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次貸危機的本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 內在機理
一、引言
當前方興未艾的美國次貸危機已全面演化為全球金融危機且大有演化為金融危機之勢,次貸危機自2007年4月份新金融世紀公司宣告破產保護以來,一波波的沖擊全球金融市場,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至于何時見底,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本文嘗試對這兩次嚴重的金融危機進行比較,揭示它們爆發的根源及形成內在機理的不同,從而對我國金融危機的預警及防范起到一定的借鑒與啟示作用。
二、東南亞金融危機
1.東南亞金融危機發展過程回顧。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接著,危機波及到臺灣、香港及韓國等地區和國家。因此,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2.東南亞金融危機形成的內在機理為:政府隱性擔保與政府相關聯企業大量借取短期外債資產泡沫大量游資外逃固定匯率機制難以為繼貨幣貶值貨幣危機亞洲其他國家金融危機。
3.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根源:東南亞經濟發展模式不可持續性,因為東南亞諸國國內經濟結構失衡;這些國家實行的都是僵化的固定匯率機制。
三、次貸危機
1.次貸危機發展過程回顧。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風暴。次貸危機起源于利率的上升,房價由上升轉為下降,形勢發生了逆轉。2008年4月,美國次貸行業的第二大公司即新世紀金融宣布倒閉。這標志著次貸危機開始爆發,次貸危機現在已經演變為全球金融風暴,尚未見底,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目前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已宣告破產保護,而房地美、房利美及美國國際集團已國有化。并且對世界金融市場造成了百年以來最大的沖擊,已影響到實體經濟。
2.次貸危機形成的內在機理為:長期超低利率刺激消費貿易逆差信用膨脹(主要是次級房貸)資產泡末積聚不斷提高利率泡沫破滅美國次貸危機全球金融危機全球經濟危機(可能)。
3.次貸危機的根源。(1)金融監管沒有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當資產證券化以后,經過層層包裝,然后由權威的信用評級機構進行評級,但由于激勵機制的作用,當監管不到位時,就容易產生低估風險,人為的提高金融產品信用等級等一系列問題,從而為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隱患。所以就有一個“誰來監管監管者”、“誰來為信用評級者進行評級”的問題。(2)美國國內消費與投資不匹配。由于美國國內很多產業轉移至國外而導致產業空心化,而且大多數美國國民都是寅吃卯糧,超前消費,儲蓄非常少,利用美國的世界貨幣優勢大量印刷美圓和國債,導致消費虛高,推動資產價格上漲,積累了大量泡沫,為次貸危機埋下了伏筆。(3)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金融本來應該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結果在美國最近幾年龐大的虛擬經濟遠遠超過了相應的實體經濟,使得金融資產市場成了賭場,為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四、東南亞金融危機與次貸危機的異同點
1.不同點。(1)東南亞金融危機屬于在發展中國家爆發的危機,它的本質是貨幣危機,導致東南亞地區金融和經濟動蕩;而次貸危機是在發達國家爆發的危機,它的本質是債務危機。導致全球金融和經濟動蕩不安,破壞性極大。(2)就造成金融危機市場的嚴重后果來看,次貸危機較東南亞金融危機要嚴重得多,格林斯潘宣稱美國次貸危機是美國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是自1929年美國大蕭條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它已引起全球金融風暴,而亞洲金融危機只是在亞洲造成局部的金融危機,而沒有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機。(3)東南亞金融危機根源于過度性生產,而美國次貸危機根源于過度性消費。
2.共同點。(1)都是屬于金融監管沒有跟上金融自由化或金融創新而造成的危機。(2)該國經濟結構失衡。
五、我國金融現狀
近年來我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較高,股市和樓市積累大量泡沫。由于人民幣不斷升值且產生升值預期,有大量國際游資通過各種非法渠道進入我國資本市場。然而隨著我國宏觀調空、經濟周期下行及受次貸危機沖擊的影響,我國樓、股市價格不斷下跌,且由于新勞動法的實施,我國2008年上半年中小企業已倒閉6.7萬家。并且隨著全球金融風暴的進一步加深,我國實體經濟受的影響會更大。
六、東南亞金融危機與次貸危機給我國的啟示
首先,金融監管與金融自由化應該相適應,如果在金融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盲目開放資本項目,勢必積累金融風險,為導致金融危機埋下隱患。其次,固定匯率機制也是一個弊端,它也為貨幣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最后,不能盲目開放資本項目,給金融危機設立一道防火墻。
關鍵詞:次貸危機;進出口;人民幣利率;人民幣匯率
自從2006年底以來全球承受著由次貸危機所引發的一波又一波的金融寒潮,美聯儲投入7000億美元救市試圖控制金融危機的擴散,但其舉措究竟能否奏效?對中國的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一、次貸危機的根源以及擴散層次
1、次貸危機的產生及本質
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是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的一類,貸款對象為信用等級低于優質客戶的貸款人,違約風險一般較高,銀行對于這類貸款應該持審慎的態度并要求較高的貸款利率。2001年網絡經濟泡沫破裂之后,美國將金融衍生工具和房地產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美聯儲為了刺激經濟發展連續14次降低再貼現利率,連續13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原來那些信用不佳、收入較低的家庭在超歷史低水平的利率和房屋價格不斷上漲情況下紛紛購房。而在利率不斷下跌的預期下,絕大多數貸款都是選擇浮動利率貸款,為危機產生埋下伏筆,到了2004年6月,美聯儲在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兩年內連續17次將利率從2004年的1%提高到2006年6月29日的5.25%。次級貸款客戶由于收入無法償付貸款利息因而貸款違約不斷,最終不得不交回住房從而大面積引發次級貸款信用危機。因而次貸危機的本質是信用過度擴張引發的信用危機。
