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審美想象力的特點

      審美想象力的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審美想象力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審美想象力的特點

      審美想象力的特點范文第1篇

      作為編導人員來說,其所從事的工作,表明他們的藝術修養要比較良好,進而來實現對節目質量的保證,同時也是長遠發展得以實現的保證。簡單來說,作為一個便電腦人員,其必須要具備如下的一些藝術修養:

      (一)良好的文化修養

      就廣播電視節目來說,其有著較為廣泛的受眾范圍,從老頭老太太到青少年都有涉及,許多人員其文化素質本身就比較高,而作為廣播電視節目來說,又是能夠接受心靈熏陶的節目。因此,作為這類節目的編導來說,其文化修養要極為良好,能夠將知識滲透其中,實現節目檔次的提升。在節目制作的相關環節中,所有的編導人員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必須要在節目創作中運用到自身的文化修養,結合生活素材,讓節目和生活更加貼近,具備更加鮮明的特色,能夠在觀看的過程中,讓受眾的文化修養得以提升。所以作為編導人員來說,有必要對自身的文化修養予以提升,具體可以結合如下方面:首先要對相關的知識有所涉獵,實現知識水平的提升,編導需要對多方面知識進行學習,讓后對其進行主動轉化,實現節目文化素質的提升;其次,專業知識的學習必須要加強,作為編導來說,專業知識的具備,由此才能夠讓知識的兼容得以實現,使得節目的質量得以提升。

      (二)藝術審美修養

      就廣播電視節目來說,其藝術性較強,因此作為編導人員來說,其藝術審美的修養也是必備的。編導首先要對節目的特點有所了解,比如說較為嚴謹的是新聞類的節目,而真實性一般是生活類的節目。再結合自身的審美,來讓節目變得耳目一新。編導人員的藝術審美修養是這一活動必備的,進而來實現團隊審美的提升,讓節目的藝術價值更高。而就廣播電視編導來說,這門藝術的本質就是美。所以,在編制節目的活動中,要對其審美特別注意,這是節目最根本的特性。所以,作為編導來說,有必要結合如下的幾方面來實現自身審美修養的提升。首先,要深入生活,藝術一般是源自于生活,但是又明顯高于生活。所以編導必須要注重對生活的深入,親自去對生活進行感悟以及體驗,從中對精髓進行提取,尋求節目和生活的貼近,實現對人心的出動,創作出人們歡迎的節目。其次,要能夠結合現象了解本質,這是編導必備的能力,需要結合獨特的視角,來實現對身邊事物的觀察,進而結合媒介的傳播,讓其對生活審美的感受有最直接的體現。

      (三)豐富的想象力

      豐富的想象力也是他們所必備的。在制作節目的過程中,作為編導來說,需要從許多的題材中,對極具價值的材料進行選擇,隨后再結合想象力來串聯材料。此外在制作的進程中,還需要其視覺想象力的存在,能夠實現文字和視覺想象力的轉化,使得節目具備更高的質量。所以,作為編導來說,有必要結合如下的方面來完成自身想象力的豐富和培養。首先參考其他的節目的構建。良好想象力獲取的基礎,就是從同行那里進行方法的借鑒,再結合節目的具體特點,展開合理的想象。其次,對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也要注重。只有這部分能力得到了提升,其想象力基礎才會更加豐富,能夠從不同的事物當中獲取靈感,進而開展想象活動。

      二、結語

      審美想象力的特點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新形勢;幼兒園;藝術教育;存在問題;發展策略

      幼兒具有較強的探奇心理,對事物的好奇心較大,但由于理解能力的有限,對于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難以真正把握,對于學習也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藝術教育正好能夠幫助幼兒理解和把握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藝術的直觀性和鮮明性與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是非常吻合的,所以幼兒園開展藝術教育的非常有必要的。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開展藝術教育是幼兒工作者需要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一、幼兒藝術教育的意義

      (1)豐富幼兒的想象力。豐富的想象力是發展創造力的前提,幼兒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稚嫩的特點使得他們對于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幼兒園應該把握這一契機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藝術教育包含了手工、音樂、繪畫、舞蹈等眾多內容,為幼兒接觸新鮮事物提供了很多機會;同時,在藝術教育這樣寬松、自由的氛圍中,幼兒的想象力能夠得到無盡自由地發揮。因此,藝術教育有利于培養幼兒豐富的想象力,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2)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人體通過參與一些活動而獲得的關于美的看法的能力,藝術教育中的繪畫、舞蹈等活動均為幼兒審美能力的發展和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時機。幼兒園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過程中適當的肯定幼兒的無意識審美本能、引導幼兒的審美取向,啟發幼兒的審美能力,有利于使幼兒對藝術無意識的積極表現轉化為有意識的審美體驗,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

      (3)培養幼兒的自信心。藝術教育自由活躍的教學氛圍和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能夠滿足幼兒活潑好動、樂于動手的性格特點。使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較大的內在滿足感。幼兒通過自己的歌聲和繪畫成果等表達自己對美的認識和感受,在獲得老師的表揚和肯定后,內心能夠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獲得成功感和自信感,久而久之,自信心也會逐步建立和發展。

      二、我國幼兒園藝術教育的現狀

      在素質教育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幼兒藝術教育既有很大的發展機遇和空間,又面臨著較大的挑戰。由于社會對幼兒教育的重視,各式各樣的幼兒藝術培訓班如雨后春筍一般快速發展起來,家長也熱衷于讓孩子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各種藝術培訓班,發展孩子的多種藝術能力;然而,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國對幼兒藝術教育沒有足夠的重視,許多幼兒園認為藝術教育需要投資的成本較大,學生生源比較缺乏,這樣的投入容易使幼兒園入不敷出,很多家長認為在幼兒園讓孩子接觸藝術教育還太早,占用孩子學習文化知識的時間。這些傳統觀念的束縛和現實條件的限制,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幼兒藝術教育的發展。

