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西方禮儀與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語言產生于人類對周圍世界的體驗、探索和理解之中,是人類的一種文化行為,它的發展和延續與人類所處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習俗、信仰和觀念密切相關,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必然產物。
西方禮儀語言最初源于中世紀的騎士群體。中世紀的歐洲,城堡隨處可見,生活在城堡中的貴族豢養了眾多的青年人為他們守衛城堡,這些人便是所謂的“騎士”。這些騎士年輕、聰慧,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經常寫一些詩歌送于城堡中的貴婦及小姐。在十四、十五世紀或更早一些的時候,在騎士群體中出現了大批用各種語言寫成的關于禮儀語言用法的詩歌以及如何運用禮儀語言表達愛情的文章,這些詩歌和文章或長或短,便于記憶。另外,中世紀時,書籍極少,且價格昂貴,所以,背誦作為一種語言傳播的手段在當時極為流行,禮儀語言由此開始從萌芽發展到傳播。但是,中世紀的歐洲是以基督教為主體的封建社會,騎士群體以十字軍的名義多次發動宗教戰爭,這與人類的文明與進步是背道而馳的,所以,禮儀語言作為一種文化概念在當時是有局限性的,并不具備社會含義。
16—17世紀,隨著封建騎士這一戰爭貴族的逐漸消亡和新的專制主義的宮廷貴族的興起,禮儀語言作為文化概念在西方社會才有了意義。禮儀語言這一概念出于當時著名的文化倡導者埃拉斯穆斯·封·鹿特丹的《男孩的禮貌教育》這本書,隨后逐漸為社會所接受。眾所周知,在語言的發展歷史上,一種新的語言表達方式首先是由個人所倡導的,不管埃拉斯穆斯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他顯然是在該書中說出了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吻合的語言,這個概念隨后便逐漸融入到人們的意識之中并在各種流行的語言中得以發展。這期間,由于商業和技術的發展,人們交往頻繁,就餐禮儀語言發展和傳播得較為迅速,出現了大批的關于“就餐禮儀語言”的詩歌,其中以意大利和德國的就餐形體禮儀語言流傳得最為廣泛。例如:
1.就食之時,靠外用手。人坐爾右,用爾左手。須避須戒,用爾雙手。
2.吐痰于桌,實非有禮。謙謙君子,恕不為此。爾欲吐痰,吐入痰盂。離桌避席,勿使人嫌。
3.就餐前應洗手:盥洗手爪,當在食前。
4.豎子若流涕,勿使手去鼻,手為持肉用,不為粗陋舉。這些禮儀最先是在上流社會和宮廷圈子中流行的,隨著各階層的富有程度和相互間聯系的增加,宮廷貴族和市民的交往范圍日益擴大,這些最初在上流社會形成的禮儀開始世俗化,在社會廣為流傳并逐漸成為社會生活中人們語言交往的普遍形式。例如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市井禮儀語言:
A:您身體覺得不舒服嗎?(當發現對方有鼻涕流出時)
B:還好,稍感不適。(背過身軀用手帕擦掉鼻涕)。這兩個例句的含義是:A想提醒對方臉上有鼻涕很不文明,但顧及到直說會使對方感到窘迫,所以采取了禮儀語言的表達方式。B或許身體并未感到不適,但是為了使A不認為自身的狀態不文明,也采用禮儀語言敷衍過去,并及時背過身軀擦掉鼻涕。以后再遇見時,雙方的感覺仍然是美好的。再如,一名出身于市井階層的青年去參加一個貴族聚會,女主人問起他父親的情況,青年人答道:
夫人,他是您卑微的仆人,許多人都知道,他一直病魔纏身。承蒙您恩澤倍加,經常派人前去探望他的健康狀況。該例句中運用了“許多人知道”、“經?!薄ⅰ安∧Юp身”的字眼,這些詞匯在當時屬于過渡詞匯,宮廷和上層社會不太使用,但在市井階層還在使用,屬于禮儀語言。這個例句說明,當時的上層社會與市井階層的交往已經很普遍,交談也基本使用禮儀語言,只是因為所受教育的不同,在禮儀語言的運用上稍有差異。