2、次貸危機擴展的層次
次貸危機的擴展經歷了次級貸款—次級債券—資產擔保債券三個層次。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的規模約為7-8萬億。而其中的次級貸款存量約為1.5萬億,占整個住房抵押市場的20%。據估計直接損失為4000億元對于美國13萬億的GDP和25萬億的債權市場可以說影響不會太大,而美聯儲已對金融機構注資累計超過2萬億,遠超過次貸市場的存量,這說明次貸危機的沖擊和震蕩仍在通過一定體系蔓延,因而不得不探究資產證券化。美國絕大多數住房抵押貸款是通過地區性的儲蓄銀行和儲蓄貸款協會發行的,由于受到資金規模的限制,這些金融機構將貸款資產打包以此為擔保發行不同級別的債券,通過資產證券化的途徑讓各類投資者購買,抵押貸款發行者將利息收入的一大部分轉移出去獲得流動性。資產證券化市場的基礎是金融資產的信用,如果原始標的出現了壞賬造成現金流中斷,以這些資產為擔保發行的債券就會大幅縮水,投資于這類證券化債券的金融機構會面臨巨額虧損。而更為嚴重的是其他各類資產擔保的證券在絕大多數投資基金的投資組合中處于相似的信用風險級別,一旦次級貸款擔保的證券發生問題就會波及其價格。因此從本質上看次貸危機是信用擴張不當所引發的信用危機,而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就是其傳導的鎖鏈使其進一步延展激增惡化。
二、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1、使得國內金融機構蒙受巨大損失并使我國金融市場的風險加大
進入2008年以來歐洲股市以及亞太股市普遍表現不佳,這與全球金融危機的加深有著密切聯系。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股市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也會產生影響:一種可能是由于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投機性資金會對中國等新興市場的投資風險進行重新估計,撤資回國,以緩解流動性和融資危機,這樣勢必會造成中國面臨經濟的瞬間停滯和輸入型通貨膨脹;另一種可能是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會成為國際游資的安全避風港,進而加速熱錢流入影響國內正常經濟秩序。
2、次貸危機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有可能通過外貿途徑對中國的實體經濟產生影響。我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出口在支持經濟發展中占主要地位,貿易依存度相當高而美國次貸危機將會萎縮美國以及相關國家的國內消費需求,減少對中國的進口,從而對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在國內消費不足的情形下我國就會出現產能過剩和供給過度的問題進而我國政府會采取緊縮的宏觀調控政策限制產能導致通貨緊縮,出口不振增加就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續下挫導致國際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揚,對以相關原料開展加工貿易的企業構成極大壓力。同時由于中國的油價與國際油價倒掛,形成了中國變相補貼全球油價的局面,而國際游資會通過FDI境外資金進駐內地的各種能源消耗領域、石油石化下游產業、依靠石油運轉的工業領域變相的套利對中國的能源資源進行掠奪。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將會逐步顯現。三、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啟示即對策選擇
1、調整貿易戰略,推動產業升級
次貸危機使得美國國內以及歐洲市場蕭條導致進口需求的減少。中國出口導向型的目標推動中國走過了經濟兩位數增長輝煌的十年,但我國的出口貿易主要是依托加工貿易等低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處于國際貿易價值鏈下游的貿易支撐,應調整出口貿易戰略,鼓勵能源節約型、高技術、高產品附加值的產品出口,扶持相關自主品牌的發展。同時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管理、人才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生產國內消費升級所需要的產品,以出口支撐進口,以進口支持產業結構優化。
2、刺激內需,擴大投資發展實現持續穩定增長
消費需求不足源于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和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要擴大消費需求讓更多的公民能夠分享到經濟持續高增長帶來的好處就要完善社會保障和調整收入分配制度。一條有效途徑是加薪,特別是提高工資增長極低的諸行業中就業者的工資,實現社會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進而配合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建設,推進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增加政府轉移支付,只有解除了人們的后顧之憂才能有效拉動消費。在收入結構方面要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例,調節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從啞鈴型結構向橄欖型結構過渡。在內需不足的情況下應該加強政府購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工程項目的開展,支持經濟持續發展。
3、謹慎使用利率政策工具
