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傳統文化的禮儀

      傳統文化的禮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文化的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統文化的禮儀

      傳統文化的禮儀范文第1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 大學生 禮儀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11-0231-01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十分重禮儀的國家,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作為禮儀之邦的國民,我們也應重視禮儀教育,提高自身的禮儀修養。但是現在的大學生中卻存在著很多禮儀失范的現象,因此我們有必要充分利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促進其禮儀修養的提高。

      一、在大學生禮儀教育中重視傳統文化的原因

      (一)大學生禮儀修養的現實需求

      中國在世界范圍內都享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譽,其重“禮”的文化氛圍也使學生形成了謙遜、內斂、尊老愛幼的特點。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有很多學生存在著禮儀修養缺失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現在很多大學生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了缺乏禮儀修養的言行。如在公共場所亂丟垃圾、高聲談笑,又如在人際交往中自私、冷漠,缺乏交際禮儀等?,F在的大學生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多的禮儀失范現象,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對其進行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還不充分。因此,要提高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培養出懂禮貌、知禮儀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將大學生禮儀教育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起來。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禮儀教育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有豐富的禮儀教育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極大促進大學生的禮儀修養的提高。周禮及其后的儒家文化蘊涵著十分豐富的禮儀教育資源,如中國古代的“六藝”中“禮”是居首要地位的。因此,在現在的大學生禮儀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禮儀資源,使大學生受到傳統禮儀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其禮儀修養。

      二、在傳統文化背景下如何進行大學生禮儀教育

      (一)吸收傳統文化中的“重美型”精髓,培養大學生的美好禮儀形象

      所謂“禮儀”,是由“禮”和“儀”兩方面構成的,其中“儀”就是指儀態、行為。因此,美好的儀態和行為也是大學生禮儀修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禮儀教育中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美型”,即美好的個人儀態和行為是十分重視的,對美型的期待也是中國傳統審美價值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管子》中就包含了我國最早的學生守則――《弟子職》,另外,我國佛教文化中也對“美型”提出了“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等的要求。當然,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美型”的內容遠不止這些。充分吸收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美型”精髓,是十分有助于大學生美好禮儀形象培養的。

      (二)吸收傳統文化中的“重倫理”精髓,培養大學生高尚的禮儀美德

      在大學生禮儀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其高尚的禮儀美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重倫理”精髓,對其進行充分的吸收和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大學生禮儀教育的發展。重倫理、崇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這一點,無論是在儒家“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仁義觀中,還是在墨家兼愛、非攻思想中,還是在道家“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等的言論中,都得到了具體而廣泛的體現。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個體倫理道德的形成與提高是十分重視的,其重倫理的特點及“重義輕利、內省慎獨、寬厚謙虛”等的主張是可以被用于進行大學生禮儀美德的培養的。

      (三)吸收傳統文化中的“重禮儀”精髓,培養大學生的美的性情

      進行大學生禮儀教育就是為了使人們能夠形成互尊互敬的良好關系,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因此,在大學生禮儀教育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對大學生美的性情進行培養。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豐富的“重禮儀”的精髓對于培養大學生美的性情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十分重視對人美的性情的培養的,這在很多古人的言論中都可以找到。如孔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及“不學禮,無以立”,管子“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等。通過吸收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禮儀”精髓,必定會促進大學生美的性情的培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禮儀教育中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豐富的禮儀教育資源,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禮儀精髓,并將其應用于學生禮儀教育之中,從而促進大學生禮儀修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瑛.試析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禮儀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6(26).

      傳統文化的禮儀范文第2篇

      具體是:

      開展“我身邊的禮儀”故事比賽,“校園競開文明花”演講比賽,“畫身邊的文明禮儀”等活動。

      利用國旗下講話、周會、中隊會等時間,對學生深入開展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大力推進文明禮儀。

      通過活動,我想談幾點體會:

      1、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那會影響到學生,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

      2、建立文明監督小隊,各小隊要認真實施監督任務。

      3、在學生中開展 “做文明學生,做合格小公民”。比一比,誰能在校勤學識禮、關心同學、尊師愛校,遇到師長要問好、行鞠躬禮,同學之間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做一個好學生;能在家孝順父母、關心親人、勤儉節約、愛惜東西、自覺做家務勞動,做一個好孩子;能在社會敬老愛幼、愛護公物、遵守交通規則、遵紀守法。

      4、結合每周的升旗儀式,我們把它作為培養學生文明禮儀的一次莊重而嚴肅的教育活動。在升旗儀式過程中,開展看誰站最筆直、行禮最標準、歌聲最嘹亮的比賽,我們應該把愛國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禮儀養成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既莊嚴實在、又有教育效果。

