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危重病急救醫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29例患者中排除了臨床資料不全者5例,共入選324例。其中男性176例,女性148例;年齡21~89歲,平均(53.56±1892)歲。
1.2 研究方法 記錄ICU內患者如下資料:①一般項目:年齡,性別,入院診斷,病因,既往慢性疾病史。②臨床指標;入住ICU24 h內的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APACHEⅡ)評分,各器官功能指標,是否存在膿毒癥,ICU停留時間,在ICU的死亡原因[1,2]。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病死率及死亡原因 324例ICU患者中死亡144例,ICU病死率為44.4%。表1結果顯示,在ICU治療期間患者常見的死亡原因主要為中樞神經系統衰竭、放棄治療及呼吸衰竭[35]。
2.2 死亡危險因素分析 將324例患者分為存活組(180例)與死亡組(144例)。對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與ICU患者死亡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死亡組的既往慢性疾病數、膿毒癥的發生率、APACHEⅡ評分、呼吸衰竭發生率及中樞神經系統衰竭發生率均高于存活組(P
3 討論
本分析結果顯示,我院ICU的病死率為44.4%,考慮與ICU收治患者的適宜性、診治的有效性和及時性及地區性經濟水平等有關。ICU的病死率與患者的年齡無關。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中樞神經系統衰竭是ICU死亡患者的主要原因,把握顱腦重癥患者收入ICU的適宜性,提高ICU及相關科室對顱腦疾病患者的診斷、評估、監測及治療的有效性、準確性和及時性是我院ICU的主要任務。放棄治療是我院ICU患者的第二位死因,我們認為與地區性經濟水平較低有關。同時,應嚴格控制感染,合理應用抗生素,以降低膿毒癥的發生率;積極防治呼吸衰竭及MODS。
4 結論
我院ICU患者的主要死因為中樞神經系統衰竭、放棄治療、呼吸衰竭及MODS。為改善患者的預后,應積極防治中樞神經系統衰竭、呼吸衰竭及MODS。
參 考 文 獻
[1] 吳東,翁利,杜斌,等.年齡對重癥加強治療病房高齡內科患者預后的影響.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8,20(5):301302.
[2] 何征宇,皋源,王祥瑞.48例轉入或重回重癥監護室死亡患者的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6,18(12):740742.
[3] 北京市科委重大項目MODS課題組. 1087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臨床流行病學調查.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7,19:26.
【關鍵詞】 通信系統 創傷 急救模式
當今社會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頻繁發生,從地震、礦難、冰雪災害,到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創傷患者越來越多,全球每年因為各類突發事件的死傷人數在數千萬人以上,創傷已成為當今人類的主要危害,在醫院病人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如何縮短搶救時間,抓住“黃金一小時”[1],成為嚴重創傷救治成功的關鍵。傳統的急救觀念往往使得處于生死之際的傷員喪失了最寶貴的幾分鐘、幾十分鐘“救命的黃金時間”,因此提倡和實施現代創傷救護的新概念和技能勢在必行[2]。我院與市120急救中心通過聯合使用數字集群通信系統救治創傷病人,縮短了患者搶救時間,降低了死亡率。
資料與方法
1 一般資料
統計我院急診室2006年~2008年由市120急救中心送至的創傷病人,包括多發傷、復合傷、腦外傷、脊髓損傷、四肢骨折、肋骨骨折肺挫傷、腹部閉合傷等(創傷病人分類見表1,其中損傷嚴重程度評分(ISS)>25分的嚴重創傷病例數見表2)。將患者分成2006年、2007年、2008年3組,3組ISS 25~54分,年齡20~70歲,3組病例經統計學分析,無統計學差異。以下情況不列入3組病例范圍:(1)在120急救中心轉運途中發生心跳呼吸驟停者;(2)在120急救中心救治前發生心跳呼吸驟停者;(3)入院后自動出院不足24小時者。
