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團建徒步策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共青團 中學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c)-0000-00
中學共青團在全團居于基礎性、戰略性、源頭性地位,而中學階段也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加強實踐育人,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保持中學共青團工作的先進性,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共青團發展中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重要課題。
筆者結合學校近年來在共青團工作中的實踐,談一談探索新時期中學共青團工作的新內容、新載體和新方法。
一、當前中學共青團工作存在的問題
共青團作為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需要不斷鞏固和擴大群眾基礎,帶領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總體來說,目前中學的共青團組織建設基本比較健全,也能夠開展各類教育活動,但面對新時期各類思想交鋒、交融、交織的現狀,以及教育改革大潮的風起云涌,一些以前行之有效的舉措出現了狀況,一些未曾遇到的問題擺在了眼前。
1、共青團的組織建設不規范。
由于對教育理念理解的偏差,某些學生、家長、學校都把“分數決定一切”的觀念牢記心間,學校中心工作全部放在教學方面,以考試成績“論英雄”,從而忽視共青團的工作,造成團組織的架構松散,有的地方團員干部嚴重缺編,換屆工作不夠規范。團員培訓工作流于形式,缺乏明確的目標,團員發展隨意性較大。
2、共青團工作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當前,社會思想多元化的趨勢非常明顯,人的思想觀念變得日益豐富與活躍,這些變化對廣大青少年的價值取向、行為習慣等方面已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面對新的變化,共青團工作不能與時俱進,依舊墨守成規,以說教為主要手段,通過灌輸將觀點強加于學生,難以與學生產生良好的互動,不是給人“霧里看花”就是“拒之千里之外”的感覺。
3、共青團員的先進性有所弱化。
某些同學加入了共青團之后,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將入團作為一種功利行為,組織觀念淡薄,不能積極參加團的活動,只選擇對自己有用的活動,沒有起到示范帶頭作用。長期以往,積累越來越多的問題,給團的工作造成較大的壓力。
二、新時期做好共青團工作的途徑
近年來,耀華中學團委堅持立德樹人,以思想引領為首要任務,以服務學生成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破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載體難、內化難的瓶頸問題,適應新常態,建立新思維,努力開創引領廣大青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的新格局。
學校共青團在學生教育中突出“全面性的育德養成設計”、“系統性的團員隊伍培訓”、“自覺性的行為習慣養成”、“體驗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自主性的學生校園活動”、“創新型的合作教育機制”。
1、堅持共青團的領導核心地位,加強組織建設,深化思想教育。
學校注重共青團組織的建設, 構建以黨建帶團建、以團建促黨建、黨團互動的中學共青團工作新模式。按照《團章》規定健全學校共青團的組織機構。由學校黨總支委員、德育副校長負責團委工作,2015年1月完成新一屆團委換屆工作,目前校團委委員9名,包括教師委員7名,學生委員2名。
堅持指導團員理論學習,進一步完善團組織生活制度,重視先進青年培養,發揮課堂主渠道,引領學生系統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通過青年黨校和團組織活動,增強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
實施“三個一”工程,即每年開學初,八年級和高二年級學生給初、高中起始年級出了一期主題板報,上一次主題團課,示范一次活動,形成“以老帶新”,互促互學的氛圍。
嚴格“推優入團”和“推優入黨”流程,對高一年級學生采取“基礎、認知、引領”的方法,普遍進行黨的基礎知識教育;對高二年學生采取“探索、拓展、思考”的方法,強化培訓優秀分子;對高三年級學生采取“推薦、培養、提升”的方法,保障新鮮血液的純凈。
2、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宗旨,加強思想引領,培育核心價值觀。
長期以來,學校團委一直把中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放在基礎性位置來抓。入學第一課,組織學生走進校史館,召開“我驕傲我是光榮的耀華人”的主題班會,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中學生的意志、性格正處于形成的過程中,有很強的模仿性,也追求生活中的偶像。校團委主動進行引導,推動實踐育人,以耀華建校89年來涌現出的15位兩院院士校友為榜樣,挖掘他們“勤于學、樸于事、忠于國、誠于心”的感人事跡,為中學生提供鮮活的學習素材,通過榜樣的力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組織學生走訪“兩彈一星”功勛于敏院士、大型計算機專家金怡濂院士、著名小兒外科專家張金哲院士、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院士等校友,鼓舞激勵著莘莘學子“做有意義的事,成為國家棟梁之才”。
2014年10月,中央臺《朝聞天下》欄目以耀華勤樸忠誠校訓為主題,介紹了學校在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績,反響熱烈。
