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都市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三國文化;三國演義;成都;文化品牌;啟示
三國文化是指以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為源,以三國故事的傳播演變為流,以《三國演義》及其諸多衍生現象為重要內容的綜合性文化[1]。時至今日,三國文化已被億萬中華民眾所熟悉,成為影響中華民族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重要文化之一。透析三國文化品牌形成原因,對于我們今天建設城市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三國文化品牌形成歷史原因透視
(一)三國歷史的自身特點是三國文化品牌形成的基礎
在漫長的中華文明歷史中,三國歷史只是很短暫的一段,并且歷史上類似于“三國”的分裂時期也有多次,秦統一全國前的戰國時期,秦末的楚漢之爭,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之后中原大地出現的“五胡十六國”,隋末又是大亂,唐末大亂后中華土地上出現的五代十國,元末同樣如此,為什么這么多分裂期唯獨三國歷史最終形成三國文化品牌?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一文中說:“三國底事情,不象五代那樣紛亂,又不象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保?]透過魯迅先生這段話可看出三國歷史一個重要特點是不簡不繁。眾所周知,矛盾是推動情節發展的主要動力。矛盾過少,情節發展緩慢;矛盾過多,情節線索過于復雜。這兩種情況對一般普通大眾來說都是不樂見的,三國歷史記載了三個國家歷史事件,既不像楚漢兩國相爭只能圍繞一對矛盾描寫,又不像五胡十六國,描寫線索紛繁復雜。三個國家歷史事件使得三國歷史在傳播過程中可以不只有一對矛盾,同樣也沒有多對矛盾,既做到主次分明,有效推動情節發展,又不至于情節過于繁蕪,雜亂無章,普通大眾既易接受,又易于傳播。因此,三國歷史本身不簡不繁、容易傳播的特點,是其形成一種文化品牌的基礎。
(二)三國故事在三國以后廣泛流傳是三國文化品牌形成的要素
三國故事在三國以后廣泛流傳,《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諸葛亮去世以后,其故事廣泛流傳:“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保?]唐代,三國故事是通俗文藝重要創作素材,(唐)顏師古《大業拾遺記》載隋煬帝觀水飾,其中水飾就有吳大帝臨釣臺望葛玄、劉備乘馬渡檀溪等三國故事。北宋時期玩影戲、傀儡戲、說話的伎家們演說三國故事,高承《事物記原•博弈嬉戲部•影戲》載:“仁宗時,市人有談三國事者,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爭之象?!泵显稀稏|京夢華錄•京瓦伎藝》載:“崇、觀以來,在京瓦肆伎藝:……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五代史》。文八娘,叫果子。其余不可勝數。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苯鹪罕?、宋元戲文、元雜劇也多用三國故事,金院本有《赤壁鏖兵》、《刺董卓》,宋元戲文有《周小郎月夜戲小喬》、《關大王獨赴單刀會》,元雜劇有《徐夫人雪恨萬華堂》、《終南山管寧割席》等三國故事戲文,元代還出現了三國故事集大成者的平話———《全相平話三國志》。三國故事在三國以后廣泛流傳為三國文化品牌形成積累了一定的群眾基礎,在普通大眾中也逐步建立起影響力,是三國文化品牌形成必不可少的要素。
(三)三國時期及關鍵歷史人物所體現出的價值觀是三國文化品牌形成的核心
(宋)蘇軾在《題三國名臣贊》中說:“西漢之士,多智謀,薄于名義;東京之士,尚風節,短于權略。兼之者,三國名臣也。”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一文中也稱贊三國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如果我們將上述兩位對三國人物的評價歸納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三國時期及關鍵歷史人物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智術高超;二是武勇動人;三是崇尚風節。對于智術和武勇都很好理解,至于崇尚風節,是崇尚什么樣的風節呢?當代學者沈伯俊先生在《向往國家統一,歌頌忠義英雄———論〈三國演義〉的主題》一文中認為:“向往國家統一的政治理想———這構成了《三國演義》的經線;歌頌忠義英雄的道德標準———這構成了《三國演義》的緯線。二者縱橫交錯,形成《三國演義》思想內容的兩大坐標軸。”[4]因此,沈先生認為“向往統一,歌頌忠義”為全書的主題。沈先生的提法基本獲得了學術界的認同。眾所周知,小說《三國演義》主要取材于三國歷史,小說之所以能夠提煉出這樣的精神內核,其實還是基于三國時期及關鍵歷史人物體現出這樣的核心價值觀,這也是三國人物所崇尚的風節內容所在。三國時期及關鍵歷史人物渴望結束戰亂,統一全國。當時思想領域,曹魏以天命所歸自居,蜀漢盛行漢朝氣數已盡、曹魏最終將統一天下的讖緯之學,從這個意義上說,結束戰亂,統一全國是三國時期比較盛行的思想。而一些關鍵歷史人物也以結束戰亂、統一全國為己任。曹操曾作《蒿里行》表達他有結束戰亂、統一全國的想法。“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茨系芊Q號,刻璽于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薄度龂?#8226;蜀書•諸葛亮傳》載劉備初見諸葛亮時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保?]可見劉備也有結束混亂時局、統一天下的想法?!度龂?