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育兒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夏季暑期來臨,為了使孩子能健康,愉快地度過夏季,希望大家能掌握一些夏季育兒知識。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班夏季育兒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小班夏季育兒知識一
漫漫炎夏,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考驗,做為家長和老師要為孩子考慮周到:
一、勿過多食用冷飲:
冷飲是小兒喜歡的食品,一定要攝進量。過多攝進冷飲會惹起小兒胃腸道疾病,也可損傷牙齒。冷飲一般要比胃內溫度低二、三十度。胃黏膜遭到過冷刺激后,黏膜血管劇烈收縮,胃內排泄混亂。胃酸、胃酶排泄銳減,使胃的消化、殺菌、免疫能力大幅度降落。兒童胃黏膜非常嬌嫩,很易形成“冷食胃炎”,出現腹脹、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癥。若冷飲分歧格,還可形成細菌胃腸疾病。過多食冷食還可影響小兒牙齒發育,特別是換牙期。
二、小心食用熟食:
夏季蚊蠅較多,細菌超卓繁殖。食用熟食一定要倍加小心,盡量不食用熟食,熟食要經過高溫后再給孩子吃。
三、不要食用剩飯:
即使是放正在冰箱中,也要加熱后再吃。冰箱不是消毒箱,冷躲室中的細菌異常可凈化食品。
四、制止腸道傳染病:
夏季是腸道傳染病的好發季節,如細菌痢疾、大腸桿菌腸炎等,注重飲食衛生,是阻斷腸道疾病的有效要領。
五、制止蚊蟲叮咬:
小兒被咬后由于毒素作用,局部會出現嚴重的紅腫。以致發熱。另外,蚊蟲也是傳染病的散播媒介,沒有接種過乙腦疫苗的小兒,更易被散播上,即使是接種了乙腦疫苗也有被傳染的可能。
六、防御日光皮炎:
夏季日光中紫外線指數大,應注重避光。特別是對小兒眼睛的掩護。配戴太陽鏡一定要注重太陽鏡的質量,劣質的太陽鏡不但不克有效的防御紫外線的輻射,反而會損傷眼睛。涂抹防曬霜時也要注重質量和防曬系數。
七、防御哮喘:
夏季花粉、粉塵、驅蚊藥等等,都可成為過敏原,引發小兒哮喘。
八、慎用驅蚊藥:
以防夏季哮喘,或中毒反響。
九、防御“紅眼病”:
不要混用毛巾,到游泳館游泳時要注重館內衛生。走年夏季,秦皇島市中小學生有將近八成患“紅眼病”,持續高熱,惡心嘔吐,病程達半月以致更長,主要是游泳孩子密度大,游泳池中水的消毒不敷時。要通例使用滴眼液。注重斷盡。
十、夏季穿得少,要注重小兒摔傷:
特別是膝關節是最易受傷的部位,并且不易康雙,要注重掩護。
十一、科學使用空調、電電扇:
不要把室內溫度調得太低,一般情況下,室內與室外溫度之差不超出7攝氏度。
十二、注重小兒皮膚護理:
特別是到野外玩耍時,野外蚊蟲有毒,
十三、生瓜果,生菜中可能附有蟲卵:
吃進后可正在人體中生長、繁殖,到秋季時,蟲卵釀成成蟲,是小兒罹患腸蟲癥、膽道蛔蟲癥等的主要緣由。
小兒不宜食半生食品,如涮海鮮產品、肉等,吃半生的淡水海螺、螃蟹等可傳染上肺吸蟲病。小兒手上和指甲縫中可存正在蟯蟲卵,經過口腔進進腸道使小兒患腸蟯蟲癥。
十四、夏季透風:開窗睡覺時注重不要有對流風,空調的冷風口和電扇不要直接對著小兒吹,特別正在小兒出汗時更應遠離風口。
十五、多飲用白開水:
任何飲料都不克代替白開水。
十六、補鹽:
小兒夏季出汗多,適賣添加鹽的攝進。
十七、晝寢:
夏季日照光 長,晚間睡眠光 盡對少,要讓小兒晝寢。
十八、苦夏:
因夏季炎熱,小兒食欲差,但耗費不少,要攝進富含卵白質的食品,以包管小兒生長需求。
十九、進商場、游樂場、冷飲廳、麥賣勞等場所:
室外是烈日炎炎,進進帶有空調的場所時,小兒汗毛孔忽然封閉,會發生外感風冷,很易患傷風。一定要注重小兒出汗時不要馬上進進帶有冷氣的房間,要擦干身上的汗水,穿上長褲長袖襯衫;到室外后再換上短衣。這樣固然費事,卻能制止小兒患病。
夏季暑期來臨,為了使孩子能健康,愉快地度過夏季,希望大家能掌握一些幼兒夏季的保健知識,以確保我們的孩子愉快的度過炎熱的夏季。一、慎用蚊香
夏天蚊蠅多,家長為保護孩子往往點上一盤蚊香。但要注意,蚊香特別是劣質蚊香中摻有敵敵畏等有機磷農藥,燃燒時農藥散布在煙霧中,被幼兒吸入易致中毒。孩子年齡小,身體器官功能較差,對有機磷特別敏感,故不宜應用。
一、夏季食物注意事項
