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酒店調研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理性思維
酒店設計是理性設計與感性設計的高度統一,它的第一個切入點就是為經濟效益這一目標服務。這是個充滿理性思維的過程。這一過程重點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定位
通過與業主深入交流,了解投資方的意向,對酒店所在城市、地區以及相鄰建筑、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進行考察與分析,給酒店一個準確的定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不同檔次、不同市場定位的酒店,在設計上是不同的。如度假酒店、商務酒店、會議酒店、旅游酒店等,它們都有各自不同的專業化設計。
2、功能劃分
酒店的功能劃分也需要較理性的思考。在設計之先,最好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各種空間在整個酒店所占位置及面積、比例的不同,繪出一份流程示意圖。功能劃分既要滿足客人食宿娛購行的各種行為,還要保證酒店管理方(包括各個工種作業)的各種行為的順利進行(避免交叉作業)。這需要設計師對酒店設備與各個空間功能及所占比例了如指掌。而后,設計師需要與業主(包括酒店管理方)進行研究與探討,才能確定″酒店功能流程圖″。之后就需要設計師對每個空間進行具體劃分。國內的酒店設計(從建筑構造上開始)慣用一套固定模式,尤其是標準客房,設計含量極低。因此,在這個階段,怎樣在滿足功能需求之外,進行創新設計,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3、空間感
空間感是建筑體面的虛實圍合給人的心理感受。
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把酒店設計的建筑規劃與室內空間融合為一體。這是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結合。而目前我們所做的大部分設計都是在已有建筑構架之上進行的,因此我們提倡的所謂空間的互融性(室內與室外空間的融合、室內空間的融合),也只能是在有前提的情況下進行的。
酒店一般都會出現大的共享空間。如何將室外的光、水、綠化引入室內,如何使建筑與室內空間的融合達到完美,如何打破原有的陳舊的空間利用模式,需要吸收以往的經驗,但更需要創新。
筆者認為,在空間互融性上,北京建國飯店的做法頗值一提。它錯落的建筑本身就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而由大堂吧和后面的客房區所圍合成的露天園林處理得更為成功。客人無論是在大堂吧還是在客房陽臺上,都可以欣賞到變幻的四季景色,而客房區的客人還可以在半敞開的陽臺上聽到淙淙的流水聲,呼吸帶露水的空氣。
另外一個比較好的例子是北京嘉里中心酒店一層。它的室外正對入口處有一處帶燈光的水墻,從室內大堂望去,與室內環境連成一體。酒店的辦公室亦是如此。由大堂進入,整面的落地玻璃迎面而來,玻璃前方是一個水流緩慢的靜水池,而落地玻璃外面,是一處高大的帶有儲水池及植物的水墻(動靜處理相映成趣),既成室外一景,從室內看去,又與室內空間渾然天成。
4、風格
酒店設計的風格離不開它的市場定位,它受文化背景制約。
二、風 格
各種類型的酒店會有不同的設計風格。比如,度假酒店的整體風格必然是輕松、跳躍、亮麗、休閑的,而商務酒店的功能性是第一位的,其風格一定是簡約、明快、色彩醒目的……,筆者想針對下面幾點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個建筑、一個室內空間給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尺度感,北京紫禁城也好,羅馬圓形廣場也好,它們整體的尺度給人以宏偉之感。每個空間的每根椽子、每座雕塑、每個柱頭的尺度都恰到好處,美到極致。
北方佳苑飯店的一層大堂高4m,整體的木作與石材、收口與做法都很利落。我們曾反復對比整個空間中各種材料、固定家具、可移動家具(包括大堂副理臺、圈椅、休息區的沙發、茶幾等)、盆栽綠色植物、飾品,甚至壁龕中的裝飾物的尺度,以及各種尺度在整體空間中給人視覺上、心理上帶來的各種感受。這是一個極有意義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設計師經常去感知的、不斷積累的過程。
2、燈光
燈光設計是一個很大的專業范疇。
重點照明、間接照明、主光源、次光源、可調性光源、冷暖光等在酒店不同的空間設計中各有其不同的應用。
3、色彩
色彩的運用在酒店設計中越來越被重視,它有著極強的視覺沖擊力,易形成鮮明的印象,我們在北方佳苑飯店的會議走廊上,大膽使用了玫紅色與冷灰的間隔對比;在客房區走廊的地面上使用了以藍色純色塊為間隔的地毯,并且在每個房間門口做了一個渦形的充滿熱帶風情的抽象圖案,既有導向性,又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使人耳目一新。
