖報。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觀念。其中的精華部分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美德,而孝敬父母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同時,婚姻也宣示了綿延子嗣、傳續宗族、承上啟下、孝養雙親之責,意義任重而道遠。
夫妻對拜。夫妻互拜,相互感恩,夫妻平等,相敬如賓舉案齊眉。是婚姻讓彼此成為一家人,夫妻一條心,門前黃土變成金,從今以后,無論貧富,不論貴賤,互敬互愛,執子之手,與子皆老。
有了婚姻,以后兩人便要一起生活了,夫妻對拜,也表示在以后兩個人的生活中,男女雙方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感恩彼此在以后的日子里互相扶持,互相照顧,修身,齊家,讓這個小家庭成為大社會的一個細胞,和諧和睦共處。
在天、地、親、師、友的共同見證下,新人正式結為夫妻。而這三拜,就讓他們在婚禮上,就要學到盡到對彼此的責任,對宗族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到婚姻的神圣。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婚禮絕不僅僅只是聚會、宴飲、取樂,它被認為不可輕慢與褻瀆,更是倫理和哲學的一場莊嚴的宣告。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禮義之邦。中國的傳統婚姻禮儀,不管是儀式的衣著,顏色,還是流程,都是中國幾千年來思想精華的具體而形象的展現,這種思想文化根植在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心中。讓自己的婚禮回歸生命的本性吧?。ㄗ髡邌挝唬夯幢睅煼洞髮W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文化常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010重印)
[2] 李欣蕓.我的完美婚禮[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7.
[3] 董強.婚嫁卷-中國民俗文化叢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0.
關鍵字:初中;思想品德課;禮儀;教育初探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0-0091-01
在人際交往中,禮儀可以有效地展示一個人的教養、風度和魅力,體現出一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水準、個人修養和價值。禮儀是立身處世的根本,人際關系的劑。
一、對中小學生實施禮儀教育的必要性
禮儀教育要從小抓起,學校則是對下一代進行禮儀教育的重要陣地。所以,我認為在中小學開設禮儀課很有必要。
(一)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崇尚禮儀的優良傳統
古代的傳統美德,迄今有許多仍備受推崇。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崇禮尚德的優良傳統卻沒有在當今社會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揚,特別是“”,徹底否定了文化傳統,禮儀文化遭到嚴重殘踏。
(二)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社會化的關鍵時期,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待人接物和立身處世是十分必要的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社會化的關鍵時期,而我們現在的中小學生只‘知書’而不能‘達禮’者甚多。不少中學生缺乏起碼的禮儀常識。見了老師不問好也就罷了,還不知讓路;同學之間說 ‘謝謝’與‘對不起’很少有人,許多學生不知道鞠躬,不會微笑,不會握手;有的家庭甚至出現“孝順顛倒”的不正?,F象。因此,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待人接物和立身處世是十分必要的。
(三)禮儀教育是落實德育必須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的需要
禮儀教育雖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唯一內容,但卻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內容。糾正違背禮儀規范的言談舉止、施行禮儀規范的養成教育,使現有的行為轉變成應有的行為,是將德育教育落在實處的一項十分重要而又具體的工作。禮儀教育要從小抓起,學校則是對下一代進行禮儀教育的重要陣地。所以,我認為在中小學開設禮儀課很有必要。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踐行禮儀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經過三年的教學實踐,本人覺得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踐行禮儀教育要注意以下的幾個問題:
(一)選擇切合學生需要的禮儀教育內容
因為禮儀教學活動是穿插在思想品德課程中進行,我們不能設計過多的教學活動內容,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避免無法完成思想品德課程的其它教學任務。我們把對初中學生的禮儀教育定為三塊內容: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會公共場合禮儀。重點講述校園禮儀,包括:升旗儀式禮儀、上課的課堂禮儀、進老師辦公室和跟老師談話的禮儀、與同學交往的禮儀、進校門的禮儀等。這個內容放在初一年級的新學期首先進行,目的在于使剛進新學校的新生接受的規范禮儀教育,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營造和諧美好的校園氛圍。初二年級進行的是家庭禮儀和社會公共場合的禮儀教育。其中主要內容有:與父母親談話的禮儀、餐桌上的禮儀、電話禮儀和基本的坐姿、站立、行走、鞠躬、微笑、握手的禮儀。
(二)禮儀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多元化
禮儀教育不只是單純的知識教育,它具有十分鮮明的操作性和實踐性。通過課堂講授讓學生了解準確科學的禮儀知識;通過實際的模擬訓練讓學生說了就練,體現禮儀教育的操作性;通過布置活動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學了禮儀,知道了禮儀的規范和要求,就應該付諸行動,按禮儀的規范、要求去做,注重日常養成,體現禮儀教育的實踐性。理想的禮儀教育模式,應該是這三種教育方式珠聯璧合的結晶。
我們除了在課堂上傳授禮儀知識之外,還設置專門的時間給學生進行模擬訓練,把學生模擬禮儀訓練的情況拍成照片和錄像,給學生觀摩、比較和提高。為促使學生禮儀習慣的養成,配合七年級和八年級的禮儀教育活動,為此每個班里設要有禮儀規范監督員來監督同學日常的禮儀規范。每周一的升旗、集會,課上起立,課下活動,都要有人監督檢查,班與班之間開展評比。學校還成立禮儀表演隊,把普及與提高結合起來。我們還開展了“禮儀之星”的評比活動,每個學期每個班評選出十個“禮儀之星”??傊?把學禮儀,用禮儀貫穿在教學生的各個環節之中,教育與約束相結合,使之養成習慣,自成方圓。