#8226;吳書•孫破虜傳》載孫堅見袁術曰:“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保?]說到底,孫堅之所以奮力討賊,還是為了國家統一?!度龂?#8226;蜀書•后主傳》載后主封為安樂縣公的策命曰:“朕永惟祖考遺志,思在綏緝四海,率土同軌,故爰整六師,耀威梁、益。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降心回慮,應機豹變,履言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豈不遠歟?!保?]從這策命可看出,司馬氏是站在愛護老百姓、保全國家統一的基點上看待劉禪投降的,這也說明司馬氏和蜀漢政權都希望維護國家統一。《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裴注引王隱《蜀記》曰“艾報書曰:‘……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自非通明智達,何以見王者之義乎!’”[8]可見鄧艾也以保全國家統一為王者之義。三國時期還涌現出很多“忠義”志士。諸葛亮在先主劉備去世后,盡心輔佐后主劉禪,即便二人之間存在一些矛盾,他也沒有任何僭越的想法,而是采取一些避免矛盾激化的措施,盡力支撐起蜀漢政權這座大廈。諸葛瑾為諸葛亮的兄長,也對其服務的孫吳政權忠心耿耿。《三國志•吳書•諸葛瑾傳》裴注引《江表傳》載孫權在諸葛亮來吳時,曾讓諸葛瑾去勸諸葛亮留吳,諸葛瑾拒絕了,并回答說:“弟亮以失身於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保?]其他忠心孫氏父子的謀臣武將還有周瑜、魯肅、陸遜、程普、黃蓋。周瑜面對曹操派來的說客禮讓有方,黃蓋為維護孫氏父子江東基業在赤壁大戰前夕獻火攻計謀,獻上詐降書后面對曹操誘惑不為所動。劉璋派人請劉備入益州時,從事王累在州門上吊自盡以勸諫。劉備攻取益州時,劉璋派張任等在涪縣抵御,張任兵敗,劉備聽說他忠心有膽識,便命令軍隊讓他投降,張任大聲回答說:“老臣終究不能再一次侍奉二主。”劉備才殺掉他。荀是在曹操為奮武將軍時就跟隨他,他也深得曹操信任,但他依然對漢室忠心耿耿,因不支持曹操晉升為公爵被曹死。歷史上劉備、關羽、張飛并沒有結拜為兄弟,但情若兄弟?!度龂?#8226;蜀書•關羽傳》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保?0]《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載他曾被曹操俘虜,曹操待他也甚厚,先拜他為偏將軍,后又表封他為漢壽亭侯,可他卻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事實上他也是如此做的,當他知道劉備在袁紹處時,“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保?1]曹操為此贊他為天下義士,《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裴注引《傅子》曰:“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保?2]因此三國時期及關鍵歷史人物體現出智術高超、武勇動人、崇尚忠義、渴望統一的思想價值??陀^說來,一段歷史或一件事物若本身就具有契合大眾思想和性格的精神內核,將它提煉擴大成為一種文化的精神內核也就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上面,這樣而成的文化自然也就容易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共鳴,上升為文化品牌也就相對容易。上述三國時期及關鍵歷史人物體現出的思想價值剛好契合大眾的思想和性格,它們內化為三國文化品牌思想價值基石,構成三國文化的精神內核,是三國文化品牌形成的核心所在。
(四)《三國演義》的問世和作者羅貫中的個人素養是三國文化品牌形成的關鍵
元末明初,天才作家羅貫中創作出三國題材前無古人的集大成者和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成熟小說《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問世就得到了廣大讀者喜愛,“士君子之好事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13],對三國文化品牌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推波助瀾作用。毫不夸張地說,絕大多數人了解三國歷史和人物都來源于《三國演義》,有些人甚至將小說事件、人物直接等同于三國歷史、人物。不僅如此,圍繞《三國演義》,又以其為發射點,產生了諸如戲劇、傳說,當代社會又產生了動漫、游戲、影視劇等衍生品,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又豐富了三國文化的傳播。因此,沒有小說《三國演義》,三國文化不可能被億萬中華民眾熟悉到今天這樣的程度,也不可能成為一種品牌,影響中華民族精神和性格?!度龂萘x》問世前,已經有很多類似《三國演義》的通俗文藝演講三國故事,在流傳過程中這些文藝或逐漸消亡或被束之高閣,唯有《三國演義》經受住了時間考驗,而這一切當與小說作者羅貫中有密切關系。(明)綠天館主人《古今小說敘》曰:“暨施、羅兩公,鼓吹胡元,而《三國志》、《水滸》、《平妖》諸傳,遂成巨觀。”羅貫中其人,現存材料較少,《明代雜劇全目•前期雜劇家作品》曰:羅本,字貫中,或云名貫,號湖海散人。浙江錢塘人,一云山西太原人,或云越人。生元末,蓋元明間人。所著小說最富,有《三國演義》、《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至今盛傳于世?;騻鳌端疂G傳》,亦出其手。戲曲、隱語,極為清新,所制雜劇三種,僅存一種。[14]羅貫中本人文學素養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小說《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從上述材料可知,羅貫中此人具有很高的文學素養,不僅著小說,還擅長戲曲、隱語,且戲曲、隱語風格清新。