      5、把樹立典型與帶動全面結合起來。

      我們要弘揚先進,樹立典型。定期開展評比“文明小標兵”、“文明好學生”、“雛鷹爭章評比”活動,每月評比一次。表揚先進,鼓勵后進。

      6、把學校與家庭結合起來。

      傳統文化的禮儀范文第3篇

      【摘要】利用大量的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的方法來對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文學上的探討分析,以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內容和特征作為研究對象,著重討論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繼承方法。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 禮儀文化 繼承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漫長歷史,因歷史文化的不斷積累,最后沉淀出了最寶貴的文化底蘊,這些豐富的文化之一就是我國傳統民族體育禮儀文化。受到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讓我國民族傳統禮儀文化展現出謙虛禮讓、以和為貴的文化形式。然而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介入,使得我國傳統體育文化漸漸退出主要舞臺,極大的沖擊著我國體育禮儀文化的發展道路,逐漸形成了以西方體育為主體的現代體育禮儀文化。據了解,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我國傳統民族體育禮儀的發展,這使民族傳統體育禮儀文化的繼承問題成為了世人共同關注的重要話題。

      一、民族傳統禮儀文化的內涵

      所謂體育禮儀指在體育活動過程中,人們相互尊敬、友好和諧的文化形態。從某些角度來講,體育禮儀就像是儀表、裝飾、禮貌禮節、語言等在體育活動過程中的綜合運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號,在漫長的發展史程中,由最開始的走、跑、投、攀、蹬、爬、越等運動項目就已經有體育禮儀的形成,經過歲月的演化、發展、傳承漸漸變成了如今的民族體育禮儀文化。民族傳統體育禮儀是多民族匯聚而成的中華民族文化結晶,其的形成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密切相關,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強調了人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崇尚道德。在這樣的文化體系中,逐漸形成了以身心修養和精神追求放在首位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二、民族傳統體育禮儀文化的特性

      1.時間變化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帶來的影響

      由于時代的發展,體育文化也跟著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然而產生這樣變化的原因歸根結為社會的改變和外來體育文化的沖擊,特別是社會形態發生變化時,促使傳統禮儀文化中新舊文化相互沖突又不斷的結合,再經過一系列的轉化、演變、更新,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平衡局面,最K的結果就是傳統體育禮儀文化發生變化;而另一種則是外來文化的沖擊、影響,隨著時間的流逝,使得中外體育文化開始相互交合、匯聚,從而打破了原有的結構體系,形成一種新的平衡體系。

      2.地域差異給民族傳統體育禮儀文化帶來的影響

      結合世界體育的發展趨勢,西方體育以激烈競爭、相互對抗為主,而我國傳統體育主要以觀賞性和娛樂性為主,這就形成了體育禮儀文化的巨大差異,通常來說,各個民族之間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意識,正因為這樣民族意識的存在,可以提高民族之間的凝聚力。眾所周知,中國由56個民族匯聚而成,因地域環境的不同,進而造成人們之間生活方式的差異,所以各個民族都具備自己的民族傳統體育禮儀特色,這樣的傳統禮儀往往是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而這些被傳承下來的文化將會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標志。

      3.傳統體育禮儀文化當代繼承的途徑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傳統歷史文化不斷積累沉淀的結晶,隨著時代的演變,導致其形成了一種獨有的民族文化體色。然而全球的發展逐漸展現出一體化趨勢,這使得我國民族體育禮儀文化也受到外界帶來的影響,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傳統體育禮儀文化需要一個合理有效的傳承方式。

      3.1注重內涵,嚴格把關思想層

      禮儀的兩大要點是形式和思想。若禮儀中只有形式而忽略了內涵,則這樣的禮儀只是形同虛設。由于西方文化的引進,中國傳統體育禮儀文化的平衡體系逐漸被打破,而又因為新的體育禮儀文化平衡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建立,所以有學者提出,現代體育的形成時間尚且較短,因此只是虛有其變,其文化內涵還有較多欠缺,在現實生活中,傳統體育文化禮儀的把握需要始終持有一個理念,就是內容的根源來自于思想,形式只是其外表。民族傳統禮儀文化在古代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以“天人合一”為理念,追求互相尊敬、互相謙讓的文化形態。這樣的思想核心觀念著重于人的內在價值和社會整體價值、社會道德等。所以,對于傳統禮儀文化,不管是學習還是分析都要從其思想內涵出發,將以德服人、誠信友善等思想精神傳承下來。從而達到無論是傳統體育禮儀還是現代禮儀文化都具有中華民族與人交好、誠信友善的特點。

