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頭骨質疏松的癥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骨質疏松(osteoporosis)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組骨病,骨組織有正常的鈣化,鈣鹽與基質呈正常比例,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點的代謝性骨病變。 發病多緩慢個別較快,其臨床表現多為骨骼疼痛,是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影響骨折的處理及其預后。以下本人以多年的護理經驗結合相關骨質疏松文獻總結骨質疏松的預防與護理如下:
1骨質疏松的產生原因
1.1 種族一般而言,亞洲人、白種人發生骨質疏松的危險性高于黑人。
1.2 家族父母曾發生過髖部等處骨折,子女引發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加。 1.3 性別男女性激素缺乏都易發生骨質疏松,特別是老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這是因為女性在更年期(或卵巢切除)后,卵巢停止生產雌激素,導致雌激素快速減少,尤其是在停經3―5年的時侯,骨量丟失最快,65歲以上的婦女約有l/4的人存在骨質疏松。
1.4年齡骨質密度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骨折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所以說年齡增加是骨質疏松癥最危險的因素之一。 1.5營養主要是鈣、維生素 D攝入不足,或鈣吸收障礙,容易導致骨質疏松。原因是鈣攝入不足,機體為了維持血清鈣的水平,就要將骨中的鈣釋放到血中,因此,骨中的鈣量就會逐漸減少,引發骨質疏松;若老年人日曬特別少,消化功能減退,就易導致活性維生素D的量不足。其它如維生素C、K若長期攝入量低下,也會使骨折的危險性增加。 1.6 消瘦身體瘦弱,體重指數降低,骨量低下,骨質疏松發生率高。 1.7 運動可使血液循環加快,改善內分泌功能,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從而增加鈣的吸收。若缺少體力勞動和戶外活動,缺乏身體鍛煉。長期久坐與臥床者。發生骨質疏松的危險性會明顯增加。 1.8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良特別是吸煙、酗酒、過多飲用咖啡、濃茶以及碳酸飲料等,易誘發骨質疏松。如長期吸煙者一般比不吸煙者體重較輕。鈣的吸收也會減少,且吸煙的婦女絕經期會提前。降低雌激素的水平:酗酒的人患骨質疏松的幾率也會明顯增加,因為他們的骨量低,丟失的速度快。 1.9藥物原因最常見的是糖皮質激素、抗癲癇藥物、巴比妥、利尿劑、肝素等,因為這類藥物會影響骨、鈣代謝而誘發骨質疏松。 1.10 疾病影響特別是患有內分泌性疾病如柯興氏綜合征、糖尿病、肢端肥大癥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及腎功能不全、類風濕關節炎、嚴重肝病等,由于會影響骨質代謝等原因,都會增加患骨質疏松的危險性。2診斷
判斷骨質疏松癥主要依據三大臨床癥狀。疼痛:多為腰背疼痛,其次為肩背、頸部或腕踝部,癥狀時好時壞。骨骼變形:脊柱變形,彎腰、駝背、身材變矮。骨折:常見脊椎壓縮性、楔型骨折、股骨頸骨折和橈骨頭骨折。早期診斷依靠雙能X線骨密度、定量CT測量,中晚期僅憑X線片就能作出診斷。
3護理
3.1提高對本病的認識當老年人出現腰背疼痛、身材縮短、駝背等臨床癥狀時,應提高警惕。
