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的學術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職教育 實踐教學
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取得明顯成績。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規模快速增長,布局更加合理,發展思路進一步明晰。
在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怎樣實現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特色、教學質量、辦學效益的目標,實踐性教學舉足輕重。
一、實踐性教學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我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面臨前所未有的緊迫感。我國目前人才結構嚴重失衡,實用性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者嚴重缺乏。據調查顯示,北京市技術工人中,高級技術工人僅占3.5%。正是高素質工人的缺乏,導致產品質量無競爭力。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需要具有創業精神的第一線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我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這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和競爭。而顯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競爭優勢的關鍵就是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如何開展實踐性教學
1. 明確培養目標 堅持三個“面向”
按照培養目標去組織實施實踐性教學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質量保障的基礎。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結合我國的社會實踐,明確提出其培養目標是以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管理人才為培養目標。在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中,要始終堅持三個“面向”,即“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面向崗位(群)”,培養適銷對路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 理清思路 強化實踐性教學
強化實踐性教學,首先要明確實踐教學思路。要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中心,去組織實踐教學,以滿足職業崗位(群)和技術領域需要為出發點設置專業,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
走工學結合的道路,樹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過程質量觀,提高實踐性教學的地位,保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特色鮮明。加大實踐性教學的時間比例,強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側重于職業技術能力的掌握與提高。鼓勵教師采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演示教學等方法進行教學。
3. 注重“一專多能”型人才的培養
企業還需要“寬口徑、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比如銷售人要懂維修,技術人員要了解市場,掌握推銷技巧;建筑專業施工技術員不僅要懂土木結構、水暖通風、電氣安裝初步理論,還要學習經濟核算、組織管理方面的理論;此外還要具備較強的專業基本技能和與生產過程相關的基本技能。如汽車維修通用基本技術、特定車型維修技術、專業英語與獲取信息的能力等。
因此,在實踐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質的養成,堅持實行“多證書”制度,大力開展職業資格認證。主要專業職業技能訓練內容與國家職業鑒定全面接軌;大力推行“一專多能”工程,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術技能,增加新的就業優勢,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4. 建設高素質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
打鐵先需自身硬,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一支既有專理論知識,又有實踐技能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 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要堅持培養與引進、聘用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通過多種方式不斷提高學校中、青年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使他們真正成為高素質的“ 雙師素質”教師;另一方面積極面向社會、面向企業引進、聘用高、中級技術人才來學校任教。他們都來自生產一線,既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又有著熟練的操作技術及豐富的生產、管理經驗。他們承擔校內實踐課的教學任務,可進一步增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實力,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高素質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為高質量地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培養高素質的技能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 加強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
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工作,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基本條件之一。
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工作應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為主旨,以行業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先進水平為標準,以學校發展規劃目標所設專業的實際需要為依據。充分體現規范性、先進性和實效性,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相一致,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
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要堅持校內、校外實踐性教學基地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其聯系教育與市場的橋梁與紐帶作用。
建立功能齊備、仿真性強的校內實訓基地,讓學生“真刀真槍”進行訓練,做好工學結合文章。
與企業、行業、科研單位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開辟合作育人新途徑。
高等數學高職教育意義策略高職院校的數學教育不僅承擔著教授學生相應數學知識的責任,而且還要在傳授知識的過程當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基本素養。高職教育當中的高等數學課,是一項十分基礎的課程,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學習后繼課程的能力,也可以積極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高等數學教學在高職教育中的必要性