2 治療方法
3組病人由120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后,救護車接到病人后上報急救中心,并將病人信息上報給醫院,到達醫院后醫院立即根據創傷治療原則,使用常規急救、對癥、支持治療,休克病人常規抗休克治療,創傷病人常規清創、手術、抗感染等治療。治療組由市120急救中心與我院通過無線集群通信系統救治,對照組由市120急救中心與我院未使用集群通信系統救治。
3 觀察指標
觀察我院急診室2008年度由市120急救中心通過無線集群通信系統收治嚴重創傷病例的24小時死亡率,以及2006年、2007年度由市120急救中心未使用集群通信系統收治嚴重創傷病例的24小時死亡率,見表3。
4 統計學方法
將3組病例的24小時死亡率進行比較,經SPSS13. 0統計軟件包處理,采用χ2檢驗,P
表1 2006、2007、2008年度我院接診創傷病人分類(略)
表2 2006、2007、2008年度收治的嚴重創傷患者性別、年齡、評分比較(略)
P﹥0.05為無統計學差異
表3 運用集群通訊系統前后嚴重創傷患者24小時死亡率(略)
2008年度與2006年度、2007年度比較,P
結果
經SPSS13.0統計軟件包處理,以P
討論
我市120急救中心在2008年度應用無線集群通信系統全市各醫院共完成病人救治轉運約20000余例,其中車禍引起的創傷病例7000余例。120急救中心接到患者呼救后,立即對患者發病地點定位,120急救中心根據定位臺、調度臺信息通知就近急救分站、派救護車救治病人,救護車接到病人后將病人信息上報給醫院,醫院的無線聯網終端——LED顯示屏上顯示出病人的信息,醫院則根據病人信息做好救治準備,病人到達醫院后立即給予積極有效的搶救措施,縮短了救治病人的時間,提高了救治效率,大大減少了嚴重創傷患者的死亡率。
GoTa無線集群通信系統是中興通訊獨立推出的基于CDMA技術,面向未來技術演進的"新一代"數字集群通信系統;其功能如下:(1)該系統不僅可以使指揮中心對被調度車輛進行一對一的呼叫,更可以進行一對多群組呼叫,并可進行動態重組,相關急救單位的協調指揮,有效地提高了急救效率。(2)系統與位置業務相結合,自動推薦離急救地點最近的車輛和急救醫院。(3)調度員確認了急救地點、急救醫院、急救車輛后,可通過短信、集群對講等方式向救護車或急救分站下達出車命令或急救指令。(4)基于網絡高速的數據傳輸能力,可向急救中心傳送出車狀態報告、車輛運行數據等信息。(5)急救中心、急救車輛向醫院傳輸患者病情信息,提前將病人性別、年齡、發病地點、病情狀況等通過無線通信系統發送到目的醫院的大屏幕上,并且隨時報告病人的病情發展,讓醫院急診科準備好相應的搶救治療措施。如果病人急需手術,可以事先讓相關醫生做好手術準備,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搶救成功率。(6)醫院也可以向急救中心、急救車輛報告門急診病人數、病床飽和情況等(見圖1)。
圖1 GoTa無線集群通信系統通訊網絡設備的管理(略)
現代化通訊系統既是院前急救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急救醫療服務系統(EMSS)的靈魂,建立健全靈敏快捷的通訊網絡是提高急救應急能力的基礎[3,4]。通過運用無線集群通信系統后,保證了醫療救護網絡、通訊網絡和交通網絡高效運行[5],救治病人時間平均縮短了1~5分鐘,有效防止了創傷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減少了失血性休克、腦疝等危險情況的發生,提高了搶救效率,降低了死亡率,真正實現了院前院內急救的無縫銜接,使得急診綠色通道更加暢通,患者得到更快、更有效的救治,實現“立體救護、快速反應”[6],做到了院前急救——急診室——重癥監護病房救治一體化,使急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明顯上升[7,8]。因此這種無線集群通信系統,結合院前急救——急診室——重癥監護病房救治一體化的急救模式是將現代信息化、網絡化技術運用于醫學救治,是值得推廣的現代急救模式[9,10]。
參考文獻
[1]王一鏜.努力加強和提高“第一時間”救治的質量[J].中國急救醫學,2003,23(2):94.
[2]岳茂興,鄒德威,閔慶旺,等.從載人航天航天員主著陸場的醫療救護談現場急救新理論的可行性[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4,13(1):7-9.
[3]呂傳柱,張玉霞,周才旺,等.試論院前急救-急診室急救-中心ICU救治一體化的優勢[J].中國急救醫學,2000,20(3):188-189.