3.2心理護理患者的年齡、手術效果、術后并發癥、醫療費用等,使患者和家屬的心理活動復雜。因此,首先要求護士語言親切,動作輕柔、操作熟練,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患者的信任,然后耐心解釋手術后生活質量提高對患者的益處。手術成功的先例使患者對生活質量有更高的追求,克服各種困難,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3.3牽引護理此類患者很輕微的動作也可引起疼痛或導致骨折。為防止褥瘡我們為每一位患者準備了氣墊床,并制作60cm×60cm的純棉布芯軟墊墊于臀下,以避免大小便污染大單更換時給患者帶來痛苦和再骨折。軟墊如有潮濕或污染,隨時更換。股骨頸和股骨粗隆骨折要注意護理,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和內收。 3.4用藥反應的觀察為老年患者輸液應觀察血壓、脈搏、電解質、血氣等變化,盡量做到等量輸入,既要補充,又不使心臟負擔過重,因此,要嚴格控制液體的量和輸入速度,尤其控制單位時間內的輸入量,責任護士要加強對輸液過程的監測,記錄出入量。3.5 手術護理情緒緊張者給予鎮靜劑,術前24h備皮,術日晨導尿,靜推1次抗生素。利用預見性護理方法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如心電監護、氧氣、吸引器等。另外,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惡心嘔吐應觀察嘔吐物的性質、顏色、量,預 防應激性潰瘍的發生:糖尿病患者面色蒼白、出冷汗、表情淡漠,除考慮休克外還應查血糖,確診是否由低血糖引起;高熱、心率快、神志、呼吸有改變應考慮是脂肪栓塞綜合征;發熱原因不明時應仔細檢查切口、敷料、引流情況,還應考慮是否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所致。 3.6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老年人血液粘稠度高,臥床下肢血流緩慢,術后創傷致機體凝血因子釋放增加,術前及術中的過度牽引等,易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本組1例死亡,就是因為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而致。故應密切觀察傷肢疼痛、腫脹的程度及表淺靜脈有無曲張、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必要時用溶栓藥物。
3.7康復鍛煉 早期進行股四頭肌及踝關節鍛煉,每天3~4次,每次200~300下,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通過功能鍛煉,使腫脹消退,減輕肌肉萎縮,關節粘連僵化。
關鍵詞 肩關節周圍炎 軟組織損傷 針灸治療
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或稱肩關節周圍炎又名凍結肩,中醫稱“漏肩風”。本病乃引起肩部疼痛的較常見原因之一,多發生于中年以上50歲左右的人,故亦有“五十肩”之稱。其實,肩關節周圍炎是一種臨床征群而并非獨立的疾病,系由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許多不同病變,尤其是退行性病變引起,如肩峰下滑囊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炎、岡上肌肌腱炎或斷裂,以及鈣化性肌腱炎等。其病機表現主要是關節囊與周圍軟組織發生粘連,故又稱粘連性關節囊炎,常泛指引起肩部疼痛、活動不便的多種疾病,這里僅限于表示一種沒有明確器質性病變、隱匿起病的肩關節疼痛和活動障礙。
1 臨床診斷
1.1 臨床表現①本病好發于單側,以右側受累居多。②疼痛常緩慢開始,但也可在某種外傷或受涼后而急性發生。③多呈鈍痛性質,重者亦可為銳痛,每于肩關節活動尤其是外展時加劇,甚而向上臂或頸部擴散,另外在夜間也往往加重,以至可影響睡眠。④病者自覺肩部逐漸僵硬,在肩關節外展、外旋及手臂上舉時尤為明顯,如超出一定的活動范圍,則可引起劇痛,連日常活動均困難。⑤肩關節周圍的壓痛多較廣泛,尤以肱骨大結節、結節間溝、喙突附近、三角肌腱止點等處顯著。病程久者三角肌、岡上肌及岡下肌等萎縮。⑥X線攝片檢查多無明顯異常發現,少數病例可顯示岡上肌肌腱或關節囊鈣化,肱骨頭骨質疏松或骨質增生等改變。
1.2 診斷要點 ①多發生50~60歲中老年人。②有肩部勞損或外傷感受風寒濕邪病史。③肩關節開始陣發性鈍痛,以后逐漸呈持續性疼痛,夜間常被痛醒,不能向患側側臥。④肩部壓痛點常見于喙突處,肩峰下,結節間溝處,肩后部肩胛骨內側緣。⑤肩關節活動以外旋、外展與高舉活動受限最明顯,嚴重時出現肌萎縮或肩胛骨代償性活動。⑥X線關節腔造影檢查:可見關節間隙狹窄,容量減小。