西方禮儀語言這一概念的形成歷史是西方社會的縮影,這一縮影作為一個階段和一種模式,標志著一個囊括了各種不同民族的社會形態。在這個社會中,人們采用的禮儀語言,包括意大利語、英語、法語等均代替了以往刻板的拉丁語,在宮廷社會這樣一種新的社會形態中起到了穩固性的作用,并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歐洲社會逐步發展的文明基點。宮廷社會的狀況以及自我意識的特點,在禮儀語言的概念中得到了表現。同時表明,禮儀語言也促使歐洲在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的社會基礎上形成了_一個統一體。
二、禮儀語言與東西方民族個性
對東方民族個性產生深刻影響的是儒學。儒學思想對東方民族的社會結構和價值體系具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是國家集權主義的基礎,建立在倫理道德基礎之上的人際關系是絕對的集體意識,它要求下級絕對服從上級,不能有所異議。在這種倫理觀念的制約下’國家或民族、村莊或家族,很容易形成“命運共同體”。所以皇權制度和政治在東方社會是占主導地位的,生活在家族結構上的群體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非常有限,既定的生活模式構筑了既定的語言模式,這在一定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阻礙了經濟和文明的發展,也制約了禮儀語言的發展和普及。
道教思想及其孕育出來的直覺思維是東方民族個性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東方的道教學說追求的是超越性,即超越自然界、超越人生和社會的力量,實際上是欲通過超越的形式達到對人生追求目標的信仰和期待,而這種超越的力量實際上則是抽象的、模糊的。直覺思維是東方民族普遍的思考模式,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直覺思維是瞬息而現、靈活多樣,超脫了概念思維精確性要求的限制,它思維速度快、流量大,追求的是整體、絕對的知識,而不是部分、有限的知識,它不是邏輯的、分析的和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而是注重定性分析、忽視定量分析。由于東方民族個性的這種特質,在禮儀語言運用方面也表現得模糊,寓意也非直接、明了。例如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劉姥姥和鳳姐的對話:
鳳姐笑道:“親戚們不大走動,都疏遠了。知道的呢,說你們嫌棄我們,不肯常來;不知道的那起小人,還只當我們眼里沒人似的。”這雖是禮儀語言,但內中含義較模糊,隱約透出有錢人一種居高臨下、無視他人的傲慢態度。思維方式也是直覺的、瞬息而現的。
劉姥姥:“也沒甚的說,不過來瞧瞧姑太太和姑奶奶,也是親戚們的情分……”該句話仍然是禮儀語言,但表達的意思也是模糊的,可以理解為希望得到一些物質上的援助卻不便直截了當地說明,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話語是模棱兩可的,思維注重的是定性,而非定量。
西方文化產生于歐洲。首先,就地理位置而言,歐洲面臨大西洋,南瀕地中海,海岸線曲折,多天然優良港灣,適于發展海洋貿易和運輸,這種不受客觀環境和自然規律制約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開拓精神,民族個性也具備開放和外向的特質。其次,西方多數國家信奉基督教?;浇陶J為,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是戴罪之身,人的整個生命都是上帝賜予的,要虔誠地信仰和遵從上帝,只有這樣,在來世人的生命才能得以拯救,才能步入天堂。在這個總的原則規約下,人們不自覺地認為上帝永遠在監督自己。因此,禮儀語言及舉止很容易被西方社會采納和接受。另外,西方文化自亞里士多德起就注重邏輯思維。邏輯思維在定性與定量分析中,更注重定量分析,偏重于對事物進行量化研究。這種量化使得西方民族個性帶有精確性、嚴密性、縝密性。所以,禮儀語言在運用上表現得比較直白、理性。例如歐洲電影《憂郁的星期天》中的對話是這樣的:
A:你作的曲子動人心弦,稍后可以請您喝杯香檳嗎?