      三、我國幼兒園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1)忽視幼兒的興趣。雖然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強調發展幼兒的興趣和愛好的重要性,但是,我國目前的幼兒藝術教育大部分主要集中于內容教學,目的是完成教學任務,很少從幼兒的興趣入手,考慮幼兒的實際需要和發展水平,忽視了幼兒的興趣愛好,自然也就扼殺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忽視幼兒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幼兒藝術教育中,幼兒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當前我國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普遍存在“老師這樣做,你們也這樣做”的現象,教師通常讓幼兒觀察模仿老師的做法,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幼兒的主體性,也不利于幼兒能動性的發揮。

      (3)忽視幼兒自我表現的需要。人的自我意識從幼兒階段就開始有所發展,對世界的感知能力也是從幼兒階段就開始的。幼兒對于事物的好奇心使得他們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望,希望在藝術課堂上充分展現自我并獲得同學和老師的認可和表揚;然而,我國目前的幼兒藝術教育常常忽視了幼兒自我表現的需要,通常把幼兒的活動圈定在刻板的模式下,讓幼兒跟著教師的步驟來,壓抑了幼兒自我表現的意識,對幼兒繪畫等藝術活動過多的干涉,約束了幼兒的想象力,使幼兒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難以切實實現自我表現的需要。

      四、我國幼兒園藝術教育發展的策略

      (1)創新幼兒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幼兒園教師在選擇藝術教育的內容時要更多的貼近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的特點開展藝術教育活動。首先,選擇的教學內容要是與幼兒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內容;其次選擇的教學方式要具有開放性,為幼兒提供更多自我思考探索的空間;最后,選擇的教學內容要緊跟時展的需要。例如,幼兒教師可以更多地學熱播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的一些活動和教育方式,適當在幼兒園內開展親子教育,鼓勵家長多多參與到與幼兒的藝術創作活動之中,讓幼兒在與親人的互動過程中更加輕松自由而真實地表現自我。

      (2)鼓勵幼兒大膽地進行藝術創作。幼兒的好奇心比較強,想象力也比較豐富,教師應該及時發現并培訓幼兒,將幼兒的想象力轉化為創造力。當幼兒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與現實情況不太符合時,教師切不可用“不對”、“不應該這樣”等言語去評價和限制幼兒的審美角度,打擊幼兒的審美情趣,而應該啟發、引導、鼓勵幼兒的創造活動,捕捉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閃光點。例如,在進行美術教育時,教師可以給幼兒更多自我創作的機會,在繪畫工具的選擇上,讓幼兒自由選擇;可以給幼兒提出一個諸如“美麗的春天”的繪畫角度,讓幼兒自由選擇顏料,自由發揮想象,繪畫出自己認知里的春天。

      (3)注重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現代幼兒教師,要敢于打破傳統以灌輸為主的藝術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幼兒個性化的發展,支持并鼓勵幼兒的創新想法和創作行為;不應該僅僅用知識記憶和技能模仿來評價幼兒的學習效果,要把“創造性”作為藝術教學的重點指標。例如,開展以“我自己”為主題的美術活動,為幼兒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零食,讓他們自由選擇,允許他們采用自己吃掉、送給同學、保留下來或者拼湊組合等方式處理這些零食,在活動過程中,適當地鼓勵幼兒與其他同學共享零食,或者把自己的零食拼湊成自己喜歡的模型。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藝術教育有利于激發幼兒對生活、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愛,對藝術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幼兒園在進行術教育的過程中,要克服傳統教育觀念的限制,創造出幼兒易于接受的藝術教育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教育活動,注重在藝術教育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幼兒藝術教育營造輕松自由的藝術氛圍。

      參考文獻:

      [1]劉鐵芳,顏桂花.基于生命立場的兒童教育:理想與實踐路徑[J].學前教育研究,2015(04)

      [2]楊淑萍,郭文文.學校教育中生命價值的異化與回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01)

      [3]邊霞,林蘭.走向生態:兒童藝術教育之必須[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06)

      審美想象力的特點范文第3篇

      【關鍵詞】民間美術 實驗性繪本

      作家松居直說:“繪本對幼兒沒有任何用途,不是拿來學習東西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從民間美術中,我們可以借鑒很多東西,例如在繪本創作上從內容到視覺效果,從文字圖畫互動到裝幀設計,都可以帶給兒童新穎的閱讀感受,在其成長過程中,給予他們溫暖和力量。

      一、向民間美術學習的實驗性創作的意義

      (一)中國民間美術與兒童插畫及繪本的藝術關系

      從文化心理上看,首先,兒童的思維在某種程度上與民間美術思維方式非常相似。中國民間美術是大眾為了滿足自身的社會生活需要而創造的群體性藝術,其創作動機不是為藝術創作而創作,而是發自人類天性的一種藝術,不受繪畫法則的限制,是最本真的生活與審美的結合,這與兒童觀察周圍事物的方式十分相似。兒童保留著原始的知覺,其審美活動沒有現代繪畫法則的制約,往往反映了生命最原始的情感追求。其次,兒童在審美時存在一定的“審美偏愛”。所謂“審美偏愛”即為個體對某類審美客體或某種形態、題材的藝術品優先注意或優先審視的審美心理傾向,這樣的“審美偏愛”一方面決定著兒童對審美活動的主觀選擇;另一方面影響了兒童審美的過程和結果。兒童的審美偏愛表現為對色彩對比強烈、造型夸張可愛、內容有故事情節的作品更加青睞。