4、配飾
配飾涵蓋的范圍較廣,各種裝飾面、雕塑、植物、插花、陶瓷等裝飾物都在配飾的范疇之中。配飾的設計也應包括在酒店設計中,由設計師整體設計或選定,它是一種軟性設計,許多配飾的選用體現的是一種人文主義。例如,改造后的北京君悅酒店,客房中的裝飾畫是以蘇州園林為主題的黑白照片,以文化主題作為貫穿整個設計的要素,大大提高了酒店的文化檔次,給客人以深刻印象。
設計是一種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創作活動,它會對人們的各種社會行為起到一定的規范引導作用,酒店設計亦是如此。我們一直在提倡″綠色設計″″環保設計″″節能設計″″人性化設計″,作為專業化的酒店設計師,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它們滲透到酒店設計中。設計師必須對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對一些細節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并把這些感受都融于酒店各個空間的細節設計中去。
酒店評定標準對設計的要求:
1.前廳
a.有與接待能力相適應的前廳。內裝修美觀別致。
b.總服務臺有中英文標志,分區段設置接待、問訊、結賬。
c.有飯店和客人同時開啟的貴重物品保險箱。保險箱位置安全、隱蔽,能夠保護客人的隱私;
d.在非經營區設客人休息場所;
e.門廳及主要公共區域有殘疾人出入坡道,配備輪椅。有殘疾人專用衛生間或廁位,能為殘疾人提供特殊服務。
2.客房
a.至少有40間(套)可供出租的客房;有單人間,套房;有殘疾人客房,該房間內設備能滿足殘疾人生活起居的一般要求;有遮光窗簾;具備有效的防噪音及隔音措施;
b.裝修良好、美觀,有軟墊床、梳妝臺或寫字臺、衣櫥及衣架、座椅或簡易沙發、床頭柜、床頭燈及行李架等配套家具。室內滿鋪地毯,或為木地板。室內采用區域照明且目的物照明度良好;
c.有衛生間,裝有抽水馬桶、梳妝臺(配備面盆、梳妝鏡)、浴缸并帶淋浴噴頭(有單獨淋浴間的可不帶淋浴噴頭),配有浴簾、晾衣繩。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衛生間采用較高級建筑材料裝修地面、墻面,色調柔和,目的物照明度良好。有良好的排風系統或排風器、110/220V電源插座。
d.有彩色電視機、音響設備,并有閉路電視演播系統。
e.客房內一般要有微型酒吧(包括小冰箱),提供適量飲料,并在適當位置放置烈性酒,備有飲酒器具和酒單;
3.餐廳及酒吧
a.有中餐廳; 有獨立封閉的酒吧;有咖啡廳(簡單西餐廳)。
b.有適量的宴會單間或小宴會廳。能提供中西式宴會服務;
4.公共區域
a.提供回車線或停車場;
b.3層(含)以上的樓房有足夠的客用電梯;
d.有男女分設的公共衛生間;
中國的經濟面貌在新世紀以來發生的兩大變化,不可否認的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各行業用人特點的格局。無論是XX年
加入wto還是其后的XX年金融危機,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發面都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同時,大學生就業正逐步走向市場化的工程,這要求我們不僅得牢固自身素質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把握住市場的起伏走向與用人需求特點的變化。
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社會總體用人需求特點進行調查了解,以便發揮自身特長優勢為上崗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二:研究目的
1. 關注社會變化,了解受調查行業的特點與未來發展走向。通過調查了解人才市場動態,為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2.通過了解三大行業特點,簡要概括出社會總體用人需求特點
3. 增加社會經驗,提高自身認識,加強素質培養。
三:調查方法說明
1.在這次調查研究中選取平時生活中接觸比較頻繁與密切的行業作為調查對象。
2.本次調查選取服務業的幾個行業進行調查,具體有服裝業,餐飲業,房地產業
3.本次調查以文獻資料、時事新聞報道研究為主,實地訪談為輔。
四: 調查時間
1月20日至1月29日
五:研究成果與說明
(一)概述
鑒于現身實際情況不利于對更行各業用人特點進行深入研究。所以我們討論決定將調查目標主要鎖定在衣、食、住這三個方面,希望能從這三個方面總結概括出服務業的一些特點。
(二)、對象選取考慮與決定
經過討論我們決定首先對具體商場店鋪進行登門訪談,這些商場店鋪均是我市知名度較高的一些單位,在整個過程之中,受訪商場店鋪的經理代表都非常配合我們的工作。具體如下
在“衣”這一方面,訪談對象:建設中路的“星期六名鞋店”以及位于步行街中段的“太平洋服飾購物廣場”。