B:倍感榮幸,但是唱片利潤要平均分攤。這兩句話的對白鮮明地展現了西方的民族個性,即優雅的禮儀語言中直白地闡明利潤的分成。思維注重量化、精確。上文舉出擦鼻涕的對話也很直白,A的問話讓B直接感覺到必須立刻擦掉鼻涕。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語言體現了西方民族的內在氣質??梢娢鞣降拿褡鍌€性和禮儀語言是圍繞著地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的大環境滋生的,是在天然的地理環境的刺激下、漫長的宗教信仰和理性的思維范疇的熏染中、對科學和哲學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得以同步發展并趨于完善的。
三、西方禮儀語言在東方的意化及借鑒
(一)東方的哲學心理
東方的民族個性造就了民族的品格,也孕育出了民族的哲學心理。這種哲學心理經過遺傳作用,逐漸積淀并固定下來進而制約著民族的發展。語言作為重要的交往媒介,也必定受其影響,這一影響不僅決定著漢語民族語言自身結構模式的建立,而且決定著該民族語言對外來成分的吸收和改造。東方哲學心理的特點是內省、聯想、頓悟。因此,當新的貿易關系將中國經濟納入世界經濟中,作為群際交流的西方禮儀語言逐漸在國人中普及時,東方哲學以其特有的順應、包容和求均的心理將西方禮儀語言逐步地意化并借鑒。外來語是漢語語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西方禮儀語言作為外來語的組成部分,在意化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哲學心理因素。東方哲學應是重“人治”,基本精神是“綜合的盡理之精神”,“相應相聲,合為一體”。從漢語民族的哲學觀點探究,無論是語言、心理素質,還是政治結構,都是以中庸、平和、謙虛為基準的。例如,當說話者對對方提出的話題不感興趣,持反對意見的時候常會這樣表達:
A(提出問題者):我認為昨天的歌劇非常完美。
1統計學處理
依據浙江省三級甲等中醫院評審標準,對實施精細化管理前(2009~2010年)、后(2011~2013年)按月抽查進入介入室前的行為(手消毒)依從性、按季(月)監測空氣合格率、按月檢測污染物處置合格率兩組數據進行比較。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介入室預防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質控指標:手術人員進入介入室前后的行為(手消毒)依從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空氣檢測合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污染物處置合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Ⅰ類切口(椎體成形術、經皮血管內操作等)醫院感染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精細化管理提高了參與手術人員行為(手消毒)的依從性和污染物處理的合格率。
3討論
3.1精細化管理的核心要義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科學化管理理念。日本的精益生產理論基礎上產生了精益醫院思想[4],而精益醫院思想是精細化醫院管理的思想基礎。精細化管理的實質是將管理目標分解細化和落實的過程??剖以诖_立了“精細化管理”思想后,應結合科室現狀,分析存在問題、找出薄弱環節。精細化管理對管理者要求要盡職盡心,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每天都要對當天的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及時處理。我們以組織和流程作為精細化管理的抓手,是想盡量通過改變流程來改變人的習慣。一般認為直接改變人的認知(思維)難于改變人的行為。而改變人的行為是改變人的想法的最佳途徑[5]。根據這個指導原則,在設計精細化管理流程時要求把復雜的事件簡單化,把簡單的事件流程化,把管理要求制度化,把多個流程形成體系化,形成了一個讓人易于接受的操作方案。
3.2各項制度建設是實施精細化管理預防醫院感染的基礎
基層醫院介入室一般只配備1臺DSA設備,往往各科共用設備,如消化道的支架置入是污染手術,而經皮血管內操作與骨科椎體成形術等是無菌手術,各種手術之間存在交叉感染的隱患。另外介入手術參與學科、人員多也是其特點。參與各科醫生無菌觀念不同,發生醫院感染的潛在因素增多。因此做好制度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有關規章制度建設,主要有《介入工作室工作制度》、《介入手術室消毒隔離制度》、《介入手術室醫院感染管理制度》、《介入診療耗材管理制度》等。使人、物、潔、污物流符合功能流程和醫院感染管理要求。必須使用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介入診療器材,建立一次性耗材使用登記本。醫療廢棄物已成為影響公眾健康的世界性問題[6],使用后的一次性導管及椎體成形術用具等醫療廢物按醫療廢物管理制度要求進行處理,不得重復使用一次性介入診療器材。其他有關的消毒技術及醫院感染管理均按衛生部《醫院消毒技術規范》和《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執行。