孩子在夏季曬太陽時間過長,日光中的紫外線能促進兒童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促使骨骼加速鈣化,但血鈣大量沉淀于骨骼,會使經腸道吸收的鈣質量相對不足,造成血鈣下降,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此時如果兒童從食物中攝入的鈣質不足,或不能及時補充鈣質,極易導致低鈣性驚厥癥、出現雙眼上翻、面肌顫動、肢體抽搐,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癥狀。因此,夏季要及時給兒童多吃些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蝦米皮、海帶、魚、骨頭湯等。另外,蛋白質可促進鈣的吸收,如豆制品、雞蛋等;炎熱的夏季里西瓜是孩子常用的消暑佳品,但是現在吃西瓜也要當心惹“禍”來了.據介紹,一般帶有激素和農藥的西瓜,從外表看西瓜皮上的條紋黃綠不均勻,從里面來看瓜瓤比較紅,瓜子卻是白色的,而且吃起來沒有甜味;冷飲吃得過多,會沖淡胃液,影響消化,并刺激腸道,使蠕動亢進,縮短食物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影響孩子對食物中營養成分的吸收。
二、喝水并非越多越好
人離不開水,但過量飲水卻會中毒。大家知道,水約占體重的65%至70%,且在體內相對穩定。所以,在炎熱的夏季,孩子喝水時最好放點鹽或飲用含鹽汽水。若不習慣于喝含鹽飲料,則應將菜炒咸一點食用。這樣,可以有效地預防水中毒。
三、夏天不宜給孩子剃光頭
不少的家長認為孩子夏天剃光頭涼快,殊不知此法不利頭部保健。夏天陽光強,孩子光頭失去了頭發遮陽屏障。孩子皮膚防御功能不夠完善,剃光頭增加各種外傷碰傷頭皮,從而增加各種細菌在頭皮上的感染機會。如果細菌侵入孩子頭發根部,破壞了毛囊,會影響頭發的正常生長。因此,孩子夏天不宜剃光頭。
四、飲食不宜過于清淡
夏日炎炎,家長怕孩子上火,往往只給孩子吃些清淡飲食,實際上這樣做并不好,因為寶寶正處于生長發育期,對營養的需求量較大,過于清淡的飲食,會導致孩子出現營養障礙。夏季寶寶的飲食,仍應多樣化,新鮮的魚、肉、雞蛋、豬肝等,都是應該吃的,可做成粥,這樣既便于寶寶消化,又有營養。
五、飲料不宜多喝
各種飲料,如汽水、果汁、可樂等,由于含有較多的糖分及電解質,寶寶過多攝入,會影響其食欲和消化功能,而且過多糖分也會使寶寶發胖,因此夏季兒童出汗較多時,最好多喝白開水,給其補充水分。
小班夏季育兒知識:夏季育兒小知識
貫莊幼兒園老師提醒家長,關注幼兒的夏季健康,讓孩子健健康康過夏天。
一、夏季注意補充湯水。夏天水分流失比較快,隨著汗水會有鈉、鉀以及其它一些礦物質排出,所以夏季幼兒應該多補充湯水,在補充水的時候,建議讓幼兒多吃些水果,或者是以湯類來補充,并且最好少量多餐。要注意補充水時,白開水也不能喝多了,過量的水有可能會引起水中毒。
二、夏季幼兒需要補充蛋白質。幼兒身體發育快,蛋白質又是必不可少的,在高溫環境中蛋白質的損失變大,分解變快,所以夏天容易出現蛋白質攝入不足的情況。應該注意補充蛋白質最好用牛奶、雞蛋、豆制品、肉類。
三、多吃水果雜糧以補充維生素。粗糧、雜糧中維生素含量比較多,汗液中損失較多的是維生素C和B1、B2,多食水果針對性補充維生素C,粗糧中的維生素B1比較多,牛奶以及綠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2。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幼兒教育也在不斷發展,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就要不斷學習新教學理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來適應當代幼兒教育的發展。做為一名幼兒教師,我知道生活常規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規教育既是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必修課,也是教師做好課堂管理的基本功,教育心理學指出:人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的領域:一是情感領域;二是認知領域。我在管理中盡量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讓每一個孩子都受到充分全面的教育,尤其要關注孩子的情感領域,關心每一個孩子,使每一個孩子的主動性都得到充分發揮。如何幫幼 兒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呢?我覺得的有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對于幼兒教育來說,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與管理的前提。做他們喜歡的游戲和想做的事情,通過與他們的交談和眼神交流來了解他們,發現他們成長的需要。只有真正的融入他們的氛圍,幼兒教育才能成功。
