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性
世界具有多樣性特點,這就遭際了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使得人們對于不同文化產生了興趣和探究欲望。由于歷史原因、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淵源等的極大差異性,中西方國家在飲食上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這就造就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性,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方文化。本文就從以下四個不同方面的中西飲食的差異來淺談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對中西方飲食未來前景進行了展望。
一、飲食觀念上的差異性
中西方國家對于飲食觀念、味道和營養等都具有各自的特點。中國飲食文化強調的是“色、香、味、形”的飲食觀念;而西方飲食文化強調的是“理性”飲食觀念,更多注重的是營養,要保證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的攝入。中國地大物博,這就使得其具有多種飲食習慣和特色,具有很豐富法地域性和多樣性特點,因而,在中國飲食中,“酸甜苦辣”口味一應俱全,即便是同一的食材也可以被制作出不同的味道;而西方國家文化起源于大洋文化,人們深受形而上學哲學觀的影響,他們對于飲食法要求過多的注重在了形式上,但是,在口味上基本上都差不多,這就是為何無論是從舊金山到華盛頓,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的原因。相比較而言,西方國家飲食對于“營養”的關注度要大大超過中國飲食,雖然我們講究食療、食補、食養,但是,這些并不能抵過我“色、香、味、形”的首要要求,這就是使得很多在中國飲食中很多營養成分損失于加工過程中。可以說,中西方國家在追求營養方面都各有其側重和喜好,這直接反映出了中西方國家的不同人文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追求。
二、烹飪技法在隨意與規范上的差異性
西方國家文化注重標準性和規范性,而他們在飲食上也不例外,這就使得他們在進行食物的烹制時會制定嚴格的標準和規范,以調料的添加量為例,他們也會精確到可、毫克等,再以烹調時間為例,他們可以精確到秒。西方的快餐通常都會按方配料,就連烹制的油溫和炸制的時間都要嚴格依規范行事因而,所以,西方飲食中同樣的一道菜在味道上并沒有太多的差異性,只有幾種配菜的簡單變化,或者是擺盤上的些許差別。然而,中國文化注重的是多樣性和特色化,即便是同一種食材,在不同的地方或是不同人制作都會具有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差異性,這就使得中國飲食呈現出相對較大的隨意性,因為可以根據地區、廚師的習慣來調整或是改變食材或是調料的種類或是數量,即便是同一廚師做同一個菜,也會根據季節、場合、用餐人身份等作出不同的調整,只要最后的“色、香、味、形”達到“好”就行,這就為何在中國會有那么多的“私房菜”的原因。可見,中西方飲食在烹飪技法在隨意與規范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
三、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上的差異性
中國人注重“聚”和“合”的大家庭式用餐方式,因此,無論是何種宴席,大家都喜歡團團圍坐,其樂融融,而美味佳肴都被放在桌子中間,大家共同享用并邊吃邊聊,感情在吃中得以交流。吃對于中國人來說還承擔著情感交流的媒介作用,而大家在一起吃飯時也少不了要互相敬酒和相關夾菜,表達出對對方的熱情和睦之情。然而,西方國家由于其文化特點所決定,人們并不習慣或是并不喜歡“過度親密或是熱情”,他們使用的是分餐制原則,首先是各點各的菜,想吃什么點什么,這是其個性原則的體現;即便是他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通常都是各吃各的,并不進行勸酒或是夾菜,大家比較客氣,并且吃飯就是吃飯,不會邊吃邊聊。在餐具使用上,中國和西方國家也是大有不同的,中國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而西方人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可以說,筷子與刀叉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象征了不同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四、用餐禮儀上的差異性
中西飲食上的差異性也體現在用餐禮儀上的不同。在中國,大家共同就餐時,不能自顧自吃飯,如果邀請他人來吃飯,主人一定要盡到職責——熱情款待客人,盡地主之誼。在吃飯的時候切不可將多余的飯菜再放回鍋里,要時不時給客人夾菜,不能讓客人碗里空了;吃完飯后,客人應該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盤碟,交給主人,而主人則需要跟著起身,不要客人動手勞動,請客人坐下休息。而在西方國家,主人在宴席上一般只給客人夾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切不可一味夾菜敬酒,吃飯的時候也不能發出聲響,即便是想要交談,也只能是與鄰座交談,不能進行遠距離交談。可見,用餐禮儀上的差異性也極大顯示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