目前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2007年中美貿易順差高達1633.32億美元,美國的降息政策擴大人民幣與美元的利差同時熱錢的流入制造的“繁榮景象”對人民幣升值造成很大壓力而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的壓力也在逐步增強。如果我國提高利率不夠謹慎很可能會刺破房地產泡沫導致金融危機。2007年央行6此上調存貸款利率,其中五年期以上基準利率由6.84%上調至7.83%,并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今年的最高存款準備金率達17.5%創下20多年來新高,如果繼續調高利率很可能使貸款者喪失還款能力。今年以來勞動力市場逐步緊繃,進口大宗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信貸成本不斷推升,企業的經營環境逐漸惡化利潤增長率開始顯著放慢,提高利率對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不利于實體經濟的發(下轉117頁)(上接116頁)展。提高利率還會造成國際資本的套現。2008年第一季度我國貿易順差為414.2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為274.14億美元,但同期外匯儲備新增額高達1539億美元約有850億美元找不到出處,可以用熱錢來解釋,這些熱錢著眼于中國人民幣年基準利率比美元高約2%,并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中國將成為為國際游資提供穩定預期收入的避風港。
參考文獻:
[1]周維良流動性過剩初探,金融經濟,2008(2)
[2]唐雙寧關于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初步思考,經濟研究,2007(9)
[3]賈曉薇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及對策,宏觀經濟,2008(8)
[4]劉藏慎美元危機對中國的影響,經濟論壇,2004(21)
[5黃澤民人民幣匯率繼續改革的理由及其改革方向,國際商務研究,2006(1)
【關鍵詞】馬克思金融危機
2006年春,美國“次貨危機”開始顯現,最后發展成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對其原因分析,成為理論界研究熱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規律,對預測美國金融危機、解釋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我國宏觀調控要以此為鑒,主動作為,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美國金融危機形成和擴散的一般原因
1、次貨危機引發金融危機的“觸點論”
這種觀點的實質是市場內因論,認為沒有有效控制信用風險導致美國次貸市場運轉失靈引發金融危機。次貸是美國房產貸款中面向信用紀錄不佳或收入證明缺失的持“次級信用”的客戶而產生的貸款。2001年網絡經濟泡沫破滅后,美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房價2004-2006年上漲了40%-70%。在房價上漲預期下,銀行降低信用門檻,推出了“無本金貸款”、 “循環貸”等貸款品種,助長了投機,推動房價繼續走高。美聯儲2005年開始將利率從1%提升到5.25%,促使經濟降溫,房價下滑。房價下降預期增大和還貸壓力增大的雙重約束,使次級貸款違約率在2006年底上升到13.3%。違約率持續上升,帶來債務狀況惡化,導致美國大型次級房貸公司紛紛破產,前者的破產和倒閉帶來越來越多的金融集團和公司破產,造成整個金融市場動蕩。
2、金融政策導致金融危機的“政策論”
這種觀點的實質是政府外因論,認為次級貸款僅占美國房貸市場的7%-8%,次貸危機之所以形成金融危機,金融自由化政策是根本原因。一是金融工具創新過度。次級貸款被房貸公司購買后,資產證券化成為債券在市場發售。經濟繁榮期,它們被投行和對沖基金看好并購買,投資銀行利用金融創新再出售,一元貸款被放大為數十元的金融衍生品。信用鏈條拉長,導致金融產品的基礎價值被忽視,助長了極度短期投機。美國還依靠政府信用成立國家保險公司對債券違約進行保險,總額從2001年的9000多億發展到2007年底的62萬億美元。這種情形下,總額不大的次級貸款危機產生了規模巨大的債務危機,政府已難以挽救。二是金融監管不力。美國鼓勵自由的跨國金融活動。對新金融產品,政府主要依靠市場評級機構的評級、研究報告和資本抵押標準要求來化解金融風險,缺乏審查和監管以及對金融泡沫的預警。這樣,當投機盛行時,投機主體和評級機構結成利益共同體,評級機構做出背離信用基礎的評級行為,向市場釋放錯誤信息,便會提升系統風險。
3、經濟全球化形成全球經濟危機的“橋梁論”
這種觀點的實質是外部條件論,認為經濟全球化活動使美國金融危機最終演變為全球經濟危機。一是金融活動全球自由化使美國金融危機向發達國家擴散。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商業銀地普遍購買美國次級債券,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匯豐銀行、德國工業銀行、法國巴黎銀行、花旗集團等相繼暴出巨額壞帳,引發本國金融動蕩。二是金融危機的財富效應和政策效應使危機延伸到實體經濟。金融危機爆發后,消費者個人財富縮水,銀行緊縮銀根,消費和投資下降,導致總需求減少。三是全球經濟活動依賴性增強使金融危機向全球實體經濟漫延。美國在全球幾大經濟體的出口市場中占據很高比例。美國國內經濟衰退后,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出口大幅下滑,導致經濟增速下降。
二、從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看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
1、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主要內容
(1)經濟危機成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根本上是生產過剩導致剩余價值無法實現引發的。生產過剩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費者購買力不足;購買力不足在于私有制引發的資本和勞動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資本主義銀行制度、信用制度、分配制度等制度結構的沖突把生產過剩矛盾推向不可調和地步時,潛在危機便轉化為現實危機。
(2)克服經濟危機的途徑。一是根本性制度變革。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只有實現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變革,才能根本化解經濟危機。二是政府宏觀調節。通過調節投資和消費的比例、創造新的投資和消費機會、實行信用擴張、擴大政府公共支出等宏觀政策,刺激需求,緩解生產過剩。
2、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