(三)師表形象與對學生要求相結合
禮儀課教師和學校的所有教師應以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文明高雅的言談舉止、美觀大方的著裝禮儀、正確的待人接物去感染教育學生,真正起到“師表”作用。
(四)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2014年9月10日,在第三十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在在北師大考察時說 “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東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可見古代的經典傳統文化已經引起了中國當代最高層的重視,毫無疑問,包括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在內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是華夏兒女的魂,弘揚傳統文化就是要把中華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個人的心里,尤其是要植入到我們祖國的花朵-----孩子們們的心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中,要培養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學是擔負著傳承傳統文化的重大職能的。我們這些語文老師們應該還一塊傳統文化的凈土給學生,夯實他們的語文基礎,提升語文能力,積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養,打好傳統根基。作為一名一線的初中語文老師,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我也分外重視抓住每一個教學機會,讓迷失在名牌、追星和攀比的學生能更多的去領略傳統文化的美麗和魅力。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同時希望能以課文中的“點”帶動學習傳統文化的“面”。比如在文言課文《陳太丘與友期》中出現“君”“家君”“尊君”時,趁機為學生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稱謂文化;在學習《蘇州園林》時可以講講傳統園林文化和傳統建筑文化;在講到《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人物對話時,可以講講傳統禮儀文化。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還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好的語文課堂的文化環境。如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或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或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例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道:“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焙贾莸奈骱俏覈舐糜蝿俚刂?。她的春天尤其美麗:十里長堤,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蕩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真正無愧于“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們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 ,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痹谧髡叩墓P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讓學生在蘇軾的詩和老舍的文中體會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濟南冬天的溫情脈脈。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還充分利用語文課本中的經典詩詞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平臺。在教學琳瑯滿目的古典詩詞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有的學生認識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所折服;有的學生認識了李清照,懂得了一個女詞人一樣可以擁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學生讀懂了李商隱,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同時,我們還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級下冊當中,我們不僅領略了《黃河頌》和《三峽》中的旖旎風光,還在《春酒》、《云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中領略到別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更是致力于從課文注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從課文字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內涵;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內涵;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從學生的質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懷戚的《散步》時,我從“分歧”這個情節切入,讓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進行選擇,從而深化學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倫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濃濃親情中寄寓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細致而系統的認知和了解。