隨著全球經濟政治一體化的發展,中西方國家在很多方面進行交流的機會也愈來愈多,而飲食作為中西方國家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勢必會在相互發展中得到更多交流和融合。在中國,很多西方飲食風格的快餐店比比皆是,漢堡、薯條和可樂也日益成為了我們的飲食組成。在西方國家,很多中國餐館也大量出現并日益興旺,那些熱愛中國文化的西方人穿梭在唐人街、中國特色餐館,對中國的美食具有了濃厚的感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西餐之間的融合會越來愈多,很多中餐或是西餐在對方國家都進行了本土化的調整和改變,既體現了其原有的風格,也融合了所到國家的飲食習慣,成為大家可以共享的美食,這就是世界化的力量。總的來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飲食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勢必會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們應當尊重并理解文化的差異性,這樣的世界才會更加多樣化和豐富化。
參考文獻:
[1] 來驥.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及其當代融合[J].開封大學學報,2014(2).
[2] 萬苗苗.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
【關鍵詞】包容性;天人合一;革新性;理性飲食
舌尖上的文化,顧名思義飲食文化也。中西文化差異表現在個個方面,這根本原因是中西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這樣的兩種的文化背景之下,中西方飲食文化,不僅是從觀念、性質,還是其方式或者對象選擇方面,存在的差異都是非常鮮明的。我國的飲食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影響,形成了中餐以食達意、以意傳情、追求感官及身心的愉悅。突出色、香、味,是中國傳統烹飪藝術的精髓。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從“民以食為天”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可見一般,形成了“五谷為主,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結構,追求味美的同時,也不忘記“養生”,中國的地域遼闊,俗語“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熟知每個中國的具體飲食文化,這是很難做到的,在飲食文化也在發展的今天,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要做的僅僅是總體大局出發,談談中西飲食文化的背景,飲食方式,飲食對象,飲食觀念,飲食傳統。通過對比描述,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飲食文化的區別,更好的推動中西文化交流。
一、中西飲食文化背景的介紹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優秀民族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與其他法國、土耳其烹飪組成了世界三大飲食烹飪體系。也是我們中華兒女驕傲和自豪的地方,中國飲食文化絢麗多彩的內涵文化,“精、美、情”是中國飲食文化內涵的概括。“精”從色、香、味講究文化的表現形式。到選料、烹飪的個個過程不勝繁瑣,但就是在其中表達出精品意識的文化內涵,孔子在兩千年前,就曾經提出過“食不厭其精”飲食理論;“美”體現了飲食的審美情趣,美不僅要表現的食物的味道上,甚至在形式、顏色、器皿的樣式、用餐的環境還有服務人員的裝飾上無一不透這美的成分,時時刻刻感覺到美的刺激與享受,美作為中國飲食內涵之一,也是其魅力所在,這也是中國飲食能夠征服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吧;“情”中國文化歷來都是以情為紐帶,在中國,飲食文化不僅是社交活動,也是一門社交文化,以食達意,以意傳情,中國人喜歡在餐桌上表達自己的感情,是溝通和交流感情的媒介。