在“食”這一方面,訪談對象:江北路的“美味螺絲粉總店”和“泰豐美食館”。
在“住”這一方面,訪談對象:江北路九龍新城的售樓部。
在以上的訪談中得到的資料僅供歸納總結各行業特點及用人需求時參考使用,訪談內容不列入文中。
(三)、淺談各行業特征及用人需求情況
服裝行業——求賢若渴:
從調查中得知,中國服裝行業雖然沒有繼續沿襲前幾年高歌猛進的發展態勢,但是作為我國“第二大消費熱點”,服裝 行業的發展前景依然被大家一致看好。“服裝經濟”作為一種深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形態仍被外界關注與認同。中國服裝人才網提供的數據顯示,前三年中供需規模仍有著增長的態勢,而且繼續保持著供需兩旺的勢頭。該行業招聘的專業崗位主要集中在首席設計師、設計總監、質檢、外貿人員、銷售主管、區域經理、導購店長、營銷總監、市場督導采購主管等崗位。而且招聘企業集中的區域省份分布:廣東、浙江、江蘇、北京、上海、福建、湖北、xx等地。
根據收集到的現有資料,針對目前中國服裝行業的人才需求行情,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熱點專業供不應求、服裝學校畢業生緊俏、網絡招聘持續發力。而且由于市場競爭的激烈化,整個行業普遍存在這求賢若渴的現象,尤其凸顯在服裝設計這一塊,缺少優秀設計師已經成為企業品牌發展瓶頸。而服裝設計師、服裝制版師又間接決定企業的命運。所以要在該行業中大展身手的話就必須得熟練地掌握自己的專業技能了。
【關鍵詞】酒店人力資源培訓;回歸分析
為考察酒店培訓對員工個人工作質量(收入、就業穩定性)的影響,我們對金華世貿大飯店的各部門各階層員工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并對所獲數據進行了系統分析。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100份。
一、一般性統計分析
從調查結果上看,有 85.2 %的員工認為曾經接受過對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有重要影響的職業培訓,但真正對提升工資有實質影響的人卻只占21.8 %。而各種類型培訓的分布和影響也不盡相同,其中接受過入職培訓的人數占比最高,為93.6%,培訓后工資有提升的人數占比卻最低,僅為13.2%;接受過在崗培訓的人數占比較為接近入職培訓人數,為92.7%;占比最少的是接受過脫產培訓的人數,其占比僅為19.1%,但其培訓后工資增加的人數占比卻達到了41.5%。這說明酒店培訓中的入職培訓和在崗培訓仍然是員工接受職業培訓的主要形式,在員工的職業能力形成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培訓的實際效果和效率卻與員工實際工資滿意度具有較大差距。
從各階層的情況看,不同階層員工間額差距也很大。就一線員工和中低層管理者兩階層來看,一線員工在參加工作以來接受過重要培訓的人員占比73.3%,培訓后工資增加的人數占比12.2%;中低層管理者培訓人員占比97.1%,培訓后工資增長的人數占比31.9%;以上數據表明,中低層管理者各種培訓后工資增加的人數占比明顯高于一線員工。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工作要求的知識技能有限,因此酒店減少了對一線員工的培訓項目,同時由于一線員工培訓簡單,成本較低,因此酒店更愿意為其支付入職時以及在崗期間的技能培訓費用。而技能工的脫產培訓占比明顯低于管理技術人員的情況,則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酒店對管理技術人員的重視和支持程度高于技能工。
二、有關因素的回歸分析
為更科學地考察上述各類培訓特別是企業培訓對勞動者就業質量的影響,我們對問卷調查所得數據進行了進一步的計量經濟學分析。
1.關于酒店員工收入與員工接受重要企業培訓之間關系的回歸分析
(1)模型建立
選取的被因變量是勞動者的實際工資水平的自然對數(LnY),自變量有:教育水平(S,以受教育年限做虛擬變量),勞動者接受的重要企業培訓(ZP,按自身認為有1、無2做虛擬變量),勞動者的戶籍(HJ,按城鎮1、非城鎮2做虛擬變量)、年齡段(NL,按30歲以上1、以下2做虛擬變量)、健康狀況(JK,按自身認為是1、否2做虛擬變量)、性別(XB,按男性1、女性2做虛擬變量)、工齡(EX)。
回歸模型以明瑟方程為基礎加以擴展,回歸方程為:
LnY=a+bS+cEX+dEX2+eZP+fHJ+gNL+hJK+iXB+j
使用SPSS19采用強制輸入法進行回歸測算。結果如下表:
(2)結果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剝奪了勞動者的戶籍(HJ)、年齡段(NL)、健康狀況(JK)、性別(XB)等因素的影響后,教育水平(S)對勞動者的收入擁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工齡(EX)對勞動者收入的關系有負向影響。