      從藝術特點上看,中國民間美術源遠流長,其源頭可追溯到遠古的洪荒年代。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以民間美術為載體抒發生活勞作的苦樂、對吉祥喜樂的執著追求和對生命的敬畏,散發出人類最本真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民間美術語言有獨特的魅力――用樸實的技法描繪出充實而豐富的內心狀態,用夸張的造型表達自己的愿望,用明艷的色彩抒發生命的熱烈,用不拘一格的觀察方式打破自然和現實的束縛,用浪漫的情懷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滲透著原始的思維方式和觀察方式,流露出率真、單純的心理。

      綜上所述,從兒童繪本和民間美術的審美觀念方面看,創作者的“主觀性”和“本真性”都十分突出。對于客觀對象的審美態度均是源自人類直觀的審美天性和知覺方式。在風格上,艷麗的色彩、概括夸張的造型、別致的構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這些都不謀而合。

      (二)繪本創作目標

      為什么要學習和借鑒民間美術?從西方美術史可得知:在印象派之前的藝術家關心的主要是畫什么,而印象派之后的藝術家則主要關心怎樣畫。西方美術的發展自文藝復興至19世紀,一直追求著科學的理性精神,印象派之前的西方藝術嚴格按照透視學法則塑造物體的體積、光影。許多繪本一直遵循著西方寫實繪畫的法則小心翼翼地塑造、理性地作畫。當民間美術闖入筆者的視野,筆者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藝術表現方式所震驚,于是閱讀了大量民間美術的資料,不斷搜集心儀的繪本作品,并且發現自己并不是僅僅迷戀民間美術的表現形式,更是因為民間即生活,民間藝術有的不僅是樸素深厚,而且充滿了生命力和創造力。學習民間藝術,便是學習童真的憨拙、出世的淡雅、激情的恣肆、天籟的感動,這是觸及筆者靈魂、影響筆者藝術觀念的根本。

      二、對中國民間美術特定樣式的認識與理解

      (一)民間美術的造型及在繪本中的應用――以庫淑蘭剪紙為例

      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說:“美的本質是永久不變的,但美的形式是有變化的。”民間美術造型是一個包羅萬象的世界,其不僅呈現出神秘、質樸、夸張、簡約的特點,而且也表現出了成熟、細膩、寫實與繁復。而文中主要討論的是造型的稚拙與成熟。《說文》中有:“拙,不巧也。”幼稚質樸為拙,老練從容為成熟。民間美術中的“成熟”是指基于傳承及特殊媒材的表現技巧的成熟,而稚拙則表現于整體的藝術觀念和感覺。成熟與稚拙的相交相融造就了其獨特的韻味。簡與繁的統一也是其重要特征,簡是形式語言的統一,繁是內容的無限重復與疊加;簡是語言的單純化、個性化,繁是基于單純化的內容的豐富。在民間美術造型中,成熟與稚拙、繁與簡兩個對立的審美狀態會時常出現,雖然互相矛盾,但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形成美的統一體。

      以庫淑蘭創作的《剪花娘子》(圖1)為例。作品充分反映了當地人樸素的審美觀――面部是杏仁般大大的眼睛,鼻子若桃,嘴巴如彎月,五官緊湊,面部圓潤飽滿,身材呈寶葫蘆形狀,豐滿穩重。這一形象在庫淑蘭的剪紙中多次出現,儼然成為庫淑蘭的標志性代表。《剪花娘子》造型稚拙與成熟并存,其“剪貼畫”工藝極其復雜,用多色紙拼貼成畫,畫面圍繞主題展開,以一個大色塊為基礎,再裝飾許多獨立的小紋樣,不同的動物、植物和裝飾紋樣組成有序的點、線、面,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和象征感,讓人回味無窮。無論是花、鳥、魚、蟲的裝飾紋樣,還是剪花娘子,都是極為簡練、單純、穩定的造型,并不追求動態和情節,也不追求情節和故事,而是突出了恒定的造型符號,在每一幅作品中反復使用,無窮無盡,形成了強烈的風格。我國畫論有“含巧于拙,寧拙毋巧”的說法,細觀庫淑蘭的剪紙造型,雖然畫面滿滿當當,但并不是故弄玄虛,邊緣輪廓清晰簡練,整體之下細節豐富。

      兒童對于世界的觀察方式是直觀的,其沒有能力對對象做分析,而只能把事物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和接受,因此,兒童的認知方式決定了他們更偏愛不拘泥的、夸張變形的造型。庫淑蘭剪紙中蘊藏著大量值得兒童插畫借鑒的元素,如不求真實的抽象和簡化、夸張簡練的造型,非常符合兒童對圖畫那種稚拙、童趣的審美特點。在兒童繪本創作中,造型是重中之重,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繪本的風格。在創作過程中應尊重兒童的審美心理特點,基于客觀事實的真實形態,在突出形象特征上下功夫。熊氏兄弟在2007年出了一套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繪本中國”,其中《灶王爺》(圖2)的形象就十分考究,夸張了灶王爺圓溜溜的大眼睛和雞肚子一般的面頰,幾根細碎的小胡子也別有一番情趣,頭飾精簡為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結合體,兩個三角形尖角朝上,與下面圓圓的臉型和身子相互映襯,讓人看了過目不忘。

      (二)民間美術的色彩及在繪本中的應用――以鳳翔泥塑為例

      胡深是鳳翔泥塑的杰出代表人物,這件作品在其眾多作品中是上上之作,以下通過這件作品(圖3)來分析鳳翔泥塑的色彩運用。

      鳳翔泥塑在色彩的選擇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以五行色為主體

      一般以飽和度較高的青、白、赤、黑、黃等民間傳統的五行色為主體,色彩強烈明快,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