二、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幼兒初涉社會,很多家庭的成分在身上,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難以適應自理的日子,到了幼兒園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首要的,有良好習慣的班級是多么的優秀與便于管理,良好的秩序不僅能保證課程教育的順利實施更能大大的降低常見事故的發生,孩子們不爭不搶,不打不鬧,不抓不咬,老師還有什么可累的,當然這是個不小的工程,需要老師的耐心教導和日復一日的訓練養成。還有很多如良好的用餐習慣、良好的喝水習慣、良 好的睡眠習慣、良好的語言習慣等這都要靠老師平時的仔細觀察與發現總結,減少教師的過多指揮和干預,引導幼兒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使各項活動互不干擾、有序地進行。
三、培養幼兒的班集體意識
多讓幼兒參與班級的創設與管理,讓他親身體會到形成一個班級的不容易:打掃衛生,裝飾教室,管理小朋友,適時體會一下老師的辛苦,使他能更珍惜勞動成果和體諒老師。
四、培養孩子的個性化教育
幼兒雖小,但都是有思想、有個性的孩子,而且他們每個人的個性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孩子的個性差異,針對孩子的性格、興趣、愛好等特點來開展教育工作。注重幼兒的個性化教育。
曾有人說過:“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一個安樂窩。”還記得我剛來幼兒園任教時,心想:這下安樂窩”總算定了。可時隔不久,我就發現這個“安樂窩”并不安樂。首先從思想上的負擔,已經一個接一個的沖我而來,因為我只是一名代課教師,所以有的幼兒家長對我不信任,眼光中不時露出失望的神情;其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發現在工資待遇上也差距很大,僅僅是別人的幾分之一。這不能不使我感到低人一等,我感到生活得很累,很難,很壓抑。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深深感到:要想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重,就必須用自己的實際工作來向證明。同時更懂得:什么是“安樂窩”,帶好小朋友就是我最好的“安樂窩”。我決心將壓力變成動力,動力變成活力,奮發向上,在幼教事業上干出一番成績來,在教育教學中創出一條路子來。我一邊工作一邊自學大專。給孩子“一杯水”,我必須具備“一桶水”。白天,我向身邊的老教師學習,聽他們的課;晚上,人們飯后閑聊時,我則坐在桌前學習業務知識;每逢假期遇到親朋好友,只要是同行,我就大膽地向他們請教。就這樣,我不失一切機會學習,取經,鉆研,努力把幼兒的一日活動搞好,使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力求最佳效果。艱辛的工作磨練塌實的意志,我時刻不停地在孩子的心靈中撒播知識的種子,在孩子平凡的生活里融入快樂和歌聲,不為自己是代課教師而泄氣,更不為薄弱的經濟待遇而計較。這樣讓園長放心,家長稱心,孩子開心。而我對搞好幼教工作也更加有了信心。
十年來,我擔任過班主任,教研組組長,年級組長。曾連續三年被評為園內“優秀教師”,所帶的教研組也多次被評為優秀教研組,并多次在市里舉行的各項比賽中獲獎:九八年被評為“市優秀教師”,輔導幼兒參加幼兒唱歌比賽獲一等獎,自己獲優秀輔導獎,同年自己參加市名歌大賽獲二等獎,二000年在市幼兒教師優課匯課中獲一等獎,二001年在市青年教師唱歌比賽中獲一等獎,20xx年設計的教學活動《找空氣》獲江蘇省優秀教學
活動設計二等獎......