2.關于酒店員工工作穩定性與其接受重要企業培訓之間關系的回歸分析
(1)模型建立
選取的應變量是:勞動者年均工作變換次數(X),自變量有:教育水平(S),勞動者接受重要企業培訓(ZP),勞動者戶籍(HJ)、年齡段(NL)、健康狀況(JK)、性別(XB)、工齡(EX)。
回歸模型以明瑟職業流動方程為基礎加以擴展,回歸方程為:
LnY=a+bS+cEX+dEX2+eZP+fHJ+gNL+hJK+iXB+j
使用SPSS19進行強制輸入法進行回歸測算。結果如下表:
(2)結果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得,在剝離了勞動者的戶籍(HJ)、年齡段(NL)、健康狀況(JK)、性別(XB)等因素的影響后,教育水平(S)因素對員工的流動性有正向影響,而工齡(EX)則對員工流動性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與人力資本理論完全吻合。但重要企業培訓對員工的流動性無明顯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酒店員工培訓的專業性、技術性和針對性不強,培訓質量不高。
三、基于調查結果的基本判斷
1.培訓內容淺顯單一
從問卷結果看,無論是針對基層員工、中層管理者還是高層管理者,入職培訓和在崗培訓都是最主要的兩種培訓,脫產培訓和社會教育培訓所占的比例則較小。而金華世貿大飯店對一線員工培訓的主要內容依次為:酒店基本情況、規章制度、內部文化等融入性知識,行業性、專業性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具體工作崗位的實用知識和技能,酒店所在地區的法律法規、經濟、社會環境和生活常識等適應性知識等。其中,作為形成一線員工能力最為關鍵的行業性、專業性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具體工作崗位的實用知識和技能以及基礎的社會、文化、科技知識和技能并未完全放在特別優先的位置。
2.培訓對勞動者職業能力提升的作用有限
調查結果顯示,有85.2%的員工認為曾經接受過對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有重要影響的職業培訓,但真正對提升工資有實質影響的人卻只占21.8%。同樣,接受過入職培訓的人數占93.6%,但培訓后工資有提升的人數卻僅為13.2%。而回歸分析也表明,即使在剝離眾多影響因素后,勞動者接受的重要酒店培訓對勞動者的流動頻率也沒有顯著影響。這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企業培訓的效果依然不足。
3.培訓面臨諸多掣肘因素
(1)酒店員工流動率高對培訓影響大
結果表明,有效樣本酒店的員工平均流動率為48.72%,其中一線員工的平均流動率為57.63%,而酒店人力資源部員工也表示,員工流動率較高是制約企業培訓發展的重要原因。
(2)員工培訓意愿低
結果顯示,酒店在培訓上面臨的主要困難還包括員工對培訓的意愿較低這一主觀原因,由于酒店很多后勤部門都對員工知識要求較低,因此很多員工認為適應工作崗位不需要太多培訓,從而對培訓缺乏積極性。
(3)培訓效果評估機制不完善
目前酒店培訓的效果評估機制并未能有效地與員工實際的收入水平以及其職業晉升要求評估有效結合,因此員工并不能直接體會到培訓帶來的效用。
四、相關建議
根據以上的實證分析,我們認為,為提高酒店培訓效果,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提高培訓、晉升與薪酬間的關聯度
酒店應在培訓與職工個人職業晉升、實際薪酬收入之間建立實質性的、有效的銜接機制,即對具備條件的職工職位、技術或技能等級晉升、工資提高要與其接受的培訓種類、內容、方式、時間和監督評價機制相匹配,從而激勵員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2.降低培訓后的流動風險
培訓后員工流失,“培訓投資打水漂”“培訓投資是為他人做嫁衣”是當前酒店在開展培訓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顧慮,也是影響酒店培訓實施力度的關鍵因素。因此,降低培訓后的員工流動率,即減少員工接受培訓后“跳槽”的發生是關鍵。其中,將工資、年終獎等物質激勵手段與工齡明顯掛鉤不失為最直接有效的對策;此外,加強合同中關于培訓的相關規定,明確酒店給職工提供的培訓機會及培訓后酒店應負的責任及員工應盡的義務也很重要。
3.實施培訓學分制
縱觀目前酒店培訓,“酒店要我培訓”甚至于“不培訓要扣錢沒辦法”的被動應付式培訓狀態普遍存在。而建立員工培訓學分制,即開展多種形式的員工培訓課程,而員工可以根據自身工作需要選擇一定數量的培訓課程進行學習,并通過檔案記錄,計算學分。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員工對培訓課程的自主選擇權,從而有效提高員工對培訓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徐艷,趙立衛,陳蘭等.我國企業培訓的激勵機制研究.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3.ISBN978-7-5167-0434-9