(清)徐時棟《煙嶼樓筆記》也贊賞羅貫中的文學素養:“史事演義,惟羅貫中之《三國志》最佳……至其次序前后,變化生色,亦復高出稗官,盛傳至今,非幸也……大約列國、兩漢,不過抄襲史事,代為講說,而其人不通文法,平鋪直敘,驚人之事,反棄去之?!保?5](明)王圻《稗史匯編•文史門•雜書類》“院本”下曰:“文至院本、說書,其變極矣。然非絕世軼材,自不妄坐。如宗秀羅貫中、國初葛可久,皆有志圖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醫工,羅傳神稗史?!保?6](明)楊爾曾《東西兩晉演義序》曰:“羅氏生不逢時,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滸傳》以抒其不平之鳴?!保?7](清)顧苓《塔影園集•跋水滸圖》曰“羅貫中客霸府張士誠”[18]。(清)徐渭仁《徐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曰:“施耐庵感時政陵夷,作《水滸傳》七十回。羅貫中客偽吳,欲諷士誠,繼一百二十回?!保?9]可見羅貫中具有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達者兼濟天下”的政治情懷,他“有志圖王者”,曾為張士誠幕僚。小說《三國演義》描寫了君明臣良君臣相處的理想模式,塑造了諸葛亮這一承載古代中國知識分子夢想的典型藝術形象,表達了向往祖國統一、歌頌“忠義”英雄的主題,當與羅貫中政治情懷及曾為張士誠幕僚的經歷有關。前面已說過,《三國演義》成書以前,已經有類似《三國演義》的通俗文藝在普通大眾中流傳,這些文藝傳播三國故事,也在普通大眾中有一定影響力,卻最終沒有促成三國文化品牌形成。原因就在于它們的創作者多為民間藝人,或沒有羅貫中那樣的文學素養,或沒有羅貫中那樣的人生經歷。三國時期及關鍵歷史人物體現出的價值觀雖說是內化為小說思想價值的基石,但沒有羅貫中廣闊的歷史視角和政治情懷就很難加以精準提煉和無限擴大以上升到精神生活層面,所創作產生的藝術品也就不能達到經典層面,從而打動人心,升華為影響中華民族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文化品牌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國文化得以形成品牌,憑借羅貫中的個人素養創作出經典作品小說《三國演義》是重要的一環。
二、三國文化品牌形成的理論規律
追溯三國文化品牌形成的歷史緣由可以獲得一個文化品牌形成的理論規律:一是具有容易傳播的特質,內容不簡不繁;二是在群眾中已具有一定影響力;三是具有契合普通大眾思想和性格的精神內核;四是依靠實力強勁的創作人員提煉和擴大文化固有精神內核以上升到精神生活層面,再借助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創作出影響力廣泛、大眾認可度高的經典藝術品,從而全面帶動文化品牌的宣傳和普及。
成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和獨具魅力的文化特色。目前成都市著力打造水文化、金沙文化、熊貓文化三大文化品牌。水文化以都江堰水利工程為核心,《華陽國志•蜀志》記載了李冰修建該水利工程情況,“周滅后,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檢江,別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又溉灌三郡,開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保?0]從上述記載可知,自李冰修建了都江堰后,該工程積極發揮防洪灌溉作用,成都平原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放水節始于遠古時期的“祀水”儀式,自1990年,都江堰市政府決定恢復清明節模擬放水活動以來,已連續舉辦多屆,2006年該放水活動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沙文化其實就是神秘的古蜀文化,以金沙遺址為核心。2001年金沙遺址在成都市青羊區蘇坡鄉金沙村被發現,將成都市城市史提前到3 000年前。遺址共清理出文物千余件,絕大部分時代都在商晚期至西周早期。2005年,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公布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2006年金沙遺址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在金沙遺址原址上建成的金沙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近年來,金沙遺址博物館通過舉辦金沙太陽節、開發旅游產品提高金沙文化知名度,目前共研發和生產旅游紀念品、工藝品、印刷品、音像制品等達1000余種。《金沙》音樂劇是中國首部原創音樂劇,故事內容以古蜀公主“金”與考古學家“沙”纏綿3 000年的愛情故事為主線,金沙遺址出土的文物也在劇中出現,是宣傳和普及金沙文化的有效方式。熊貓文化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為核心。熊貓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是中國特有動物種類,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列為13個全球優先保護的旗艦物種(類)之一。所謂旗艦物種,是指這類物種的存亡可能對保持生態過程或食物鏈的完整性和連續性無嚴重的影響,但其魅力(外貌或其他特征)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它是中國國寶和世界自然基金形象大使,其憨態可掬的形象被全世界人們所喜愛,曾多次作為友好使者贈與他國。熊貓文化跨越了東西文化差異,是成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成都最有效文化之一。