西方是一種理性的飲食觀念,注重“一人為本”在烹飪過程中講究食物的實用性,營養優先,其實才是“色、香,味”西方飲食文化,是在西方傳統文化基礎上,經過現代工業文化的不斷改進而形成的。任何文化都有其兩面性,在其影響下,飲食文化中,也無時無刻不再表達著“休閑快捷、平等自由、衛生隱私”等文化內涵。但是你弊端也是可見一斑,其中的典型代表“美式快餐”,大量高蛋白高熱量食品的攝入,導致了美國五分之三的美國人患有肥胖癥,這也是現代西方飲食文化需要反思的,其優點也是不可否認的,這種飲食觀念也被我國現在的多說都市青年所接受。不僅美國城市,隨從可見的是快餐店,飲料、薯條、炸雞都是西方食譜里最平常的食物,而且美國以麥當勞、肯德基為代表的快餐文化,正在席卷全球。這與美國快餐文化的堅實基礎是分不開的。其中你能看到浪漫的一面。其中幾乎每一個美國人,好像都有飲下午茶的習慣,這也許是在西方的快節奏生活中尋找片刻“平等自由”文化,在中餐中,席位的擺放、餐具的擺放、就餐的方式都收到傳統文化的約定成俗的限制,而在西餐中,每個人都資助決定食物的種類、份量、分餐適量,大多場合都是AA制,自助餐中可以充分體現,大家自由平等坐在一起享受美食。“衛生隱私”文化,西方用餐習慣在長條桌子上,實行分餐制,各自點菜,各持一份,互不干涉,服務員把餐客點的食物迅速禮貌的端給每個客人。這樣的就餐方式,首先是衛生,再者尊重了每個就餐者的愛好。而且減少鋪張浪費,盡量把食物量化,這樣是西餐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
二、中西飲食文化中的飲食方式
如果簡單的回答這個問題,那么筷子文化與刀叉文化的更加生動形象一些,中國人使用筷子的歷史十分悠久。《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從文獻可知,中國三千年前就已經發明了筷子,筷子的歷史見證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也許外國人看見中國人用兩根木棍就餐,肯定會詫異,當國人輕而易舉的用筷子完成就餐的過程,他們也不得不佩服這種餐具的種種優越性,進而佩服中國人的智慧,筷子特別能體現國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性,從筷子的取材及使用上,無一不體現著努力尋求一種平衡的和諧。羅蘭·巴特對中國筷子有獨特評價,他稱筷子與刀叉相比,有一種“母性的溫柔”。他說筷子“不切、不抓、不毀、不穿……是在移動一個嬰兒時所表現出的那種謹慎的動作,它是一種力量,而非一種沖動……只是提取食物,轉動食物,食物不再是要施以暴力的捕捉對象。”與刀叉相比,成雙成對的筷子似乎還有一份“和為貴”的意蘊。筷子文化的包容性,對比刀叉文化的對立性,這兩種文化沒有優劣,筷子文化講究繼承,刀叉文化講究革新。可見,就是從一個小小的飲食方式上也處處體現文化的差異。
三、飲食對象的差異
飲食對象上來看,不僅是吃什么,當然也包括誰來吃。我國“五谷為主,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當然是個約數,烹飪用料的選擇。西方人認為菜肴是果腹的,新鮮營養的菜肴是首選。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烹調時,選料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可能在中國人看來都是極好的食材。地域條件的差異,在食材的選擇上也能得到體現。西餐原料主要是動物類和海洋魚類,輔以植物類;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類和淡水魚類輔以動物類,就蔬菜類而言,外國可用的食材約100種左右,而中國可用的食材至少600多種,從田間采集的野菜都能制作出美味的佳肴,在西方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就就餐的人來說,通常中國人請客吃飯采取的是一種“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剛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眾人通力合作,共同“消滅”盤中之物,最后結賬也是爭相付錢。一切行為都強調突出的是一個“合”字。在西方“自由民主”契約思想的影響,西方人請客吃飯的習慣是每人一份,且主客雙方各自點自己的飯菜,不必考慮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時也只吃自己的盤中餐,付錢也往往AA制,各人自付各人賬。這是中西飲食文化中最明顯的差異表現,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會心理、價值觀、民族習俗方面的差異在飲食上的表現。
四、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西方人在攝取食物時基本上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理解飲食的,飲食只是一種手段,而享受在飲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會過分地追求口味。然而,中國人卻是一種感性飲食觀念。中國人很重視“吃”,“民以食為天”。人們把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還用它維持健康,即“藥補不如食補”;同時人們對美味展開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產生,在于詞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詞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詞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西方的理性飲食觀與中國人的感性飲食觀念也是沖突的,從中我們也要看到可以借鑒的地方,西方的飲食料理總是那幾個味道,不免讓人感覺乏味,可以借鑒中華料理的制作工藝,使西方料理不僅保證營養健康,而且達到色香味美。中國的飲食在追求“味之極至”同時,也要注意營養搭配,提倡健康飲食。