[關鍵詞]科學教育;學前教育;種植課程;特色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園的種植課程即利用種植資源對幼兒進行課程教育的活動。通過對農作物課程的開發和利用,能引導觀察各種蔬菜或作物的生長,親身體驗種植的快樂,嘗試栽種的方法,既豐富了幼兒的童年,留下難忘的記憶,又豐富了園本課程,使幼兒教育沿著科學的方向發展。
一、幼兒園設置農作物種植課程的目的
對于幼兒園來說,其最終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兒童,開啟兒童的學習之路,因此,種植活動在進入幼兒園以后,其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承載著教育價值。在幼兒園種植課程中,為了保證農作物的存活、生長和成熟,教師對幼兒提出嚴格、具體的種植要求,并要求兒童嚴格按照相應的規范進行種植,使幼兒經歷農作物生長和種植的規律,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因此,幼兒園的農作物種植課程,不同于農業院校的種植專業,其目的是讓幼兒通過植物這種媒介,使幼兒能夠快樂、迅速地融入到自然的課程中,激發學習興趣。因此,幼兒園的種植課程重在讓幼兒主動地參與其中。但是,由于幼兒的身心發展不完善,且具有不一致性,因此在種植課程的教學中,對于不同的年齡段的幼兒,要依據幼兒的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課程實施方法, 提高他們對農作物的認知程度和接受速度。
二、幼兒園種植課程的功能
1.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在幼兒園,種植園地里種植著蔬菜、瓜果及糧食作物。種植課程的普及與實踐,讓幼兒園的每一個花壇、每一個角落都被標上了種植園地的范圍屬性,幼兒成為種植、管理和欣賞農作物的小主人。幼兒踏進植物區域,會被生機盎然的綠色吸引,他們會和嫩嫩的小白菜打招呼,會睜大眼睛觀察盛開的茄子花,會摸一摸剛結出來的帶刺的小黃瓜……綠色裝扮下的種植園內,讓幼兒園的環境真正活起來,讓幼兒園真正成為幼兒與農作物和諧成長的樂園,讓幼兒獲得更多觀察、發現和管理的機會,由此培養了他們愛觀察、愛發現的熱情,也培養了他們熱愛生命的眼光,關注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感。
2.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種埴課程和種植園地的設置,不僅僅在于綠色、優美、充滿生機的環境可以陶冶幼兒的情操,還在于幼兒參與種植的過程,既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又獲得了種植方面的常識以及農作物生長方面的知識,豐富了觀察能力。同時,在勞動的過程中,幼兒的協作能力、溝通能力也有所發展。因此,幼兒園農作物種植課程的開設,既是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幼兒多種能力的一種途徑。
3.提升家園共育的力度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下的幼兒教育理念,倡導讓幼兒在充滿生機的環境 中通過全身心的參與,身體、心理、能力得到全面發展。農作物種植課程既是一T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性會延伸到家庭,如幼兒在家長的指導下觀察種子的生長,幼兒在教師及家長的共同督促下,關注農作物的生長,關注生命,關注小區中植物的生長,為幼兒創造了家園一致的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家園共育,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幼兒園種植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幼兒園是對3-6歲兒童進行專門教育的機構。這一階段的兒童身心發展得快,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他們需要知識,也需要游戲,更需要環境的耳濡目染作用。因此,在幼兒園設立種植課程,也是幼兒園環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重要的課程資源。因此,幼兒園要規劃好農作物種植課程,使其發揮應有的育人功能。