      2.對比強烈的互補色運用

      鳳翔泥塑一般以飽和度較高的紅、綠、黃為主,紅與綠、黃與紫互相映襯,以簡練的筆法涂染,色彩明快鮮艷,講究冷暖對比、純度對比、補色對比,視覺張力強烈。

      3.素色勾勒襯托

      鮮艷的互補色往往以黑線勾勒,襯素白色底。線描的黑色通過點染勾勒,形成灰色的中間調子,對明亮艷麗的色彩進行補充和調和,整合色彩,統一了各種元素,而素白襯底則受到中國書法的影響,給人以素雅醒目之感。鳳翔泥塑也有僅以黑白兩色配合點、繪、勾、描多種筆法而完成的作品,有大俗大雅的意味,別具一格。

      4.顏色的呼應

      鳳翔泥塑的色彩分布看似沒有規律,其實在泥塑表面的色塊分布和堆疊上都十分講究,一般以赤色或玫色為主色,搭配分散的青色、黃色,講究色彩面積上的搭配,和諧呼應,保持視覺上的平衡。

      以鳳翔泥塑為代表的民間美術設色瑰麗明艷,不受物體固有色的限制,而是強調顏色的厚重飽和,色彩明快艷麗,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同時傳達出愉悅歡樂的主題,例如“紅和黃,喜煞娘”“紅配綠,看不夠”“粉配黃,盛增光”等設色訣竅。兒童喜歡比較明快鮮亮的色彩,民間美術五彩繽紛的顏色不僅符合兒童天真的心理,更傳達出喜樂吉祥的主題,洋溢著希望。所以兒童繪本在設色上應當對比明顯,例如蔡皋所繪的作品《寶兒》(圖4),主人公寶兒的上衣為紅底綴綠花,內襯白色小衫,褲子是紅綠相間的條紋,再搭配一雙紅鞋,著實簡單明快,吸引觀者的眼球。

      (三)民間美術的構圖及在繪本中的應用――以安塞農民畫為例

      1.平面化取物

      平面化取物的構圖方法即在畫面中,所有的形象都存在于一個特定形制的可視平面范圍內。在農民畫的創作過程中,創作者腦中并沒有現代的透視原理和時空觀念,在創作時也不講空間、體積、透視和比例,憑著經驗大膽揮灑創造。為了表現自己的想法,創作者可以打破空間限制,將不同空間的物體表現在同一個畫面上,將三維、四維甚至多維的空間簡化為二維的畫面,只通過思維的轉換和變化連續描繪心中的天地。

      這種構圖方式反映了民間美術作品“求全”的心理。平面化的構圖容量大,為了構圖飽滿且場景中的人物形象飽滿、完整,都用上下表示前后,以此來保證畫面元素的完整性。如安塞農民畫(圖5),畫面上天地、河流及遠處的村落、樹木都在一個二維空間內有序排列,畫面滿滿當當,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在兒童繪本中,很多時候要展示大場景,這種構圖方法很值得借鑒,可以完整再現出畫面的各種元素,且頗有細細品讀的趣味。如蔡皋所繪《寶兒》(圖6),寶兒行走在大街上,長街仿佛是正俯視的角度呈現在畫面上,不講空間和體積,如完整的色塊有強烈的二維平面感。寶兒和前面的老者則改變了一個視角,不是正俯視的角度,兩個人物形象得到完整的表現,畫面也沒有考慮到近大遠小的透視法則,寶兒本是小孩,個子應當比較矮,可其形象仍比老者更突出,在處理畫面時,作者主觀性很強,重點突出,不拘一格,趣意盎然。

      2.散點式構圖

      散點式構圖即不同素材各自獨立,互不交叉,甚至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透視點,而這不同的素材又可以合理安排在每一個畫面里。農民畫的構圖思維不受生活慣例和內容題材的限制,將若干形象創造性地組合起來,互相襯托、點綴、對比、呼應。古時有話:“高瞻遠矚,既可以向無限寬度延展,萬里長江盡收眼底;又可以向無限高度伸長,萬重高山一覽無余。” 常振芳的《山頭上》(圖7)通過蒙太奇的手法將不同時間和地點的人物、動物組合起來,畫面疏密有序、主次分明、細節豐富,表現出祥和的勞動場景。在兒童繪本的創作中,主觀、大膽的表達往往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兒童的知覺能力還很不成熟,缺乏最基本的空間、透視、重疊的概念,而民間美術散點式、平面化的構圖較之三維強烈的體積感和縱深感,二維水平垂直式的構圖更容易被兒童理解和接受。在譚軍所繪的《家樹》(圖8)繪本中,有很多大場景采用了平面化構圖和散點式構圖,構圖摒棄了西方透視學的繪畫概念,打破了時間、空間、比例關系的限制,強調了主觀性、時空性、立體性、全面性,重現了時間的流逝和時空的變幻。

      (四)民間美術的觀念、想象力及其在繪本中的應用

      1.想象力與藝術創造的關系

      藝術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即是想象力,優秀藝術作品之所以歷久而彌新,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不可或缺。可以說,沒有想象便沒有藝術。想象力的基本含義是形成形象的能力,其定義是在頭腦中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力是人所特有的具有生命活力、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心理功能,是在審美過程中通過聯想、想象、幻想,將各種相關形象、記憶表象加以整合,用以認識對象和創造新形象的能力。

      陸機曾經在《文賦》中以“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生動地形容了藝術想象力打破時空、時間的限制,肆意馳騁。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玉珠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藝術創作的構思過程中,精神是主宰內心的,想象力可以超然物外、溢出心靈,突破客觀形態的限制,馳騁于無形中。