五、中西方飲食傳統的差異
飲食傳統的差異在飲食文化中是最明顯的,五千年的華夏文化根植這片偉大的土地上,滋養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時也造就了豐富多樣、絢麗多彩的飲食文化,就拿中國的傳統節日來說吧。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湯圓,清明節(寒食節)吃簡單蔬菜,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節喝酒,臘八節喝臘八粥。上面的每個節日不都反映人們祭奠祖先,期盼美好未來的心理,從中反映出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五千年的歷史同樣濃縮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西方大國,拿美國為例,獨立了200多年,主要信仰基督教,傳統節日較少,圣誕節、感恩節等,在20世紀中,西方文明快速發展,中國卻飽受戰爭貧困之苦,可是到21世紀的出去,西方國家飽受經濟危機之苦,卻驚奇的發現,中國已經位于世界強國之林,經濟成就世界矚目,在面對自然危機時,中國強調;與自然和諧相處。而西方國家強調;通過先進技術戰勝自然危機。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天人合一;的理念在飲食文化中無處不在。西方文化的革新性,西方的批判的哲學思想,理性飲食,強調平等、自由、健康、營養、衛生,這些理念在西方飲食文化中也是隨處可見的。
在上面的一些對比研究中,可以得出,中西飲食文化沒有優劣高低之分,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闡釋是飲食文化的精髓,一道普普通通的菜肴,也能品味出厚重的歷史文化,這就是飲食的魅力所在。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不同背景的飲食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借鑒,品味出萬千飲食文化的“味道”。
參考文獻
[1]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何宏.中外飲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餐飲禮儀 飲食方式 中西方文化 差異
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新標準將英語學習分為三個階段,九個級別,在不同階段的課程目標總體描述中,都特別強調了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的培養。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學習過程,應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特別是在各國密切往來的今天,通曉中西餐飲文化上的差異在現實中的應用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餐飲禮儀在教材中的應用
1.餐桌座次的不同
牛津版Starter Unit 12 A birthday party中,小主人Millie要邀請她的朋友們一起為她慶祝生日。由于所邀請朋友的國籍不同,因此在餐桌的禮儀就特別講究。首先是餐桌座次的不同。《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可見,中國人特別講究禮。如果邀請的是中國人,則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買單的人.主座是指距離門口最遠的正中央位置。通過分配座位,中國人暗示誰對自己最重要。但在西方,傳統的習慣都是圓桌式的就餐方式,所以基本沒有座次的差別。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與餐桌的距離以便于使用餐具為佳。餐臺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
2.進餐時的禮儀
在7B unit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Grammar中,Millie和Daniel正在準備為交流學生舉辦一場歡迎晚會,他們開展了以下的對話:
Daniel:How many forks, plates and cups do we need?
Millie:I think thirty of each will be enough.
Daniel:How much beef and ham shall we buy?
Millie:I think three kilos of each.
Daniel: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buy?
Millie:We need some eggs and tomatoes.