1.結合栽種,開發種植課程
種植課程要體現實踐的特點。教師可在園內設置“快樂農家”區域,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幼兒參與種植活動,幫助他們積極主動地觀察農作物,發現農作物的生長特征和規律,激發幼兒對自然的興趣以及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求知欲望。“快樂農家”的活動內容是供幼兒觀察和勞動,可以以小組的形式來進行。活動的內容,一是觀察農作物種子的標本,讓幼兒認識常見的農作物種子的名稱和植株特點。種子可擺放在透明的玻璃小瓶里,貼上標簽注明名稱。二是種植的內容。將一些農作物的種子,如辣椒、向日葵、菠菜、玉米的種子埋在土里,或者種在廢舊的飲料瓶、水杯、小碗或其它塑料容器內。教師每天提醒鼓勵幼兒觀察它們發芽生長的過程及變化。這種方法最好用在冬春兩季 ,以美化室內環境,調節一個因季節而造成的單調色彩。擺放位置最好放在陽光能照射到的及便于幼兒觀察的地方。 觀察哪種作物的種子先發芽,長出了哪些植物,它們的芽有什么不同,哪種植物長得快等等。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地選擇觀察對象。然后,分配給每組幼兒不同的勞動工具,讓他們幫助農作物澆水、施肥、除草,既培養幼兒樂于勞動的品質,又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三是用農作物的種子貼畫。如用黃瓜籽粘貼出一顆樹葉,用紅小豆粘貼成一顆愛心,幼兒既認識了植物種子,又認識了圖形,還認識了顏色,讓孩子們在欣 賞畫面的同時,自然地掌握一些植物知識。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置“快樂農家”時,一要注意種植農作物的季節性,如春季、秋季栽種的蔬菜和莊稼要不同,二要注意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選擇不同的種植對象。如小班幼兒春季宜種植低矮的蔬菜:蔥、蒜、菠菜等;中班種植稍難一點的需搭架的蔬菜,如黃瓜、豌豆、西紅柿等;大班種植瓜類蔬菜,如冬瓜、西瓜、香瓜等。秋季,快樂農家里種植油菜、麥苗等。“快樂農家”活動角的開辟,為種植特色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結合主題,打造本土種植課程
遜克縣位于黑龍江省北部邊疆,小興安嶺中段北麓。大豆是遜克縣農作物中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此外、還有玉米、金南瓜等種植項目。為了打造特色種植園本課程,我們將“快樂農家”種植活動與大豆、玉米、金南瓜種植緊密聯系,生成種植課程。例如,組織幼兒觀察農作物的種子,生成了“奇妙的種子”種植課程,教師組織幼兒認識大豆和其他各種各樣作物的種子,利用種子學習圖形,進行種子貼畫、種子發芽試驗等活動。這些種植課程生成,來自幼兒的生活,來自幼兒的興趣;組織幼兒觀察“快樂農家”中的金南瓜,對“南瓜”開展探究活動,由此,生成了南瓜鼓、南瓜燈、南瓜桶等有關南瓜制作的活動,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
3.結合游戲,延伸種植課程
熱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通過游戲活動的開展,能有效完善種植課程,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可結合幼兒園的種植資源,開展多種有關種植的游戲。例如,將南瓜瓤挖掉,制成南瓜盆來裝水,端起來行走比比誰走得快,既鍛煉了幼兒的體能,又愉悅了身心。再如,秋季組織大班幼兒開展采柑桔、采茶葉游戲活動,發展幼兒的肌肉組織,協調幼兒的動作,既加深幼兒對農作物的認識,體驗了勞動的艱辛,又樹立了勞動最光榮的思想。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環境即課程。在幼兒園內設立“快樂農家”種植角,開發利用農作物課程資源,既能讓幼兒獲得簡單的種植知識和技能,體驗種植研究的過程和喜悅,同時也能激發幼兒探究、創新的興趣。幼兒園的種植課程資源,因此而富有特色,充滿快樂,發揮其應有的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程靜.幼兒園種植課程的構建與實施[J].遼寧教育,2014,(10).