2008年,由美國制作的動畫片《功夫熊貓》在中國上映。前面我們通過梳理三國文化品牌形成的歷史緣由,發現一個文化品牌形成的理論規律,現將理論規律和成都市著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情況進行對比,找出推動這三大文化品牌最終形成的對策(見表1,第64頁)。通過表1可以發現,成都市目前著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距離最終形成,都還有一些關鍵要素需要補充和完善,建議可從以下幾方面推動文化品牌的形成。(一)深入研究文化精神內涵,奠定文化品牌最終形成的堅實基礎成都市目前著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除都江堰水文化精神內涵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價值觀念比較明確外,其他兩種文化———金沙文化和熊貓文化的精神內涵相對不明確,并且金沙文化精神內涵尚處于挖掘階段,至于熊貓文化的內涵,則需要明確其承載的成都城市性格和思想價值的具體內容。由于文化固有的精神內涵對文化品牌形成有核心作用,因此,加大和加快對水文化、金沙文化、熊貓文化精神內涵的學術研究,并盡快達成共識,有助于找到宣傳和普及上述三種文化強有力的立足點,奠定文化品牌最終形成的堅實基礎。(二)注重多途徑宣傳文化,提高文化傳播深度和廣度文化品牌最終形成,有賴于文化的宣傳和普及,要注重多途徑宣傳水文化、金沙文化、熊貓文化。一是挖掘和賦予文化故事。三國文化之所以容易傳播,在于它不僅有故事,且故事內容不簡不繁。挖掘甚或賦予水文化、金沙文化、熊貓文化故事,改變以往單靠實物抽象傳播方式,滿足普通大眾接受需求,為文化傳播注入形象內容。二是充分借助傳統和新媒體。多種藝術形式對三國文化品牌最終形成起到推波助瀾作用,增加水文化、金沙文化、熊貓文化傳播方式,充分運用傳統和新媒體,宣傳和普及三種文化。三是延伸文化產業鏈。在已有旅游產品和節會活動基礎上,進一步開發水文化、金沙文化、熊貓文化相關旅游產品,策劃相關節會活動,擴大普通大眾參與度和購買力。(三)采用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創作反映文化內涵經典藝術作品三國文化品牌最終形成,離不開《三國演義》這部經典藝術作品問世,可以說羅貫中創作出的《三國演義》是三國文化品牌形成最重要的推動力。成都市目前著力打造的三大文化都沒有反映其內涵的經典藝術作品,當然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反映文化內涵的經典藝術作品,不一定非要是小說這種藝術形式,也可以是電影、電視、動畫片等其他藝術形式。但無論選擇哪種,它必須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此基礎上,根據達成共識的文化內涵,聘請相關的創作者,創作出反映文化內涵,大眾認可度高的經典藝術作品,以全面深入推動文化品牌形成。
作者:符麗平 肖又尺 單位: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參考文獻:
[1]沈伯俊.“三國文化”概念初探.原載《中華文化論壇》1994年第3期,后收入其專著《三國演義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2][14][15][16][17][18][19]朱一玄,劉毓忱.三國演義資料匯編[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
Abstract: Xi'an is the third city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explicitly cal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nd the super abilit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n essential factor for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The idea of city as the main body of cultural diplomacy in Xi'an can better serve its city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To carry out cultural diplomacy with the help of local culture and historical advantage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However, at present, the awareness of Xi'an is not enough, and the form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is limited. The government-dominated cultural diplomacy framework has not yet formed, which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Xi'an to a certain extent. Xi'an needs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forms of urban public diplomacy, create a policy to open up new advantages around the city development goals, and highlight the cultural soft strength of Xi'an, that is cultural diplomacy influence.