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Daniel和Millie這兩個來自中國的孩子,還是充分考慮到中外飲食習慣的差異的。這里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餐具的選擇上:中國人使用筷子。中國人自古以來大部分以農耕為主,所謂“面朝黃土背朝天”正是這一文化現象的真實寫照。中國人強調以“和”為貴,反對侵略和攻擊。中國人使用筷子時溫文爾雅,很少出現戳、扎等不雅動作,在餐桌上對待食物的態度是親和的、溫柔的。日常生活當中對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我們在使用筷子時,正確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
英國人則使用刀叉進餐,這是因為西方很多國家其祖先為狩獵民族,飲食以肉類為主,為了能在殘酷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必須善于捕獵,富于進攻性。在使用刀叉過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執刀將其切成小塊,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并攏放在盤中。不用刀時,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二、飲食觀念不同在教材中的應用
飲食觀念的不同主要體現在營養價值和味道上的差別。臺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的序言中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此一文化特征,亦體現于中西飲食文化之中。所以中國菜幾乎每個菜都要用兩種以上的原料和多種調料來調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葷素搭配來調和烹制的,如韭黃炒肉絲、肉片炒蒜苗、腐竹燜肉、芹菜炒豆腐干等。這“和合”觀念在教材的Unit4 Food Main task中也得到了體現。比如,Millie說“I sometimes have rice with fish and an apple for lunch.”翻譯即為“我有時候中午吃魚拌飯和一個蘋果”。可見,中國的飲食習慣還是以和為主,強調味道。所以中國有很多關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濃、淡等,但同時卻又忽視了營養。
西方人對于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幾種。再者,規范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載的《吃在荷蘭》一文中,描述了“荷蘭人家的廚房備有天平、液體量杯、定時器、刻度鍋,調料架上排著整齊大小劃一的幾十種調味料瓶,就像個化學試驗室。”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注意加強中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中國文化與使用英語國家文化的比較,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逐步培養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的意識。餐飲禮儀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和國際交往活動中,表示尊重、親善和友好。按照禮儀的要求去做,就會使人獲得尊重的滿足,從而獲得愉悅,由此達到人與人間的和諧。社交禮儀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提高社會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社交禮教有利于強化學生文明行為,提高文明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趙連友.中國飲食文化.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7.
關鍵詞:中文菜名 飲食文化 翻譯 不可譯性
一、引言
不可譯性是翻譯理論界長期探討的問題。一般而言,語言是可譯的,但由于各國文化與語言的差異,導致了語言又不是完全可譯,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不可譯的。彼得紐馬克曾說過:“如果源語的內容涉及到本國特有的自然環境、社會制度、文化習俗,譯文的意思就必然有所走失。”他的論述是對這種不可譯特征的最好闡釋。
根據不可譯性產生的原因可將其分為語言上的不可譯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譯性。文化的不可譯性是指不同的名族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思想意識對翻譯造成了巨大的障礙。每種語言都不可避免的帶有民族文化的印記。在這種情況下,根據紐馬克的“意義走失理論”,如果原文描寫的是一種文化或語言所特有的情景,那么意義上的走失就無可避免。再加上語言系統的不同、譯者的風格等因素,絕對的對等是不可能的。