高等數學是大部分高職院校的一門基礎課程,為相應專業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提供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利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職院校的學生雖然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了,但就其心理而言還不夠成熟,世界觀及價值觀也沒有完全形成,因而在這個階段進行高等數學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還能有效調整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提高綜合素質。
二、高職學校進行高等數學教學的策略
1.激勵學生的創造力,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大多數高職學生在高考時的分數都不是很高,數學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所以在沒開始學習高數的時候就會產生畏懼心理,缺乏自信。可是高職學生的一大特點就是思維相對比較活躍,所以相應的教師在組織高數教學活動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巧妙的策略對學生加以引導,激勵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進而實現高數的教學目的。在傳統教學當中,教師通常都是按照相應的知識體系設計教學,注重高數知識的嚴密性和邏輯性,所以學生在學習高數的時候就會感到困難,進而失去學好高數知識的信心。所以,相應的高職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以掌握知識為目標、將習題作為訓練載體、將教師作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相應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問題當作學習的載體,針對高職的特點進行教學,讓學生真正作為學習的主體。
高職中的高等數學教學,不能簡單的讓學生學會相應的知識,而是要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高職學生可能在抽象的思維能力方面不太強,但卻有著很強的形象思維能力,在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候,勇于創新,中學的應試教育抑制了學生們的創造性,從而使其形成數學就是做題這種比較片面的想法,無法體驗成功的快樂,所以對數學的學習沒有足夠的興趣。因而教師在組織高數教學的時候,要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激勵和引導,促使學生發揮出他們直觀和形象的思維能力,使他們可以對相應的問題進行創造性的解決,肯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候的思維亮點,這樣學生就會感覺自己的才能受到了相應的賞識,從而引發更大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2.堅持取舍有度的原則,讓學生體驗學習高數的快樂
高職院校的數學教學當中,要根據專業的性質及學生的特點來選擇恰當的內容和模式,這樣才能使學生從分體驗學習高數的快樂。
處理數學知識的時候,應遵循“必需、夠用”這一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也就是相應的教師充分把握教材的基本要求之后,要針對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作為新的教學起點,而不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體系來進行新的教學。合理分層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教學內容目標,通過設置相應問題所解決的梯度,恰當的降低認知跨度,有效為學生創設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讓學生有事可做,而且可以通過自身相應的努力和學習,可以解決相關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其學習的興趣,還能增強學生的信心。在處理學習內容的時候,教師不要局限于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體系,而要積極從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規律著手,通過對高數的直觀理解,掌握相應的數學方法等教學目標,科學取舍教學內容。教學的重點應該是體現數學本質、數學工具性內容的知識,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后,能夠更加理解數學的本質,將數學當作一種工具,進而學以致用。淡化處理理論推導和邏輯驗算的內容,只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正確體驗其理論就可以了。
在教學方法上,盡量選擇能夠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有效提高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單一的教學模式通常會造成片面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一定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按照相應教學的需要選取多種教學方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創設合理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比較合理的數學情境,可以使學生進行豐富直觀的學習,進而激發其學習的興趣。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必須激發其學習的興趣。數學起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發展及完善的。可是在現代的教學課程中,數學所表現的通常是一些比較單一和枯燥的公式、定理,體現的是致使體系的嚴密性及邏輯性,因而不夠豐富。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創造比較合理的教學情境,重現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數學知識同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
4.滲透相應的數學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數學文化,而數學文化的傳播是高職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通過講授數學發展過程當中數學家們發現真理和探求真理過程當中所做出的努力,培養高職學生部位艱難,勇于挑戰的學習品質,利用在解決數學過程當中人們不屈不撓的精神,可以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科學精神,而利用數學的嚴謹和嚴密,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們形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正確的人生觀。總而言之,數學文化要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結論
高職的高等數學教育不僅是要傳授學生們相應的數學知識,還要積極培養學生們的數學基本素養。高等數學教育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還能有效促進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確立。因而相應的教師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滲透數學知識,進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姜啟源.數學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
[2]劉平,張俊峰.高職數學教舉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6,(8).
[3]李守英,郭磊.高職高專數學實驗課程模式探索[J].懷化學院學報,2006,(2).
[4]陳艷,張再云.理工院校公共數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08,(7).