1.3 鑒別診斷 ①岡上肌肌腱炎:疼痛在大結節處,肩關節外展60°~120°的疼痛弧。②與肩手綜合征不同之處,肩手綜合征是肩手關節同時活動受限,手指腫脹僵硬。本病僅為肩關節活動受限且活動受限較為嚴重。
2 治療與結果
2.1 治療方法
2.1.1 針灸治療:“以痛為腧”選穴方法為原則,以人體系統解部結構為依據,通過臨床功能疼痛反應、壓痛檢查進行分別治療。
①旋內痛:三角肌前部、大圓肌、肩胛下肌。
②旋外痛:三角肌后部、岡下肌、小圓肌。
③外展痛:三角肌、岡上肌。
④內收痛:大圓肌、肩胛下肌。
⑤后伸痛:三角肌后部、大圓肌。
⑥上舉痛:岡上肌、喙肱肌。
2.1.2 操作:一般常規消毒,針刺方法采用直刺或斜刺,進針后輕度捻轉直達骨膜為度,留針20~30分針,其間不需再作捻轉或強刺激或低頻電針等。
2.1.3 療程:每2天治療1次。6次為1個療程。間隔5天繼續第2個療程,3個療程后總結療效。一般治療1~2個療程即有非常顯著的療效。
2.2 療效標準 按照中國中醫藥管理局頒布實施的《中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顯效:肩部疼痛消失,但勞累或氣候變化時仍有酸沉感,會自動消失,除后伸摸脊僅能達第10胸椎外,其他功能均已恢復正常。有效:肩部疼痛減輕,肩關節活動功能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改善。
2.3 臨床療效 60例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患者。通過臨床功能疼痛反應、壓痛檢查分別“以痛為腧”進行針灸治療。第1個療程結束后總結療效,治愈40例(66.6796),顯效15例(25.00%),有效3例(5.00%),無效2例(3.33%);第2個療程結束后總結療效,治愈15例(25.00%),顯效3例(5.00%),有效2例(3.33%);第3個療程結束后總結療效,治愈5例(8.33%)。
3 討論
3.1 1990年Melzack與Wall等提出“急性疼痛”(Acute pain)是組織損傷、疼痛和焦慮的總和。慢性疼痛是損傷完全痊愈以后,仍然持續存在的慢性疼痛,已不是損傷和疾病的一個簡單癥狀,而轉變成一種疼痛綜合征。但是,以宜蟄入為代表的軟組織外科學派對于慢性疼痛的概念,認為軟組織在多種外傷因素下可引起急性損傷,產生急性疼痛和功能障礙。如果急性損傷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可轉變成急性損傷后遺或慢性勞損(Chronic strain),而引起損害性疼痛。這是軟組織損害部位存在無菌性炎癥的病理改變,其化學性刺激,可引起疼痛。
3.2 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引起肩周炎的發病可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急性期):以疼痛為主,是由炎癥引起肌肉痙攣,無組織粘連。第2階段(穩定期):疼痛減輕,然而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在炎癥反應發生痙攣后,增生、肥大、粘連嚴重到限制肩關節活動,由急性轉變為慢性。第3階段(解凍期):病情發展到一定階段炎癥自然消退,病理停止發展。
3.3 根據病理變化,肩周炎是一個可以自行緩解的疾病,其治療的目的不是中斷疾病的病程發展,而是緩解疼痛,改善肩關節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以痛為腧”的治療方法能夠提高肌肉組織興奮,促進局部炎癥水腫消退,并且加強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止痛消炎的效果,取得更為顯著快捷的療效。
3.4 早期病人的盂肱關節活動減少,主要是由于疼痛和肌痙攣,爭取在活動并未完全消失這一時機來逆轉病程。如舉臂盡可能過頭,再外旋上臂、內旋上臂,循序漸進,有規則的活動肩肱關節。以靜力活動和抗阻力活動鍛煉為主,促進局部血循環,預防肌肉萎縮,防止肩關節周圍組織的損傷。對骨質疏松的體弱患者,自主練功活動,防止自發性骨折。
4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