[4]周才旺,呂傳柱,吳清秀,等.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與急危重癥急救質量控制[J].中國急救醫學,2002,22(7):424-425.
[5]岳茂興.重視和加強多發性創傷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救治[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3,12(9):581-583.
[6]岳茂興.應加強對未來災難現場搶救的方法研究[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4,16(10):577-578.
[7]王一鏜.急救醫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4.
[8]任祥美,李學賢,耿守禎,等.基層醫院院前院內急救通道的建設[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4,16(7):408.
【關鍵詞】 肺心同步按壓;胸外(心肺)按壓;“口對口”;心性猝死;高頻人工通氣;肺通氣
中國醫生張天平教授1982年舉世首創應用不加口對口單獨胸外按壓復蘇法徒手胸外肺心同步按壓復蘇法External Cardiopulmonary Compression Resuscitation(ECPC)應用全手掌、中慢頻60~80次/min,深幅4~6 cm,急救首例心性猝死成功。這是人類第一次認識到胸外按壓的本身操作得當能實現有效的肺通氣,也是舉世第一次把徒手高頻人工通氣法成功的應用于CPR。1990年報道于《吉林醫學》,1991年應用ECPC不加口對口單獨胸外按壓持續49 min使一例冠心病猝死復活,揭示了ECPC有效的人工循環及兼有良好的肺通氣。
1 胸外心(肺)按壓復蘇法簡介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硬板床上,頭偏一側后仰,高流量給氧,以全手掌(指)按壓胸骨中下段,壓幅4~6 cm,壓頻50~80次/min,以60~70次/min為佳。按壓初幅稍淺、漸加深,以增加肋骨的彈性。對老弱小可適當減小壓幅,忌暴力沖擊按壓。間歇期充分放松,手不離胸壁,放松后微停頓。應連續按壓盡力減少中斷,按壓初6~12 min盡可能不做氣管插管,心內注射,多次聽診心音等。密切觀察人工通氣及循環效果。隨壓胸喉有呼氣聲,氣流吹動口前紙片,肺有呼吸音,膚色紅轉,昏迷變淺,瞳孔回縮,殘喘增強,血氧飽和度轉佳達90~98%,是通氣血流良好的標志,應力爭在3 min內配合電除顫。
臨床應用:1982~2007年在心臟驟停1~5 min內復蘇心性猝死115例,復跳率40%(46/115)。出院存活率287%(33/115)。5例持續壓胸>15 min,1 例描連續室顫心電圖144 m/96 min,1 例室顫單獨連續壓胸49 min存活(未做電除顫)。近10年65例配合電除顫。存活率415%(27/65)。存活患者17例描記到室顫心電圖(可見心電按壓波),壓頻為50~80/min,以60~70次/min居多,僅一例按壓15 min存活患者后遺單上肢無力,不全失語,余無副損傷。鑒于《國際CPR指南》將壓頻訂為>100次/min,張氏ECPC現修訂為80(60~80)次/min。
繼2005年《指南》之后2011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HA)[1]和歐州復蘇理事會(ERC)[2]提出加深壓幅至少為5 cm,《ERC指南》提出上限不超6 cm,支持張氏加深壓幅為4~6 cm的觀點。
2 回顧徒手胸外按壓CPR史
1960年Kouwenhoven 首創胸外心臟按壓復蘇法以掌根部、壓幅3~4(5)cm,壓頻60~80次/min,相繼配合“口對口”通氣成了不可動搖的圣典。