【關鍵詞】高等藝術院校 專業人才培養 實用型人才
一、目前高校藝術院校學生實踐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高等藝術院校的學生專業大致分為音樂教育、音樂表演、音樂理論、新興專業四大類。高等藝術院校教師在教育與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技能,還要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實用人才。也就是說,學生畢業以后能夠更快更順利地融入到社會中去。只有強化學生的實踐,才能使他們全方面的發展,專業得到進步,技能得到提升。然而在開展實踐的過程中,實際情況卻并不盡如人意,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大方面:
(1)院校對實踐的重視程度與真正實施的效果有一定距離。一些高校教師,對組織學生藝術實踐活動缺乏耐心、信心和恒心。因為專業的特殊性,譬如器樂課、聲樂課,大多屬于一對一的授課形式。他們對專業小課更為重視,但是就學生長遠發展來說,實踐尤為重要。科學、合理的安排藝術實踐是培養未來的專業藝術人才及音樂教師的重要舉措。所以,從教師開始,應首先認識藝術實踐的重要性,才能把教和學,學和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并對學生強調實踐的重要意義。
(2)一些高等藝術院校的學生只重視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認為演唱得好、彈奏得好就是專業上的第一,輕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學和用脫節。與老師不探討、與同學不相互觀摩、思想上不重視實踐……這些學風直接影響了很大一部分學生,學理論“如饑似渴”,上實踐課“沒精打采”,認為藝術實踐那是畢業以后的事,“藝術實踐課可有可無”。
以上問題不解決直接影響藝術人才的培養,直接影響培養音樂人才的質量,造成了畢業生只會唱和彈,不會教與講的窘迫境地。所以,解決以上問題尤為重要。
二、關于實踐全方位開展的有利因素
(一)好的組織領導者
(1)策劃作用。實踐的每個環節如籌備、實施、督導、總結、評比等一系列活動都需要領導的積極策劃,在實踐的關鍵時刻,還需要領導定向把關,領導是整個藝術實踐活動的指揮者。
(2)服務作用。領導就是服務,領導要有一顆服務學生的心。在構件和諧社會的今天,院、系領導應轉變觀念,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解決具體問題。例如,藝術實踐的經費問題,場地問題,宣傳問題,各單位協調問題。有領導的重視和關懷,好多問題,都會很快很好的解決,服務學生應該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一切為學生服務,服務學生的一切。
(二)實踐的參與者
教師在實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在實踐中要有創新精神。首先,思想上要與時俱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將來學生的需求,選定藝術實踐的項目,其次,教師要有民主作風,傾聽不同學生的不同意見,敢于和學生交流,敢于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共建和諧求實的實踐平臺。再次,教師在藝術實踐中要采取多種手段、多種形式如:針對藝術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該如何解決,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在藝術實踐后進行總結和點評。又如,可以組織學生互教活動,觀看教學錄像片,在集體課或小組課中相互觀摩等多樣化的實踐形式。
(三)音樂藝術實踐的主體
學生是藝術實踐的主體,要教育學生認識藝術實踐這一全新的課題。調動學生參與藝術實踐的積極性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學生要提高音樂藝術實踐的能力。學和用相結合,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是良好的優良學風,那種把“學和用”分裂開來,學用脫節,理論脫離實際的學風是有害的。大家知道,我們學習的目的最終是要回到實踐中去,回到舞臺上去,回到講臺上去。那種空洞的、呆板的紙上談兵的學習方法,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好一切知識的前提,是學好一切知識的動力,學習音樂也不例外。
三、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方法研究
音樂專業是個實踐性很強一個專業。在這一領域,怎樣藝術實踐?怎樣快、多、好地培養音樂專業藝術人才?社會上急需“音樂專業藝術實踐方法”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下面是筆者總結的若干可行性方法:
(1)組織學生的獨唱、獨奏音樂會。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的重頭戲是組織學生的音樂會,一般情況下,學生畢業前夕,走向社會之際,總想通過音樂會的形式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這也是他們走向工作崗位的寶貴財富,教師及學校要給予支持和鼓勵。
(2)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上各種活動。學生要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上各種演出活動。
(3)現場觀摩。即到音樂廳觀看各種形式的藝術演出,增加觀摩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上感受高層次演出活動的藝術氛圍,激發自身藝術技巧與修養的提高。這種藝術實踐的形式不但給學生帶來感官上的激勵,對于學生全面綜合的實踐鍛煉的內驅力也有鼓勵。
四、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方法具體措施和研究意義
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方法的中心定位和發展思路: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目標,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力求突出音樂專業的特殊性和專業性。提高學生音樂藝術創作中的創新精神和規劃能力,將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技能技巧的學習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專業藝術實踐機會,使得整個音樂專業藝術實踐擁有系統齊全的設備和音樂專業藝術實踐條件。按照體現基礎性、先進性、系統性、綜合性的原則,多形式多方法多手段開展高校藝術專業的實踐。對藝術專業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更新、重組,改革,創造學生自主學習。
提高藝術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高等藝術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高校藝術院校應緊緊圍繞這個中心,檢驗藝術專業本科生的培養質量,最終是看我們培養的學生能否在藝術實踐的大舞臺上“閃亮登場“,能否在藝術實踐的廣闊天地里“生根開花”。音樂藝術實踐是音表教育專業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課題,應引起各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高等數學;案例教學;評價方式;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O13-4?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206-02