      2.民間美術的想象力與兒童繪本所要求的想象力的比較

      《山海經》(圖9)想象奇特,“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故事想象天馬行空,表現出強烈的主觀色彩,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神異奇幻的世界。又如民間故事《老鼠嫁女》(圖10),描繪了老鼠熱熱鬧鬧嫁娶的場景,情節和人類并無任何區別。民間美術傳承了母體文化,在認識世界的方式上有著廣泛的生命意識,“對進入他們視野的全部宇宙以及其他各個部分,他們都賦予生命,使之成為一種有生命的實體存在”,這樣人與外部世界的交流便格外豐富,自然界的萬物都是他們的伙伴,花鳥魚蟲都有靈有性,可以進行充分的交流和互滲。

      繪本同樣需要創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如周翔繪制的《一園青菜成了精》(圖11)便充分發揮想象力,巧妙地蘊藏了青菜的特性,充滿了智慧的幽默。“小蔥青稈綠葉兒長得直,正像一根銀桿槍;韭菜的葉片狹長而扁平,如同兩刃鋒。大蒜成熟后的裂瓣,辣椒的渾身紅通通,茄子的紫脹圓滾”,讓人讀出意料之外卻又不得不信服的荒誕。寫到蓮藕時,不是說它天性生長于濕泥里,而是成了逃跑不及的敗軍之將,糊里糊涂、慌不擇路地鉆進了爛泥坑――孩子們怎能不笑出聲兒來呢?

      結語

      在繪本創作中,民間美術從造型、色彩、構圖、想象力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民間美術和兒童繪本將世間萬物擬人化,用樸素、天真、自由的思維方式創造出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表達了創作者的感情。在兒童繪本的創作中,我們應進入孩子的世界,用直觀的感受觀察世界,賦予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以生命和性格,這樣的故事內容更能同孩子的思維方式相契合,引起共鳴。

      參考文獻:

      [1]阿恩海姆,霍蘭,查爾德等.藝術的心理世界[J].周憲,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松居直.松居直關于“圖畫書”的語錄[J].人物,2010(6).

      [3]德拉克洛瓦.古代藝術與現代藝術.載(法)德拉克洛瓦著.德拉克洛瓦論美術和美術家[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徐書城.美的符合――論繪畫的形式問題[J].文藝研究,1991(1).

      [5]喬十光.試談裝飾繪畫的構圖[J].美術,1983(6).

      [6]宋耀良.藝術家生命向力[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7]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8]庫淑蘭.剪花娘子(上下冊)[M].上海:上海文章出版社,2009.

      [9]文為群.庫淑蘭剪花娘子傳奇[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10]張奇.兒童審美心理發展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1]馬丁?薩利斯伯瑞.英國兒童讀物插畫完全教程[M].謝冬梅,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12]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

      [13]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審美想象力的特點范文第4篇

      所謂圖文詩,指的是以精煉生動的語言和精致優美的繪畫緊密搭配而構成的文學作品。它是一種獨立的圖書形式,特別強調圖與文的內在聯系,是用圖畫和文字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小學低段語文教學倘若發揮圖文詩“最完滿的感性形象的顯現”的功能,抓住小學生的形象、具象思維特點,通過切合兒童心理的故事性情境營造以及色彩豐富的圖片導引,學生就會在自主的言語實踐中以圖解意或以詩悟圖,形成獨特的詩化言語表達,自然生發啟迪詩思、陶冶詩情、積淀詩語等多向度的語文價值。

      一、圖文詩教學的多向度語文價值

      圖文詩既可以視作繪本的一種形式,也可以視作詩歌的一種體裁。也就是說它既兼有繪畫的形象鮮明性、故事情節性特點,又兼有詩歌想象性、韻律性特質。小學低段的學生正處于語言與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圖文詩教學具有的教學價值是多向度的。

      (一)繪畫與詩歌的互動:啟迪學生的詩性智慧

      “詩性智慧”這一重要概念來源于意大利哲學家維柯。根據維柯的理解,人類社會最初的智慧就是一種“詩性智慧”。由于原始人處在人類發展的兒童時期,其智力是混沌不分的,理性的抽象能力尚不發達,但卻富于感覺力和想象力。這種感覺力和想象力被維柯稱為“感覺到的想象出的玄學,這種玄學就是他們的詩,詩就是他們生而就有的一種功能,因為能憑想象來創造。”[1]與成人相比,兒童具有真摯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力,而這些是詩性智慧的精髓。他們從感性上去對美的對象進行觀照,產生出最為真實的情感反應。但是,這種詩性智慧不是天生就具備的,情感和想象力的生成需要一個寬闊、自由、詩意的后天環境。如果兒童失去了這樣一種關鍵期的培養,那么他們將難以獲得詩性的智慧,而后來的成長也將難以彌補這種缺失。將圖文詩引入到小學語文的課堂,不是簡單的圖與詩的疊加,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圖與文之間架起對話的橋梁,其焦點就在繪畫與詩歌的互動上,這種互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詩性智慧。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爾指出,“凡藝術都是讓存在者本身之真理到達而發生的,一切藝術本質上都是詩。”[2]處于小學低段的兒童本身就對色彩精美、通俗易懂、極具感染力的繪畫有特別的關注。通過繪畫,兒童開始接觸美、感知美、理解美,將生活之美逐步吸收成為人性之美。而圖文詩的語言本身也是富有生活具象的語言,是真正屬于兒童自己的語言。通過詩,兒童看見了另一片語言的田野,這片田野給兒童提供了表達的自由天地,說著自己想說的語言,將對這個世界的感性知覺通過語言來訴說。圖與詩的互動,既將繪畫與語言進行圓融,也將圖里的圖景與生活的圖景進行圓融,還發揮詩的道說功能,圖詮釋詩,詩傳導圖,學生以圖畫為媒介、以想象為依托,憑借詩,依托詩,對自然、社會、自我進行直覺式、超越式地體驗、思考與感悟,自然形成了“物物相融、物我合一”的詩性思維方式。