[2]雅各布?明瑟爾.人力資本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52-56,103-138,171,336-340
[3]楊生斌.培訓與開發「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一 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與時間
通過學習和實習階段才能全面了解茶藝課程的實施效果。因此,本次調查對象為九江職業大學文化旅游學院2010級酒店、2010級旅管班學生。2010級酒店班的學生在第四學期按每周四節共計72課時完成了茶藝課程的學習,對茶藝課程的理論和實操有深刻的體驗;2010級旅管班的學生在第五學期按每周兩節共計36課時進行了茶藝實操課程的學習,對茶藝實操課程有所體驗。調查時間選在2013年6月份學生返校進行畢業答辯時展開。
2.調查方法
本次茶藝課程實施效果調查采用資料收集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問卷除個別調查項采用主觀題形式外,其他均采用客觀選擇題形式。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調查,包括被調查者的性別和所學專業;第二部分為課程設置滿意情況調查,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結構、教學情況及其他三個方面,基本涵蓋課程實施的主要問題。第二部分共設有17道題,最后一道為主觀題,補充了解被調查者關于茶藝課程設置的其他看法與建議。問卷調查采取預先確定目標范圍,采用現場發放問卷的形式,發出調查問卷56份,收回問卷55份,其中有效問卷數55份,有效回收率為98.2%。
二 調查統計結果與分析
1.樣本的基本情況
被測樣本中酒店管理專業學生24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31名。其中男生11名,女生44名。
2.課程實施的整體效果
在調查問卷中,對在九江職業大學旅游專業開設的茶藝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了了解,認為效果很好的學生有12名,占被測樣本22%,認為效果比較好的學生有33名,占被測樣本的60%;認為效果一般的學生有10名,占被測樣本的18%;被測樣本中沒有學生認為此次課程實施不理想。
3.課程目標的完成情況
第一,是否有必要在旅游專業開設茶藝課程。經過茶藝課程的學習和實習,對于在旅游專業設置茶藝課程,52.7%的被測樣本認為很有必要,41.8%的被測樣本認為一般必要,5.5%的被測樣本認為沒有必要。
第二,學生所持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方面,被測樣本認為,學習茶藝課程對于拓寬就業渠道的作用放在第一位,同時提高就業待遇。其他目標中,培養個人素養、拓展知識結構也是茶藝課程開設的目標所在,對于課程是否完善了旅游專業課程設置,部分被測樣本持保留態度,見表1。這說明學生對于茶藝課程目標的認識是出于自身需要,這與《在高職旅游專業開設茶藝課程需求調研報告》的調研結果相一致。
第三,課程學習是否有利于實現學生所持課程目標。茶藝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的課程目標來說,認為“非常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占9%,認為“有利于”的占65%,認為“一般”的占21%,認為“不利于”的占5%,如圖2。該圖表明,超過60%的被測樣本認為茶藝課程的學習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此持保留態度。
第四,課程內容與就業需求、工作的關系。在茶藝課程與
就業需求、工作的關系調查中,5.4%的被測樣本認為兩者聯系非常緊密,能擴大將來的就業面和提高工作能力;51.8%的被測樣本認為兩者有一定的聯系,有一部分可以應用到以后的工作中,39.3%的被測樣本認為對將來就業的工作有較大的幫助,只有3.6%的被測樣本認為該課程和工作沒有聯系。調查表明,課程的內容對學生的就業需求和工作有相當程度的呼應。
第五,課程目標的實際達成度。(1)培養具有茶藝特長的旅游專業人才。2012年6月,本次試點班級2010級酒店班21名學生順利通過全國中級茶藝師資格考試,獲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部頒發的國家中級茶藝師資格證。(2)擴大學生就業面,提高就業待遇。通過收集被測樣本的就業協議書和訪談中得知,旅游行業就業人數17人,占被測樣本31%;酒店行業就業人數22人,占被測樣本40%;茶莊就業人數1人,占被測樣本2%;其他行業就業人數15人,占被測樣本的27%。在此之前,九江職業大學旅游管理專業未有學生從事茶莊行業工作;其中茶莊對被測樣本的茶藝理論和實操要求較高,旅游行業和酒店行業要求被測樣本掌握茶藝實操;其他行業被測樣本表示在工作中不用茶藝知識。從工作待遇看,被測樣本底薪為1300~2500元不等,旅游和酒店行業中的員工在底薪上會適當上浮。