      3.2 打破禁錮,拓寬轉化路徑

      民族傳統體育的思想是文化的根源,是必須要傳承的內容,但在形式和傳播方式上不能固步自封。由于社會的不斷進步,民族傳統文化也隨環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所以為了跟上時代步伐,傳統文化需要不斷的創新,而創新又包括形式和內容的創新。近幾年來,國家發展迅速,致使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所以還可以利用學校教育、大眾媒體等設施進行文化的宣傳和介紹,從而達到提升人們對傳統體育文化禮儀的了解。體育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所以在注重傳統體育文化禮儀與外界文化交匯進而建立新的文化平衡體系時,還應該重視科技的發展,充分利用科技的發展進行傳統體育禮儀文化形式上的創新和完善。

      結語:總的來說,對傳統體育禮儀文化的繼承需要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從而做到思想上的解放,加速民族體育文化禮儀創新道路的發展,以讓其跟上時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傳播形式上的改變和創新,而對于外界體育文化帶來的影響,人們也應當做到取其精髓從而使其合理的融入到我國傳統體育禮儀文化中,這樣既保證了我國體育文化獨有的特色也應和了世界統一化發展趨勢,而在傳統文化的繼承中,無論是形式還是其思想都需要進行傳承,將我國傳統體育禮儀文化和諧友善、文明和諧、包容謙讓的儒家思想底蘊發揚光大,這樣一來,當面對時代變化或者外來文化沖擊等情況帶來的影響時,民族傳統禮儀文化也能很好的立足于實際生活中,并能得到很好的傳承。

      參考文獻:

      [1]于麗萍.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6.

      [2]汪全先,萬義,宋彩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當代困境與消解[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07):51-57.

      [3]劉少英,史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的禮儀文化[J]. 體育學刊,2013,(04):120-123.

      傳統文化的禮儀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戲曲的表演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視覺系統,今天戲曲在視覺媒介的作用下被日益地視覺化和影像化,影響到了戲曲形態的呈現和觀眾看戲方式的變化,更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觀眾的戲曲審美。

      視覺文化是在媒介時代所產生的一種文化形態和解讀模式,但是“將‘視覺’等同于‘圖像’,從而與‘語言’相區別有可能會使我們誤入歧途?!逼鋵?,視覺文化有別于印刷文化,不在于“圖像”取代了“文本”,而在于我們的觀看方式發生了變化。因此,并不是只有電視、電影、攝影、網絡、廣告我們才能納人到視覺文化的研究之中,而其實一切視覺的東西都可以納人到視覺文化的范疇之內,視覺人類學早已證明,“其實,人類早就‘進入過’讀圖時代了?!倍鴩H視覺文化協會主席馬焰教授也說“視覺世界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多維世界,它處在永恒的流變之中?!绻幕蜕鐣芯渴且曈X文化研究的應有之義,那么,中國這條正在從沉睡中覺醒的巨龍,正是追溯豐富的視覺文化之源的最好所在。”所以,突破視覺文化研究的局限,在中國背景下,在中國文化視域之內,需要對視覺文化進行新的更新和發展?!耙磺刑峁┯^看信息的媒介,如電影、電視、戲劇、攝影、繪畫、時裝、廣告、網絡視聽等都在構筑著視覺文化符號傳播系統?!倍煌曈X媒體構筑了一個大的視覺“場”,這個視覺“場”顯然對人們的生活發生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作為中國獨特視覺符號的戲曲,從文化形態上來看,有別于印刷文化,作為綜合的視聽藝術在現時生著“視覺化”的轉向;從戲曲傳播的媒介形態角度來看,其也形成了一個豐富的戲曲媒介文化系統,不同的視覺媒介形態構成不同的戲曲視覺“場”,并對戲曲觀眾形成了一個立體的戲曲視覺傳播網絡。在這個立體的戲曲視覺傳播網絡中,觀眾不停的穿越“場域”,調整戲曲的視覺欣賞狀態和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他們的戲曲審美,這為我們觀察視覺文化在中國的影響以及觀看的“視覺機制”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時,這種可能也許會成為我們豐富視覺文化理論的新的資源,正如周憲先生所說,“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和豐富的視覺資源,因此當代中國視覺文化對這些傳統資源的吸納和改造必然造就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特色,這就要求我們發展出一些獨特的視覺文化理論來”。

      把戲曲媒介研究和視覺文化相結合起來,不是憑空而想的,是因為戲曲作為綜合藝術本身對戲曲視覺的重視,同時戲曲在和不同的視覺媒介結合的過程中,其視覺性被進一步的強調和放大,戲曲被“媒介化”的過程,就是戲曲被進一步的“視覺化”過程,“戲曲從可以只聽到非看不可,是戲曲從舞臺到熒屏的一個重大飛躍?!边@個過程一方面創造了豐富多樣的戲曲媒介形態,但同時這個過程也影響到戲曲本身的美學特質,更影響到戲曲觀眾的審美感知。