(1)依靠信用過度擴張化解需求矛盾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是追求剩余價值。生產力越高,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量越大,在市場上實現的困難也越大。解決這一矛盾,一個途徑就是依靠信用支持消費和投資創造需求。90年代末,伴隨著網絡經濟泡沫破滅,實體經濟投資需求銳減,全球范圍內出現大量資本過剩。2007年,全世界有8000多個對沖基金,總額2.8萬億美元,世界各國財富基金達7.6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15%,全球儲蓄的60%。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開始公開或非公開鼓勵房貸公司、金融機構通過過度擴張信用支持消費。所謂信用過度擴張是指不顧信用風險、超過償還能力的信用擴張,表現為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放松風險監管、放松交易監管等。信用的過度擴張在刺激消費同時,也拉動了投資,更重要的是由于信用被轉化為證券出售,為全球巨額流動資金提供了短期投機機會。短期看,信用的過度擴張緩解了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剩,但長期看,信用過度擴張把問題從“當前”轉到了“未來”,當金融投機不再延續、債務鏈條無法維系時,危機便會顯現。
(2)信用過度擴張的危害。一是增加了不良債權,加劇金融風險。金融機構對客戶信用層級、償還水平不加審查,會導致不良債務累積。2008年,美國住房貸款達14萬億美元,政府公共債務達10.3萬億美元,金融債務占GDP的比例從1980年的21%上升到116%。信用的本質是債權,如果大家都遵守信用,當然沒有問題。但若一個環節出了問題,特別是信用質量較差時,債務風險就變得十分巨大。二是導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失衡,虛擬經濟背離服務經濟職能。虛擬經濟本質是使有能力的人利用有資本的人的閑資為社會和資本持有者創造財富,這對于分散金融風險、提高金融資產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信用的過度擴張,使虛擬經濟背離了這種職能,產生一種“錢生錢”的錯覺,自身迅速膨脹。在美國,企業盈利的44%來自金融服務業,制造業僅占10%。1996-2006年,美國金融公司盈利年增長13.8%,非金融公司盈利每年增長只有8.5%。2004年,美國金融業占據了GDP的20%-21%。金融機構對高管的激勵措施也往往與短期證券交易收益掛鉤,促使他們利用金融創新技術把金融杠桿率提高到幾十倍。房貸機構將貸款發放給沒有還貸能力的借款人,金融機構將房貸資產打包賣給投資者。據統計,美國金融機構發行的證券化產品就占全球的80%,2005年全球有組織的交易所內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額為名義GDP的32倍,全球長期證券的總價值超過了100萬億美元。虛擬經濟過度膨脹,使虛擬經濟重心轉向短期投機,在證券、樓市造成巨大泡沫,最終導致經濟危機。三是引致虛假需求,造成虛擬繁榮。信用過度擴張刺激樓市,導致投資性資產價格和證券價格上升,為投資性基金和銀行提供了短期投機機會。當生產過剩矛盾得到解決,各類資本競相追逐高額投資回報時,所有人都受益,進而產生了螺旋式的信用擴張,如果哪一期資產價格開始縮水,消費者和投資人便成了最大受害者。
三、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加強宏觀經濟調控的啟示
市場經濟國家經常存在結構性生產過剩矛盾,也就存在著依靠信用過度擴張來化解生產過剩的潛在風險。我國要吸取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既要積極擴大有效需求,解決生產過剩矛盾,又要防止走上利用信用過度擴張化解生產過剩矛盾的不良路徑。
1、堅持依靠創新刺激實體經濟有效需求
一是通過創新社會保障制度刺激消費。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欠缺,國民需要較高的儲蓄率才能應對各種風險,導致總需求中消費所占比例一直不高。因此,國家要加快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住房制度改革,解決百姓后顧之憂。通過轉移支付、救濟等制度創新,防止貧富差距擴大,刺激消費。二是加強技術創新吸引投資和消費。熊彼特指出,技術創新使資本主義在毀滅中重生。技術創新既可以創造新的投資機會,使多余的資本找到生利機會,又可使消費者產生新的換代需求。三是通過市場創新擴展投資機會。要實行宏觀經濟政策,促進地區間經濟均衡發展,特別是開發農村市場。實行優惠政策,鼓勵資本到海外投資。積極開展貿易摩擦協調,促進出口穩步增長。
2、以國家為主體有效控制金融系統風險
一是政府承擔起風險集中管理的責任。市場經濟不可避免會產生信用過度擴張,產生金融泡沫。防止資本經濟中的泡沫轉化成危機,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協調和制約。由于金融產品很少受知識產權保護,任何金融機構都不愿意別人看到自己產品的交易情況。政府要建立統一的風險管理窗口,集中清算,統一監管,準確評估,避免各個金融機構各自為政。二是善用金融創新,把風險控制放在首位。國內金融系統在危機中受到沖擊較小,主要是我國金融體系不發達,沒有投行、評級機構和復雜的金融衍生品,沒有形成危機傳遞的鏈條。這種狀態雖然安全,但卻犧牲了效率。在未來,我國既要穩健地推進金融創新,提高金融資產配置效率,又要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場風險。對新推出的金融新產品,政府要認真審核,對產品的價值、價格要實時監控,避免過度放貸,努力做到多方共贏。三是積極培育理性投資。從強化風險意識、加強素質教育出發,加強對投資者教育,使投資者的投資趨向更加理性。嚴格杜絕非法市場操作行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政策透明度,使市場充分相信政府的決心,防止錯誤信號引發的錯誤導向。
3、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必須要連貫和平穩,這一點對整個金融環境的穩定至關重要,美國在2005年前后的貨幣政策大拐角就是造成經濟危機的一個誘因。當前,我國貨幣信貸速度極快,一季度新增信貸完成全年的90%,這可能會對后期經濟發展又造成通脹壓力。應增強金融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靈活性,把握好調控重點和力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比如利率、匯率和貨幣供應量等,并與財政政策、行政手段相結合,互相彌補,更好地實現宏觀調控目標。
【參考文獻】
[1] 蔣定之、鄭學勤:美國次貸危機研究(兩篇)[J].新華文摘,2009(1).