升旗、集會、重大活動必唱國歌、校歌,以“兩臺兩刊”(即“耀華學聲” 廣播電臺、“耀華學聲” 電視臺、《耀華學聲》簡報和《耀華園》校刊)為核心的耀華校園媒體體系基本形成,助推了耀華園主流價值體系的形成和培養。針對新媒體時代,團組織發揮校訊通、網站、短信、微信等新媒體的引領作用,增強思想引領的時尚性和互動性,努力營造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氛圍。
每年的18 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更進一步增強了青年學子的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我與祖國共奮進”主題教育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
3、堅持服務成才的基本職能,培育法治觀念,維護學生權益。
共青團是青年權益的主要表達渠道,是青年實現民主生活的重要組織,代表和S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是增強共青團組織對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徑。學校團委專門開設法制課程,重點加強“兩法兩例”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邀請校領導每學期為各年級學生進行“責任與義務”系列講座。學生們還自發組織了“模擬法庭”社團,增強學法、守法意識。同時,堅持開辦家長學校,強化家長在青少年學法過程中的表率作用。
為了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心理調控能力,學校創設了心理聊天室,開設心理輔導課,提供青少年維權服務熱線和信箱,聘請專家定期舉辦專題講座釋疑解難。每年組織教師深入家困難學生家庭走訪調查,幫助他們申請“金秋助學金”。
4、堅持常規活動和創新活動相結合,探索新載體,豐富教育手段。
耀華團委注重建立教育信任和群體聚力,師生共同追求真善美。每年 “耀華杯”文化大賽、英語風采大賽,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讀書月、實踐月,所有活動均由學生會通過調研、探討、策劃、組織、總結,形成活動“自下而上、學生主體、由外到內、觸動心靈”的特色。突出意志磨練教育的徒步遠足,科學素養教育的參觀生態園、科技館,培養合作意識和能力的拓展訓練,責任理想教育的感受北大清華等,形成貫穿整個高中學段的社會實踐系列。
引領學生求索世間的真像,與居委會合作開展“做一日居委會小主任”社區實踐活動,與交通大隊合作開展“做一日小交警”活動,看望老教師活動等,都能使學生體驗生活的實際內容。引領學生求索靈魂的真意:先后組織學生為玉樹和汶川地震災區及白方禮小學捐書、捐款、送棉衣等活動,此外軍訓學農活動、春秋兩季運動會、校園公益崗、國旗下演講,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在成長中感悟。
自2010年,為了破解對于學生教育內化難和載體難的“兩難”問題,學校開展了一項重要的活動――創建班,讓一代偉人成為耀華學子的精神榜樣。創建“班”活動基本上經歷了“學習――實踐――推進”三個階段。學子們不僅深入了解的光輝的一生,自編劇本、自創詩歌、自演劇目,實現自省、自強、自立、自悟。還通過各種活動踐行總理精神,使創建“班”活動形式的進一步豐富、內容的進一步深化。耀華學子在校園各處、社區、泰達心血管醫院、兒童福利院、鶴童老人院等開展公益活動已經成為常態。 學生團委、學生會結合《耀華學生形象標準》走訪校友、家長和在校學生,進一步遴選出耀華學生應具備的優秀素質30條,成為耀華學子學習秉承耀華傳統,學習精神的內化指標。
通過組建國旗護衛隊,讓創建“班”活動成為“學黨史、知黨情、跟黨走”和“我的中國夢”的有力載體,引導青年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勵全體耀華學子努力學習,為美麗“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三、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幾點思考
2016年,耀華中學團委獲得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的稱號,成績的取得令人振奮,但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共青團改革的道路任重道遠,許多地方還值得我們去思考。
1、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
根據團中央前不久出臺的加強新形勢下發展團員和團員管理工作的意見, 提出到2018 年底將初、高中畢業班團學比分別控制在30% 、60% 以內。此項舉措的目的是提升團員的質量和先進性,嚴把“入口關”。
2、處理好局部和整體的關系。
中學共青團的工作, 必須堅持圍繞教育工作中心和服務育人大局,不能“高處不勝寒”,更不能“一枝獨秀”,要主動適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形勢,與教育教學工作統籌兼顧,形成合力, 才會有更大的工作空間和更好的作用發揮。
3、處理好階段與階段的關系。
共青團工作針對不同的年級應體現出針對性、實效性,加強各年級共青團工作的銜接,明確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既要防止拔苗助長,注重循序漸進,也要防止蜻蜓點水,表面文章。
4、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青少年對共青團的感情、認識,絕大多數是從中學階段培育的,所以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引領和理想信念教育是共青團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對中學生的思想引領不應僅僅局限在教室和書本,而應該開展實踐育人。理論與實踐如同鳥之雙翼,相互配合才能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