      一、戲曲視覺

      戲曲是中國古老的藝術,同時也是有著強韌生命力的藝術。戲曲作為一門綜合藝術,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表演和音樂,形成了以視聽為主的綜合藝術。聽覺當然在戲曲藝術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但戲曲的視覺性也非常的突出,況且戲曲表演本身就是一種視覺的呈現,同時戲曲的臉譜、服裝、虛擬化的動作等等,都在加強著它的視覺表達。戲曲視覺有著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觀物取象打造獨特舞臺視覺。

      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在中國傳統美學觀物取象的影響下,融匯了其他藝術的審美樣式,形成了獨特的舞臺審美風格,同西方寫實的戲劇藝術不一樣,中國戲曲側重于程式化、虛擬化的表現,“三五人可做千軍萬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洲”、“瞬息間前朝后代,方寸地萬水千山”。在空曠的舞臺上,演劃船拿一船槳、船槳翻飛,伴隨著舞蹈般的表演,將觀眾帶人相應的情景之中。這種表演方式需要藝術家對現實生活進行觀察,但不照搬現實生活的原態,對現實進行揀酌提煉,形成可重復的可復制的一目了然的程式化表演方式,而這些都是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觀物取象原則在戲曲藝術中的體現”再如人物個性的臉譜化,通過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化,讓人們做到忠奸可辨、良芳可察。觀物以立象,立象以盡意,亦是傳統戲曲舞臺形式的審美特征,“‘立象’不是在舞臺上設立具體寫實的舞臺景物,而是在‘簡約’的美學原則下,使舞臺景物化為具有主觀思想的視覺符號,讓‘空靈’的舞臺充滿了意象編織的網絡,從而獲取舞臺形式的內在精神韻味。而戲曲韻味和戲曲意象相聯系,構成了豐富的戲曲觀看和審美方式。而中國戲曲獨特的審美方式,集中反映了中國傳統美學的“味”、“感”、“象”的辯證關系,在現時代仍然具有著重要的美學價值。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味、感、象”是“中國哲學精神失落與重建的重要尺度,也成為審視、反思視覺文化的一個出發點與參照系?!?/p>

      第二,戲曲視覺構造獨特的藝術場域。

      戲曲視覺對于戲曲空間的營造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觀—演”的戲曲空間中,戲曲的服裝、臉譜等,一是讓演員進人到戲曲演出之中,更重要的是也讓觀眾進人到一個異于平常生活的途徑當中,“戲曲的裝扮是要求幫助演員轉化為劇中人物—盡管戲曲的轉化有它不同于寫實話劇的若干特點,但它畢竟是一種轉化。二是便于改扮,使一個演員可以借助于不斷更換面具兼演多種角色。戲曲的涂面化妝可分為美化化妝(俊扮)、性格化妝(臉譜)、情緒化妝(變臉)、象形化妝(動物象形臉)。而無論哪種化妝方法,都是為了造成一種超越于平常的藝術效果。戲曲在廣場—劇場—影視的演變過程中,戲曲視覺所構造的藝術“場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其和現實生活有聯系,同時又保持著一定的“審美距離”。在戲曲構造的獨特藝術場域中,演員可以忘記自己的身份,觀眾忘記周圍的一切,并不斷地進行著觀演雙方的互動。“在民間,各階層的人們往往將看戲娛樂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與節日、某種習俗聯系在一起,與自己的藝術興趣聯系在一起,這就構成了以‘戲樂’為核心的戲曲文化生態環境?!倍谶@種“戲樂”的戲曲生態環境中,和現實生活拉開了距離,使觀眾獲得了一種異于現實生活的滿足與藝術享受。

      第三,舞臺形象建構獨特“情感之域”。

      中國戲曲表演者有三重演述身份:演員、行當、角色(劇中人物)?!把輪T是現實生活域中的人,行當屬于審美游戲域中的演述者,角色則是劇情虛構域中的人物。他們可以根據故事的搬演、觀眾的接受、劇場氣氛的調節、商業化經營等需要,靈活地改變演述身份與劇場觀眾進行不同語境的審美互動交流?!倍N身份共存于舞臺形象之中,高行健先生把它稱之為“中性演員狀態”,他認為“當表演者同時以一個敘述者、被敘述者,甚至以她/他自己的社會身份出現,并向觀眾介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時,‘中性演員的狀態’邊在其中起到效用;一種在演出者、角色和觀眾間交流的特殊關系也由此產生”。