1976年董承瑯《實用心臟病學》記載:心臟按壓本身不能實現有效的肺通氣;全手掌按壓易致肋骨骨折[3]。
1974年有人測試傳統快速心臟按壓>100次/min潮氣量為125 ml,小于無效腔150 ml,不能實現有效肺通氣。2003年王立祥等報道徒手胸外按壓法,結論:肺通氣潮氣量小于無效腔,不能實現有效的肺通氣。張氏于1990~92年測試4例猝死患者ECPC潮氣量為275~400 ml(均值350 ml)[4,5,6,7],這一數據為ECPC良好的肺通氣提供了可靠的證據。他測算ECPC每分肺泡通氣量Mv為(潮氣量350 ml一無效腔150 ml)×壓頻60次/min=12L,大于正常每分肺泡通氣量的42L的2倍,其肺換氣指數LAI=按壓時肺通氣比率×按壓血流比率。ECPC的LAI=12 L/42 L×50%=286×1/2=143(>10)可實現有效的肺通氣。筆者研創的肺換氣指數LAI正常人靜息時為42 L/42 L×50 L/50 L=10[8,9,10]此指數在胸外心(肺)按壓時應大于08~10,經觀測在胸外按壓每分肺泡通氣量小于每分靜息肺泡通氣量正常值的3倍時,這一指數可近似的反應肺換氣效果。據此公式測算頻率為100次/min的標準CPR本身每分肺泡通氣量MV為(潮氣量200 ml無效腔150 ml)×頻率100次/min=5 L,通氣不足,其肺通氣比為5L/42L,其血流比為50%,則LAI=5 L/42 L×1/2=059(12 min長時按壓,不加口對口則難以實現有效的肺通氣換氣。1995~1999年觀測4例心性猝死行ECPC使血氧飽和度上升達90~98%。
張氏94~99年多次撰文指出[5,7]ECPC的優點為更簡便易行,無交叉感染的心里壓力,旁觀者樂于采用,吸入氧氣含量高(21%),并可同時吸氧。無吹氣過多致腹脹,嘔吐影響通氣的弊病,不會因一次吹入肺氣體過多壓迫低流量肺泡壁血管使血流更趨緩慢減少,造成肺通氣/血流比率失衡而影響肺換氣。不加“口對口”,連續按壓不中斷心肺血流,可提高心博出量,其通氣效果可與口對口CPR相比美。張氏在復蘇領域首次提出應用生理學上公式通氣/血流比率,每分肺泡通氣量的測算評估心肺復蘇的通氣效果,94年報道于《醫藥保健研究新趨勢》,并指出心臟按壓的主要機理是心泵機制。明確闡明胸外按壓必須按壓胸骨中下段直接擠壓胸骨后的心臟。1980年Rudicoff提出胸泵學說,后經動物試驗全面否定了心泵機制。有人開始探索不去擠壓胸骨,均衡地擠壓胸廓或其他部位的復蘇法。在張氏的呼吁影響下這一心泵機制為主導的觀念近年已得到了醫界的默認。張氏著重闡明了胸外心(肺)按壓的通氣泵作用,向世人首先報道胸外按壓ECPC的潮氣量可達350 ml。他還提出了心臟按壓的輔助機制為肺通泵機制、胸泵機制、電興奮機制、氣體彌散機制、推動冠脈循環機制。94年他觀測人屏氣后做腹式呼吸動作可延長屏息時間。指出胸外心(肺)按壓初期無效腔氣體散入肺泡,肺泡中心含氧高的氣體逸近周邊有利于肺換氣的氣體散機制[5]。并指出按壓刺激距心表較近的竇房結(電興奮機制),及胸壁擠壓冠脈(推動冠脈循環機制)[5,7,8]。并指出口對口通氣一次吹入氣體量過高導致肺泡過度擴張,壓迫泡壁血管使按壓時低流量的肺泡壁受壓,造成肺通氣/血流比率失衡,不利于氣體交換。1994年在《醫藥保健研究新趨勢》中他首先提出口對口通氣以每次800~1000 ml為宜[5],2000年《國際復蘇指南》支持了張氏這一觀點,把每次吹氣量定為700~1000 ml。連同“全手掌按壓”“深幅4~6 cm”的觀點至今國外學者尚不知《指南》中這三個觀點是中國專家張氏于1990~1994早年舉世最先提出的。