同時,我也充分運用語文綜合活動,滲透傳統文化意識。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的一個亮點,也是一種全新的課型。語文綜合性學習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等特點。同時,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滲透了眾多對傳統文化的探求,如七年級的《戲曲大舞臺》、《黃河,母親河》,八年級《古詩苑漫步》、《到民間采風去》,九年級《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話說千古風流人物》等。
例如七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臺”,其目標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文學、戲曲、表演等內容,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可以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我們努力指導學生在戲曲文化上開展一系列學習活動,如搜集地方劇種、著名表演大師、劇作家等。通過這次學習活動,一方面培養搜集、篩選和整理資料的能力,提高口語交際和寫作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探究名人成才奧秘的精神。這樣也就自然兼顧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
蒙學又稱蒙養教育,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啟蒙教育,主要是指對那些處于幼稚、蒙昧狀態的幼兒進行的教育。蒙學讀物,就是為實施蒙學教學而編成的讀本。蒙學讀物又稱為蒙書、小兒書、古代幼兒讀物、蒙學教材等。我國古代一直重視蒙學讀物的編寫,早在周秦時期就已編寫了很多有影響的蒙學讀物。西周時,有人編寫了《史籀篇》,這是我國歷史上記載的最早的幼兒識字課本。西漢時期,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影響最大,流傳最廣。宋元明清時期的蒙學讀物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編寫的經驗,并且開始出現分類編寫的現象,使蒙學讀物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孫培青在《中國教育史》中,將蒙學讀物按其內容的側重點大致分為五類:第一類是識字教育類讀物,如《百家姓》、《千字文》等,主要目的是:教兒童識字并掌握文字工具,綜合介紹一些基本知識。第二類是倫理道德教育類讀物,側重于向幼兒傳授倫理道德知識以及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準則,如《弟子規》、《小兒語》等。第三類是歷史教育類讀物,這類讀物有的簡述歷史的發展,有的介紹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歷史典故,既向幼兒傳授歷史知識,又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并且逐聯押韻,順口流暢,便于記誦,如姚廣柞的《廣蒙求》、蕭良有的《龍文鞭影》、程登吉的《幼學瓊林》。第四類是詩歌教育類讀物,如清編的《五言千家詩》、《小學千家詩》、孫沫的《唐詩三百首》等,選擇適合幼兒的詩詞歌賦供他們學習,對幼兒進行文辭和美感教育。第五類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識教育類讀物,不僅涉及天文、地理、草木、器具、鳥獸、人事、建筑等,還包括農工商各行各業的實用技藝、實際知識和生活常識在內的各種“雜字”。蒙學讀物對常識的講解大多淺顯易懂,貼近幼兒生活。如方逢辰的《名物蒙求》、歐陽修的《州名急就章》。在上述各類蒙學讀物中,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流傳最為廣泛,一般合稱為“三、百、千”。
二、蒙學讀物的價值精髓是當前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
雖然大部分蒙學讀物的價值觀念體現了它所處的時代特征,但其中不乏具有普遍性的價值觀念,這成為當代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當今,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從小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以及正確的自然觀念是非常必要的。人對世界的初步認識以及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是幼兒時期,所以在幼兒時期進行正確的自然觀教育有助于啟發幼兒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的意識。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在古代的時候也是農耕社會,農業發展依賴于自然,大量蒙學讀物中涉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讀物中關于人與自然的看法與西方國家的“征服自然”觀念有所不同,蒙學讀物教育幼兒認識自然與人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大量蒙學讀物中都告誡我們,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人類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體,即“天人合一”。在《三字經》中,就有直接對自然與人關系的論述:“三才者,天地人。”即天、地、人是世界上三種最基本的東西。這種認識和理解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疤烊撕弦弧钡乃枷?,在當今也一直為人所提倡,仍舊是適用的。幼兒教育中啟發幼兒認識自然、熱愛自然、愛護環境,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對幼兒進行自然觀的教育具有重要借鑒作用。
(二)“孝悌”的家庭觀。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在家庭中培養幼兒的“孝悌”之道是極為重要的。幼兒與人交往中所體現的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長幼有序、尊老愛幼等都是“孝悌”家庭觀的具體體現。我國古代的多數家庭中,成員結構龐大、分支復雜,具有血親的家庭成員共同生活在一起,組成一個龐大的家族體系,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之道散見在大量蒙學讀物中,例如《弟子規》中有: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幼兒所應繼承和發揚的的基本原則為“長幼有序”和“孝悌之道”。目前,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關愛太多,有的甚至是溺愛,致使幼兒很少體會到父母及他人的愛心,不懂得感恩與回報,因此從小對幼兒進行正確家庭觀的引導,教會幼兒懂得親情、友情,都會對幼兒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蒙學讀物中所宣揚的個人對家庭倫理道德規范的遵守,維護了家庭穩定和幸福,進而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安定。孝悌觀念一直都是蒙學讀物所強調的,當前的道德規范仍強調作為家庭倫理道德的孝悌之道?!靶钡募彝ビ^能夠推動幼兒全面發展,對幼兒的行為產生約束力。