關鍵詞:幼兒園 游戲活動
游戲是幼兒的主體性活動,是幼兒在幼兒園及家庭中的一種最常見的自發性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綱要》充分肯定了游戲的教育價值,并確定了游戲作為幼兒園基本教學活動的地位。如何讓幼兒在輕松的游戲環境中建構知識,發展技能,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幼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指出,幼兒教師應“提供符合幼兒興趣需要、年齡特點和發展目標的游戲條件”,“充分利用與合理設計游戲活動空間,提供豐富、適宜的游戲材料,支持、引發和促進幼兒的游戲”,“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內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兒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游戲,充分體驗游戲的快樂和滿足”,“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獲得身體、認知、語言和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發展”。
一、幼兒園游戲活動的價值體現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經驗,建構知識,學會與人交往。正如福祿倍爾所說,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內容,他認為,游戲是人在這一階段最純潔的精神生活,[1]正是在游戲中,兒童最能表現出創造性和自主性。
(一)游戲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
福祿倍爾認為,學齡前兒童的各種游戲是整個未來生活的胚芽,因為整個人的最純潔的素質和最內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戲中得到發展。[2]游戲活動是幼兒生活的擴充與延續,他們可以通過游戲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困難與問題,也能在游戲中學會與同伴的溝通和相處。游戲為兒童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可以豐富和擴大自己的詞匯量,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也可以通過與游戲材料的互動建構知識,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因此,幼兒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好游戲活動,將教育內容與游戲內容充分的融合,使兒童在游戲的環境和狀態下實現自身的發展。
(二)游戲促進幼兒社會化進程
杜威認為,游戲是幼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階段“生活即游戲,游戲即生活”。[3]游戲是幼兒與同伴互動的主要形式,它占據著幼兒生活的主要地位。幼兒在游戲中學會合作、分享、謙讓等良好道德品質;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觀察自己,感受自己,衡量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幼兒的游戲直接與生活發生作用,在游戲中還可以培養孩子對生活的激情和熱情。維果茨基認為,游戲可以創造最近發展區。兒童通過游戲與同伴之間的互動獲得交往經驗,達到高于以前的交往水平,獲得“最近發展區”。再在這一新的發展水平上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從而不斷獲得交往經驗,促進他們的交往水平。如在角色游戲中,兒童把平時所積累的社會生活經驗,或者把自己親眼所見的社會場景,在與同伴之間的合作中再現出來。這些經驗的獲得可以直接運用到現實的社會往中,從而很好地促進幼兒社會化進程。
二、幼兒園游戲活動的現狀
縱觀幼兒園現有游戲活動, 一方面是教師對幼兒自發游戲的放任自流, 另一方面是教師設計的游戲只考慮教學的需要而不考慮幼兒游戲的需要, 過分強調其學習功能。[4]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不乏有“重教學,輕游戲”的現象,教師仍然把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集體教學活動作為幼兒學習的唯一途徑,因此,在很多幼兒園中可以看到的現象是,幼兒的游戲時間被嚴重剝奪,他們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有的只是“小學化”的課堂。
從組織形式看,目前幼兒園的游戲組織類型單一,主要可以分為由教師預設和組織的集體游戲以及玩大型玩具兩種。在集體游戲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教師選定的游戲內容并不能激起幼兒的興趣,幼兒的參與度不高,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玩大型玩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幼兒的游戲心理,但是相對而言缺乏教育意義。因此,目前幼兒園占主導地位的兩種游戲組織形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他們沒有真正給兒童提供自主選擇以及自我探索的機會,忽視了兒童的個體差異和興趣。