3.3重點環節控制和持續質量改進是精細化管理中預防醫院感染的關鍵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文化涵蓋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文化有很強的地域性,地理條件決定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以及思想,是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條件。中西方文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語言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單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與長時期變化不大的某些地域性差異相比,中西文化的歷史性差異就更明顯些。文化更明顯的存在著縱向的、歷史性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的地域性差異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表現在對顏色詞語的使用上。每一種顏色在每一種語言都有其固定的符號代表。顏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英漢民族有共同感覺。盡管符號本身千差萬別,但它所表達的實際意義是相同的。然而,英漢語中的顏色詞雖然有很多其理性意義相同,但其比喻意義及其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內涵卻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時顏色已不在是客觀的物質的烙印。有些顏色詞語在和其它詞語搭配后會形成完全失去本色而具有新意義的詞或詞組
地域的差異對文化有很大影響。英漢語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環境特點的習語。英國是島國,多數為沿海地區。英國多數人都以打魚和航海為生,英語里產生了大量的與捕魚和航海有關的表達;例如,“red?herring”短語字面意思為紅色鯡魚,表示為迷惑對手而提出的錯誤的線索或偽造的事實。熏制后鯡魚呈紅色的,帶有一種獨特的味道。red?herring最早出現在1420年左右,不過其比喻義直到1884年才開始使用。在訓練獵犬搜尋狐貍的時候,人們把這些紅色的鯡魚用線栓住放在森林里來吸引獵犬,人們有時候還把鯡魚放到真正有狐貍出沒的地方來測試獵犬的搜尋能力,看它是否能夠抵抗其他的味道,繼續尋找狐貍的蹤跡。
二、中西方文化的歷史性差異
文化也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從語言文字中體現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主要表現的還是歷史性而非地域性差異。不同的文化賦予了不同語言顏色詞不同的涵義,顏色詞都帶有顯著的文化烙印。顏色不僅僅本文由收集整理是事物表面的色彩光澤,它在不同場合所代表的意義有著很大的區別,這就是它的延伸意之所在。下面以幾個紅色相關的詞語為例來看中西方文化的歷史性差異。
(一)red letter day。
盡管在英語國家和中國,紅色往往都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但其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還是有差異的。在英語國家的日歷中,西方一般指圣誕節或其他節日常用紅色標明。因此,:重要的或值得紀念的日子。從十五世紀起,教會日歷用紅色標記所有的宴會日和宗教紀念日,黑色標記一般日期。所以“red-letter”的轉義就是“可紀念的”、“喜慶的”。“a red-letter day”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良辰吉日”。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對應的顏色就是紅色,八卦中的離卦也象征紅色。在許多國家和民族中,紅色有驅邪的功能。每逢春節,小孩還要穿紅背心和紅褲衩來消解災禍、化兇為吉。喜慶的日子都離不開紅色。對中國人來說,紅色意味著吉兆、財運、吉祥、喜慶。在婚禮上和春節都喜歡用紅色來裝飾,如結婚時貼紅喜字。
(二)in the red。
紅色還指“負債”或“虧損”,“in the red”負債;赤字。該短語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會計學上通常用紅墨水記錄債務,用黑色記錄利潤?,F在西方國家的證券交易過程中,紅色表示股票價格在下跌。而中國則用紅色代表上漲。
(三)red tape。
“red tape”指繁瑣拖拉的公事程度,尤指令人難以忍受的復雜形式和過程。從十七世紀起,英國政府部門的官方的文件都是用紅色帶子(red tape)捆扎的。因此red?tape被用于形容人們在和政府或官方機構打交道時往往會遇到的拖延、混亂等令人煩惱的障礙。
(四)see red。
“see red”意為“勃然大怒”,來源于西班牙人斗牛時拿著一塊紅布不停地晃動,牛見到紅色就瘋狂地活動起來。
但另一方面,紅色的使用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表達相同內涵的例子。例如紅色在中西方都有代表“愛情”的意思。中國人用南國紅豆寄相思,西方人送紅玫瑰給情人,紅色的西紅柿被稱為“love apple”。再如漢語中用“臉紅脖子粗”、“面紅耳赤”來表示“生氣、憤怒”;英語中也有“like red rage to a bull”等一類短語表示“憤怒”,用來激怒牛的紅布被喻為“令人憤怒的事”。同時紅色也用來表達某些感情。英語中的“become red-faced”或her face turned red同漢語中的“臉紅”一樣,表示“不好意思”、“難為情”或“困窘”。
三、總結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 中西文化差異 西方文化意識
英語作為一種外國語言,我們在教授與學習中應通過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滲透有關的政治、文化、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西方文化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異
(一)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不僅用在親屬之間,在非親屬之間也經常使用。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在交際的工程中我們稱對方“UncleGreen”“Auntie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非常別扭。在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Tom”。又如“教師”這一詞語。在中國的校園中,我們在稱呼教師的時候很自然地會叫“王老師”、“張老師”、“李老師”。我們不僅把“教師”這一詞語當成是一種稱呼,還把它當成一種尊敬的方式。而在西方國家中,“教師”僅僅是一個職業而不是一種稱呼,所以如果把格林老師叫成“TeacherGreen”,顯然是不正確的。對方聽完后.也會感覺非常別扭。在英語中,可以稱呼對方“Miss.,Mrs.,Mr.”等。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如果對于女士,在不知其婚否的情況下,稱對方為“Ms.”是最保險的。