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多,在飲食方面的差異有地位、對象、觀念、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菜名的翻譯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本文將通過分析中文菜名的不可譯性來說明飲食文化中的不可譯性。
二、中國菜名特點及其不可譯性
(一)中國菜名特點
中國菜以其精致美味及誘人的外形在世界上享有良好聲譽。中國國土遼闊,氣候多樣,各地風俗習慣不同,因此不同區域的食譜菜肴有不同的特點。眾所周知,中國有菜系:魯、川、粵、閩、蘇、浙、湘和徽。此外,還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的說法。但總的來說,中國菜強調色香味形,包括刀功、火候、器皿使用等。除了吃本身,中國人在菜名上也很有講究。
中文菜名組成方法很多。有的是來源于制作材料,如蠔油牛肉;有的根據烹飪方法,如清蒸滑雞;還有的是根據口味如糖醋魚。還有一些是根據刀法或其他原因命名。這類的菜名在翻譯的時候基本采取直譯,將中文中的重點翻譯出來即可。但很多傳統菜的菜名以及某些商家為了求雅致而起的菜名用直譯就容易失去其形式美或內在文化內涵。這就是中文菜名的不可譯性。
(二)中國菜名的不可譯性
中文菜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大多數菜名是可譯的,如上文舉得一些例子,但在某些情況下,不管怎么譯,都會造成文化的走失。
有些菜含有隱喻的方法,如“金鉤釣玉牌”實際上就是“豆芽煮豆腐”的湯菜,直譯就會失去原有風味;有的菜來自于歷史或人名,如“草船借箭” “東坡肉”,暗含典故或歷史價值,若直譯,會讓人不知所云,意譯又會失去歷史內涵;一些根據刀功等起名的,尤其是用一些中國獨有的,如“汆”“干煸”等,這種情況下直譯太冗長而且譯出來外國人也不一定會懂。此外還有如“龍鳳呈祥”“花好月圓”等這類帶有暗含祝福意義的菜名,雖然可以根據材料或做法翻譯,但祝福意味就會失去,也失去了四字格在聲調、音韻、節奏等方面的音樂美。另外,中國人信奉的主要有佛教與道教,這種也反映在菜名上,如“佛跳墻”“八仙過海鬧羅漢”,這里面不僅使用了修辭,也包含了宗教形象,菜的材料也比較多,無論怎么翻都不合適。
三、飲食文化不可譯原因分析
Larry. A. Samovar曾說過,“許多詞語都是有文化界限的詞,并沒有直接對應的詞。而文化的目標會使直譯變得無意義,并且一種文化不會有特定的翻譯成其他文化的經驗。”由于自然環境、社會發展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習俗,語言受其影響,含有地域色彩及歷史色彩。英語起源國家是一種海洋文化,因此他們的語言跟海洋直接相關,很多食物與牡蠣等海產品有關。而中國文化與土地相聯系,很多事物與土地種植有關。這一類的不可譯主要是由實體文化引起的。
另一種不可譯是由精神文化層次引起的。這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哲學、美術等。經歷過宗教社會時期,英語中很多食物都與《圣經》相關,如酒、面包等,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可將其直譯,但在某些習語中就要注意其內涵。同樣地,像魚、餃子等食物,所含的象征來源于中國古代圖騰,而餃子在西方雖有,外形內涵卻大相徑庭,所以我們即使把餃子翻譯成dumpling也是不標準的。
還有一種是由風俗體系引起的。“魚”除與中國古代圖騰有關,也包含一定的習俗,如連年有余等;吃餃子有喜慶團圓、招財進寶等含義,過年吃魚和餃子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習俗。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響,造成即便英文中有對應的意象,在含有文化內涵后也是不可譯的,有人提出尋找“文化共核”,使某些內涵或意像重合,個人以為即使這樣還是不能準確翻譯,文化走失依然存在。例如,饅頭被翻譯成“steamed-bread”,雖然現在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但饅頭是中文中的意象,它同面包還是有內涵的差別,面包在西方與宗教有關。此外,飲食文化的差別還表現在餐桌禮儀、就餐工具等方面,這些方面的差異更大。因此我們只能盡量減少文化走失,而不能避免文化走失。盡量使文化可譯,但不排除其不可譯性。在不可譯的情況下硬譯,甚至會造成文化的扭曲和誤解,不利于交流的進行。
四、結語
本文嘗試從不可譯性角度來分析飲食文化,并以中文菜名為例。由上文可以發現,由于地理、歷史、社會等各方面的實體或非實體因素,飲食文化的意象、方式、對象、觀念方面存在極大差異,以菜名的翻譯最為普遍。現今,不斷加強的國際交流使得中國菜走向世界,在此過程中,菜名的英譯至關重要,同時,也要關注飲食文化其他方面的差異,注意文化的不可譯性,不硬譯,采用靈活方法翻譯,盡量減少文化走失,使中國的飲食文化充滿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Oxford: Pergan Press, 1981.