從教師指導的方面來看,首先,教師并未深刻理解到在兒童的游戲活動中該扮演哪種角色,他們很少有目的有意識的為幼兒創設游戲情境,給他們提供支持與幫助,引導他們的發展,而是一味地干預幼兒的行為,期望通過這種干預行為能讓幼兒朝自己預設的教育目標前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扮演一種管理者和控制著的角色,而不是支持者與合作者。這樣的指導方式限制了幼兒的自主發展和探索,不利于幼兒的發展。其次,教師給幼兒提供的游戲材料不具有廣泛的教育意義。材料是教育意圖的物質載體,它本身的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兒童可能獲得什么樣的學習經驗,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教師在制作游戲材料時,應考慮到材料的多功能性,不必限定材料的使用方式,可以給幼兒充分的探索空間,讓他們自己通過操作材料來發現它的使用方式和功能,甚至創作出自己想要的游戲材料。
三、幼兒教師如何支持并指導幼兒的游戲活動
(一)確定教育目標,創設利于幼兒全面發展的游戲環境
幼兒園的游戲是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因此應該在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進行。本質上游戲的主體性與教育的計劃性并無矛盾。游戲的計劃是指教師根據對每個幼兒達到目標的了解、對幼兒發展需要的掌握而提出幫助幼兒實現游戲愿望的順序和方法,從而保證游戲自主地開展。這種計劃并不是現場執行的計劃,而是置于頭腦中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靈活指導的參考計劃。而計劃來源于觀察,來源于分析和對孩子的研究。在計劃別要關注和尊重個別差異,努力使每個幼兒都得到滿足。
首先,游戲與游戲教學是區別的兩個概念,游戲教學更加強調教師的目的性和計劃性。20 世紀 80 年代以后的幼兒課程改革使“教學”二字在許多場合已經消失, 教學似乎退出了幼兒園的教育范疇。[5]游戲和教學好像常處于一種此消彼長的狀態。如何整合好游戲與教學的關系對不少幼兒園教師來說還是個難題。游戲教學要使兒童在游戲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學到本領,在自主的探索中能夠完成教師的預設目標,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興趣特點,清晰地把握與兒童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知識內容,從而形成“預設課程”[6],即游戲功能與價值得以實現的依據。
其次,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個體差異性。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不同系統在發展的速度、發展的起始時間有不同,也表現在同一機能特性在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速度。發展的差異性表現在個體在發展的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領域又有千差萬別。因此,游戲的目標應該具有層次性。教師可以在游戲材料的投放過程中,層層遞進,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從而滿足個體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不同進度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不斷調整游戲目標。
再次,確定教育目標進行游戲活動指導,并不是要求教師以游戲的目標達成情況來衡量游戲的最終結果,游戲的過程更具價值。只有成功擺脫了目標達成這一包袱,才能使兒童真正成為游戲的主體,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獲得發展。教師在開展游戲活動時,應該更加注重兒童的游戲過程,并采用巧妙的方式提高游戲活動的綜合性,注重兒童的全面多元的發展。
(二)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幼兒的良好情感
教師要明確地認識到,游戲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場所,幼兒在實踐中可充分與物體相互作用,為幼兒主動學習打開了寬廣之路,它利于幼兒內部潛能與個性本能得到充分的開展與發展,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有巨大的自我發展的潛力,在游戲中教師要讓幼兒最大限度發揮自己主觀能動作用,主動學習,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盡可能讓幼兒運用感官,與物體相互作用,培養幼兒自主能力,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發揮是主導作用,真正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活動的主人,從而掌握良好學習方法。