(二)打招呼。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但你若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三)客套語。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四)隱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初次見面的時候,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總是會涉及到一些個人問題,譬如年齡、婚姻、收入等。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問題是對個人隱私的一種侵犯。年齡在西方國家一向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英語國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同樣,對于中國人常用的寒暄用語:“去哪啊?”在外國人眼中也是一種對于隱私的窺探.在與外國人交流的過程中,也要避免。
(五)感謝和答謝。
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反而會疏遠彼此之間的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問,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hT ank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當別人給自己提供幫助、服務或食物的時候,中國人即使內心很想接受,回答通常也是:“謝謝.不用了。別麻煩了?!边@其中表現了中國人的含蓄與委婉。而外國人接受時會直接說“Yes,please.”拒絕時會直接說:“N0,thanks.”這其中體現了外國的人直接和坦誠。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就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人.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二、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方法
(一)注重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作主觀評價。如: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isa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對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如在老鼠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應做有心人,隨時給予介紹,使學生達到真正地掌握英語的目的。
(二)創設運用英語的情景,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方式
我們的學生雖然水平有限.不可能完全達到運用英語思維,但是作為教師必須進行引導,由易到難,逐步培養這種思維能力。背誦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教師挑選一些有關外國文化的小文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背誦,接著教師就文章的內容提出問題,這個時候學生是不需要先把問題和答案翻譯成漢語再進行回答的。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可以進行復雜的訓練活動。如:編排話劇、講故事等。這些方法既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西方人待人處事的態度和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更能有效訓練英語思維,運用英語交流,真正達到學習英語的交際目的。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
【關鍵詞】差異;文化;禮儀
【中圖分類號】G522.48 【文章標識碼】C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9-0091-01
一、引言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不同文化有自己的獨特的禮儀,只有認清中西文化禮儀的差異,才能在外事交流中表現得正確得體,在外語學習中正確理解領會異族文化內涵。
中國的禮儀,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經過不斷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繼承了幾大古代文明,經過中世紀的黑暗,迎來文藝復興,孕育出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因而,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二、禁忌習俗的差異
西方人不喜歡13。緣起基督教故事“最后的晚餐”中猶大出賣耶穌,有13個人。西方人也不喜歡星期五。中國人不喜歡4,因為與“死”同音,認為8、6吉利,偏向于雙數,追求成雙成對。 中國人尊老,而西方人忌老。 中國人喜黃色,有圖騰為“龍”,視為龍的傳人。而西方則認為龍是蛇,基督教中蛇就是撒旦、是魔鬼,黃色暗含斷交之意。