關鍵詞: 西安;城市;文化外交;國際化大都市;政策
Key words: Xi'an;city;cultural diplomacy;international metropolis;policy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3-0005-03
0 引言
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離不開城市的文化外交。2014年5月15日,出席了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并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要推進城市外交,促進中外地方交流,推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1]2015年,在西安接見了印度總理莫迪,標志著西安成功以城市身份參與了國家外交活動,并且已經超越了國際友好(交流)城市間的這種地方政府開展公共外交的初級形式,這為西安發展城市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契機。西安政府可以借助這樣的機遇,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為目標,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輻射下,創建對外開放的新優勢,以西安深厚的歷史文化為基礎,彰顯西安城市的文化外交影響力。
1 城市文化外交的內涵和特點
城市文化外交是由地方政府主導,在思想、文化和教育等領域對外開展的人員往來、文化推廣和思想交流,以實現軟實力和文化輸出等目的的外交活動,主要包括文藝外交、思想外交和文明外交三個層次。[2]一個城市的文化外交水平和能力代表了該城市軟實力的影響力。具體講,西安的文化外交大部分從屬于其城市公共外交的范疇,是由西安市政府配合國家文化外交總體戰略,大眾參與,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及西安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認知,即推進和拓展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城市形象品牌的塑造與傳播。
與其他外交形式相比,文化外交有自身特點:
首先,內容屬性的柔和化,文化外交不同于政治、經濟或軍事外交等“硬性外交”,它屬于“軟性外交”,平和而且貼近人心,形式靈活多樣,潛移默化影響受眾群體,更易達到對文化外交實施國或地區的文化認同?!耙虼?,文化外交不僅僅是政治外交、經濟外交、軍事外交等傳統外交形式的有益的――乃至必要的――輔助或補充,而是一種可以獨立的、不可或缺的外交形式。”[3]
其次,行為主體多元化。傳統外交的行為主體是國家的外交部門,但是文化外交的主體既可以是國家的官方機構,也可以是地方政府的外事部門、非政府組織、個人等,但是文化外交的主導者必須是政府,這是區別于民間“文化交流”的最主要標志。也就是說文化外交的行為主體是政府組織或經過政府授權并委托的非政府組織或公民個人,實施行為后果由相應政府部門負責;最后,實施路徑多重化。由于文化內涵豐富且行為主體多樣,文化外交實施路徑從簡到繁、從淺到深,形式多種多樣。從常見形式看,主要是物質文化方面的交流,例如影視、音樂、美術、繪畫、餐飲文化等;從實質意義上看,文化外交的開展是一種文化的輸出,傳遞時是一種精神文化信息;從追求目標上看,其實踐路徑是一種價值觀念的傳播。概括講,實施文化外交就是要使國外民眾接受并認同實施主體的文化習俗傳統、經濟發展理念和思想價值觀念。
2 西安文化外交的現狀與問題
西安能夠以城市身份服務于國家總體外交戰略,說明西安具有良好的外交基礎,而文化歷史底蘊是西安的城市符號和特色優勢,因此,西安實施文化外交既可以有助于實現國家外交的總體目標,又可以鞏固西安的城市發展定位。
目前,西安現有國際友好城市27個,友好交流城市51個(信息來自于西安外辦2016年工作總結),西安領事館區建設進展順利,2016年底前將建成4個統建館,力爭外國在西安新設立總領事館,商務代表處,芬蘭、意大利駐華大使館在西安設立簽證中心,吸引涉外機構等入駐西安領事館區,西安市已經形成與五大洲對外開放聯系緊密的網絡與渠道。2011年西安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是其文化外交能力的成功展示,但之后的持續性影響不大,在西安“城市品牌”中很容易被忽略,說明此類活動的文化外交功能發揮不到位。因此,西安需要通過借力和造勢提升西安文化外交水平,進而提高西安城市的國際影響力。目前來看,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城市開展文化外交的重要性認知尚缺乏。
文化外交是提升城市形象重要手段。可以說自2011年啟動世園會海外推廣以來,借助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歷史契機,順風而動,西安文化外交邁出了堅實一步,先后舉辦了國際文化周、世界華文教育大會、歐亞文化論壇、絲博會、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圓桌會議等,但是與其他國內外國際化大都市相比,西安在一些硬指標上雖有所建樹,但過度追求擁有跨國公司、國際航班、五星級酒店、酒吧、別墅、高爾夫球場、地鐵、西餐、外國樂隊、巨型建筑這些符號化的物質載體,就舉辦大型國際性賽事或國際會議級別和次數、一流大學數量、大型劇目年演出數等文化資源指標來講,西安的進步并不冥想。
所以,需要把城市文化外交納入到西安國際化大都市構建與推廣的系統工程中來,使其成為系統的常態運作機制,讓西安的文化外交布局涵蓋塑造國際化大都市形象的要求。
第二,西安文化外交框架還未形成。
西安政府在城市文化外交實踐中具有主導和統籌作用。西安市外事僑務辦公室、政協等機構部門是西安對外文化交往的核心。另外,企業、非政府組織、文藝團體、普通民眾等都應該有意識參與撿來,共同建構城市文化外交的組織網絡。相比國內其他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北京、上海等地都設有公共、城市或文化外交協會,在城市的對外開放上已經走在了西安的前列。而西安開展城市文化外交的依托仍然是傳統機構部門――外事辦,1985年外事辦下設成立西安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屬于人民團體性質,它通過舉辦文化等領域的民間對外交流活動,例如舉辦或參加紀念會、報告會、座談會、研討會,參加雙邊及多邊會議,交換資料、舉辦演出和展覽,青少年之間的國際交流等活動助力西安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
目前這個協會還沒有榮譽大使,沒有形象代言人,并且包括西安海外華僑華人、外籍友人和“西安榮譽市民”等大量西安可以開展文化外交的潛在人脈資源還未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
第三,西安對外文化交流方式保守且單一。
從現狀來看,仍是以互派留學生、開設孔子學院、派出文化演出團體等傳統的文化外交方式為主。隨著國際文化交往的深入和網絡等新媒體的出現,文化外交方式適應新的形勢和新的發展而變得靈活多樣。