2001年張氏自創血攜氧換氣指數LAI報道于《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與每分肺泡通氣量,通氣/血流比率三個公式來評估單獨胸外心(肺)按壓CPR通氣換氣效果,為CPR奠定了評估療效換算的理論基礎。2003年《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登載王麗娟等徒手胸外心臟按壓復蘇的進展一文稱ECPC為張氏ECPC[9]。指出近年張天平提出把心肺復蘇劃分為三個階段[9],第一階段(19601980)為傳統胸外心臟按壓(TCPR)加口對口通氣,提出心泵機制。第二階段(1980~1990年)為標準胸外按壓(SCPR、ECC)加口對口通氣,以掌根部按壓胸骨中下段,壓幅38~50 cm,壓頻為80100次/min。強調早期配合電除顫,全面否定了心泵機制,推薦胸泵機制。第三階段(1990后)為標準胸外按壓與張氏ECPC相結合。張氏ECPC不加口對口通氣單獨胸外心(肺)按壓,以全手掌(指),壓幅為4~6 cm,壓頻50~70(80)次/min(以60~70次/min通氣為佳)具較良好的肺通氣。張氏指出胸外按壓的主要機制為心泵機制,重振心泵學說,舉世首先提出胸外按壓適宜可獲得較良好的肺通氣。
張氏ECPC是舉世首創的徒手高頻人工通氣法,也是舉世首先研創成功的不加口對口通氣單獨胸外按壓能實現有效肺通氣的CPR。為人類提高急救復蘇心性猝死的存活率做出了卓越貢獻。張氏ECPC先后在《醫藥保健研究新趨勢》《中國臨床醫學》[11]《中華綜合醫藥衛生研究》[12]《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美國中華現代醫學雜志》《中國實用醫藥》[13]等文獻刊載相關論文26篇。1996~2010年《吉林衛生報》《松原日報》《松花江雜志》《松原廣播電視報》等先后發表9篇關于贊頌ECPC的報道,1998年《吉林衛生報》以題為“國內首創胸外肺心同步按壓復蘇法再獲成功急性心梗急死15 min被救活”稱張氏ECPC為不采用口對口呼吸的最佳新復蘇法。松原電視臺先后兩次錄像,多次播放頌揚這一永載醫史的新CPR(ECPC)。
3 推薦修訂《指南》不加“口對口”、壓頻采用80次/min
張氏ECPC提出CPR新理念:減少口對口每次通氣量為800~1000 ml;全手掌按壓;深幅4~6 cm的觀點已得到了《國際CPR指南》和ERC《歐州指南》的認同;不加口對口單獨胸外按壓的觀點《指南》已向之靠攏,認識到口對口貽誤按壓,提出現場復蘇如不愿加口對口可單獨胸外按壓,并決定減少口對口通氣,由15:2減到按壓/通氣比為30∶ 2。目前張氏與《指南》的分歧在于按壓頻率[14]。2005《指南》后2011定壓頻為>100次/min,近期ERC《歐洲CPR指南》提出壓頻為100~120次/min,認為心率快將會增大心臟博出量,但張氏持有不同的看法:分心搏出量/min=每跳搏出量×頻率。心臟驟停時表面上看100次/min的頻率>80次/min,似搏出量較大。而胸外按壓的心搏出量主要取決于壓幅深度與舒張期(即按壓松馳期)時限。壓頻80次/min時每壓相對時限略長為075 s/2,壓幅相對較深。其松弛期時限相對較長,心腔彈性回縮的舒張過程較為良好,回心血量相對較多,使每分心搏出量較多,彌補了頻率的不足[15,16]。在臨床實踐中,頻率大于100次/min的正常人心功并不優于80次/min。心動過速的患者心電易出現缺血性STT改變,心率恢復正常時消失。提示心率過快反不利于心搏血功能。筆者認為壓頻過快時,由于每壓時限縮短,想要保持較深的壓幅,慌亂中易出現沖擊按壓的弊病,較易導致副損傷。壓頻為80次/min,每次按壓/松弛比為075 s/2/075 s/2,壓頻為100次/min時每次按壓/松弛比約為0225 s/0375 s(松馳期主要靠胸廓彈性回縮)如每次按壓時限過長,勢必造成松弛時間不足,影響胸廓彈性回縮,減少了回心血量。明顯減少了每次按壓時間,用0225 s短促的時值想達到5~6 cm深幅按壓,成了一句空話,勢必造成手忙腳亂的淺幅快速按壓。筆者見到某些自負不聽指導的青年專家>100次/min的快速沖擊壓胸,1例患者肋骨骨折。實際他們多數用的是淺幅快頻按壓>100次/min,潮氣量