[2] 謝麗威:美國次貸危機的原因分析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J].環渤海經濟望,2009(1).
[3] 王國民:淺談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和啟迪[J].知識經濟,2009(2).
[4] 蘇昊成:試析美國次貸危機的原因及啟示[J].華商,2008(16).
關鍵詞:信用理論;金融危機;虛擬資本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12-0060-02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正在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進而向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演變。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信用理論,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信用的二重作用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對現階段的金融危機有很強的解釋性。
1 馬克思信用理論概述
馬克思認為,所謂信用就是借貸行為,借者與貸者發生的一定關系就是信用關系。他指出:“信用這個運動——以償還為條件的付出——一般地說就是貸和借的運動,即貨幣或商品的只是有條件的讓渡的這種獨特形式的運動?!笨梢?,信用就是商品交換中的延期付款或貨幣借貸,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的單方面運動,體現著交易雙方的債權債務關系。
馬克思在論述信用理論時,重點分析了資本主義信用的二重作用。他認為信用制度一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加強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解體的各種要素?!靶庞弥贫燃铀倭松a力的物質上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這二者作為新生產形式的物質基礎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使命。同時,信用加速了這種矛盾的暴力的爆發,即危機,因而加強了舊生產方式解體的各種要素?!?/p>
1.1 信用對資本主義生產的促進作用
信用對資本主義生產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信用可以促進利潤率的平均化。由于平均利潤的形成是資本在各部門之間自由轉移的結果,而信用可以幫助資本的自由轉移,因而有利于促進利潤率的平均化。第二,信用可以節約流通費用。一方面,對于節約因貨幣流通而產生的費用而言,信用可以通過節約貨幣而實現流通費用的節約;另一方面,信用加速了資本流通,它不僅可以縮短流通時間,同時還可以使整個再生產過程加快,從而減少準備金,節約流通費用。第三,信用促進股份公司的形成。馬克思指出:“信用制度是資本主義的私人企業逐漸轉化為資本主義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礎?!?/p>
1.2 信用加劇了資本主義解體的各種要素
信用雖然對資本主義生產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由于信用是“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 ,因此信用也加速了危機的爆發,加強了舊生產方式解體的各種要素。
一方面,信用加快了資本集中的速度。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動力就是對剩余價值的追求。資本家為了追求更大的剩余價值,必然要不斷進行資本積累。但單個的資本家在這個過程中會受到自身積累的限制,因此,資本家總是運用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最大限度的吸收資本,以突破自身積累的瓶頸,加快資本積累的過程,促進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大,使可以伸縮的再生產強化到極限。此外,信用制度使得買和賣的行為可以較長時間在時空上分離,從而成為了投機的基礎。
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發展,造成了一種虛假的社會需求,從而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事實,促使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擴大和投機行為,必然加劇生產的相對過剩。
信用制度的發展,加劇了資本主義內在的各種矛盾,給資本主義的生產和消費帶來了巨大的伸縮性,在促使生產和消費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巨大的生產過剩能力和虛假需求?!爸灰庞猛蝗煌V梗灰€有現金支付的方法適用,危機,對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就必然會明白地出現?!?/p>
2 運用馬克思信用理論對美國金融危機的解釋
源于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危機,產生于虛擬經濟之中。由此,在危機的初期,許多人將危機的根源歸于信用制度、信用危機。馬克思在討論信用與虛擬資本時就指出,信用不是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但是信用加劇了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加快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
2.1 信用制度下此次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
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從表面上看,金融危機的本質就是信用過剩,是次貸及其衍生品為代表的虛擬資本價值泡沫的破滅,其根源在于經濟自由主義。但是,從的觀點出發,我們就會得到更一步的認識:即使在信用制度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仍是生產相對過剩,其爆發的根源仍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一方面,新自由主義的盛行,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正是由于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美國政府放松了對金融市場的監管,任由其創造各種各樣的金融衍生品。金融機構肆意發放信用,使得社會信用鏈條無限延長,經濟的不穩定性也隨著加強,只要信用鏈條上有一環發生斷裂,必然會引起連鎖反應。此時,市場經濟的自發性、盲目性空前提高,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進一步加劇。