      而顏海平先生把這種“交流的特殊關系”稱為“情感之域”。而無論如何,這種“交流的特殊關系”和“情感之域”的完成,都是通過可視的舞臺形象來達到的,并在在觀眾觀戲的過程中,在戲曲舞臺的呈現中,實現了“情感之域”中的“特殊交流”。因此,戲曲的視覺不僅作用于人的視覺,還營造了一個觀演交流的重要空間,共同穿越生與死、情與理的界限,獲得一種人性的升華和凈化。戲曲視覺,構成一個戲曲的“氣場”,形成了豐富的“情感之域”,更是啟動了觀眾的能動認知,孕育著新的創造的可能。

      由此可見,戲曲視覺是和戲曲演出、觀眾互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和中國獨特的審美原則、能動的“情感之域”緊密相連的,是一個無法拆解的完整整體。而戲曲在農村的傳播過程中,戲曲相對穩定的藝術概念、審美趣味和形式規則,形成了農村人獨特的審美感受,也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同時,通過看戲活動,村民共同的凝聚了不同的群體活動,形成了一片獨特的藝術場域,這片藝術場域和村民現實生活密切相連,但同時又拉開距離,帶給村民獨特的審美享受,超越于他們的日常生活。而這種獨特的戲曲場域在“媒介化”的過程中,卻逐漸的衰落,戲曲視覺性的不斷強調與放大,也某種程度上破壞了戲曲整體的和諧和美感。伴隨著電影、電視等戲曲媒介對戲曲的日益滲透,農村的戲曲視覺場域變得更加的豐富、復雜,而理解戲曲視覺的變遷由此帶來的戲曲場域的變遷對村民戲曲審美乃至日常生活的影響,成為理解村民在媒介所構造的視覺文化氛圍中如何生活的一把鑰匙。

      二、媒介空間中的戲曲“視覺化”

      戲曲“視覺性”主要是由寫意構成的,通過劇場(廣場、劇院)所營造的環境,通過切末,通過虛擬性的動作和表演來實現的,而電視視覺是一種寫實的,首先給你的感覺是電視的視覺真實,靠的是視覺說服取勝。戲劇視覺重點在營造環境,營造一種藝術環境,在這樣的藝術環境中,帶給你的是一種“可感的真實”。想一想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根本沒有劇場,各方面設施也很差,撂地為臺就能吸引成百上千的觀眾,這跟戲劇視覺有很大的關系,正是戲曲視覺提供了一個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場”,在這個“場”中是脫離了日常生活的局限,并且吸引觀眾的目光,“召喚”觀眾的參與,獲得藝術的享受和熏陶。本來我們在戲劇場所營造的氛圍中,能夠走進戲曲中去,能夠去欣賞程式化的動作,華服奇臉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中,在“戲樂”機制中去達到演、述、觀眾的三者的交流,實現中國戲曲藝術感動人,進而調動人的“能動性”的作用。而站在傳統的角度上看,媒體文化是十足的異類,它的光怪陸離有極大的誘惑力,它以訴諸感官的娛樂來破壞大眾,“破壞的是傳統文化的想象空間和形而上的慣性?!钡?,由于傳統戲曲本身作為獨有韻味的視聽藝術超強的適應性,也使戲曲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能夠在新的電子技術的沖擊和影響下,不但沒有走向衰亡,反而被電子媒介“視覺化”,“影像化”,總體上適應著不同時代人對于戲曲觀賞的需求。

      而隨著電子媒介的加入,戲曲視覺空間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廣場到劇場到熒屏,從祠堂到舞臺到影像,戲曲的視覺空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西方的文化學者認為如今已經進人到一個“戲劇化社會”,“正如我們所在的20世紀,在電影、廣播和電視方面,戲劇的觀眾經歷質的變化……戲劇以各種新的方式被納人到日常生活的節奏之中。”盡管西方的“戲劇”觀念和我們所談的“戲曲”有很大差異,但是其無疑也點到了戲曲在現時代的存在事實,更啟發了我們對戲曲在“戲劇化社會”中獨特價值的思考。戲曲視覺空間的變化,實際上反映著戲曲內在的變化,也影響著戲曲的視覺呈現。在廣場或者說在農村的“空場兒”上,戲曲更是成為一種“狂歡化娛樂”的視覺呈現,具有著別樣的價值和意義。而戲曲進人影視,其視覺空間更是從三維變為二維,從廣場進人到百姓的客廳、臥室,從舞臺進人到屏幕,這樣的視覺空間的變遷,一方面是視覺文化深刻影響的結果,同時也是戲曲視覺呈現和戲曲視覺傳統的變遷,這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審美構成了一種張力,一種互動。但是,在電視視覺營造的真實環境中,“去”遠距離的展示一種虛擬性和程式性動作,總是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于是,為了進一步的吸引觀眾,電視就盡量用寫實代替寫意,展示戲曲藝術特質的細部,去展示一些夸張性的動作和獨特的唱腔,比如《三岔口》和川劇的《變臉》,用戲曲藝術的細部替代了戲曲的整體,于是,戲曲的“雅化”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不斷增強戲曲電視藝術表現的視覺性,加強舞蹈、燈光的烘托,加強寫實的表演,藝術在這樣的不斷暗示下脫離了老百姓,脫離了生活的舞臺和現實舞臺。