在張氏ECPC的啟迪下2000年第一次見到Drhallstrom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報道不加“口對口與加口對口胸外按壓對比研究”一文。DrHallstrom 不加口對口單獨行胸外按壓CPR觀察研究院前及院內心性猝死1040例加口對口與不加口對口復蘇對比研究[19]兩法存活率相仿。由于旁觀者不樂于采用口對口復蘇,他推薦現場復蘇旁觀者采用頻率為100次/min單獨胸外按壓CPR。本文對胸外按壓本身兼有較良好的肺通氣尚缺乏明確認識。由于這一報道出自國外名家,對舉世推廣不加口對口單獨胸外按壓CPR起到了巨大作用。近年國際復蘇默默向ECPC靠攏,2000年《國際復蘇指南》提出改掌根部為全手掌按壓[20,21]并同意一次口對口吹氣量減為700~1000 ml為宜的觀點,2005年《指南》提出吹氣時間縮短;把按壓/通氣比15∶ 2改成30∶ 2[20],開始認識到口對口通氣影響持續胸外按壓。不利于連續推動血流。2007年世界名刊《循環雜志》Circulation先后發表了Ewy教授等、Iwami教授等、Bohm教授等三篇名家研究報告及SOSKANTO等在Lancet單獨胸外按壓CPR觀察研究[22]報告。通過大綜病例觀察均推薦不加口對口單獨胸外按壓CPR應用于院外現場復蘇。呼吁盡快修改現行《心肺復蘇指南》。2008年1月1日我國醫師報以一個版面報道了世界復蘇名家的三項研究報告,呼吁現場復蘇應用單獨胸外按壓CPR。美國亞立桑那州立大學醫學院心臟,中心主任EWY教授以修改指南正當時為題闡明:我們已經確定復蘇的關鍵在于良好的灌注壓和血流,而這取決于胸外按壓的質量,頻率以及連續性,他只字沒提按壓本身兼有肺通氣。在醫師報的同一版面并登載了國內急救權威人士沈洪教授的點評,他說:“心肺復蘇時人工呼吸是否必要”眼下已成為復蘇領域的一個關注點,問題始于口對口人工呼吸難于被所有救助者接受。心臟驟停時已經有氧化血紅蛋白仍可短時間內給組織供氧……也有研究認為,僅胸外按壓即可產生350 ml左右的潮氣量,且心臟停博時經肺血流明顯減少,故接近正常肺通氣已經足以供用[2325]。良好的胸外按壓可產生350 ml的潮氣量,這一數據是張氏早在1990~1992年試驗觀測所得,它是舉世最早研測報道的胸外按壓本身兼有良好肺通氣的佐證。沈洪教授似支持張氏胸外心(肺)按壓具有較良好的肺通氣的觀點。希望他能進一步關注國內對不加“口對口”單獨胸外按壓CPR的研究。不加口對口單獨胸外按壓CPR的壓頻為100次/min,由于肺通氣效果不良,難以實現有效的肺通氣。可見,不加口對口單獨胸外按壓CPR的壓頻大于80次/min不適于大于12 min的現場復蘇急救。應用時仍必須加用口對口通氣。
心臟病在人類死亡中居首位,心性猝死約占心臟病死亡的1/3,并且約2/3在發病1 h內死于院外[26],且口對口呼吸復蘇人們不樂于采用,可見研究單獨胸外心(肺)按壓復蘇法對降低心性猝死及人類病死率具有深遠現實意義。
1982年張氏研創不加口對口通氣CPR(ECPC)急救首例心性猝死復活,這是人類復蘇史上第一次應用不加口對口單獨胸外按壓CPR的成功。也是人類第一次把仰臥正壓胸徒手高頻人工通氣法應用于CPR的新構想的成功。不加口對口單獨胸外按壓CPR(張氏ECPC)為現場復蘇樹立了新的里程碑,應視為是人類復蘇史上的一次巨大變革和創舉。
參 考 文 獻
[1] Neumar RW, Otto CW, Link MS, et al Part 8:adult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S729767.
[2] Deakin CD, Nolan JP, et al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for Resuscitation 2010 Section 4Adult advanced life support Resuscitation,2010,81:13051352.
[3] 董成瑯,陶壽琪.實用心臟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6:386399.