4.課程設置的合理性
第一,課程學習效果。(1)課程學習效果滿意情況。為了了解被測樣本對茶藝課程學習效果是否滿意,問卷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進行調查,21.8%的被測樣本表示很滿意課程學習效果;58.2%的被測樣本認為比較滿意課程學習效果,18.2%的被測樣本認為學習效果一般,只有1.8%的被測樣本不滿意課程學習效果。(2)影響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時,此次調查對于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也作了調查,結果表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認為影響學習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課時偏少,講課內容少;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認為影響學習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理論課內容理論性太強,不易理解;另外,有少部分學生認為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興趣淡薄。
第二,課程結構設置的合理性。(1)對課程的感興趣程度。對于在旅游專業開設茶藝課程,20%的學生表示很感興趣,58.2%的學生表示感興趣,21.8%的學生表示一般,沒有被測樣本表示不感興趣。(2)授課時數是否合理。關于茶藝課程的授課時數,4%的被測樣本認為非常合理,61.8%的被測樣本認為比較合理,30.9%的被測樣本認為較不合理,認為應當增加授課時數。(3)理論課和實踐課比例是否合理。問卷主要考察了茶藝課程中的理論與實踐課的比例是否恰當,調查結果見表2,部分被測樣本認為應提高實踐課程的比例,適當減少理論課程的比例,并考慮增設到茶館實地考察的課時。
第三,課程內容設置的合理性。問卷主要考察課程周期結束后,課程內容的合理性、涵蓋面、前沿性、實踐性及學生對于課程內容學習的需求是否達到了預期的要求。(1)課程內容是否有特色。此次在試點班級開設的茶藝課程是以國家職業工種茶藝師為標準,結合了旅游專業和茶文化兩者的特點,75.4%的被測樣本表示比較贊同,22.8%的被測樣本表示非常贊同,1.8%的被測樣本表示不太贊同。學生收獲最大的課程依次是茶藝基本沖泡技巧與茶點選配、茶藝表演、中外飲茶風俗、茶藝禮儀與規范、茶葉種類、茶具知識、中國茶文化知識、中國名茶及產茶區、茶藝職業道德與守則、茶葉品質鑒別和保管、品茗用水與科學飲茶常識、茶席設計,與《在高職旅游專業開設茶藝課程需求調研報告》的調研結果基本一致,實操課程的收獲對于學生來說更為直觀。(2)課程內容的合理性。針對茶藝課程內容合理性的調查結果顯示,被測樣本中認為課程內容非常合理的占14.5%,比較合理的占74.5%,但也有10.9%的被測樣本對課程內容持有保留態度。總體來說,被測樣本認為課程內容較為合理,但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還有改進的空間。(3)課程內容的前沿性與實踐性。在課程內容具體方面的調查中,試點班級是否認同課程內容及實踐操作滿足一定前沿性與實踐性要求,結果見表2、表3。超過66.7%的被測樣本認為課程的內容與實際工作之間關系較為密切,動手能力強,可以滿足市場需求。這表明,現有課程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前沿性”和“實踐性”的需求。
5.教學方法的合理性
在試點中,采用學生本位主義教學方式,實操課程教學以個人練習為主,教師講授為輔,理論課程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多媒體演示為輔。89%的被測樣本認為課程教學方法合理,11%的被測樣本認為課程教學方法不合理。
三 結論
a·調研人:
b·調研目的
c·調研方向
d·調研內容
e·調研資料匯總
f·調研結論報告
g·調研時間
以下為正式調查文本:
市場調研報告
——“**”區域市場葡萄酒調研分析報告
年月日
a·調研員:
b·調研目的:關于**區域市場葡萄酒現狀和發展前景,以及經營進口葡萄酒的思路和規劃
c·調研方向:
一、終端渠道調查
二、酒水市場經銷商戶和流通渠道(含名煙酒店)
三、葡萄酒消費狀況——可以針對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專項調查
d·調研內容:
方向一內容:(以酒水商進店合作名義)
1·終端渠道(終端店各部員工:管理人員、酒水員、服務員)
(1)終端酒水吧臺陳列的葡萄酒品牌(特別是進口品牌)?