      但是,戲曲視覺又實現了和電視的對接,因為電視看重的是戲曲視覺的表現能夠被充分的被電視所吸收和改造,正如丹尼爾·貝爾在分析當代視覺傳播盛行的深層原因時候所說:“其一,現代世界是一個都市世界,大城市的生活和它限定的刺激及社交方式,為人們看和想看(而不是讀和聽)事物提供了優先機會。其二,就是當代風尚的本質是渴求行動(和冥想相反),尋求新奇,追求刺激。而恰是藝術中的視覺元素最好地安撫了這些沖動。”正是戲曲藝術中的視覺元素滿足了當代人對另類視覺的需要,因此首先被拿出來,作為影像的資源而大加利用。戲曲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中國文化的表征,在眾多的宣傳片,比如申奧(奧運會)、申博(上海世博會)乃至全球矚目的北京奧運會上其都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戲曲被影像化,一方面安撫并滿足了人們的視覺沖動,同時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對民族文化的一種自覺的“認同”。

      而戲曲通過視像媒體進行傳輸的過程,是其進一步“視覺化”的過程,這不僅是其獨特的視覺性(表演、服裝、臉譜等)的又一次視覺重組和呈現,而且是戲曲視覺形式、戲曲視覺空間的重要變化。這樣的改變,絕對不是由舞臺的表演向圖像錄制表演這么簡單,以戲曲電視為例,“電視戲曲,也稱戲曲電視,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與現代化電視技術相結合所產生的新興藝術品種。它指運用電視的技術手段,突破戲曲舞臺的時空局限,適當采用實景及電視視聽語言來表現戲曲藝術、反映戲曲文化現象的一種電視文藝形式?!?/p>

      而有些學者主張對戲曲進行電視化的改造,讓戲曲更要的適應電視的表現需要,比如劇本要增強戲劇沖突,減少戲劇的敘述性,回歸傳奇的敘事藝術,人物的塑造要突出個性而反對平面化和臉譜化,結構更要嚴謹和緊湊,語言要符合人物的特點和劇情發展,在表演上要實現功能轉換和風格擅變,而不能有太多的舞臺痕跡和程式化的表演,要根據電視寫實性的特性按照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去表現,盡量減少不符合實際的舞臺性的舞蹈動作和唱、念、做、打,要注重表演的體驗性和人物內心的挖掘與細節的展現,而不能留下做作的痕跡。在音樂上他也主張進行充分的改造,可以融合民間音樂、流行音樂的成分,讓音樂更能符合現代人的心理需求。在造型上,更是要舍棄舞臺上的臉譜化造型,恢復本真的服飾和裝扮,按照電視劇尤其是古裝電視劇的要求進行改造。而這些同樣也有人表達了不同意見,認為電視排成的戲曲片完全依靠“鏡頭語言”、“實景拍攝”、“音樂粗暴拼湊”、“消解方言”、“剝奪劇場觀眾”,認為“至今方興未艾的戲曲電視劇則對戲曲表演藝術的特質造成了幾乎徹底的摧毀。噴怒之情是溢于言表,在這里無法對此做出評價,但是筆者認為,戲曲多種媒介形態的多元共存對戲曲來說是好事情,它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推動了戲曲文化的傳播。但是,我們不能認為現代傳媒技術傳播戲曲方便快捷,就認為戲曲電視化是戲曲發展的必然出路,更不能把戲曲的發展看作是要么“作為舞臺劇場藝術加以保護”,要么“戲曲電視化”這樣非彼即此的二元對立。尤其是在農村,戲曲文化氛圍還比較濃厚,多種戲曲媒介形態共存,戲曲視覺和戲曲視覺化構成了農村豐富的戲曲文化生態,這需要我們實證的認識多種戲曲多種媒介形態存在的現實以及之間的相互關系,才有可能真實的評判戲曲視覺化的“功”與“過”,才能在戲曲文化的多元互動中真正發展中國的戲曲藝術。