另一方面,財富兩極分化的加大,進一步限制了家庭的支付能力。據世界銀行的資料,美國的基尼系數從1981年的0.4上升到2000年的0.45,再上升到2004年的0.462,可見,在經濟增速降低的同時,美國國內的財富兩極分化更加嚴重。此外,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普通家庭的收入并無明顯增長。財富在少數人手中的集中,就意味著大多數人消費能力受限,而不得不依靠借貸的方式,實現消費的虛假繁榮。這種透支消費方式的快速發展,正是由于消費者消費能力有限,而資本家為了獲取高額利益,肆意擴大信用,盲目放貸所形成的,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緩解生產過剩。
2.2 信用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的作用
(1)信用加快了金融危機的爆發。
買和賣在時空上的分離,就為經濟危機的爆發創造了可能性,而信用制度的快速發展,則成為了危機爆發的助推器。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信用經濟,整個社會實際上被結成了一個復雜的社會信用鏈。社會信用鏈的形成,客觀上以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規模放大了社會生產和消費,從而掩蓋了資本主義消費不足的矛盾。在信用制度高度發達的條件下,社會再生產的鏈條被無限延長,生產對消費的反應越來越遲鈍,商品過剩的信息被信用所創造出來的需求所掩蓋,導致生產進一步擴大,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激化。此外,社會信用的無限延伸也使得社會信用網絡變得更加脆弱,一旦社會信用鏈上某個環節發生斷裂,就會引起連鎖反應,引發支付危機,從而引發金融、經濟危機。
2001年以后的五年內美國房價持續上漲,讓銀行等金融機構過于樂觀,低估了貸款風險,紛紛降低貸款標準,使得大量信用等級較差,收入較低的次級信用者加入了貸款購房的隊伍。同時為了轉移風險,銀行創造出各種各樣的金融衍生品。通過金融衍生品,特別是資產證券化,銀行等金融機構和證券市場結成了信用共同體。當利率上調及房價下跌之后,許多次貸者受收入的限制而選擇斷貸,即不再支付剩余房款。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開發商應該收到市場反饋的信號而減少房屋的生產和供給。可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借助各類金融衍生品,在股市和債券流通領取中套取現金,彌補由于次貸者斷貸產生的呆賬、壞賬。銀行信用進一步擴大,從而給房地產商造成一種錯覺,仿佛市場仍有巨大的需求,進一步導致了生產過剩。此時,支持經濟發展的不是現實的需求,而是建立在信用制度上的社會信用網絡。當不能還貸的次貸者越來越多,當股市下挫而無法套取現金時,社會信用鏈條中銀行這一環節發生斷裂,從而引起連鎖反應,爆發金融危機。正如馬克思所言:“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中暴露和爆發的,而是在批發商業和向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的?!?/p>
(2)信用加劇了經濟危機的爆發。
由于信用對資本主義生產具有雙重作用,在推動生產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激化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加劇了生產相對過剩,使得危機的能量不斷聚集。此外,信用還促使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快速發展,使得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失衡,資產價格泡沫化。由虛擬資本引發的危機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嚴重。
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在借貸資本(生息資本)和銀行信用制度上產生的,是以能夠帶來收入的有價證券形式而存在的資本,包括股票、債券、商業票據和其它可轉讓證券等。虛擬資本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礎上的,同時,虛擬資本的發展也讓信用鏈條有無限延伸的趨勢。
虛擬資本與實際資本有著原則的區別,它們是虛擬的,本身不具有價值,僅是取得一定收益權的憑證,它的價格是預期收益的貼現。近年來,資本主義經濟虛擬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在生產結構上,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遠遠超過第一、二產業;另一方面,在價值結構上,虛擬資產價值遠遠超過國內生產總值,虛擬資本的規模遠遠超過實體經濟。正是在這種經濟虛擬化趨勢下,以信用為基礎的金融資產在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從而由信用鏈斷裂所引起的危機比資本主義歷史上任何一次危機都要嚴重。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再生產過程的全部聯系都是以信用為基礎的?!昂唾Y本一同發展起來的信用制度由此崩潰時,會更加嚴重起來,由此引起強烈的嚴重危機,突然的強制貶值,以及再生產過程的實際的停滯和混亂,從而引起再生產的實際的縮小。”目前,這場危機正在由金融危機向經濟危機轉變,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擴散,也說明了信用制度在危機中具有加劇的作用。
3 結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此次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仍然在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但信用在其中起到了推動和加劇的作用。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信用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保證一個國家市場健康發展的前提之一。因此,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時候,要以馬克思的信用理論為指導,正確認識信用在生產中的作用;要堅持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特別要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以防止信用工具的濫用。信用和金融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會放大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創造出大量的過剩生產能力和虛假需求。因此,要保障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就要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完善個人信貸法律,規范抵押貸款放貸市場,加快金融市場的信息制度建設,從而讓金融市場和信用工具更好的為社會主義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金融海嘯;金融工具;虛擬經濟;實體經濟