(2)陳列之葡萄酒,終端店賣價?
(3)終端店正常(一星期/一月)銷售葡萄酒狀況?
(4)客人點擊葡萄酒的概率?
(5)客人點擊葡萄酒的品牌?
(6)客戶點擊葡萄酒最認可和接受的價位?
(7)有沒有瓶蓋費?費用為多少?
(8)紅白宴席送禮標準?客人是否自帶酒水?酒席擺放什么酒水?
(9)零點客人,是否有自帶酒水現象?
(10)客人自帶酒水,店方和酒店行業是什么態度?(允許否?是否有服務費)
(11)是否有客人問到“進口酒或是**品牌進口葡萄酒”
(12)以進口酒商的名義,咨詢管理人員進店合作的方式和要求(專場促銷的費用標準?進場怎么合作?)
方向二內容:(以找區域商或市場調查的名義)
1·經銷與流通市場
(1)當地是否有或經銷進口葡萄酒的商戶?
(2)了解調查對象對進口葡萄酒的現狀和前景的判斷?所認知的進口葡萄酒品牌?
(3)了解調查對象主要經銷和的品牌和主要的合作方式?(代銷還是經銷等)?
(4)了解調查對象目前所做的渠道(流通、pa商超、終端、分銷)?強勢渠道是什么?
(5)了解調查對象目前團隊多少人?主要渠道人員?
(6)當地銷售淡旺季以及差別?
(7)如果我們到當地做進口葡萄酒,(請教)是否有很好的建議?
(8)當地酒店或夜場(酒吧和ktv類)主銷什么品相酒水?
方向三內容:(以市場調查的名義)
1·消費者調查
(1)消費者認知的葡萄酒品牌(特別是進口品牌)?
(2)消費者一般通過什么途徑購買酒水?
(3)是否經常用酒或葡萄酒?一般選擇葡萄酒概率有多少?
(4)對價位的敏感度和接受的區間?
(5)一般在什么場合有可能喝葡萄酒?
(6)如果酒席上有進口葡萄酒(注意包裝對客戶的作用)和其他酒類,選擇飲用的傾向是什么?
(7)如果有一支進口葡萄酒,作為該客戶單位的專用接待酒(根據客戶需要印制單位資料的背標),客戶是否有考慮長期合作的可能?
(8)一般單位結賬的方式和周期?(現金、轉賬、支票/結賬票據有什么特殊要求或專用酒水發票是否可用于報銷)
(9)簽約常年合作的是否有興趣?
(10)如果有專業的團購人員,到單位推薦進口葡萄酒,是否接受?
(11)在酒席上,如果有專業人員向你的朋友講解葡萄酒專業知識,有興趣嗎?
(12)只要你一個電話,就可以定時、省錢的送酒到你規定的地方,你會接受這種服務方式嗎?
建議:①做市場調查最好是兩個人,一個主講,一個記錄
②調查內容可以根據具體對象,自行設計;要求越詳細越好
③調查至少1-2個工作日
④前期的調查對象的選取,可以通過當地黃頁、政府網站、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