      三、戲曲視覺文化研究之意義

      在目前,戲曲是多種媒介形式共存的,或者說戲曲構成了多種的視覺空間,在這方面,筆者曾經對河南省許昌縣興源鋪村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發現這里存在著戲曲舞臺演出、戲曲電視、戲曲電影乃至他們主動創造的電影和戲曲節目等多重戲曲媒介空間,構成了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戲曲視覺空間,這個戲曲存在空間為村民既提供了公共性的視覺空間,同時又提供了私人性的娛樂空間,既滿足了個人群體生活的需要,也滿足了日常生活放松的要求,并且多種視覺空間的存在和轉換,更是為村民開辟新的視覺空間提供了視覺經驗和審美經驗,所以才會有興源鋪村民的拍電影的事件,才會有他們組織自己的藝術團自編自導自演戲曲來表達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視覺空間的變遷也對觀眾的戲曲審美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戲曲從立體的呈現變成圖畫式的流動,從儀式性的表達變為娛樂性的釋放,從公共活動領域變為私人生活領域,戲曲的審美韻味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對戲曲的感知方式和感受都有了顯著的不同。人的感知構成方式—即它活動的媒介—不僅取決于自然條件,而且取決于歷史條件。從電子媒介、戲曲和觀眾的關系來說,戲曲在過去是人們尤其是農村人的主要的集體娛樂方式,戲曲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們的情感都有著難以分割的聯系。戲曲藝術那一招一式都撩人心魄的程式、精妙絕倫又感天動地的表演,和著那或鏗鏘、或動人的旋律,和著戲曲“以情感人”的魅力,早已沁人到農村素樸的觀眾心中,化作他們文化的記憶和歲月的性情,戲曲藝術巨大的娛樂價值、道德教化和認知價值④,就在不知不覺中發揮著作用。

      傳統文化的禮儀范文第5篇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大學生德育必須要能夠汲取其中的營養,保持中華族群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原因有三:一是當代大學生有責任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大學生是祖國建設未來之棟梁,其思想也將代表將來國人的思想,從國家族群發展的角度講,大學生必須要能夠肩負著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二是中國社會發展需要大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綜合國力明顯提高,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國際社會中的中國元素越來越多,中國文化成為了一種新的文化導向。大學生有必要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方面走在前列。三是大學生素質提升的必然結果。當前,中國大學生專業水平提高得很快,但人文素質卻出現了不小的問題,如自殺、同窗相殘、癡迷網絡等,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傳統文化中和諧理念的塑造,很多大學生為人處事以西方利己主義為信仰,發生了很多令人痛心的事情。因此,當代大學生不但要專業素質好,而且還要重新塑造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人文素質修養,從而提高綜合素質能力。大學生德育中引入傳統文化心理健康觀教育一方面將使大學生豐富傳統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將能夠塑造其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觀的心理素質,從而有利于其健康成長。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傳統心理健康觀的教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將得以繼承和發展。

      2傳統文化心理健康觀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德育工作模式的轉變

      從宏觀上來看,我國大學生德育工作模式基本是以西學為主,以國學為輔。從實踐來看,這種模式并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教授就曾指出:中國心理學發展老是離開本國的實際情況,盲目地緊跟在外國人的尾巴后邊跑。這種嫁接過來的模式雖然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尤其是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局限性,主要體現在:

      (1)大學生德育缺乏對傳統文化根基的基本培養。隨著中國實力的日益增強,國人越來越關注傳統文化的培養。長期以來,傳統文化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的一個盲點。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這一問題才逐漸被重視起來。那些認為傳統文化是封建陳舊的觀點越來越受到批判。站在新的起點回顧我國大學生德育的發展,我們不能否認西方德育思想尤其是科學心理學對我國大學生的積極影響,但由于長時間里,很多專家學者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心理學,造成了我國大學生傳統文化的根基并不扎實。從文化角度來看,心理是文化發展的必然歸宿,不同族群的心理特點也是不一樣的,文化對人的心理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和制約。我國大學生德育缺失了本土文化的熏陶培養,必然會影響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大學生德育缺乏對中西方心理健康教育觀缺乏全局性考慮。從倫理學角度來看,東西方文化有一個根本的區別,即東方文化注重倫理,西方文化注重規則。比如醫學上,中醫注重調理身體機能以治本,西醫借助技術治標。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則普遍流于注重西方心理學教育手段,忽視自身傳統文化心理健康理念的引導,不能夠把二者很好地結合,不能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布局。而以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施教則主要是傾向于借助心理輔導咨詢等技術手段進行,往往忽視大學生內在的文化特質,這樣施教的效果往往是治標不治本。筆者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有全局性思維,即要把每個“問題”學生當做一個系統,要把整個學生群體當做一個整體,要堅持中西方心理健康理念并重。