[關鍵詞] 中式菜譜 命名特征 規律 英譯
中國菜作為世界三大菜系之一,不僅因為中國擁有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而且由于國家幅員遼闊,各地菜肴烹飪制作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條件、人們生活習慣、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差異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和特色。
隨著中外交流的日益頻繁,作為社會文化交流最直接部分的飲食文化首當其沖地成為外國友人了解和接觸中國的前沿文化。在這種背景下,中式菜譜的英文翻譯無疑在中外飲食文化交流中起到一種橋梁紐帶作用,其英譯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涉外賓館飯店的管理人員,還是接待外賓的導游、服務人員掌握一定的餐飲菜譜翻譯規律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筆者在長期的旅游專業餐飲英語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和歸納出一些常見中式菜譜的英譯規則和共性,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中式菜譜命名特征
正確探究和把握中式菜譜英譯的內在規律,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從了解中國菜命名的不同形式和特點出發,切勿忘文生義,不假思索機械地進行字面意思的理解和翻譯。
古往今來,中國菜的命名不僅取決于一些直觀的因素,如制作菜肴的原材料、菜的形狀、口味、顏色、質地等;取決于烹飪大廚們的刀功技法、制作方式;而且也取決于一些諸如時令、地名、人物、典故、寄意、抒懷、比喻、數字等許多復雜的客觀外界因素或主觀意愿,可謂五花八門,形式多樣。以下是對一些常見命名中國菜方式的歸納和英譯舉例:
二、中式菜譜英譯核心要素
英語著名翻譯學家J.C. Catford曾經對菜譜翻譯下過這樣的定義,他認為“Menu 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for semantic equivalence in the specific area of menu and terms in culinary culture.” 從J.C. Catford這個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他所強調的語義功能對等就是語言轉換過程中菜譜翻譯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說,要求翻譯工作者在菜譜翻譯過程當中通過使用自然流暢的語言、合理明確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貼近中式菜譜的內涵與外延,同時考慮東西方飲食文化所存在的差異,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可適當靈活處理以促使外賓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飲食文化。
中國菜名成千上萬、五花八門。有些菜一目了然,從名字上就能直接了解其制作的原料、成份及烹飪技法,如:椒鹽明蝦、香菇菜心、蔥燒海參等;有些菜的命名則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并且極具歷史背景與文化底蘊,如:佛跳墻、螞蟻上樹、雪山映紅梅等。因此,作為翻譯工作者應在進行中式菜譜翻譯之前詳細了解一下菜肴構成的主料、配料、佐料、烹飪技法,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親自品嘗一下,然后仔細斟酌后再下手翻譯。對于一些蘊含歷史背景或典故的菜,更有必要查閱相關的資料,虛心向相關的專業人士求教,切忌草率下手,這樣不僅可以減輕翻譯難度,而且也可避免中式菜譜與英文翻譯之間名不副實的現象出現。
三、中式菜譜英譯規律歸納
通過分析中式菜譜命名的不同形式,可將其英譯方法歸納為下列幾種類型:
1.以制作菜肴所使用的主料、配料(菜)、佐料、烹飪方法為主命名的菜名,一般采用直譯的方法,并可遵循以下中式菜譜直譯的基本公式:
烹飪技法+ed +刀功/形狀+ed +主菜(料) + 配菜(料) +with/in+ 佐料/調味品/湯/汁
在此要對上述公式進行幾點說明:(1) 公式排列的前后順序相對固定。在翻譯時一般不會出現諸如配菜(料)在前,主菜(料)在后;佐料、調味品或湯汁置于烹飪技法、主菜、配菜的前面;配菜在前,主菜在后等現象。所以翻譯時要將菜肴構成的各種成分、烹飪技法搞清,而不能望文生義,主次顛倒,下面舉幾個例子進行分析:
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Pepper (麻辣雞丁)
刀功/形狀(Diced)+主菜(Chicken)+with+調味品(Chili Pepper)
Salad Jellyfish in Sesame Oil (麻油涼拌海蜇皮)
烹飪技法(Salad)+主菜(Jellyfish)+in+調味品(Sesame Oil)
Quick Fried Mutton with Green Scallion (蔥爆羊肉)
烹飪技法(Quick Fried)+主菜(Mutton)+with+佐料(Green Scallion)