教師要有將幼兒的需求、教育的要求體現在游戲環境的創設之中的能力。玩具和材料對孩子來說是玩伴,是凸現游戲的目標的重要工具。但對教育者來說它是教科書、是教具。游戲的內容選擇、玩具材料要盡可能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并是他們感興趣的和有趣的。這些材料的內容、操作方式既適合幼兒現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游戲材料要能引發幼兒游戲的動機和興趣,引起他們動腦動手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對玩具材料本身的研究仍是我們貫徹新大綱的重要課題。
幼兒年齡特點決定幼兒需要游戲。幼兒好模仿,只有在游戲中,才能真正做到自由地所言所行和所感,表現自己的個性,良好情感才能得到真正地發展。如當幼兒認識、了解、喜歡“醫生”角色時,教師不教,他也會自己表現與創造,完全沉浸在表現與創造的意境中。為此,教師要以游戲作為基本手段,激發幼兒的良好情感,為幼兒創設能體驗快樂、滿足和成功的游戲環境,讓幼兒在游戲中產生愉快滿足和成功。游戲活動后鼓勵幼兒自由自在地大膽講述游戲中的感受,促進良好情感的形成和發展。
(三)用理解與快樂承載幼兒園的游戲活動
首先,幼兒園教師應使自己成為成功的游戲者。教師在與游戲著的孩子接觸的時候,要過濾地位和年齡的差異,站在與孩子相同的水平和高度,這是孩子能夠把老師接納為一個游戲同伴的首要前提。同時,教師要仔細觀察孩子的游, 把握好介入孩子游戲的時機、方式、方法,教師在游戲過程中要發揮自己的經驗優勢,要引導人際交往與游戲情節向前發展。
其次,豐富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游戲性體驗。幼兒園教育應是體現快樂和主動的教育,幼兒園中嬉戲打鬧的游戲場面,給這個教育場所帶來了無限靈動的色彩。在教學活動之中,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那種師生之間的快樂和詼諧幽默的游戲性體驗,也是孩子在園生活的重要體驗。
再次,理解、尊重學齡前兒童這個特殊群體。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則中有這樣一條: 積極的鼓勵勝于消極的制裁。他說:“活教育不是消極的, 是積極的。你不要禁止孩子不做這樣, 不做那樣, 你要教小孩子做這樣, 做那樣。你不要禁止亂拋紙屑, 你要鼓勵小孩子把地上的紙屑拾起來, 丟在字紙簍里。你不要禁止小孩子在墻上亂涂, 你要鼓勵小孩子把骯臟的墻壁怎樣刷白。你不要禁止小孩子高聲說話, 你要鼓勵小孩子在公共場所怎樣輕輕的講話。”這種積極的鼓勵, 不僅僅是對孩子的心理、生理發展的理解, 更是在理解基礎上的一種支持和正面的教育引導。如果能以陳先生的這種活教育的觀念和原則指導幼兒的游戲活動,那么將更有利于兒童的發展。
(四)對游戲做出評價
這種評價不是指游戲結束時的講評,而是指對幼兒游戲行為表現作分析、研究,以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狀況;對幼兒游戲做出評價,以便于對游戲指導作出計劃,進一步促進游戲的發展,促進孩子的發展;對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指導工作作出自我評價,以便改善游戲環境的創設和游戲指導的工作,進一步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
總之,在游戲探索與實踐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以游戲為幼兒園的基本教學活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的基本需要,利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與發展,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幼兒能擁有一個寬松成長的環境和自由發展的空間,使他們能在心理和情感方面減少外來權威的管束和壓制。游戲對幼兒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兒園要讓游戲從時間和空間上得以保證,從方法和手段方面得以落實,從內容和形式的角度來實施。教師將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落實到游戲實踐活動中,對幼兒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而做好家園共育工作是有效促進幼兒發展的關鍵所在,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這樣才有利于幼兒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品質,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參考文獻:
[1][2] 轉引自教育名著評價[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2:205
[3] 轉引自朱鄧麗娟等.幼兒游戲(上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4:111
[4] 周穗萍, 劉韻等.設計和組織滿足幼兒發展需要的游戲.學前教育研究, 2007,( 6)