      (3)大學生德育缺乏對傳統文化心理健康理念的主動性引入。從大學生施教主體來說,大部分德育教師對傳統文化心理健康觀缺乏引入主動性。這個問題的存在既有主觀性原因也有客觀性原因。一者是自身知識的短板效應,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與掌握。二者是傳統文化相比西方文化來講,缺乏時髦性,不容易讓人感興趣。三者是目前也沒有成型的傳統文化心理健康觀教育模式引為參考。四者西方心理健康觀比較成型,且其容易操作。因此,大部分教師往往主動借助于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施教。大學生德育引入傳統文化心理健康觀教育將有利于打破目前以西方心理教育方法為主的德育工作模式,更為主要的是,傳統文化心理健康觀將從文化的角度介入到大學生德育工作中去,必將從根本上切合大學生的文化需求,從而提升德育工作質量和水平。

      3傳統文化心理健康觀教育有利于大學生自身品格的完善

      傳統文化心理健康觀教育可以通過其具體內容完善大學生的品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中庸”行止有度,維持心理平衡。中庸,即用中,出自《論語•雍也》,《論語•雍也》講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儒家的倫理道德觀,是修身養性、內修外化的一種適度平衡,包含了防止極端、偏激,保持不偏不倚“適中”的意思。這對于大學生調節心理平衡,調控情緒有積極意義,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發展。

      (2)“內省”積極審視自我,健全自我意識。“內省”由孔子最早提出,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內省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心理調節的重要內容。所謂內省是指在內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無過失,亦稱“自省”或“自反”,是一種道德修養方法。內省重要的心理作用在于孔子所說的“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看到別人有不好的地方,反觀自己有沒有同樣的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大學生加強內省,就是要通過不斷內省實現自我意識逐漸健全完善。

      (3)“貴和”處世,和諧人際關系。和諧的人際關系對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貴和”思想提供了一條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法則。“貴和”即和為貴,“和”意為和諧和睦。“貴和”思想主張“仁者愛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貴和”思想是古代哲人先賢關于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智慧總結,體現了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貴和思想衍生出了處理人與人關系的不朽原則—“忠恕之道”,即孔子所說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也就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是處理好復雜的人際關系的底線,如果每個人都能自覺地用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就可實現普天下和樂的理想狀態。貴和思想將對解決大學生因人際關系緊張而導致的心理焦慮大有益處

      (4)“義利”進取,塑造正確價值觀。義指道義、信義、正義、公平合理,利即利益。義利觀是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探討的重要問題。傳統文化義利觀提倡重義但也不忽視利,要取之有道?!墩撜Z》中講“,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墨子認為義利關系是統一的,“義,利也”,主張“兼相愛,交相利”,這是一種合作互利。傳統文化的義利觀值得大學生學習借鑒。正確的義利觀對健康心理的發展是一種正確導向,有利于大學生抵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拜金主義、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等行為,從而塑造正確的價值觀。

      (5)“內圣外王”修身,塑造健全人格。儒、道講內圣外王,即內心、自身要提高道德修養,達到圣賢境界,同時也要踐行仁義之道??鬃犹岢?ldquo;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強調“心正而后身修”,從而達到“德潤身,心廣體胖”,意思是人只要具備了較高的修養,就能心懷善,心無愧怍,進而感到舒泰寬闊??鬃舆€提出:“所謂修身養性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進一步闡述了修身養性與心理平衡的關系。大學生擁有“內圣外王”修身的心態,則可內心強大,正心進取,塑造健全人格。

      (6)“剛健”自信,積極入世。《易經》講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人應該效法天地剛健運行自強不息,積極進取且具有持久力??鬃犹貏e重視“剛健”的品德,認為這是“有為”的重要條件,《論語》講到:“剛毅木訥近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剛健”思想就是要使人樹立自尊自立自強關鍵,能夠積極入世,不逃避,不消極。這種思想可以堅強大學生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其奮發有為的精神。

      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www牛牛| 亚洲日本香蕉视频| 亚洲色av性色在线观无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中文字幕专区在线亚洲|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亚洲 综合 国产 欧洲 丝袜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女人影院想要爱|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熟妇av一区| 亚洲同性男gay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91亚洲性爱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播放在线| 国产亚洲国产bv网站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日亚洲9| 久久亚洲中文无码咪咪爱| 日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精品尤物yw在线影院|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丫|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 亚洲色爱图小说专区| 亚洲成AV人片在| 18gay台湾男同亚洲男同| 亚洲人成综合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亚洲人av高清无码|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 亚洲自偷自偷偷色无码中文|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精品AB无码播放|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www|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