      (二)繪畫與詩歌的合奏:詩化學生的語言表達

      圖文詩作為一種閱讀繪本,插入短小精湛的詩歌和富有想象力的插圖,除了達到吸引孩子增加閱讀量的目標,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提高孩子語言的表現力。這種語言因為融入了繪畫的元素,又包含詩的韻律,自然成為詩化的語言。孩子最初來到這個世界,睜開眼睛相遇的是畫面,畫面是兒童感知世界的一種方式。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畫面的敏感度越來越高,他們喜歡顏色豐富、畫面感強的讀本。圖文詩,對于繪畫自然有特別的要求——隱含文字。何謂有文字的圖畫?圖文詩的圖畫不是簡單的形象擺設,或者單純作為詩歌的裝飾品,而是形象與形象之間早就建立好了相應的關系,這種關系就隱含兒童的言說,憑借該言說,讓兒童去道出生活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及其彼此關系的困惑、意義。兒童憑借圖文詩的“畫”去探尋生活的秘密,甚至可以對自然、社會、自我予以切己性的解答、塑造。也就是說,把有文字的圖畫,提取出來訓練兒童語言,有意識地發散兒童的思維,激發兒童的想象,刺激兒童想表達的欲望。兒童在這個過程中語言自然會變得有色彩,每一句話都帶有自己對生活的體會,每一絲情緒都是真實情感的再現,這樣的語言樸實、豐富。例如小學生陳蘊僖寫的一首名為《給我一個擁抱》的詩歌:“我是一棵孤單的小草,我還是一棵沒有家人的小草。夜里,我對月亮說,你能給我一個擁抱嗎?月亮一句話也沒說,只是用手輕輕擁抱著我。第二天,我再也不孤單,因為有月亮的擁抱陪著我。”當讀起這首詩時,會讓人感受到故事的發展隨著畫面而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還能感受到這位小詩人細膩溫暖的情感。有畫面的詩歌語言,使人能更加體會童詩的本真。

      (三)繪畫與詩歌的共鳴:促使真美善的圓融

      圖文詩的本質特點在于圖與文的交融: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小學學生具備一種圖景思維的能力,他們能夠賦予圖景中的自然之植物、動物以及事情以美善的情懷,而吟詠、寫作詩歌又是一種觸發心靈感動的言語實踐活動,將繪畫與詩歌圓融起來,自然能夠從歸真、求善到至美的不同層面豐富兒童的精神生活,陶冶兒童的詩意情懷,逐漸提升兒童的詩意品質。從古至今,歷代的仁人志士對于繪畫都有一種深切的情懷,以藝術之境悟胸中之境。如鄭板橋的畫竹之道中就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眼睛所到之處是對事物“真”的感知,而后內化為社會人“善”的理性認知,再凝聚心中自我“美”的創造,從而促成手中之“竹”。這是一個物我交融的創作過程,感知與創作的辯證統一的活動,更是真善美圓融的活動。在儒家的美學思想中,孔子也特別強調“里仁為美”(《論語.里仁》),其意思是真正學問的安頓之所,要以仁為標準,達到仁的境界,也就是說學問達到真善美圓融的境界。圖文詩教學,無論是繪本的選擇,還是詩歌的導引,首先要尊重兒童的天性之真,然后導引社會之善,最后回歸自我內心之美。教學依托言語實踐,讓學生在師生、生生多元的言語實踐中層層遞進,自然達到真善美的圓融。在這個過程中,審美所獲得的初步感受經過個體的體悟逐漸過渡到人生境界的提升,這種提升最明顯的標志是從藝術作品中得以窺見畫家的博懷。

      二、圖文詩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營造審美教學情感場,陶冶學生的詩意情懷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有言:“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這就是說,無論是作家的創作,還是詩人的情感表達,總是由內而外,即先有客觀現實的感發而產生的內在情態。圖文詩教學是兒童化、生活化、審美化活動。這種活動的順利展開,需要以情動作為邏輯前提。這就要求營造好切合兒童的情境,這個情境既是學生自主建構圖景意義的平臺,是生活知識提煉的現實背景,還是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空間,更是包含學生生活情象體驗和教師教學意趣形同物理學磁場的情感場。

      在圖文詩情感場的創設中,重視兒童的審美能動性,抓住“圖畫美”與“語言美”兩個角度,去塑造教學的審美情境:首先,圖片的選擇需要與兒童的生活建立聯系,帶給學生觸動心靈的審美體驗。從兒童最真實的生活中去提取審美的形象,兒童的審美體驗就不會只流于表面,而是與他的心靈產生了共鳴,有利于喚醒兒童無限的想象力和領悟力。其次,以圖造境引真情,將靜態的圖片轉化為動態的感受。一副寓意深刻的圖片有利于激發兒童豐富的想象力,表面存在的形象實則是真情實感的外化。所以,將一些與兒童的生活息息相關而又蘊含情感要素的圖片引入到圖文詩的教學中,通過圖畫的有意義編排,營造出一個充滿美感的教學情境,使兒童在圖畫美的熏陶下,審美意識一步步加強,審美水平一步步提高,兒童自然而然會對審美表現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和追求。所以,通過圖畫創造審美的情境可以使兒童感知美的存在,發掘美的獨特,使心靈在一種自然的狀態中受到美的潤化。