經過調查,國際社會了解西安的主要來自于三條渠道:一是互聯網傳播(47.6%);二是人際傳播(1%);三是親身體驗(41.2%),因調查對象以年輕人為主,對互聯網的熟悉度要高于其他群體,其他傳播方式不能忽略。可以借助互聯網發展人際傳播,并分享體驗信息,鼓勵他們把在西安的切身感受、見聞或旅游經歷制作成視頻在網絡上分享,依托媒體傳播效應擴大西安的國際影響力。
第四,西安文化外交對硬實力的依托不足。
2015年《中亞留學生眼中的西安城市形象調查研究》顯示,外籍人士對西安的第一印象分別是歷史文化名城(62%),現代化城市(24%),國際化大都市(12%),這說明,在外國人眼中,對西安的歷史文化認可度最高,而對其經濟和現代化程度上評價卻偏低,其中對西安歷史文化名城的認知主要來自于歷史古跡,如兵馬俑、大雁塔、鐘鼓樓等。而西安的文學、影視、秦腔等這類文化產品在外籍人士那里認知度較低。這都說明大眾對西安國際大都市認同的依據主要來自于歷史文化積淀,而非城市的現代化,這顯然與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發展目標背道而馳。也是就說,西安城市經濟影響力遠滯后于其文化影響力,而城市的經濟影響力恰恰是國際大都市建設中的重要一極。國務院批準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要把西安建成國際“現代化”大都市,拓展“向西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因此,西安不能僅滿足于只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而應當繼承歷史上西安的區位優勢和開放傳統,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成亞歐合作經濟、科技、文化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成亞歐合作交流的主要基地,鞏固和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西安外國籍人口所占比重偏小,限制了人際傳播效應的發揮。
按照國際大都市的普遍標準,外籍人口占人口比例不低于5%。紐約、巴黎、倫敦、東京等城市外籍人口所占比重都在20%以上,而西安還不足1%,西安在這方面同世界其他國際化大都市相比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外籍人員少是西安的短板,意味著從事對外交往活動的人員少之又少,那么要把西安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可能性就會大打折扣。跨國人員流動無疑是傳播文化、加深理解的重要渠道。因此,西安不僅要擴大海外人才的引進規模,更要深挖現有的存量資源,把現有的百分之一外籍人士作為最主要的傳播對象,激勵他們成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形象的口碑傳播者,在城市形象推廣中重視外籍新西安人的聲音,這是西安城市形象塑造過程中必須依靠的重要力量。
3 西安開展文化外交的目標與對策
第一,文化外交目標設定對接城市發展需要,把服務推進國際化大都市建設與城市文化外交的布局統一起來。
西安并不缺乏文化交流形式,但在戰略溝通謀劃上缺失某些重要因素,沒有一個城市發展目標層面的詳細規劃,并且相互重復和重疊的活動內容很多,這就要求從事文化外交活動的相關部門整理并明晰相關信息,建立明確的文化外交目標方案。西安文化外交的目標框架設定可以圍繞短期見成效、中期見特色、長期見機制的方案展開。
①從短期目標上來看,以政府為主導或牽頭,盡快成立西安公共外交協會,以發展和擴大文化外交為先發機制,搶占時機。目前,國內的許多大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揚州、溫州等都成立了公共外交協會。這些城市基本坐落于東南沿海地區,西部城市中還沒有。西安如何在“一帶一路”戰略中迅速崛起,提升國際影響力,順利實現城市發展目標,借力造勢并抓住當下機遇是關鍵。當然,這里要打破一種舊觀念,文化外交不是政府單獨的行為,政府在機構設置上或特定的文化活動項目中需要與社會團體通力合作并保持穩定長久的合作關系;
②從中期目標來看,推動海外華人華僑對西安精神的認識,塑造更加多彩立體的城市形象。西安精神是這座城市發展的精神動力,是西安的文化內核,更代表西安的人文特色。因此,可以通過華人華僑“在海外從事商業、宗教、教育和其他活動方式來”[4]傳播西安精神,強化西安現代文化吸引力;
③從長期目標來看,堅定城市發展定位,維系國際社會對西安市的知名度、熱衷度和滿意度,把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融入到城市管理的長效工作中來。
第二,加快制定《西安市對外文化交往項目指南》,從觀念、機制和行動三個層面入手突顯對外開放的全局性,彰顯西安在走向國際化城市中的文化外交影響力。
就西安開展文化外交的對策而言,首先在觀念層面,要樹立這樣的觀念――中央文化外交工作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地方的積極配合和參與,必須提升西安市政府對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開展文化外交重要性的共識。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有了這樣的觀念,西安政府的宣傳部門應該立即啟動打造專門的文化交流中心計劃,制定《西安市對外文化交往項目指南》。在這點上,西部地區另外兩座較有影響力城市――成都和重慶已經走在了西安的前列,轉變觀念成為當務之急;其次,在機制層面,實現文化外交工作有政府外事部門“獨家”統籌向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多家”協作的方向發展。
再次,在行動層面,文化外交活動的開展必須要依靠群眾、為了群眾,通過文化外交讓市民感受打到更多的自豪感,概括來講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原則,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和民間力量,形成政府引導、全民共建共享的局面;最后,從國際經驗層面看,國際經驗特別是治理經驗是一筆不可忽視的財富,有必要對世界國際化大都市進行個案比較,特別是重視對紐約、巴黎、東京、新加坡等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對外推廣的案例研究。
總而言之,西安市在積極探索國際化道路中,就自身城市形象塑造方面仍需大膽摸索和創新,應利用中央大力推進城市外交戰略的契機,增強對外開放的系統性,突破建設發展中的部門化、政府化、零散化,將西安這座城市的文化優勢發揚光大,把文化外交定位為西安城市公共外交的核心,實現西安的現代化發展之路,成為世界最有吸引力、最有投資價值和適宜居住的國際大都市之一。
參考文獻:
[1]出席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并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16(01).