(2)在很多情況下,菜名的某些構成部分是缺省的,比如菜肴中有主菜卻無相搭配的配菜,有烹飪技法卻未注明烹飪所使用的刀工形狀等,翻譯時可作相應的省略,其余注明部分仍應按照上述公式順序排列,例如:Braised Chicken (紅燒雞)這道菜的構成只出現了烹飪技法(Braised)與主菜(Chicken)兩部分,又如:Fish Rolls with Rice Wine (米酒魚卷)這首菜的構成只出現了主菜(Fish Rolls)和湯汁(Rice Wine)。
(3)公式中所涉及的中式烹飪技法和刀功技法多樣,例如常見的烹飪技法有:煮(boil)、燉(stew)、蒸(steam)、炒(fry)、燒(braise)、烤(roast)、焙(bake)、熏(smoke)、灼(scald)、爆(quick-fry)、鹵(marinate)、腌(preserve/ salt/ pickle)等;常用的刀功技法有切片(slice)、切絲(shred)、切丁(dice/cube)、切柳(fillet)、剁碎(mince)、搗爛(mash)等,但一般都是以在這些表示技法的動詞末尾直接加上“ed”過去分詞的形式出現,而幾乎不以動詞現在分詞形式或動詞原形出現。
以下列舉一些在明確菜肴制作的烹飪方法、主料、配料或佐料前提下,采用直譯方法并符合上述基本公式中式菜譜英譯的一些例子:
* 雞茸燕窩Bird’s Nests with Mashed Chicken
* 宮爆雞丁Fried 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Sauce
* 荷葉粉蒸肉Steamed Pork with Rice Flour Wrapped in Lotus Leaves
* 糟溜魚片Stewed Sliced Fish in Wine Sauce
* 銀耳燕窩湯 With Jelly Fungus and Bird’s Nest in Honey Soup
* 涮羊肉Instant Boiled Fine Sliced Mutton
* 糖醋排骨Fried Spareribs in Sweet Sour Sauce
* 冬筍雞片Sliced Chicken with Winter Bamboo Shoots
* 清燉豬蹄Stewed Pig Hoof in Clean Soup
* 陳皮兔丁Diced Rabbit with Orange Peel
2.在中式菜譜中有些菜的命名并不著眼于菜本身的用料或烹飪方法,而取決于菜肴本身獨特的口味、形狀、顏色、造型等,其中可能也增添了一些人們寄意、抒懷、比喻、象征的手法,如果對于這些菜仍然使用直譯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例如上文中提及的“螞蟻上樹”這道菜倘若從菜名字面意思上來翻譯,不僅會讓人莫名其妙,而且會使菜肴本身與譯名大相徑庭,更有可能會使外賓看后拒而遠之。因此,此類菜名的翻譯宜采用意譯的方法,如:“夫妻肺片”這道菜就不能譯成“Stir-fried Couple’s Lung Slices”而應根據菜的真實主料“豬肺”翻譯成“Stir-fried Pork Lung Slices”。
3.對于某些以歷史典故為背景命名的中式菜名,翻譯者需查閱相關歷史文獻,弄清其來龍去脈,宜采用直譯或音譯并在后面附上簡單背景說明的翻譯方式,其好處在于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外賓了解菜肴的構成,同時也能了解其背后所蘊含的飲食文化背景,如“麻婆豆腐”這道菜就可以采用這種方式翻譯“Mapo Tofu (Bean curd in hot sauce firstly made by Mapo, an ancient Chinese woman in Sichuan province)”,又如“叫花雞”這道菜可以譯為“Beggar’s Chicken (Roasted 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ves and mud, firstly made by a beggar in ancient China)”。
4.以地名或菜肴創始人命名的菜名一般采用“菜肴創始人或發源地地名+烹飪方法+制作原料”的排列順序進行翻譯,如:
東坡肉 (Dongpo Braised Pork)
南京鹽水鴨 (Nanjing Boiled Salted Duck)
東安子雞(Dong’an Fledging Chicken)
以上是對幾種常見中式菜譜命名方式英譯規律的歸納,當然翻譯的方法多種多樣,答案并不是絕對或惟一的。作為翻譯工作者應當具備“求實”的態度,要善于虛心向有關專家和從事菜肴烹飪第一線的師傅求教,善于查閱與菜名相關的歷史文獻或餐飲叢書,善于積累和深入了解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同時充分考慮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只有這樣,才能翻譯出適宜恰當、具有“中國特色”的菜名,從而讓更多的外國友人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參考文獻:
[1]J.C. Catford,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E.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王秀芬:淺析中式菜譜的文化和翻譯[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1,(1)
[4]黃承球:中國菜譜英譯初探[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2)
[5]文月娥:從功能對等論看中式菜譜的英譯[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 2006,(2)
[6]劉世同周冠祖李世祿:漢英分類翻譯詞典.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