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高素質技能型的人才。高等數學是一門基礎類的課程,一方面為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包括應用數學的能力、情感能力等。目前高職高專的高等數學課程的發展遇到了瓶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作為專科批次的學生,數學基礎本來就弱,尤其是采用注冊入學以來,這方面表現得更加明顯;第二,學生和某些相關老師對這門課程的認識不夠,覺得數學無用;第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明顯,覺得高等數學枯燥無味,沒有學習的興趣;第四,這個批次的學生學習自信心不足,在還沒有開始這門課程學習的時候就將自己定位為“我學不好”。第五,傳統的枯燥的絕對嚴謹的高等數學教學方式和態度不再適合這樣的學生群體。基于這樣的現狀,傳統的高等數學教學陷入了困境,因此我們要進行改革。學習常常是一個自動的歷程,絕不是被動的接受,或一味的吸收。從根本上看來,一切學習和教學都需要激起學生學習的動機。說數學家和工程師會用到數學,或說某些怪人熱愛數學,或說上大學需要數學,這些回答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而言,都是于事無補的。因此,本文討論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主動性。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事情,便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綜上,本文從案例教學法和評價方式兩個角度,來談一談如何解決上述問題,讓學生聽的懂,積極學,主動學,以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重在強調教學評價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一、案例教學法
高等數學課程中,數學概念(比如說導數的概念、定積分的概念)的產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一種需求的必然,或者說是有歷史淵源的。許多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案催生了數學概念的產生。因此利用案例講解數學概念的方法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并且數學概念的本質的思想就蘊含在案例以及案例的解決方案中。這里講的案例教學法,指的是通過講解案例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有用,體會數學思想,通過生動的生活化的語言來化解數學的枯燥,就算學生零基礎,也盡量讓他聽懂,逐步提高的他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化的語言,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出發,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提高其學習的興趣、主動性,樹立學習的自信心。下面我以導數的概念和定積分的概念這兩節課的案例為例來闡明觀點和具體實施過程。
1.導數的概念——“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是這節課的引例。學生理解了案例的解決方法,就能夠搞清楚導數的概念。學生在中學接觸過導數,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會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學生認為好簡單,沒必要學;第二,微積分好深奧,我肯定學不會。因此,首先我們要講這節課與中學的著重點不同,讓學生體會高等數學的課堂與中學數學的還是有所區別的。接下來,“闡述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的解決方案:首先,學生已經很清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通過對這個公式的提問,讓學生有成就感。第二,要解釋變速直線運動是速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一種運動,它的速度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我們有必要求某個時刻的速度也就是瞬時速度;讓學生聽懂每一個字眼。第三,速度該怎么求。引導學生將新問題“瞬時速度”轉化為老問題“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具體方法是拋出以下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一,你現在身高是160cm,下課之后會不會長到170cm;問題二,講臺上有一個講桌,大家都知道熱脹冷縮,從早晨到中午,隨著氣溫的升高,桌子膨脹了,你有沒有看出來呢?問題三,你騎一輛自行車,在公路上行走,現在的速度是10碼,瞬間速度能不能提高到20碼呢?當然這些問題的提出過程是與學生互動的,并且學生對這些生活中的問題很樂意去互動和思考,提高了課堂的氣氛。這些問題的提出旨在讓學生明白:在很短的時間里,速度的變化是很小的,速度變化很小就可以近似地理解為沒有變化,速度沒有變化的運動就是勻速直線運動,因此可以將新問題轉化為老問題;最后引導學生用極限的知識得出瞬時速度。
同時,通過案例也能讓學生體會,導數就是函數的瞬時變化率,對導數概念的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這些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很容易跟上思路并得出解決辦法,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這門課的難度;同時,這個案例的講解,也能夠為定積分概念的講解奠定基礎。
2.定積分的概念——“曲邊梯形的面積”。“曲邊梯形的面積”是“定積分的概念”產生的基本問題之一,也是這節課的引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是:(1)為什么要學;提問學生“我們學校的人工湖面積是多少呢?”這就需要求一個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學生學過很多個求面積公式,都是規則圖形的,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引起學生的思考。(2)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度在哪?在于曲邊是曲的。(3)化簡難度的方法:把曲的變成直的,把未知的化為已知的。解決方法是提問和討論以下兩個問題:“地球是圓的,你為什么沒有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球面上?”和“若是讓你站在一個籃球上會有什么效果?”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旨在讓學生明白:從曲線上面截取很小一段,這一小段就很接近于一條直線。這一段取的越短,它就越接近于直線。引導學生得出解決問題的第一個重要步驟:“將‘胖’曲邊梯形分割成若干個‘瘦’曲邊梯形”,剩下三個步驟就可以在分析的過程中水到渠成地得到。正是通過這些學生自己的親身體會,生活中的小現象、小事例,提起學生的學習勁頭,改變學生對高等數學課堂枯燥無味的看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樂趣,讓這門課程真正發揮其在人才培養目標中所應用的作用。