[2]范勇鵬.文化外交的層次及效用[J].公共外交季刊,2013(04):51.
摘 要:
本文對中國城市旅游的研究動態進行了回顧與反思后認為,中國城市旅游研究雖然成果數量多并呈現穩定遞增態勢,但同時存在著動態研究不足、系統性缺失、研究深度不夠以及方法落后等問題。本文從發展目的、形態、生產模式和空間結構四方面對城市旅游進行了重新認識,并探討了對城市旅游與城市發展以及與城市其他產業的融合和嵌入發展等問題。
關鍵詞:
城市旅游; 融合; 嵌入
1 引言
以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1976)為代表的學者提出,當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時,社會開始步入以信息化、知識化為主要特征的后工業化時期,經濟結構從以制造業為主轉向以服務業為主。貝爾認為,后工業社會是服務的社會,因此,在后工業化時代,城市的發展模式不再依據傳統的零售服務供給、制造業等活動,而是依據城市在全球化信息經濟中的地位,來促進服務業系統性發展(Daniel Bell,1976)。由于服務業涵蓋生產、生活、公共服務等眾多方面,因此隨著后工業時代的到來,城市的綜合性特征日益彰顯。不斷完善的基礎和配套設施,日漸優化的環境和多樣化的服務功能,使城市不僅成為區域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成為旅游活動的中心。城市旅游在西方發達國家已具有相當規模并走上規范發展的道路,比較而言,中國城市旅游起步較晚。自1995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活動,帶來了城市旅游的迅速和持續繁榮。根據國家旅游局2010年5月公布的《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名錄》,截至2010年,全國先后有339個城市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占城市總數的51%①。實踐表明,城市旅游推動了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奠定了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基礎,已成為中國現代旅游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在整個旅游產業中地位突出。
產業的發展與繁榮必然引起研究的關注。在國外,自Stansfield(1964)闡述了城市旅游的概念后,學者們逐漸認識到城市旅游的重要性,到20世紀80、90年代,西方城市旅游研究迅速發展,基本形成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局面,其研究領域涉及城市旅游的需求與供給、城市旅游的影響、城市旅游的開發規劃與管理等方面。隨著城市旅游的興起,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城市旅游研究,并涌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于城市是由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形成的多層次多主體的復雜系統,造就了城市旅游研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為了盡可能全面地評價國內城市旅游的研究成果和現狀,本文以中國知網為檢索源,對檢索到的相關文獻做了簡要分析,發現,國內的城市旅游無論是在實踐層面還是在學術研究層面都面臨著轉型問題,急需重新認識,廓清本質。
2 中國城市旅游研究的回顧
2.1 研究的興起
城市旅游研究在西方國家發軔較早。Stansfield(1964)在其著作《美國旅游研究中的城鄉不平衡》(An note on the urban-nonurban imbalance in American recreational research)中首次提出了旅游業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領域:城市旅游的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世界范圍內,旅游學都忽視基礎理論研究,未能形成普遍認同的旅游研究的概念、理論乃至范式,導致研究陷于分散、凌亂的局面,城市旅游研究也不例外(古詩韻,保繼剛,1999)。因此,盡管當時西方學者已經認識到城市旅游研究的重要性,但絕大部分研究只是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上;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城市旅游研究才真正開展起來,Ashworth(1989,1992)、Ashworth and Tunbridge(1990)等都做了開創性研究。
與國外相比,我國城市旅游研究起步較晚,盡管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現了極少量的城市旅游方面的文獻(以“城市旅游”或者“都市旅游”為關鍵詞,選取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源進行標準檢索,截至1994年底,共檢索到19篇文獻),并且基本停留在簡單介紹、描述層面。直到1995年后,隨著城市旅游業的快速和全面發展,理論研究才得以興起并不斷跟進,陳傳康(1996)、李蕾蕾(1995,1998)、宋家增(1996)等學者分別對城市旅游開發與規劃、城市旅游形象以及都市旅游的發展進行了相關探討,為城市旅游的后續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礎。之后,隨著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空間和范圍的日益拓展,旅游形式和內容的日益更新,旅游活動和現象的日益復雜,城市旅游研究變得異?;钴S,研究領域和范圍不斷擴大,研究成果也日漸增多(秦學,2001)。
2.2 研究成果的統計與分析