      兒童的心靈要想得到真正的成長,通過“圖畫美”這一渠道進行培養是不全面的,還需要通過語言去表達內心的情感世界。在這個過程中,“語言美”涉及到兩方面,一是教師本身的“語言美”,二是兒童的“語言美”。詩意課堂的產生與兩種“語言美”的互動緊密相連。教師的語言流露出詩意的美感,對于兒童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審美的體驗。兒童可以從教師的語言中受到啟發,從而寫出更美好的詩句。所以,通過“語言美”去塑造詩意的情感場,教師擁有一個詩意情懷的同時,還需要詩化自身的語言,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兒童進行詩歌創作。并且,在圖文詩課堂上,當兒童說出生動的詩句時,教師要及時捕捉到兒童的語言,引導兒童進一步展開想象。因為,“語言美”的課堂,不是教師詩意語言的表演場,而是與兒童語言互動的情感場。通過師生語言的交流、情感的互動,詩歌課才會真正活起來。

      (二)運用圖文交融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張世英先生認為把握事物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思維,一種是想象。想象,在詩歌創作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是要受個體的生活經歷與思想體悟制約的。對于兒童來說,他們的世界與成人世界太不相同。他們不受社會上很多規則、形式的制約,而是單純地去感覺周圍的世界。憑著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去表達對所見所聞的真實感受。所以,圖文詩教學所采取的是“以圖促想、以文促思”的教學方式,時刻關照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激發學生進行想象的同時還能從多角度保護兒童純真的想象力。

      教師在進行圖文詩的教學時,要選擇一些貼合主題的圖片,建立起與語言表達訓練的聯系,以兩種形式的交融來觸發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可以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圖文詩的“歸真”想象訓練,教師選取貼近生活而富有一定內涵的圖片,為學生創造一個語言訓練點,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直觀感受。這一環節的想象,是基于兒童生活的體驗,是一種對生活本身的感受。第二階段為圖文詩的“求善”想象訓練,學生基于前一階段的積累,從生活情境出發,進入到假設情境的環節。教師選取的圖片不僅要精美生動,更要蘊含豐富的想象點。同時,語言訓練的設計應更具有創造性。旨在激發學生通過圖片發散想象力,從而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象,獲得求善的精神品質。第三階段為圖文詩的“至美”想象訓練,從文本之境要走向生活之境,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最佳的方式是使兒童實踐于生活,從而不斷地去激發想象、創造想象。這一階段,對詩歌的引導目標是學生進行自我創作。教師引導學生提取生活經歷,去感受生活中的畫面,通過語言來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并且逐步升華自己的精神感悟。這個階段的想象頗具人文氣質,能讓學生得到精神成長的同時去擁有一個詩意的情懷,用詩意的精神去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從直觀想象到理性思維過渡,但這并不代表,想象力對于兒童的成長是一個逐漸走向消亡的過程。理性思維的萌發與建立,同時也為想象力的豐富提供了一個多元的空間,能讓兒童的思維更加具有生命力。而這種精神的生命力對于詩歌創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有想象力的詩歌才會擦出靈動的火花,才能夠唱響一曲生命之歌。

      (三)回歸言語實踐本體,訓練學生詩意的語言表達

      米蘭·昆德拉說:凡觸及本質的皆為深刻。[3]兒童寫的詩歌,直接反應的是內心世界純真的情感,表達的是各種真實的情緒,表現他們對人生的期望和憧憬。將圖文詩引入小學課堂,讓學生接觸這樣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是基于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是尊重兒童的經驗和能力,是以兒童觀世界的方式來幫助他們成長。而語言在這個成長過程中,就像一個水標符號,可以用來衡量孩子們表達水平是否有所提升,語言思維是否更加開闊,是否能夠更加自如地進行真實地表達。

      圖文詩教學營造了一種以兒童為主體的教學情境,充分關注兒童語言的“生活真”。例如在語文課堂中,給孩子一副從圖文詩中提取的畫面:一個小孩和一只烏龜擁抱在一起。孩子們看到這樣的圖片很激動,似乎這些所謂的烏龜呀、小鳥呀就是他們的親人,他們的朋友。因為在低段兒童的世界里,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具備人類一樣的情懷,一樣的悲歡離合。這真印證了南宋名儒張載的“民胞物與”的思想。這是由兒童的具象思維特點所決定的。這時,教師就應該尊重他們的思維特質,打開孩子想象的翅膀,提出這樣的問題:“孩子們,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和一只烏龜擁抱在一起。我們一起猜一猜,烏龜和小孩會說些什么呢?”孩子的創新的火花就會一瞬間被點燃,自然說出自己富有童真童趣的小對話。從這些對話中,可以看到孩子們日常生活里與家長、老師、同伴對話時的語氣,孩子將生活中的“真”帶入到了詩歌情境之中來,孩子所想表達的就是內心世界的真情實感,毫不矯柔做作。并且,面對同一副畫面,孩子所表述的想法是各不相同的,因為他們的生活背景不同,各自的經歷使得創作的對話具有不同的趣味感。有的孩子會說:“烏龜爺爺,請你把我抱緊一點,我很喜歡你。”有的孩子會說:“小烏龜,你是不是覺得很孤單,不要害怕,有我陪著你。”有的孩子會所:“烏龜爺爺,你的殼兒好重哦,但是我還是喜歡和你做朋友。”從孩子真實生動的語言,教師可以感受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感受,圖文詩尊重每個孩子的生活經驗、閱讀感受、創作欲望,詩句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童真童趣的味道。

      圖文詩的語言表達還體現在兒童的“情感真”。詩歌是重情的,只有真情實感,才使得詩歌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孩子的心靈是善感的,對于周圍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充滿好奇,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均都能與之對話。因而,孩子是在情感的氛圍中去體味童年時光,是在嬉戲的環境下去捕捉生命的感動。讀詩和寫詩都是在享受情感,孩子們寫詩的過程中也是在享受屬于他們獨有的情感。這就決定教師需要尊重兒童的“生活真”與“情感真”,創造一個孩子可以自由游戲生活、宣泄情感的詩意空間,讓他們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下去欣賞圖片、閱讀詩歌、發散詩思以及進行自我的創作。這樣一來,孩子寫的詩就會充滿生活的樂趣,凸顯生活的畫面,流露自然的情感。