[4] 張天平,梁延成.體外心肺按壓復蘇法試用于臨床的初步探索.吉林醫學,1990,11(6):370371.
[5] 張天平,葛再吉,梁延成.徒手胸外心肺按壓術復蘇心肺功能可行性研討.醫藥保健研究新趨勢高仰山主編.中國保健營養編輯部,1994:161162.
[6] 張天平,梁延成,葛再吉.胸外心肺按壓術49分鐘復蘇成功一例.吉林醫學信息,1994,10:37.
[7] 張天平,葛再吉,馮淑華,等.胸外肺心同步按壓復蘇法臨床應用的研究.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9,11(9):562563.
[8] 張天平,葛再吉,梁延成,等.胸外肺心按壓復蘇法機制探討.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1,13(3):178179.
[9] 王立娟,葛再吉,馮淑華(綜述).徒手胸外心臟按壓復蘇法的進展.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3,15(5):311313.
[10] 張天平,江紅濤,靳國笑. ECPC中徒手高頻人工通氣可行性的研討,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4,4(9):788791.
[11] 張天平,梁延成,葛再吉.徒手胸外心肺按壓術復蘇心肺功能的探討.中國臨床醫學,1996:4243.
[12] 張天平,葛再吉,馮淑華.徒手胸外肺心同步按壓復蘇法救治心性猝死成功8例.中華綜合醫藥衛生研究,1998:4749.
[13] 張天平,張濤,葛再吉,等.單獨胸外肺心同步按壓復蘇法肺通氣的研究.中國實用醫藥,2010,5(33):2529.
[14] 張久山.心肺復蘇的研究進展.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9,11(7):387388.
[15] 沈洪,武建軍,編譯.《國際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系列講座(1)成人基本生命支持(BLS).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1,13(3):S1S8.
[16] 沈洪,計達,黎檀實,編譯.《國際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系列講座(3)呼吸與循環的支持方法.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1,13(5):316封3.
[17] 王立祥,等 單一胸外按壓肺潮氣量的觀測.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3,12:491.
[18] 王立祥,等 胸外提一壓法復蘇對肺潮氣量測定的影響.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4,16(10):633.
[19] Alfred Hallstrom PH DLeonardCobbMD Elise Johnson BA Copass M et 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chest compression alone or with morthtomouth ventilation. N. Eng J Med, 2000,342:15461553.
[20] 沈洪.掃描2005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會議(2)基本生命支持:簡單卻最為重要的核心內容.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5,17(5):257258.
[21] 陳灝珠,李宗明.內科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93194.
[22] SOSKANTO study group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bystanders with chest compression only (SOSKANTO):an observational study. Lancet, 2007,369[9565]:92026.
[23] Chandra NC, Gruben KG, Tsitlik JE et al. Observation of ventilation during resuscitation in a canine model. Circulation,1994,90:30703075.
[24]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ndards and guidelin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and emergency cardiac care (ECC). JAMA,1986,255(21)2905.