國人在饋贈送禮時不可“過時送禮,事后補禮”。 中國人送禮時習慣說“禮不好,請笑納”。對年長者不能送“鐘”,送禮不送烏龜,因烏龜有“王八”之稱。外國人在送禮時不求貴重,意到便可,送禮收禮時少有謙卑之詞,但禮品包裝要求精美。在與人交談時,西方人忌談論個人私事、年齡、婚姻、收入等。
三、語言行為禮貌的差異
在朋友見面時,中國人愛說:“吃飯了沒有?”“您去了什么地方來著?” 對英美國家的人來說,這多少觸犯了他們的隱私權,他們會感到不高興。同樣,漢語中的“到哪兒去啦?”很多西方人士聽后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可能是:你管得著嗎!難道我就沒有一點自由嗎?他們沒有弄清楚在中國“你去哪?”是問候語。實際上,問話人并不想知道答話人去哪,只是為了禮貌而已。而在這種場合下,西方人則說Hello、或Hi。分手時,他們還要說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Good-bye。之類的話。中國人分手時,客人對主人說“請留步”,主人最后要說“慢走”、“走好”之類的話。
在漢語里很禮貌的稱呼在英語文化里卻可能是很不禮貌的。例如:“小+姓”(如“小李”),在漢語里是個親切的稱呼語。但若用此稱呼美國人,卻是極不禮貌的。反過來美國人喜歡用名字稱呼對方,以示親切。不僅年齡相近的人之間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兒子甚至對其父親直呼其名。但在中國,直呼其名在很多場合則顯得不夠尊重,孩子直呼其父母之名更是忌諱。中國人稱呼別人時,有時在此人所擔任的職務前加上他的姓,如“張經理”、“王校長”、“劉老師”、“趙阿姨”,變成英語就成了Manger Zhang 、Principal Wang 、Teacher Liu 、Aunty Zhao 等。這樣的稱呼都是屬于懂英美文化的“仿制品”。其實在絕大多數場合下,英美人稱呼男的為Mr(先生)女的Mrs(夫人、太太)或Miss(小姐)就足夠了。只有少數職業或職務可用于稱呼。如醫生或有博士學位的人稱Doctor,有權主持法庭審判的人可稱Judge等。
在聽到別人贊揚時,中國人往往是否定對方的贊美詞,貶低自己一番,表現得很謙虛,而西方人則一般沒有貶已尊人現象。他們聽到贊揚后往往表示高興并如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中國人請客時,無論菜多么豐富,總是謙遜幾句“今天沒什么好菜,隨便做幾樣”。本是客套話,可西方人聽了認為,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見沒有誠心,同時也說明你不尊重我。同樣中國學生聽到外國人說:“你的英語說得很好!”之后,往往回答“不,不,我的英語說得不好”以示謙虛,孰不知客人聽了這種回答是要生氣的。因為英語是他的母語,他有能力判斷語言的好壞,學生的回答等于說他不懂什么是好的英語,相反,西方人在受到表揚時,首先表示感謝,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四、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中國傳統服飾有中山裝、旗袍。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較為隨意的服飾。
五、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既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并沒有什么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六、結束語
通常,人們習慣上將文化分成兩類。一類是知識文化。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科技成就等。另一類是交際文化。包括社會習俗、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行為準則等。交際文化在語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廣,從日常談話中的問候、告別、稱贊、致謝、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語至身勢語等。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可以等值傳遞的,文化有其共性,然而共性代表不了差異,妨礙文化和語際交流的正是分屬不同文化和語言的特殊現象。這是各族人民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環境、傳統習慣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反映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許多地方存在差異,尤其是交際文化上的差異更明顯。
造成中西方禮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環境和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體系和價值觀。禮儀是與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對應的,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在禮儀的表現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為、語言的面上;而中國禮儀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行為人的語言、行動本身具有話語意義,同時還需從行為人的語言、行動中去“悟”出一些東西,在言傳的同時,還需意會。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我們應該努力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并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未來,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