(三)“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是古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行為規范,不僅富于深邃的哲理,而且閃耀著智慧的火花,散見于各個時期的蒙學讀物中,如《增廣賢文》中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再三須重事,第一莫欺心。虎身猶可近,人毒不堪親”。又如《千字文》中有:“仁慈隱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這些都是強調人性的教育,引導幼兒為人謙和、仁愛、寬厚。如今時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價值理念雖然具有舊時代的氣息,但在不斷地充實和調整中,一些不適宜幼兒發展的內容被剔除,新的內容被增添進來。在幼兒尚未有不良行為之前,就把行為準則、道德準則灌輸給他們,會使幼兒在遇見問題時有可以參照的價值標準,促進幼兒道德行為的自覺性,培養他們正確的道德觀。
三、蒙學讀物的內容和形式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一)識字教育類讀物有助于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長期的教育實踐和幼兒心理發展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一生中掌握語言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幼兒時期,幼兒的早期識字閱讀是培養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蒙學讀物的最初目的就是幫助幼兒識字?;谟變旱淖R字目的和語言特點,識字教育類蒙學讀物行文多采用韻文的形式,句式短小整齊,符合幼兒期語言的句式特點,適合幼兒語言接受水平。如《千字文》、《三字經》等,都以隔句押韻或者三言、四言的形式,短小精煉,瑯瑯上口,便于幼兒記憶。經常性的欣賞和朗誦會使幼兒對各種語言層次如語音、語感、語義、語法、修辭以及各種語言單位如詞、詞組、句子和篇章結構等所具有的特征產生較強的直覺敏感性,從而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同時,識字教育類讀物內容多選用幼兒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字詞,使幼兒獲得語言發展能力以及對事物的初步概念。
(二)倫理道德教育類讀物和歷史教育類讀物有助于幼兒社會認知發展兒童的認知發展更多地依賴于周圍人們的幫助,幼兒的知識、思想、態度、價值觀都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發展起來的。幼兒在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幼兒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所以,通過蒙學讀物向幼兒傳授倫理道德知識和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準則以及介紹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歷史典故都與幼兒的社會認知發展相適宜,激發和促進幼兒內在潛力的發展。幼兒通過蒙學讀物認識到各種行為標準和社會價值觀,如《弟子規》中的“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就是對幼兒在社會禮儀方面所作的細致規定。在歷史教育類讀物中通過大量的舉例論證,為幼兒提供榜樣示范。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通過觀察可以學習某些行為或人格品質。由于兒童天性喜歡模仿,可利用廣為流傳的道德故事中人物的優良品性來激發幼兒榜樣學習的興趣。因此,在蒙學讀物中,尤其是歷史教育類讀物中,以榜樣故事的形式為幼兒提供一個個鮮活閃光、形象逼真的榜樣示范內容,有利于幼兒通過榜樣的模仿習得社會規范,促進幼兒社會認知發展。
(三)詩歌教育類讀物有助于幼兒藝術領域發展目標的實現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藝術領域包括兩方面的目標: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目標在于使幼兒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與創造能力。詩歌教育類讀物多以韻文的形式進行內容組織。內涵豐富,文字優美,考慮了幼兒的接受水平和興趣需要,多種文本形式交錯運用,讀起來才不至于乏味枯燥,并且五言和七言絕句都有嚴格的格律,只要按照這些格律,順著音調,幼兒可以進行吟誦,其音樂性特點很適合幼兒學習,使幼兒充分感受到詩歌語言的音樂美,在情感的樂律中去理解詩人的情懷,在樂曲中去體會詩歌的意境美。詩歌教育類讀物法度謹嚴而又張弛有度,與建筑之美有異曲同工之妙,使幼兒得到精湛的文化熏陶。內容具有畫面感,引人入勝,令幼兒產生豐富聯想,獲得了對漢語音律、修辭的美感體驗,字句編寫斟酌精妙,使幼兒感受中國語言的優美。
(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識教育類讀物有助于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興趣蒙學讀物雖然都是以識字寫字為主,但一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識類讀物知識面十分寬廣,包括豐富的自然社會人文知識,上至天文地理、宇宙形成,下至風土人情、歷史發展。名物常識類知識包括生活類、科技類、農業類和藝術類等,對事物的概念表述以及分類表述都適宜幼兒接受。多數蒙學讀物的內容大多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和事物,利于幼兒新舊知識的同化和順應,同時也滿足幼兒的科學探究欲望,培養科學探究興趣。如《千字文》中描述了常見的自然現象“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尺,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激發了幼兒的求知欲望和對未知事物的探究熱情。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使得幼兒的知識得到主動建構。通過蒙學讀物的探索,培養幼兒仔細認真嚴謹的科學活動態度,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興趣。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