一、美國金融海嘯的形成與實質
美國當前的金融海嘯,始于2006年出現、2007年2月首次披露的次級貸款危機。次貸危機的產生,是由于瘋狂追求高額利潤的資本主義的痼疾,在監管缺位的情況下無限制地運用杠桿化,資產證券化過度,衍生金融工具過分膨脹,最終致使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失調,這是此場金融海嘯的實質。
美國的多數居民一貫超前消費、寅吃卯糧。因此在美國,向銀行抵押貸款、 貸款買房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不過,原本只有收入可觀且穩定的居民才可以貸款,但10年前,美國房市一片大好,在正常的房貸得到滿足以后,投資銀行及金融機構為了增加利息收入,擴大消費群體,又再次降低貸款的條件,擴大貸款的范圍,向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和收入不穩定的一族發放抵押貸款。為使次級貸款者有能力還款,推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包括零首付、利率優惠(前期固定利率,后期浮動利率或是提供一定的低利率優惠期)等。貸款公司成功開拓了次級貸款市場,但因為次貸風險較高,于是找來投行(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等)分擔風險。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聯儲期間,一再降息,致使房貸資金充裕,購房需求愈增,房價上漲,房地產升值。持有房產者對其房產增值部分,再次申請增加抵押貸款,這部分漲價增值抵押貸款的風險較大,信用等級低,與之相對稱,金融機構也就提高它的風險收益的預期,提高它的利息率。其利率曾高達10%―12%,比普通抵押貸款利率高一倍。投資銀行及金融機構為了增加、擴充它的資金來源,運用杠桿化的原理,再引入資產證券化,運用新產品債務抵押債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其本質就是債券,通過發行和銷售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由于CDO是以次級貸款為基礎的,風險較高,很多投資者不敢問津,于是將CDO分成優先CDO與普通CDO。發生債務危機時,優先CDO享有優先求償權,因此相對于普通CDO而言,優先CDO風險較小,很快得到市場認可。普通CDO則風險更大,主要銷售給偏好風險的對沖基金。2001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幾年就翻了一倍多,使得以次貸為基礎的優先CDO與普通CDO均市場紅火,對沖基金除按照協議從投行處購買普通CDO,更將普通CDO抵押給銀行,獲得更多的資金,加大普通CDO的購買力度。而投行為了分得利益,又從對沖基金處回購普通CDO,同時投行開發出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CDS),即在CDO中取出部分資金到保險公司投保,讓保險公司分擔風險,提高CDO的信用評級,將次貸的資本鏈進一步拉長,也使得風險級數進一步提高。
由于房價仍高漲,CDS市場銷量可觀。華爾街在CDS的基礎上又開發出一種新型基金,專門投資買入CDS的基金。 只是將基金資本分為不同的切片,其中一個部分作為Support Tranche,即在虧損時先由Support Tranche進行墊付,不足時才由其他切片依次支付。Support Tranche其本質是一種保證金。新型基金大賣,各種養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新型基金大量增發,但保證金Support Tranche并沒有增加,導致基金的抗風險能力大為下降。從次貸到CDO,再到優先CDO、普通CDO、CDS、新型基金,這一系列的衍生品的創新過程,華爾街不是在遵循貸款證券化最初的分散風險的目的,而是在一味地追求高額利潤。
這些抵押貸款,還有股票、債券、金融期貨、金融期權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等等,他們都是實體經濟的“紙質復印件”,稱之為虛擬資本,他們的運行形成了大大超過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以2006年的估計數據為例,美國2006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3萬億美元,而市場上流通的股票、債券、期權、期貨等的價格總額估計為400萬億美元,也就是說,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30倍,虛擬的繁榮令人眼花繚亂。統計資料顯示,1994―2007年,美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水平大幅提高。美國抵押市場全部抵押貸款的證券化率由1994年的55.8%提高至2007年的74.2%,而所有次級抵押貸款的證券化率則由1994年的31.6%大幅提高到了2007年的92.8%。據美聯儲統計,美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規模從2000年的3.0萬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5.83萬億美元。據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的《次貸危機報告》,美國住房抵押貸款余額從2000年的4.8萬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9.8萬億美元,年增13%,形成了龐大的住房抵押貸款。其中,次級貸款2003年4 000億美元,2004年突破1萬億美元,2005年增加到14 000億美元;次級抵押貸款比例從1993年開始起步發展到2005年的20%。在高度證券化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上,次級抵押貸款的呆賬和壞賬,惡化了龐大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的資產池,增加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收益的不確定性。抵押品贖回權的喪失率(Delinquencies)在2005―2007年短短兩年時間內激增50%。
這樣連續不斷自我膨脹的虛擬資本總有一天要達到充分飽和的狀態,泡沫太大終究會破裂的,金融資本的鏈條也就會斷裂。諸如由房產供給逐漸扭轉大于需求,房價下跌,房產及二手房賣不出去。房產抵押貸款中原先憑房產上漲增值而增加的貸款,就會難以繼續還貸。這種情況逐漸多起來,使信心不足,房地產資本鏈就會斷裂。