      圖文詩是從靈魂里唱出來的歌謠,它屬于精神世界。通過發掘繪畫的美感來建立與詩歌語言的圓融關系,讓兒童感知美感形象的同時,詩化自己的語言,進而發掘出兒童心靈里存在的更為稚嫩、純真、真誠的美。將圖文詩引入小學語文課堂,它的教育目的是通過美感與語言的雙重作用來實現的。給予兒童一片詩意的天地,讓每一位兒童都在詩意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德性培育與專業技能訓練協同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改革研究——以《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為例”(項目編號:kg2013089)成果.湖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小學教育研究基地”階段成果。)

      注釋:

      [1][意]維柯著.新科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161-162.

      [2][德]海德格爾著.林中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55.

      審美想象力的特點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小學生美術;審美能力;培養

      【中國分類法】:G613.6

      在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愛國主義感悟,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先生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抓住了美育的本質問題,對我們討論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啟發的。所以,今天許多人仍然主張審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與的觀點是相通的。美術的基礎文化教育,涉及造型藝術的各個領域,又突出審美教育的主線:打破長期以來在繪畫教學上以寫生為基礎的技能訓練傳統,強調了以藝術觀察和修養教育為中心,貫穿教材的指導思想,以美術常識和欣賞為主導,把美術語言系統的知識技能訓練納入美育軌道,并在這種審美教育的基礎上,突出了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角色互換,拉近師生距離

      過去不少學生認為“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欣賞理解作品是一項任務”,這是我們在教學上一貫采用“傳道、授業”的模式,從而導致了學生產生這種錯覺,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中應勇敢坐到學生中間去,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參與討論,從形式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一個愉快的氣氛,學生放松了心情,帶著輕松愉快的情緒去學習去感受,在不知不覺中體驗美。

      我為了免去學生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干脆讓學生走上講臺,讓他們在“教”中拉近師生距離。在傳統教育中,師講生聽,教師高高在上,學生惟命是從。講臺與課桌近在咫尺,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卻遙遙千里,這種課堂氣氛中的學生沉悶、壓抑,主動性不能發揮不說,甚至感到“學海無涯”而厭學。心理研究成果早已提示: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情緒積極,思維敏捷,想象豐富,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教師要努力營造這種良好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走上講臺,參與“教學”。這樣學生肯定愿意,而且教是認真,學得開心,不知不覺中感受和體驗繪畫的審美情趣。

      二、評價導向,培養創新精神

      正確的學習評價,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使他們向創新型人格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制訂了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評價標準,更新評價觀念,不僅把創造力看作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把它看作是一種人格特征,創造力不與智力正相關,但一定和人的精神狀態、人格特征、綜合素質正相關。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其探索行為受到鼓勵,不同于他人的意見受到重視、標新立異的作品得到贊揚,他們的創造興趣就會增強,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就會發揚。評價美術學習“效果”,以往只關注作業如何,并以能模仿的“肖似”為優。由此把學生引導到離開“樣子”就不能畫畫的地步。但以創新教育觀評價“效果”,它應該既包括評價形式美感和思想表達程度的“畫面效果”,更應該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這樣才能有利學生的發展。

      大部分美術教師在作業講評中多采用教師講評法,可它受教師個人的年齡、性別、知識水平及愛好等的影響,往往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遏制學生的思維與個性發展。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必須讓學生也參與評價,讓他們在“說”中參與。我采用師生互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評價形式,根據學生心理特點與能力循序漸進。在這里,“這幅真美”始終是學生得到的評價。讓幾個同學相互評價對方的畫,把個人的審美標準和作畫認知表現出來,我進行適當的點撥。在這一形式的評價中,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個評價標準。基本上要求學生對自己的畫作客觀、公正的評價,強化優點,如果發現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創意,還可以把畫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過這幾種課堂習作展評,讓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繪畫、審美、創新等美術素質之目的。

      三、開拓思維,插上想象翅膀

      愛因斯坦雖然不是個畫家,但他的一句話對繪畫很有啟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魯迅先生說:“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小學生常常在生活中產生豐富的想象,作品就會罩上純自我的神秘色彩。玩沙子、捏泥人等活動,對孩子來說是成長過程中的營養素。想象是以記憶為原材料的智力活動,想象力與創造性的關系密切,想象力越豐富,創造力越強。我在美術教學中,首先尊重兒童神奇的想象,挖掘學生這種審美的奧妙,進行一些能引起學生聯想、發揮想象的創造活動,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我還啟發學生為兒歌配畫、講故事配畫、記憶畫、命題畫等等。學生們不僅能從詩句中感受生動的形象,而且還能擴大學生聯想范圍和進行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技能可能會幼稚,表現能力也很有限,但他們的構思往往很新穎,別有趣味,這正是藝術作品的審美之所在。

      四、利用媒體,拓展學習空間

      心理學研究發現,小學階段的兒童在認識形式上具有形象思維大于抽象思維的特點,他們常常用感性的形象進行思維,按照兒童的心理年齡特點,利用生動具體的感性形象(有趣的電腦課件、精美的情境的設置等),誘發豐富的形象思維,從而降低難度激發其學習欲望,全神貫注地主動參與學習。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2018|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在线x视频| 亚洲最大av资源站无码av网址| 77777午夜亚洲|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中文字幕 亚洲 有码 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小说|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a不卡|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gv白嫩小受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77777老司机| 亚洲精品**中文毛片| 亚洲人成电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七久久之综合七久久|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美腿丝袜亚洲综合| 亚洲AV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天堂男人天堂| 亚洲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软件|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