1995年以后,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城市旅游的研究中。在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中選取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以關鍵詞 “城市旅游”或者“都市旅游”為檢索式進行高級檢索,截至2011年底,我國有關城市旅游研究的相關文獻共2139篇,除2011年外,研究成果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見表1)。從文獻的年度分布來看,與旅游學科中的其他研究相比,城市旅游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穩定性,這也與城市旅游在旅游業中的穩定地位相吻合。
>> 成都市交通擁堵對策研究 成都市青羊區商業性健身場所的經營狀況與對策研究 成都市藝術體操傳統項目學校體育經費的調查研究 成都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統計評價及優化對策研究 成都市出租車營運系統問題及對策研究 成都市公租房政策執行現狀及對策研究 成都市中學生籃球項目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成都市社區體育設施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 成都市“農家樂”營銷對策研究 成都市義務教育校際均衡監測研究 成都市中小學校園足球開展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成都市老年服裝市場調研及產品設計 成都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狀況的調查與對策 成都市統籌城鄉團建試點調研分析 成都市住宅精裝項目研究 成都市養老地產發展研究 成都市會展品牌研究 成都市交通擁堵問題研究 成都市大學生體育消費狀況的調查研究 成都市藏族流動人口生存狀況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譚兆紅.基于動漫的幼兒園藝術教育研究[M].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學位論文.
作者簡介:
劉 彤,四川傳媒學院編導與戲文系副主任、講師;
陸 薇,四川傳媒學院編導與戲文系教務辦主任、助教;
本屆論壇主題為:“創意、類型與中國元素”。目前中國電影產業規模日益擴大,市場競爭激烈,生產與消費進入細分時代,中國電影創作也隨之步入題材類型多樣化發展的新階段,創意與創作的內容競爭、創意層面的創新與研究成為當前核心。然而,以“內容為王”的中國電影創意領域,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創意求新仍顯乏力,市面上叫得響,留得住的作品還是很少,電影題材與類型片的再生能力還很薄弱,創意的文化品格與藝術品格都亟待提升。面對電影創意層面出現的這些問題,將創意、類型與中國元素結合起來,從文化上尋求中國電影創意的脫困之法,也正是本次論壇主題確定的初衷。
與會專家在兩天時間里就主題下的三個專題分別闡述自己的觀點,展開深入研討。
在“全面提升中國電影創意空間”專題研討中,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金丹元表示:“與日、韓、印度等國相比,我們的海外接受度和認可度令人堪憂。創作上的美學失衡與發行上的相對弱勢是導致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為此,必須打造多元化的中國電影類型品牌,并進一步完善中國電影的海外營銷和發行網絡?!敝袊娪昂M馔茝V公司總經理周鐵東則認為:“中國電影市場的娛樂剛需已被激活,類型創作應運而生。從創作角度而言,類型是一種以影片敘事成分的構建相似性為基礎的創作方法。但在產業的大語境中,類型卻是一種營銷定位,以類型常規來倒逼創作,使得電影這一原本不可復制的心靈產品具有了可復制的工業產品屬性。”
在“全球語境下中國元素的銀幕魅力”專題研討中,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媒學院院長沈振煜表示:“作為中國新生代類型電影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中國元素,其實質是數千年來延續至今且將發揚光大的中國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凝聚的鮮明標志?!北本╇娪皩W院講師陳詠認為中國當下類型電影創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對比好萊塢類型電影尚有三點差距急需解決:“一、國產類型電影的類型化追求與類型的尚不完善;二、國產類型電影普世價值觀與‘善之中心’的缺失;三、國產類型電影故事原創力與思想內涵的匱乏?!?/p>
在“‘非現實’題材影片的創作與前景”專題研討中,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表示:“創意依托于精神自由,而其中精神形態的關鍵是對于世界認知的觀念。中國電影在物質市場呈現上似乎已經大大進步,但顯然沒有創意精神的穩重支撐,束縛創意的阻礙來自多方,而最為重要的是精神解放和情感世界的豐富?!北本┐髮W藝術學院北大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則認為:“幻想類電影因符合青年受眾群體的趣味而市場需求極大,但國產影片無論在數量、質量上均遠未達標,存在類型單一、題材偏狹、特效不足等問題。而幻想類電影在好萊塢一直盛而不衰,不但是其最主要的票房來源和產業支柱,更是美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強大的文化號召力和影響力。中國電影應在觀念、題材、創意、敘事、視聽、特效諸方面借鑒好萊塢,以當下玄幻電影為突破口打造幻想類電影。并可從小說、漫畫、電子游戲中化用題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