美國最大的金融信貸機構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anny Mae)是在1938年根據美國國會頒布的法令成立的;房地美(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Freddie Mac)是1970年成立的競爭機構。他們只收購二級抵押貸款市場上的房貸資產(信貸憑證),然后以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將取得的房貸資產打包向投資人出售。他們雖然不直接提供房貸,但提升了信貸市場的流通性,使美國中低收入的家庭得到房貸。從1994年到2006年,次級房貸使900萬戶的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房屋擁有率從64%上升到69%;從2002年到2005年美國房價以每年10%的升幅一路上漲,2005年上升達17%,累計漲幅超過50%,更加刺激了次級房貸市場的大發展。2005年達到6 250億美元,比較2001年擴大了5倍,到2006年,美國次級房貸高達12 210億美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繁榮,使參與房貸的金融機構收益豐厚。在經營過程中,不斷運用金融衍生工具創新,增加信貸資源,也被社會所推崇。
必須指出的是,次貸市場及相關衍生品市場等虛擬經濟的繁榮是以實體經濟房地產的價格上漲為基石的。但是,自2005年以來,美聯儲由于對通貨膨脹的擔憂,連續17次提升基準利率,從1%到5.25%。風光了整整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于從峰頂摔下,2006、2007年跌跌不休,城市房價跌幅高達17%,最小也有11%。次級房貸的還款額因利率上調而逐步增加,低收入的不能償還貸款的家庭大增,至2007年6―8月形成沖擊市場的次級房貸危機。至2008年,比爾斯登破產、雷曼兄弟公司也被迫破產,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國政府收購,美林也被美國銀行收購,擴展為2008年的金融海嘯。
二、金融海嘯對金融工具及其公允價值計量的影響分析
美國的金融海嘯及次貸危機是金融衍生工具闖的禍嗎?這樣提問題和看問題是值得再度思考的。因為這種認識,不利于我國的經濟發展,不利于我國的金融創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產品,他們只是一種工具,其性質是中性的。任何工具,特別是有效工具,都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用來為人民造福,也可以用來闖禍。諸如在房價上漲階段,可用來集中資本,讓眾多中小收入者憑所購房產作抵押取得房貸,擁有住房,繁榮房地產市場,其功不可沒;但是在房價下跌階段,那些憑房價上漲、房產增值取得房貸從而套現者,以及沒有提供收入證明而取得房貸者,則成為房貸市場資本鏈的薄脆環,有斷裂爆破引發危機的可能。又如,金融期貨,可以用來套期保值,對沖風險,又回避風險;也可以用來投機,追求高風險的高收益,引發高虧賠。這是違規操作追求高收益的貪婪造成的,是信貸缺少應有監管和風險管理不到位所致。在金融資本市場上,如果監管缺位或監管不力,正常的經營者也會流入投機者流。憑房價上漲增值發放貸款,是種沒有實際抵押品的抵押貸款;沒有收入證明發放抵押貸款,是將抵押貸款變成了沒有信用的信用貸款。濫發信貸,就會使房貸市場的泡沫膨脹,其膨脹倍數大大脫離實體經濟,增大了泡沫爆破引發危機的風險。
次貸危機發生后,眾多學者、政界和企業界資深人士,特別是一些損失慘重的金融機構對按市價調整的會計準則發起猛烈抨擊,紛紛指責金融機構實行的公允價值計量會計是引發此次危機的罪魁禍首。美國及歐盟在金融海嘯的沖擊中,一些銀行家抱怨由于會計準則規定衍生工具要以公允價值即按照市場價格計量,嚴重低估了金融機構的資產價值,加劇了金融危機。美國國會2008年10月3日通過的美國政府救市方案中授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暫停公允價值計量;10月15日歐盟正式決定第三季度起金融機構停止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準則,改用成本估值計量。10月13日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宣布對國際會計準則作出緊急修改,允許金融機構對一些以前必須以公允價值或當前市場價值入賬的金融資產“重新分類”。
其實,公允價值計量只是個會計技術問題,與金融危機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系,而且,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金融工具,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達到客觀、透明、真實的高質量要求。改用成本計量也不能降低實際虧賠,只是賬面和報表上好看一點而已,并不能解決價格下跌的問題,也不能改變危機的本質。首先,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更符合資產與負債的定義。例如,資產是指由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由于資產必須預期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而預期的經濟利益或未來現金流量不可能以歷史成本方式進行計量, 而只能以公允價值模式進行計量,這是符合邏輯的。 因此,運用公允價值模式對企業的資產進行計量更合乎資產定義。同理,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由于負債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因此以未來流出企業的經濟利益的現值計量負債,也合乎負債的定義。其次,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會計的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會計核算的前提之一物價穩定這一假設難以成立。尤其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價值隨時間和市場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幅度也越來越大,歷史成本信息的相關性逐漸降低,其決策有用性也大打折扣。公允價值計量能合理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從而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能較準確地披露企業獲得的現金流量,更確切地反映企業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資產運營能力及所承擔的財務風險。面向未來的公允價值要比過去的歷史信息更有用于決策,從而使會計報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獲知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幫助其作出理性的決策。因此,按公允價值計量能為企業管理人員、債權人、投資者的經營、決策提供更為有用的信息。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