二、評價方式改革
本文所述的評價方式指的是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評價,不再單純是一張試卷定學生的成績的評價。本文強調的是過程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各方面的提升。因此,評價方式改革不僅是形式的變革,更主要的是通過改革,能夠讓這門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落腳點還應該是讓學生學到東西,取得實惠。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改革應該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積極學習。接下來以期中考試為例來闡明觀點,具體實施措施:首先是內容上的改革,除了考察一些基本的知識點和方法以外,還有一些主觀題,重點考察的是學生學習能力和情感能力的提高,包括誠實度、堅強度,以及認知能力等。其次是形式上的改革,采用開卷考試的形式,可以翻閱資料,教師會發現學生此時的學習效率是非常高的。最后是結果上的改革,得分不是教師一個人一支筆說了算,由師生共同決定,凡是學會的知識點全部都可以獲得分數,當然沒有學會的知識點不能取得加分。具體判定方法是:利用課余時間,由學生將知識點講給教師聽,一次判斷學生是否學會;同時也教會了學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利于學生將來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工作和社會。綜上,無論是教學方法還是評價方式,都旨在解決目前高職高專學生所存在的關于這門課程的學習的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克服枯燥的高等數學的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模式,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使其真正地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得到實惠,最終達到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農漢謀.高職院校高等數學的教學現狀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17).
關鍵詞: 任務型教學 職業技術教育 英語 步驟
當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英語教學存在教學理念落后、方法單一的問題。部分教師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片面的語言知識傳授,學生缺乏主動思考和創新,語言交際能力得不到提高,無法實現培養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目標。而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理念則與這一目標不謀而合。實踐證明(楊明,2007),它在培養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方面卓有成效,如果將其引入高職學校的英語教學中,將能夠很好地實現高職英語的教學目標。因此,探討高職英語任務型教學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
1.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基礎及自身特點
任務型教學法(task based approach)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這種理論認為,學生知識的獲得主要不是靠教師傳授,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建構既是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魏永紅,2004;程曉堂,2004)。任務型教學是指根據現實生活的交際需要確定語言學習任務,由學生圍繞這一任務制訂計劃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計劃、完成任務,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評估自己的學習(Ellis,2002)。具體地講,它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動力、手段和目標,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獲得新知識和提高技能。任務型教學把語言教學真實化和課堂社會化,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不僅在運用中學,而且為了運用而學,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去用英語完成各種情景中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從而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任務型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是有效改變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現狀的最佳途徑之一”(Nunan,1989)。
任務教學法作為一種較新的教學法,與以往的外語教學法相比有著不同的特點:
(1)以學習者的交際能力為教學目的。任務型語言教學通過設置不同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運用目標語言進行交流,交流又以提高交際能力為最終目的。有效的語言學習不是傳授性的(instructional),而是經歷性的(experimental),通過這樣的練習實踐,學生能體驗學習的過程,從而在學會語言知識的同時學會語言運用。
(2)將具有真實性的語言材料引入課堂。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要求與真實生活有一定的關聯,因此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外語的過程就是在現實生活場景中進行交流,是現實交流的模擬。這樣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交流時就像是課堂學習的再現,課堂和現實運用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從而達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的目的。
(3)任務完成的情況直接體現學生的語言水平。任務型教學把整個教學分為若干個任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任務逐個完成,這些任務完成的過程也就是教學計劃完成和教學目標實現的過程。學生任務完成的好壞直接體現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水平以及教學目標實現的程度,是評判學生的依據。