關鍵詞:APACHEII評分系統 ICU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24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7-0117-01
隨著醫學不斷發展,醫生和患者都迫切需要一種量化的臨床指標,真實、直觀地反映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從而指導臨床治療。APACHEII評分系統通過分值高低反映病情嚴重程度,簡單明了,為評估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提供了客觀、科學的依據,便于醫患溝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ICU共收治81名患者,其中男性52名,女性29名,年齡24-83歲,平均57歲,病因包括肺部感染5例,心血管疾病3例,子癇前期3例,腦血管病28例,外科術后42例。
1.2 評定方法。采用APACHEII評分標準對每1例進入ICU患者進行評分,APACHEII評分系統包括急性生理功能評分(APS),年齡評分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CPS)3部分組成,APS包括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平均紅細胞壓積)、腎功能(血肌酐)、血氣分析(PH值、動脈氧分壓、血碳酸氫根含量)、心率、呼吸、體溫、平均動脈壓、血清鈉、鉀十二項指標組成,每項分值0-4分,年齡評分0-6分,CPS分值2-5分,總分值0-71分,得分越高,病情越重。
2 結果
見表1。
表1 APACHEII評分與預后情況
死亡28例,占34.6%,APACHEII評分25.16±6.74,存活53例,占65.4%,APACHEII評分14.36±8.07,死亡組分值明顯高于存活組,兩者有顯著性差異(P
3 結論
APACHEII評分系統是一種客觀、簡便、實用的評分方法,評估危重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判斷疾病發展趨勢,從而采取不同治療方案,并且預測病死率,死亡組分值明顯高于存活組,兩者有顯著性差異APACHEII評分與死亡率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即分值越高,病情越重,死亡危險越大,依據評分不同對患者病情的嚴重度進行分類,便于采取不同治療方案,也便于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從而取得患者家屬的理解和支持,避免醫療糾紛。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危重癥患者病情的評估及對死亡的預測,是一個科學、客觀的評分系統。對ICU患者病情評定和病死率的預測可以客觀地制定和修正醫療護理計劃,為提高醫療質量、合理利用醫療資源,提供了客觀、科學的依據。APACHEII評分系統所用指標臨床常有,易于采集,方法簡單、客觀,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江學成.危重疾病嚴重程度評分臨床應用和意義.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0,12(4):195-197
【關鍵詞】 膿毒癥;乳酸水平;血小板
膿毒癥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 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病情兇險, 預后差, 是當前ICU患兒的主要死亡原因, 病死率高達28%~50%[1]。近年來, 早期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及目標性復蘇治療在膿毒癥搶救中受到重視, 然而如何早期評估其病情及預后還缺乏有效的指標。本文通過研究膿毒癥血小板、乳酸水平的變化, 分析其在膿毒癥患兒病情及預后中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入住本院ICU的60例膿毒癥患兒的臨床資料, 所有患兒均符合2008年美國胸科協會和危重病醫學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33例, 女27例, 年齡1個月~11歲。
1. 2 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 將60例膿毒癥患兒隨機分為死亡組(17例)和存活組(43例), 監測入院第1天、第3天及轉出或死亡前血小板及乳酸水平變化, 比較兩組檢驗指標有無差異。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死亡組與存活組血乳酸水平的比較 分別比較兩組患兒于入院第1天、第3天及轉出或死亡前乳酸水平, 死亡組均明顯高于存活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死亡組與存活組血小板數量的比較 分別比較兩組患兒于入院第1天、第3天及轉出或死亡前血小板數量, 死亡組較存活組均明顯降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膿毒癥是由感染引起的機體過度炎癥反應所致的綜合征, 是危重癥中發生乳酸酸中毒的最常見疾病。動脈血乳酸是反應外周組織灌注和細胞內是否缺氧的間接指標, 對判斷膿毒癥患兒的預后及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正常情況下, 動脈血乳酸
血小板在止血、炎癥反應、血栓形成等生理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膿毒癥所產生的內毒素或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等促炎因子可誘導內皮細胞和單核細胞釋放激活凝血系統, 還可損害內皮細胞的抗凝作用, 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 造成血小板等凝血物質的降低, 引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膿毒癥在DIC早期僅表現為血小板下降[6]。本研究結果顯示:死亡組血小板數量在入院第1天、第3天及轉出或死亡前均明顯低于存活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乳酸水平及血小板數量可作為評價疾病嚴重程度及預后的檢驗指標。膿毒癥患兒應及時監測乳酸水平及血小板數量的變化, 早期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 改善患兒預后。
參考文獻
[1] 徐艷霞,陳建麗,肖德衛,等.嚴重膿毒癥患兒血乳酸清除率和剩余堿變化及臨床意義.貴州醫藥, 2014, 38(2):155-157.
[2] Delling RP, Leve MM, Carlet JM, et al.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2008.Crit Care Med, 2008, 36(1):296-327.
[3] 刁孟元,王濤,崔云亮,等.入院動脈血乳酸聯合剩余堿檢測對膿毒癥患者預后評估的回顧性研究.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 2013, 25(4):211-214.
[4] Volwerk C, Lmyman B, Coats TJ, et al. Prediction of mortality in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with sepsis. Emerg Med J, 2009(26):254-258.
[5] 王昊,吳大瑋,陳曉梅,等.血乳酸水平及清除率和升高時間與重癥監護病房危重患者預后的關系.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 2009(21):357-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