(4)師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傳統的英語課堂中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任務教學法打破了這一常規模式,教師的角色起了很大變化,成為設計者和指導者,也就是說,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的語言水平,設計既適合學生又有一定現實意義的任務,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后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創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交際任務。
2.任務型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實施模式
Skehan(1998)將任務教學模式分為前期任務、執行任務和任務之后三個階段。前期任務的目標為確定教學目標,采用的教學技巧為引起學習者的注意,做任務計劃;執行任務階段的目標為平衡發展準確性與流利性,注意任務選擇的教學技巧,進行交際壓力練習;任務之后的第一階段的教學目標為不鼓勵過度流利性,注重準確性和重構,采用的技巧為公開表演、分析和測試,任務之后的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分析和綜合的循環,技巧為注重任務的連續與任務系列的訓練。在任務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目標性和可操作性(2)層次性和連貫性(3)多樣性和互動性(4)主題性和主導性(5)多元性和激勵性(6)實用性和趣味性原則。(資蕓,2008)
筆者在數年的英語教學中,結合所在學校的實際,逐步嘗試將任務型教學法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結果發現在任務驅動之下,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明顯提高,參與課堂活動變得積極,課余學習英語的時間也增加了。具體說來,可以分為以下五步來予以實施:
(1)教師確定任務。任務的設計是任務教學法的關鍵,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現狀和需要,確定學習的目標,即教學任務,并把這個任務分成具體而簡單的小任務。教師和學生的課堂活動都圍繞如何完成具體的任務進行,教師思路清晰,學生學習目的明確,通過小任務的解決來完成大任務。如:教師在課前播放一段展現關于電腦游戲的視頻資料,引出本次任務型教學的問題:(1)Are you crazy about cyber games?Why or why not?(2)Why are cyber games so popular in us?(3)What is the proper attitude toward cyber games?
(2)學生分析任務。這是一個在明確的教學任務指引下,學生主動探究摸索,獨立自主尋求問題、發現問題、逐漸嘗試完成任務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按照小組討論、各組匯報、教師總結的模式,分兩個層次進行。首先,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積累,以組為單位圍繞第一個小任務展開活動,教師則以鼓勵為主,不要急于講解。此后,進入第二層次的分析,教師因勢利導,把學生疏漏的地方指點出來,進行新知識地講解。在此過程中,可有意識地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安排組長、記錄員以及2―3位發言人,討論后逐個發言。
(3)完成任務階段。通過以上對任務的分析,學生已對學習對象有了清楚的了解,他們會急于想完成課堂任務。教師此時可鼓勵他們嘗試著通過各種手段、途徑完成。對于提出來的問題,盡量讓有能力的學生來解決,形成相互學習、相互鼓勵的良好氛圍;對于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逐漸引導、指點,形成互動的解決問題方式,共同完成任務。
(4)任務的評價和提升。完成任務后,教師和學生自己還要對完成的任務進行評價。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可以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在各式各樣的評價中,全班學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達到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完善提高的目的。不管以哪種方式評價,教師都要以正面引導為主,表揚鼓勵為重,并適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5)任務的延展。在課堂教學中,經過任務的檢測評價,絕大多數學生已經熟練地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但這并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如果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啟發,會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可以安排學生課后完成,這樣學生也可有足夠的時間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討論合作直至最后完成任務。如可以在課后布置英語作文:What does the cyber times bring us?以書面的形式表達本次討論的主題,在回顧課堂學習的同時引發學生的思考。
3.結語
以上論述,只是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提出的淺顯看法。在高職英語的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方法應該有更為廣泛的內涵及外延,相關英語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施教對象明確自己的任務目標;適時調整自己的課堂教色,深刻理解互助學習的理念,重視激勵性評價對學生的促進作用,才能夠靈活而且準確地將理論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從而通過實行任務型教學方法,落實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理念,突出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注意自身水平的提高以適應不斷深入的任務型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Ellis R.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Nunan D.Design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資蕓.高職英語任務型教學中任務的設計與實施.基礎教學研究,2008,5:106-107.
[4]楊明,邵偉.高等職業院校任務型英語教學研究.科教研究,2007:473:101.
[5]Skehan.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